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扩散理论
罗杰斯创新扩散曲线

罗杰斯创新扩散曲线
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Rogers'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埃弗里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在1962年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用于解释新产品、新理念或新技术在社会中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
罗杰斯提出了创新扩散曲线,用以描述新事物在社会中的传播过程。
创新扩散曲线是一个S形曲线,描述了一种新产品或新理念在社会中的传播过程。
曲线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产品或理念的采纳率。
曲线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1. 初创阶段(innovators),这一阶段的人群是最早接受新产品或新理念的一小部分人,他们通常对风险有较高的承受能力,喜欢尝试新事物。
2. 拓荒者阶段(early adopters),这一阶段的人群相对于初创阶段来说更加谨慎,但也愿意尝试新产品或新理念。
3. 早期大众阶段(early majority),这一阶段的人群是相对保守的,他们会在看到别人使用新产品或新理念并取得成功之后才
会考虑采纳。
4. 后期大众阶段(late majority),这一阶段的人群是相当
保守的,他们通常是在产品或理念已经成为主流之后才会考虑采纳。
5. 滞后者阶段(laggards),这一阶段的人群是最不愿意接受
新产品或新理念的一部分,他们对变化持怀疑态度,经常是最后才
采纳新事物。
创新扩散曲线的提出对于市场营销、产品推广以及社会变革等
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人群的采纳过程,可以更好地制定推
广策略,促进新产品或新理念的传播和接受。
创新扩散理论三个阶段

创新扩散理论三个阶段提出背景在工业革命期间,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各种传输工具和传播手段取得了长足发展,报纸、电话、广播电视等逐渐发展,到了20世纪之初,新观点、新工艺、新科技不断涌现。
在此时,开始有人注意到,为什么新事物、新发展能够得到承认和广泛使用。
基于这个背景,法国和美国的社会学家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基本上提出了大众媒体对于新事物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影响。
正式提出基于前人的研究结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Everett M.Rogers)提出了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这个理论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1962年,罗杰斯出版创新的扩散,他指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主意的信息被传播。
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某创新的意义逐渐显现。
理论解读1、关于创新的定义:个人或其他单位在采用的过程中,被感知为新鲜的思想、行为或者事物。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创新”的观念、实践、事物或方法等,其自身是否是新生的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使人们认为他是新的。
2、关于扩散的定义:有关创新的信息进行散布的一种特殊传播类型。
3、创新扩散的受众(接受创新过程中受众的种类及分布,图源:来自网络)而创新扩散的受众则分为创新者(innovators)、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早期大众(early majority)、晚期大众(late majority)、落后者(laggards)五种。
罗杰斯认为,创新在社会中的扩散过程,实则是创新采纳者数量增加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贯穿始终并发挥着推广普及新观念、新事物的作用。
其中创新者为勇敢的先行者,在创新交流的过程中,自觉推动创新,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期采用者往往是社会中具有一定话语权的社会人士,他们普遍受人尊敬,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早期大众这部分群体大多为一群有思想的人士,较之普通人群,他们更加愿意接受新鲜内容,更早的接受相关变革;晚期大众往往持有一定的否定怀疑态度,只有当社会中普遍人群接受新鲜事物时,他们才会采用;落后者则是最为保守的一群人,他们习惯于因循守旧,对新事物吹毛求疵,而只有当新发展成为主流,甚至是变为传统时,他们才会被动接受。
创新扩散理论

2021/7/12
精选可编辑ppt
10
2021/7/12
精选可编辑ppt
11
