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专题复习教案
散文复习教案5篇范文

散文复习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散文复习教案散文复习教案散文阅读复习三步走:ν回顾精典ν授之以渔ν临渊垂钓一、散文知识储备(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ν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ν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ν抒情散文ν记叙散文ν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ν象征ν衬托ν对比ν借景抒情ν托物言志、咏物寄情ν寓理于事ν融情于事ν先抑后扬ν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ν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ν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ν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ν找线索的方法:ν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ν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ν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一)、整体感知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初中散文复习教案

初中散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如真实性、抒情性、描写性等。
2. 帮助学生分析散文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散文的基本特点2. 散文的主题与结构3. 散文的语言与表达技巧4. 散文佳作欣赏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散文的基本特点,如真实性、抒情性、描写性等。
2. 讲解散文的主题与结构:讲解如何通过选材、构思、布局等方面来表达主题,并分析一些典型的散文结构。
3. 讲解散文的语言与表达技巧: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运用、词语选用等,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散文的语言特点。
4. 散文佳作欣赏与分析:选取一些经典的初中生散文佳作,让学生欣赏、分析并模仿。
5. 练习与创作:布置一些散文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主题与结构、语言与表达技巧等。
2. 示例法:通过分析典型的散文佳作,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散文的写作方法。
3. 练习法:布置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4. 反馈法: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散文的基本特点、主题与结构、语言与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散文写作的水平,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3. 学生对散文创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资源1. 散文佳作选集:用于示例和欣赏。
2. 散文写作指导书籍:为学生提供写作参考。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散文佳作和写作技巧,丰富教学内容。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2. 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散文作品,拓宽视野,积累写作素材。
3.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课题:中考散文阅读专项复习 课型:复习课 【复习目标】1、 回顾有关散文的知识点.2、了解散文阅读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训练中掌握理清脉络,概括内容,提炼主旨的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复习重难点】掌握技巧并学会答题技巧。
【学习方法】点拨法 总结法 练习法【教学准备】准备《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看火车》两篇散文,并在课前由学生阅读和完成习题。
【复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散文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近年来,散文阅读已经成为中考热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散文的综合性复习。
先来看看我们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幻灯片) 三、知识储备(学案体现)1、对照学案,快速圈点勾画。
(一)明确概念(二)理解特点: 形散1、 取材自由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神聚(三)散文的分类 123(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六)记叙的顺序(方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补叙)(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七)散文的语言 12 生动、形象32、提问抢答(1)散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散文的线索 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来写,这种记叙顺序是_____,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这是_____,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以突出中心,这是_____。
中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梳理行文思路2、理解词句的含义及作用,赏析语言二、复习重点:1、理清作品的思路2、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4、学会语言赏析三、展示交流考点一:把握文章思路1、读题目。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单看题目就可明了本文的大致思路:作者先写童年时期玩耍的百草园,再写自己离开百草园后去念书的地方——三味书屋。
两相对比,从而表现文章的主旨。
2、析结构。
常见的有两种思路:纵式和横式。
纵式就是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构思全文。
例如《中考作业高效复习》55页的《时间在头发里行走》第一题完成表格就属于这类。
横式,即所写几方面并列,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没有先后顺序之分。
这类文章一般每个方面都有一个中心句。
例如《中考作业高效复习》58页的《鸟巢的风味》在第9小节的“南方老家的鸟巢,……有着一种战战兢兢的谨慎,如履薄冰。
北方的鸟巢,则洋溢这关东大汗的坦荡,无遮无挡的走近人,却得以守住自我的风味。
”就属于此类。
3、抽线索。
有的以具体的事物、主要的事件为线索。
例如《中考作业高效复习》(十九)《小鸟,你飞向何方》的第一题,文章以喜爱的书《飞鸟集》为线索展开情节:失书→找书→争书→得书。
有的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例如课文《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线索的。
考点二: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解题方法】:1、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句子的含义。
例如《中考作业高效复习》55页的第二题的两个“行走”的含义分别是“活着”“流逝”的意思。
2、把握词语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
词语指代有两种形式——指示代词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
多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都在词语的前面。
指代的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有时也可能是一句话或者是一段文字,能够使用“代入法”,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单位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准确性。
非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应从理解词义入手,来把握指代的内容。
中考散文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散文专题复习教案中考散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在中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今天店铺就与大家分享:中考散文专题复习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中考散文专题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回顾散文的基础知识2、了解散文的中考考点,学会判断散文常见题型,培养题型意识。
3、总结归纳散文题型的答题思路和要点。
【复习重点】总结归纳散文题型、答题思路及答题要点。
