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三级项目
工程流体力学 三级项目实施方案

工程流体力学三级项目实施方案课程名称:工程流体力学时间:2014-2015 学年秋季学期班级:工程机械12-1等授课教师:陈东宁刘涛刘劲军郑晓军要求在项目研究过程中:1) 每组组长对组内人员的工作进行分工,每个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向组长提交相应的研究报告;2) 每个组内成员报告完成后,组长组织成员对每个成员的报告进行评议,并打分;3) 指导教师对每名学生的研究报告进行评议,并打分。
4) 汇总归档研究报告。
项目参考题目及目的要求如下:课题一、流体对曲面壁作用力分布一、项目目的学习和掌握流体作用在曲面壁上的力,通过作用力对面积的积分来算出,可以通过软件来得出结果。
二、项目要求1) 查阅相关文献,查找符号分析方面的软件;2) 掌握流体作用在曲面壁上的力的计算方法;3) 计算和分析流体作用在曲面壁上的力,一个闸门的横截面如图所示,垂直于纸面的深度是6m,外形x=2y3+0.5y2,此闸门可以绕O点旋转,试以闸门浅的水深度为自变量,推导以下参量的表达式:水平分力;垂直分力;作用在闸门上对原点O的顺时针方向力矩。
4)用软件编程求解。
课题二、旋转容器的压强计算一、项目目的学习和掌握匀速旋转运动中流体压强的分布规律,及等压面方程。
及其计算机求解。
二、项目要求1) 查阅相关文献,查找符号分析方面的软件;2) 掌握流线的计算方法;3)盛满液体的容器以等角速度ω旋转,半径为3.8m,顶盖中心开口通大气,求顶盖边缘B 点处的压强,并绘制压强与ω的关系曲线。
(角速度ω越大,则边缘处压强越大。
离心铸造就是根据此种原理来得到较密实的铸件的。
)4)用软件编程求解。
课题三、管网计算机求解一、项目目的学习和掌握管网串并联特性,复杂管网的计算方法,复杂管网的计算机求解。
二、项目要求1) 查阅相关文献,查找符号分析方面的软件;2) 掌握复杂管网的计算方法;3) 计算和分析,三个管道A、B、C互相联结,管道的特征如表所示,求每个管道中水的流量,同时求P点的压强。
中国科研项目《学科分类与代码》

中国科研项目《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3745-92)一级学科:110 数学二级学科:110.11 数学史110.14 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三级学科:110.1410 演绎逻辑学(亦称符号逻辑学) 110.1420 证明论(亦称元数学)110.1430 递归论110.1440 模型论110.1450 公理集合论110.1460 数学基础110.1499 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17 数论三级学科:110.1710 初等数论110.1720 解析数论110.1730 代数数论110.1740 超越数论110.1750 丢番图逼近110.1760 数的几何110.1770 概率数论110.1780 计算数论110.1799 数论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21 代数学三级学科:110.2110 线性代数110.2115 群论110.2120 域论110.2125 李群110.2130 李代数110.2135 Kac-Moody代数110.2140 环论110.2145 模论110.2150 格论110.2155 泛代数理论110.2160 范畴论110.2165 同调代数110.2170 代数K理论110.2175 微分代数110.2180 代数编码理论110.2199 代数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24 代数几何学110.27 几何学三级学科:110.2710 几何学基础110.2715 欧氏几何学110.2720 非欧几何学(包括黎曼几何学等)110.2725 球面几何学110.2730 向量和张量分析110.2735 仿射几何学110.2745 微分几何学110.2750 分数维几何110.2755 计算几何学110.2799 几何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31 拓扑学三级学科:110.3110 点集拓扑学110.3115 代数拓扑学110.3120 同伦论110.3125 低维拓扑学110.3130 同调论110.3135 维数论110.3140 格上拓扑学110.3145 纤维丛论110.3150 几何拓扑学110.3155 奇点理论110.3160 微分拓扑学110.3199 拓扑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34 数学分析三级学科:110.3410 微分学110.3420 积分学110.3430 级数论110.3499 数学分析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37 非标准分析二级学科:110.41 函数论三级学科:110.4110 实变函数论110.4120 单复变函数论110.4130 多复变函数论110.4140 函数逼近论110.4150 调和分析110.4160 复流形110.4170 特殊函数论110.4199 函数论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44 常微分方程三级学科:110.4410 定性理论110.4420 稳定性理论110.4430 解析理论110.4499 常微分方程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47 偏微分方程三级学科:110.4710 椭圆型偏微分方程110.4720 双曲型偏微分方程110.4730 抛物型偏微分方程110.4740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110.4799 偏微分方程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51 动力系统三级学科:110.5110 微分动力系统110.5120 拓扑动力系统110.5130 复动力系统二级学科:110.54 积分方程110.57 泛函分析三级学科:110.5710 线性算子理论110.5715 变分法110.5720 拓扑线性空间110.5725 希尔伯特空间110.5730 函数空间110.5735 巴拿赫空间110.5740 算子代数110.5745 测度与积分110.5750 广义函数论110.5755 非线性泛函分析110.5799 泛函分析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61 计算数学三级学科:110.6110 插值法与逼近论110.6120 常微分方程数值解110.6130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110.6140 积分方程数值解110.6150 数值代数110.6160 连续问题离散化方法110.6170 随机数值实验110.6180 误差分析110.6199 计算数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64 概率论三级学科:110.6410 几何概率110.6420 概率分布110.6430 极限理论110.6440 随机过程110.6450 马尔可夫过程110.6460 随机分析110.6470 鞅论110.6480 应用概率论110.6499 概率论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67 数理统计学三级学科:110.6710 抽样理论110.6715 假设检验110.6720 非参数统计110.6725 方差分析110.6730 相关回归分析110.6735 统计推断110.6740 贝叶斯统计110.6745 试验设计110.6750 多元分析110.6755 统计判决理论110.6760 时间序列分析110.6799 数理统计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71 应用统计数学110.7120 可靠性数学110.7130 保险数学110.7140 统计模拟110.7199 应用统计数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74 运筹学三级学科:110.7410 线性规划110.7415 非线性规划110.7420 动态规划110.7425 组合最优化110.7430 参数规划110.7435 整数规划110.7440 随机规划110.7445 排队论110.7450 对策论(亦称博奕论)110.7455 库存论110.7460 决策论110.7465 搜索论110.7470 图论110.7475 统筹论110.7480 最优化110.7499 运筹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77 组合数学110.81 离散数学110.84 模糊数学110.87 应用数学110.99 数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2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二级学科:120.1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基础学科三级学科:120.1010 信息论120.1020 控制论120.1030 系统论120.1099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基础学科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20.20 