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肌电图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肌电图的测试与分析ppt课件

3.1 肌电变化与肌肉疲劳的关系 3.1.1 肌肉工作过程中肌电幅值的变化
3.1 肌电变化与肌肉疲劳的关系
3.1.1 肌肉工作过程中肌电幅值的变化
浅井英典(1982)对不同的研究结果做了概括和总结。 指出:
以最大强度以下的肌力进行等长收缩时,肌电的 幅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用最大肌力进行等长 收缩时,随着肌力的下降肌电的幅值也逐渐下降。并 指出伴随疲劳而出现的肌电幅值变化,是由于运动时 运动单位的募集数量和运动单位兴奋的频率发生变化 而引起的。
肌电原理与应用
肌电与肌电图的概念
肌电------骨骼肌兴奋时,由于肌 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和扩布,而发生 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 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记录所得到的图 形,称为肌电图(electromyogram, EMG)。
1 表面肌电的原理
1.1 骨骼肌的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1.1 静息电位 正常骨骼肌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肌纤维膜内外存在 电位差,膜内为负,膜外为正,这一电位差称为静息 电位。
猫的骨骼肌肌纤维的静息电位 为-79.5毫伏;
鼠的骨骼肌肌纤维的静息电位 为-99.8毫伏;
豚鼠的骨骼肌肌纤维
为-85.5毫伏;
小白鼠的骨骼肌肌纤维为-61.0~-88.9毫伏;
人类骨骼肌肌纤维为
-65~-87.4毫伏。
1.1.2 动作电位
肌纤维兴奋时,产生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称为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幅度为100~120毫伏,持续 时间为2~4毫秒。
3.1 肌电变化与肌肉疲劳的关系 3.1.1 肌肉工作过程中肌电幅值的变 化 肌肉疲劳时肌电幅值下降的可能原因是: ①中枢传出的神经冲动减少; ②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速度减慢; ③肌纤维的传导速度减慢; ④运动单位的非同步活动。
表面肌电图基础知识-PPT文档资料

针肌电图
针肌电图是应用电子学仪器记录肌肉静止或收缩 时的电活动,及应用电刺激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 导功能的方法。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 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多为2-4通道。 医院神经科:运动神经元疾病:神经根与神经丛 疾病;周围神经病;单神经病和嵌压性神经病及颅神经 疾病;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性疾病 肌肉疾病:以肌肉异常活动为特征的神经肌肉疾 病
4.5步态分析(康复科、神经科、骨科、各体育学校、 竞技运动队、体科所、综合院校体育系、综合院校的 人体工效学方向 )
揭示肢体有无残疾、确 定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 进行行走功能评定和矫治异常 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例如: 某患者根据其他康复评定结果 认为股四头肌的肌张力正常且 无肌痉挛,但是通过步态分析 却可能发现股四头肌的异常运 动。) 通过对康复训练前后的步 态检查和手术、安装支具前后 步态的对比,可以定量地、客 观的反映患者治疗前后的功能 状态,为确立有效的康复训练 方案提供依据,尤其在偏瘫康 复中应用广泛。
力-位置
干扰因素 劣质电极 皮肤不够清洁 毛发 射频干扰(短波,微波等电磁干扰) 更换电极 用酒精清洁皮肤 必要时可刮去毛发
解决方法
关闭射频干扰源或远离射频发射源
三、表面肌电信号分析
