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亚洲金融危机始末-马晓东
案例 亚洲金融危机始末-马晓东

案例xx金融危机始末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主要投资于房地产)。
此外,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也没有考虑到汇率风险。
这些都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1994年以来,泰国经济出现疲软,出口能力减弱,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减少,房地产市场由繁荣走向衰退,这些因素使对泰国觊觎许久的国际投机资本蠢蠢欲动。
吃柿子挑软的拿,泰国,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1997年5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
面对投机商气势汹汹的进攻,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三管齐下,企图捍卫泰铢阵地,他们动用了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离岸投机者;大幅提高息率。
一番短兵相接之后,泰铢的地位暂时性保住了。
但此时兴奋未免为时过早,国际投机商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
他们的招数只有一个:筹集资金,狠抛泰铢。
索罗斯开始节节挺进。
与此同时,泰铢贬值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
泰政府临阵换将,原财政部长庵雷·威拉旺被迫交出帅印,然而他的黯然离去却未能阻止泰铢的节节失利。
6月份,投机商开始出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一击。
泰央行奋起还击。
为了稳定军心,6月30日,泰国总理差厄利发表电视讲话:“我再次重申,泰铢不会贬值,我们将让那些投机分子血本无归。
”发誓归发誓,偏偏泰国金融市场像个扶不起的阿斗。
此时的泰国央行已弹尽粮绝,仅有的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消耗殆尽。
就在泰总理讲话两天之后,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
当天,泰铢重挫20%。
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拉甲宣布辞职。
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至此,泰铢终于失守。
泰铢的大幅贬值,进一步的拖累了泰国的经济,在野党、反对党纷纷指责执政党在防范金融风险和挽救经济上的无能,时任政府在强大的压力被迫下台,泰国的经济危机演化为政治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也被称为亚洲金融风暴,是指在1997年开始的一系列金融危机事件,波及了东南亚多个国家。
这次危机导致了许多国家的货币贬值、股市崩盘、企业倒闭和失业率上升等严重后果。
以下是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的触发因素之一是泰国的浮动汇率制度。
在1997年之前,泰国的货币泰铢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一直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然而,在1997年上半年,泰铢面临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国内外的诸多因素,导致了投资者对泰国的失去信心,大量抛售泰铢,导致了汇率的大幅下降。
泰铢危机的爆发,成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亚洲国家的金融体制不健全。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曾被称为“亚洲金融奇迹”,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
亚洲国家的金融机构在这一时期迅速扩张,放贷规模庞大,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和不良贷款问题。
此外,亚洲国家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透明度也相对较弱,对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缺乏有效的预警和治理手段。
亚洲金融危机还暴露了亚洲国家的外债问题。
亚洲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借助大规模的外国借款来支持其经济增长,这导致这些国家累积了大量的外债。
一旦投资者对一些国家的信心降低,外债迅速变得不可偿还,导致了货币贬值和金融体系崩溃。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IMF向泰国、印尼和韩国等国提供了巨额的紧急援助贷款,帮助这些国家稳定了其金融体系并推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性。
然而,IMF的涉入也受到了许多争议,因为与贷款配套的结构性措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表明,这次危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使得亚洲国家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
此外,亚洲金融危机也揭示了亚洲国家金融体制不健全、外债问题严重等结构性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与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与教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波及东南亚多个经济体,对亚洲地区甚至全球经济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这场金融危机不仅给亚洲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也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和教训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根源在于亚洲国家长期实行的外汇管制和固定汇率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多数国家的汇率受政府干预影响,亚洲各国政府通过强制锁定汇率,以维护出口的稳定性和吸引外资,一时间,亚洲经济呈现出了大量的出口导向性和资本流入。
由于外资泛滥,各种投机性资金大量涌入,亚洲地区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也盛极一时。
但同时,这种繁荣局面是建立在庞大的借贷基础之上的,在外部流动性环境突变的情况下,资本外流的压力开始逐步加大,一时间,亚洲各国经济开始崩溃,货币贬值,金融体系陷入崩溃的边缘。
1997年7月,泰国宣布汇率自由化,但同时却突然宣布无法再面对国际资本结汇的压力,规模达到数百亿美元,泰铢大幅贬值,导致泰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暴跌,泰国经济陷入深度危机。
危机迅速向东南亚其它国家扩散,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都遭遇到了类似的货币泡沫破裂、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等问题。