但是,如果我们把扩散规模看成是采用者的非累计数量 或百分率,那么,通常可以画出一条铃形或波浪形的反映采 用者分布频率的扩散曲线,如下图所示。
2021/7/12
精选可编辑ppt
12
可见,扩散曲线描述了某项创新扩散的基本趋势和规 律。借助扩散曲线可以分析某项创新的扩散速度与扩散范 围。扩散速度是指一项创新逐步扩散给采用者的时间快慢, 扩散范围是指一定时期采用者的数量比率。
24
造成农业创新衰退的原因主要是:
①无形磨损 创新不及时推广就会被新创新取代而过期失效。例 如一种农药被另一种新农药取代。
②有形磨损 创新本身的优良特性随使用年限逐渐丧失,进而失 去推广价值,如良种退化或抗病性丧失等。
③政策性磨损 指国家农业政策、法规法令及农业经济计划的变 化与调整所造成的农业创新的早衰。
创新扩散理论
一、扩散曲线与扩散过程 二、创新的采用过程 三、采用率及其决定因素
2021/7/12
精选可编辑ppt
1
自我介绍
薛庆林,1960.11月出生,河北省易县人。教授,博师生导师 。 1983.7毕业于河北农大农学专业(本科),1990.7毕业于河北农大植 物生理生化专业(硕士),2009毕业于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技术经济及 管理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推广的理论 研究与实践;现任:保定市政协委员,河北农大植物保护学院院长、 河北省植保技术推广协会副理事长、河北省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副会 长、河北省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编著 书3部,公开发表论文50篇,获科技成果10项,科技奖励8项;曾获 “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全国科 普先进个人”、“河北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保定市 科普先进个人”等荣誉号。 Tel:0312-7528166,18632209778 Email:xql16688@
创新扩散理论案例

创新扩散理论案例创新扩散理论是指新产品、新技术或新理念在市场中传播和接受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创新扩散理论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来分析创新扩散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和影响。
案例背景:某公司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智能手环产品,该产品具有多项领先技术和独特设计,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
然而,初始阶段该产品并未获得预期的市场反响,销量并不理想。
创新扩散理论的应用:在面对市场反应不佳的情况下,该公司决定运用创新扩散理论来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求解决方案。
首先,他们意识到创新产品的推广需要时间,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他们将目光转向了早期采用者,希望通过这部分人群的认可和推广来影响更多的消费者。
通过对早期采用者的调研和分析,该公司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他们发现,虽然产品本身具有创新性和优势,但在市场宣传和渠道推广上存在不足,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和认可度不高。
因此,他们加大了对产品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进行推广,提高了消费者的知晓度和兴趣。
同时,该公司还积极与一些潜在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将产品整合到他们的销售渠道中,以扩大产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这一举措有效地促进了产品的扩散和市场接受程度,使产品逐渐走向了成功的道路。
案例启示: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首先,创新扩散理论的运用需要企业有清晰的市场定位和目标群体分析,只有找准了目标群体,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和营销。
其次,创新产品的推广需要持续的宣传和推广,不能期望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和坚持。
最后,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和渠道整合也是创新产品扩散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产品更快地渗透到市场中。
