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几何证明题(教师版)
用空间向量证(解)立体几何题之——证明线面平行ppt 人教课标版

( 1 , 1 , 1 ) 同理可得平面 CB1D 1的法向量为m
例4.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 G、H分别是A1B1、 B1C1、C1D1、D1A1的 中点. 求证: 平面AEH∥平面BDGF
例3.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证: A 1 平面A1BD∥平面CB1D1
平行四边形A1BCD1 A1B∥D1C 平行四边形DBB1D1 B1D1∥BD
D1
B1
C1
D A B
C
于是平面A1BD∥平面CB1D1
证明:建立如图所示的 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设正方形边长为1, A1 ( 1 ,0 , 1 ) 则向量 DA 1
C N B
再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47.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 48.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49.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50.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5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5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53.不断反思自己的弱点,是让自己获得更好成功的优良习惯。 54.垃圾桶哲学:别人不要做的事,我拣来做! 55.不一定要做最大的,但要做最好的. 56.死的方式由上帝决定,活的方式由自己决定! 57.成功是动词,不是名词! 28、年轻是我们拼搏的筹码,不是供我们挥霍的资本。 59、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6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61、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62、孩子:请高看自己一眼,你是最棒的! 63、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64、活鱼会逆水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65、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66、有价值的人不是看你能摆平多少人,而是看你能帮助多少人。 67、不可能的事是想出来的,可能的事是做出来的。 68、找不到路不是没有路,路在脚下。 69、幸福源自积德,福报来自行善。 70、盲目的恋爱以微笑开始,以泪滴告终。 71、真正值钱的是分文不用的甜甜的微笑。 72、前面是堵墙,用微笑面对,就变成一座桥。 73、自尊,伟大的人格力量;自爱,维护名誉的金盾。 74、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75、懂得回报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76、读懂责任,读懂使命,读懂感恩方为懂事。 77、不要只会吃奶,要学会吃干粮,尤其是粗茶淡饭。 78、技艺创造价值,本领改变命运。 79、凭本领潇洒就业,靠技艺稳拿高薪。 80、为寻找出路走进校门,为创造生活奔向社会。 81、我不是来龙飞享福的,但,我是为幸福而来龙飞的! 82、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83、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84、不想当老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85、志存高远虽励志,脚踏实地才是金。 86、时刻牢记父母的血汗钱来自不易,永远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报答。 87、讲孝道读经典培养好人,传知识授技艺打造能人。 88、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8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90、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2024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全国通用):全等与相似模型-半角模型(教师版)

专题16全等与相似模型-半角模型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在中考数学几何模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三角形与其它知识点结合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其变化很多,难度大,是中考的常考题型。
如果大家平时注重解题方法,熟练掌握基本解题模型,再遇到该类问题就信心更足了。
本专题就半角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半角模型半角模型概念:过多边形一个顶点作两条射线,使这两条射线夹角等于该顶角一半。
思想方法:通过旋转(或截长补短)构造全等三角形,实现线段的转化。
解题思路一般是将半角两边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到一边合并成新的三角形,从而进行等量代换,然后证明与半角形成的三角形全等,再通过全等的性质得到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半角模型(题中出现角度之间的半角关系)利用旋转——证全等——得到相关结论。
【模型展示】1)正方形半角模型条件: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CF=45°;结论:①△BCE≌△DCG;②△CEF≌△CGF;③EF=BE+DF;④ AEF的周长=2AB;⑤CE、CF分别平分∠BEF和∠EFD。
2)等腰直角三角形半角模型条件: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AE=45°;结论:①△BAD≌△CAG;②△DAE≌△GAE;③∠ECG==90°;④DE2=BD2+EC2;3)等边三角形半角模型(120°-60°型)条件: ABC 是等边三角形, BDC 是等腰三角形,且BD =CD ,∠BDC =120°,∠EDF =60°;结论:①△BDE ≌△CDG ;②△EDF ≌△GDF ;③EF =BE +FC ;④ AEF 的周长=2AB ;⑤DE 、DF 分别平分∠BEF 和∠EFC 。
4)等边三角形半角模型(60°-30°型)条件: ABC 是等边三角形,∠EAD =30°;结论:①△BDA ≌△CFA ;②△DAE ≌△FAE ;③∠ECF =120°;④DE 2=(12BD +EC)2+2;5)半角模型(2 - 型)条件:∠BAC =2 ,AB =AC ,∠DAE = ;结论:①△BAD ≌△CAF ;②△EAD ≌△EAF ;③∠ECF=180°-2 。
