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证举隅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证举隅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证举隅摘要】半夏泻心汤出于《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之心下痞,因其疗效卓著,后世将其广发运用于诸类脾胃病。
方中半夏、干姜辛开;黄芩黄连苦降;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诸药合之,温补并用,攻补兼施。
临证需灵活运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脾胃病;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340-01《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曾谓:用好半夏泻心汤,就可以应付一半脾胃病。
[2]成无几《注解伤寒论》有谓:“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火降。
”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及整个胃肠道,明确提示了本方治疗脾胃病。
临证时以抓主症,时以抓病机,灵活运用。
举亲笔者临证几则。
1.胃痛李左,年二十五,其人面白体瘦,胃痛嗳酸时作,自觉心下碍之有物,纳后诸症加重,故不欲饮食,大便溏薄,日行三四次,唇红舌红少苔,脉沉细。
其母甚忧。
笔者予以半夏泻心汤原方,未予化裁,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党参6g、干姜9g、甘草5g、大枣4枚,嘱其先服7剂,一周后其母甚觉喜悦来之代诊,云其症状已去大半,大便仍较溏薄,胃纳渐复,此为寒热错杂已结,脾胃正气未复,故减其黄芩、黄连,加以炒白术、茯苓健其脾胃,令之续服7剂便可停药。
后其母复诊,云其儿胃病一直未作。
虽此病本不奇,方亦简略,但效佳如此却少见。
只因其完全符合“上呕中痞下利”的主症,虽患者未见呕吐,但泛酸亦是胃气上逆,符上热下寒之心下痞,故予其原方必功倍。
2.呃逆魏右,素有贫血,月事不调,面色无华,头晕乏力,上周起自行服用大剂量益气养血之品,出现呃逆频作,进食后加重,西医予以胃动力药后,效果不显,遂求笔者就诊。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床举隅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床举隅
陈若萍;周维骥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4(018)006
【总页数】1页(P49)
【作者】陈若萍;周维骥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05
【相关文献】
1.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病举隅 [J], 陈有明;朱红东
2.半夏泻心汤治疗儿科脾胃病经验临床举隅 [J], 王绍洁;曹祥群;孙小迪;秦艳虹
3.用健脾运脾法治疗脾胃病的病案举隅 [J], 樊长伟; 陈娜娜; 樊长佳
4.半夏泻心汤用于胃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临床症状评分影响分析 [J], 姚军虎
5.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脾胃病举隅 [J], 聂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半夏泻心汤:脾胃湿热】

【半夏泻心汤:脾胃湿热】源自《伤寒杂病论》的半夏泻心汤,可谓是医圣张仲景的得意之方,此方可调和肝脾、散结消痞,后世众医家临床均有借鉴,也为后世治疗疑难杂症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
现如今,很多人虽然也常用此方,但未必真正领略其中精髓,比如此方在寒热错杂证中的运用,方中人参、大枣、甘草的补益之意,都是很多人心中未明的疑难问题。
今天的这篇文章,带您解答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临床治疗脾胃病,最常用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我将其称之为“脾胃三方”。
三方分别针对脾胃病最常见的三种病机:半夏泻心汤:脾胃湿热。
柴胡疏肝散:肝胃(脾)不和。
香砂六君子汤:脾虚气滞。
半夏泻心汤虽然属于传世经方,但对其方证病机的解释及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寒热互结与寒热并用的传统观点,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原文旨义分析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地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以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可知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
仲师鲜论舌苔,结合临床经验,“苔腻”(无论厚薄、白黄)当为半夏泻心汤证重要的临床指征。
仲师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
