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绪论
解剖学资料

第一讲:绪论一、生命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两个方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就是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
异化作用正好与其相反,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在这两个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代谢也伴随着能量的代谢,这两种代谢活动是同时进行的。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2、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而把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受刺激后,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这些组织被称为可兴奋组织。
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
可兴奋组织有两种生理状态:兴奋、抑制。
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称为应激性。
应激性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既可是生物电活动,也可以是细胞的代谢变化。
而兴奋性则指生物电活动的过程。
因此兴奋性的组织一定具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性。
4、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
5、生殖生物体的生命是有限的,必须通过生殖过程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使生命过程得到延续。
二、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1、什么是稳态?细胞要生存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然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稳态。
2、人体三大生理机能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体液调节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
艺术概论》第一讲(绪论)

表现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和思 想的表现,是内心情感的外化 和升华。
劳动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是人类 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
精神产品。
艺术的发展
古代艺术
以实用为主,注重技艺和审美,如古 希腊雕塑、古罗马建筑等。
中世纪艺术
受宗教影响深远,表现神秘、象征和 寓意,如哥特式教堂、拜占庭镶嵌画 等。
跨学科研究与应用
艺术概论可以作为艺术教育 的重要内容,帮助普及艺术 教育,提高公众的艺术素养
和审美能力。
艺术概论可以与其他学科进 行跨学科研究与应用,为相 关学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
方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文艺复兴艺术
追求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强调对人 体和自然的研究和表现,如达芬奇的 《蒙娜丽莎》等。
现代艺术
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特点,强调创新 和实验,如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 等。
艺术的流派与风格
浪漫主义
强调个性、情感和想象力的表 达,追求超越现实的艺术效果。
现代主义
强调形式、结构和抽象元素的 运用,追求艺术的独立性和纯 粹性。
深化对艺术的理解
艺术概论涉及艺术的本质、特征、功能等方 面,有助于学习者深化对艺术的理解,为后 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艺术概论的学习方法
阅读经典文献
阅读艺术史上的经典文献,了解不同时期的 艺术观念和理论。
参与课堂讨论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习 心得和体会。
观摩艺术作品
通过观摩大量艺术作品,培养对艺术的直观 感受和理解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的。通过欣赏优秀 的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可以培养和提高自 己的审美能力。
农业气象学--甄文超-1第一讲-绪论

描述一地气候状况的气象要素的统计量,如平均值、 极端值、变率等。
气候学
研究气候的形成、变化和规律的科学。
联系天:天气气与是气在候大气的候联的系背与景下区形别成的,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 气候是多年天气的综合
区别: 时间 天气 瞬时或短时 气候 长期
特点 瞬息万变 相对稳定
二 气象与农业
1 农业生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2 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影响 3 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 4 农业气象灾害
2. 大气的垂直结构
.下垫面:指位于大气层底部,在地-气系统热量和 水分交换过程中能与大气层发生相互影响的地球 表面(陆面、水面、冰面、森林冠面和草面等)。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底部明显,上界模糊。以 大气密度接近星际气体密度作大气上界的标准, 大气层顶约距地面2000-3000Km高度处。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运动状 况及电离状态等物理特征,将大气分为五个层: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它能强烈吸收红外 线的能量,具有增温效应,因此又叫温室气体。