倍长中线与截长补短.提高班.教师版

【例1】 已知ABC △中,AD 平分BAC ∠,且BD CD =,求证:AB AC =.【解析】 延长AD 到E ,使DE AD =,连接CE . 则CDE BDA △≌△,∴CE AB =,CED BAD ∠=∠,∵AD 平分BAC ∠,∴BAD CAD ∠=∠,∴CED CAD ∠=∠,∴CE AC =, ∴AB AC =.【教师备选】教师可借用例1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逆命题进行简单归纳:已知角平分线+中线证等腰三角形,如例1; 已知角平分线+高证等腰三角形,如拓展1; 已知中线+高证等腰三角形,如拓展2.例题精讲思路导航2倍长中线 与截长补短题型一:倍长中线EAB C DAB CD【拓展1】已知△ABC 中,AD 平分∠BAC ,且AD ⊥BC ,求证:AB =AC . 【解析】∵AD 平分∠BAC ,∴∠BAD =∠CAD∵AD ⊥BC ,∴∠ADB =∠ADC =90° ∴△ABD ≌△ACD (SAS) ∴AB =AC . 【拓展2】已知△ABC 中,AD ⊥BC ,且BD CD =,求证:AB =AC . 【解析】∵AD ⊥BC ,且BD CD =∴AD 所在直线是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根据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 故AB =AC .【例2】 ⑴如图,已知ABC △中,AB AC =,CE 是AB 边上的中线,延长AB 到D ,使BD AB =.给出下列结论:①AD =2AC ;②CD =2CE ;③∠ACE =∠BCD ;④CB 平分∠DCE ,则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解析】 ①正确.∵AB AC =,BD AB =,∴AD =2AC .②、④正确.延长CE 到F ,使EF CE =,连接BF . ∵CE 是AB 的中线,∴AE EB =. 在EBF △和EAC △中AE BE AEC BEF CE FE =⎧⎪∠=∠⎨⎪=⎩∴EBF EAC ≌△△∴BF AC AB BD ===,EBF EAC ∠=∠∴FBC FBE EBC A ACB DBC ∠=∠+∠=∠+∠=∠ 在FBC △和DBC △中 FB DB FBC DBC BC BC =⎧⎪∠=∠⎨⎪=⎩∴FBC DBC ≌△△∴2CD CF CE ==,∠FCB =∠DCB 即CD =2CE ,CB 平分∠DCE .③错误.∵∠FCB =∠DCB ,而CE 是AB 边上中线而不是∠ACB 的角平分线故∠ACE 和∠BCD 不一定相等.⑵如图,在△ABC 中,点D 、E 为边BC 的三等分点,给出下列结论:①BD =DE =EC ;②AB +AE >2AD ;③AD +AC >2AE ;④AB +AC >AD +AE ,则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典题精练ABE DC B A FCA EB DNM ED CBAEDCBA【解析】 点D 、E 为边BC 的三等分点,∴BD =DE =CE 延长AD 至点M ,AE 至点N ,使得DM =AD ,EN =AE ,连接EM 、CN ,则可证明△ABD ≌△MED ,进而可得AB +AE >2AD ,再证明△ADE ≌△NCE ,进而可得AD +AC >2AE ,将两式相加可得到AB +AE +AD +AC >2AD +2AE ,即AB +AC >AD +AE . ∴①②③④均正确.【例3】 如图,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一点,延长BE 交AC 于F ,AF EF =,求证:AC BE =.【解析】 延长AD 到G ,使DG AD =,连接BG∵BD CD =,BDG CDA ∠=∠,AD GD =∴ADC GDB △≌△, ∴AC GB =,G EAF ∠=∠ 又∵AF EF =,∴EAF AEF BED ∠=∠=∠ ∴G BED ∠=∠,∴BE BG =,∴AC BE =.【例4】 在正方形ABCD 中,PQ ⊥BD 于P ,M 为QD 的中点,试探究MP 与MC 的关系.GFEDCBA FE D C BANABCDMPQ Q PMDCBA【解析】 延长PM 至点N ,使PM =MN ,连结CP 、CN 、DN .易证△PMQ ≌△NMD ,∴PB =PQ =DN ,∠PQD =∠NDM∴PQ ∥DN ,又∵∠BPQ =∠BDN= 90° ∴∠PBQ =∠BDC=∠NDC =45° 再证△BPC ≌△DNC (SAS)易证△PCN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PM =MN ,∴PM ⊥MC ,且PM =CM .思路导航例题精讲题型二:截长补短。
(几何证明Ⅱ:倍长中线法及截长补短法专题C)(教师版)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年 级: 科 目:数学 课时数:3课 题 几何证明教学目的 能够灵活运用本节课复习的两种解题方法更好的解决证明题.教学内容【例题讲解】题型一:截长补短法【例1】已知:如图,在△ABC 中,2ABC ACB ∠=∠,AD 是BAC ∠的平分线.求证:AB BD AC +=.(根据图中添加的辅助线用两种方法证明)ABDC【提示】截长补短,2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例2】已知:如图,在△ABC 中,2AB BC ,∠B =60°.求证:∠ACB =90°.【提示】截长补短(两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方法总结】当已知(或求证)“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一条线段长度的n 倍”或“一条线段的长度等于两条线段长度的和”时,通常用截长补短法.题型二:倍长中线法(一)求线段取值范围【例3】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7和9,求第三边上中线长的取值范围.【提示】倍长中线(二)证明线段不等【例4】如图,在△ABC 中,AD 为BC 边上的中线.求证:AB +AC >2AD .【提示】延长AD 至点E ,使DE =AD ,连接CE .易证△ABD ≌△ECD .所以AB =EC .在△ACE 中,因为AC +EC >AE =2AD ,所以AB +AC >2AD .(三)证明线段相等.求证:AC=BF. 【例5】已知:如图,AD为△ABC的中线,BE交AC于点E,交AD于点F,且AE EF【提示】倍长中线法,2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方法总结】当已知“三角形一边中线”通常运用“倍长中线法“解决问题(注:有时倍长的并不一定是中线).可以倍长过中点的任意一条线段.(如下题)【例6】如图,在△ABC中,AB>AC,E为BC边的中点,AD为∠BAC的平分线,过E作AD的平行线,交AB于F,交CA的延长线于G.求证:BF=CG.【分析】可以把FE看作△FBC的一条中线.延长FE至点H,使EH=FE,连接CH.则△CEH≌△BEF.所以CH=BF,∠H=∠1.因为EG//AD,所以∠1=∠2,∠3=∠G.又因为∠2=∠3,所以∠1=∠G.所以∠H=∠G.由此得CH=CG.所以BF=CG.方法二:延长GE到H使得EH=EG(四)证明线段倍分【例7】如图,CB,CD分别是钝角△AEC和锐角△ABC的中线,且AC=AB.求证:CE=2CD.CAD B E【分析】延长CD至点F,使DF=CD,连接BF.则由△ADC≌△BDF可得AC=BF,∠1=∠A.由AC=AB得∠ACB=∠2.因为∠3=∠A+∠ACB,所以∠3=∠CBF.