明清戏曲与女性意识_张冬梅

合集下载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1. 引言1.1 女性觉醒在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重要性女性觉醒在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和重新定义上。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女性处于被动、支配的地位,受制于家庭和社会的束缚,缺乏自主权和表达权。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作品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女性角色开始展现出更加独立、坚强和自主的形象。

这种女性觉醒的历程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挑战和反思。

通过戏曲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探讨女性权利和自由的意义。

女性觉醒在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文学史上的一笔浓墨重彩,更是社会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

这种觉醒不仅对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后世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女性角色在戏曲文学作品中的觉醒,为当代女性争取平等权利、追求自主人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借鉴。

1.2 女性觉醒的定义与背景女性觉醒在元明清戏曲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话题。

在这一时期,女性觉醒的概念并非像现代那样被广泛讨论和认可,但在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觉醒过程却得到了深入描写和探讨。

女性觉醒可以被定义为女性个体认识到自身权利和价值,通过自我思考和行动,摆脱传统束缚和规范,追求自我实现和独立发展的过程。

这种觉醒不仅仅影响了个体女性的成长,也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审美观念的变迁。

在元明清时期,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处于男性社会的边缘,受到众多限制和压迫。

在元明清戏曲文学中,一些作品却展现出了女性独立自主、坚强勇敢的形象,描绘了她们在面对种种挫折和困难时的觉醒和反抗过程。

这种对女性觉醒的描写,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引领着今天女性觉醒运动的发展方向。

女性觉醒的背景是元明清时期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变革,是对传统妇女角色的重新探讨和重构,同时也是作者对女性内在力量和智慧的重新认识和赞美。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元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剧目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和命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尽管处于封建社会的束缚下,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被压抑和剥夺了权利和自由。

然而,在这些戏曲文学中,也有一些女性角色在客观现实的制约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权利,表现出了主动解放和觉醒的历程。

在元代剧目中,女性角色最突出的是“残缺女”形象。

这种形象的代表作品是《窦娥冤》,主人公窦娥因不愿屈服于官府的逼迫,坚持自己无罪,最终牺牲于枉死的冤屈之中。

她的觉醒历程表现在她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方面所表现的坚定和勇敢,以及在被磨难和冤屈逼迫之下所表现的无私和慷慨。

窦娥这种觉醒的形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成为当时社会反抗封建统治、呼唤个人自由和平等的一种意识和情感表达。

明代的女性形象逐渐从“残缺女”向“整体女”转变。

明代的女性角色更多地表现为普通人的形象,具有更为全面的人性。

《牡丹亭》中的梅兰芳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她是一个情感真挚、独立自主、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虽然她处在男权社会的重重压力之下,但她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不愿妥协和屈服,最终迎来了自己的爱情。

她的觉醒历程表现出了女性在追求爱情和自由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体现了女性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的作用和意义。

清代的戏曲文学更为注重女性的觉醒和主张。

李漱石的名作《红楼梦》中,女性角色是整个故事的主流和主张。

作品通过对女性的自由和独立追求,呼应了中国社会近代化与自由开放的变革。

林黛玉就是一个标志性的历程。

她身处官僚权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受到父亲和贾母等权力强大的男性的压迫和剥夺,但她并不因此屈服。

她表现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自我解放的意识和决心,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个性特征。

她的觉醒历程既是对封建统治下女性命运的抗争,也是对现代价值观的追求和反映。

总的来说,在元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中,女性觉醒历程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女性角色形象的刻画和演绎来表达的。

元明清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读《元明清戏曲选》

元明清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读《元明清戏曲选》
也 为 我 们 展 现 了 封 建 社 会 千 千 万 万 善 良妇 女 的 典 型 悲 苦 生 酸 楚 楚 无 人 怨 ” 。在 杜 丽 娘 的 身 上 我 们 看 到 她 对 人 性 的 追 活 !封 建 社 会 给 予 窦 娥 和 赵 五 娘 这 类 善 良劳 动 妇 女 的是 深 求 ,将反 封 建更 推 进 一步 。