二、亚洲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教训1.金融自由化过快导致金融体系脆弱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金融自由化虽然能够提升市场效率,但是同时也会造成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加,而一旦风险爆发,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不能预估。
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应该逐步放开金融管制,并完善宏观调控机制,这样才能使市场在健康发展的同时,防范风险。
2.货币政策需要适应国内经济多元化发展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很多国家为了吸引外资,通过人为干预货币汇率来保持本国货币的强势,进而维持其出口优势。
但是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这种行为在短期内能够导致生产上的效率提高,但是长期却会造成金融体系扭曲,为货币泡沫的产生埋下隐患。
货币政策应该适应国内经济多元化发展,合理制定利率和汇率,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
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历史观点和反应

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历史观点和反应亚洲金融危机是1997年至1998年间发生在东南亚地区的一场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对事实上,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影响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期。
亚洲金融危机是后来发展中和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先导,它揭示了金融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也挑战了主流崇尚市场自由化的经济学理论。
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比较复杂,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亚洲地区的固定汇率制度和高度开放的经济政策使其沉迷于进口出口贸易。
这种情况造成了对美元的依赖,促使了美元的持续升值,从而引发了货币危机。
其次,亚洲国家政府放任信贷扩张,以应对经济增长的压力。
这种放任银行信贷的做法使得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严重松动,贷款不良率不断飙升,最后引发金融危机。
还有一些国家在财政和转移支付方面的困难,这使得在金融危机前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其影响。
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种对其原因和解决方法的观点不断出现。
一些人认为,亚洲金融危机是由国际资本市场的投机行为和所谓的“鳌江遇鲸”的失误所导致的。
他们认为,国外投资者在有意推翻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以获取高额的回报。
他们说,应该采取更多的对冲手段来对付这种金融风险。
另一些人则认为,亚洲政府财政、货币政策的失误是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他们认为,亚洲国家应该采取更加透明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多地关注消费和投资中的内需,来避免经济危机的再次发生。
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应该在保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参与到亚洲金融危机的解决中,避免全球金融市场的不停引发和不停滑向衰退。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危机中的国家采取了一些手段来实施经济改革,以修复受损的金融体系和恢复经济增长。
一些国家开展了金融体系的重组和整合,并加强了金融监管制度。
其他国家则改变了其货币政策、开展了结构性改革,并加强了对自身经济和金融状况的监控。
然而,亚洲金融危机产生持续的影响,影响到了全球金融市场。
这应该提醒我们认识到金融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采取更加完善的全球体系和合理的政策,避免金融风险的全球波及和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

亚洲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近几十年来,亚洲经济一直以其强劲的增长速度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却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亚洲经济的繁荣并非无懈可击。
这场危机对亚洲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势头迅猛,许多国家的经济指标呈现出井喷式增长。
然而,这种高速增长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特别是过度依赖外来资金和短期债务的问题。
当外来投资者对这些亚洲国家失去信心,纷纷撤资时,这些国家面临着外汇储备的极度减少和经济增长动力的丧失。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亚洲金融危机最初爆发于泰国,随后迅速波及到韩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等亚洲经济体。
这些国家在危机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股市崩盘、货币贬值和经济衰退成为了他们难以回避的现实。
然而,亚洲金融危机并未止于此,其波及范围扩大到了全球范围。
三、全球经济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不仅对亚洲国家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首先,危机导致亚洲国家进口需求的大幅度下降,进而影响了其他国家对亚洲的出口。
特别是对亚洲出口依赖性较高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受到了直接的冲击。
其次,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许多跨国银行和金融机构因为与亚洲国家的联系而面临巨大的损失。
最后,危机让人们对新兴市场国家的风险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影响了全球资本的流动。
四、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反思与教训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亚洲国家和其他国家都进行了反思,并从这次危机中汲取了宝贵的教训。
亚洲国家意识到,严格的金融监管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至关重要,不能过度依赖外来资金和短期债务。
同时,其他国家也认识到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需要更加审慎,不可盲目追逐高回报。
五、亚洲经济的复苏与变革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改革,亚洲经济逐渐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
1997亚洲金融危机

