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化社会理论

学习化社会理论
学习化社会理论

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等等。学习型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哈钦斯首先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此后,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

王伟杰常波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和人们对终身教育观念的日益认同,人类走向学习化社会已成为当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趋势。因此,对学习化社会的构建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已是十分必要。

一、学习化社会的提出

最早论述学习化社会的是美国教育家哈钦斯,他在1968年提出;“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仅经常地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该以学习者的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并根据此目的制定制度,以及更以此制度来促使目的的实现,而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未来社会应该是“学习化社会”,在任何情况下,每—位公民都可以自由的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教育不再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义务,而成为公民对社会的一种自觉的责任。美国的卡内基高等

教育委员会也提出了《走向学习化社会》(Toward a Learning Society)的报告书,使学习化社会这个术语愈益广泛的普及起来。1994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

习会议”再—次提出了建立以终身教育为指导的学习化社会的构想,认为学习化社会“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与其说它是一种教育概念,不如说它是—种生活方式”。

什么是学习化社会?日本教育学者指出:“所谓学习社会,即是求得自我实现的学习被贯穿于每一个人终身的社会,它跟终身教育所倡导的社会是统一的内涵。”我国的《成人教育词典》把学习化社会阐释为:学习化社会是终身教育论者为未来教育发展勾画的理想境界,即教育与政治经济(包括家庭和个人生活)密切交织,社会各部门积极参与工作,共同分担教育责任。

二、学习化社会的特征

欧洲终身教育促进学会在1996年的年会上提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是走向学习化社会,并提出了学习化让会的五项特征:学习被当作是终身的一种连续不断的活动;学习者把自己的进步当作个人的责任;学习的评价是肯定成绩;个人能力和共同的价值观,团组活动与学习知识一样重要,学习是一种合作关系;学习是学生、家长、老师、雇主和社会之间共同的合作改进过程。

后来,欧洲终身教育促进学会又加了五点:每个人都把别人学习当作自己的责任;不论男人、女人、还是残疾人、少数民族都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有创造性、有回报的、愉快的活动;学习是外向的、开放的,对别人的文化、传统、种族信仰都能理解、容忍、尊敬和接受;学习对个人、家庭、社会和世界同样受到重视。

瑞典学者阿伯哈奠逊对学习化社会的特征进行了具体量化和设想即:全体青少年至少要接受11—12年的学校教育;至少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在高等学校中应有50%的学生年龄在25岁以上;应有50%的成人参与有组织的成人教育;应有80%的成人学

习者是在职成年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习化社会的最大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要学习,都有终身教育的愿望;二是社会要能充分满足和实现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愿望,要让社会的每个人从幼儿时期起,就能受到有组织的教育,就业后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和场所,退休后仍然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要通过不断的终身教育,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和创新激情,成为富有朝气、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社会。

三、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对策

学习化社会的实现当然决非一日之功。建立学习化社会,既要—手抓硬件,确保“学者有其校”;又要一手抓软件,创造终身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现阶段,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各种方式让社会各阶层国民接受终身教育的观念要运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动员,使每个人都知道学习不仅限于学校教育阶段,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确立“终身教育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等现代教育理念。 2.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打破现有的成人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的局面,整合各级各类学校,在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全日制学校与各种夜校、假日学校之间建立一个信息开放、联系畅通的“教育超市”,形成具有高度开放性的教育大系统。

3.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建立—方面积极建立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制定终身教育的法律法规,并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考核、评估、认证制度,实现学习化社会法规和制度上的保障。

4.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企业内教育、社区教育的一体化、系统化将教育工作的视线,由学校的点转向社会的面,把从婴幼儿

教育到高龄的老年人教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获得他所需要的教育。

5.面向基层,大力开展试点工作在各企业、社区、团体内大力倡导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其成为雏型的学习化社会,并进一步扩展到整个社会,达到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生态哲学对社会学的影响与启示(一)

