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并发症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并发症概述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是一种由于体内缺乏必需的维生素B12或叶酸所导致的贫血疾病。
该疾病在患者体内导致红细胞巨幼,导致贫血状态。
本文主要讨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并发症1. 神经系统并发症•神经症状: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如四肢麻木、异常感觉、失语、共振音、共济失调等。
•脑脊髓炎:重症病例可能发展为脑脊髓炎,表现为精神异常、神志不清、共济失调等。
2.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心功能不全: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能使心脏工作更加困难,进而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并发症。
•心律失常: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
3. 肝脏并发症•肝损伤:贫血状态可能对肝脏功能造成影响,表现为黄疸、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肝性脑病:在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情况下,肝脏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肝性脑病,表现为认知障碍、定向力减退等。
4. 生殖系统并发症•生育问题:女性患者可能因为疾病影响到月经周期及排卵,导致生育问题。
•男性不育:部分男性患者如果患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能出现生育困难。
预防与处理•保持均衡饮食:饮食中加强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摄入,保持均衡饮食,预防贫血。
•定期体检:定期检测血液指标,及早发现并处理贫血情况。
•及时治疗:如发现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治疗。
结语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尤其在病情恶化的情况下。
预防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并注意这一疾病的危害,时刻保持健康。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一、概述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增大、嗜碱性颗粒增多和贫血等症状。
诊断该病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贫血进行鉴别,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方法。
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常常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与其他类型的贫血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区别。
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通常显示红细胞增大,嗜碱性颗粒增
多,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等特点。
2.骨髓穿刺检查:骨髓中出现巨幼细胞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特征
之一。
3.其他辅助检查:包括铁代谢指标、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等检查。
四、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1.与缺铁性贫血的鉴别:缺铁性贫血患者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大,但
缺铁性贫血常常伴有铁代谢异常等特点。
2.与巨幼细胞贫血的鉴别: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在病理生
理上有所区别,需通过详细的实验室检查才能准确鉴别。
五、治疗方案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通常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输血、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等。
结语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症状,准确的鉴别诊断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通常由于缺乏足够的维生素B12或叶酸而引起。
该疾病会导致红细胞异常增大和形态异常,进而影响氧气的运输和供应。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患者常常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皮肤苍白等症状。
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黄疸、脾大等表现。
这些临床表现是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重要线索之一。
二、血液检查。
1. 血红蛋白浓度,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通常较低,常常低于正常范围。
2. 红细胞大小和形态,患者的红细胞通常呈现出异常增大和形态异常,出现巨幼红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 骨髓穿刺涂片,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可以显示出巨幼红细胞增多和形态异常,有助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