表面肌电图的分析包括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 时域分析以时间为函数的图形,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 幅值;
频域分析以频率为函数的图形,横坐标为频率,纵坐标为 波幅或功率。
sEMG为体育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与评 价方法,它可以在运动过程中间接测定肌肉力量,也 可以进行运动技术分析。其应用机理是肌肉收缩强度 越大,肌电图的幅度增加。
4.7肌电图的运动学
手法肌肉测试 步态分析 跳跃
肌电图基本原理ppt课件

在前臂屈肌引出,如桡侧腕屈肌。
47
原理
在神经干给予电刺激后,经感觉神经的IA类 纤维传入脊髓后角,由α运动神经元轴突传 出,引起相应肌肉产生动作电位 。
48
A. 在低强度刺激下可诱发出H反射而无M波出现加强度,M波幅逐渐增高,而H反射则逐渐消失。49
距离 mm 175 速度 m/s 56
24
异常感觉传导的判断标准
传导速度降低(SNCV)超过正常值的20% SNAP波幅降低:SNAP波幅<正常值低限 意义:
轴索损害:波幅↓ 髓鞘损害:传导速度↓
25
神经损伤病理与神经传导异常
26
神经传导测定的注意点
常规测定的是末端神经
波幅:
增加:见于神经源性损害 减低:见于肌源性损害
63
64
解释
神经源性损害
失神经支配后,相邻神经轴突长入失神经支配 的肌纤维,使该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数目增加。
由于轴突再生需要3周时间才支配相邻肌纤维, 因此神经损害后针肌电图的检查时间为3周后。
肌源性损害
肌纤维损害,使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数目减少。
位减少(单纯相、缺失) 肌源性损害:自发电位、MUAP时限缩短、募集电位
呈病理干扰相
78
首先NCV,然后针EMG NCV“正常”,针EMG不一定正常 NCV“异常”,针EMG也不一定就有问题。
单纯感觉纤维受累 运动传导异常:检测技术、影响因素 损害早期 单纯的脱髓鞘,针EMG是正常的。
H反射与F波的区别
特征
H反射
F波
机制
单突触反射:IA类纤维传入, α运动神经元轴突传出
刺激阈值
波幅与 潜伏期
刺激阈值低,超强刺激可阻断 H反射
47
原理
在神经干给予电刺激后,经感觉神经的IA类 纤维传入脊髓后角,由α运动神经元轴突传 出,引起相应肌肉产生动作电位 。
48
A. 在低强度刺激下可诱发出H反射而无M波出现加强度,M波幅逐渐增高,而H反射则逐渐消失。49
距离 mm 175 速度 m/s 56
24
异常感觉传导的判断标准
传导速度降低(SNCV)超过正常值的20% SNAP波幅降低:SNAP波幅<正常值低限 意义:
轴索损害:波幅↓ 髓鞘损害:传导速度↓
25
神经损伤病理与神经传导异常
26
神经传导测定的注意点
常规测定的是末端神经
波幅:
增加:见于神经源性损害 减低:见于肌源性损害
63
64
解释
神经源性损害
失神经支配后,相邻神经轴突长入失神经支配 的肌纤维,使该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数目增加。
由于轴突再生需要3周时间才支配相邻肌纤维, 因此神经损害后针肌电图的检查时间为3周后。
肌源性损害
肌纤维损害,使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数目减少。
位减少(单纯相、缺失) 肌源性损害:自发电位、MUAP时限缩短、募集电位
呈病理干扰相
78
首先NCV,然后针EMG NCV“正常”,针EMG不一定正常 NCV“异常”,针EMG也不一定就有问题。
单纯感觉纤维受累 运动传导异常:检测技术、影响因素 损害早期 单纯的脱髓鞘,针EMG是正常的。
H反射与F波的区别
特征
H反射
F波
机制
单突触反射:IA类纤维传入, α运动神经元轴突传出
刺激阈值
波幅与 潜伏期
刺激阈值低,超强刺激可阻断 H反射
表面肌电图PPT课件

降低阻抗的方法: 采用乙醇棉球擦拭皮肤
阻抗
电极和皮肤间界面阻抗过高 两个电极间的阻抗过于失衡
可造成放大器的共模抑制失效 放大过程就会受到来自房间内 频率为60Hz的干扰
阻抗
欲降低皮肤阻抗以获得有价值、有意义 的肌电信号,需依赖sEMG仪的放大器 放大器的特征之一是输入阻抗 输入阻抗——
放大器为吸收抵达电极-皮肤表面的 肌电信号微电流而需要的阻抗,目的是 放大这一微弱信号的
一、sEMG的发展简史