生态哲学对社会学的影响与启示(一) 内容摘要: 生态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生态哲学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多种学术取向,且都可以给社会学以较多的启发。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哲学社会学启示 生态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休戚相关。特别是近50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协迫效应的增加,生态问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全球问题。人们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历史上,社会学受过生态学很多影响,一些社会学家曾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过重要的社会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风起云涌,生态哲学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对社会学的影响也愈加明显。 一、历史上生态学对社会学的影晌 生态学作为描述个体生物及生物种群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是19世纪后期由一些动物学家与植物学家建立的。进入20世纪后,生态学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在美国社会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20世纪初,当偏重于理论建构的欧洲社会学在体制化上进展缓慢之时,美国社会学的体制化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在其内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中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从而为各大学接纳更多的教师和新学科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社会学秉承当时在美国风行的实用主义哲学的精神,与一些社会改革运动相结合,注重实际社会问题的研究。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体制化过程基本完成,社会学在各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科地位,但还缺少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社会学研究。在此情形下,一些社会学家将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大量借用到社会学研究中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曾出现“城市生态学”(urbanecology)、“人类生态学”(humanecology)及“社会生态学”(socialecology)等研究方向。其中,芝加哥学派(ChicagoSchool)的帕克及其学生对人类生态学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产生的影响也比较久远。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在20世纪初社会学家借用生态学科的术语、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所形成的一个理论学派。在当时这些社会学家看来,人类社会与动植物世界有着许多相类似之处,因此,可以发展形成社会学领域的人类生态学理理论。可以说,人类生态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美国社会学早期的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从美国社会学发展史角度来讲,人类生态学是美国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本土社会学理论。在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异军突起之前,人类生态学理论支配了美国社会学界。 人类生态学理论的贡献和影响不仅表现在对美国社会学早期的发展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城市社会学的发展上。人类生态学理论对于城市社会学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其影响功不可没。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人类生态学理论,作为独立分支学科的城市社会学就不可能诞生。蔡禾:15-16]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城市社会学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身理论体系,是新城市社会学理论范式出现之前城市社会学领域唯一居支配地位的理论范式,它指引了城市社会学发展方向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是人类生态学派的全盛时期,除帕克外,伯吉斯、麦肯齐等学者都努力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社会学研究中。帕克引用生态学原理,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大自然平衡定律去解释城市中人的行为,城市好像一个大自然环境,人类按不同特性聚集而居。为了生存,这类人、动物或植物要与另一类人、动物或植物争夺最佳的位置及稀有资源。 这些早期的研究,基本上是以类比的方法,借用生态学中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来研究一些社会学问题,诸如城市中人口的空间分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社区解组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考题——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考题2010

2010年博士入学社会学专业课——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考题 1.结构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2.试论“社会学中国化”或“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中应坚持的原则,路径和注意的问题。 3.试述我国社会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成果,并谈谈你对中国目前社会分层的看法。 4.以经济发展与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关系研究作为主题,设计研究框架(理论模型),设计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5000份问卷调查的抽样方案,并说明其设计原理。 2010年博士入学社会学专业课——法社会学考题 1.如果你认为法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请你列举出当前中国法制建设中你最为关注的几个学术问题,并解释理由。 2.如果你认为法社会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则请你谈谈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法学的研究方法相比主要有哪些不同? 3.“清官崇拜”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重要现象,请你谈谈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 传统法制的影响。 内容提要 法律是现实社会的调节器,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确认人的不同社会地位的有力杠杆,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真实地反映现实的要求。因而透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当时人们关于人、社会、入与人的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的思想与观点。同时,法律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以一种最明确的方式,对当时社会成员的言论或行动作出规范与要求,因而也清楚地反映了人类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对于不同的人所作出的种种具体要求和限制。因此,从法律制度的发展变迁中,同样可以看到人类自身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国家文明发展历史已经无可争辩地证明,法律制度乃是维系社会、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的工具。同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体现。 目录 第一篇法社会学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 第一章法社会学的概念和框架 第一节法社会学的概念 第二节法律与社会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法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社会学理论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 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40分) 1.文化物质2。群体内聚力 3、角色冲突4。人格 5、性存在6、有机团结(杜尔克姆) 7.镜中我(库利) 8。情境定义(托马斯) 9、扩散性-----专一性(帕森斯) 10、权威结构(达伦多夫) 二、简答题(第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我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特点 2.简述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及其形式的基本条件 3.简析马克思“阶级论”与帕雷托“精英论”之间的关系 4.简述布劳“社会交换”概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同“经济交换”的差异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列举当前我国“社会越轨”现象的主要表现。并选用适当理论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2、试用社会学有关理论分析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化”增长的主要表现及其蕴含的问题 05年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40分) 1、EAP方案 2、东亚福利模式(Asian Welfare Model) 3、社会工作督导 4、选择性福利供给 5、社会排斥 6、第三条道路 7、反移情