三、血清检查。
1. 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检测患者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可以帮助判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
2. 抗胃壁抗体检测,对于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胃炎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抗胃壁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
四、其他检查。
在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后,还可以进行脾脏B超检查、胃镜检查等,以帮助明确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综上所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和血清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准确地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本文所述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能够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体内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
本病的特点是细胞核发育障碍,与胞浆发育不同步,导致细胞未成熟便在骨髓中破坏,即无效生成。
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伴胃肠道症状。
维生素B12缺乏明显时,可同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本病多发生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较少进食新鲜蔬菜、肉类的人群中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偏食或过长时间烹煮食品、患自身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及肿瘤等,是该病的高危因素。
病因:【1】.叶酸缺乏叶酸属水溶性B族维生素,富含于新鲜水果、蔬菜、肉类食品中,主要在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吸收。
以下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叶酸缺乏:①摄入减少:主要是食物加工不当。
食物中的叶酸经长时间烹煮,可损失50%~90%。
其次是偏食,如不食肉类或极少进食新鲜蔬菜;②需要量增加:婴幼儿、生长发育期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等需要量增加而未及时补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感染、溶血性疾病、某些皮肤病、肿瘤等消耗性疾病患者,叶酸的需要量也增加;③吸收障碍:腹泻、小肠炎症、肿瘤和手术及某些药物影响叶酸的吸收;④利用障碍:抗核苷酸合成药物可干扰叶酸的利用。
⑤叶酸排出增加:血液透析、酗酒可增加叶酸排出。
【2】维生素B12缺乏维生素B12也属于水溶性B族维生素,又叫做钴胺。
式存于肝脏及其他组织。
人体每日所需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动物肝脏、肾脏、肉类、鱼、蛋及乳制品等。
维生素B12缺乏主要有以下原因:①摄人减少:完全素食者因摄入减少导致缺乏;②吸收障碍:是维生素B12缺乏最常见的原因,可见于内因子缺乏(如恶性贫血、胃切除等)、胃酸和胃蛋白酶缺乏、胰蛋白酶缺乏、肠道疾病、药物(如对氨基水杨酸、新霉素、二甲双胍、秋水仙碱和苯乙双胍等)影响、肠道寄生虫或细菌大量繁殖消耗;③利用障碍:如先天性转钴蛋白缺乏。
一、临床症状1.症状:①血液系统表现:起病缓慢,常有面色苍白、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②消化系统表现:口腔黏膜萎缩,舌乳头萎缩、色红,舌面呈“牛肉样舌”或镜面舌,可伴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泻或便秘;③神经系统表现和精神症状:对称性远端肢体麻木、记忆力及智力下降。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简称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特征是红细胞体积增大(巨红细胞)和形态异常(幼红细胞增多)。
该疾病通常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也可能与骨髓疾病、某些遗传性疾病或药物使用有关。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需要依据一系列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下面将详细介绍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常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心悸、皮肤苍白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口腔溃疡、腹泻或便秘。
神经系统症状也较为常见,包括感觉异常、手脚麻木等。
此外,患者可能还伴有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性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通常降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增高,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增大。
2. 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比例明显增加。
