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抗原及活性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与疾病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与疾病

vWF-cp与血栓性微血管病
HUS患者体内vWF-cp的基因及蛋白均正常, 但不排除一些HUS患者血浆中可能存在一些 能够影响vWF-cp活性的自身抗体,致使个别 患者血浆中vWF-cp活性有所降低。
以上表明,检测vWF—cp的血浆水平或 间接了解其功能可用于1TrP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
vWF-cp与肿瘤
vWF-cp与血栓性微血管病
家族性TTP的发病主要是vWF-cp基因的缺陷 影响蛋白酶的活性,使血浆中的UL—vWF不 能被正常降解,导致微循环中血小板的粘附 与聚集,形成富含血小板和vWF的微血栓而 引起发病 。
在获得性TTP患者体内,vWF-cp基因可能正常,但 存在针对vWF-cp蛋白的自身抗体IgG,抑制了蛋白 酶的活性,从而导致UL.vWF的积聚,引起发病。
血浆vWF—cp的生理水平
作为血浆中裂解vWF的主要蛋白酶,vWF-cp的活性 水平可以直接反映其功能状态。对大量正常人的检 测显示其vWF-cp的活性均在30% 以上。
vWF-cp与血栓性微血管病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类以全身性或肾 内血小板聚集、减少以及红细胞机械性受损 为特征的微血管阻塞性疾病,包括血栓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溶血尿毒综合征 (HUS)两种疾病。
血小板一肿瘤细胞间的粘附是导致癌血栓形成 并进而增加肿瘤细胞附着和浸润至内皮下的关 键步骤,而vWF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 桥联”作用。 由于vWF-cp的缺乏,不能有效降解肿瘤患者 体内vWF多聚体,从而导致大分子量的vWF 多聚体增多,介导了肿瘤细胞的粘附和迁移。
vWF—cp与血栓形成
vWF是血栓形成起始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粘 附分子,而vWF介导血小板与内皮下组织粘 附的能力与其多聚体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 vWF-cp通过对vWF多聚体大小的调节来影响 血栓的形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3136投稿邮箱:zuixinyixue@·综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关雅兰,曾维琼*(通信作者),康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感染与肝病中心,重庆 400000)0 引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是血管内皮细胞及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黏附功能的大分子糖蛋白,静息状态下主要储存在WP 小体和血小板的α-颗粒内,在肝脏微循环障碍、新生血管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1]。

vWF 与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肝脏肿瘤、肝衰竭、肝移植后因各种原因导致移植肝无功能的发生率等均有相关,对于肝病的严重程度、进展、疗效应答及预后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1 vWF的生理结构及功能v W F 的基因位于第12对常染色体的短臂末端12p13.2,基因全长约178kb 。

vWF mRNA 经转录翻译合成由2813个氨基酸组成的vWF 前体。

二个vWF 前体裂解成的vWF 单体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内质网中形成二聚体,再在高尔基体中形成多聚体及超大型vWF [2]。

合成的vWF 一部分通过高尔基体持续性分泌入血,广泛分布在肝、肺、脾、肠道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主要储存在内皮细胞的WP 小体中。

血小板中的vWF 则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储存在血小板的α-颗粒中。

vWF 可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到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部位,参与止血及血栓形成,是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 vWF水平增高在肝脏疾病中的机制及作用①vWF 合成及释放增多:正常人中肝窦内皮细胞肝脏活检vWF 表达呈阴性,而当肝脏受到损伤时,vWF 表达呈阳性,考虑肝窦内皮细胞受损时,vWF 被诱导合成增多。

肝硬化时,肝内微血管增生及侧支循环开放,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面积扩大,vWF 进一步合成增多。

