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解读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的压力呈多样化,不仅来自自身的成长压力和学习压力,而且也有父母、老师及社会的外部压力。
如果对此处理不当,容易产生情感困惑、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
2010 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康人格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突出,除16.9%的小学生表示每次考试前不会紧张外,其余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1]。
青少年心理健康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很多研究已经发现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确实产生影响。
因此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讨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从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缺陷以及家庭生活环境四个方面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文献来阐述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在一个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地家庭里,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自我意识等等方面的发展,反之,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家庭关系里,处理好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以及母子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当这三个关系达到平衡时,才能使整个家庭关系和谐的发展,促使家庭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对青少年在人际交往的发展也是起促进作用。
但是,当三者的平衡被打破时,对家庭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
不健康的父母关系是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因素之一,据研究发现,不健康的父母关系会造成孩子不良的人格特征,甚至心理疾病。
父母在家庭里冲突越频繁,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差,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下降。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间的交往以及由此建立的稳定的关系。
它是连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父母关系的桥梁,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其影响更直接、更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整体的家庭关系或家庭氛围状况。
有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并具有预测作用,特别影响青少年情感关系、社会性方面等方面的发展[2]。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摘要】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良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积极的教养方式则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沟通与尊重在父母教养方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自尊与自信。
正确的教养方式不仅能预防和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还可以直接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成长。
父母应该重视和改善自己的教养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不良教养、积极教养、沟通、尊重、自尊、自信、发展、预防、解决问题、改善、重视、作用、关联。
1. 引言1.1 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性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性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和榜样,他们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良好的教养方式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青少年,更在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正确的教养方式,父母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心、自尊心和应对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更加坚强和成熟。
相反,不良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父母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育儿方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和独立性,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只有父母重视并改善自己的教养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1.2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信息的爆炸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青少年面临着诸多挑战,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据调查显示,青少年中出现焦虑、抑郁、挫折感、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的情况层出不穷。
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

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浅述青少年行为问题通常可以界定为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
其广义上包括行为和情绪两个方面,行为问题如强迫行为、交往不良、多动、残忍、说谎、逃学、偷窃、攻击、不听管教、离家出走等,情绪障碍如焦虑、恐惧、抑郁和人际交往困难、社会退缩、躯体叙述等(卢林,2005)。
家庭作为青少年最初的、也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对于有效干预与控制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发生,家庭是最基本的出发点。
家庭内部的特殊关系,也更有利于对青少年行为进行干预。
研究显示,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有关(蒋奖,2004)。
一、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现状所谓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抚养和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黄树香,2010)。
父母通过抚养和教育,将其自身所持的社会文化观念、行为风格与方式、价值判断标准与体系等传播给青少年,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
而且,这种影响是一种隐性的、无意识的作用,往往是在已经产生了即成结果之后,我们才能对其进行事后的反思与总结;而不能进行事前的控制与预测。
根据以往的研究,父母教养方式还可以从民主型和权威型两个维度上进行区分。
民主型父母不采取过分强硬的手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理解、分析与引导,对孩子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通过积极的方式实现教育的目的。
权威型教育方式即更多的依靠个人的权力和优势对孩子进行教育。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父母采取权威型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过多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谷传华等对30位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进行考察,也得出了与此相似的研究结果。
二、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研究现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在世界发达国家中,3-15岁的儿童青少年中发生持久、且影响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达5%-15%。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深远影响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深远影响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是人们心灵的港湾,是人们心灵的避风港。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环境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深远影响。
一、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个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能够给予青少年安全感和归属感,让他们感到被爱和被尊重,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反,一个冷漠、争吵、暴力的家庭氛围则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使他们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甚至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民主、理解、鼓励和引导等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而专制、溺爱、忽视等消极的家庭教育方式则会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使他们产生自卑、叛逆、孤僻等心理问题。
三、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也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结构往往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和困扰,使他们感到孤独、无助和失落。
因此,家庭结构的变化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以避免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四、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和困境往往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使他们感到自卑、焦虑和无助。