总结:创新扩散理论在现代市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需要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以推动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扩散理论的实际运用对产品推广和市场接受具有重要的影响,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创新扩散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型出自 MBA智库百科()(重定向自)目录[]••••••[]什么是创新扩散模型?创新扩散模型是对创新采用的各类人群进行研究归类的一种模型,它的理论指导思想是在创新面前,部分人会比另一部分人思想更开放,更愿意采纳创新。
这个模型也被称之为,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或多步创新流动理论(Multi-Step Flow Theory)创新采用曲线(Innovation Adoption Curve)。
“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E.M.Rogers)提出的。
埃弗雷特·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
”而一项创新应具备相对的便利性、兼容性、复杂性、可靠性和可感知性五个要素。
另一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则认为创新还应当包括“熟悉”这一要素。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落后者。
创新扩散包括五个阶段:了解阶段、兴趣阶段、评估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纳阶段。
•了解阶段: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
•兴趣阶段:发生兴趣,并寻求更多的信息。
•评估阶段:联系自身需求,考虑是否采纳。
•试验阶段:观察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
•采纳阶段:决定在大范围内实施。
创新扩散被定义为以一定的方式随时间在社会系统的各种成员间进行传播的过程。
这样,扩散过程就由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四个要素组成。
由此可见,传播渠道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下图所示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可以用一条“S”形曲线来描述。
在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10%~25% 时,进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即所谓的“起飞期“;在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
整个过程类似于一条“S”形的曲线。
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早期采用者为后来的起飞作了必要的准备。
这个看似“势单力薄”的群体能够在人际传播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劝说他人接受创新。
创新扩散理

创新扩散理创新扩散理论是指创新在社会中传播和扩散的过程。
这个理论对于了解创新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创新扩散理论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新扩散理论的基本概念创新扩散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埃弗里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于1962年提出的。
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观点、新技术或新产品从最初的创造者传播到广大群体的过程。
创新扩散理论主要研究创新的传播速度、路径和影响力等问题。
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包括创新、扩散、创新者、采纳者和传播渠道。
创新是指一种新的观念、方法、产品或服务,它与已有的观念、方法、产品或服务有所不同。
扩散是指创新在社会中的传播和接受过程。
创新者是指最早采用和推广创新的个体或组织。
采纳者是指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接受和采用创新的个体或组织。
传播渠道是指创新在社会中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二、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创新扩散的速度和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创新本身的特点、社会系统的特点、传播渠道的特点以及采纳者的特点是影响创新扩散的主要因素。
1. 创新本身的特点:创新的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试验性和可观察性等特点会影响创新的扩散速度和范围。
相对优势越大、兼容性越高、复杂性越低、试验性越小、可观察性越强,创新的扩散就越快越广。
2. 社会系统的特点:包括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社会网络和社会制度等因素。