3. 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检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常出现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
4. 胃镜检查,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胃黏膜萎缩,需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
三、诊断标准。
1.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家族史,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可能性。
2. 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确认骨髓中巨幼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比例明显增加。
3. 进行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检测,排除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
4. 如有必要,进行胃镜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胃黏膜萎缩。
综上所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两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后续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对于疑似患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患者,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s)是由于细胞分裂缺乏和转录过程受阻而导致的贫血病症,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疾病,影响着全球广大人群。
它通常是由维生素B12缺乏或锌缺乏引起的。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偏瘦、疲劳、恶心、呕吐、脱水、晕厥、发烧等症状。
为了确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必须先进行准确的诊断。
诊断包括血液检查、血液成分检测、营养分析、肝脏功能检查、尿液检查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对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成分进行检查,以及检查患者的营养情况和肝脏功能。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红细胞计数偏低、血红蛋白水平偏低和红细胞压积偏高。
红细胞压积可用于检测红细胞形态的异常。
此外,血液成分检测可以检测维生素B12或锌水平的异常。
营养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营养情况,特别是检测一些消化液蛋白的摄入情况及其吸收情况。
肝脏功能检查可以帮助诊断贫血,可用于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
此外,尿液检查可以检测尿酸及其元素成分,可以用于诊断急性贫血。
总之,对于确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应仔细检查患者的血液检查、血液成分检测、营养分析、肝脏功能检查及尿液检查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识别出其他形式的贫血症状,从而有效地诊断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如果确诊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应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通常包括补充维生素B12及其他营养物质,控制锌摄入,服用一些调节性药物,不同程度上需要血液透析等治疗。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病症的预防主要是改善生活习惯,坚持每日运动,合理膳食,以及定期检查血液成分,检测维生素B12及其他营养物质含量,如此便可以预防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生。
因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是根据血常规检查、血液成分检测、营养分析、肝脏功能检查、尿液检查及发病原因等,全面诊断,及时确定治疗方案,加强对患者的预防管理,以减少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病症的可能性。
巨幼红细胞贫血课件

目录
• 巨幼红细胞贫血概述 • 巨幼红细胞贫血的治疗 • 巨幼红细胞贫血的预防 • 巨幼红细胞贫血的病例分析 • 相关研究和展望
01
巨幼红细胞贫血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巨幼红细胞贫血是指由于缺乏叶 酸或维生素B12而导致的红细胞 成熟障碍,进而引起的贫血。
症状
主要症状包括乏力、头晕、心慌 、气短等,严重者可出现黄疸、 脾大等症状。
病例三:肠道吸收不良导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
肠道吸收不良导致叶酸和维生 素B12吸收障碍,从而引发巨幼
红细胞贫血。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红蛋白降低 ,红细胞形态异常,叶酸和维 生素B12水平下降。
患者有胃肠道疾病史,如慢性 胃炎、肠炎等,影响肠道吸收
功能。
治疗以治疗胃肠道疾病为主, 同时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
针对不同病因,研究 出多种治疗方案。
深入探讨发病机制,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理 论依据。
未来研究方向
继续挖掘与巨幼红细胞贫血相 关的基因和蛋白质,发现新的 治疗靶点。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大数据分析 ,揭示发病机制和疾病进程。