【复习难点】掌握方法,学会答题【复习方法】讨论法总结法练习法【复习过程】中考散文专题复习教案一、考点透视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知内容,把握情感)2、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中考散文专题复习教案二、知识回顾1、散文定义:散文(文学性、形象性)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2、散文分类:(1)叙事散文:通常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托物喻人。
(2)抒情散文: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多采用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
3、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即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
4、散文阅读考点题型及其分值:A感知内容把握感情(2-4分)B 分析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作用(2分)C 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2分)D 评价理解感悟(3分)(具体:①字音,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 ;②呼应句,过渡句,仿写句子,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表层,深层) ,句子的修辞手法等等;③概括文段内容;④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⑤写自己的设想,谈自己的感悟;⑥品味语言;⑦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 。
)5、表达方式的作用: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中考专题复习教案 散文阅读

中考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一、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
二、做阅读题流程。
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阅读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三、基本题型及答题技巧与套路。
(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1.概括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内容。
步骤1: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人)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步骤2: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答题格式:什么人+干什么或什么人+怎么样。
2.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解题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题形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1.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1.解释词语要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含义,即结合语境答题。
答题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是指……,表达了……。
2.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
3.文中XX一词能否删除(或换成XX词),为什么?解答方法:①不能删去(或不能换);②回答词语的本义和文章义;③再说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删去后有什么不利。
答题句式:不能删(或不能换),“××”一词原指……,这里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删去(换成“××”),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删(不能换)。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信息筛选与整合——中考散文阅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通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筛选信息。
3.掌握答题技巧,提高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学习重难点】提高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个题目(课件展示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自测一中的26题)。
这个题目是对中考题型中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考查。
那么这套试题中还有哪些题目考查到了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呢?可见,提高自己的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尤为重要。
我们又应该怎样理解筛选与整合呢?(课件展示筛选与整合)之前,我们对于说明文中信息筛选与整合的答题技巧有了一定的掌握,今天我们就通过具体的文章来进一步学习如何在散文阅读中进行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二)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请同学们速读学习目标,提取关键信息。
1.通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内容。
2.抓住关键词句,依题筛选信息。
13.掌握答题技巧,提高筛选整合能力。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学习的方向。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二、先学环节(一)出示学习指导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勾画对理解文章内容有重要提示作用的词句(例如:总领句、抒情性语句……)。
一棵小桃树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
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里哆嗦。
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
奶奶从集市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我们全都含了桃核爬上床去。
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里蓄着我的梦。
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复习学案一

2019-2020 年中考语文散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感知文章粗心,理清行文线索一、本考点常考的题型有:1.归纳内容重点。
2.归纳中心思想。
3.找出行文线索。
二、方法总结(一)归纳文章的内容重点的方法。
1.标题目扩展法:对标题扩展充分。
2.因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址、人物和事件四因素并合理组织。
3.段意归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连、归并。
4.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重点句、要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谈论抒怀句。
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归纳。
(二)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1.俯视全文:通读全文,明确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光景,经过对人物、事件和光景的剖析,来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常常点了然全文或段落表达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中心思想。
3.剖析文章的标题:标题经常能作某些交代或示意,或揭露文章体裁,或揭露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示意作者的写作思路与企图,对解题有必定的帮助。
4.剖析文章的抒怀、谈论成分:记述文特别是散文,作者常常卒章显志,经过谈论句或抒怀句来表示自己的看法与态度,抓住了这个看法态度,就可以掌握文章的中心。
5.从频频出现的词句或示意主题的重点词语下手,推测作者的写作企图。
6.从作者对人物、事件或许事物的感情态度下手。
(三)找出行文线索的方法1.明确几种常有的线索:(1) 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 以核心事物为线索;(3) 以核心事件为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 (5) 以地址为线索; (6) 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2.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好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露了线索,有的标题包括线索的因素。
3.找文中频频出现的词语、句子:散文中,为了突出重申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频频出现,称之为频频句。
频频句显示了散文的脉络层次。
4.找文中的谈论抒怀句:散文中的“情”往常是文章组织资料的重要线索。