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会影响创新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社会网络会影响创新的传播路径和速度;社会制度会影响创新的推广和应用情况。
3. 传播渠道的特点:包括传媒、社交网络、教育机构等。
传播渠道的选择和使用会影响创新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不同的传播渠道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创新和不同的采纳者群体。
4. 采纳者的特点:包括个体的特征、态度和行为等。
个体的创新意识、风险态度、社会地位和信息获取能力等会影响创新的采纳行为。
创新扩散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市场营销:创新扩散理论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市场中的不同消费者群体,从而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创新扩散理论PPT

某项创新在有限基 础上可被试验的程 度。
某项创新结果 能为他人看见 的程度
二、主要内容
2.1创新扩散的4要素:
传播渠道(Communication channel合性与有效性会影响个体决定采用还是拒 绝创新。个体主要通过大众媒介得到创新的信息,而在个体做出采纳或者 放弃该创新的决策中,人际关系中的说服作用则更为重要。
转折点: 美国田园社会学的杂交玉米实验——大众传播效果的里程碑。
二、主要内容
创新扩散的4要素
创新扩散的过程 创新的采用者
扩散过程中所呈现的曲线
创新扩散理论的启示
二、主要内容
2.1创新扩散的4要素:
扩散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项创新,通过特定的渠道,花一
定的时间,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中传播。
二、主要内容
2.1创新扩散的4要素: 创新(innovation),是被个体感受为新的观念、行为、实践、或者物
体。创新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它的采纳速度。 认为某项创新优越 于它所取代的旧主 意的程度。
相对优势
易用性 可试性
相容性
可观察性
认为某项创新与 现有价值观、以 往经验、预期采 用者需求的共存 程度。
认为某项创新 理解和运用的 难度。
第三类:扩展创新扩散理论模型适用性。根据 特定的研究对象,将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与其他 理论模型融合,得到了新的理论模型。 Jen-Her Wua,Shu-Ching Wang将创新扩散 理论、感知风险和支出加入技术采纳模型,构 建一个扩展技术采纳模型,用于调查人们接受 移动商务的影响因素。
应用
生活
理论
例如在青少年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利用理论提高 健康教育成效,使医学知识创新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 的一种有效传播方法。《创新扩散理论在少年儿童健 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创新扩散理论名词解释

创新扩散理论名词解释
创新扩散理论是一种用于探究如何使营销信息和创新能够传播出去的理论。
该
理论指出,一种创新产品要通过五个不同阶段(感知、评估、试用、确立和广泛采用)来传播并被消费者接受。
这五个阶段的顺序大致为:在感知阶段,消费者简单地知道这种新产品的存在;在评估阶段,消费者了解这种新产品的功能、价格以及性能;在试用阶段,消费者才真正使用这种新产品了解到,如果适合其它消费者,则有可能宣传给其他消费者;在确立阶段,它被已经接受,证明是有用的;最后到了广泛采用阶段,它被大部分消费者所熟知和使用,成为日常消费者基本采购范围之内的消费必备品。
创新扩散理论适用于一定的情况,如新进入市场的产品,而不太适合那些每日
小变动的产品,因为它们可能不会遭受这五个阶段的传播程序。
据研究表明,这种理论在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学生可以通过创新扩散理论学习先进的知识,深入研究概念,并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趋势动态。
学校也可以通过实施这种理论来发展学术课程,促进学科间的学术交流,进而推动创新性思维,从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创新扩散理论还有助于管理学校,以便教育规划更好地服务学生、家长和社会
组织。
首先,通过利用创新扩散理论,学校可以有效地将最新的技术发展、学术见解与技能素养引入课堂,从而更有利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其次,此理论还能帮助学校建立出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有效地把学校的资源聚集起来,运用到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资源的价值,从而为学校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创新扩散理论是一种有助于加强高校管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