系统学三级学科:120.xx 混沌120.2020 一般系统论120.2030 耗散结构理论120.2040 协同学120.2050 突变论120.2060 超循环论120.2099 系统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20.30 控制理论三级学科:120.3010 大系统理论120.3020 系统辩识120.3030 状态估计120.3040 鲁棒控制120.3099 控制理论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20.40 系统评估与可行性分析三级学科:120.5010 系统建模120.5099 系统工程方法论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20.60 系统工程120.99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30 力学二级学科:130.10 基础力学三级学科:130.1010 理论力学130.1020 理性力学130.1030 非线性力学130.1040 连续介质力学130.1050 摩擦学130.1060 柔性多体力学130.1070 陀螺力学130.1080 飞行力学130.1099 基础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15 固体力学三级学科:130.1510 弹性力学130.1515 塑性力学(包括弹塑性力学) 130.1520 粘弹性、粘塑性力学130.1525 蠕变130.1530 界面力学与表面力学130.1535 疲劳130.1540 损伤力学130.1545 断裂力学130.1550 散体力学130.1555 细观力学130.1560 电磁固体力学130.1565 结构力学130.1570 计算固体力学130.1575 实验固体力学130.1599 固体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20 振动与波三级学科:130.xx 线性振动力学130.2020 非线性振动力学130.2030 弹性体振动力学130.2040 随机振动力学130.2050 振动控制理论130.2060 固体中的波130.2070 流体—固体耦合振动130.2099 振动与波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25 流体力学三级学科:130.2511 理论流体力学130.2514 水动力学130.2517 气体动力学130.2521 空气动力学130.2524 悬浮体力学130.2527 湍流理论130.2534 多相流体力学130.2537 渗流力学130.2541 物理—化学流体力学130.2544 等离子体动力学130.2547 电磁流体力学130.2551 非牛顿流体力学130.2554 流体机械流体力学130.2557 旋转与分层流体力学130.2561 辐射流体力学130.2564 计算流体力学130.2567 实验流体力学130.2571 环境流体力学130.2599 流体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30 流变学130.35 爆炸力学三级学科:130.3510 爆轰与爆燃理论130.3520 爆炸波、冲击波、应力波130.3530 高速碰撞动力学130.3599 爆炸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40 物理力学三级学科:130.4010 高压固体物理力学130.4020 稠密流体物理力学130.4030 高温气体物理力学130.4040 多相介质物理力学130.4050 临界现象与相变130.4060 原子与分子动力学130.4099 物理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45 统计力学130.50 应用力学130.99 力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40 物理学二级学科:140.10 物理学史140.15 理论物理学三级学科:140.1510 数学物理140.1520 电磁场理论140.1530 经典场论140.1540 相对论与引力场140.1550 量子力学140.1560 统计物理学140.1599 理论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20 声学三级学科:140.xx 物理声学140.2020 非线性声学140.2030 量子声学140.2040 超声学140.2050 水声学140.2060 应用声学二级学科:140.25 热学三级学科:140.2510 热力学140.2520 热物性学140.2530 传热学140.2599 热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30 光学三级学科:140.3010 几何光学140.3015 物理光学140.3020 非线性光学140.3025 光谱学140.3030 量子光学140.3035 信息光学140.3040 导波光学140.3045 发光学140.3050 红外物理140.3055 激光物理140.3060 应用光学140.3099 光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35 电磁学三级学科:140.3510 电学140.3520 静电学140.3530 静磁学140.3540 电动力学140.3599 电磁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40 无线电物理三级学科:140.4010 电磁波物理140.4020 量子无线电物理140.4030 微波物理学140.4040 超高频无线电物理140.4050 统计无线电物理140.4099 无线电物理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45 电子物理学三级学科:140.4510 量子电子学140.4520 电子离子与真空物理140.4530 带电粒子光学140.4599 电子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50 凝聚态物理学三级学科:140.5010 凝聚态理论140.5015 金属物理学140.5020 半导体物理学140.5025 电介质物理学140.5030 晶体学(包括晶体生长、晶体化学等) 140.5035 非晶态物理学140.5040 液晶物理学140.5045 薄膜物理学140.5050 低维物理140.5055 表面与界面物理学140.5065 磁学140.5070 超导物理学140.5075 低温物理学140.5080 高压物理学140.5099 凝聚态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55 等离子体物理学三级学科:140.5510 热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20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30 等离子体光谱学140.5540 凝聚态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50 非中性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99 等离子体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60 原子分子物理学三级学科:140.6010 原子与分子理论140.6020 原子光谱学140.6030 分子光谱学140.6040 波谱学140.6050 原子与分子碰撞过程140.6099 原子分子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65 原子核物理学三级学科:140.6510 核结构140.6515 核能谱学140.6520 低能核反应140.6525 中子物理学140.6530 裂变物理学140.6535 聚变物理学140.6540 轻粒子核物理学140.6545 重离子核物理学140.6550 中高能核物理学140.6599 原子核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70 高能物理学三级学科:140.7010 基本粒子物理学140.7020 宇宙线物理学140.7030 粒子加速器物理学140.7040 高能物理实验140.7099 高能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75 计算物理学140.80 应用物理学140.99 物理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50 化学二级学科:150.10 化学史150.15 无机化学三级学科:150.1510 元素化学150.1520 配位化学150.1530 同位素化学150.1540 无机固体化学150.1550 无机合成化学150.1570 物理无机化学150.1580 生物无机化学150.1599 无机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20 有机化学三级学科:150.xx 元素有机化学(包括金属有机化学等)150.2020 天然产物有机化学150.2030 有机固体化学150.2040 有机合成化学150.2050 有机光化学150.2060 物理有机化学(包括理论有机化学、立体化学等)150.2070 生物有机化学150.2099 有机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25 