1997亚洲金融危机:一场改变亚洲经济格局的风暴1997亚洲金融危机:背后的故事与深远影响在这场金融风暴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问题。
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过早,金融体系不够成熟,加上巨额短期外债的负担,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当投资者对这些国家的经济信心动摇时,资本迅速撤离,如同潮水退去,暴露出沙滩上的种种问题。
危机的蔓延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货币竞相贬值,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倒下,亚洲各国央行试图通过提高利率和动用外汇储备来稳定货币,但这些努力在巨大的市场力量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外债,纷纷陷入困境,不少家庭因此失去了生计。
这场危机不仅打击了亚洲的经济增长,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曾经繁荣的街头变得冷清,失业的工人四处寻找工作,而那些依赖出口的企业也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之道。
社会氛围从乐观转向谨慎,人们开始反思过去的发展模式,探讨如何构建更加稳健的经济体系。
国际社会的援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的影响,但也让亚洲国家意识到,过度依赖外部资金是危险的。
危机过后,许多国家开始重视金融监管,加强内部控制,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是一场灾难,但也在无形中催生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
1997亚洲金融危机:复苏之路与未来的启示在经历了危机的剧痛之后,亚洲各国开始了漫长的复苏之路。
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它要求政府、企业乃至每个公民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政策的调整、结构的优化、信心的重建,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在危机后实施了紧缩政策,严格控制开支,同时加大了对金融体系的改革力度。
这些措施虽然短期内带来了阵痛,但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金融机构的重组、不良贷款的处理、透明度的提升,这些都是亚洲国家在危机中学到的宝贵教训。
随着时间的推移,亚洲经济逐渐回暖。
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的经济在2000年初期开始恢复增长,显示出惊人的韧性。
世界经济危机(1991-2001)[上]
![世界经济危机(1991-2001)[上]](https://img.taocdn.com/s3/m/15baadb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8.png)
世界经济危机(1991-2001)[上]【摘要】世界经济在1991年至2001年间经历了一系列危机,其中包括1991年的经济危机和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本文从引言开始,介绍了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背景,然后分别详细阐述了1991年的经济危机和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
文章总结了这段时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
通过分析这些危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引言、前言、背景介绍、1991年的经济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及应对措施、结论、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困境、全球金融市场、国际经济体系、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应对挑战、经济复苏。
1. 引言1.1 引言鉴于过去几十年间发生的一系列世界经济危机事件,我们不得不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这些危机中,我们看到了全球经济体系的弱点和脆弱性,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面对这些挑战时的表现和反应。
本文将集中讨论1991年至2001年间发生的一系列经济危机,包括亚洲金融危机等。
我们将对这些危机的背景和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各国为了应对这些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球经济体系的运作规律,以及如何更好地预防和化解潜在的经济风险。
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危机不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经济危机的根源,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
2. 正文2.1 前言在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经济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自从198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都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其中包括高通货膨胀率、债务危机、贸易逆差等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国家的经济开始出现了问题。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放缓,失业率上升,社会福利减少。
金融危机历史上的重大金融事件与教训

金融危机历史上的重大金融事件与教训金融危机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而引发的一系列经济问题,给全球经济体系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从一些重大金融事件中汲取教训,以避免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
本文将概述一些在金融危机中发生的重大金融事件,并从中得出相应的教训。
1. 1929年的美国股市崩盘(The Wall Street Crash of 1929)1929年的美国股市崩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事件之一,也被认为是引发全球大萧条的导火索。
崩盘后,美国投资者惊恐地发现他们的股票市值骤降,许多人因此破产。
这个事件对整个美国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崩溃。
教训:这个事件明确表明短期投机行为和盲目追求利润的风险。
投资者应该更加注重长期稳健的投资策略,关注资本市场的基本面,而非盲目追逐市场炒作。
2.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1987年10月19日,全球股市同时遭遇重大崩盘,这一天也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纽约证券交易所道琼斯指数当天下跌了约22%,这个事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引发了全球股市的崩溃。