三、真题典例桑葚熟了①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耐人回味,经讨教后方知是由桑葚酿造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散文专题复习教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中考散文专题复习教案
新沂市新店中学中学吴成康
【复习目标】
1、回顾散文的基础知识
2、了解散文的中考考点,学会判断散文常见题型,培养题型意识。
3、总结归纳散文题型的答题思路和要点。
【复习重点】总结归纳散文题型、答题思路及答题要点。
【复习难点】掌握方法,学会答题
【复习方法】讨论法总结法练习法
【复习过程】
一、考点透视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知内容,把握情感)
2、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二、知识回顾
1、散文定义:散文(文学性、形象性)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2、散文分类:
(1)叙事散文:通常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托物喻人。
(2)抒情散文: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多采用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
3、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即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
4、散文阅读考点题型及其分值:
A感知内容把握感情(2-4分)
B 分析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作用(2分)
C 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2分)
D 评价理解感悟(3分)
(具体:①字音,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 ;②呼应句,过渡句,仿写句子,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表层,深层) ,句子的修辞手法等等;③概括文
段内容;④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⑤写自己的设想,谈自己的感悟;⑥品味语言;⑦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 。
)
5、表达方式的作用: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
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6、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借事抒情、借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⑦有时也见衬托,烘托心情,渲染气氛、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7、十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结合修辞本身及句子本身作用作答):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
③对比,夸张:鲜明地突出了……
④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⑤反问:加强语气
⑥对偶,互文: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⑦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趣味性(增强文采,增强说服力)。
8、结构上的作用:
①点题②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 ③设悬④呼应(前后呼应,首尾呼应) ⑤铺垫、推动情节⑥过渡(承上启下) ⑦对比⑧总结上文⑨提示中心(深化主题)
三、经典题型示例(归纳解题思路、答题要点)
(一)题型A:感知内容把握感情(2-4分)
经典题型示例
①.(2010南京《天窗》) 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
【答案】母亲陪我看星月;为我扇扇子;给我猜谜语,讲故事;为我缝衣服。
(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②.(2010广东《天上的星星》)理清选文思路,请将“我们”活动的相关内容按顺序填写在下面的空格处。
(2分)
发现星星————议星星——捞星星——
【答案】数星星(或者:看星星、赏星星)藏星星
③.( 2010湖北省《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从第6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中,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复杂情感(
3分)
【答案】牵挂和关心。
解题思路
感知内容:
①读文章,明确文章的写作对象(人、事、物)
②概括每段写的什么,理清文章层次
③利用记叙文的六要素归纳总结
把握感情:
找关键词句(如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以及暗示主题的提示语(景物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等,从中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感情。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 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二)题型B:分析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作用(2分)
经典题型示例
①、(2010南京《天窗》)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含义:
【答案】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或: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
②、(2010南京《天窗》)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答案】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意对即可)
③、(2010苏州《寂寞的月亮》)文章结尾说“在数亿年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园,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
【答案】①从内容上看,用“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这一比喻,进一步赞美了月亮的崇高品格,意味深长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②从结构上看,“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照应题目“寂寞的月亮”,突出了月亮的寂寞;“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与开头“给她光和热的太阳”相呼应,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解题思路: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及作用。
答题要点:1、含义包括表层、深层。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推断
2、作用: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如点明主旨);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线索、表现手法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三)题型C: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2分)
经典题型示例
1、(2010南京《天窗》)品味文中划线句子: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答案】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
或:运用叠词,使文句形象且有音韵美。
2、(2009年沈阳卷《敲雪》分析“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3、(2010山东省《大地的语言》)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
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4分)
①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②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答案】①突出了眼前这片土地的古老沧桑、历史悠久和对人类贡献的绵远持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代养育人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赞叹之情(4分,只答出其中一各方面的内容得3分)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在土
地滋养下愉快、茁壮生长的动人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生机与活力时由衷的欣喜之情(4分,只答出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得3分)
解题思路:
①考虑文章、段落的主题或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来推断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语境);
②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答题要点:修辞、表达方式、词语准确生动等角度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