水汽: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又是生物所必须的物质 之一;水汽能强烈吸收红外线的能量,对地球和大气有 增温和保温作用;水是在大气成分中唯一能在大气的常 温常压下进行相态变化的物质,云、雨、霜、雪、雷电 等都是水相态变化的结果。因此又叫天气变化的主角。
主要内容 四 地球大气
一 气象、天气和气候的含义
大气-地球表面的空气层
1 气象和气象要素
气象:就是由地球大气复杂运动所形成的各 种物理现象和各种物理过程,如风、云、雨、 雪、雾、霜和雷电、增温和降温过程、降水过 程等。
气象学:研究大气的各种物理现象和各种物 理过程的形成、发展和演替规律的科学。
中科大天文学史讲义01绪论

天文学史讲义讲授提纲第一讲绪论一、天文学史的研究对象1.研究天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2.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过程3.天文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二.天文学史的分支学科1.按地域划分2.按时代划分3.按分支学科划分三、研究天文学史的意义1.有助于深刻地了解天文学2.研究天文学思想史3.研究中国天文学史4.探索天文学的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提供借鉴5.挖掘和利用古代天象记录,用于研究某些课题6.丰富科学文化史的内容,有助于历史学的研究四、天文学发展分期概述1.古代天文学(史前一一16世纪中叶)2.近代天文学(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3.现代天文学(19世纪中叶——现代)第二讲宇宙概观一、宇宙万物的尺度1.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和宇观世界的尺度2.天文学中的单位二、宇宙的层次结构三、太阳系概况1.太阳2.地球3.月球4.大行星5.小行星6.彗星和流星体7.卫星和行星环四、银河系概况1.恒星8.恒星集团9.星云10星际物质五、星系、星系集团和宇宙1.星系2.星系集团3.超星系团4.宇宙第三讲古代天文学一、天文学的起源二、史前时期的天文遗址和遗物三、古埃及天文学1.历法2.天体位置测量和天文定位3.宇宙观念四、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1.对天空的认识2.时间和历法3.宇宙观念五、古印度天文学1.历法2.月亮运动和二十八宿3.宇宙观念第四讲中国天文学史概述一、中国天文学的诞生(史前一西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分期1.体系形成时期(从春秋一秦汉,BC770-AD220)2.繁荣发展时期(从三国一五代,220-960)3.由鼎盛到衰落的时期(从宋初一明末,960-1600)4.中西天文融介时期(从明末一鸦片战争,1600—1840)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和成就1.中国占代天文学的特点2.历法编制3.天象的观测和记录4.观测仪器5.对天象的解释和天文学发现6.天文大地测量7.宇宙理论第五讲古希腊天文学一、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二、古希腊天文学1.古希腊天文学的特点2.历法编制3.天象观测和记录4.天文测量5.测量仪器6.宇宙理论三、托勒玫体系四、公历的由来1.古罗马和古罗马的历法2.儒略历3.格里历第六讲阿拉伯天文学与欧洲中世纪天文学一、阿拉伯天文学二、蒙占统治时期的天文学三、欧洲天文学的停滞1.基督教教会的束缚2.占星学的发展四、欧洲天文学的复兴1.早期技术革命的推动3.地心体系濒临破产第七讲哥白尼日心体系的创立和发展一、哥白尼的生平和学说1.生平简介2.日心体系学说的形成3.《天体运行论》的出版二、关于《天体运行论》1.体例2.内容简介3.《天体运行论》出版的意义4.《天体运行论》的缺陷三、不屈的布鲁诺四、观测天文大师一一第谷•布拉赫五、天空的立法者一一开普勒1.探索宇宙奥秘2.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3.其他成就第八讲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观测成就一、天文望远镜问世1.望远镜的发明2.伽利略和他的天文望远镜二、伽利略的发现I.观测月亮3.观测恒星4.观测行星5.观测太阳三、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四、17世纪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观测成就1.开普勒式望远镜2.早期望远镜的改进3.赫维留斯和里乔利的月面图4.惠更斯的发现5.卡西尼的发现6.罗默测定光速第九讲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证实一、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1.牛顿生平简介2.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3.牛顿的研究4.牛顿成就原因简析二、万有引力定律的证实1.哈雷彗星回归的预言2.孤立大山的引力使铅垂线偏转3.万有引力常数的测定4.海王星的发现5.对恒星喑伴星的预言和发现第十讲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说一、早期的太阳系起源说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1.笛卡尔的太阳系起源的涡动说2.牛顿关于太阳系起源的考虑3.布封的太阳系形成学说4.17—18世纪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二、康德的太阳系星云假说三、拉普拉斯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四、星云说的历史意义第十一讲奠基期的天体力学一、经典天体力学及其基础1.经典天体力学的对象和方法2.经典天体力学的力学和数学基础二、欧拉的工作1.月球运动理论2.创立摄动理论三、拉格朗日的工作1.太阳系稳定性问题的研究2.建立拉格朗日方程组,探讨三体问题的解四、拉普拉斯的工作1.关于行星轨道的周期变化2.《天体力学》的出版五、其他的重要工作1.达朗贝尔的工作2.克雷洛的工作3.高斯的工作4.亚当斯和勒威耶的工作第十二讲银河系概念的初步确立和恒星距离的测定一、关于恒星系统认识的演进1.