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体的演变

合集下载

诗的演变过程

诗的演变过程

诗的演变过程
诗的演变过程一直以来都以其多种变化、独特的形式吸引着广大的
读者。

早在公元前20世纪,古文明就已经开始创作诗歌。

至今,诗的
演变过程也相当悠久。

一、古典诗歌的变化
1. 贴耳诗:古典诗歌最早的形式之一,是以耳语口语的形式传播的,
最早出现在汉语以及印度和希腊语中。

2. 古文诗:它以五言或七言、五律和七律的诗歌结构为主,把主
旨引出和抒发出来。

3. 楚辞:它是由楚国人发明的一种古风类型的诗歌,这一形式的
古典诗歌表达出人们的苦楚情绪,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诗歌的变化
1. 小诗歌:它以白话文的模式,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形式,它是古典
诗歌结构与现代文字写作技能融合而成的一种诗歌。

2. 凝练诗歌:指诗歌语言表写着深刻之意,以简洁为特征,用一
副直观有力的言辞来表达一个故事,或是一件事物。

3. 现代佳句:它是与现代语言和几种不同的文字形式融合的一种
诗歌,它以借古写现的方式把诗的语言变化多样,通过简短的语句来
表达出含义深邃的文句。

三、总结
综上所述,诗的演变历经了许多时期,经过层出不穷的变化,诗的类型也在不断扩展,不同的诗歌类型被创造出来,用以抒发人们在不同领域的思想,感受,使得诗歌的艺术性得到巩固和完善。

唐诗的体裁发展

唐诗的体裁发展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体裁在唐代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

以下是唐诗的几个主要体裁以及它们的发展演变:
1.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唐代诗歌形式。

它由四行组成,每行五个
字,总共二十个字。

五言绝句最早起源于初唐时期,发展到盛唐时期达到了巅峰,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王之涣等都广泛使用了这种形式。

五言绝句通常以表现感情和抒发思想为主。

2.七言绝句:七言绝句与五言绝句类似,由四行组成,每行七个字,总共二十八个字。


言绝句在唐代也有很高的创作活力,尤其在晚唐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七言绝句相对于五言绝句来说,更加宽广和庄重,适用于抒发较为深沉的思想和主题。

3.古体诗:唐代还出现了一些古体诗,即模仿古代早期的诗风和形式的诗歌。

这些古体诗
往往采用古韵和古文风格,对古代诗人进行模拟和致敬。

有时候,古体诗也与绝句结合起来,形成了五言古绝或七言古绝等形式。

4.长诗:唐代还出现了一些较长的叙事诗或抒情诗,被称为长诗。

其中最著名的是《长恨
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长诗通常由多个章节组成,可以更充分地发展情节和描绘景物。

在唐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体裁相互影响,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唐诗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广泛的题材内容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诗体发展的累积性增长规律

中国诗体发展的累积性增长规律

中国诗体发展的累积性增长规律
可依次概括为:
(一)新诗受旧诗影响:从先秦到汉代,从汉代到唐代,从唐代到宋代,从宋代到明代,从明代到清代,每一代新诗都受旧诗精华的影响,延
续传统,发展古典诗体。

(二)新诗更新旧诗:新诗又以新的精神、新的态度、新的抒情形式
超越旧诗,在已有的古体基础上有了更新的发展。

(三)新诗以诗体丰富传统:晚唐以来,不仅新诗体繁衍,而且传统
的古体得到发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典体系。

(四)新诗继续发扬:从唐以来,各个时期的新诗多样化的艺术语言,推动了古典诗歌传统的延续和发扬,常年弥新,历久弥新。

中国古诗演变过程

中国古诗演变过程

中国古诗演变过程
中国古诗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风雅文化,那时的古诗以民歌和祭祀歌曲为基础,形式简单直接,表达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中国古诗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演变阶段:
1. 唐宋时期的发展:唐代被誉为古诗的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以壮丽的形象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时代动乱和社会冲突的关注。