8、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 9、小组工作 10、社会救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析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关系中需要扮演的主要角色。 3、简述福利国家的基本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社会学专业试题 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功能主义 2、性别角色 3、文化堕距 4、集合行为 5、标签理 论6、泰罗制 7、迟发展效果8、社会解组(杜尔克姆) 9、实证(孔德)10、价值合理性行动 二、简述题 1、科层制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2、简述中国社会失范的表现及其成因 3、社会学对“权力”的性质及其作用的主要观点。 4、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各自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三、 1、用相关理论结合中国转型社会分析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2、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实例分析中国现代风险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3、阐述结构功能论和符号互动论对“结构”和“行动”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模式的不同,并谈谈你的看法

环境社会学教学大纲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社会学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课程代码126000095j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学时:32 理论学时:28 实践学时4 专业课学科学分:2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容简介 本课程首次从公民、国家和政府三个层面将社会规律与环境规律的联合作用解析为环境伦理、环境法律和环境管理三个主要方面,并以规律的联合作用为主线将这三个环境社会学的主要分支联结贯穿起来,据此构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三篇十三章。"环境伦理篇"包括"伦理学概述"、"走向环境伦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伦理规范体系"四章,在介绍论理学及环境伦理的内涵、研究主题和意义的基础上,由"知"而"行",进而引出环境伦理在环境实践中的现实作用。"环境法律篇"从理论到实践(立法和司法)集中介绍中国及国外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导论"、"中国环境污染防治法"、"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和"国际环境法"五章介绍环境法的理论、立法(六、七两章)、司法和国际法。"环境管理篇"从第十章到第十三章,包括"环境管理概述"、"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企业的环境管理职能"、"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环境管理职能"在介绍管理学和环境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环境管理主体为线索,依次从政府、企业、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三方面介绍各自的环境管理职能。 各章教学结构及具体要求 第一篇环境伦理学篇 第一章伦理学概述2学时 第一节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伦理与道德 二、伦理学的定义 三、伦理学的类别 四、伦理学的方法和价值 第二节中外伦理思想概述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二、西方传统伦理思想 第三节道德概述 一、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二、人为什么需要道德?道德之目的 三、道德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功能 第四节道德规范体系和实现方式 一、道德规范体系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

《现代社会学理论》精.doc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南开社会学考研·社会学理论部分真题汇总

南开大学社会学理论部分真题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2010 简述社会分层造成的社会反应 简述韦伯对社会冲突论的影响 简述当代中国性别角色变迁 简述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简述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 简评布劳对社会交换论的贡献 2009 当代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共同议题 举例说明社会问题过程的三个阶段 简述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思想 简述社会交换论的思想来源 试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体系的主要特征 简评米尔斯对社会冲突论的贡献

