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合集下载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理解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如“浩然之气”、“善养”等;(3)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理和美好;(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 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 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观点;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辩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庄子》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意;3. 案例分析:分析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如“浩然之气”、“善养”等;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5. 思考与辩证: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6. 总结与拓展: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拓展思考;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详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主要观点,如“浩然之气”的定义、培养方法等;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3. 探讨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对当代的启示。

七、教学步骤1.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通过分析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人生哲理的理解;4. 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交流对文章的启示和感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1.3 教学方法1.4 教学内容第二章:理解“浩然之气”2.1 气的概念2.2 浩然之气的含义2.3 浩然之气的价值2.4 思考与讨论第三章:养气的方法3.1 养气的基本原则3.2 养气的具体方法3.3 养气的实践案例3.4 思考与讨论第四章:浩然之气的表现4.1 浩然之气的内在表现4.2 浩然之气的外在表现4.3 浩然之气的应用4.4 思考与讨论第五章:培养浩然之气的意义5.1 个体层面的意义5.2 社会层面的意义5.3 国家层面的意义5.4 思考与讨论第六章:生活中的养气实践6.1 日常生活中的养气6.2 情绪管理与养气6.3 身体健康与养气6.4 思考与讨论第七章:家庭中的浩然之气7.1 家庭氛围与浩然之气7.2 家庭教育与浩然之气7.3 家庭关系与浩然之气7.4 思考与讨论第八章:职场中的浩然之气8.1 职业道德与浩然之气8.2 职场沟通与浩然之气8.3 职场压力与浩然之气8.4 思考与讨论第九章:社会中的浩然之气9.1 社会责任与浩然之气9.2 社会公正与浩然之气9.3 社会和谐与浩然之气9.4 思考与讨论10.1 课程回顾10.2 学生感悟10.3 教学反思10.4 思考与讨论至此,整套《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完成。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对您的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气的概念补充和说明:气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万物运行和变化的基本要素。

气无形而有质,无象而有象,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气可以表现为气息、气机、气态等多种形式,是连接物质和精神的中介。

在教学中,应重点阐述气的哲学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浩然之气的含义补充和说明:浩然之气是一种至大至刚、充塞宇宙的正气,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精神状态。

它具有正义、刚直、豪迈等特质,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历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历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历案一、学习主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二、学习目标1、理解“浩然之气”的内涵。

2、探究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和途径。

3、思考浩然之气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三、学习资源1、孟子《公孙丑上》中关于“浩然之气”的章节。

2、相关的学术研究文章和书籍。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常常听到“浩然之气”这个词,它听起来似乎充满了力量和正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浩然之气?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

(二)理解浩然之气的内涵1、阅读孟子《公孙丑上》中关于浩然之气的描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理解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的特点,如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等。

3、总结归纳浩然之气是一种宏大、刚强、正直的精神力量,它与正义和道德相配合,充满于天地之间。

(三)探究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1、以直养而无害正直是培养浩然之气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坚持做正直的人,不说谎、不欺骗、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2、集义所生通过不断地做符合道义的事情,积累善行,从而培养浩然之气。

例如,主动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公益、遵守社会公德等。

3、内心无愧做事要问心无愧,一旦行为违背了自己的良心,浩然之气就会削弱。

所以,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

(四)浩然之气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1、个人层面拥有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面对诱惑和困难时不屈不挠,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强大。

2、社会层面一个充满浩然之气的社会,正义得以伸张,道德得以弘扬,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和关爱,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案例分析1、列举一些具有浩然之气的人物事迹,如钟南山在抗击疫情中的勇敢担当,张桂梅为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等。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2)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2)学会分析孟子思想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提高文言文翻译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浩然正气;(2)学会面对困难和压力,保持乐观和自信的心态;(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翻译;2.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3.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理解文章大意,体会孟子的思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探讨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重点讲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翻译。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浩然正气。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 收集其他先秦诸子的名言警句,进行比较学习。

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3)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宽容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3. 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文章的批判性分析和综合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先秦诸子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解决字词障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和体会文章的美。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作业题,巩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重点内容,以及是否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孔子家语》)
1.翻译下面加点的词。
(1)盛之土型之器,以进孔子(进献)(2)如受大牢之馈(猪牛羊)
(3)而有渔者,而献鱼焉(于之,给他)(4)天暑市远,无所鬻也(卖)
(5)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代词,他)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反映了孔子接受别人馈赠时,不以物之轻重为轻重,而以义之厚薄为厚薄。
教后反思:
喜欢谏言者会常想到君主;吃到美味食物,会常想到父母。我并不是看重器具好或东西的美味,而是看重馈赠者吃到美味想到我的这个心。
(2)吾闻诸惜其腐 ,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我听说可惜腐食,要用它施与别人,这是仁者的偶像呀,哪里有接受了仁者馈赠而不祭祀的呢?
(3)文段中两则材料讲的都是孔子接受别人的馈赠,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瞽者(gǔ)不使胜食气(sì)
乡人傩(nuó)立于阼阶(zuò)
不慊于心(qiè) 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yà)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复,再)(2)见之,虽少,必作(站起身)
(3)过之,必趋(快步走)(4)臭恶,不食(气味)
(5)杖者出,斯出矣(老人)(6)问人于他邦(闻讯)
然正气,获得道德的自我完善与升华。
二、读析、讨论、质疑
【10】子于是(在这天)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评析】说的是孔子为吊丧哭泣,一整天就不再唱歌。朱熹说:“日之内,余哀未忘,自不能歌也。”描写的是人的真性情,真情感。这体现了孔子不喜怒无常,绝不放纵自己的感情,注意理性节制。
【15】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表并列)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气味)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sì)气(同“饩”,音xì,即粮食)。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主要思想。