黑色星期一震惊了全球金融界,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了巨大影响。
教训:黑色星期一的教训之一是金融市场的联动性。
全球金融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意味着国际间的金融风险传递迅速,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3.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Asian Financial Crisis)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东南亚地区多个国家的货币和金融市场遭受严重冲击。
危机一开始是由泰国的货币危机引发的,随后迅速扩散到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韩国等国家。
这一事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亚洲地区的经济复苏造成了阻碍。
教训: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是外汇兑换和国际投资的风险。
各国应该加强对外汇市场和资本流动的监管,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亚洲金融危机始末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主要投资于房地产)。
此外,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也没有考虑到汇率风险。
这些都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1994年以来,泰国经济出现疲软,出口能力减弱,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减少,房地产市场由繁荣走向衰退,这些因素使对泰国觊觎许久的国际投机资本蠢蠢欲动。
吃柿子挑软的拿,泰国,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1997年5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
面对投机商气势汹汹的进攻,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三管齐下,企图捍卫泰铢阵地,他们动用了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离岸投机者;大幅提高息率。
一番短兵相接之后,泰铢的地位暂时性保住了。
但此时兴奋未免为时过早,国际投机商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
他们的招数只有一个:筹集资金,狠抛泰铢。
索罗斯开始节节挺进。
与此同时,泰铢贬值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
泰政府临阵换将,原财政部长庵雷·威拉旺被迫交出帅印,然而他的黯然离去却未能阻止泰铢的节节失利。
6月份,投机商开始出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一击。
泰央行奋起还击。
为了稳定军心,6 月30日,泰国总理差厄利发表电视讲话:“我再次重申,泰铢不会贬值,我们将让那些投机分子血本无归。
”发誓归发誓,偏偏泰国金融市场像个扶不起的阿斗。
此时的泰国央行已弹尽粮绝,仅有的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消耗殆尽。
就在泰总理讲话两天之后,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
当天,泰铢重挫20%。
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拉甲宣布辞职。
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至此,泰铢终于失守。
泰铢的大幅贬值,进一步的拖累了泰国的经济,在野党、反对党纷纷指责执政党在防范金融风险和挽救经济上的无能,时任政府在强大的压力被迫下台,泰国的经济危机演化为政治危机。
与此同时,菲律宾比索的软弱可欺使它成为国际投机商的另一狙击目标,菲央行曾尝试一周之内4次加息,并宣布扩宽比索兑换美元汇率的波幅,竭力对抗索罗斯。
但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7月11日,菲央行宣布允许菲律宾比索在更宽的幅度内波动,一时间,比索贬值惨不忍睹。
实际上,这标志着比索保卫战的全面失守。
但此时的索罗斯显然并未心满意足,他四下出动,寻找可捕猎的下一个目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进入了他的视线之内。
马来西亚央行曾试图拉高马来西亚林吉特的成本来阻止投机商的兴风作浪,印度尼西亚政府也积极入市稳定印尼盾。
但国际投机商强有力的进攻终使两国俯首称臣,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金融危机爆发。
尤其是印度尼西亚,金融危机引发其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然而,在这个经济萧条时期,印尼政府却宣布取消粮食补贴政策。
此项政策一经发布,舆论哗然。
一直贪恋经济红利而忍受暴政的公众再也不愿沉默了,各地区尤其是购物场所出现大规模示威游行活动和骚乱,学生运动也风起云涌,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1998年5月21日,苏哈托总统被迫辞职,印尼政府垮台。
至此,印尼的金融危机衍化为一场广泛的社会政治危机。
马币、印尼盾的失守开始波及一向有"避难货币"之称的新加坡货币。
唇亡齿寒,尽管新加坡也采取了诸如拉高利率等措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新加坡元兑美元的汇率还是持续下跌。
在索罗斯的强硬态势下,一方面,各国政府均感力不从心,已纷纷放弃了捍卫行动,任由本国货币在金融市场中沉沉浮浮;另一方面,国际投机资本商更是有恃无恐,在东南亚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横行一时。
东南亚货币狙击战弄得人人自危,东南亚各国纷纷陷入危机。
这时,就连在此次风潮中一直作壁上观的美国也开始表态,美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说,他特别感到不安的是这场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由一个国家涉及到另一个国家,美国愿意帮助受这次波动影响的国家。
国际投机商咄咄逼人的气焰已使得国际社会对集体应付货币危机的认识正在加深。
7月25日,中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特区、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等亚太地区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管理局高层代表在上海开会,会议结束后发出的声明表示,一个稳定的货币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亚太各国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研究,对有关国家提供新援助的措施协助成员国在必要时进行经济调整。
这个消息对东南亚各国来说,至少让他们觉得在自己与国际货币炒家进行殊死搏斗时不再显得那么孤单。
8月5日,危机重重的泰国,同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附带苛刻条件的备用贷款计划及一揽子措施。
8月11日,为拯救资金短缺的泰国,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行长在日本东京举行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承诺分担为泰国提供总共167亿美元的融资款计划,其中中国和中国香港都各自承诺向泰国借出10亿美元的贷款。
8月21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宣布给予泰国总值33亿美元的临时贷款,以协助它渡过难关。