1969年,首次应用sEMG生物反馈技术 进行放松训练,并应用于心理治疗 此后,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康复医学评定 和治疗,并应用于神经学和泌尿学 近年来,应用途径更为广泛(如作为神 经肌肉疾患的再训练、偏瘫患者功能康 复的辅助手段等)
二、sEMG的解剖、生理基础
肌肉的显微结构 肌电位的形成过程 运动单位和神经肌肉的连接 肌纤维的分类
sEMG与针电极EMG的区别
sEMG与针电极EMG的区别
电极置于皮肤表面
仅能有效地应用于浅 表肌肉
测试较大范围内的肌 肉EMG信号 来自于多个运动单位
使用方便
反映运动过程中的肌 肉生理、生化等改变
将电极插入肌肉内
重复检查时难保持一 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定位 测试的范围较小 很少被交调失真影响 重测信度较sEMG低 研究深层肌肉的运动 学和神经生理学活动
肌肉收缩是多个运动 单位共同参加活动的 结果
神经肌肉的连接
由神经轴突末梢(突 触前膜),运动终板 (肌纤维膜,突触后) 及两者间的突触间隙 构成
每一根肌纤维仅受一 个运动终板支配,该 运动终板一般位于肌 纤维的中点
肌纤维的分类
Ⅰ型纤维: 慢肌纤维,红肌 力量产生较慢 氧化代谢产生ATP 工作时间较长 作用主要为保持耐力
阻抗
电极和皮肤间界面阻抗过高 两个电极间的阻抗过于失衡
可造成放大器的共模抑制失效 放大过程就会受到来自房间内 频率为60Hz的干扰
阻抗
欲降低皮肤阻抗以获得有价值、有意义 的肌电信号,需依赖sEMG仪的放大器 放大器的特征之一是输入阻抗 输入阻抗——
放大器为吸收抵达电极-皮肤表面的 肌电信号微电流而需要的阻抗,目的是 放大这一微弱信号的
一、sEMG的发展简史
1969年,首次应用sEMG生物反馈技术 进行放松训练,并应用于心理治疗 此后,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康复医学评定 和治疗,并应用于神经学和泌尿学 近年来,应用途径更为广泛(如作为神 经肌肉疾患的再训练、偏瘫患者功能康 复的辅助手段等)
二、sEMG的解剖、生理基础
肌肉的显微结构 肌电位的形成过程 运动单位和神经肌肉的连接 肌纤维的分类
sEMG与针电极EMG的区别
sEMG与针电极EMG的区别
电极置于皮肤表面
仅能有效地应用于浅 表肌肉
测试较大范围内的肌 肉EMG信号 来自于多个运动单位
使用方便
反映运动过程中的肌 肉生理、生化等改变
将电极插入肌肉内
重复检查时难保持一 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定位 测试的范围较小 很少被交调失真影响 重测信度较sEMG低 研究深层肌肉的运动 学和神经生理学活动
肌肉收缩是多个运动 单位共同参加活动的 结果
神经肌肉的连接
由神经轴突末梢(突 触前膜),运动终板 (肌纤维膜,突触后) 及两者间的突触间隙 构成
每一根肌纤维仅受一 个运动终板支配,该 运动终板一般位于肌 纤维的中点
肌纤维的分类
Ⅰ型纤维: 慢肌纤维,红肌 力量产生较慢 氧化代谢产生ATP 工作时间较长 作用主要为保持耐力
《肌电图》ppt课件53页PPT

不低于正常值 的70%(快传导纤维轴突丧失)。疾病晚期,运动神经元大量死亡, CAMP波幅可降至极低甚至无法测出。 2. EMG: 神经源性损害 大力募集差。 失神经现象:纤颤电位和正锐波。(轴索损伤活动期。失神经支配2W后,肌纤维兴奋 性增高)疾病的进展情况和严重程度??? 慢性神经再生现象:2月后。进展缓慢,功能好:宽时限、高波幅运动单位电位。
干扰相
单纯相 (神经源性损害)
病理干扰相 (肌源性损害)
几种常见疾病的肌电图表现
1.神经根性病变 2.前角细胞病变 3.格林巴利综合征 4.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5.重症肌无力 6.肌炎等
神经根性病(与神经根支配范围有关例C8-T1)
神经传导检测:感觉神经传导正常;(尺神经)
正中神经MNCV
11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波幅减低”(双侧对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全程)波幅减低
波幅反应的是参与动作电位的肌纤维的数量
1.部分轴索损伤 2.所支配肌肉萎缩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近端波幅下降”
局灶性严重脱髓鞘
传导阻滞 波幅降低50%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波形离散、 波幅降低、
传导速度减慢、 远端潜伏期延长”
不均匀节段性脱髓鞘
GBS?