从古希腊到伽利略2.恒星自行的发现和距离的估计3.关于银河系的假设二、赫歇尔家族的工作1.太阳系本动的发现2.银河系结构的研究3.威廉•赫歇尔成就的原因4.约翰•赫歇尔在南天的工作三、恒星距离的测定1.斯特鲁维的工作2.贝塞尔的工作3.亨德森的工作4.恒星距离测定的意义第十三讲天体物理学的诞生一、天体物理学诞生的背景1.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2.太阳光的分解二、光谱分析术的发明三、基尔霍夫定律的发现四、氢的发现五、恒星光谱的分光观测1.恒星光谱的观测和初步分类2.恒星光谱的谱线位移六、天体测光术的发明和发展1.恒星亮度的目视测量2.普森公式3.目视光度计的发明七、天体照相术的应用1.照相术的发明和发展2.照相术用于拍摄天体3.照相术用于天体位置测量4.照相术用于拍摄天体光谱八、反射望远镜的改进第十四讲河外星系的发现一、测定旋涡星云距离的探索二、造父变星法求天体距离1.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2.绝对星等与视星等的关系3.周光关系零点的测定4.沙普利和科蒂斯的辩论三、哈勃的工作四、河外星系发现史中的教训第十五讲赫罗图与恒星演化一、赫罗图的建立1.哈佛的恒星光谱分类2.赫茨普龙的工作3.罗素的工作二、早期的恒星演化理论三、爱丁顿的质光关系四、恒星的能源问题1.早期的理论2.核聚变反应理论五、恒星演化的研究1.V-R定理2.恒星演化的现代理论第十六讲广义相时论的诞生和现代宇宙学的发展一、狭义相对论引起的时空观革命1.19世纪末物理学的危机2.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二、广义相对论的诞生三、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验证1.水星近日点的反常进动2.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转3.光线的引力红移4.电磁波传播的引力延迟四、现代宇宙学的发展1.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学模型2.弗里德曼和勒梅特的膨胀宇宙模型3.宇宙膨胀的观测效应4.稳恒态宇宙模型5.大爆炸宇宙模型第十七讲近代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的发展一、时间工作1.平太阳时的精确定义2.本初子午线和时区的确定3.无线电时号的发播二、地球自转变化的发现1.地极移动的发现2.地球自转不均匀性的发现三、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1.原子钟的发明和原子时系统的建立2.协调世界时的建立四、十九世纪后期天体力学的发展1.太阳系小天体运动的研究2.月球和大行星运动的研究3.数学和力学迅速发展的推动五、二十世纪天体力学的发展1.历史背景2.卫星动力学的建立3.电子计算机与天体力学4.广义相对论和天体力学六、近代天体测量学和天体力学力学发展的特点第十八讲射电天文学的崛起和六十年代四大天文发现一、射电天文学的诞生1.央斯基的发现2.雷伯的经典式射电望远镜二、银河系结构的射电探测1.21厘米微波辐射的理论预言2.21厘米微波辐射的探测三、20世纪60年代的四大天文发现1.类星体的发现2.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3.射电脉冲星的发现4.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四、射电天文学的新进展1.大口径射电望远镜2.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3.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4.亳米波和亚亳米波天文学第十九讲空间天文学的进展一、空间探测时代的到来1.全波天文学2.空间探测手段的发展二、地球辐射带的发现三、对月球的探测1.苏联对月球的探测2.美国对月球的探测四.对水星和金星的探测1.对水星探测2.对金星探测五、对类木行星的探测1.对木星的探测2.对土星的探测3.对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测六、红外和紫外天文学的发展七、X射线和γ射线天文学的发展第一讲绪论一、天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天文学史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自然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探索天文学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第一讲-绪论-美学

Richard Shusterman “Art and Social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 vol. 13 (2009)
美学的研究对象
1,关于美的学科
回答“美是什么”(美的本质问题)
2,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或感性学
鲍姆嘉通为代表
蔡仪 (1906—1992)
——《新美学》
美学热潮之 美学大讨论
高尔泰:主观派
美是主观的,美在心不在物。 美是自由的象征。
“有没有客观的美呢?我的回 答是否定的,客观的美并不存在。”
“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 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
《论美》
——
高尔泰 (1935—)
《寻找家园》
美学热潮之 美学大讨论
——
Hegel (1770-1831)
美学的对象 我们的看法
象)
客观方面:美(审美对
审美关系 主观方面:美感
式):艺术
主客观的结合(最高形
审美活动: 欣赏美、创造美
美学的学科定位
1、从关于美的科学的角度来讲,美学是同 研究真的狭义哲学(认识论、本体论)、 研究善的伦理学并列的广义哲学分支学科。
柏拉图(Plato):
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 的著作:《大希庇阿斯篇》
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 担任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他 通过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 明自己的观点。
《大希庇阿斯篇》-- 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Socrates
P.K.