随着肝硬化的不断进展,肝脏受损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的降低进一步诱导vWF 合成增多以代偿出血与凝血的平衡。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ABO血型个体中质和量差异的实验研究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ABO血型个体中质和量差异的实验研究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ABO血型个体中质和量差异的实验研究徐海燕;赵益明;余自强;阮长耿【期刊名称】《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年(卷),期】2007(017)001【摘要】目的比较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ABO血型中质和量的差异.方法运用ELISA法同时测定A血型、B血型、AB血型及O血型四组正常人的vWF抗原水平(vWF:Ag)、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Rcof)及vWF胶原结合试验(vWF:CBA),并应用统计方法比较不同血型之间结果的差异.结果 O型血个体其vWF:Ag、vWF:Rcof及vwF:CBA均低于非O型血,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vWF:CBA下降水平大于vWF:Roof,使得vwF:CBA/Ag(P<O.001)小于vWF:Rcof/Ag(P值为O.84).结论 O型血较非O型血个体有更高的出血危险,在临床诊断vWD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ABO血型系统对血浆vWF水平的影响.【总页数】4页(P55-57,97)【作者】徐海燕;赵益明;余自强;阮长耿【作者单位】江苏省血液研究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苏州,215006;江苏省血液研究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苏州,215006;江苏省血液研究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苏州,215006;江苏省血液研究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苏州,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4.1【相关文献】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检测在血友病A与血管性血友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J], 房云海;康佩佩;张雪芹;程彦;安立;滕彬;王杰;徐慧聪;张心声2.心力衰竭犬血小板功能及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改变的实验研究 [J], 薛竞宜;杨树森;李悦;李为民;李杰;徐岩松;沈景霞3.去脂软肝方对高脂诱导大鼠脂肪肝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作用的实验研究 [J], 卞瑶;黄文俊;姚政;石安华;施钦柔;殷华;陈文慧4.胶艾颗粒剂对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的影响 [J], 黄江荣;李祥华;张家钧;许甲凤;杜亚明;张渊5.降压药物对脉搏波传导速度影响的差异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和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相关性 [J], 吴志勇;漆红梅;盛国太;周裔忠;李华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浆hs-CRP、 vWF及其裂解酶含量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浆hs-CRP、 vWF及其裂解酶含量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浆hs-CRP、 vWF及其裂解酶含量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陈劲松;匡希斌【期刊名称】《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08(17)3【摘要】目的: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等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其裂解酶(vWF-cp)水平,探讨它们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方法:研究对象分UAP组和AMI组(入院即刻采血),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正常对照组(于入院次日空腹采血),各组均17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vWF浓度和hs-CRP含量,以残余胶原结合力试验测定血浆vWF-cp活性水平.所有入选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果:[1]UAP组和AMI组血浆hs-CRP与vWF水平均高于SAP 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2]UAP组和AMI组血浆vWF-cp活性水平均低于SAP 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3]ACS患者血浆hs-CRP与vWF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r=0.67, P<0.01),而血浆vWF-cp与vWF、 hs-CRP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1]血浆hs-CRP、 vWF水平升高可能是预测AC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指标;[2]血浆vWF-cp活性降低在ACS血栓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总页数】4页(P227-230)【作者】陈劲松;匡希斌【作者单位】东莞市厚街医院,广东,东莞523945;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09【相关文献】1.脑心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cy、vWF、MMP-3、hs-CRP的影响 [J], 李朝杰;龙明智2.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后血浆中hs-CRP与sOX40L含量的变化 [J], 杨锐能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D61、CD62p的表达和血浆vWF含量的变化及药物干预作用 [J], 周雪艳;杨萍;郑德明;袁志宏;周传开;郭君4.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hs-CRP、BNP、SAA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孙静;胡小怀;李上海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浆hs-CRP、vWF及其裂解酶含量改变的意义 [J], 刘晓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黎静;谢露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06(022)004
【摘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yon willberand factor,vWF)由芬兰赫尔辛基医生Efick Adolph von willbrand发现von willebrand病而得名,它是存在于血浆、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颗粒的一种大分子糖蛋白,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甚至参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将其相关性研究综述如下:
【总页数】3页(P516-518)
【作者】黎静;谢露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广西,南宁,5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6
【相关文献】
1.冠心病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J], 杨军;王苏燕;张勇;王光辉;邝孛;江振涛;文格波
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J], 崔亚斌;林发全
3.血管性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J], 侯丽虹;任景芳;杨林花
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表现 [J], 马风杰;宋书凯;许福亮;陈彦;马
传香
5.胶艾颗粒剂对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的影响 [J], 黄江荣;李祥华;张家钧;许甲凤;杜亚明;张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清NO、vWF、VEGF 水平变化及意义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清NO、vWF、VEGF 水平变化及意义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清NO、vWF、VEGF水平变化及意义李静;王建榜;王西辉;李成祥【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后血清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探讨其在PCI后再狭窄评估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03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9例( UAP组)、稳定型心绞痛44例( SAP组);另选症状疑似冠心病,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52例作为对照组。