元 明清 戏 剧 中 的女性 形象 分 析
一 一
读 元 明清戏 曲选
o贾亮亮
元 清 明 三 代 是 我 国 戏 曲发 展 的 高 峰 期 , 涌 现 出 大 量 的 的 倒 褪 。从 见 了那 人 ,兜 的便 亲 !” 因之 ,便 “ 坐又 不 安 ,
杰 出剧 作 , 宛 若 一 朵 朵 盛 开 的 奇 葩 。这 与 戏 剧 家 们 的 精 心 睡 又 不 稳 ,登 临 也 不 快 , 闲行 又 闷 ,整 日价 情 思 睡 昏 昏 ”
几 个 臭 钱 , 剥 夺 了她 的 生 命 。透 过 其 悲 惨 遭 遇 , 我 们 可 看 放 。杜 丽 娘作 为太 守家 的 小姐 ,深 深 地 受制 于 封 建 思 想 的压
出 她 坚 强 、 善 良 的性 格 。 窦 娥 坚 持 自 己的 原 则 , 张 驴 儿 的 制 ,然 而 热 烈 的诗 歌 唤 醒 了她 的生 命 ,从 晾梦 ”一 出 中可 各 种 迫 害 没 能 改 变 她 的 本 性 。 她 正 直 不 屈 , 在 太 守 面 前 见 其 多 么 晶 莹可 爱 的灵 魂 ,她 第 一 次 看 见 了春 天 ,也 是第 一
深 迫害 与 悲 惨 命运 ,她 们 成 为 黑 暗社 会 的 牺牲 品 。
创 作 、潜 心 修 学 密 切 相 关 ,他 们 用 艺 术 的 手 法 为 我 们 展 现 起 来 了 。她 开 始 思 索 她 的青 春 和 生 命 的意 义 。尤 其在 孙 飞 虎 出 当 时 的 时 代 精 神 、 人 物 风 貌 。 他 们 身 上 体 现 的不 单 单 是 围庙 时 ,她 的生 命 意 识便 在 仓 促 的 刹那 间显 示 出 其 强大 的生 人 物 的个 性 ,更 是 当 时 社 会 精 神 的 聚 焦 。 而 戏 剧 中 的 女 性 命 , “ 我 眉 黛 青 颦 ,莲 脸 生 春 。恰便 似 倾 国倾 城 的太 真 。 道 形 象 总 是 深 深 触 动 我 们 的心 , 她 们 的 身 上 有 劳 动 人 民善 良 兀 的 不送 了他 三 百 僧 人 :半 万 贼 军 , 半 霎儿 敢 剪 草 除根 。那

元明清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_读_元明清戏曲选

元明清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_读_元明清戏曲选

odern chinese M17XIANDAI YUWEN2012.06学研究文元清明三代是我国戏曲发展的高峰期,涌现出大量的杰出剧作,宛若一朵朵盛开的奇葩。

这与戏剧家们的精心创作、潜心修学密切相关,他们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展现出当时的时代精神、人物风貌。

他们身上体现的不单单是人物的个性,更是当时社会精神的聚焦。

而戏剧中的女性形象总是深深触动我们的心,她们的身上有劳动人民善良勤劳的品格,有贵族小姐反抗世俗的勇气,有青楼女子的勇敢正义,有丫鬟婢女的机智热心,有农村少女的青涩痴情。

下面让我们来细看一下这些生动的女性形象。

第一类是以窦娥和赵五娘为代表的劳动妇女形象。

窦娥是关汉卿《窦娥冤》中的女主公,关汉卿在作品中创作出一个具有全民意义的善良妇女形象。

她自幼就饱受苦难,三岁丧母,七岁给人当童养媳,结婚不久死了丈夫,紧接着张驴儿父子又给她带来新的苦难,昏庸的官吏为了几个臭钱,剥夺了她的生命。

透过其悲惨遭遇,我们可看出她坚强、善良的性格。

窦娥坚持自己的原则,张驴儿的各种迫害没能改变她的本性。

她正直不屈,在太守面前“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也不屈打成招。

在生死关头,为了救年迈的婆婆,她甘愿自我牺牲,这是一个坚毅不屈、正直善良的女性人物形象。

高明《琵琶记》中则塑造了一个在家吃糠咽菜,侍奉公婆,公婆死后卖唱乞讨,赴京寻夫的善良淳厚的妇女形象。

剧中最感动人心的是“糟糠自厌”那段,赵五娘从充饥的糠粃想到自己的身世、离别、生与死的犹豫以及她的坚贞自许,同时“乞丐寻夫”中赵五娘一字一泪的描写,也为我们展现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善良妇女的典型悲苦生活!封建社会给予窦娥和赵五娘这类善良劳动妇女的是深深迫害与悲惨命运,她们成为黑暗社会的牺牲品。