宋代则强调写实与抒情相结合,发展了婉约诗派,以苏轼、杨万里等为代表。

2. 元明清时期的转变: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诗歌形式开始多样化,戏曲艺术也对古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继承了元代的特点,加上文人的新颖思想和对时代的关注,出现了王阳明等思想家的诗歌作品。

清代以词为主流,明清两代的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更丰富多样的特点。

3. 近现代的发展:自19世纪以来,受西方启蒙思想和文艺运
动的影响,中国古诗开始融入了新的思潮和风格。

近现代的诗人,如鲁迅、徐志摩、胡适等,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到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开创了新的创作方向。

同时,近现代的古诗也开始使用白话文和现代诗形式,使中国古诗具有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表现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诗的演变过程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从简单直接的风雅诗到复杂多样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了古诗的艺术表现力。

诗歌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

诗歌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

诗歌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古代到现代,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以下是诗歌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的简要概述:1.古代诗歌:古代诗歌起源于口头传承,最早是以歌谣的形式存在的。

在早期的古代社会,人们用诗歌来歌颂英雄、讲述神话、祭祀神灵等。

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印度等文明都有各自的古老诗歌传统。

2.古希腊与古罗马诗歌:古希腊出现了史诗、抒情诗和戏剧等不同形式的诗歌。

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史诗的代表作品。

古罗马则继承了希腊的诗歌传统,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是一部重要的史诗作品。

3.中世纪诗歌:中世纪的诗歌主要以宗教为题材,表现了虔诚的信仰和对神秘事物的探索。

在欧洲,有许多宗教诗歌和颂歌。

此时期的诗歌也包括民间故事、传说等内容。

4.文艺复兴与浪漫主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古代文化,希腊罗马古典诗歌的影响重新显现。

浪漫主义时期,诗歌强调情感、个体体验和自然。

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包括英国的拜伦、雪莱和济慈等。

5.现代诗歌:现代诗歌逐渐摆脱传统的形式和主题,开始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诗歌强调语言的实验性和独特性,例如美国的艾略特和法国的阿波利奈尔。

后来,各种风格和流派如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派等相继出现。

6.当代诗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诗歌也在不断演变。

当代诗歌多样性丰富,涵盖了各种主题、风格和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媒体也为诗歌创作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诗歌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长河,不同的时代和文化都在其中留下了独特的痕迹,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思想、情感和社会变迁的历程。

古代诗词的风格演变

古代诗词的风格演变

古代诗词的风格演变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其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的起源开始,梳理其主要风格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诗词的起源古代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那时的诗歌往往具有较为简单的韵律和语言结构。

最早的诗歌形式主要是“风”、“雅”和“颂”,其创作内容多与人民生活、自然景观等相关。

二、唐宋诗词的兴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唐宋时期的诗词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唐代的诗歌以豪放自由为主要特点,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人情的真实感受。

其中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深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痛苦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心,成为了后世格调悲壮的代表。

宋代的诗词则更多地注重于细腻和典雅,宋词以婉约、婉约的风格为主,表现诗人内心细腻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轼、李清照等词人的作品,充满了柔情和深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元明清时期的诗词变革元明清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的变迁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诗词的风格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元代的诗歌受到了戏曲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声调鲜明、艺术感强烈的风格,被称为“元曲”,丰富了古代诗歌的表现形式。

明代的诗词则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特点,既有继承唐宋古风的作品,又有借鉴民间曲艺的作品,多样性较为突出。

清代的诗词则开始呈现出清新淡雅、纯正自然的特点,清代文人在承袭前人风格的同时,对语言进行较大的革新,丰富了诗词的表现手法。

四、现代诗词的多样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古代诗词的风格也在不同的派别中多样发展。

近代的诗人,如鲁迅、胡适等,以及现代的作家,如海子、北岛等,尝试了各种现代主义的诗歌形式,注重个人情感和内心的抒发,风格更加多元化。

另外,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开放和多元化发展,古体诗、现代诗等各种诗歌形式并存,体现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诗词风格。

结论: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其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变。