2. 激发学生对“浩然之气”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2. 提出问题:“什么是浩然之气?”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作者、背景及主要思想。

2. 学生阅读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浩然之气?”的问题。

第二章:理解文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

2.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解析。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探讨浩然之气的内涵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浩然之气的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浩然之气的内涵。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过程。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浩然之气的内涵,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四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浩然之气的实际应用。

2. 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浩然之气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2. 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相关的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各组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主要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教学内容:1. 总结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主要观点。

2. 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浩然之气”的含义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品质。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浩然之气”的内涵,掌握课文中的关键句和难点词语。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对“浩然之气”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词句意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浩然之气”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列举古今中外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浩然之气”。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引发学生对“浩然之气”的兴趣。

2. 讲解课文:详细解读课文内容,分析“浩然之气”的内涵和意义。

3.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展示与“浩然之气”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浩然之气”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浩然之气”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浩然之气”概念的理解。

2. 翻译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关键句子的翻译准确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4. 作业提交:通过学生的文章了解其对“浩然之气”在个人修养中应用的理解和思考。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有效地传达了“浩然之气”的深层含义。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接受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
2.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理解课文;
2.结合诵读理解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情感;
3.讨论交流,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归属感;
2.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中获得对人生的借鉴与指导。

【教学重点】1. 疏通理解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 理解重要概念,比如“大丈夫”、“义”、“道”等。

4.触类旁通,推己及人,联系现实,从而增强生命的韧性,走出小我的局限,直面人生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如“义”、“气”、“大”、“刚”、“仁”、“礼”等等。

【教学设想】1.通过朗读和文本分析,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

2.挖掘文本其简洁而意旨深远的说理艺术。

3.突破难点:即通过对关键词(“义”、“道”、“气”、“仁”、“礼”、“大”、“刚”)的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过程】
要点:
第一节,关键词:1、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2、“善养”,如何“养”?
第二节,关键词:大丈夫。

对“大丈夫”的理解,景春和孟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呢?
一、导入:抓关键词——《国语》中有“生丈夫(男孩),生女子”,句中的“丈夫”和文中“丈夫(成年男子)之冠”中的“丈夫”意思是否相同?“此之谓大丈夫”一句中“大丈夫”应为何意?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大丈夫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二篇: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课文。

(二)关注文言字词及有关文言知识。

(三)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为什么有些人是不能称为“大丈夫”呢?比如景春所称的公孙衍、张仪。

1).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
明确: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

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

2).孟子是如何评价公孙衍和张仪的?他的情感态度如何呢?
2.评价是不是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才够称得上“大丈夫”呢?用孟子的哪些话可以概括?
1) 孟子认为得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得上“大丈夫”呢?
明确:得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

其次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道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

再次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

2) 如何理解“仁”、“礼”、“义”呢?
三、学习第一篇: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课文。

(二)关注文言字词及有关文言知识。

(三)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出示一幅对联:
天地有大气,一(仁)一(礼)一(义),
人间有至圣,唯(孔)唯(孟)唯(己)。

横批:善养吾浩然之气
2. 这“浩然之气”有何特点?
明确:公孙丑问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的回答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那么“浩然之气”何为“至大”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

”还能有比这“天”更大的了吗?所谓的“居天下之广居”,按照杨伯峻的解释,则是“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大路‘义’”。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你做到“仁”,做到“礼”,做到“义”,你就是“至大”。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丈夫懂得坚持,不随波逐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这就是所说的“大丈夫”。

一个人所处的世上,有很多东西让他迷失心性,丧失本我,比如富贵、比如贫贱、比如威武等等。

3.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意思是“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请同学们思考,孟子怎样培养他的浩然之气呢?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些什么呢?
明确: 1) 直养无害 2) 配义与道 3) 集义无馁 4) 勿正勿忘,勿助长也
五、拓展延伸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一切向“钱”看的浪潮如龙卷风般,将每个人都席卷进来,凡事均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甚至以此衡量人一生的成就。

面对这种大趋势,人们还来不及思索,就随之游走于世间,自我不断膨胀,欲望如草般疯长,灵魂却远远地落在了身后,蹒跚而行。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

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

”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

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

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颁奖词】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

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

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教学反思:一、巧切入:由《国语》中有“生丈夫,生女子”一句中的“丈夫”切入,引出“丈夫之冠”及“此之谓大丈夫”一句中“大丈夫”,并顺势提出“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大丈夫呢?”这样的切入点,即丰富了学生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这个核心问题,而且使授课思路清晰。

二、巧为过渡
通过填对联的形式,上联是“天地有大气,一(仁)一(礼)一(义);人间有至圣,唯孔唯孟唯(己)”,既做到了对已学内容的统摄、理解、归纳,同时又自然过渡到对第一篇文章的理解。

三突出重点
这三篇文章既是在思想上自成一体,而且也是独立成篇的。

这三篇文章中,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一是“气”,一是“仁”,一是“礼”,一是“义”,一是“大丈夫”;在文章的理解上,第一篇文章着重理解“如何养”,第二篇文章着重理解“什么是大丈夫”。

这样通过对这几个概念和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我们就抓住了这几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