开展临床试验,评估新型药物 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相关文献推荐
《巨幼红细胞贫血的病因学研究 进展》
注意剂量
确保按照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摄入适量的叶酸和维生素B12。
其他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体检和实验室检 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 潜在的健康问题。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如勤洗手、保持食品卫 生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适度的运动、减少压 力和戒烟,以维护身体健 康和免疫系统功能。
和铁。
叶酸补充
【疾病名】巨幼细胞性贫血

【疾病名】巨幼细胞性贫血【英文名】megaloblastic anemia【缩写】【别名】恶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巨幼贫;巨幼细胞贫血【ICD号】D53【概述】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系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的生物化学障碍及DNA复制速度减缓所致的疾病。
影响到骨髓造血细胞——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而形成贫血,甚至全血细胞减少。
骨髓造血细胞的特点是胞核与胞质的发育及成熟不同步,前者较后者迟缓,其结果形成了形态、质和量以及功能均异常的细胞,即细胞的巨幼变(megaloblastic change)。
体内其他增生速度快的细胞,如消化道上皮细胞等也可受到侵犯。
本病绝大多数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或者两者均缺乏所致。
追溯简史如下:19世纪Combe(1822)及Addison(1855)先后描述了一种进行性致死的严重贫血疾患的临床表现,其后名为恶性贫血(现已知此病经注射维生素B即可治愈,但仍沿用此历史性名称)。
1926年Minot及Murphy用口服肝制剂治疗恶性贫血获得成功。
Castle于1929年认为正常人的胃液中存在的“内因子”与动物蛋白质中的“外因子”结合使“抗恶性贫血要素”得以吸收,以治疗恶性贫血。
1948年美国及英国分别分离出维生素B,及其结晶,始知维生素B即为“外因子”及“抗恶性贫血要素”。
1964年Hodgkin明确了维生素B的化学结构。
在19世纪,Channing(1842)及Barclay(1851)以及于20世纪初Osier(1919)描述了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
1937年Wills报道了孕妇合并巨幼细胞贫血者用“Wills因子”——酵母或肝粗制剂,治疗有效。
于194l~1946年,蝶酰谷氨酸被提纯及结晶化,其结构及合成过程也得以明确,并被命名为叶酸。
【流行病学】在我国由于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散在各地,以晋、秦、豫、鲁等省较多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组贫血。
前者缺乏则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后者缺乏则“一碳基团”的转移发生障碍,棱苷酸特别是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减少,以致骨髓中幼红细胞内DNA的合成也受到影响。
细胞分裂增殖的速度下降,因而导致贫血。
除恶性贫血外,属于营养不良性贫血范畴。
其特征: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缺铁性贫血贫血程度严重。
维生素B12缺乏时,因周围神经变性导致肢端麻木、针刺、冰冷等感觉异常以及行走困难等神经系统症状。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1.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的临床症状、骨髓象及血象的改变相似,但维生素B12缺乏可有神经系统症状,而叶酸缺乏无神经系统症状。
2.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象为大细胞正常血红蛋白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4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32Pg,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网织红细胞正常,即可做出诊断。
②骨髓血片呈巨幼红细胞增多,红细胞体积较大,核染色质疏松。
③血清叶酸值<6.8mmol/L(3ng/ml)、红细胞叶酸值<227mmol/L(100ng/ml)提示叶酸缺乏。
④若叶酸值正常,应测孕妇血清维生素B12值,若<90pg/ml,提示维生素B12缺乏。
3.诊断(1)有维生素B12生理需要量增加或偏食而致营养不良的病史。
(2)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液学改变。
(3)维生素B12浓度测定。
若无条件进行该项检查,可予维生素B12进行治疗性实验,疗效显著亦支持诊断。
(4)除外其他原因昕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鉴别诊断:巨幼红细胞增多可见于:①红细胞生成的过度刺激(如失血或溶血);②膜表面积增加(如肝脏病时),红细胞容量增加,所以红细胞显得直径大,但较薄,中心浅染区扩大,在部分阻塞性黄疸和胆固醇增高病例,红细胞的表面积亦较大;③黏液性水肿、再生低下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及骨髓增生性疾病;④红白血病、白血病、维生素B6反应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难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亦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尿毒症和骨髓增生性疾病等。
可能时应测定血清中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含最以资鉴别。
药物治疗1.维生素B12B12体内储存为3~5mg,易于补充。