脱髓鞘典型改变:远端潜伏期明显延长, 神经传导阻滞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轴索病变: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降低, 末端潜伏期正常或稍微延长(一般不超过 正常上线130%)。损害严重时,才会出现 传导速度减慢(一般不低于正常下限75 %)。为什么?快纤维!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常见异常
经可以引不出
运动神经传导测定
潜伏期:神经轴索中快传导纤维到达肌肉的时间 传导速度:计算方法? 波幅、波形、曲线下面积(参与混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肌纤维数量) 时程(每个单个肌纤维是否在同一时间被兴奋)脱髓鞘病变时,每个神经干
干扰相
单纯相 (神经源性损害)
病理干扰相 (肌源性损害)
几种常见疾病的肌电图表现
1.神经根性病变 2.前角细胞病变 3.格林巴利综合征 4.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5.重症肌无力 6.肌炎等
神经根性病(与神经根支配范围有关例C8-T1)
神经传导检测:感觉神经传导正常;(尺神经)
正中神经MNCV
11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波幅减低”(双侧对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全程)波幅减低
波幅反应的是参与动作电位的肌纤维的数量
1.部分轴索损伤 2.所支配肌肉萎缩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近端波幅下降”
局灶性严重脱髓鞘
传导阻滞 波幅降低50%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波形离散、 波幅降低、
传导速度减慢、 远端潜伏期延长”
不均匀节段性脱髓鞘
GBS?
脱髓鞘典型改变:远端潜伏期明显延长, 神经传导阻滞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轴索病变: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降低, 末端潜伏期正常或稍微延长(一般不超过 正常上线130%)。损害严重时,才会出现 传导速度减慢(一般不低于正常下限75 %)。为什么?快纤维!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常见异常
经可以引不出
运动神经传导测定
潜伏期:神经轴索中快传导纤维到达肌肉的时间 传导速度:计算方法? 波幅、波形、曲线下面积(参与混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肌纤维数量) 时程(每个单个肌纤维是否在同一时间被兴奋)脱髓鞘病变时,每个神经干
肌电图讲义精品PPT课件

MUAP波幅
MUAP时限
MUAP相位和转折
正常MUP模式图
神经源性改变
典型的神经源性损害改变: MUP 时限增宽、波幅增高,长时限高 波幅的多相电位增多,募集减少
肌源性改变
典型的肌源性损害改变: MUP的 时限缩短、波幅降低,短时限低 波幅的多相电位增多,早募集
影响动作电位产生的肌纤维改变
• 纤颤电位和正尖波的出现 往往提示失神经支配的病 理过程,但在一些炎性肌 病或肌营养不良时也可出 现。
束颤电位:
• 临床上表现为肉眼可见的肌肉跳动,患者主诉有“ 肉跳”。在肌电图上可见束颤电位,其本质是正常 或异常的单个MU不规则且不自主的发放。
• 正常人也可有束颤电位,称为“良性肌束颤动”,
• 束颤电位在某些病理状态下较为常见,如前角细 胞疾病、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病和脱髓鞘性周 围神经病。
纤颤电位和正尖波
大量存在
束颤电位
罕见
代表疾病
砷、铊、金中毒、酒精中毒、营养性周围神经 病、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巨轴索性周围神经 病、VitB12缺乏性周围神经病、 HMSN(II)
髓鞘型周围神经病
正常或轻度降低;传导阻滞明显 出现离散现象 正常或呈多相波 延长明显 减慢
正常、降低或消失 可出现离散现象 可出现多相位波 明显减慢 明显延长 明显延长
不是反射活动,而是少数运动神经 元的传出性发放,由轴突的逆向冲 动诱发。传入和传出均为α运动轴 索 刺激域值,通常用超强刺激引出理 想的反应
平均波幅小
在成人,仅在腓肠肌、比目鱼肌容 理论上在每一块肌肉都能记录到F 易引出,在部分正常人的桡侧腕屈 波 肌也可以。
如何进行电生理诊断
• 患者男性,34岁,主诉下肢乏力一年余,全身肉 跳。
肌电图ppt医学课件

三、F波 1 检测内容 2 结果判断和意义: 反映运动神经近端的传导功能,当刺激点
远端正常时,F波异常可以提示神经根、神经丛、近端运 动神经的病变。F波的研究对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病 变部位的确定以及对功能恢复的动态观察特别是累及近端 的神经损害的观察,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F波出现率下降, 是脱髓鞘病变最早的表现。 3 临床应用 (1)AIDP(急性炎性脱髓鞘性神经病)和CIDP(慢性炎性 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等神经根神经病的诊断
