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精细动作及大运动
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运动作学习教案

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运动作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婴幼儿发展与教育》教材第四章“婴幼儿动作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概念、发展特点、促进方法以及相关实践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定义、发展规律及其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评估和促进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发展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婴幼儿动作训练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婴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定义、发展规律及其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观察、评估和促进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婴幼儿动作发展教学视频、动作发展评估量表、教具模型等。
2. 学具:婴幼儿动作发展观察记录表、动作训练卡片、相关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婴幼儿动作发展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概念、发展规律及重要性。
3. 实践操作(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观察、评估并记录同伴的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发展情况。
5. 动作训练方法介绍(10分钟):介绍促进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发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6. 实际操作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婴幼儿动作训练操作练习,教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定义2. 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3. 促进婴幼儿动作发展的方法4. 婴幼儿动作训练操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一名婴幼儿的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发展情况,并设计一份适合该婴幼儿的动作训练计划。
答案: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结合理论知识,设计适合的动作训练计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婴幼儿动作发展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
促进0-3岁婴幼儿运动行为发展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策略和方法。

促进0-3岁婴幼儿运动行为发展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策略和方法。
促进0-3岁婴幼儿运动行为发展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策略和方法如下:一、粗大动作1.俯卧:让宝宝趴着,并引导他们通过手臂和腿的力量来移动身体。
这有助于提高宝宝的颈部和上半身肌肉力量。
2.独坐:让宝宝坐在稳定的表面上,如地板上的垫子或椅子上,以锻炼他们的坐姿和平衡能力。
3.爬行:鼓励宝宝练习爬行,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协调性、平衡感和上半身肌肉力量。
4.站立和行走:当宝宝能够站立和行走时,让他们在稳定的表面上练习这些技能,以增强他们的腿部肌肉力量和平衡感。
5.上下楼梯:引导宝宝上下楼梯,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腿部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6.踢球和扔球:让宝宝踢球和扔球,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手臂和腿部肌肉力量以及协调性。
7.户外活动:让宝宝在户外活动,如跑步、跳跃、攀爬等,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全身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二、精细动作1.抓握:让宝宝抓握小玩具或物品,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手指和手部肌肉力量以及协调能力。
2.对指捏:让宝宝用手指捏取小物品,如豆子或葡萄干,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手指灵活性和协调性。
3.折纸和粘贴:让宝宝练习折纸和粘贴,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手指灵活性和协调性。
4.使剪刀:让宝宝使用剪刀来剪纸或其它柔软的材料,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手指灵活性和协调性。
5.涂鸦和写字:让宝宝涂鸦和练习写字,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手臂和手指肌肉力量以及协调性。
6.玩沙子:让宝宝玩沙子,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手指灵活性和协调性。
7.玩拼图:让宝宝玩拼图游戏,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手指灵活性和协调性以及空间感知能力。
在促进婴幼儿运动行为发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宝宝的年龄和能力进行训练,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2.在训练过程中保持安全和舒适的环境,避免危险物品和过度疲劳。
3.鼓励宝宝积极参与训练,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
4.注意观察宝宝的身体反应,避免过度训练和疲劳。
婴幼儿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

婴幼儿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
婴幼儿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粗大动作(如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的发展先于精细动作(如拿取、握持、掌握工具),一般从出生后的几个月开始。
2. 从头部控制到身体控制:婴幼儿刚出生时,只能通过头部的转动来控制自己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从而实现更复杂的动作。
3. 从整体运动到局部运动:刚开始时,婴幼儿的运动是整体协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能够控制和协调局部的肌肉群,实现更精细的动作。
4. 视觉引导动作发展:视觉对于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首先通过眼睛追随物体的运动,然后逐渐能够将目光和手部动作协调起来,最终实现目标的准确握取。
5. 手眼协调的发展:婴幼儿初期可能会有手眼协调不准确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探索,手眼协调逐渐变得更加准确和稳定。
6. 经验和环境的影响:婴幼儿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也会受到他们的经验和环境的影响。
提供适当的刺激和机会,例如在安全环境中提供足够的自由运动空间和适当的玩具,可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婴幼儿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探索,他们逐渐掌握和发展出更复杂的动作能力。
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运动作学习教案

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运动作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发展与教育》教材第四章“婴幼儿动作发展”部分,具体内容为第一至第三节,重点探讨婴幼儿的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学习。
详细内容包括:1. 婴幼儿大动作发展特点及训练方法。
2. 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特点及训练方法。
3. 通过实践案例探讨如何有效促进婴幼儿动作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发展特点。
2. 掌握促进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发展的训练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训练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重点: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区别及各自的发展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婴幼儿动作发展PPT、案例视频、训练器材。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婴幼儿动作发展的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1)介绍婴幼儿大动作发展特点及训练方法。
(2)介绍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特点及训练方法。
(3)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训练方法,给出具体例题并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适合婴幼儿的大动作与精细动作训练方案。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大动作发展特点粗糙、不协调、逐渐成熟2. 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特点精细、协调、逐渐完善3. 训练方法大动作:爬、走、跑、跳等精细动作:抓、捏、穿、插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身边的婴幼儿,设计一份针对其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训练方案。
2. 答案要点:(1)明确训练目标。
(2)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
(3)考虑训练时间和频率。
(4)注重个体差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婴幼儿动作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训练方法的掌握。
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运动作学习教案