分析化学三级学科:150.2510 化学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150.2515 电化学分析150.2520 光谱分析150.2525 波谱分析150.2530 质谱分析150.2535 热谱分析150.2540 色谱分析150.2545 光度分析150.2550 放射分析150.2555 状态分析与物相分析150.2560 分析化学计量学150.2599 分析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30 物理化学三级学科:150.3010 化学热力学150.3015 化学动力学(包括分子反应动力学等)150.3020 结构化学(包括表面化学、结构分析等)150.3025 量子化学150.3030 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150.3035 催化化学150.3040 热化学150.3045 光化学(包括超分子光化学、光电化学、激光化学、感光化学等) 150.3050 电化学150.3055 磁化学150.3060 高能化学(包括辐射化学,等离体化学)150.3065 计算化学150.3099 物理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35 化学物理学150.40 高分子物理150.45 高分子化学三级学科:150.4510 无机高分子化学150.4520 天然高分子化学150.4530 功能高分子(包括液晶高分子化学)150.4540 高分子合成化学150.4550 高分子物理化学150.4599 高分子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50 核化学三级学科:150.5010 放射化学150.5020 核反应化学150.5030 裂变化学150.5040 聚变化学150.5050 重离子核化学150.5060 核转变化学150.5070 环境放射化学150.5099 核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55 应用化学150.99 化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60 天文学二级学科:160.10 天文学史二级学科:160.15 天体力学三级学科:160.1510 摄动理论160.1520 天体力学定性理论160.1530 天体形状与自转理论160.1540 天体力学数值方法160.1550 天文动力学(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动力学等) 160.1560 历书天文学160.1599 天体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20 天体物理学三级学科:160.xx 理论天体物理学160.2020 相对论天体物理学160.2030 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160.2040 高能天体物理学(包括天体核物理学)160.2050 实测天体物理学160.2099 天体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25 天体化学160.30 天体测量学三级学科:160.3010 天文地球动力学160.3020 基本天体测量学160.3030 照相天体测量学160.3040 射电天体测量学160.3050 空间天体测量学160.3060 方位天文学160.3070 实用天文学160.3099 天体测量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35 射电天文学三级学科:160.3510 射电天体物理学160.3520 射电天文方法160.3599 射电天文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40 空间天文学三级学科:160.4010 红外天文学160.4020 紫外天文学160.4030 X射线天文学160.4050 中微子天文学160.4099 空间天文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45 天体演化学(各层次天体形成与演化入各学科)160.50 星系与宇宙学三级学科:160.5010 星系动力学160.5020 星系天文学160.5030 运动宇宙学160.5040 星系际物质160.5050 大爆炸宇宙论160.5060 星系形成与演化160.5070 宇宙大尺度结构起源与演化160.5099 星系与宇宙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55 恒星与银河系三级学科:160.5510 恒星物理学160.5520 恒星天文学160.5530 恒星形成与演化160.5540 星际物质物理学160.5550 银河系结构与运动160.5599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60 太阳与太阳系三级学科:160.6010 太阳物理学160.6020 太阳系物理学160.6030 太阳系形成与演化160.6040 行星物理学160.6050 行星际物理学160.6060 陨星学160.6099 太阳与太阳系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65 天体生物学二级学科:160.99 天文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70 地球科学二级学科:170.10 地球科学史170.15 大气科学三级学科:170.1510 大气物理学(包括大气光学、大气声学、大气电学、云雾物理学、边界层物理学、中层物理学等)170.1515 大气化学170.1520 大气探测(包括大气遥感)170.1525 动力气象学(包括数值天气预报与数值模拟等)170.1530 天气学170.1535 气候学170.1540 云与降水物理学170.1545 应用气象学170.1599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20 固体地球物理学三级学科:170.xx 地球动力学170.xx 地球重力学170.2020 地球流体力学170.2025 地壳与地形变170.2035 地声学170.2040 地热学170.2045 地电学170.2050 地磁学170.2055 放射性地球物理学170.2060 地震学170.2065 勘探地球物理学170.2070 计算地球物理学170.2075 实验地球物理学170.2099 固体地球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25 空间物理学三级学科:170.2510 电离层物理学170.2520 高层大气物理学170.2530 磁层物理学170.2540 空间物理探测170.2550 空间环境学170.2599 空间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30 地球化学三级学科:170.3010 元素地球化学170.3015 有机地球化学170.3020 放射性地球化学170.3025 同位素地球化学170.3030 生物地球化学170.3035 地球内部化学170.3040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170.3045 成矿地球化学170.3050 勘探地球化学170.3055 实验地球化学170.3099 地球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35 大地测量学三级学科:170.3510 地球形状学170.3520 几何大地测量学170.3530 物理大地测量学170.3540 动力大地测量学170.3550 空间大地测量学170.3560 行星大地测量学170.3599 大地测量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40 地图学170.45 地理学三级学科:170.4510 自然地理学(包括化学地理学、生态地理学、地貌学、冰川学、冻土学、沙漠学、岩溶学等)170.4520 人文地理学(包括区域地理、旅游地理, 其他入有关学科)170.4599 地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50 地质学170.5011 数学地质学170.5014 地质力学170.5017 动力地质学170.5024 矿床学与矿相学(包括放射性矿床学,不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
传热学三级项目

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温度与黑度关系图
黑度是小于一的 数 ,根据这一原 则对数据进行优 化后得到最后四 组数据
黑度是小于一的数 ,根据这一原则对数据进行优化后 得到最后四组数据 相应的 求得优化后的关系图
Ɛ2-T2 Ɛ2T1
实验结论
我们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发现,黑处理表面 的黑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通过与其 他材料对比发现,在同一温度下,粗糙度 大的,黑度大。
将数据带入以上公式,经过计算得到以下数据
误差分析和数据优化
误差分析: 1、设备仪表精度引起系统误 差; 2、紫铜熏黑的受体不是完全 理想的黑体,此时发射率ε0存 在误差; 3、测量受体与黑体温度时, 时间相对短,没有完全恒定而 引起随机误差; 4、实验装置向周围环境散热 而引起热量损失产生误差;
Thank you !