再由AC=AB=BF=BE及BC=BC,可得△CBE≌△CBF,所以CE=CF,即CE=2CD(五)证明两直线垂直【例8】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一边在三角形外作正方形ABEF和ACGH,M为FH的中点.求证:MA⊥BC.FEB CDAMHG【分析】设MA的延长线交BC于点D,延长AM至点N,使MN=AM,连接FN.则由△FMN≌△HMA可得FN=AH=AC,FN//AH,所以∠AFN+∠F AH=180°.因为∠BAC+∠F AH=180°,所以∠AFN=∠BAC.又因为AF=AB,所以△AFN ≌△BAC,得∠1=∠2.因为∠1+∠3=90°,所以∠2+∠3=90°,所以∠ADB=90°.从而得出MA⊥BC.【借题发挥】1.已知:如图,DA⊥AC,FC⊥AC,ADB BDF∠=∠,CFB DFB∠=∠.求证:DF AD CF=+.【提示】截长补短,2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2.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M是BC的中点,点P在DC边上,且AP AB CP=+.求证:2BAP BAM∠=∠.AD CBMP【提示】截长补短,2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3.已知:如图,C是AB的中点,点E在CD上,且AE BD=.求证:AEC BDC∠=∠.【提示】倍长中线法,2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 4.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是AC边上的高,作DH⊥BC于点H.求证:DC CH BH【提示】截长补短法,两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课堂总结】【课后作业】1.已知D为EC的中点,EF∥AB,且EF=AC,求证:AD平分∠BAC【提示】倍长中线法:延长FD至G,使FD=DG,联结CG2.已知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AB BD DC+=.求证:∠2B=∠C.【提示】截长补短法,两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二、综合提高训练1.如图,已知在△ABC中,∠A=90°,AB=AC, ∠B的平分线与AC交于点D,过点C作CH⊥BD,H为垂足。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竞赛教程之如何做几何证明题附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竞赛教程之如何做几何证明题附答案如何做几何证明题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
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
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为了解决几何问题,我们需要掌握常用的分析和证明方法。
其中,综合法是一种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的方法。
分析法则是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两头凑法则是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也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
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
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其中,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
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举个例子,已知如图1所示,$\triangle ABC$中,$\angleC=90^\circ$,$AC=BC$,$AD=DB$,$AE=CF$。
求证:$DE=DF$。
分析:由$\triangle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angleA=\angle B=45^\circ$,由$D$是$AB$中点,可考虑连结$CD$,易得$CD=AD$,$\angle DCF=45^\circ$。
从而不难发现XXX。
证明:连结$CD$,可得$AC=BC$,$\angle A=\angle B$,$\angle ACB=90^\circ$,$AD=DB$,$CD=BD=AD$,$\angle DCB=\angle B=\angle A$,$AE=CF$,$\angle A=\angle DCB$,$AD=CD$。
立体几何共线、共点、共面问题(教师版)

立体几何中的共点、共线、共面问题一、共线问题例1. 若ΔABC 所在的平面和ΔA 1B 1C 1所在平面相交,并且直线AA 1、BB 1、CC 1相交于一点O ,求证:(1)AB 和A 1B 1、BC 和B 1C 1、AC 和A 1C 1分别在同一平面内;(2)如果AB 和A 1B 1、BC 和B 1C 1、AC 和A 1C 1分别相交,那么交点在同一直线上(如图).例2. 点P 、Q 、R 分别在三棱锥A-BCD 的三条侧棱上,且PQ ∩BC =X,QR ∩CD =Z,PR ∩BD =Y.求证:X 、Y 、Z 三点共线.例3. 已知△ABC 三边所在直线分别与平面α交于P 、Q 、R 三点,求证:P 、Q 、R 三点共线。
1.如图1,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中,1AC 与截面1DBC 交O 点,AC BD ,交M 点,求证:1C O M ,,三点共线. 证明:连结11AC ,1C ∈平面11A ACC ,且1C ∈平面1DBC ,1C ∴是平面11A ACC 与平面1DBC 的公共点.又M AC M ∈∴∈,平面11A ACC . M BD M ∈∴∈,平面1DBC .M ∴也是平面11A ACC 与平面1DBC 的公共点.1C M ∴是平面11A ACC 与平面1DBC 的交线.O 为1AC 与截面1DBC 的交点,O ∴∈平面11A ACC O ∈,平面1DBC ,即O 也是两平面的公共点. 1O C M ∈∴,即1C M O ,,三点共线.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CD,直线AB ,BC ,AD ,DC 分别与平面α相交于点E ,G ,H ,F .求证:E ,F ,G ,H 四点必定共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分析:先确定一个平面,然后证明相关直线在这个平面内,最后证明四点共线.证明 ∵ AB//CD, AB ,CD 确定一个平面β. 又∵AB ∩α=E ,AB β,∴ E ∈α,E ∈β, 即 E 为平面α与β的一个公共点.同理可证F ,G ,H 均为平面α与β的公共点.∵ 两个平面有公共点,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公共点的公共直线,∴ E,F ,G ,H 四点必定共线.点 评:在立体几何的问题中,证明若干点共线时,先证明这些点都是某两平面的公共点,而后得出这些点都在二平面的交线上的结论.二、共面问题1.