第二类是以崔莺莺和杜丽娘为代表的贵族小姐形象。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一个美丽,又具有生命、青春觉醒意识的相国小姐。

她的美丽不仅使张生为之倾倒,还有老的、少的、男女僧俗,甚至连法本也凝眺。

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管窥清初戏曲中的女性形象

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管窥清初戏曲中的女性形象

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管窥清初戏曲中的女性形象郭宇芝【摘要】清初人们的民族意识非常强烈,亡国之痛极为深沉,在这种背景下,一直以来受到压抑和漠视的女性成为作家关注的焦点,正是由于这些女性的存在,把男性群体的懦弱无能突显出来。

清初文人把戏曲作品作为载体,把一系列的才女、贞女以及女杰等女性形象塑造出来。

社会历史和社会思潮是形成这些女性形象的根本因素,但主要还是源于创作主体特殊性因素。

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犹如一朵朵奇葩,在戏曲百花园中盛开。

本文对清初戏曲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

【期刊名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2页(P184-185)【关键词】戏曲;女性形象;人格魅力;探究【作者】郭宇芝【作者单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 03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在明清交替阶段,由于受到满族入侵,民族矛盾被进一步加深。

清初统治者出于对自身统治巩固的目的,采用了一些“用儒术以笼汉族”和“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等,以缓解阶级矛盾。

《南山集》案等就是震撼明遗民的典型之作。

明末清初时期,一些先进思想对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清初戏曲创作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顺康雍这三个时期就是本文界定的清初时间,明清并不具备较多的戏曲研究成果,名家名作为集中研究对象,而系统地研究清初戏曲中的女性形象更是少之又少。

1.才女和贞女封建社会在我国持续时间较长,受其影响,家这个小圈子成为女性唯一的活动范围,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思想像一座大山压在女性身上,对她们的思想产生束缚,使她们的才华被压抑,不得发挥。

然而,在清初的戏曲中对女性的才情和胆识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歌颂。

洪异在其《四蝉娟》中,把才情横溢、超越男子的才女形象管仲姬和谢道辊,以及李清照和卫茂漪塑造得栩栩如生。

《簪花》中塑造的卫茂漪,就是闺阁的名姝形象,对书法特别精通,古今流传,在东晋书法家中极为著名,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之师。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1. 引言1.1 戏曲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戏曲文学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元素。

从元明清三代的戏曲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形象。

在元代的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多表现为传统的贤淑、忠贞和勤俭的美德,如《西厢记》中的文官女儿纨绔女的形象。

明代的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更加独立、坚强和主动的特点,如《牡丹亭》中的潘金莲、《长生殿》中的杨贵妃等角色。

到了清代,女性形象更加多元化,既有贞烈忠贞的女性形象,也有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

在戏曲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对历史时代社会风貌的再现,也是对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受和追求的情感、情感、命运的表达。

女性形象的塑造既受到时代背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也受到文人戏剧家对女性角色的理解和塑造的影响。

女性在戏曲文学中的形象不仅是对历史社会的反映,也是对女性身份与价值的赞颂和探讨。

1.2 女性觉醒的意义在戏曲文学中,女性觉醒的意义是深远而重要的。

女性觉醒代表着女性对自我意识和社会地位的认知,是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和解放身心的表现。

通过女性觉醒的历程,女性在戏曲文学中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表现空间,展现了她们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女性觉醒的意义还体现在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上,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戏曲文学中,女性觉醒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作品内容中,更反映在创作和表演方面,为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开拓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女性觉醒在戏曲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为女性自身的自我实现带来了机会,也为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

2. 正文2.1 元代戏曲中女性形象元代戏曲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呈现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

在元代戏曲作品中,女性角色通常被描绘为贤惠、忠贞、顺从的形象,她们的命运往往受制于男性权力。

一般来说,元代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贤良淑德的妻子和母亲,如《救风云》中的张莲英和《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另一种是妖艳风骚的女子,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和《牡丹亭》中的李师师。