由此致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腻。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二、寒热错杂问题由于仲师述证简洁,所以以方测证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之一。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加减运用医案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加减运用医案导读:本文详解了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半夏泻心汤的配伍加减。
并提供多个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医案供参考学习。
本文目录 [hide]•1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2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3 半夏泻心汤医案举例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泻心汤用于寒热之邪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职。
气机不畅,致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
仲圣谓由太阳病或柴胡证误下而成。
然临床所见,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成者,有嗜酒酿痰而成者,有脾胃虚弱而成者,原因众多,故不能被误治一说所限。
凡上见呕吐、恶心、噫气,下有大便失调者,皆脾胃升降失调,不能斡旋上下也。
盖脾胃居中央,中央者,四运之轴,升降之枢。
脾胃和则纳化衡常,升降有序。
若寒邪直中,或湿困脾阳,则脾气不升而生寒;辛辣厚味,燥伤胃阴,则胃气不降而生热。
寒热互结,则升降运化障碍,致水为饮,谷为滞;津液气血化生不足,则脏腑肢骸因之而虚损。
临床可见寒热错杂、虚实共有之诸多证象,如面红目赤,头重眩晕,鼻衄龈肿,口干咽燥,口苦口臭,胸中烦热,吞酸嘈杂,心下堵塞,食后不下,嗳气则快,胃脘高起如拳,肠鸣腹胀,稍冷即便溏,或大便干秘,舌边尖红赤、苔黄白或灰白而腻,用热药则下寒减而上热增,用凉药则上热减而下寒重,及形瘦体倦,四肢乏力等症状。
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同施以调升降,补泻共进以理虚实,三法同冶于一炉,使脾胃得复,寒热得化。
故凡脾胃虚弱,升降失度所致之寒热错杂,清浊无序病证,皆可用本方治之。
黄芩、黄连、干姜量可据寒热之多少予以增减,宜小不宜大。
胃气上逆则呕吐,食臭,脾失健运则肠鸣下利。
本方功能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肠胃。
方中半夏为主药,辛温散结和胃,降逆止呕,干姜大辛,温中散寒,止呕,散痞;黄苓、黄连苦寒泄热,燥湿,辛苦合用,有降逆止呕消痞之功;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上药合用,使寒热并调,肠胃的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呕吐下利可除,临床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常用于胃炎、胃酸过多、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床应用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床应用标签:半夏泻心汤;脾胃病;治疗应用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7味药组成,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阴阳,为辛开苦降、寒热平调的一首名方。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广泛,在调整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胃肠功能方面有着特殊的效果,现结合典型案例介绍如下。
1 组方特点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并治》中也提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治之”。
可见,仲景先师运用本方是针对太阳病误下损伤中阳,致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而成的心下痞;以及由于脾胃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所致的心下痞及肠鸣而呕等证。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其气主升;胃主受纳,喜润恶燥,其气主降。
二者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为病极易相互影响。
本方中半夏消痞和胃、降逆止呕;干姜温中散寒;黄连、黄芩苦降泻热;人参补虚;生姜、大枣扶正祛邪,调和诸药。
诸药并用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效,用于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证。
其组方泻而不伤正,补而不滞中,最能体现仲景组方用药的精妙,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之方。
2 临床运用2.1 慢性胃炎案例1:患者,女,24岁,2011年11月18日初诊。
胃脘部闷痛,呕吐苦水,反复发作6个月,加重2周。
1周前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刻下:上腹部烧灼疼痛感,进食后及情绪波动时加剧,时有恶心呕吐,吐少量苦水,伴有咽部灼热,但畏食寒凉,食冷受凉后胃痛加重,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心烦少寐,大便三日一行、质干,舌红,苔黄腻、根部厚浊,脉略弦。