UAP、SAP组分别于PCI术前及术后30 min、24 h、3 d分别取外周静脉血,对照组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及术后30 min、24 h、3 d分别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酶法检测各组血清NO,ELISA法检测血清vWF及VEGF。

术后随访1年,对于UAP、SAP组有心肌缺血复发症状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统计再狭窄发生情况;比较再狭窄与未狭窄患者谷(峰)值时点血清NO、vWF、VEGF水平。

结果与同组术前比较,SAP、UAP组术后血清NO水平降低(P均<0.05),术后30 min达到谷值;血清VEGF、vWF水平升高(P均<0.05),分别于术后30 min、24 h达到峰值。

术后随访1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再狭窄24例、未狭窄79例。

再狭窄者谷(峰)值时点血清NO水平低于未狭窄者,血清vWF、VEGF水平高于未狭窄者;两者比较,P均<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NO水平降低、vWF及VEGF 水平升高,vWF、VEGF峰值水平对评估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5(000)028【总页数】2页(P40-41)【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一氧化氮;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者】李静;王建榜;王西辉;李成祥【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38;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38;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38;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是冠心病主要治疗手段[1,2],术后血管再狭窄是其常见并发症。

血栓性微血管病

血栓性微血管病

藥物介導的 TMA(免疫反應)
治療: 支持治療和避免服用此類藥物可能是唯一有
效的治療方案。如果患者症狀可能是 TTP 或藥物介導的原因不確定,這時可用血漿 置換治療。
藥物介導的 TMA(藥物毒性反 應)
病因:
藥物介導的腎臟毒性損傷機制有很多,其中, 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如環孢黴素和他 克莫司)可導致內皮功能障礙、增加血小 板聚集,可能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來 損傷腎臟。
• 血漿輸注和血漿置換以及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在本病 中看法不一,在接受抗補體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可能復 發。終末期腎臟疾病在此疾病中很常見,4例凝血介 導的 TMA 患兒接受了腎移植,1 例出現復發。
代謝介導的 TMA
病因: 鈷胺 C 的代謝異常可導致血小板活化、活 性氧的產生、內皮功能障礙、組織因數表 達以及凝血系統的啟動。
代謝介導的 TMA
治療:腸胃羥鈷胺是治療嬰兒鈷胺 C 病的主 要藥物。如果成年患者有同型半胱氨酸血 症、血漿蛋氨酸水準的下降、甲基丙二酸 尿症、維生素 B12 水準正常應考慮鈷胺 C 病,治療上可予羥鈷胺、甜菜堿和亞葉酸 治療。
藥物介導的 TMA(免疫反應)
病因: 某些藥物的特殊結構可促進多種細胞表面藥
物依賴性抗體與抗原的結合,例如,奎寧 依賴性抗體可部分通過啟動內皮細胞來介 導 TMA。
藥物介導的 TMA(免疫反應)
臨床表現和診斷 服藥後數小時內突然出現無尿性急性腎損 傷,伴有其他器官的全身症狀高度考慮藥 物介導的 TMA,之前可能也會有相關的病 史。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
• TMA 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血小板減少、溶血 性貧血和微循環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 受累,其臨床表現與 TMA 的病變範圍和累 及不同器官造成的功能障礙有關

vWF和vWF裂解酶水平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vWF和vWF裂解酶水平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vWF和vWF裂解酶水平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曹磊,胡恩赑,李晓楠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vWF裂解酶(ADAMTS13)的水平及其作用。

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50例和2型糖尿病(T2DM)组合并DN患者144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将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42例,ACR<30mg/g)、微量白蛋白尿组(56例,30mg/g≤ACR˂300mg/g),大量白蛋白尿组(46例,ACR≥300mg/g)。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vWF水平;双抗体夹心法检测ADAMTS13水平,并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A1c)、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等,计算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