而富裕家庭的经济优越感则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骄傲、自满和冷漠的态度,从而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五、家长素质家长素质也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长的教育水平、人格特质、情感表达等素质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从而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家长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如:关注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个性、引导孩子的发展等,以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同时,家长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孩子成长的需要。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立人格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立人格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和引导者。
他们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高中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自立人格和亲社会行为与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
那么,高中生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自立人格和亲社会行为有哪些关系呢?一、关注度对孩子的自立性有影响关注度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父母通过对孩子关注的方式和程度,可以有效地调整孩子的自尊心和情感需要,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不足,孩子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产生依赖性,缺乏自理能力和主动性。
反之,若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过多,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性和虚荣心理,导致缺乏自立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父母需要适度关注孩子,帮助他们培养自立性,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念。
二、适当的约束能够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和自控力适当的约束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父母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和限制,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促进孩子遵守规矩和成长。
然而,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约束过于强烈或过于频繁,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和叛逆,形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心理负担。
所以,父母在制定规则时应以孩子的年龄和个性为基础,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自主性和健康成长。
三、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情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家庭氛围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重要体现之一。
家庭环境温馨和睦,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增强孩子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
反之,如果家庭气氛冷漠与紧张,孩子容易产生孤独和距离感,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
因此,父母需要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充分关心和体贴孩子,培养孩子的情感和社交能力。
四、家庭文化对孩子的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家庭文化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重要组成之一。
父母通过培养孩子的道德美德和人文素质,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成绩表现。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关注孩子的综合业余能力,帮助孩子开展各领域的兴趣爱好和才能。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环境与调整建议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环境与调整建议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青少年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
家庭环境在塑造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环境原因,并提供一些建议用于调整和改善家庭环境,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1. 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来自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和认同感。
如果家庭缺乏这种情感支持,青少年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失落,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2. 家庭的交流方式良好的家庭交流可以促进青少年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然而,如果家庭交流缺乏有效性,比如存在大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和沉默,青少年可能会感到无法得到倾诉的机会,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3. 家庭对待问题的方式家庭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是无法避免的,但关键在于家庭对待问题的方式。
如果家庭没有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式,青少年可能会感到无助和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调整家庭环境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1. 建立积极的情感支持家庭成员应该相互之间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系,给予彼此支持和鼓励。
例如,父母可以主动听取孩子的心声,表达对其成长的关心与支持,增加亲子间的信任和感情。
2. 提供积极的沟通氛围建立积极的家庭交流氛围,家庭成员应该多关注彼此的情感需求,尊重彼此的意见和观点。
父母可以引导青少年主动与家人分享内心体验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可以一起参与解决问题的讨论和决策过程中,鼓励青少年参与其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父母也可以以身作则,示范积极应对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让孩子从家庭中学习到积极的应对方式。
4. 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家庭成员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资源和支持。
可以通过一些媒体渠道或者书籍来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并与孩子一同分享。
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关系研究

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以及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我们希望能够为理解和处理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文章首先概述了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这些问题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普遍性。
接着,我们将介绍家庭功能在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对青少年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文章还将详细探讨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概念和应用,包括情绪认知重评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等方面。
我们将总结并讨论这些研究结果对于预防和治疗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二、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概述青少年阶段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期,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变化最为显著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常常面临着来自学业、社交、自我认同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情绪-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内部因素,如个体的神经生理结构、遗传特质、认知方式等,也有外部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
其中,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尤为显著。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都可能对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例如,家庭冲突、父母离异、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行为问题。
因此,研究和理解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预防与干预在当今社会,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增加引起了家庭教育的广泛关注。
为了预防和干预青少年问题行为,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一、家庭教育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于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孩子提供正面的榜样和引导,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2.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原因青少年问题行为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压力、同伴关系的影响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出现。
因此,家庭教育需要关注和解决这些潜在的问题。
二、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教育措施1.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通过家庭聚会、共同参与家庭活动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约束家庭需要制定一些明确的规则和约束,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
同时,家庭也要设定合理的奖惩机制,用以引导和纠正孩子的行为。
3. 积极的沟通与倾听家长需要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