2 黑度的测定原理
当一物体放在另一物体的空腔内,且空腔内不存在吸收热 辐射的介质时(如空气),彼此以辐射换热方式进行热交 换,其辐射换热量由下式计算:
T1 4 T2 4 C0 F1 100 100 Q12 1 F1 1 1 1 F2 2
式中 F1——试件外表面积(m2); F2——外壳内表面积(m2); C0——黑体辐射系数,C0=5.67W/m2K4; T1、T2——分别为试件外表面和外壳内表面的绝对温度,K; ε1、ε2——分别为试件外表面和外壳内表面的黑度。 当F1、F2为已知,由实验测得Q12、T1、T2,根据式(1)试件外表面黑度 ε1可由下式算出:
1 1
T1 4 T2 4 C0 F1 100 100 F1 1 1 Q12 F2 2
固体表面黑度测定

文档固体表面黑度的测定报告书课程名称:传热学小组成员:鑫、林银福、谷岩帅、柴英杰、沛哲指导教师:任素波提交时间:2015年11月10日目录1.前言2.实验设备介绍及原理分析2.1实验设备2.2实验原理3. 实验试件的测绘3.1测绘过程3.2主要测绘数据3.3三维图4. 实验步骤介绍5. 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5.1原始数据5.2实验数据处理6. 实验数据分析6.1实验结论6.2误差分析7.心得体会及人员分工8.主要参考文献附:实验试件工程图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固体表面黑度的测定,分析固体表面黑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从而巩固辐射换热理论。
实验中我们采用真空辐射法测定试件表面黑度,即将一个已知长度和直径的试件放入一密封空腔,且空腔不存在吸收热辐射的介质(如空气),为真空,通过电加热彼此之间以辐射换热方式进行热交换,待温度基本不变后,通过加热器电压调节试件外表面温度,最后处理实验数据得到固体表面黑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1.前言本项目主要容为利用真空辐射法测量固体表面黑度,并分析温度对黑度的影响。
通过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使同学掌握以下能力:(1)熟悉物体表面黑度的测试原理;(2)巩固辐射换热原理:(3)分析固体表面黑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4)熟练应用三维设计软件对实验试件的设计;(5)分析影响物体表面黑度的因素;(6)了解实验原理,并对实验设备进行拆装,学会使用各种测试仪表进行测试;(7)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8)得到查阅文献、阅读相关技术资料和调查研究能力的训炼;(9)通过研究报告的撰写使学生在科技文献写作方面获得训练;(10)通过PPT讲演稿的撰写和实际答辩过程,使学生在PPT文稿撰写和演讲技术方面获得训练。
2.实验设备介绍及原理分析2.1实验设备实验设备由黑度测定仪本体及三个系统组成,三个系统分别为:(1)加热系统:包括电加热器、电流表、电压表、调压器、稳压集成块。
(2)真空系统:包括真空泵、真空保持阀、真空表、大气阀以及密封装置。
热应力三级项目

热工及热应力三级项目报告一正方形界面烟囱热应力分析班级:机械装备二班同组成员指导教师:许志强一、问题的提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背景描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建立物理模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温度场的解析解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应力场的解析解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建立数学模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求解过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温度场及应力场的ANSYS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模型材料的性质参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模型边界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温度场分析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应力场分析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总结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问题的提出1问题描述正方形烟囱界面如图1所示,烟囱由混凝土建造,边长为0.8m,内部烟囱边长为0.6m,混凝土的导热系数k=1.4W/(m▪K)。
假定烟囱内表面的温度为160°C,烟囱外表面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温度为20°C,空气与混凝土的换热系数h=12W/(m2▪K)图12.问题分析问题为平面稳态温度场计算,利用对称性如图2所示,取1/4进行网格离散,对称边界为绝热。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2009年修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2011-06-161. 职业概况1.1 职业名称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
1.2 职业定义使用兆欧表、万用表、示波器等电工仪器仪表和使用相应工、夹、量具仪器仪表及检修设备,对家用制冷器具、家用空调器具、家用电热器具、家用电动器具等家用电器进行维护、修理和调试的人员。
1.3 职业等级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4 职业环境室内、常温。
1.5 职业能力特征具有一定的观察、判断、推理、学习能力;手指、手臂灵活,动作协调。
1.6 基本文化程度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
1.7 培训要求1.7.1 培训期限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
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15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30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150标准学时;技师不少于150标准学时;高级技师不少于150标准学时。
1.7.2 培训教师培训初级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培训中级、高级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高级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2年以上或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7.3 培训场地设备满足教学需要的标准教师和具有必要的家电产品测试修理仪表及工具设备的实践场所。
1.8 鉴定要求1.8.1 适用对象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1.8.2 申报条件——初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 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基于obe理念的流体力学与传热学教学改革

0引言流体力学与传热学课程学科背景多样,实际应用广泛,有大量的教师奋斗在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前线。