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运动作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发展与教育》教材第四章“婴幼儿动作发展”部分,详细内容包括:大动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精细动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动作发展的促进策略。
具体章节为4.1节“婴幼儿大动作发展”和4.2节“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发展的基本理论,掌握动作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2. 学会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有效促进婴幼儿的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发展。
3. 培养观察、分析、评价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动作发展的促进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动作发展图谱、实际操作教具(如积木、拼图等)。
2. 学具:婴幼儿动作发展观察记录表、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婴幼儿在不同阶段动作发展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阶段性特点。
a. 大动作发展:如抬头、翻身、坐、爬、走、跑等。
b. 精细动作发展:如抓握、拿捏、旋转、拼插、画画等。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体验动作发展的促进策略。
4.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观察、分析、评价婴幼儿动作发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学习2. 主要内容:a. 大动作发展:抬头、翻身、坐、爬、走、跑等。
b. 精细动作发展:抓握、拿捏、旋转、拼插、画画等。
c. 动作发展促进策略:实际操作、游戏活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身边婴幼儿的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发展情况。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分析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并提出相应的促进策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如何改进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婴幼儿动作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运动作学习优质教案1

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运动作学习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学习,内容主要依据教材第七章“婴幼儿动作发展”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大动作发展阶段与特点,精细动作练习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婴幼儿动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发展基本原理,掌握促进婴幼儿动作发展有效方法,并能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动作发展游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难点在于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设计出既有趣又有益动作发展游戏。
重点是婴幼儿动作发展阶段特点及促进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婴幼儿动作发展教学视频、PPT、实物模型。
学具:彩泥、拼图、小球、沙包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婴幼儿动作发展教学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解婴幼儿动作发展过程。
2.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详细讲解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定义、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发展。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理论知识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动作发展游戏。
5. 学生展示与讨论(15分钟)各组学生展示自己设计方案,大家共同讨论、评价、改进。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大动作发展阶段特点促进方法2. 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阶段特点促进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促进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协调发展游戏。
2. 答案示例:游戏名称:快乐小厨师适用年龄:23岁游戏目标:锻炼婴幼儿手眼协调能力,提高精细动作水平。
游戏材料:彩泥、小刀、模具等。
游戏步骤:1. 邀请婴幼儿扮演小厨师,用小刀切彩泥。
2. 指导婴幼儿用模具将彩泥制作成各种形状食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理论知识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婴幼儿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发展有更深入解。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不足,如学生参与度、讨论效果等,以便在今后教学中进行改进。
概述婴儿大动作,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

概述婴儿大动作、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世界卫生组织在《儿童成长发育手册》中提到,“从出生到5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婴幼儿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尤为重要。
了解这些发展规律不仅有助于家长更好地关注孩子的成长,也对教育者和医学专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动作的发展规律大动作,是指婴儿运动系统的整体协调、动作力度和速度等活动。
在婴幼儿期,大动作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阶段,对于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基础动作的建立(0~3个月)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婴儿主要通过伸展、蜷曲、翻身等基本动作,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大动作基础。
这一阶段的动作发展是孩子体验外部世界和自我身体的重要途径。
2. 扶物站立与自由站立(4~12个月)随着大脑和肌肉的发展,宝宝开始尝试扶物站立,然后逐渐学会自由站立。
这一阶段的大动作发展,是婴幼儿建立自身平衡感和运动能力的关键时期。
3. 爬行、行走与奔跑(12~24个月)进入这一阶段,孩子的大动作水平开始迅速提升。
他们逐渐掌握了爬行、行走甚至奔跑等动作技能,这也标志着孩子的运动系统开始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
4. 运动技能的完善(2~5岁)随着芳龄的增长,孩子的大动作技能不断完善。
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跑跳、投掷等动作,也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完成更为复杂的动作任务。
二、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精细动作,是指婴幼儿手部和眼部协调的动作,包括抓握、转动、执置等细致的操作。
对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来说,精细动作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1. 握抓动作的建立(0~6个月)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宝宝开始学会握抓动作,他们能够将手部伸向目标物,并试图用手掌抓取物品。
这一阶段的精细动作发展,是婴儿认知和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2. 抓取与转动(7~12个月)随着大脑的发育,宝宝开始学会使用拇指与其他手指协调抓取物品,并尝试进行转动、摇晃等动作。
这一阶段的精细动作发展,是孩子逐渐掌握使用手部进行精细操作的关键时期。
(完整版)婴幼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训练