如图3,设P Q R S M N ,,,,,分别为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 的棱111111AB BC CC C D A D A A ,,,,,的中点, 求证:P Q R S M N ,,,,,共面.证明:如图3,连结1A B MQ NR ,,.P N ,分别为1AB A A ,的中点,1A B PN ∴∥.111A D BC A M BQ ∴,∥∥.M Q ,分别为11A D BC ,的中点,1AM BQ ∴=. ∴四边形1A BQM 为平行四边形. 1A B MQ ∴∥.PN MQ ∴∥. 因此,直线PN MQ ,可确定一个平面α.同理,由PQ NR ∥可知,直线PQ NR ,确定一个平面β.过两条相交直线PN PQ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与β重合,即R α∈.同理可证S α∈. 因此,P Q R S M N ,,,,,共面.例4. 直线m 、n 分别和平行直线a 、b 、c 都相交,交点为A 、B 、C 、D 、E 、F ,如图,求证:直线a 、b 、c 、m 、n 共面.例5. 证明两两相交而不共点的四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已知:如图,直线l 1,l 2,l 3,l 4两两相交,且不共点. 求证:直线l 1,l 2,l 3,l 4在同一平面内例6. 已知:A 1、B 1、C 1和A 2、B 2、C 2分别是两条异面直线l 1和l 2上的任意三点,M 、N 、R 、T 分别是A 1A 2、B 1A 2、B 1B 2、C 1C 2的中点.求证:M 、N 、R 、T 四点共面.例7. 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M 、N 、P 、Q 分别是四边上的点,且满足MB AM =NB CN =QDAQ=PD CP =k. (1)求证:M 、N 、P 、Q 共面.(2)当对角线AC =a,BD =b ,且MNPQ 是正方形时,求AC 、BD 所成的角及k 的值(用a,b 表示)三、共点问题例8. 三个平面两两相交得三条直线,求证:这三条直线相交于同一点或两两平行.1.如图2,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E F ,,分别是 AB AD ,的中点,G H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 且2BG DHGC HC==,求证:EG FH AC ,,相交于同一点P . 错解:证明:E 、F 分别是AB,AD 的中点, EF ∴∥BD,EF=21BD,又2==HC DHGC BG ,∴ GH∥BD,GH=31BD,∴四边形EFGH 是梯形,设两腰EG,FH 相交于一点T,2=HCDH ,F 分别是AD.∴AC 与FH 交于一点.∴直线EG,FH,AC 相交于一点正解:证明:E F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EF BD ∴∥,且12EF BD =.又2BG DH GC HC ==, GH BD ∴∥,且13GH BD =. EF GH ∴∥,且EF GH >.∴四边形EFHG 是梯形,其两腰必相交,设两腰EG FH ,相交于一点P ,EG ⊂∵平面ABC FH ⊂,平面ACD ,P ∴∈平面ABC P ∈,平面ACD ,又平面ABC 平面ACD AC P AC =∴∈,. 故EG FH AC ,,相交于同一点P .2. 如图,已知平面α,β,且α∩β=l .设梯形ABCD 中,AD∥BC,且AB α,CD β,求证:AB ,CD ,l 共点(相交于一点).分析:AB ,CD 是梯形ABCD 的两条腰,必定相交于一点M ,只要证明M 在l 上,而l 是两个平面α,β的交线,因此,只要证明M∈α,且M∈β即可. 证明: ∵ 梯形ABCD 中,AD∥BC, ∴AB,CD 是梯形ABCD 的两条腰. ∴ AB,CD 必定相交于一点,设 AB ∩CD=M .又∵ AB α,CD β,∴ M∈α,且M∈β. ∴ M∈α∩β.又∵ α∩β=l ,∴ M∈l , 即 AB ,CD ,l 共点.点 评:证明多条直线共点时,与证明多点共线是一样的. 1、(1)证明:∵AA 1∩BB 1=O, ∴AA 1、BB 1确定平面BAO ,∵A 、A 1、B 、B 1都在平面ABO 内, ∴AB ⊂平面ABO ;A 1B 1⊂平面ABO.同理可证,BC 和B 1C 1、AC 和A 1C 1分别在同一平面内.(2)分析:欲证两直线的交点在一条直线上,可根据公理2,证明这两条直线分别在两个相交平面内,那么,它们的交点就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上.2证明:如图,设AB ∩A 1B 1=P ; AC ∩A 1C 1=R ;∴ 面ABC ∩面A 1B 1C 1=PR.∵ BC ⊂面ABC ;B 1C 1⊂面A 1B 1C 1, 且 BC ∩B 1C 1=Q ∴ Q ∈PR, 即 P 、R 、Q 在同一直线上.3解析:∵A 、B 、C 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 ∴过A 、B 、C 有一个平面β 又βα⊂=⋂AB P AB 且,.,,l p l P ∈=⋂∴则设内内又在既在点βααβ.,,,:三点共线同理可证R Q P l R l Q ∴∈∈4解析: 证明若干条直线共面的方法有两类:一是先确定一个平面,证明其余的直线在这个平面里;二是分别确定几个平面,然后证明这些平面重合.证明∵a ∥b,∴过a 、b 可以确定一个平面α.∵A ∈a,a ⊂α,∴A ∈α,同理B ∈a.又∵A ∈m ,B ∈m,∴m ⊂α.同理可证n ⊂α.∵b ∥c,∴过b,c 可以确定平面β,同理可证m ⊂β. ∵平面α、β都经过相交直线b 、m,∴平面α和平面β重合,即直线a 、b 、c 、m 、n 共面.5、解析:证明几条直线共面的依据是公理3及推论和公理1.先证某两线确定平面α,然后证其它直线也在α内. 证明:图①中,l 1∩l 2=P , ∴ l 1,l 2确定平面α.又 l 1∩l 3=A,l 2∩l 3=C,∴ C,A ∈α. 故 l 3⊂α. 同理 l 4⊂α.∴ l 1,l 2,l 3,l 4共面.图②中,l 1,l 2,l 3,l 4的位置关系,同理可证l 1,l 2,l 3,l 4共面. 所以结论成立.6、证明 如图,连结MN 、NR ,则MN ∥l 1,NR ∥l 2,且M 、N 、R 不在同一直线上(否则,根据三线平行公理,知l 1∥l 2与条件矛盾).∴ MN 、NR 可确定平面β,连结B 1C 2,取其中点S.连RS 、ST ,则RS ∥l 2,又RN ∥l 2,∴ N 、R 、S 三点共线.即有S ∈β,又ST ∥l 1,MN ∥l 1,∴MN ∥ST ,又S ∈β,∴ ST ⊂β. ∴ M 、N 、R 、T 四点共面. 7解析:(1)∵MB AM =QD AQ=k ∴ MQ ∥BD ,且MB AM AM +=1+k k∴BD MQ =AB AM =1+k k∴ MQ =1+k kBD又NB CN =PDCP=k ∴ PN ∥BD ,且NB CN CN +=1+k k∴BD NP =CB CN =1+k k 从而NP =1+k kBD∴ MQ ∥NP ,MQ ,NP 共面,从而M 、N 、P 、Q 四点共面. (2)∵MA BM =k 1,NC BN =k1∴MA BM =NC BN =k 1,MABM BM +=11+k∴ MN ∥AC ,又NP ∥BD.∴ MN 与NP 所成的角等于AC 与BD 所成的角. ∵ MNPQ 是正方形,∴∠MNP =90° ∴ AC 与BD 所成的角为90°, 又AC =a ,BD =b ,AC MN =BA BM =11+k ∴ MN =11+k a 又 MQ =11+k b,且MQ =MN , 1+k k b =11+k a ,即k =ba.说明:公理4是证明空间两直线平行的基本出发点.已知:平面α∩平面β=a,平面β∩平面γ=b,平面γ∩平面α=c.