2008 请举例分析亚文化的正、反功能。 简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犯罪现象的主要特点。如何理解贫困问题分析的文化视角和结构视角? 简述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基本命题。 简述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 简评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 2007 如何理解社会分层中的“地位不一致”现象。简述舆论形成的要素、过程和功能。 简述迪尔凯姆的宗教社会学观点。 什么是社会问题?如何识别社会问题? 简述布鲁默提出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则。 简述经济行为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2006 简述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简述西方学者论“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 简述戴维斯和摩尔提出的功能主义社会分层观如何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 试述默顿的“中层理论”思想。 简要评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2005 试述性别分层的社会学理论 试述文化的构成 试述社会运动发展的“资源动员”理论 试述现代化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学的研究模式 简要评价“功能主义”、“冲突论”和“互动论”。 2004 试述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简述科层制的优缺点 影响社会化的主要社会环境 历史上的分层制度都有哪些? 简述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标签理论的主要观点 2003 简要说明学习社会学对个人有哪些作用 简述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 简述文化的基本功能 简述西方社会学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请说明组织的目标体系 简述社会控制的基本形式 简述“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观点 2001 简述唯实论和唯名论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立场 人类婚配模式有哪些共同特点 不平等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文化传播如何影响社会变迁 为什么说社会化不足和社会化过度都会妨碍个人成为胜任的社会成员2000

对人类环境的跨学科研究对环境社会学家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

对人类环境的跨学科研究对环境社会学家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但一项有关跨学科研究范式和管理机构的调查表明,社会理论的一个关键变量-能量在社会学前景作用的研究可能是相当有限的。在过去的20年中,各种各样的措施已经成功地用于能源分析以减少其社会重要性,以及边缘化其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从社会学在研究能源系统学科理论建设和跨学科的环境决策制定上来说这是不幸的。 这些对社会外部限制的分析只是一部分。社会学理论本身对技术和物理世界的不安,及其在其他学科方面孤立的倾向明显导致了能源环境话题在过去的十年的衰落。考虑到自然科学家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的范围越来越感兴趣,现在似乎是社会学家更新能源研究的好时机。但是主动权必须来自学科内部。 环境变化在规模上日益全球化。这为社会学家观察社会进程中的社会环境问题建设,环境运动和资源开采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公共政策的演变等问题提供了不寻常的机会。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学也可能有助于环境话语的构建。研究成果从发现人类环境变化原因和后果,到对旨在改变破坏人类环境互动的政策的评估。 许多环境问题来自现代社会的能源使用。与能源相关的问题分析已经成为环境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1980年代中断之后,对能源和其他影响人类的问题的日益增长的兴趣似乎表明社会学在环境科学中的扩大作用。事实上,最近国家科学院小组呼吁增加环境社会科学研究和一个“第二环境科学”的论点关注人类环境出现在《英超美国科学杂志》上。所有这些发展鼓励环保社会学家进行广泛

的思考。一点点想象力是必需的,例如,正如1960年代末,当时社会学在寻求解决贫困,暴力、种族主义、城市骚乱等问题的洞见。 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任何社会科学实际上在环境研究和政策的辩论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会相当有限,这也取决于社会科学本身的主动性。与1960年代的社会危机一样,在1990年代,自然科学机构和范例,主导环境话语中有明显的非社会性的取向。能源分析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能源开采对现代社会转换、控制、分配和消费具有重要性;而且,如上所述,我们的许多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是由能源系统操作引起的。这些包括从酸雨湖泊和森林的死亡,其中球状的二氧化碳积聚,臭氧损耗、石油泄漏、城市空气污染、放射性废物,破坏野生之地,灭绝的鱼,和核事故。能源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学家感兴趣的话题,其研究有助于阐明已被证明生态、工程和经济学难以捉摸的能源相关问题。但是社会学,通过不作为和排斥,在能源研究实际上已被边缘化,尽管认识到要重视社会科学的能源环境价值分析系统。 能源可能给环境社会学出了一个难题。因为除了自然科学控制环境研究的领域,能源分析也是由物理学家,工程师和经济学家主导的。社会学的贡献肯定是在其他领域的边缘环境分析,大量的社会工作是主要关心社会人员对环境问题的看法。跨学科科学人文环境的互动, 社会学家能够更公开的贡献更多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后果吗?而且有迹象显示一些自然科学家会欢迎这样的贡献。社会分析提供了一个对跨学科环境乐观的精神科学。然而,它还提供了一个优点即看好学科扩张的前景。