从古代诗词的起源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诗词经历了唐宋诗词的兴盛、元明清时期的诗词变革,以及现代诗词的多样发展。

中国诗歌体裁的发展变化

中国诗歌体裁的发展变化

中国诗歌体裁的发展变化
中国诗歌体裁的发展变化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先秦时期:这是中国诗歌的萌芽阶段,以《诗经》为代表,收
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2.楚辞阶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创作了楚辞,这是一种具有楚
地方特色的诗歌形式,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变革。

3.汉乐府阶段:汉乐府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音乐机构,主要负责
采集和创作民间诗歌,这些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的诗歌以叙事为主,风格质朴。

4.唐诗阶段: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唐诗成为了中国诗歌
的代表之一。

唐诗在形式上讲究平仄和韵律,注重意境的创造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5.宋词阶段:宋朝时期,词成为了主要的诗歌形式。

词是一种配
乐的长短句,以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6.元曲阶段:元朝时期,曲(也称戏曲)成为了文学的主流形
式。

元曲以叙事为主,形式上讲究唱、念、做、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7.现代诗歌阶段:20世纪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现代
诗歌开始在中国发展。

现代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有很大的不同,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语言也更加简洁明快。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体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各种诗歌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诗歌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

诗歌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

诗歌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
摘要:
一、诗歌的起源与古代发展
二、唐诗宋词的繁荣
三、元曲与明清诗歌的变革
四、现代诗歌的兴起与发展
正文:
诗歌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诗歌的起源与古代发展、唐诗宋词的繁荣、元曲与明清诗歌的变革以及现代诗歌的兴起与发展。

一、诗歌的起源与古代发展
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诗歌以四言诗为主,如《诗经》中的作品。

随着历史的推进,楚辞、五言诗、七言诗等形式逐渐出现,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也日趋丰富。

二、唐诗宋词的繁荣
唐诗是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李白、杜甫等众多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成为后世学习和传颂的典范。

唐代以后,宋词逐渐兴起,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宋词以婉约、豪放等风格见长,代表人物有苏轼、李清照等。

三、元曲与明清诗歌的变革
元曲是元代新兴的戏曲艺术形式,它将诗歌、散文、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诗歌创作在元曲的基
础上继续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如杨慎、纳兰性德等。