求证:a、b、c相交于同一点,或a∥b∥c.证明:∵α∩β=a,β∩γ=b∴a、b⊂β∴a、b相交或a∥b.(1)a、b相交时,不妨设a∩b=P,即P∈a,P∈b而a、b⊂β,a⊂α∴P∈β,P∈α,故P为α和β的公共点又∵α∩γ=c由公理2知P∈c∴a、b、c都经过点P,即a、b、c三线共点.(2)当a∥b时∵α∩γ=c且a⊂α,a⊄γ∴a∥c且a∥b∴a∥b∥c故a、b、c两两平行.由此可知a、b、c相交于一点或两两平行.A 1题2.S 是正三角形ABC 所在平面外的一点,如图SA =SB =SC ,且∠ASB =∠BSC =∠CSA =2π,M 、N 分别是AB 和SC 的中点.求异面直线SM 与BN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证明:连结CM ,设Q 为CM 的中点,连结QN 则QN∥SM∴∠QNB 是SM 与BN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连结BQ ,设SC =a ,在△BQN 中BN =a 25 NQ =21SM =42a BQ =a 414∴COS∠QNB=5102222=⋅-+NQ BN BQ NQ BN题3.正∆ABC 的边长为a ,S 为∆ABC 所在平面外的一点,SA =SB =SC =a ,E ,F 分别是SC 和AB 的中点.求异面直线SA 和EF 所成角.答案:45°题4.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CA=90°,M 、N 分别是A 1B 1和A 1C 1的中点, 若BC =CA =CC 1,求NM 与AN 所成的角.解:连接MN ,作NG∥BM 交BC 于G ,连接AG , 易证∠GNA 就是BM 与AN 所成的角.设:BC =CA =CC 1=2,则AG =AN =5,GN =B 1M =6,cos∠GNA=1030562556=⨯⨯-+。
高中数学必修二立体几何角的问题-教师版(含几何法和向量法)

立体几何线线、线面、面面所成角的问题几何法1、两异面直线及所成的角:不在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已知异面直线a,b,经过空间任一点O 作直线a '∥a ,b '∥b ,我们把a '与b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 与b 所成的角(或夹角).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一条直线PA 和一个平面α相交,但不和这个平面垂直,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斜线和平面的交点A 叫做斜足。
过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向平面引垂线PO ,过垂足O 和斜足A 的直线 AO 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
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我们就说它们所成的角是直角。
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我们说它们所成的角是00.3、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在二面角βα--l 的棱l 上任取一点O ,以点O 为垂足,在半平面α和β内分别作垂直于棱l 的射线OA 和OB ,则射线OA 和OB 构成的∠AOB 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面角的大小可以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说这个二面角是多少度。
常见角的取值范围:①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0π,,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20π,,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依次[]π,0② 直线的倾斜角[)π,0、到的角[)π,0、与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依次是⎥⎦⎤⎢⎣⎡20π,4、点到平面距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求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其关键在于确定点在平面内的垂足,当然别忘了转化法与等体积法的应用. 向量法1、两异面直线及所成的角:设异面直线a ,b 的夹角为θ,方向向量为a ,b ,其夹角为ϕ,则有cos cos a b a bθϕ⋅==.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l ,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l 与α所成的角为θ,l 与n 的夹角为ϕ,则有sin cos l n l nθϕ⋅==.3、二面角:设1n ,2n 是二面角l αβ--的两个面α,β的法向量,则向量1n ,2n 的夹角(或其补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若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为θ,则1212cos n n n n θ⋅=.4、点到平面距离:点P 是平面α外一点,A 是平面α内的一定点,n 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则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为cos ,n d n nPA⋅=PA 〈PA 〉=.例题例1.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AA 1=2,AD =1,E 为CC 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BC 1与AE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1010B.3010C.21510D.31010 解析: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A (1,0,0),E (0,2,1),B (1,2,0),C 1(0,2,2).BC 1→=(-1,0,2),AE →=(-1,2,1),cos 〈BC 1→,AE →〉=BC 1→·AE →|BC 1→|·|AE →|=3010.所以异面直线BC 1与AE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010.答案:B例 2.已知ABCD 是矩形,PA ⊥平面ABCD ,2AB =,4PA AD ==,E 为BC 的中点.(1)求证:DE ⊥平面PAE ;(2)求直线DP 与平面PAE 所成的角. 证明:在ADE ∆中,222AD AE DE =+,∴AE DE ⊥ ∵PA ⊥平面ABCD ,DE ⊂平面ABCD ,∴PA DE ⊥又PA AE A ⋂=,∴DE ⊥平面PAE (2)DPE ∠为DP 与平面PAE 所成的角在Rt PAD ∆,PD =Rt DCE ∆中,DE =在Rt DEP ∆中,2PD DE =,∴030DPE ∠=例3.