明代戏曲中的女性德行意识

明代戏曲中的女性德行意识

明代戏曲中的女性德行意识
王园园
【期刊名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20)004
【摘要】明朝戏曲中的女性教化意识明显,除了因明代推行\"戏禁\"政策、促使戏曲的演出内容只能囿于劝人向善的范畴外,当时的作家群体和接受主体对它也施加了不小的影响.女性德行意识在戏曲内容上主要体现为对女性守贞、女子妇德、女性懂礼等方面的极尽推崇.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王园园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 2731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7
【相关文献】
1.明代才子佳人传奇中的女性意识探析r——以汤显祖《牡丹亭》为例 [J], 张萍
2.女性意识的书写:从缺失到觉醒——以元明清戏曲作品中的不同女姓形象群为例[J], 胡伟栋
3.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中的女性意识与现代精神 [J], 吴筱燕
4.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中的女性意识与现代精神 [J], 吴筱燕;
5.明代戏曲批评中的悲剧意识 [J], 袁震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元明清戏曲文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珍贵遗产,其中女性觉醒的历程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话题。

在这个长达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女性在戏曲文学中的形象和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妇德到个体意识的转变。

本文将从元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中挑选一些代表性的作品,探讨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揭示女性形象随着时代变迁所发生的变化。

元代是我国古典戏曲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呈现出一种较为柔弱无助的形象。

在元曲《牡丹亭》中,女主角杜丽娘即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她在家族和社会的压力下,被迫与世子许宝蟾结亲,明知对方已经有妇人,但她依然违背自己的心意,嫁入了官宦家庭。

婚后,她备受排斥和欺凌,最终遭受了丈夫的抛弃。

在这个作品中,杜丽娘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被动、懦弱的女性形象,她的命运完全受制于外部力量,没有自我意识和主见。

这种女性形象在元代戏曲中是比较普遍的,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完全在男性的掌控之下,她们缺乏自主权和独立性。

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在明代戏曲《长生殿》中,女主角文成公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文成公主是一个极其勇敢、坚强而又富有智慧的女性角色。

她在面对爱情和家族、宗族的压力时,不畏艰难,坚持自己的选择。

她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坚持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爱情梦想。

在这个作品中,文成公主展现出了一种坚强、独立、有主见的女性形象,她的觉醒和成长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也是明代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比之下,明代女性的形象在戏曲中更具有独立自主的特点,她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追求,不再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妇德到个体意识的历程。

在元代,女性形象呈现出一种被动、柔弱的特点,她们的命运完全受制于外部力量;在明代,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一种独立、有主见的特点,她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追求;在清代,女性形象呈现出了更加丰满、立体和矛盾的特点,她们既有着独立自主的一面,也有着对爱情和婚姻的依赖和迷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戏曲与女性意识张冬梅(河西学院,甘肃张掖734000)摘要:封建伦理道德使古代妇女在人格、思想、情感等方面都得不到肯定而备受摧残和压抑。

明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和个性解放思潮的发展,许多戏剧作家开始关注并已清醒认识到封建道德对妇女的身心戕害,他们从千千万万的妇女身上看到了女性坚强的性格、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并赋予其剧作中的女性以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品格以及独立的意志和爱国精神,塑造出了许多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明清时期鲜明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伦理;明清戏曲;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7)03-0041-03作者简介:张冬梅(1978———),女,甘肃金昌人,河西学院助教,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收稿日期:2007—11—122007年第3期(总第97期)No.3,2007General.No.97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中国是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延续着对妇女残忍的,缺乏人性的压迫。

在封建伦理关系之中妇女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为男权社会男性的附庸。

刘熙《释名・释长幼》中说:“女者,如也,妇人成如人也。

故字从之义,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

”又“女子主内”、“妇人无外事”等等。

女子从出生到死亡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少时听从父亲的教诲,婚后听从丈夫的指使,老了听从子女的安排,一生辛劳却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从而也注定了她们任人宰割的悲剧命运,一代一代,周而复始,这种状况无法改变。

尤其封建社会发展到明初,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朱元璋一当皇帝就命儒臣修《女戒》,规定妇女不得干政;朱棣即位后,又派人编《古今烈女传》,严格规范妇女的行为。

不仅如此,明清时期统治者还对文艺的表现内容进行了规定。

《大明律》中明文规定:“凡乐人扮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扮者与同罪。

”但“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正是在官方意识和文艺政策的推动下,生活在明初的作者在描写妇女形象时,以表彰贞烈为宗旨,否定妇女对正常的感情生活的追求,甚至宣扬了“女人非人”、“女人祸水”的观点。