闫洁等[1]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角度,对“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进行了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讨,提出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围绕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特点,致力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理出适合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流体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王维等学者[2]针对不同专业的《流体力学》课程的开设情况,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以案例形式编入教材,在原教材中引入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将科研优势转变为教学资源,实现科研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沙毅等[3]对机械类专业的流体力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引入多元化考核,更全面更科学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作为一种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 (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已在西方国家发展多年,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兴起。
OBE的哲学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将教育的焦点集中在学生受教育后的效果上,基于成果导向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内容为本”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果上具有明显优势[4-5]。
本文以OBE理念为基础,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对如何提高“流体力学与传热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改革探索。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具有理论性强、公式多、数学和物理知识要求高、内容抽象不易掌握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难学,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目前流体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1.1课时压缩,考核机制单一流体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是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两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其中的任意一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都不低于32学时,但将两者融合后还是32学时,课时数难以支撑教师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中国科研项目全部学科分类代码

中国科研项目《学科分类与代码》. (GB/T 3745-92)-Document Transcript中国科研项目《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3745-92)一级学科:110 数学二级学科:110.11 数学史110.14 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三级学科:110.1410 演绎逻辑学(亦称符号逻辑学) 110.1420 证明论(亦称元数学) 110.1430 递归论110.1440 模型论110.1450 公理集合论110.1460 数学基础110.1499 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17 数论三级学科:110.1710 初等数论110.1720 解析数论110.1730 代数数论110.1740 超越数论110.1750 丢番图逼近110.1760 数的几何110.1770 概率数论110.1780 计算数论110.1799 数论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21 代数学三级学科:110.2110 线性代数110.2115 群论110.2120 域论110.2125 李群110.2130 李代数110.2135 Kac-Moody 代数110.2140 环论110.2145 模论110.2150 格论110.2155 泛代数理论110.2160 范畴论110.2165 同调代数110.2170 代数K 理论110.2175 微分代数110.2180 代数编码理论110.2199 代数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24 代数几何学110.27 几何学三级学科:110.2710 几何学基础110.2715 欧氏几何学110.2720 非欧几何学(包括黎曼几何学等) 110.2725 球面几何学110.2730 向量和张量分析110.2735 仿射几何学110.2740 射影几何学110.2745 微分几何学110.2750 分数维几何110.2755 计算几何学110.2799 几何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31 拓扑学三级学科:110.3110 点集拓扑学110.3115 代数拓扑学110.3120 同伦论110.3125 低维拓扑学110.3130 同调论110.3135 维数论110.3140 格上拓扑学110.3145 纤维丛论110.3150 几何拓扑学110.3155 奇点理论110.3160 微分拓扑学110.3199 拓扑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34 数学分析三级学科:110.3410 微分学110.3420 积分学110.3430 级数论110.3499 数学分析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37 非标准分析二级学科:110.41 函数论三级学科:110.4110 实变函数论110.4120 单复变函数论110.4130 多复变函数论110.4140 函数逼近论110.4150 调和分析110.4160 复流形110.4170 特殊函数论110.4199 函数论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44 常微分方程三级学科:110.4410 定性理论110.4420 稳定性理论110.4430 解析理论110.4499 常微分方程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47 偏微分方程三级学科:110.4710 椭圆型偏微分方程110.4720 双曲型偏微分方程110.4730 抛物型偏微分方程110.4740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110.4799 偏微分方程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51 动力系统三级学科:110.5110 微分动力系统110.5120 拓扑动力系统110.5130 复动力系统110.5199 动力系统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54 积分方程110.57 泛函分析三级学科:110.5710 线性算子理论110.5715 变分法110.5720 拓扑线性空间110.5725 希尔伯特空间110.5730 函数空间110.5735 巴拿赫空间110.5740 算子代数110.5745 测度与积分110.5750 广义函数论110.5755 非线性泛函分析110.5799 泛函分析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61 计算数学三级学科:110.6110 插值法与逼近论110.6120 常微分方程数值解110.6130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110.6140 积分方程数值解110.6150 数值代数110.6160 连续问题离散化方法110.6170 随机数值实验110.6180 误差分析110.6199 计算数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64 概率论三级学科:110.6410 几何概率110.6420 概率分布110.6430 极限理论110.6440 随机过程110.6450 马尔可夫过程110.6460 随机分析110.6470 鞅论110.6480 应用概率论110.6499 概率论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67 数理统计学三级学科:110.6710 抽样理论110.6715 假设检验110.6720 非参数统计110.6725 