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060DAB ∠=且边长为a 的菱形,侧面PAD 是等边三角形,且平面PAD 垂直于底面ABCD . (1)若G 为AD 的中点,求证:BG ⊥平面PAD ; (2)求证:AD PB ⊥;(3)求二面角A BC P --的大小.证明:(1)ABD ∆为等边三角形且G 为AD 的中点,∴BG AD ⊥ 又平面PAD ⊥平面ABCD ,∴BG ⊥平面PAD(2)PAD 是等边三角形且G 为AD 的中点,∴AD PG ⊥ 且AD BG ⊥,PG BG G ⋂=,∴AD ⊥平面PBG ,PB ⊂平面PBG ,∴AD PB ⊥(3)由AD PB ⊥,AD ∥BC ,∴BC PB ⊥ 又BG AD ⊥,AD ∥BC ,∴BG BC ⊥∴PBG ∠为二面角A BC P --的平面角在Rt PBG ∆中,PG BG =,∴045PBG ∠=例4.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为棱AA 1、BB 1的中点,G 为棱A 1B 1上的一点,且A 1G =λ(0≤λ≤1),则点G 到平面D 1EF 的距离为( D ) A.3 B.22C.32λ D.55练习:1、已知四边形ABCD 是空间四边形,,,,E F G H 分别是边,,,AB BC CD DA 的中点,(1)求证:EFGH 是平行四边形;(2)若BD=AC=2,EG=2。
如何做证明题(一)

如何做证明题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
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如线段的长度或相等,角的度数或相等);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如线的平行或垂直)。
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
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 1. 已知:如图1,△ABC中,∠例2. 已知:如图2所示,AB=CD,AD=2、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
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
例3. 已知:如图4所示,AB =AC ,∠,A AE BF =︒=90 求证:FD ⊥ED变式训练1:如图,在△ABC 中, AB=AC, ∠BAC=40直角三角形ABD 和ACE ,使∠BAD=∠CAE=90°. (1)求∠DBC 的度数;(2)求证:BD=CE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例子4.如图,ABCD 是正方形,点G 是BC 上的任意一点, DE ⊥AG 于E , BF ∥DE ,交AG 于F .求证: AF=BF+EF .DCBA EFG变式训练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AD=DC,∠B=60º.(1)求证:AB⊥AC;(2)若DC=6,求梯形ABCD的面积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何证明专题讲座——如何做几何证明题【知识精读】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
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
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
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分类解析】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
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所示,∆ABC中,∠=︒===C AC BC AD DB AE CF90,,,。
求证:DE=DFC F BA ED图1分析:由∆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A B 45,由D 是AB 中点,可考虑连结CD ,易得CD AD =,∠=︒D CF 45。
从而不难发现∆∆D CF D AE ≅ 证明:连结CDAC BC A BACB AD D BCD BD AD D CB B A AE CF A D CB AD CD=∴∠=∠∠=︒=∴==∠=∠=∠=∠=∠=90,,,,∴≅∴=∆∆A D E C D FDE DF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
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该连结CD ,因为CD 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
本题亦可延长ED 到G ,使DG =DE ,连结BG ,证∆EF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试。
例2. 已知:如图2所示,AB =CD ,AD =BC ,AE =CF 。
求证:∠E =∠FDBCF EA 图2证明:连结AC 在∆ABC 和∆CD A 中,A B C D B C A D A C C A A B C C D A SSS B DA B C D A E C F B E D F===∴≅∴∠=∠==∴=,,,∆∆()在∆BCE 和∆D A F 中,BE D F B D BC D A BC E D AF SAS E F=∠=∠=⎧⎨⎪⎩⎪∴≅∴∠=∠∆∆()说明: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求角相等。
常须添辅助线,制造全等三角形,这时应注意:(1)制造的全等三角形应分别包括求证中一量; (2)添辅助线能够直接得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2、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
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
例3. 如图3所示,设BP 、CQ 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AH 、AK 分别为A 到BP 、CQ 的垂线。
求证:KH ∥BCABCMNQ PKH 图3分析:由已知,BH 平分∠ABC ,又BH ⊥AH ,延长AH 交BC 于N ,则BA =BN ,AH =HN 。
同理,延长AK 交BC 于M ,则CA =CM ,AK =KM 。
从而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知KH ∥BC 。
证明:延长AH 交BC 于N ,延长AK 交BC 于M∵BH 平分∠ABC ∴=∠∠ABH NBH 又BH ⊥AH∴==︒∠∠A H B N H B 90 BH =BH∴≅∴==∆∆ABH NBH ASA BA BN AH H N(),同理,CA =CM ,AK =KM ∴KH 是∆A M N 的中位线 ∴K H M N // 即KH//BC说明:当一个三角形中出现角平分线、中线或高线重合时,则此三角形必为等腰三角形。
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把一个直角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翻折(轴对称)而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例4. 已知:如图4所示,AB =AC ,∠,,A AE BF BD DC =︒==90。