Hippias
S
H:美是漂亮的小姐、母马、竖琴、汤罐
如‘卡力斯惕克’。但是这个名称也还不妥,因 为所指的科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 术的美。因此,我们姑且用‘伊斯特惕克’这个 名称,因为名称本身对我们并无关宏旨,而且这
第一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 及构造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营造技术
■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 地穴式,但后期建筑已经 河南郑州大河村多室型房屋遗址 ,此建筑表 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 明地面建筑已从单间型向多间型演进,反映出 并且已有分割成几间房间 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 的建筑。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 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科学手工艺技术的巨 著,是集中国先秦物理知识在工艺技术上应用之大 成,可称为“百工之事”。它对后世的手工艺制作、 简单机械、度量衡、建筑等有很大的影响并起到了 很大的推动作用。
.
《 周 礼 考 工 记 》 中 的 王 城 图 解
3)、土坯出现,尺度适宜,错缝搭接;
4)、出现夯土的室内地面。
红山文化--辽河流域
真人头大小的女神 残头像面敷红彩, 眼嵌青色玉片
辽宁牛河梁祭祀遗址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
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虫 蛇的地区采 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
1. 文献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 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5、重要实例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 山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 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前堂后室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
第六,环绕向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等建筑布局原则及若干基本几何形体的 应用,已大量应用于或体现在聚落、祭坛和居住建筑之中。
概论第一讲绪论

“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扩展到精神的光明 普照大地。简言之,“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 神创造的双重含义,接近于所谓的广义的“文 化”。
“文明”一词,英文和法文均为civilizition,亦来 此拉丁文civil,其原义为公民、国家、政治的意思, 后引申为文雅的含义,大约相当于汉语中与“野”相 对的“文”字。在古代西方人看来,他们是文明民族, 就在于他们过的是公民生活,参与城邦政治。亚里斯 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
修饰、人为加 工
01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02
《逸周书·谥法解》:“道德博厚曰文,学勤好问 曰文,慈惠爱民曰文,锡民爵位曰文,愍民惠礼 曰文,经纬天地曰文。”
《易·系辞下》“天 地氤氲,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
生。”
《礼记·中庸》“可以 赞天地之化育,则可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了解中国的国情,接受民族精华的洗礼,走出世俗偏见的 误区,以文化的眼光观察社会,体味人生,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文化素质与能力。
黄遵宪《赠梁任公同年》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 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 穷填海心。
参考书
柳贻徵《中国文化史》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正中书局,1948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学林出版社,1987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 学》
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 概要》
梁启超《中国文化史》中 华书局,1936
商务印书馆,1921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参考书
01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02
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思修》第一讲-绪论

另一位大型通讯公司的人力资源副经理说, 现在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很积极,干工作不积极; 对别人要求的很多,对自己要求的很少;对将来 的事想的不错,对眼前的事干的不实。现在大学 生最缺乏的品质是自我约束能力和责任感。
案
例
重庆交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2006届的毕业生国防在应聘过程中亲 身经历了一件事。2005年底,无锡市的一个招聘团来渝招聘应届大学 毕业生。国防带着个人简历也去应聘。他回忆:“招聘场面异常火爆, 简直就是人山人海!”国防选中了一家幕墙装饰公司,准备投简历。 然而,数十、上百人将招聘台挤在中间,求职心切的学生们都争先恐 后地将自己的简历往前递,现场秩序很混乱。国防实在看不下去了, 于是扯着嗓门大声对学生们喊:“大家不要再往前挤了,排队好吗?” 一连喊了好几声,混乱的局面才有所改变,学生们开始按顺序往前递 材料。 国防在排队等候的时候发现,这家公司的要求很高,不少来自重 庆大学、西南大学的优秀生,甚至一些硕士生都只能得到招聘者一句 冷冰冰的话,国防不禁有些紧张,自己毕竟只是一所普通工科院校的 本科生。然而,当国防将简历递上去时,招聘者却只问了一句,“你 是学工程造价的吗?”然后便告诉国防,如果他愿意,马上就可以签 约。
狭义 2
是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 的结果。
凡是出现在人们意识领域的 思想现象,包括较系统的观 念形态的思想和偶然出现的 心理反映皆称为思想。
思想
道德:主要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
们之间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 为规范的总和。