第二节经典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经典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作为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图2-3),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形成的。美国社会学家的三本专著的问世,包括《社会系统》(Parsons 1951)、《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Lerner 1958)和《现代化与社会结构》(Levy 1966)等,标志着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诞生。虽然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已经有50年历史,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单一的”现代化理论(Harrison 1988)。实际上,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经典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集合。根据这种理论,经典社会现代化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及深刻变化。在很长的时间里,许多学者并没有明确区分社会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社会现代化与现代化)的不同,人们常常把它们当作“同义词”。 图2-3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结构 一、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的形成,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需要。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知识来源是复杂的,而且,不同学者的观点有较大差异。 1、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如果包括早期的工作,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现代化理论孕育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人类社会发展研究,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研究,它们是社会现代化理论的思想来源。 第二阶段:社会现代化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理论”,而是关于社会现代化的众多学术思想的集合。从事社会现代化研究的学者们,并没有就它们的研究工作达成一致。与之相反,学术批评是一种时尚(Harrison 1988)。 第三阶段:社会现代化理论的批判和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也受到学术批评,出现一些新观点,如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主义、“新现代化”等。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更多是从国际关系角度谈现代化,

社会学理论题型整理

社会学理论题型整理 社会学 名词解释 1、韦伯:社会行动、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理解、社会学研究的可还原性、理想类型、主观意义的客观分析、工具理性类型、价值理性类型、传统行动类型、情感行动类型、解释的循环、阶级、权力、权威、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合法权威、科层制、社会秩序合法性、选择亲和性、资本主义精神、理性化 2、迪尔凯姆:社会事实、不可还原性、社会比率、集体表象(集体观念)、受控比较法、社会学主义、社会团结、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社会分工(社会分化和专业化)、集体意识(集体良心)、利他性自杀、利己型自杀、失范性自杀 3、林南: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密集性(紧密性)、资源、社会结构(结构)、个体行动(行动)、结构假设、互动假设、网络假设、行动假设、弱关系力量命题、位置力量命题、制度场、资本流、情大于法 4、哈耶克:知识分工、有关各种情势的知识、无知、能够克服的无知、无从克服只能应对的无知、真个人主义、唯科学主义、进化论理性主义、建构论唯理主义、自由、个人自由、自生自发秩序(感性秩序)、组织秩序、内部规则(一般性规则)、外部规则、扩展秩序、肯定性义务 5、卢曼:系统、社会系统、技术主义原则和方法、环境、互动系统、组织系统、社会整体系统、社会分化、环节分化、层级分化、功能分化、社会进化、沟通、双重偶然性 6、格兰诺维特:弱关系、弱嵌入型、集体行动、阈值 7、怀特:生产市场、网络地位等同体布特:结构洞 8福柯:知识考古学、话语实践、实证性、话语实践个体化、档案、注视、洞视、知识型、分类学、一般语法、微观权力物理学、酷刑、“调查”性权力——知识型、惩罚形式表象化、层级监视、规范裁决、检查制度、全景畅视监狱 9、埃利亚斯:习性、宫廷理性、型塑化过程、国王机制、 10、马尔库塞:辩证逻辑、辩证理性、形式逻辑、艺术理性、历史辩证法、爱欲、压抑文明的辩证法、幻想、审美意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规律的合规律性、单向度社会、高层文化、忧患意识、幸福意识、语言的功能化、仪式化、封闭化、思想的双向度性、自然革命、新感受力 11、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类型化、策略制定、经验论、唯理论、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科学思想连续体、后实证主义、一般性话语、研究项目、解释性、策略性、典型化、创新、市民社会 12、鲍曼:荒野文化、园艺文化、选择性亲和、现代世界观、立法者、后现代世界观、阐释者、现代性社会学、后现代伦理学、观光者(旅游者)、流浪者、流动的现代性 13、福山:信任、道德性社团、私人信任、公众信任、社会资本、自发行社交(次社会资本) 14、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社会秩序、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人道教 15、斯宾塞:分化、整合、 16、马克思:实践、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异化、异化劳动 17、齐美尔:社会形式、社会几何学、等式服从、等级式服从、多重角色复合体、文化悲剧 18、米德:姿势对话、主观定义、半意识状态、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化、普遍化的他人、内部组织、外部组织、承担他人角色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15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