2 终板活动 针极插在终板区或肌肉神经纤维引起
3 电静息 肌肉完全放松时,不出现肌电位,示波屏
上成一条直线
轻收缩时的肌电图
➢ 运动单位电位:正常肌肉随意收缩时出现的动作电位 时限:指运动单位电位变化的总时间 波幅:运动单位电位的电压代表肌纤维兴奋时所产生 的动作电位幅度的总和,可通过对最高的正向和负向 间的距离来进行测定 波形: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形由离开基线的偏转次数决 定。单相、双相、多相电位
变时感觉传导异常,与根性病变不同。
➢ 周围神经 (1)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2)多发性单神经病 (3)单神经病
➢ 神经肌肉接头: 病变时近端肌肉受累明显 (1)突触后膜病变:RNS表现为低频刺激波幅递减。 (2)突触前膜病变:RNS表现为高频刺激波幅递增。 (3)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SFEMG表现为颤抖增宽伴有或不
➢ 正相电位:常为双相,起始呈宽大的正相,其后接 续一负向迤迨
病理意义:失神经支配;电解质改变;肌炎;肌纤维
的破坏等
束颤电位:自发的运动单位电位,与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 的区别:(1)自发的,时限宽,电压高(2)频率慢,节 律性差,发放不规则 病理意义:常见于前角病变,必须与纤颤、正向电位同时 存在才有意义
【崔乔义】表面肌电图的应用ppt课件

表面肌电图的应用
内容大纲:
肌电图 测定神经的传导 研究肌肉疲劳情况 评价肌力大小 动作分析 修复身体运动机能 附:神经肌肉疾病肌电鉴别
肌电图:
定义:
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 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 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二、研究肌肉疲劳情况
肌肉工作过程中肌电幅值变化 肌电幅值:指肌电信号的振幅 大小;指标有积分肌电(iEMG)和 均方根振幅(RMS)。 在肌肉等长收缩至疲劳过程中: 在一定的范围内,肌电幅值随着变化
参数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心频率(FC)。
四、动作分析
在运动过程中用多导肌电记录 仪将肌电记录下来,根据运动 中每块肌肉的放电顺序和肌电 幅度,结合高速摄像等技术, 对患者的动作进行分析诊断。
分析患者某项运动技术,找出 在完成该项动作时有哪些肌肉 参加;各个肌肉用力程度怎样; 顺序如何;直接为科学地安排 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1.股外肌;2.股直肌;3.股内肌
常用检测技术:
信号的特征:
轻度用力时用针电极从20个不同部位记 录到的正常人肱二头肌的运动单位电位。
不同程度收缩时骨骼肌肌电图
信号的特征:
信号幅度: 放大前在0–10 mV (+5 to -5) 频率范围: 0 - 500 Hz 主要频率范围:50 – 150 Hz
球海绵体反射: 指挤压龟头或者牵拉尿管所引起的肛门括约肌收缩反应;
五、修复身体运动机能
仪器:Myomo e100 神经机器 人系统
原理:用EMG 传感器探测电 子肌肉活动并触发刺激器帮助 中风患者手臂重新恢复运动。
内容大纲:
肌电图 测定神经的传导 研究肌肉疲劳情况 评价肌力大小 动作分析 修复身体运动机能 附:神经肌肉疾病肌电鉴别
肌电图:
定义:
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 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 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二、研究肌肉疲劳情况
肌肉工作过程中肌电幅值变化 肌电幅值:指肌电信号的振幅 大小;指标有积分肌电(iEMG)和 均方根振幅(RMS)。 在肌肉等长收缩至疲劳过程中: 在一定的范围内,肌电幅值随着变化
参数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心频率(FC)。
四、动作分析
在运动过程中用多导肌电记录 仪将肌电记录下来,根据运动 中每块肌肉的放电顺序和肌电 幅度,结合高速摄像等技术, 对患者的动作进行分析诊断。
分析患者某项运动技术,找出 在完成该项动作时有哪些肌肉 参加;各个肌肉用力程度怎样; 顺序如何;直接为科学地安排 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1.股外肌;2.股直肌;3.股内肌
常用检测技术:
信号的特征:
轻度用力时用针电极从20个不同部位记 录到的正常人肱二头肌的运动单位电位。
不同程度收缩时骨骼肌肌电图
信号的特征:
信号幅度: 放大前在0–10 mV (+5 to -5) 频率范围: 0 - 500 Hz 主要频率范围:50 – 150 Hz
球海绵体反射: 指挤压龟头或者牵拉尿管所引起的肛门括约肌收缩反应;
五、修复身体运动机能