结果正常对照组、单纯T2DM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HbA1c、Fib、D-二聚体及vWF依次增加,而ADAMTS13依次降低(P<0.0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与D-二聚体是血清vWF的影响因素,而D-二聚体是ADAMTS13水平的影响因素。

ROC曲线分析显示,vWF诊断DN肾脏损伤敏感度较高,D-二聚体诊断DN肾脏损伤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均衡,特异度更有优势。

结论血清vWF、ADAMTS13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其水平可以成为DN早期的诊断和预测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2型;von Willebrand因子;ADAMTS13蛋白质;白蛋白尿中图分类号:R587.24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58/20211643Effects of plasma vWF and vWF lyase levels on diabetic nephropathyCAO Lei,HU Enbi,LI XiaonanDepartment of Nephrology,Anhui Bengbu Third People's Hospital(Bengbu Central Hospital),Bengbu23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evels and their possible effects of serum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and vWF lyase(ADAMTS13)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DN).Methods Fifty cases of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the normal control group)and144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the T2DM group)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According to the ratio of urine microalbumin to urine creatinine(ACR),the diabetic T2DM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imple diabetes group(n=42,ACR<30mg/g),the microalbuminuria group(n=56,30mg/g≤ACR˂300mg/g),and the macroalbuminuria group(n=46,ACR≥300mg/g).The immunoturbidimetric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vWF levels.The 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ADAMTS13level,creatinine(sCr),urea nitrogen(BUN)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Th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D-Dimer and fibrinogen(Fib)were estimated.Results HbA1c,Fib,D-基金项目:蚌埠市科技创新指导类项目(20180343)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蚌埠市中心医院)肾内科(邮编233000)作者简介:曹磊(1976),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脏病治疗方面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抗原及活性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分析1董宁征,季顺东,阮长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苏州(215006)E-mail:changgengruan@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ADAMTS13的抗原及活性,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ADAMT13的抗原及活性的差别,分析ADAMTS13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为ADAMTS13相关疾病的判断提供依据。

方法:用Frests-VWF73试剂盒检测血浆中ADAMTS13的活性;用夹心酶联免疫反应试剂盒(ELISA)检测ADAMTS13抗原含量。

结果:各年龄组ADMATS13 的活性均值无显著差异;而ADAMTS13抗原量随年龄的改变而改变,21-40岁年龄组最高,为109.7 ± 23.3 % ,在60岁以上组及低龄组(16-20岁)显著降低;ADAMTS13的抗原及活性水平在男女性别间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抗原; 活性;年龄;性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 是一种调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构与功能的金属蛋白酶,其作用于vWFA2区 842位酪氨酸与843 位蛋氨酸之间的肽键,将VWF 单体裂解为相对分子量为170 × 103和140 × 103的两个片段[1]。

ADAMTS13活性的变化与多种生理病理状态下相关,ADAMTS13活性的缺乏,系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发病的主要机制,也是诊断TTP的重要标准。

ADAMTS13抗原及活性在不同年龄正常人群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性别的关系,国内外研究资料甚少,国外仅有文献报道ADAMTS13活性与年龄的关系[2]。

本文旨在研究ADAMTS13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为临床疾病的判断提供依据。

1. 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健康体检者共 87 例,年龄l6~78岁,平均年龄(45.3±21.4)岁;男性44例,年龄16~78岁,平均(45.0±21.6)岁;女性43例,年龄l7~75岁,平均年龄(42.6±21.2) 岁,均无血栓性疾病史。

正常人混合血浆取自40例献血员。

1.2方法1.2.1 血样标本采集和保存:取静脉血, 使用0.129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采集后均3000rpm离心5分钟,分离血浆,分装后冻存-30℃备用。