方差分析110.6730 相关回归分析110.6735 统计推断110.6740 贝叶斯统计110.6745 试验设计110.6750 多元分析110.6755 统计判决理论110.6760 时间序列分析110.6799 数理统计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71 应用统计数学三级学科:110.7110 统计质量控制110.7120 可靠性数学110.7130 保险数学110.7140 统计模拟110.7199 应用统计数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74 运筹学三级学科:110.7410 线性规划110.7415 非线性规划110.7420 动态规划110.7425 组合最优化110.7430 参数规划110.7435 整数规划110.7440 随机规划110.7445 排队论110.7450 对策论(亦称博奕论) 110.7455 库存论110.7460 决策论110.7465 搜索论110.7470 图论110.7475 统筹论110.7480 最优化110.7499 运筹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77 组合数学110.81 离散数学110.84 模糊数学110.87 应用数学110.99 数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2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二级学科:120.1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基础学科三级学科:120.1010 信息论120.1020 控制论120.1030 系统论120.1099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基础学科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20.20 系统学三级学科:120.2010 混沌120.2020 一般系统论120.2030 耗散结构理论120.2040 协同学120.2050 突变论120.2060 超循环论120.2099 系统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20.30 控制理论三级学科:120.3010 大系统理论120.3020 系统辩识120.3030 状态估计120.3040 鲁棒控制120.3099 控制理论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20.40 系统评估与可行性分析120.50 系统工程方法论三级学科:120.5010 系统建模120.5099 系统工程方法论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20.60 系统工程120.99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30 力学二级学科:130.10 基础力学三级学科:130.1010 理论力学130.1020 理性力学130.1030 非线性力学130.1040 连续介质力学130.1050 摩擦学130.1060 柔性多体力学130.1070 陀螺力学130.1080 飞行力学130.1099 基础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15 固体力学三级学科:130.1510 弹性力学130.1515 塑性力学(包括弹塑性力学) 130.1520 粘弹性、粘塑性力学130.1525 蠕变130.1530 界面力学与表面力学130.1535 疲劳130.1540 损伤力学130.1545 断裂力学130.1550 散体力学130.1555 细观力学130.1560 电磁固体力学130.1565 结构力学130.1570 计算固体力学130.1575 实验固体力学130.1599 固体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20 振动与波三级学科:130.2010 线性振动力学130.2020 非线性振动力学130.2030 弹性体振动力学130.2040 随机振动力学130.2050 振动控制理论130.2060 固体中的波130.2070 流体—固体耦合振动130.2099 振动与波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25 流体力学三级学科:130.2511 理论流体力学130.2514 水动力学130.2517 气体动力学130.2521 空气动力学130.2524 悬浮体力学130.2527 湍流理论130.2531 粘性流体力学130.2534 多相流体力学130.2537 渗流力学130.2541 物理—化学流体力学130.2544 等离子体动力学130.2547 电磁流体力学130.2551 非牛顿流体力学130.2554 流体机械流体力学130.2557 旋转与分层流体力学130.2561 辐射流体力学130.2564 计算流体力学130.2567 实验流体力学130.2571 环境流体力学130.2599 流体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30 流变学130.35 爆炸力学三级学科:130.3510 爆轰与爆燃理论130.3520 爆炸波、冲击波、应力波130.3530 高速碰撞动力学130.3599 爆炸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40 物理力学三级学科:130.4010 高压固体物理力学130.4020 稠密流体物理力学130.4030 高温气体物理力学130.4040 多相介质物理力学130.4050 临界现象与相变130.4060 原子与分子动力学130.4099 物理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45 统计力学130.50 应用力学130.99 力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40 物理学二级学科:140.10 物理学史140.15 理论物理学三级学科:140.1510 数学物理140.1520 电磁场理论140.1530 经典场论140.1540 相对论与引力场140.1550 量子力学140.1560 统计物理学140.1599 理论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20 声学三级学科:140.2010 物理声学140.2020 非线性声学140.2030 量子声学140.2040 超声学140.2050 水声学140.2060 应用声学140.2099 声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25 热学三级学科:140.2510 热力学140.2520 热物性学140.2530 传热学140.2599 热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30 光学三级学科:140.3010 几何光学140.3015 物理光学140.3020 非线性光学140.3025 光谱学140.3030 量子光学140.3035 信息光学140.3040 导波光学140.3045 发光学140.3050 红外物理140.3055 激光物理140.3060 应用光学140.3099 光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35 电磁学三级学科:140.3510 电学140.3520 静电学140.3530 静磁学140.3540 电动力学140.3599 电磁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40 无线电物理三级学科:140.4010 电磁波物理140.4020 量子无线电物理140.4030 微波物理学140.4040 超高频无线电物理140.4050 统计无线电物理140.4099 无线电物理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45 电子物理学三级学科:140.4510 量子电子学140.4520 电子离子与真空物理140.4530 带电粒子光学140.4599 电子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50 凝聚态物理学三级学科:140.5010 凝聚态理论140.5015 金属物理学140.5020 半导体物理学140.5025 电介质物理学140.5030 晶体学(包括晶体生长、晶体化学等) 140.5035 非晶态物理学140.5040 液晶物理学140.5045 薄膜物理学140.5050 低维物理140.5055 表面与界面物理学140.5060 固体发光140.5065 磁学140.5070 超导物理学140.5075 低温物理学140.5080 高压物理学140.5099 凝聚态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55 等离子体物理学三级学科:140.5510 