求证:FD ⊥EDB CAFED 321图4证明一:连结ADAB AC BD D CD AE D ABBAC BD D CBD ADB D AB D AE==∴+=︒==︒=∴=∴==,∠∠,∠∠∠,∠∠∠129090在∆A D E 和∆B D F 中,AE BF B D AE AD BD AD E BD FFD ED===∴≅∴∠=∠∴∠+∠=︒∴⊥,∠∠,∆∆313290说明:有等腰三角形条件时,作底边上的高,或作底边上中线,或作顶角平分线是常用辅助线。
证明二:如图5所示,延长ED 到M ,使DM =ED ,连结FE ,FM ,BMBCAEFD M图5BD D CBD M C D E D M D E BD M C D EC E BM C C BMBM ACA ABM A AB AC BF AE AF C E BM=∠=∠=∴≅∴=∠=∠∴∠=︒∴∠=︒=∠==∴==,,,∆∆//9090∴≅∴==∴⊥∆∆AEF BFMFE FM D M D E FD ED说明:证明两直线垂直的方法如下:(1)首先分析条件,观察能否用提供垂直的定理得到,包括添常用辅助线,见本题证二。
(2)找到待证三直线所组成的三角形,证明其中两个锐角互余。
(3)证明二直线的夹角等于90°。
3、证明一线段和的问题(一)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线段等一较短线段,证明其余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
(截长法)例5. 已知:如图6所示在∆ABC 中,∠=︒B 60,∠BAC 、∠BCA 的角平分线AD 、CE 相交于O 。
求证:AC =AE +CD图6BCAEDF O142356分析:在AC 上截取AF =AE 。
易知∆∆AEO AFO ≅,∴∠=∠12。
由∠=︒B 60,知∠+∠=︒∠=︒∠+∠=︒566016023120,,。
∴∠=∠=∠=∠=︒123460,得:∆∆FOC DOC FC DC ≅∴=,证明:在AC 上截取AF =AE()∠=∠=∴≅∴∠=∠BAD CAD AO AOAEO AFO SAS ,∆∆42又∠=︒B 60∴∠+∠=︒∴∠=︒∴∠+∠=︒∴∠=∠=∠=∠=︒∴≅∴=566016023120123460∆∆FO C D O C AAS FC D C()即AC AE CD =+(二)延长一较短线段,使延长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则两较短线段成为一条线段,证明该线段等于较长线段。
(补短法)例6. 已知:如图7所示,正方形ABCD 中,F 在DC 上,E 在BC 上,∠=︒EAF 45。
求证:EF =BE +DFG B E CAFD123图7分析:此题若仿照例1,将会遇到困难,不易利用正方形这一条件。
不妨延长CB 至G ,使BG =DF 。
证明:延长CB 至G ,使BG =DF在正方形ABCD 中,∠=∠=︒=ABG D AB AD 90,又∠=︒EAF 45∴∠+∠=︒∴∠+∠=︒23452145即∠GAE =∠FAE∴=∴=+G E E F E F B E D F4、证明几何不等式:例7. 已知:如图9所示,∠=∠>12,AB AC 。
求证:BD DC >D B A1C 2E图9证明一:延长AC 到E ,使AE =AB ,连结DE 在∆A D E 和∆AD B 中,AE AB AD AD AD E AD BBD D E E B D C E B D C E ED E D C BD D C=∠=∠=∴≅∴=∠=∠∠>∠∴∠>∠∴>∴>,,,,21∆∆证明二:如图10所示,在AB 上截取AF =AC ,连结DFD BA2C1F 图1043则易证∆∆AD F AD C ≅∴∠=∠=>∠∠>∠∴∠>∠∴>∴>3434,,D F D C B F D BB F D BB D D F B D D C说明:在有角平分线条件时,常以角平分线为轴翻折构造全等三角形,这是常用辅助线。
5、中考题:例8. 如图8所示,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 到D ,延长BA 到E ,并且使AE =BD ,连结CE 、DE 。
求证:EC =EDE B DF AC 图8证明:作DF//AC 交BE 于F ∆ABC 是正三角形 ∴∆BFD 是正三角形 又AE =BDDA BCEFG DEABCFG DEAB C∴==∴==A E F D B F B A A F E F即EF =ACAC FD EAC EFD EAC D FE SAS EC ED//()∴∠=∠∴≅∴=∆∆例9. 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和等边三角形DEC ,CE 和AC 重合,CE=23AB,(1)求证:AD=BE ;(2)若CE 绕点C 顺时针旋转30度,连BD 交AC 于点G ,取AB 的中点F 连FG ,求证:BE=2FG ;(3)在(2)的条件下AB=2,则AG= ______.(直接写出结果)考点: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证明题.分析:(1)由三角形ABC 和等三角形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得到∠BCE=∠ACD=60°,CE=CD ,CB=CA ,则△CBE ≌△CAD ,从而得到BE=AD .(2)过B 作BT ⊥AC 于T ,连AD ,则∠ACE=30°,得∠GCD=90°,而CE=23 AB ,BT=23AB ,得BT=CD ,可证得Rt △BTG ≌Rt △DCG ,有BG=DG ,而F 为AB 的中点,所以FG ∥AD ,FG= 21AD ,易证Rt △BCE ≌Rt △ACD ,得到BE=AD=2FG ;(3)由(2)Rt △BTG ≌Rt △DCG ,得到AT=TC ,GT=CT ,即可得到AG=23.解答:解:(1)证明:∵三角形ABC 和等三角形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BCE=∠ACD=60°,CE=CD ,CB=CA ,QPDABCE∴△CBE ≌△CAD ,∴BE=AD .(2)证明:过B 作BT ⊥AC 于T ,连AD ,如图:∵CE 绕点C 顺时针旋转30度, ∴∠ACE=30°, ∴∠GCD=90°, 又∵CE=23AB ,而BT=23AB ,∴BT=CD ,∴Rt △BTG ≌Rt △DCG ,∴BG=DG . ∵F 为AB 的中点, ∴FG ∥AD ,FG=21AD ,∵∠BCE=∠ACD=90°, CB=CA ,CE=CD ,∴Rt △BCE ≌Rt △ACD .∴BE=AD , ∴BE=2FG ;(3)∵AB=2,由(2)Rt △BTG ≌Rt △DCG , ∴AT=TC ,GT=CG , ∴GT=21, ∴AG=23.故答案为23.例10. 在等边△ABC 中,D 、E 分别在AC 、BC 上,且AD=CE=nAC ,连AE 、BD 相交于P ,过B 作BQ ⊥AE 于点Q ,连CP. (1)∠BPQ=______,BP PQ =____(2)若BP ⊥CP ,求BPAP ;(3)当n=_____时,BP ⊥CP?考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计算题.分析:(1)根据△ACE ≌△BAD 及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是60°解答;(2)通过作辅助线连AK (在BP 上取BK=AP .连AK )来证明△ACP ≌△BAK ,然后求出∠AKP=∠KAP=30°,从而求得AP=PK ;(3)通过作辅助线CF ⊥AE (过C 点作CF ⊥AE ,交AE 延长线于点F ),然后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间的线段成比例)解答.