四、现代诗歌的兴起与发展
近现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中国诗歌开始发生变革。

新诗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和形式,以白话文为基础,强调个性和自由。

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徐志摩、朱自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赋的发展及流变
赋是两汉极盛的文体,它的发展,按时间先后,大致可分三 个时期: 1、汉初(高祖至武帝初年)骚体赋时期:骚 体赋是以骚体句式
写成的赋。汉初赋体尚未大盛,文人多依傍楚辞体制写 作。这一时期的作家有陆贾、贾谊、枚乘、严忌、淮南 王刘安及门客。 2、西汉中后期是汉赋的全盛时期,又称汉大赋时期:这一时 期著名的赋作家有数十人,其中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司马 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褒、扬雄等。汉代大赋的突出 特点是,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叙述,辞藻华丽。 3、东汉抒情小赋时期:东汉是抒情小赋初起并逐渐发展成熟 的时期。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王粲等。抒情小赋 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篇幅短
短,句子也比《离骚》短。 ▪ 《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
兮木叶下。” 《湘夫人》这开头四句的结构分别是:“兮”字前边有三个字,后边有两
个字;“兮”字前后各两个宇;“兮”字前后各三个字。再如
《九歌·少司命》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
“楚歌体”——到七言诗
▪ 《楚辞》分为“骚体”和“楚歌体”两种 形。《离骚》对后代诗人的影响主要在内 容方面而不在体式方面。后世诗歌的体式 中的一部分是从“楚歌体”发展演变而来 的。
▪ “楚歌体”主要指《楚辞》里的《九歌》。 “其俗信鬼而好祠”
“楚歌体”——到七言诗
▪ 《九歌》的句型:最常用的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不但篇幅比《离骚》
▪ 在《九歌》中一律都带“兮”,并一律在句中,故可以说它 是没有任何意义,到《楚辞钞》中虽然将它删去,但其中一 部分却变为七言句,说明这种带“兮”字的六言句是由六言 向七言转变的台阶。
▪ 而如果这种句式同七言句结合在一起,“兮”占有一字位置 的作用明确化,则这首诗应看作是早期阶段的七言诗无疑。
张衡的《四愁诗》
四言《诗经》
▪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色 : 1、单形体、单音节 。
▪ 好处:容易形成对偶,造成一种平衡的美; ▪ 坏处:比较单调,单独的一个字不能够形成音节的起伏高低。比如说
“花”,它只有一个音节,读起来缺乏音乐性,不像英文的flower, 读起来可以有轻有重,形成节奏和韵律。 ▪ 中国诗歌语言趋向:特别注重把单音节结合起来,从而产生节奏、顿 铿和韵律。要达到这一目的,至少要用四个字一句。最少要用“二二” 的停顿,才能够产生有轻有重的节奏和韵律。“关关——雎鸠,在 河——之洲”,这就是“二二”的停顿。
乐莫乐兮新相知。 ”
这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每一句韵律的节奏都是“四 三”:“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这种韵 律节奏,和后来七言诗的韵律节奏是一致的。又如《山鬼》的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湘夫人》的“沅有芷 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等,也都是这种“四三”节奏的基 本句型。
▪ 赋的发源
战国诸子:荀子的作品里就有《赋篇》,其中有《云赋》、《蚕赋》、 《箴赋》赋,都是铺陈叙述。
战国宋玉《风赋》。
▪ “赋”的含义:1、“铺陈”;2、 吟诵。
▪ “赋”本来是诗歌的写作方法,后来就变成了一种文章的体式 。继承 了《离骚》的“骚体”
▪ 《离骚》写对理想的追求,所用的是一种比喻和象征的方法,它讲的是 一个远游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追求美人的寓言。而这种故事性的叙 述,也就带有一定的散文性质。然而,整个《离骚》所洋溢的那种浪漫 的感情及其押韵的形式,却又属于诗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说《离骚》 是结合了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持点。
▪ 张衡《思玄赋》后的系诗一首共十二句,倒是完整的七言之作。此外, 马融《长笛赋》,王延寿《梦赋》均以七言诗句结尾,皆是句句押韵, 或一韵到底,或换韵,对后代曹丕、鲍照等的七言诗创作产生了很大影 响。
▪ 南朝齐时沈约“四声八病 ”说。 ▪ 四声,就是指汉字有平声、上 声、去声、入声四种读法。
▪ 八病,则是指诗歌创作中应该避忌的八个声律上的问题,它们是: 平头, 上尾,蜂腰,鹤膝(以上就两句的音节来讲),和大韵,小韵,旁纽, 正纽(以上就一句中的音节来讲。因为它是一句中的音节,所以在两句 中就比较宽泛些,不为病犯。)
“楚歌体”——到七言诗
▪ 汉初的诗主要有三类: ▪ 1、继承了《诗经》的四言体; ▪ 2、继承了《楚辞》的楚歌体; ▪ 3、新创的五言体。 ▪ 四言体主要用于庙堂祭祀的场合,比较严肃,比
较公式化,但艺术价值不高。五言体是从汉朝开 始兴起的一个重要诗体。 ▪ 汉朝的楚歌体。在汉朝初年,人们即兴抒情而写 诗时,多半都用楚歌体。第一个例证,是汉高祖 刘邦的《大风歌》。
2、 《诗经》大众作品; 《楚辞》作者屈原,强烈 的个性色彩,。
3、《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句式飞扬飘逸。 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 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 “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 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4、内容与风格差异。(《楚辞》情感与内容的上 的四个特色。)
赏析《锦瑟》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 锦瑟无端 五十弦