1.2.2 ADAMTS13 活性的测定[3]应用Frets-VWF73试剂盒(购自日本Peptide Institute)检测ADAMTS13的活性。

根据试剂盒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使用前依次加入37µl DMSO和117µl水溶解荧光标记的ADAMTS13底物Frets-VWF73,用反应缓冲液(5 mM Bis-Tris, 25mM CaCl2, 0.05%Tween-20,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073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k512250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学“135工程”重点学科开放课题基金(135XY0406)的资助。

pH 6.0)稀释正常人混合血浆和待测样本(1:25稀释),加入96孔板,每孔100 µl,随后每孔再加入100µl的底物(终浓度为2 µM)。

检测荧光,连续检测1h,每5分钟测一次。

以不同比例稀释的正常人混合血浆作标准曲线,计算待测样品ADAMTS13的活性水平。

1.2.3 ADAMTS13抗原的测定[4]用三抗体夹心ELISA法(试剂盒由比利时Leuven大学血栓研究室提供)检测ADAMTS13抗原水平。

具体方法如下,使用抗ADAMTS13单克隆抗体2G3(4µg/ml)包被96孔板,4℃过夜。

以一定比例稀释的正常人混合血浆作标准曲线。

50µl患者血浆按1/4,1/8,1/16稀释,加入每孔。

37℃孵育1h。

一抗为2株生物素标记的抗ADAMTS13单克隆抗体13F7、8C10,混合后浓度1µg/ml,室温孵育1h。

加1/15000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Avidin(Sigma公司,美国),室温孵育1小时。

使用邻苯二胺显色。

1.5M的硫酸终止反应。

酶标仪读取490nm条件下的吸光度值。

计算待测样品ADAMTS13的抗原水平。

1.2.4 统计学方法以SPSS6.0 软件, 以ANOV A进行组间比较检验, 各组结果以⎯x ± s 表示。

2.结果2.1 不同年龄组正常人血浆中ADAMTS13抗原和活性的测定87例健康体检者中, ADAMTS13抗原最低值为60.8 % mU/ml,最高值为141.%,平均值为90.8 ± 24.2%;活性平均值为82.1± 14.8 %,最低值为 46.3%,最高值为119.0%。

正常人群中ADAMTS13抗原及活性均无极端值出现。

不同年龄组人群血浆中ADAMTS13的抗原及活性测定结果见表1及图1。

各年龄组ADMATS13 的活性均值无显著差异;而ADAMTS13抗原量随年龄的改变而改变,21-40岁年龄组达到最高值109.7 ± 23.3 % ,在60岁以上组及低龄组(16-20岁)抗原量显著降低,与21-40岁年龄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

表1:不同年龄组正常人血浆中ADAMTS13抗原和活性(⎯x±s)年龄组例数 ADAMTS13活性 %ADAMTS13抗原 %16 - 20 20 80.8 ± 15.9 76.0 ± 12.8△△21 - 40 29 81.1 ± 14.3 109.7 ± 23.341 - 60 15 77.9 ± 16.7 99.3 ± 22.4> 60 23 87.3 ± 12.4 74.5 ± 11.4 △△△△与21-40岁年龄组相比p<0.01,差异显著。

Fig1: ADAMTS13 antigen and activity in different age groups**与21-40岁年龄组相比p<0.01,差异显著。

2.2 不同性别组血浆中ADAMTS13抗原和活性的测定ADAMTS13抗原量及活性水平与性别的关系见图2,男性血浆中ADAMT13的抗原及活性水平均分别为87.1 ± 21.9 % 和80.8 ± 14.3 %,低于女性人群(抗原和活性分别为94.7 ±26.8 % 和86.1 ± 17.2 %,但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ig. 2 . ADAMTS13 antigen and activity in females and males3. 讨论ADAMTS13活性的改变见于多种生理及病理条件,活性明显降低见于大部分TTP患者(ADAMTS13基因突变或机体产生抗ADAMTS13的抗体),新生儿、肝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炎症、外科大手术后及老年人也可见ADAMTA13活性的降低[2],其活性的增高见于ITP患者[5]。

而ADAMTS13抗原的变化仅见于遗传性及获得性TTP患者[6]。

不同年龄组及性别间ADAMTS13的变化情况国内尚无研究报告。

本研究对不同年龄组及性别间正常人血浆中ADAMTS13抗原和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各年龄组ADMATS13 的活性均值无显著差异;而ADAMTS13抗原量随年龄的改变而改变,21-40岁年龄组最高,为109.7 ± 23.3 % ,在60岁以上组及低龄组(16-20岁)显著降低;ADAMTS13的抗原及活性水平在男女性别间无显著差异。