明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以及这一时期文化政策对文人地位的肯定,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多了,所反映的社会、人物等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许多有志之士,开始关注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封建道德对妇女的戕害,他们从千千万万的普通妇女身上看到了她们坚强的性格、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思想。

于是涌现出了一批能够鲜明反映明中后期社会时代特征的作品,其中有许多从正面或侧面描写女性形象,作者赋予她们一定的叛逆反抗精神并对她们的叛逆反抗加以肯定甚至赞扬。

正是他们笔下创造出的这些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明清时期进步的女性意识。

一、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观念的冲击贞节观念是封建道德对妇女的禁锢之一。

传统礼法规定了一整套女子从小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古代三大礼书《周礼》、《礼记》、《仪礼》中几乎随处可以找到。

《礼记・内则》有一段这样写道:“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纫组纫,学女事,以共衣服。

……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指父母丧亡之类),二十三年而嫁。

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女孩从小就被限制在家庭的小天地里,不得与外界接触,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她们与男性接触而萌发感情。

她们的思想已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控制,失节之女不仅被社会所唾弃,也被妇女自己所厌弃。

然而,明代戏剧家梁辰鱼的《浣纱记》却打破了这种从一而终的观念,塑41——造了一个为国家利益而放弃贞洁观念的西施形象。

西施本是越国青年将领范蠡的妻子,越被吴所灭,吴王从越国选美女,看中了美丽动人的西施。

为了父老免受战争之苦,范蠡让西施入吴迷惑吴王,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施不肯接受这样的现实,但当范蠡向她讲明了国家兴亡与个人存亡的利害关系之后,她立即省悟到:“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之微,有负万姓之望。

”[1]便答应范蠡,赴吴做了吴王的妃、越国的内应。

最终在西施的帮助下,越国打败了吴国,使国家恢复,使得他们夫妻团圆。

西施的失贞,对于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妇女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元末明初的剧作家高明在他改写的《琵琶记》第一出副末开场的《水调歌头》词中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

音知君子,这般另眼儿看。

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

”[2]可见在封建伦理道德中,“妻贤”是衡量女子道德的基本标准,在这样的道德标准下,西施则完全是一个离经叛道为人所不齿的女子。

但梁辰鱼却抛弃了这样的道德准则把西施放到天下国家的历史大背景中去,把这个在封建道德旗帜下有辱伦理的女子塑造成为一位有思想、有胆识的出众女子,并歌颂了重视共同理想的爱情而摆脱片面的贞操观点,给明初以来宣扬愚忠愚孝的剧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二、对“男为重,女为轻”思想的挑战在明代后期的戏剧中,出现了妇女在精神和能力上有所作为的描写,塑造了许多才华出众的女性形象,还涌现出一些巾帼英雄,她们身为女儿身,却有着男儿的雄心和志气,有着男儿少有的治国安邦的才略。

在作品中作者热情歌颂她们的才华、胆气,将她们塑造成让男人也望尘莫及的豪侠志士,这在明清时代妇女足不出户,只配生儿育女,侍奉男人的思想面前,是有力的反叛和挑战。

明清戏剧家徐渭的《雌木兰》就塑造了一位女扮男妆,替父从军,为国立功的花木兰形象。

木兰因弟妹尚小,父亲年迈“况且俺小时,一了有些小力气,又有些小聪明,就随着俺的爷,也读过书,学过些武艺,这就是俺今日该替爷的报头了。

”[3]在这样的状况下,木兰女扮男妆上了战场。

在战场上,木兰的骁勇善战、心细如发及她的雄才武略不仅没有一个人知道她的女儿身而且都为她的军事才能所折服,称她为英雄。

“孩儿去把贼兵剪,似风际残云一卷,活拿贼首出天关。

”[4]如果说木兰在“武略”上表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才能,那么在徐渭的《女状元》中塑造的女扮男妆考取状元的女儿家黄春桃则在“文韬”方面表现出了一般男子也无法与之相比的智慧与才华。