婴幼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训练婴儿运动发育规律1、由上至下:抬头- 翻身- 坐- 爬- 站- 走2、由近至远:肩- 臂- 肘- 腕- 手指3、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手舞足蹈- 视物伸臂- 伸手抓物4、正向动作先于反向动作:先抓后放,先站后坐,先走后退婴儿大运动训练的原则1、按照神经心理发育规律进行;2、从小儿的实际发育水平开始;3、坚持长期教育和训练;4、早教与保健相结合;5、以儿童为中心,贯彻积极参与的原则;6、发挥家长的积极主导作用;7、个别化的早教训练。
3个月婴儿:俯卧抬头900目的:抬头训练,锻炼颈背部肌肉,扩大婴儿的视觉范围。
方法:婴儿俯卧位,使婴儿的肘关节屈曲支撑上身,训练者用玩具或语言,鼓励婴儿抬头。
如抬头不到900,训练者可轻轻拍击婴儿下巴,或轻托下巴,或在婴儿的胸部下面垫一个小枕,促使婴儿抬头。
注意点:1、婴儿俯卧的姿势要正确,手不能后伸,也不要压在胸下面。
2、如果婴儿头还不能抬起,甚至婴儿的下巴还不能离开床面,应怀疑存在发育落后,需作进一步检查。
4个月婴儿:手支撑,能左右转头目的:锻炼婴儿颈、背和上肢部位的肌肉,是爬行、翻身运动的基础动作。
方法:1、婴儿置俯卧位,训练者帮助其双手放在肩下方,手掌着地。
在婴儿头的前上方用玩具逗引,吸引婴儿能用手支撑住身体,肘关节伸直,身体重心落在手上,头完全抬起(900),并能向左、右方向看。
2、可给些帮助(1)轻轻向上扶住婴儿两肩,(2)用双手分别扶住婴儿两手的肘关节部位,使其手臂伸直,逐渐减少帮助。
(3)在婴儿胸部下面垫1个小枕或楔形板,促使婴儿用手支撑5个月婴儿:向前腹爬几步目的:爬行可以锻炼四肢肌肉,移动身体、扩大活动范围,对智能发展和手脚协调动作非常有利。
方法:1、俯卧位,用手和腹部支持上身,用玩具逗引,吸引婴儿向前爬行。
2、婴儿俯卧位,训练者用手掌抵住婴儿的两足,玩具逗引,当婴儿向后蹬足时可使婴儿向前移行。
3、婴儿用手和腹部支持上身,训练者和助手各扶住婴儿一侧的上臂和小腿,用玩具逗引,一人扶婴儿的右手向前,另一人扶婴儿的左腿向前移,使其学会手足协调地向前爬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每个时期应该发育到什么程度。
是很有讲究。
父母要密切关注。
1岁以上小儿是3个月为一年龄组,故年龄跨度较大,在该年龄组里的项目不要求全部通过,但该年龄组以前的项目要求全部通过。
月份
精细动作
大运动
1个月小儿腿、臀双侧动作对称等同
俯卧时试举抬头
视线能随目标移动90°
2个月抬头时,脸与桌面约成45°
3个月小儿手指能互相接触
4个月视线能随目标移动180°抬头时,脸与桌面约成90°
用摇铃接触小儿手指能握住扶小儿坐时,举头正而稳,不摇动
5个月坐在家长腿上,能伸手向着桌面上的玩具俯卧时手臂能支撑身体抬胸
6个月能自己拿着饼干吃扶站时腿能支撑体重片刻
手中握着一块方木,又能注意到第2块方木拉坐时,头部始终不后垂
7个月两只手能同时各握一块积木会从俯卧转向仰卧或仰卧到俯卧的翻身
只能抓起小丸能独坐5秒或更长时间
8个月能把一只手中的积木递交到另一只手能扶着硬物体站立5秒或更多时间
9个月会用两指抓握小丸
10个月能拿取放在桌上的小方块作相互敲击会从站到自己单独坐下
11个月会用拇指和食指抓握小丸,手掌不接触桌面扶站时能把足提起片刻
12个月会扶着家具行走
能独立2秒或更多时间
12~15个月不撑住地面能单独弯腰拾起玩具
步行自如,左右不摇摆
15~18个月能叠稳两块方木能向后退两步或更多步
会在纸上有目的地划线
经示范能把小瓶(口径1.5厘米)内的丸粒倒出
18~21个月能叠稳4块方木而不倒不扶任何物体会将球向前踢出
21~24个月不经示范能把丸粒倒出小瓶外
2岁~2岁半模仿画长于2.5厘米歪度不超过30度的直线能举手过肩抛会双足同时离地向前跳
能不扶物体独脚站直1秒钟或更长时间
2岁半~3岁能模仿成人搭“桥”等简单积木会骑儿童三轮车
能叠稳8块方木而不倒能单足跳过21厘米的宽度
3岁~3岁半不受方向的限制,能比较出两条画线的长短
会模仿画闭合的圆形
3岁半~4岁经示范,会画出在任何点上相互交叉的两线能用一只脚独立站5秒或更多时间(3试2成)
不扶任何物体独脚连续跳2次或更多次
4岁~5岁能画出人体3个或更多部位能脚跟对着脚尖向前走4步或更多
模仿画出正方形能单足立10秒或更长时间
5岁~6岁能画出人体6个或更多部位能抓住蹦跳的球/羊奶粉排行榜10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