解答:解:(1)在△ACE 和△BAD 中,CE=AD ,∠ACE=∠BAD=60°(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60°),AC=BA ,∴△ACE ≌△BAD ;∴∠EAC=∠ABD ,∴∠BAP+∠EAC=∠BAP+∠ABD=60°, ∴∠BPQ=∠BAP+∠ABD=60°; 在三角形BPQ 中,BQ ⊥AE , ∴BPPQ =21;(2)解:在BP 上取BK=AP .连AK ∵△ACE ≌△BAD , ∴∠CAE=∠ABD ; ∵BK=AP ,AB=CA , ∴△ACP ≌△BAK , ∴∠BAK=∠ACP , ∴∠AKP=∠CPE=30°. 又∠APB=120°. ∴∠AKP=∠KAP=30°, ∴AP=PK , ∴BPAP =21;(3)过C 点作CF ⊥AE ,交AE 延长线于点F . ∵∠BPQ=60°,BP ⊥CP , ∴∠CPF=30°, ∵CP=2CF ,∵∠PBQ=∠CPF=30°,∠BQP=∠PFC=90°, ∴△BPQ ∽△PCF , ∴BQ :PC=PQ :CF ,(如图2)NMACEFB(如图3)MNEACFB(如图1)NMFA EB C∴BQ :PQ=2,假设AD=1,则CD=1-n , CD :AD=BQ :CE ,∴(1-n ):n=BQ :CE=2, ∴n=31.点评:此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题目,主要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难度很大,有利于培养同学们钻研和探索问题的精神. 例11. 点A 、B 、C 在同一直线上,在直线AC 的同侧作ABE ∆和BCF ∆,连接AF ,CE .取AF 、CE 的中点M 、N ,连接BM ,BN , MN .(1)若ABE ∆和F B 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090=∠=∠FBC ABE (如图1),则M B N∆是三角形. (2)在ABE ∆和BCF ∆中,若BA =BE ,BC =BF ,且α=∠=∠FBC ABE ,(如图2),则M B N∆是 三角形,且=∠MBN .(3)若将(2)中的ABE ∆绕点B 旋转一定角度,(如同3),其他条件不变,那么(2)中的结论是否成立? 若成立,给出你的证明;若不成立,写出正确的结论并给出证明.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 专题:综合题.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ABF ,△EBC 的关系可看作△EBC 是由△ABF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的,所以BM=BN ,BM ⊥BN ,即△MB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根据题意可知△ABF ≌△EB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对应中线相等,所以MB=NB ,即△MBN 是等腰三角形,所以△BMN ∽△BEA ,则∠MBN=∠ABE=∠FBC=α; (3)结论仍然成立,先根据条件证明△ABF ≌△EBC ,得到AF=CE .∠AFB=∠ECB ,从而证明△MFB ≌△NCB ,所以BM=BN ,∠MBF=∠NBC ,则∠MBN=∠MBF+∠FBN=∠FBN+∠NBC=∠FBC=α.解答:解:(1)∵BM=BN ,BM ⊥BN ,∴△MB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ABE=∠FBC=α,∴∠ABF=∠EBC,又∵BA=BE,BC=BF,∴△ABF≌△EBC,∴MB=NB,即△MBN是等腰三角形,∴△BMN∽△BEA,则∠MBN=∠ABE=∠FBC=α;(3)结论仍然成立.证明:在△ABF和△EBC中,BA=BE∠ABF=∠EBCBF=BC (SAS),∴△ABF≌△EBC,∴AF=CE,∠AFB=∠ECB.∵M,N分别是AF、CE的中点,∴FM=CN,∴△MFB≌△NCB,∴BM=BN,∠MBF=∠NBC,∴∠MBN=∠MBF+∠FBN=∠FBN+∠NBC=∠FBC=α.点评:主要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等腰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要掌握等腰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定定理并会灵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例12.以ABC∆,∆的两边AB、AC为腰分别向外作等腰Rt ABD∆和等腰Rt ACE∠=∠=︒连接DE,M、N分别是90,BAD CAEBC、DE的中点.探究:AM与DE的位置及数量关系.(1)如图①当ABC∆为直角三角形时,AM与DE的位置关系是,线段AM与DE的数量关系是;(2)将图①中的等腰Rt ABD∆绕点A沿逆时针方向θ(0<θ<90)后,如图②所示,(1)问中得到的旋转︒两个结论是否发生改变?并说明理由.考点: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1)ED=2AM,AM⊥ED.延长AM到G,使MG=AM,连BG,则ABGC是平行四边形,再结合已知条件可以证明△DAE≌△ABG,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DE=2AM,∠BAG=∠EDA,再延长MG交DE于H,因为∠BAG+∠DAH=90°,所以∠HDA+∠DAH=90°这样就证明了AM⊥ED;(2)延长CA 至F ,使FA=AC ,FA 交DE 于点P ,并连接BF ,证出△FAB ≌△EAD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F=DE ,∠F=∠AEN ,从而证出∠FPD+∠F=∠APE+∠AEN=90°,得到FB ⊥DE ,根据AM ∥FB ,可得到AM=21FB .解答:(1)ED=2AM ,AM ⊥ED ;证明:延长AM 到G ,使MG=AM ,连BG ,则ABGC 是平行四边形,再延长MA 交DE 于H .∴AC=BG ,∠ABG+∠BAC=180° 又∵∠DAE+∠BAC=180°, ∴∠ABG=∠DAE . 再证:△DAE ≌△ABG ∴DE=2AM ,∠BAG=∠EDA . 延长MN 交DE 于H , ∵∠BAG+∠DAH=90°, ∴∠HDA+∠DAH=90°. ∴AM ⊥ED .(2)结论仍然成立. 证明:如图,延长CA 至F ,使FA=AC ,FA 交DE 于点P ,并连接BF . ∵DA ⊥BA ,EA ⊥AF , ∴∠BAF=90°+∠DAF=∠EAD . ∵在△FAB 和△EAD 中, FA=AE∠BAF=∠EAD BA=DA∴△FAB ≌△EAD (SAS )∴BF=DE ,∠F=∠AEN ,∴∠FPD+∠F=∠APE+∠AEN=90°. ∴FB ⊥DE .又∵CA=AF ,CM=MB . ∴AM ∥FB ,且AM=21FB ,∴AM ⊥DE ,AM=21DE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利用旋转不变性找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此题综合性较强,要注意观察图象的特点. 【实战模拟】1. 已知:如图11所示,∆ABC 中,∠=︒C 90,D 是AB 上一点,DE ⊥CD 于D ,交BC 于E ,且有AC AD 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