诊断为胃痛,辨证属胆胃郁热、胃失和降。
治以苦辛通降、和胃降逆,兼佐平肝。
以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化裁:清半夏10 g,黄连10 g,干姜6 g,黄芩10 g,太子参10 g,代赭石(先煎)20 g,柴胡10 g,枳实10 g,赤芍15 g,白芍15 g,香附10 g,甘草6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5 g,三七粉(冲服)3 g,珍珠粉(冲服)0.6 g,虎杖10 g。
半夏泻心汤临证验案举隅

红 苔薄黄 , 脉 沉细。血糖 稳 定 , 监测 有 下降 趋势 , 测 当 日餐
后2 h血 糖 5 . 0 5 mm o l / L 。处方 : 乌梅 3 0 g , 细辛 6 g , 干姜 9 g ,
黑附片 1 0 g , 桂枝 6 g , 党参 2 0 g , 黄连 1 0 g , 当归 2 0 g , 木香 1 0 g , 炒枳 实 2 0 g , 苍术 1 5 g , 龙胆 草 1 5 g , 荔枝 核 3 0 g , 炒杜仲 2 0 g , 续断 3 0 g , 番 泻叶 l O g , 玄参 3 0 g , 生槟榔 3 0 g , 桔梗 l O g , 合 欢 皮3 0 g , 首乌藤 3 0 g , 炒酸 枣仁 3 0 g 。1 4弈 l , 水煎 内服 , 每天2
者出院, 于门诊继续 治疗 , 半 月后 复诊 , 可排 出黄褐 色软 便 ,
便后 不尽 感 已基本消失 , 大便 可 1 ~ 2 d 1行 , 全 身乏 力、 四肢
麻 木 怕冷 症状 明 显 改善 , 已无 口 干 口苦 症 状 , 调 整诺 和灵人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 的研究
通讯作者 : 冯兴中, 男, 主任 医师 , 博 士 研究 生导 师 , 研
次, 每 天 1剂 。 泡 洗 方 : 桂枝 3 0 g , 桑枝 3 0 g , 苏木 3 0 g , 红 花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4—1 0 )
3 0 g , 黑附片 l o g 。7荆 , 水煎泡脚 , 每天 1次 , 每次 4 0 m i n 。患
第一作者 : 孙盼 盼 , 女, 2 0 1 2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研究 方 向 :
究方 向: 中 医 药 防 治糖 尿 病 的研 究 , E—ma i l : 1 1 0 2 6 6 7 2 0 2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临床体会

周, 患者 经 常头 痛胀 闷 , 时有头 晕 , 反复 发作 , 伴有 胃脘 胀痛、 纳差 , 时有 恶 心 , 力 , 乏 舌淡 、 苔腻 微黄 , 滑 。半 脉 夏 泻心 汤加 减 , 芩 8 , 连 、 草各 5 , 夏 、 黄 g黄 甘 g半 党参 、 干姜、 白术 、 陈皮 各 1 g 生 姜 6 , 麻 、 0, g天 川芎 各 1 g 白 5,
半夏 泻 心 汤 出 自东 汉 著 名 医 学 家 张 仲景 所 著 的 《 伤寒 论 》 书 , 方原 治 伤寒 小柴 胡 汤证 误用 下剂 , 一 本 损
伤脾 胃之气 , 使少 阳邪 热 趁机 内陷 , 热错 杂之 邪干 犯 寒 于 中焦 , 致脾 胃升 降失 常 , 气机 痞塞 , 尔 出现 “ 故 但满 而
芷 2 g 服 5剂 头 痛 减 轻 , 纳 增 加 , 0, 食 胃脘 胀 痛 明 显减
设, 但其 病机 分析 主要 有两 方 面 , 一是 寒 热错 杂痞 塞 其 于心下致 脾 胃功 能失 调所 引起 ; 二是 虚实 互兼 , 方 其 本
所 治 之 脾 胃病 证 多属 虚 中夹 实 , 临证 观察 多 以寒 热 错 杂 为 主 , 胃本 虚 , 化 失 常 , 脾 运 或湿 热 内蕴 , 于 中 焦 , 阻
服 6 , 剂 症状 明显 缓解 。
例 4 头痛 郭 某 , , 9 。头 痛 1年余 , 重 1 女 2 岁 加
苦 降辛 开 , 泻兼 施 , 补 达到 邪去 正 复 , 得升 降 , 证 悉 气 诸 平, 为辛 开苦 降 、 温 并用 , 寒 阴阳并 调之 法 , 而 达到恢 从
复 中焦 升降 , 消除痞 满 的 目的 。 方 虽专 为误下 成痞 而 本
草 甘温 益气 补其 虚 , 调药 和 Nhomakorabea中 , 并 七味 相配 , 热并 用 , 寒
李廷荃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症、泄泻、复发性口腔溃疡三个典型病例。

李廷荃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症、泄泻、复发性口腔溃疡三个பைடு நூலகம்型病例。
李廷荃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症、泄泻、复发性口腔溃疡三个典型病例。
结果半夏泻心汤能够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且有清湿热、补脾气的功效。结论凡符合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调所引起的病症,勿需拘于病名,只要从半夏泻心汤的功效和病机为切入点辨证论治就可随症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证举隅
发表时间:2019-01-08T10:04:50.6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6期作者:胡佩珮
[导读] 李左,年二十五,其人面白体瘦,胃痛嗳酸时作,自觉心下碍之有物,纳后诸症加重。
(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80)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于《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之心下痞,因其疗效卓著,后世将其广发运用于诸类脾胃病。