要机制,能够有效地实现传播的创新成果,从而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創新擴散理論Theory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國立嘉義大學生物事業管理所 研究生 張雅卿摘要擴散到底是什麼,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它的應用。
有些人常不解為什麼一項好的發明,或一個可以造福個人或眾人的觀念,在推廣的時候,沒有想像中的容易;而相對不好的產品,卻可以繼續大行其道。
進步的科技與快速的研發,加速產品生命發展的腳步,更激烈了市場爭戰情勢,企業須不斷進行創新以取代進入衰退期的產品與事業、降低所面對之風險。
然而並非所有創新事物皆得以為廣大市場所接受,曾有學者估計過, 新產品上市時的失敗率約為75% ,於僅有四分之一的創新可能成功的情況下,企業進行商情分析時莫不謹慎,有鑑於此,許多學者紛紛投入潛在市場的預估、新產品採用與擴散行為之研究,所以在此心得中,主要會針對企業的角度,探討創新擴散理論的應用。
一、為何要創新「創新」是一種可以使企業資產再增添新價值的活動。
當前企業普遍採行的持績改善,自廣義的定義,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創新」,亦即企業的創新活動在本質上就包含持續改善產品、製程、客戶服務等 (陳志龍,2005)。
近年來,隨著網路及通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使得全球的經貿環境快速的變化,顧客的需求朝著多元化及個人化發展,市場區隔化越來越明顯,使得產業競爭更加激烈。
當企業降低成本的效用偏低、企業的獲利空間有限時,提升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藉以區隔市場其他產品以創造利基市場的創新活動,就成為企業一項最好的競爭優勢。
因此企業若要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掌握競爭優勢,企業本身就要不斷地創新,利用創新來加強企業競爭力與適應力。
「不創新,即滅亡」已成為今天企業奉為圭臬的一種說法。
創新雖有較大的風險,但若企業不敢冒這種風險以創造未來世界,其實是冒另一種看不見的更大風險。
二、擴散的應用擴散,就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擴散」簡單的說,就是在裝有清水的玻璃杯中,滴入一滴藍墨水,這一滴藍墨水擴散的情形。
藍色墨水的成分擴散到水分子之間的過程,就稱為「擴散」。
有些液體的擴散速度很快,有些則較慢,探討這些擴散速度快慢及其成因的原理,就稱為「擴散原理」。
Rogers在書中探討了「創新物」的擴散過程與擴散過程受到那些因素的影響。
他認為「創新擴散」是指一項「新事物」透過特定的傳播管道,逐漸為某些特定族群成員所了解與採用的過程。
為何要強調"特定族群"?這說明了,當人們獲知一項新事物時,即使認知該項創新有諸多的優點,但要去接受它,卻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很多時候,認知與實際付諸行動之間存有很大的鴻溝,當人們試著要去接受一項創新時,往往需要一段很長的評估時間。
而這部分在書中也列舉了很多實例,像是"祕魯村落的燒開水計劃"即為典型例子之一。
所謂「創新」或「新事物」是指相對於某一個人或某一特定族群的一種新的想法(ideas)、做法(methods)、或是新發明(inventions)等,例如:自動提款機、電子銀行、全自動洗衣機剛被發明而引進時,總是有一批人會率先採用,而後才逐漸散佈給更多人使用等,或如最近的教改議題、nokia人手一機的推銷廣告等,都是有一批人率先響應啟用,而後逐漸擴散。
這個過程即為「創新傳播」的過程,也是「擴散」(diffusion)作用的應用。
(吳美美,1999)當然如果「創新物」是商品,則和個人的經濟條件有關,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個人特質,稱為「個人創新性。
「個人創新性」認為每一個人接受一項「創新」的時間會先後受到其「個人創新性」的影響。
「個人創新性」愈高者,愈快接受一項「創新」。
Rogers將「個人創新性」分為五個等級:先驅者(innovator)、早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s)、早期大多數(early majority)、晚期大多數(late majority)、以及遲緩者(laggards)等五種不同類型的採用者 (adopter)。
以下分別列點介紹:1.先驅者(innovator)是採用「創新」的先鋒,但是過於快速接受「創新」常顯示出其喜好冒險與魯莽之缺憾。
2.早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s)常具有意見領袖之特質,其審慎的特性與領導能力對後續的採用者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對「創新」之推廣影響深遠。
早期使用者所具有的工作熱誠、人際關係及影響力,使其成為擔任一組織內之「創新媒介者」最佳之候選人。
3.早期大多數 (early majority)在深思熟慮後接受「創新」。
4.晚期大多數(late majority)是多疑的一群,在對「創新」的相關疑慮消除後逐漸接受成為採用者。
5.遲緩者(laggards)則是傳統、保守,非到萬不得已不去採用「創新」的那一群人。
而本書作者Rogers 在創新擴散的相關研究中,主要有兩個顯著的研究類別:1.創新的擴散研究:主要是探討一個市場體系中,創新是如何在其成員之間擴散,又為何有些創新事物的擴散速度會比較快,而怎樣特質的創新事物會促進或阻礙其被接受的速度。