• 最早“道德”这两个字其实是分开的,“道” 到“道”,“德”是“德” • “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 的次序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春种秋收, 这就是道;苹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 天太阳升起,晚上月亮出来,这也是道。 •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 运行规律,那就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按照 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这就叫做德,比如父 母慈爱儿女,这就叫德;儿女孝顺父母,也 叫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绪论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
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
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
哲学基本问题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
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
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
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
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
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
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
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
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
一些哲学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向传统的理性主义公开提出挑战。
他们认为以往哲学从主客、思有、灵肉等二元分立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只能及于现象界,而不能达到人和世界的本真存在。
因此,必须超出二元分立的界限,转向对人及事物本身的研究,转向非理性的直觉,转向强调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恢复和维护人的本真存在,发现和发挥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性。
他们的观点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即“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
另有一些哲学家(特别是英法实证主义者)则着重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性,强调哲学应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应成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他们否定哲学对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探求,否定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意义,认为哲学应以描述经验事实为范围、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
他们要求建立一种排除思辨形而上学、追求实证(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切性的哲学。
他们由此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
除了上述两大思潮之外,还有一种较多地保留着传统形而上学、甚至思辨唯心主义特征的第三种思潮,即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思潮。
如果将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走向与近代哲学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哲学至少于四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后者,即对作为体系哲学的思辨形而上学、特别是其本体论的超越,对二元分立哲学模式的超越,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超越,对近代哲学关于人和人道主义理论的超越。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基本思潮现代西方哲学通常被划分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种思潮。
当然,这种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它既不足以囊括所有哲学流派,也不能遮蔽每一思潮下各种具体的哲学流派所具有的差异性。
但我们不妨通过这种粗略的划分来透视现代西方哲学在总体上呈现出来的哲学趋向。
通常被归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主要流派有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
而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意志哲学、德法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哲学解释学等则被视为具有人本主义倾向。
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密切相关。
现代西方的哲学运动都是以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开始的。
因为,黑格尔哲学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集大成者,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就是对全部传统哲学的批判。
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切入点不同,由此引发的哲学走向也就不同。
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所存在的尖锐矛盾在于它以思辨性和超验性的理性方法却追求普遍的知识体系。
传统哲学一方面幻想成为“科学之科学”,要建立一套凌驾于科学之上的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体系;另一方面,传统哲学所采用的方法又是“非科学”的,它妄图采用超验的理性思辨的方法去完成这一理论目标又注定是徒劳的。
科学主义思潮基本上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以“科学”的尺度和标准去衡量传统哲学,以此拒斥形而上学,表明其理论目标的虚妄性和理论方法的非科学性,从而要求修正哲学的理论目标和调整哲学的认识方法,转变哲学与科学的“不合理”关系,以科学来改造哲学,或以语言分析来治疗哲学。