“我这般才学,若肯去应举,可管情不落空,却不唾手就有一个官儿。

”[5]在科举只属于男儿的世界里,春桃不仅想身先涉足,而且把考状元当做一件极为简单的事。

后来她果然高中榜首,为官期间表现出惊人思辩才能。

作品将女人的才能提到与男人相等,甚至超过男人的位置。

“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世间好事属何人,不在男儿在女子。

”这种对女性才能的赞美与歌颂无疑肯定了妇女的价值,是十分进步的。

三、“世俗以纵欲为尚,人情以放荡为快”的解放思潮在封建宗法家庭制度下,一切家政统于家长,父权、夫权、族权处于神圣的地位,家长既把握着经济命脉,又具有子女的主婚权,甚至还主宰着家庭成员的惩罚大权,只有对家长“尊”与“孝”且惟命是从,才能维系父子、夫妇等正常的家庭关系。

包办婚姻是封建思想的表现之一,女性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没有条件选择自己意中的配偶。

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王学左派的倡导,崇尚真性情,追求个性解放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

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七在讲到当时的社会风气时说:“世俗以纵欲为尚,人情以放荡为快。

”这种思潮反映在戏剧当中主要是塑造了一系列大胆的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不畏强暴,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妇女形象。

明代杰出的戏剧家汤显祖在他的著名戏剧《牡丹亭》中,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敢于追求爱情幸福,敢于与封建礼教做斗争的杜丽娘形象。

杜丽娘是官宦的女儿,她美丽、聪明、活泼、可爱,但她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只能虚度青春。

“我生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6]她执着地追求自由幸福,发出“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7]的感慨,她不满于自己的处境,憧憬着自己的爱情理想,为情出生入死,几经周折终成眷属。

汤显祖因此指出:“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乎!……如丽娘者,乃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8]作者正是通过杜丽娘的艺术形象概括了封建社会青年争取自由幸福爱情的斗争的艰苦性。

杜丽娘追求爱情幸福的强烈与持久,甚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带有“现代的情爱”的性质。

与汤显祖相同,孟称舜在他的作品《娇红记》中塑造了一位热烈追求美满婚姻的王娇娘的形象。

娇娘与申纯之间的爱情是在生活的磨练与实践考验中建立起来的,他们真挚的爱情能够战胜门第观念和权威,能够冲破传统的功名富贵的观念,甚至冲破了甚于死的界限,双双殉情,最终化作恩爱的鸳鸯比翼双飞。

“但得个同心子,死共穴,生同舍,使做连枝共冢,共冢我也心欢悦”。

[9]王娇娘认为人生大幸无过夫妻的美满结合,而所配非人则终身怀恨,因此,聪俊女子宁愿学卓文君的自求良偶,如果不达目的,即以身殉情,亦所不恨。

这里王娇娘的追求表现了对自由、幸福的渴望和鲜明的个性解放思想。

四、“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感尊重清代戏剧家洪昇的代表作《长生殿》描写了脍炙人口的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在作品中作者以新思想塑造了42——纯真多情、忠于爱情的杨贵妃形象,表现了对这位痴情女子的同情,从观念上承认并赞扬了做为妇女自由人格象征的情感,表现了作者的爱情理想,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以封建道德为基础,杨贵妃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妖孽,是祸水,是祸国殃民的不祥之人,遭到卫道士们的责骂。

鲁迅《花边新闻》中有一篇《女人未必多说谎》:“譬如吧,关于杨妃,禄山之后的文人都撒着大慌,玄宗逍遥事外,倒说很多坏事情都由她,敢说‘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的有几个。

就是妲己、褒姒,也还不是一样的事。

女人的替自己和男人伏罪真是太长远。

”而洪昇这个文人却没有撒谎,他刻画了玄宗的荒淫昏庸,也没有使他逍遥法外将一切罪过全部推到了杨贵妃的身上,他依然负重用杨国忠、安禄山而引起战乱的主要责任。

同时洪昇还将当时许多谴责诬蔑杨贵妃的谎言统统抹去。

他笔下的杨贵妃,一反传统,将这么一个遭人唾弃的杨玉环变成了美丽纯洁的女子,作者以同情赞美的笔调,写她与唐明皇真挚的爱情,写他们刻骨铭心的相思,写他们死抱痴情、生死前盟的精神。

在这里,作者没有蔑视她的爱,而是尊重她的爱,歌颂她的爱,肯定李杨二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真情,体现了作者新颖而进步的思想。

五、“家国君父何在”的爱国思想爱国主义是人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操的体现,在妇女不被重视、不被尊重的封建时代,她们的思想情感与道德情操当然也不会被重视,封建统治者们所重视的只是女人的贤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