創新擴散研究的焦點集中在創新事物上,而其所關注的重點則是如何去發展與推廣這個創新,以加速其被接受的速度。
2.創新接受研究:則是探討個人、團體、或是組織的特質,並發掘其中強化或阻礙創新接受的因素。
所以這類研究是將焦點集中在分析消費者接受創新事物的行為過程與影響決策因素。
Rogers 提出,他認為影響創新擴散程序包含了四個主要因素,分別是創新本體、傳播管道、時間以及社會體系,無論哪一種新的發現和創新,都必須經過適當的傳播管道來擴散它,在擴散的過程中,能否吸引受注意?便成創新擴散本體最後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這是生活在這個資訊環境中的我們所不能輕忽的。
然而創新擴散本身的質、量與擴散程度中產生的創新擴散缺口,更是引人深思的。
三、創新擴散的模型理論創新擴散的傳播過程可以用一條“S"形曲線來描述。
在擴散的早期,採用者很少,進展速度也很慢;當採用者人數擴大到居民的10%~25% 時,進展突然加快,曲線迅速上升並保持這一趨勢,即所謂的「起飛期」;在接近飽和點時,進展又會減緩。
整個過程類似於一條“S"形的曲線。
在創新擴散過程中,早期採用者為後來的起飛作了必要的準備。
這個看似勢單力薄的群體能夠在人際傳播中發揮很大的作用,勸說他人接受創新。
在Rogers看來,早期採用者就是願意率先接受和使用創新事物並甘願為之冒風險那部分人。
這些人不僅對創新初期的種種不足有著較強的忍耐力,還能夠對自身所處各群體的意見領袖展開游說,使之接受以至採用創新產品。
之後,創新又通過意見領袖們迅速向外擴散。
這樣,創新距其「起飛期」的來臨已然不遠。
Rogers指出,創新事物在一個社會系統中要能繼續擴散下去,首先必須有一定數量的人採納這種創新物。
通常,這個數量是人口的10%-20%。
創新擴散比例一旦達到臨界數量,擴散過程就起飛,進入快速擴散階段。
飽和點(saturated point)的概念是指創新在社會系統中一般不總能100%擴散。
事實上,很多創新在社會系統中最終只能擴散到某個百分比。
當系統中的創新採納者再也沒有增加時,系統中的創新採納者數量(絕對數量表示)或創新採納者比例(相對數量表示),就是該創新擴散的飽和點。
Rogers認為,創新擴散總是藉助一定的社會網路進行的,在創新向社會推廣和擴散的過程中,信息技術能夠有效地提供相關的知識和信息,但在說服人們接受和使用創新方面,人際交流則顯得更為直接、有效。
因此,創新推廣的最佳途徑是將信息技術和人際傳播結合起來加以應用。
如今S形曲線理論在市場營銷、廣告推廣、產品代謝以及媒介生命周期的研究方面都得到了承認,尤其是產品生命週期方面,運用已經非常普遍。
四、創新擴散的效應在產品的創新擴散過程中,擴散模式主要用途是在發展產品生命週期曲線,並且提供預測新產品首次購買的銷售量。
首次購買的擴散模式中隱含一個基本假設:在特定期間內,每位顧客的購買量均為一單位,而且沒有重複購買的出現。
產品生命週期本身就代表一產品的銷售史,在不同生命階段中,會產生各種與策略及利潤相關的機會與問題。
對企業而言,產品生命週期可以是規劃工具,針對不同階段所面對的挑戰制定出可採行的策略;可以是控制工具,藉著過去已推出類似產品的比較來衡量新產品的績效﹔ 也可以是一種預測工具,對於新產品可能發展的型態加以預測 ﹔但由於產品生命週期的變化多端,對於各階段所持續的時間難以預測與辨明, 致使產品生命週期在預測能力上顯得較為薄弱 (盧靜琦,2004) 。
而進行擴散模式的研究, 可用以預見創新產品採用情況與產品生命週期發展。
五、國內創新擴散實例產業內創新意涵應用不勝枚舉,在此找到幾個實例,信義房屋、台灣啤酒、紐約人壽等,來說明企業在組織創新和組織創新擴散。
(一)信義房屋信義房屋近幾年來積極建立數位平台,而且為了能夠在全省一百多個據點同時運用,並推動落實知識分享的工作,信義房屋大力鼓吹員工參加一項促進知識分享的獎勵計劃--「藍山雀」,這個計畫為期半年。
在這計畫期間中,員工只要積極參與知識分享區的內容建立,就會得到獎品以及獎勵。
藍山雀其實是英國的一種小型鳥類,它們的特色是:只要有一隻藍山雀學會一個小技巧(如啄開牛奶瓶),其他的同類經由觀察和模仿,也會迅速學會這個技巧,而信義房屋借用藍山雀來為活動命名,無非是希望能夠將新知識管理平台的效益發揮至極致,讓知識可以快速在組織中流動,並啟發員工新的觀念及創意,使信義房屋順利成為一個學習性組織。
(陳志龍,2005)探討:這個實例跟Rogers所提出的「透過特定的傳播管道,逐漸為某些特定族群成員所了解與採用的過程」不謀而合,知識平台的應用,其實在一些企業都已經開始被採用。
當然不只是企業,在學校裡的知識平台也促使了知識的傳播更為快速。
當然如果要舉例,我個人認為現今知識管理平台最為完善,且最為大家所熟知的,莫過於是奇摩的知識家。
(二) 台灣啤酒進口啤酒與國產啤酒的大戰,從1997 年吳念真一句「乎乾啦!」點燃戰火。
日本的麒麟、朝日(ASAHI),西方的百威、海尼根等來勢洶洶,1998 年台灣公賣局重新塑造台啤形象,鎖定「青」、「大膽」、「創新」的年輕化訴求,邀請樂壇極具本土形象的歌手伍佰,以「有青才敢大聲!」的口號企圖與年輕族群溝通。
可以發現已經開始從強調口感演變成增加消費者對產品形象的認同感。
(陳志龍,2005)探討:打破了窼臼的限制,台灣啤酒掀起了廣告的創意爭奪戰,讓喝酒不再只是應酬用、品嚐用的產品,而是重新塑造出一種流行文化。
重新變化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鎖定消費潛力大的年輕族群,讓消費者用另外的角度去認識舊有的產品,這就好像在一個團體組織中或企業中找出一個或是一群意見上的領袖一樣,善用人際溝通網路的功能,當接受者達到一定的關鍵多數之後,擴散就會自行進行下去,想阻止都阻止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