这样,在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中,科学主义思潮表现出一种科学主义的哲学观,它力求在哲学与科学的“合理”关系中来理解哲学,并把哲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限定为“科学”,或把哲学活动规定为为科学进行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的活动,从而使哲学成为“科学的哲学”,或者直接把科学锁定为哲学研究的直接对象而使哲学成为“科学哲学”。
与科学主义不同,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对传统哲学的批判集中在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所彰显的“无人身的理性”上。
在现代人本主义看来,“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底在全部西方哲学开端(或非常接近开端)时向哲学家们发出的绝对命令,但西方传统哲学却在对人自身的认识中失落了人自己。
传统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对理性的推崇,使人的存在完全溶解在理性的酸性溶液中。
在绝对理性主义的世界图景中,人的个体化的感性生存完全化解为抽象的普遍性,人由此丧失了自己存在的特殊性、主观性和非理性特征而成为“抽象的人”。
“无人身的理性”吞噬着人的存在,人及其历史发展过程成为“无人身的理性”的逻辑展开过程。
在人本主义看来,“抽象的人”或“人的抽象性”是传统哲学的最大问题。
因此,现代人本主义力图消解人的抽象性,还原“真实的人”的形象,追寻“本真的人”。
于是,现代人本主义把人的存在置于哲学的中心地位,与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非理性主义或反理性主义的理论倾向。
在哲学观上,现代人本主义把人的存在作为其哲学的基本出发点,致力于追寻人的存在的真实基础,揭示人的现实的生存状态,批判人的存在的异化和物化现象,反思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现代意义上展开对人的存在的深刻反思。
现代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思潮的对立还集中地表现在对待科学理性的态度上。
科学主义推崇科学理性,并使之成为一种“主义”,甚至把科学理性变成一种普适的尺度、标准。
人本主义则对包括科学理性在内的理性扩张为“主义”持有谨慎的怀疑态度,特别是对现代工业社会科学理性的扩张所造成的人的不合理的存在境遇表示忧虑甚至悲观,力求揭示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及其隐含的控制论的价值取向对人的生活世界的侵袭所具有的消极意义,以澄明人的真实存在的丰富性和超越性。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这种对立具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基础。
由近代启蒙理性引导的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的实质是理性化。
而科学理性无疑被当做了现代理性的典范。
科学理性在西方社会现代化中以其创造的伟大奇迹不断确证和强化着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因此,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并使之扩大成为一种“主义”也就在所难免。
但是,在这里,理性也在其对立面,即在无理性而又难以预料的现实——战争、经济危机和失调以及群众当中的政治动乱中栽了跟头。
而且,人的没有归宿的感觉、异化的感觉已经在官僚化的、与个人无关的群体社会中加剧了。
他终于感到即使是处在他自己的这个人类社会中,他也是个外人。
他被三重异化了:对于上帝,对于自然,对于满足他的种种物质需要的巨大机器,他都是一个不相干的外人。
正如美国思想家巴雷特所说的这样,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以科技理性为代表的理性的力量在创造着奇迹的同时,科技理性的扩张及其异化也损害着人的存在的基础,科技理性的扩张所表现出来的实证主义的精神态度使现代人的个人存在日益被功能化、客观化和物化,“人的存在被连根拔起!”因此,现代人本主义对科学主义的对峙和反叛也就成为必然。
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都不过是从不同的向度上表征了时代的精神以及西方现代社会的自我意识。
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不仅存在双峰对峙和相互对立的一面,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彼此融合的趋势。
现代科学主义在发展中逐渐从对科学理性的迷信走向对科学理性的反思以及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
使科学能以谦虚的理性融合到人的存在的诸种文化样式之中,从而使“各种各样表面上四散开的射线都可以被聚集拢来并且引向一个共同的焦点”。
从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来看,人本主义也从最初对科技理性主义的批判乃至对科学理性本身的悬置和拒斥走向对科技理性更为清醒的审视,越发认识到人类生活世界的合理性危机不能完全归罪于科技理性本身,更值得反思的是作为科技理性主体的人本身。
鉴于现代科技理性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所以,对科技理性的完全拒斥和否定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幼稚可笑的。
现代人本主义由此逐渐从对科技理性的批判走向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批判和制度批判。
这样一来,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发展中又呈现出彼此融合的趋向。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从整个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型过程看,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可谓是这一转型的过渡期,而从20世纪初至今可谓是其完成期。
过渡期的基本哲学倾向是实证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前者采取了马赫主义等形态,后者主要有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以及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而实用主义(特别是詹姆士)兼有上述两种倾向。
此外,还有一些既较多地保留又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流派,主要有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以及各种形式的实在主义。
完成期可分为20世纪上半期的西方哲学和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哲学。
上半期最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出现和盛行。
它们标志着西方哲学在总体上已由近代思维方式转向现代思维方式。
20世纪初罗素和摩尔对黑格尔主义的公开驳斥标志着分析哲学运动的正式形成。
现象学运动肇始于胡塞尔,广义地说,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和梅洛-庞蒂等的存在主义是整个现象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