方中半夏、干姜辛开;黄芩黄连苦降;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诸药合之,温补并用,攻补兼施。
临证需灵活运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脾胃病;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340-01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曾谓:用好半夏泻心汤,就可以应付一半脾胃病。
[2]成无几《注解伤寒论》有谓:“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
火降。
”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及整个胃肠道,明确提示了本方治疗脾胃病。
临证时以抓主症,时以抓病机,灵活运用。
举亲笔者临证几则。
1.胃痛
李左,年二十五,其人面白体瘦,胃痛嗳酸时作,自觉心下碍之有物,纳后诸症加重,故不欲饮食,大便溏薄,日行三四次,唇红舌红少苔,脉沉细。
其母甚忧。
笔者予以半夏泻心汤原方,未予化裁,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党参6g、干姜9g、甘草5g、大枣4枚,嘱其先服7剂,一周后其母甚觉喜悦来之代诊,云其症状已去大半,大便仍较溏薄,胃纳渐复,此为寒热错杂已结,脾胃正气未复,故减其黄芩、黄连,加以炒白术、茯苓健其脾胃,令之续服7剂便可停药。
后其母复诊,云其儿胃病一直未作。
虽此病本不奇,方亦简略,但效佳如此却少见。
只因其完全符合“上呕中痞下利”的主症,虽患者未见呕吐,但泛酸亦是胃气上逆,符上热下寒之心下痞,故予其原方必功倍。
2.呃逆
魏右,素有贫血,月事不调,面色无华,头晕乏力,上周起自行服用大剂量益气养血之品,出现呃逆频作,进食后加重,西医予以胃动力药后,效果不显,遂求笔者就诊。
刻下心烦腰酸,大便稀软,小便黄,脉弦,舌淡苔黄厚少津。
因其素体气血两亏,益气养血之品虽为可行之法,但其脾虚不运,投补过量,反使饮食停滞于胃,堵塞中焦,日久而积热,上逆而动膈。
治宜清热和胃,调和中焦,降逆止呃,方以半夏泻心汤化裁,法半夏10g、生姜5g、黄芩10g、黄连5g、太子参10g、陈皮6g、竹茹6g、苏梗10g、砂仁3g、甘草5g,服5剂,嘱其忌食肥甘滋补之品。
5日后,患者复诊,自述3剂后,呃逆便止,胃纳渐增,腰酸、口干之阴亏症状仍有,故上方基础加赤芍10g 女贞子15g,以赤芍清其血分之热,而以女贞子养其阴血,另其续服5剂。
三诊患者,胃纳复常,主症缓解,以上方更服7剂以固其效。
3.呕吐
吴左,花甲之年,形体消瘦,反复呕吐数年,近日症状加重,朝食暮吐暮时朝吐,呕吐食物及大量酸水。
西医诊断为:胃下垂,给予抑酸护胃药物,均治疗无效,遂来诊治。
刻下食后胃脘胀满,闷而不舒,心中嘈杂,口淡无味,四肢欠温,溲清数长,便溏,舌红苔白滑。
此为土虚木乘,胃气上逆,治拟抑肝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基础上配伍左金丸,法半夏12g、党参6g、黄芩6g、黄连6g、干姜6g、吴茱萸6g、甘草3g、大枣3枚,服5剂。
二诊,呕吐频次减,呕吐少量食物,无嘈杂,余症未减,遂去芩连,加之炮附子、炒白术、补骨脂、肉桂、炒党参,以补脾肾之阳。
本案胃反已久,乃脾胃虚寒,运化失司,通降失度而致。
一派虚寒之象,又夹有郁火之征,形成虚实并见症候。
故取芩连苦寒以制肝之逆,次诊肝逆之证已除,而唯以中下之寒为重,故予诸药温中祛寒,以凑其效。
4.泄泻
周左,酒家,正处大暑,酷热难耐,昨日贪食一整只冰冻西瓜,晨起腹泻腹痛,泻下黄水,肠鸣辘辘,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饮冷饮,舌红,苔白腻,脉细数。
证属胃热肠寒,上热下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
方用半夏泻心汤原方,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炒党参6g、干姜9g、蜜炙甘草5g、大枣4枚,嘱其水煎3剂,禁食生冷。
后患者服药一剂便症停,三剂服尽大便如常。
古今治泻之法众多,《医宗必读》提出了治泻有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而本案胃热肠寒之泄泻,则以调其寒热更宜,临证当究其病机治之。
5.便秘
刘童,近月来,大便难解,形干状如羊屎,其母常以开塞露灌肠通便,方能结少许。
观其脘腹膨胀,而其身形并非丰腴,故按其腹,满硬如鼓,问孩童,有无胀满之感,其曰是。
观其舌苔淡白厚腻,脉细,此乃胃不降也,故从调其气机入手,以半夏泻心汤原方,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党参6g、干姜9g、甘草5g、大枣4枚,服之7剂,大便已无燥结,续服7剂,大便调顺。
曹英信曾有言:泄泻乃脾升不足为主,便秘属胃降不足为甚,反遇便秘要祥辨细思,求其根源,不可急于攻下。
所以虽然半夏泻心汤的主症是以下利为主,为何用于便秘,但究其病机后,方知此童实属脾胃升降失和之证,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剂,则脾气愈损,其胀益甚。
6.结语
各代医家对仲景之奇方都有着各自不同释义:成无几谓此证为“胃气空虚,客气上逆”;喻嘉言则以“诸泻心汤原以涤饮”概之;当代名医刘渡舟,取其具清上温下,主治胃热肠寒、虚实夹杂;清代医家柯琴[3]则认为,半夏泻心汤是寒热之气互结心下所致;亦有医家提出本证是“湿热兼虚”、“热邪水饮互搏结心下”。
笔者认为,临证病机复杂,有主症抓主症,若无主症,病机明确,无论是胃虚挟热、胃热肠寒、或是寒热结心下、本虚标有湿热等皆可用此方一试,但适用此方者必寒热虚实速变,临证当及时调整用药,当虚则补,当实则泻,以瘥其证。
【参考文献】
[1]刘建平,刘仲喜,李大钧,等.精译伤寒杂病论[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3.433.
[2]周仲瑛.读经典,谈感悟[J].南京中医药大学报,2007,23(5):273.
[3]柯琴.伤寒来苏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