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ADAMTS13的抗原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而ADAMTS13活性与年龄的关系也不同于以前国外的报道[2]。

本研究结果之一,ADAMTS13活性与年龄的关系,即各年龄组ADMATS13 的活性无显著差异,不随年龄的增大而降低,不同于国外的报道[2]。

可能的原因有:1. 人种的不同,文献显示,中国汉族人群ADAMTS13的抗原量显著低于高加索人[5],ADAMTS13 基因的某些多态性分布也不同于西方人群及日本人群[7];2. 检测方法的不同,ADAMTS13活性检测方法有多种[8],以前多采用残余胶原结合试验[9](也采用该法),该法血浆需要置于含尿素的缓冲液中透析, 可能的影响因素较多,故目前国际上多采用方便、重复性好的Frets-VWF73法,即本文采用的检测方法。

本研究的结果,提供了不同年龄段ADAMTS13活性及抗原的范围,排除了性别对ADAMTS13的影响,为ADAMTS13的变化的判断提供依据,也为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 Dong, J.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orrelation of ADAMTS13. Curr Opin Hematol, 2007. 14(3): p. 270-6.2. Mannucci, P.M., et al., Changes in health and disease of the metalloprotease that cleaves von Willebrandfactor. Blood, 2001. 98(9): p. 2730-5.3. Kokame, K., et al., FRETS-VWF73, a first fluorogenic substrate for ADAMTS13 assay. British Journal ofHaematology, 2005. 129(1): p. 93-100.4. Feys HB, L.F., Dong N, Pareyn I, Vauterin S, Vandeputte N, Noppe W, Ruan C, Deckmyn H, VanhoorelbekeK. , ADAMTS-13 plasma level determination uncovers antigen absence in acquired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nd ethnic differences. J Thromb Haemost. , 2006. 4((5)): p. 955-62.5. Liu, F., et al., Alteration of ADAMTS13 antige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hromb Haemost, 2006. 95(4): p. 749-50.6. Feys, H.B., et al., ADAMTS-13 plasma level determination uncovers antigen absence in acquired 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nd ethnic differences. J Thromb Haemost, 2006. 4(5): p. 955-62.7. Gao, W.D.L., Su J, Wang ZY, Ruan CG, The frequency of P475S polymorphism in von Willebrandfactor-cleaving protease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nd its relevance to arterial thrombotic disorders.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2004. 91: p. 1257-1258.8. Tripodi, A., et al., Measurement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cleaving protease (ADAMTS-13): results of an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study involving 11 methods testing the same set of coded plasmas. J Thromb Haemost, 2004. 2(9): p. 1601-9.9. Rick, M.E., et al., Clinical use of a rapid collagen binding assay for von Willebrand factor cleaving proteasein patients with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hromb Haemost, 2002. 88(4): p. 598-604.Determination of ADAMTS13 antigen and activity levels in different age and gender groups of normal controlDong Ningzheng,Ji Shundong,Ruan Changgeng*Jiangsu Institute of Hemat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006)AbstractAim: ADAMTS13 is a metalloproteases regulated for von Willebrand factor multimers (VWF) size in plasma, but there is little knowledge on the behavior of the proteases in many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ADAMTS13 antigen levels and activity in 87 normal controls, and analysis the relations of ADAMTS13 antigen and activity levels with age and gender, provide important knowledge to diagnosis ADAMTS13 related diseases. Methods: ADAMTS13 activity levels were detected by new developed Frests-VWF73 kits, ADAMTS13 antigen levels were analyzed by ELISA kits. Results: In the whole group of 87 healthy control, the range of ADAMTS13 activity is from 46.3% to 119.0%, and antigen is from 60.8% to 141.9%.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ADAMTS13 acitivity level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but the antigen levels were changed with age, it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in the age groups 21 to 40 years (109.7 ± 23.3 %), and it was significant lower in groups old than 60 years and groups 16 to 20 years; Neither antigen levels nor activity levels of ADAMTS13 were different from males and females.Keywards:ADAMTS13;antigen; activity;age;gend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