热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20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30 等离子体光谱学140.5540 凝聚态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50 非中性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99 等离子体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60 原子分子物理学三级学科:140.6010 原子与分子理论140.6020 原子光谱学140.6030 分子光谱学140.6040 波谱学140.6050 原子与分子碰撞过程140.6099 原子分子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65 原子核物理学三级学科:140.6510 核结构140.6515 核能谱学140.6520 低能核反应140.6525 中子物理学140.6530 裂变物理学140.6535 聚变物理学140.6540 轻粒子核物理学140.6545 重离子核物理学140.6550 中高能核物理学140.6599 原子核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70 高能物理学三级学科:140.7010 基本粒子物理学140.7020 宇宙线物理学140.7030 粒子加速器物理学140.7040 高能物理实验140.7099 高能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75 计算物理学140.80 应用物理学140.99 物理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50 化学二级学科:150.10 化学史150.15 无机化学三级学科:150.1510 元素化学150.1520 配位化学150.1530 同位素化学150.1540 无机固体化学150.1550 无机合成化学150.1560 无机分离化学150.1570 物理无机化学150.1580 生物无机化学150.1599 无机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20 有机化学三级学科:150.2010 元素有机化学(包括金属有机化学等) 150.2020 天然产物有机化学150.2030 有机固体化学150.2040 有机合成化学150.2050 有机光化学150.2060 物理有机化学(包括理论有机化学、立体化学等) 150.2070 生物有机化学150.2099 有机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25 分析化学三级学科:150.2510 化学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 150.2515 电化学分析150.2520 光谱分析150.2525 波谱分析150.2530 质谱分析150.2535 热谱分析150.2540 色谱分析150.2545 光度分析150.2550 放射分析150.2555 状态分析与物相分析150.2560 分析化学计量学150.2599 分析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30 物理化学三级学科:150.3010 化学热力学150.3015 化学动力学(包括分子反应动力学等) 150.3020 结构化学(包括表面化学、结构分析等) 150.3025 量子化学150.3030 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150.3035 催化化学150.3040 热化学150.3045 光化学(包括超分子光化学、光电化学、激光化学、感光化学等) 150.3050 电化学150.3055 磁化学150.3060 高能化学(包括辐射化学,等离体化学) 150.3065 计算化学150.3099 物理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35 化学物理学150.40 高分子物理150.45 高分子化学三级学科:150.4510 无机高分子化学150.4520 天然高分子化学150.4530 功能高分子(包括液晶高分子化学) 150.4540 高分子合成化学150.4550 高分子物理化学150.4560 高分子光化学150.4599 高分子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50 核化学三级学科:150.5010 放射化学150.5020 核反应化学150.5030 裂变化学150.5040 聚变化学150.5050 重离子核化学150.5060 核转变化学150.5070 环境放射化学150.5099 核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55 应用化学150.99 化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60 天文学二级学科:160.10 天文学史二级学科:160.15 天体力学三级学科:160.1510 摄动理论160.1520 天体力学定性理论160.1530 天体形状与自转理论160.1540 天体力学数值方法160.1550 天文动力学(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动力学等) 160.1560 历书天文学160.1599 天体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20 天体物理学三级学科:160.2010 理论天体物理学160.2020 相对论天体物理学160.2030 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160.2040 高能天体物理学(包括天体核物理学) 160.2050 实测天体物理学160.2099 天体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25 天体化学160.30 天体测量学三级学科:160.3010 天文地球动力学160.3020 基本天体测量学160.3030 照相天体测量学160.3040 射电天体测量学160.3050 空间天体测量学160.3060 方位天文学160.3070 实用天文学160.3099 天体测量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35 射电天文学三级学科:160.3510 射电天体物理学160.3520 射电天文方法160.3599 射电天文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40 空间天文学三级学科:160.4010 红外天文学160.4020 紫外天文学160.4030 X 射线天文学160.4040 r 射线天文学160.4050 中微子天文学160.4099 空间天文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45 天体演化学(各层次天体形成与演化入各学科) 160.50 星系与宇宙学三级学科:160.5010 星系动力学160.5020 星系天文学160.5030 运动宇宙学160.5040 星系际物质160.5050 大爆炸宇宙论160.5060 星系形成与演化160.5070 宇宙大尺度结构起源与演化160.5099 星系与宇宙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55 恒星与银河系三级学科:160.5510 恒星物理学160.5520 恒星天文学160.5530 恒星形成与演化160.5540 星际物质物理学160.5550 银河系结构与运动160.5599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60 太阳与太阳系三级学科:160.6010 太阳物理学160.6020 太阳系物理学160.6030 太阳系形成与演化160.6040 行星物理学160.6050 行星际物理学160.6060 陨星学160.6099 太阳与太阳系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65 天体生物学二级学科:160.99 天文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70 地球科学二级学科:170.10 地球科学史170.15 大气科学三级学科:170.1510 大气物理学(包括大气光学、大气声学、大气电学、云雾物理学、边界层物理学、中层物理学等) 170.1515 大气化学170.1520 大气探测(包括大气遥感) 170.1525 动力气象学(包括数值天气预报与数值模拟等) 170.1530 天气学170.1535 气候学170.1540 云与降水物理学170.1545 应用气象学170.1599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20 固体地球物理学三级学科:170.2010 地球动力学170.2015 地球重力学170.2020 地球流体力学170.2025 