同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倾听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和关爱。
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因内心问题而产生的不良行为。
三、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1. 提供支持和辅导当发现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应及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辅导。
通过与孩子的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指导。
2. 推动家庭协作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问题行为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与配偶共同制定教育方针,形成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问题。
3. 寻求专业帮助当家长对于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感到力不从心时,不要犹豫寻求专业帮助。
寻找儿童心理专家或咨询师进行咨询和指导,以确保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青少年行为问卷,随机抽取32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结果:问题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能部分预测中学生问题行为。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问题行为1.前言自1928年威克曼开展研究以来,问题行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青少年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程度,还可能导致成人时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1]。
对问题行为的界定,迄今为止没有形成一致的说法。
本研究将问题行为分为内隐行为问题和外显行为。
内隐行为问题包括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等因子,外显行为问题包括学习适应不良、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等因子。
青少年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其中家庭因素是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变量。
本研究以家庭变量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为自变量,研究家庭因素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种行为倾向。
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子女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2]。
家庭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3],研究物质环境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比较多,但研究结果不是很一致,而研究青少年精神环境对问题行为的研究则不是很多。
因此本研究就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影响做进一步研究,旨在进一步寻找造成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原因,揭示影响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为家长和教师矫正青少年问题行为提供一定依据和帮助。
2.被试与方法2.1被试本研究抽取山东省济南、泰安、聊城、淄博6所学校,选取被试320人,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3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3%。
男生86人,女生219人;初中生49人,高中生119人,大一学生137人。
2.2研究工具青少年行为问卷(自评问卷),该问卷由崔丽霞老师编制,包括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行为、违纪行为、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6个因素。
各因子的Cronbach a系数在0.6616-0.8695之间,总量表Cronbach a系数为0.9329;各因子分半信度在0.7018-0.8238之间,总量表为0.8915[4]。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该表由Moss等于1981年编制,沈其杰等修订,分别评价10各家庭环境特征: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
本次研究去除量表中道德宗教观这一因子。
各分量表重测信度为0.63-0.92,Cronbach a系数为0.53-0.75[5]。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是由Laurence Steinberg等人1991年编制的,并在1992年对问卷进行了修订,本研究所用的问卷即为修订版。
该问卷包括三个分量表:父母接受/参与、心理自主和父母严厉/监督,其中,父母接受/参与维度和心理自主维度包括9个题目,父母严厉/监督包括8个题目[6]。
2.3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研究结果3.1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将被试分为青少年早、中、晚三个年龄段,分别对应初中、高中和大学本科。
以年龄段、性别为自变量,分别以问题行为的六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青少年在攻击行为、违纪行为上的性别主效应显著;男生的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显著高于女生,攻击行为上男生平均数(1.8516)显著大于女生(1.4602);违纪行为上男生(1.5649)平均数也显著大于女生(0.3938)。
年龄段的主效应只在退缩行为上达到显著水平(p=0.013),进一步以年龄段为自变量,以问题行为的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考察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展的年龄段差异。
结果发现青少年晚期比早期和中期的被试存在更严重的退缩问题。
3.2 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除独立性和娱乐性之外,学习适应不良与其它各因子存在显著相关;除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控制性外,攻击性行为与其他因子显著相关;违纪行为与除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控制性之外的其它因子显著相关;除成功性、控制性之外,退缩行为与其它因子存在显著相关;除成功性、控制性和父母严厉监督之外,神经质与其它因子都存在显著性;考试焦虑与除亲密度和父母严厉监督之外的其它因子存在显著相关。
在相关分析基础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组织性、心理自主性和父母严厉监督可以稳定的预测青少年的学习适应不良,矛盾性、父母严厉监督、亲密度可以稳定的预测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亲密度、独立性、父母严厉监督可以稳定预测青少年违纪行为,娱乐性、亲密度、独立性与父母严厉监督能联合预测青少年退缩行为,亲密度、知识性、心理自主、矛盾性、独立性能联合预测青少年神经质,心理自主、独立性、控制性、知识性能联合预测中学生考试焦虑。
4.讨论第一,青少年晚期比青少年早期和中期存在更严重的退缩问题。
这可能是因为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距离过大,容易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导致他们体验到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产生种种退缩行为。
另外,男生在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的平均得分上高于女生。
吉恩(Geen,1992)把男女生在攻击行为方面的差异总结为攻击倾向的差异和反应型的差异。
处于青春期的男生乐于表现自己的男性特质,他们在自己的利益受损或者受威胁时,不会像女生那样表现的忍气吞声或者顺从,更有可能会勇敢无畏主动出击,以显示自己的强大,由于攻击性强,因此可能更容易违纪。
第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关系,家庭环境越差,父母教养方式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具体表现在(1)组织性、心理自主和严厉监督能有效预测学习适应不良。
家庭缺乏组织性的青少年往往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计划性,不懂得主次安排,学习效率不高。
具有心理自主的青少年习惯了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在学业上有自觉性和主动性;父母的严厉监督更适合自主性发展不完善的青少年的学业发展,这与万礼修研究一致[7]。
(2)矛盾性、严厉监督和亲密性能较好预测攻击性。
在矛盾性大的而亲密度不够的家庭中的青少年,从父母的身上学会了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于他人容易进行敌意归因,并且可能在同伴的强化下产生对于暴力文化的崇尚。
父母教养过程中过于严厉的管制监督会引发青少年的反抗心理,而且严厉的教养方式一般是通过暴力来解决的,青少年在与父母过招中领略了暴力的力量。
(3)亲密性、独立性和严厉监督能较好预测违纪行为。
在家庭中未获得父母关注的青少年,把注意的来源转移到学校,他们通过违纪行为来获得教师和同伴,甚至家长的关注。
独立性低的家庭中的青少年的自尊水平不是很高,父母严厉的监督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抗行为。
(4)家庭的娱乐性对于退缩行为的预测力最高。
娱乐水平高的家庭,亲子之间的互动必然多,这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和亲自沟通的深入,有效地互动必然可以解决青少年的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
过于严厉的教养则可能会扼杀青少年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变得畏手畏脚,情绪情感上的压抑使他们冷漠、孤僻。
(5)亲密度对青少年神经质的预测力远远大于其它维度,家庭成员间具有高的亲密度能够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求,更好的应对自己的心理变化和情绪状态。
另外,青少年的神经质还与其自身气质有关。
(6)对考试焦虑的预测里最强的是心理自主。
心理达到自主的青少年对于自己的学业具有更高的自信,并且能够更好的掌握自己的情绪状态。
参考文献:[1]樊洁.在校儿童少年行为问题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1994,(2)[2]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 陈竞秀,张卫,姜薇薇,林诚彦.美国学校暴力干预方案评析.中外教育分析报告,2006,(1)[4]崔丽霞,郑日昌.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问卷编制和聚类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5]张珊明.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关系的研究.硕士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2006.[6]Steinberg L,Lamborn SD,Dornbusch SM,Darling N.Impact of parenting practices on adolescent achievement: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chool involvement, and encouragement to succeed. Child Development . 1992[7]万礼修.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5)读书的好处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刘向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