一弦一柱 晓
思华年
梦 迷
蝴蝶望沧蓝 Nhomakorabea帝海田春 月 日 此情可待 只是当时
心明暖 托珠玉
成追忆
已惘然
杜有生
鹃泪烟
▪ “锦瑟无端五十弦”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 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 陇坂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 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 烦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 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 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 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
诗体的演变
赋 七言诗 五言诗
诗体的演变之一
▪ 一、《诗经》——《楚辞》 1、《诗经》中所收的诗大致以黄河流域为主,而
《楚辞》则有浓厚的楚地方色彩。 《湘夫人》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
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 。 a、楚地文化: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 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 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 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 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 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 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 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 b、语言上有楚化的特点。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 如中的“搴”(动词)、“袂”、“褋”(名词)
作业
▪ 赏析江淹《别赋》与苏轼《前赤壁赋》, 谈谈骈赋与散赋风格的异同。
诗体的演变之二
汉代以后一千多年的诗歌发展中五、七言诗起着主 导作用,汉代,尤其东汉时期是五、七言诗这两种 文体发展的关键时期。
▪ 汉代是诗体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如果简单以句式 和句子的字数来分别诗体的话,我国古代的主要诗 体形式在此时都基本上具备了。
▪ 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
▪ “锦瑟”二字,给读者一个美好而又幽怨的直觉。
▪ 《汉书·郊祀志》:“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 禁不止,故破为二十五弦”
▪ “五十弦”之“锦瑟” 比之琴、筝,原来竟附着有如 此悲切的情愁。
▪ 无端,莫之为而为,莫之治而治的意思,“无端”一 词使锦瑟一下子就有了生命,这抑郁的感叹像是在说 并非瑟自己情愿有这五十根弦,而是天生这么多,无 可奈何呀。
▪ “一弦一柱思华年”,
▪ 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 段伤痛。
▪ “弦”、“柱”承上一句“五十弦”而来,两个“一”
字,更加强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觉,既暗示了感觉的 细致繁复,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缠绵。每一弦每一柱的抚 弄都会引起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
▪ “华年”二字与前面的“锦瑟”相应,既见“华年”之
汉朝的楚歌体
▪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大风歌》:
▪ 高祖定天下,还过沛留,置酒沛官,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 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歌曰: “大 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 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七言诗形成过程
▪ 《九歌》——《楚辞钞》——《四愁诗》 可以反映七言诗形成的过程。
《九歌》 —《楚辞钞》
▪ “兮”在《九歌》各首中,每句的句中都有,位置也固定,并 无意义(既无词汇意义,也无语法意义)。
▪ 到《宋书·乐志》中录《楚辞钞》时,即将大部分“兮”字删 去,使原来的六言句(不计“兮”)变为两个三言句。但同 时,也将其中的四个带有“兮”的六言句变为七言句,如 “云容容兮而在下”变作“云何容容而在下”,“东风飘兮 神灵雨”变作“东风飘飘神灵雨”等。这就说明:“兮”虽 无意义,但占有一字的音节位置。
▪ 赋也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汉朝的赋最初写得很长,后来也有了短 的。随着其他文学体式的发展,赋的体式也在不断变化。当骈文兴起的 时候.赋里边就有了“骈赋”;后来当唐宋八家提倡散文时,就又兴起 了一种散文体的赋,苏轼的《赤壁赋》就是散文体的赋。
赋的流变
▪ 先秦:短賦(荀賦)。荀子定居楚,著書講學。名篇:荀子 賦篇。
▪ 两汉:漢賦(古賦、辭賦、大賦) 李斯:駢文初祖,漢賦先驅。 賈誼:上承屈宋,下開枚馬。 由楚辭而漢賦,乃詩的成分減少而散文的成分增加。
▪ 魏晋:骈赋(俳賦) 时代背景:駢文大盛。 名篇:陸機文賦、王粲登樓賦、曹植洛神賦。
▪ 唐:律賦。科舉盛,近體詩格律化。 ▪ 宋:文賦(散賦)
时代背景:物極必反,格律破壇。 名篇: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 ▪ 明:股賦(八股文賦)。插入八股文句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