地壳与地形变170.2030 地球内部物理学170.2035 地声学170.2040 地热学170.2045 地电学170.2050 地磁学170.2055 放射性地球物理学170.2060 地震学170.2065 勘探地球物理学170.2070 计算地球物理学170.2075 实验地球物理学170.2099 固体地球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25 空间物理学三级学科:170.2510 电离层物理学170.2520 高层大气物理学170.2530 磁层物理学170.2540 空间物理探测170.2550 空间环境学170.2599 空间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30 地球化学三级学科:170.3010 元素地球化学170.3015 有机地球化学170.3020 放射性地球化学170.3025 同位素地球化学170.3030 生物地球化学170.3035 地球内部化学170.3040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170.3045 成矿地球化学170.3050 勘探地球化学170.3055实验地球化学170.3099 地球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35 大地测量学三级学科:170.3510 地球形状学170.3520 几何大地测量学170.3530 物理大地测量学170.3540 动力大地测量学170.3550 空间大地测量学170.3560 行星大地测量学170.3599 大地测量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40 地图学170.45 地理学三级学科:170.4510 自然地理学(包括化学地理学、生态地理学、地貌学、冰川学、冻土学、沙漠学、岩溶学等) 170.4520 人文地理学(包括区域地理、旅游地理, 其他入有关学科) 170.4599 地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50 地质学170.5011 数学地质学170.5014 地质力学170.5017 动力地质学170.5021 矿物学(包括放射性矿物学) 170.5024 矿床学与矿相学(包括放射性矿床学,不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热学三级项目
目录
一、摘要 (1)
二、前言 (1)
三、黑度的测定及分析 (1)
3.1 固体表面黑度测定的基本原理 (1)
3.2 黑度测定的设备 (2)
3.3 实验设备图片及试件图纸 (3)
3.4实验步骤介绍 (4)
3.5 实验数据及黑度值记录表 (5)
3.6 黑度与温度之间的曲线图 (5)
3.7 结论 (6)
3.8 误差分析 (6)
四、感想 (6)
五、主要参考文献 (7)
附录:自评分表 (7)
一、摘要
在传热学中,黑度的研究必不可少。
本文以测量物体表面的黑度为中心,进一步研究物体的黑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同样,这个过程也会有对黑度测定设备的介绍及对黑度测定结果的分析,最终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定量给出物体黑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二、前言
物体可按其辐射特性分为黑体、灰体和选择性辐射体(非灰体)三大类。
其中黑体是能发射全波段的热辐射,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辐射能力最大。
黑体的辐射能力为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将灰体的辐射能力与同温度下黑体的辐射能力之比定义为物体的黑度,或物体的发射率,用ε表示。
物体表面的黑度与物体的性质、表面状况和温度等因素有关,是物体本身的固有特性,与外界环境情况无关。
凡是将辐射热全部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白体,能全部吸收的称为绝对黑体,能全部透过的则称为绝对透明体或热透体。
在应用科学中,常把吸收系数接近于1的物体近似的当作黑体。
本项目就是基于这些基本概念来分析固体表面黑度随温度的变化。
三、黑度的测定及分析
3.1 固体表面黑度测定的基本原理
当一物体放在另一物体的空腔内,且空腔内不存在吸收辐射
换热的介质时(如空气),彼此以辐射换热方式进行热交换,辐 射换热量由下式计算:
44120112112210010011
1T T C F Q F F εε⎡⎤
⎛⎫⎛⎫-⎢⎥
⎪ ⎪⎝⎭⎝⎭⎢⎥⎣⎦=
⎛⎫+- ⎪⎝⎭
中F1——试件外表面积(㎡); F2——外壳内表面积(㎡);
C0——黑体辐射系数,C0=5.67W/m2K4;
T1、T2——分别为试件外表面和外壳内表面的绝对温度,K ; ε1、ε2——分别为试件外表面和外壳内表面的黑度。
当F1、F2已知,通过实验测量Q12、T1、T2,根据式(1)试件外表面黑度ε1可由下式算出:
44120111122210010011
1T T C F F Q F εε⎧⎫⎡⎤
⎛⎫⎛⎫-⎪⎪
⎢⎥ ⎪ ⎪⎝⎭⎝⎭⎛⎫⎢⎥⎪⎪⎣⎦=--⎨⎬
⎪⎝⎭⎪
⎪⎪⎪⎩⎭
3.2 黑度测定的设备
本实验采用真空辐射换热法。
实验设备由黑度测定分析仪本体及三个系统组成。
三个系统分别为
1)加热系统:包括电加热器、电流表、电压表、调压器、稳压
集成块。
2)真空系统:包括真空泵、真空保持阀、真空表、大气阀以及密封装置。
3)热电偶测温系统:包括外壳及试件上的热电偶、数显湿度表。
本体是由圆柱管的试件及外壳组成。
试件外径为24.52mm ,管长270mm ,外壳内径为98.40mm ,管长为270mm 。
本实验装置的外壳内表面黑度取ε2=0.6。
实验原理图如下:
图1 实验原理图
3.3 实验设备图片及试件图纸
图2 镀铬钢管 图3 黑度测定分析仪
外壳
试件
热电偶
数显温度计
电子调压器
真空泵
真空阀
大气阀
A V
真空表
图3 镀铬钢管三维图
图4 镀铬钢管工程图
3.4实验步骤介绍
1)将所用的仪器及测量仪器按图-1连接好,经指导老师同意,开启电源。
2)开启真空泵,打开真空保持阀,使系统中形成真空。
观察真空表,系统中形成真空后可以关闭真空泵。
开启加热电源,调整调压旋钮,将电压调到预设初值。
3)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温度表,待温度基本不再变化时记录第一组温度及电加热器的电压电流。
4)改变电压器的电压,待各点温度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后,记录第二组数据。
重复第四项,然后记录第三组数据。
5)打开通大气阀,使空腔内通大气散热。
最后实验完毕,切断电源,整理好实验现场。
3.5 实验数据及黑度值记录表
3.6 黑度与温度之间的曲线图:
由图表我们可以发现,除去第一组数据后物体的黑度将会随着温
从图像上可以看到,78摄氏度之后黑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体表面黑度的变化率减小,最后趋于一稳定值。
对于第一组数据,经分析其数值偏小,理由如下: 从调试好仪器开始到读取第一组数据的时间间隔太短,系统并没有达到稳态。
3.7结论:
经过对镀铬钢管表面黑度的测定及数据曲线图的分析,我们发现镀铬钢管表面黑度随温度的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
3.8 误差分析
1)实验仪器本身存在系统误差
2)读取数据时因为有估读而存在误差
3)实验过程可能漏气
4)实验未达到完全稳态
5)ε2 给定为0.6为近似值
四、感想
通过本次传热学项目,我们对传热学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明白了物体表面黑度与表面温度的关系及变化趋势。
黑度是衡量物体表面辐射换热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甚广。
因此这样的试验及发现对现实生活有巨大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团队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工业科学的严谨性,为我们的人
生上了重要一课。
虽然对物体黑度的测量,我们得到的实验数据有一定误差,但这也激励我们去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探索误差产生的原因,提高我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我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无限热情。
五、主要参考文献:
【1】《传热学》张兴中黄文刘庆国著,国防工业出版社
【2】《传热学实验指导书》吴玉娟张岩岩编写
【3】《SolidWorks2014从入门到精通》孙立明胡仁喜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自评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