就在东南亚各国四处求援、积极谋划之时,国际投机商却销声匿迹,突然不再攻击。
8月20日,东南亚各国货币汇率暂时回稳。
就像暴风雨前夕的宁静,平静的外表下孕育着一片杀机,新一轮的"狂风暴雨"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而已,令人无奈的是,这种宁静仅仅持续了几天。
8月底,又一轮令人目瞪口呆的跌势瞬间而至。
这一次,把东盟成员文莱也拉下了水。
至此,索罗斯一副得势不饶人的架势,剩勇追穷寇,再度集中火力扫荡东南亚。
进入9月份,这场风暴持续肆虐已进入第3个月,外汇市场的颓势仍在继续。
东南亚各国经济状况继续恶化。
直到11月上旬,这场对东南亚来说噩梦一般的4个多月的黑色风暴才渐趋平静。
当然,在这场危急中,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甚至远东的俄罗斯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亚洲金融危机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
国际货币投机商在再次席卷东南亚各国的同时,将主要力量对准了国际金融中心—香港。
1997年8月,香港的恒生指数在国际投机资本的一路攻击下一直跌至6600多点。
但香港特区政府在冷静的分析国际金融形势后给予了国际炒家强有力的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投机资金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
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国际投机资金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仓皇逃离香港。
1999年初,亚洲金融危机宣告结束。
至今,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发生了11年头,现在我们冷静思考这场给亚洲人民带来痛苦回忆的危机,诱发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扰乱了亚洲原本十分脆弱的金融市场,这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其次是亚洲在高速发展后深层次的体制原因。
出口替代模式的缺陷,金融监管体制的缺失,缺乏弹性的汇率体制这三种因素使亚洲在几十年积累的财富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痛定思痛,亚洲金融危机虽然给亚洲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灾难,但也为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体制提供了一个契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亚洲金融危机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
我国也一定要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健全金融管理体制,为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保障。
附记:亚洲金融危机大事记1997年7月2日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泰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价值由市场来决定,放弃了自1984年以来实行了1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
这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
7月9日,马来西亚股市指数下跌至18个月来最低点。
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国货币。
7月11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扩大本国货币的浮动范围。
8月4日,泰国央行行长被迫辞职,新的央行行长猜瓦特上任。
8月13日,印尼财政部和印尼银行联合宣布,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印尼盾大幅下跌55%。
8月11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的援助泰国国际会议在东京举行。
经过协商,确定对泰国提供约为16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以稳定泰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秩序。
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动用外汇基金,提供10亿美元,参与泰国的贷款计划。
9月1日,菲律宾股票市场继续下跌,菲股综合指数击穿2000点防线,最后以1975.20点收盘,是四年来最低记录。
9月4日,韩元对美元汇率跌到了韩国至1990年3月实行市场平均汇率以来的最低点,收盘价是906韩元兑换l美元。
10月7日,菲律宾比索跌至历史新低点,全天平均交易价首次跌破1美元兑换35比索大关,达到1美元兑换35.573比索。
10月24日,泰国颁布支持金融部门重组的紧急法令。
10月28日,这是当年世界股市最黑暗的一天,美国、香港股市均跌破历史记录。
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438点,以9059点收市,这是自1996年以来恒生指数首次跌破10000点。
10月31日,印度尼西亚宣布银行处置一揽子计划;关闭16家商业银行,对其他银行的存款实行有限担保。
11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宣布,国际社会将向印尼提供28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贷款,以帮助其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11月中旬,泰国政府更迭。
11月18日,韩国中央银行宣布,央行通过回购协议向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提供2万亿韩元,以缓和资金短缺情况。
12月23日,世界银行批准向韩国提供3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IMF财政援助的一部分,帮助韩国摆脱危机。
1998年,在经过最初的动荡后,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始趋于稳定。
多数危机国家的政府加大了改革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努力。
但在印尼,经济危机已经演化为社会和政治危机,最终导致苏哈托的下台和政府更迭。
马来西亚实行了外汇管制,受到西方国家的批评和指责。
1月,韩国政府与国外债权人达成重新调整短期债务的协议。
1月26日,印度尼西亚银行重组机构成立并宣布实行全面的担保。
2月,印尼总统苏哈托解除了印尼中央银行行长吉万多诺的职务,任命中央银行董事萨比林为新行长。
3月31日,韩国政府决定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业。
5月4日,泰国新中央银行行长猜瓦特宣布辞职。
5月17日,印尼雅加达14日发生暴动后,所有银行都停止营业。
5月21日,苏哈托总统下台。
6月5日,国际贷款人和印度尼西亚公司就债务重组达成协议。
6月29日,韩国金融监督委员会宣布,关闭五家经营不善的银行。
8月14日,泰国宣布全面的金融部门重组计划,包括公共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干预。
9月,马来西亚开始实行外汇管制。
12月31日,由新桥资本公司牵头的国际财团购买了韩一银行51%的股权,成为韩国首家由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