B12的用量随病情轻重而定,开始时一般用100~500μg,每日肌注1次,连续2—3周,若神经系统损害明显,开始剂量宜大,每日500~1000μg肌注,以后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延睦,每周2次,待血象恢复正常后则改为每月1000μg,维持2~3个月,必要时作鞘内注射。
20次肌注B12 1000μg可提供3mg的存储。
注射后2~3天内,大多数病人体力和食欲增加,舌炎改善,舌乳头在4—7日内再现,2~3周后恢复正常。
血象显示网织红细胞增加,5~8日后上升至高峰,此后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在1周后恢复正常。
骨髓于6~10小时后巨幼红细胞明显减少。
24~48小时后红细胞系统恢复至正常幼红细胞。
可用甲钴胺口服剂,每片0.5mg,每日2~3次。
2.叶酸体内储存为5~10mg,易于补充。
叶酸缺乏者可每日口服5~10mg。
维生素C能促使叶酸变成四氢叶酸而参与核酸代谢,可同时口服,每日300mg。
若胃肠症状明显而不吸收时,在开始治疗的头2~3天内可改为肌注,每日10~15mg。
连续治疗3个月,或至血象完全恢复正常为止。
叶酸缺乏和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临床症状和血象在早期基本相似,但二者的治疗则不同。
若维生素B12缺乏患者单用叶酸治疗,开始也可好转,但后来可加重神经系统损害;反之,叶酸缺乏者,用维生素B12治疗很少能完全恢复至正常。
因此,可测定血清中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浓度以确诊。
若受条件限制而无法确诊,则可以作治疗试验以助确诊,每日注射维生素B121~2μg或叶酸200μg,同时每日检查网织红细胞和每2~3灭测定红细胞比容。
若用小剂量维生素B12往射有效,则为维生素B12缺乏症。
若用小剂量叶酸有效,则属叶酸缺乏症,因该剂量的维生素B12对叶酸缺乏者无效。
同样,该剂量的叶酸对维生素B12缺乏者亦无效。
也可开始先用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常规剂量同时治疗,并密切观察疗效。
但我国维生素B12缺乏者罕见,所以对大多数病人来说,联合用药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其他药物治疗后期常并有缺铁现象,应予补克铁剂。
严重病例治疗开始48小时内可致低钾血症,必须加以注意。
其他如钙、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K等也应加以纠正。
(四)输血一般无须输血,维生素B12治疗后48~72小时内即有效,但在下列情况下则属必要:①循环虚脱伴高心排出量性心力衰塌和肺淤血;②严重的持久的心绞痛;③精神障碍的老年人,红细胞比容小于15%。
最好输浓缩红细胞。
输血时应严密监护,缓慢静滴,每分钟约1ml,4~6小时内不超过250ml。
【药膳食疗】1,大枣木耳粥:[原料]大枣30 g,黑木耳15 g,粳米100 g,冰糖适量。
[制法]大枣去核;黑木耳水发、去蒂、洗净、切丝。
粳米淘净,加水1000 mL,大火烧开后,加入大枣和黑木耳,转用小火慢熬成粥,下冰糖熬溶。
[功效]益气健脾,凉血止血。
用于肝肾阴虚型再障,症见盗汗者。
[服法]分1~2次乘温空腹服,连服3日。
2,花生衣:[原料]花生衣12 g。
[制法]将花生衣研碎、备用,然后用水冲服。
[功效]益气健脾。
用于再障和出血的患者。
[服法]每日分2次冲服。
3,羊骨大枣糯米粥:[原料]羊胫骨250 g,大枣10枚,糯米100 g,姜丝、麻油、精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羊胫骨敲裂、砍成小段;大枣去核;糯米淘净。
加水 1 000 mL,大火烧开后,加入羊胫骨、大枣和姜丝,转用小火慢熬成粥。
[功效]补肾健骨,益胃健脾。
用于脾肾阳虚型再障。
[服法]分1~2次乘温空腹服,连服10日。
4,羊肉糯米粥:[原料]羊肉100 g,糯米100 g,黄酒、姜丝、花生油、精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羊肉洗净、切成小块,放于沙锅中,炒干水分后,加入花生油、姜丝、精盐、黄酒,爆炒入味。
焖至熟透。
糯米淘净,加水 1 000 mL,大火烧开后,加入熟羊肉,转用小火慢熬成粥,下味精,调好味。
[功效]益气血,补虚损,暖脾胃。
用于气血两虚型再障。
[服法]分1~2次乘温空腹服,连服7~10日。
5,糯米核芝二黄粥:[原料,]核桃仁、黑芝麻、黄豆、黄芪、山药各15 g。
大枣10枚。
糯米100 g,冰糖适量。
[制法]核桃仁去膜、捣碎;黑芝麻研末;黄豆、山药分别洗净、沥干;大枣去核;黄芪用纱布包好。
糯米淘净,加水1 000 mL,大火烧开后,加入核桃、黄豆、山药、大枣和药纱包,转用小火慢熬成粥,取出药纱包,下黑芝麻末、冰糖,至冰糖熬溶。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养胃。
用于气血亏虚型再障。
[服法]分1~2次乘温空腹服,连服10~15日。
6,黑木耳枣汤:[原料]黑木耳15 g,大枣15枚,冰糖10 g。
[制法]将黑木耳、大枣用温水泡发并洗净,放入小碗中,加水和冰糖。
将碗放置锅中蒸约1小时即可。
[功效]和血养荣,滋补强身。
用于贫血。
[服法]2次/d,1个月为1个疗程。
7,桂圆童子鸡:[原料]童子鸡1只(1 000 g),桂圆肉30 g。
[制法]把鸡挖去内脏、洗净,放入沸水锅中氽一下捞出,放入蒸钵或汤锅,再加桂圆、料酒、葱、姜、盐和清水,上笼蒸1小时左右,取出葱、姜即可。
[功效]补气血,安心神。
可辅治贫血、失眠、心悸。
[服法]佐餐食。
8,冬虫夏草鸭:[原料]雄鸭1只,冬虫夏草5~10枚。
[制法]雄鸭去毛及内脏、洗净,放在沙锅或铝锅内,加冬虫夏草、食盐、姜、葱调料,加水以小火煨炖,熟烂即可(或将冬虫夏草放于鸭腹内,置沙锅内,加清水适量,隔水炖熟,调味服食)。
[功效]补虚助阳。
用于久病体虚,贫血。
[服法]佐餐食。
9,蔬菜水果汁:[原料]菠菜200 g,胡萝卜400 g,橘子100~200 g,芹菜60~100 g,苹果400 g,牛奶60 mL。
[制法]将以上蔬菜和水果碎入果汁机内榨汁,加牛奶饮。
[功效]补气养血。
用于贫血。
[服法]10 mL/次,2次/d。
10,花生衣红枣汁:[原料]花生米100 g,干红枣50 g。
[制法]花生米温水泡毕小时,取皮。
干红枣洗净后温水泡发,与花生米皮同放铝锅内,倒入泡花生米水,酌加清水,小火煎半小时。
捞出花生衣,加适量红糖即成。
[功效]养血补血。
用于营养不良性贫血、恶性贫血。
[服法]3次/d,饮汁并吃枣。
11,再障食疗方:[原料]牛骨髓、生山药、蜂蜜各230 g,冬虫夏草、胎盘粉各30 g。
[制法]将以上各味共捣匀入瓷罐中,放入锅内炖30分钟。
[功效]补脾健胃生血。
用于脾肾亏虚的再障患者。
[服法]每次2汤匙,2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