仪器:Myomo e100 神经机器 人系统
原理:用EMG 传感器探测电 子肌肉活动并触发刺激器帮助 中风患者手臂重新恢复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献30篇
文献一:《表面肌电图在神经肌肉病损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结论:可以对数种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进行肌力,肌张力,和肌肉疲劳 度的评估
中国临床康复·第22期·第8卷
文献二:《表面肌电图的发展与应用》 结论:临床上常见的神经-肌肉、骨骼-肌肉功能障碍都可以利用表面 肌电图进行诊断和治疗
常规PT治疗以单纯手法为主
现代康复:流程化、标准化的自动化治疗
常规治疗:病人不易坚持
记录由皮肤表面电极
得到的神经肌肉系统
活动时的生物电信号
噪音/伪迹
皮肤电阻 – 清洁皮肤 脂肪组织
肌肉位置
心电干扰 电子装置 组织温度 皮肤和电极位置的改变
肌电信号的频域特征
综述文献一、二
结论及分析:(左侧、右侧) 1.双侧有痉挛存在 放松状态下>5uv的信号 2.肌张力异常增高 work期间出现异常信号 最大值:60uv 3.肌力II级 最大值:仅100uv
方案二:指鼻试验 / 协调能力评估
协调能力:定量评估
指鼻试验:评估双侧肱二头肌运动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差
协调能力恢复
方案三:斜颈评估
放松状态
左转90度
右转90度
再次放松
方案四:脊柱侧弯评估
设定站立位、左转、右转、弯腰等动作来评估
方案五:吞咽困难评估
方案六:步态分析( 10肌电)
方案七:步态分析 (肌电+角度)
表面肌电图在康复评定中应用
表面肌电图 动态肌电图
运动肌电图
表面肌电 (sEMG)
优点:
无创 安全易用,无禁忌症 对于表浅的肌肉评估更有益 在同一时刻可以研究多块肌肉的功能变化 可以用来研究动态和静态肌肉的功能状态
康复需要新发展
常规评估难以排除误差 表面肌电评估提供精确、定量评估数据 常规治疗以医师经验为主 现代康复:评估 个性化治疗方案
国外生物医学工程· 第2期· 第21卷
科研文献
相关文献12篇
文献一:《躯干侧屈时腰背肌腹肌的肌电活动及其稳定脊 柱的生理功能》
结论:研究了人体躯干侧屈的活动规律
中华骨科杂志 · 第5期 · 第23卷
文献二:《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的表面肌电 信号特征研究》
结论:肌肉活动强度和肌电信号的正相关联 系
常规肌力、肌张力评估: 主观描述性、有禁忌症
级别 0 1 2 3 4 5 名称 零(Zero O) 微缩(Trace ,T) 差(Poor ,P) 尚可(Fair ,F) 良好(Good ,G) 正常(Normal,N)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有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 标准 相当正常 肌力的% 0 10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第8期 · 第19卷
评估方案
1. 肌力、肌张力
表面肌电评估特点
8.盆底肌肉功能评估
2. 协调能力(指鼻试验)
3. 斜颈评估 4. 脊柱侧弯评估 5. 吞咽评估 6. 步态分析(10肌电) 7. 步态分析(肌电+角度)
9. 下背痛、颈肩痛
10. 髌骨软化症 11. ACL术后评估 12. 不稳定:肌力 / 肌张力:定量评估
• 评估过程以数据形式记录 • 影像资料与数据同步 • 可分析肌肉疲劳、收缩持续时间 肌肉收缩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
评估过程 : 1. 放松测试 结论: 1. 有痉挛存在
2. 被动活动关节 2.肌张力增高(60uv)
3. 自主收缩 3. 肌力II级:100uv
报告及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 · 第5期·第6卷
综述文献三、四
相关文献30篇
文献三:《表面肌电图在神经和肌肉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中的应用》 结论:可为神经和肌肉的检测提供一种无创性的检 测手段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第5卷 · 第2期
•文献四:《肌电信号的检测与分析方法》 •结论:肌电分析的常用信号为RAW、RMS EMG、 iEMG、FFT、PF、MF等。常用分析方法为时域分析和 频域分析。
神经系统查体主要体征: 25 • 双下肢处于肌痉挛状态
75 100 • 肌张力异常增高,呈铅管样 50
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 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MMT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表明肌肉收缩耐力 • 双下肢远端肌力II级 分级标准粗略;难以排除测试者主观评价的误差 禁忌症:不适合于肌力3级以下、疼痛、骨关节不稳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