第14章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 第一节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由来和早期的发展 “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一个外来词。所谓现代,是指欧洲中世纪结束以来延续至今的时间过程和新时代的特征。现代化主要是指西方社会18世纪前后开始的经济、政治、技术和社会的急剧变革过程。一、现代化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一)兴起的原因 1st.广大新兴独立民族国家的发展问题; 2nd.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结构出现的新变化。 (二)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1、广义和狭义的现代化。 2、不同学科的现代化理论: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历史学中的现代化理论、社会学研究现代化理 论。 二、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早期发展 1、孔德和斯宾赛对新的工业社会的分析。 2、腾尼斯、迪尔凯姆和韦伯对现代化的实证研究。 3、帕森斯关于现代化的有关理论。 第二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状况 50年代至60年代是现代化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研究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和社会发展模式问题,代表理论有英格尔斯的“人格现代化”理论和列维的“现代社会结构”理论。 一、“人格现代化”理论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格尔斯从60年代开始,探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质和关键因素,从“人格现代化”的角度,把现代化看作是一种心理态度和价值观的改造过程。 1962-1964年,英格尔斯和他的研究小组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有关个人现代化的调查。他们在孟加拉、尼日利亚、以色列、印度、智利和阿根廷等六个发展中国家,选择了6000人进行个人现代性的测定。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英格尔斯从1966年起,陆续发表和出版了《人的现代化》、《迈向现代化》等著作和论文,阐述关于社会现代化的观点。 (一)现代化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当现代性深入到大多数国民性格中,就会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现代人格的特征 1、现代人准备接受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 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 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 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 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社会和人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 6、计划、即在个人和公众生活中趋向于制订长期计划; 7、知识,即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尽可能多地去获取知识; 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即现代人依赖他生活的世界,相信周围的人和社会组织能够实现他们的任务; 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 10、乐于让自己和后代去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 11、相互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 12、了解生产及过程,期望能在认识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 (三)形成现代人格的环境因素 1、横向分析了促成个人现代化的环境因素: (1)学校教育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七章社会学的制度理论 27.1 复习笔记 一、制度主义兴起的背景 1.西方制度主义兴起是人们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反思的产物 (1)古典经济学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出发,认为私有产权、市场、国家等是自发形成的制度,在保护私有产权的宪法秩序的前提下,人们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经济效率、经济均衡和社会普遍福利的增加,而把其他社会文化或制度因素排除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之外。这种经济理论的实践结果却是不断的经济危机与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2)在此种情况下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学,特别是其中的奥地利边际效用学派,虽然视制度文化因素为影响人们的偏好或者效用的函数,但是仍然认为这些因素是外生于经济过程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达国家中,社会发展出现了福特式生产体制与福利国家制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开始重视政府及其宏观政策、经济科层组织中的经理阶层的管理这两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但仍认为非正式制度因素对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组织经济绩效的提高起着干扰作用而力图排除之,其结果加速了福利国家的危机与福特制的危机。 (3)随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诸学派,重视货币、供给、个人理性预期等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态度,受到历史方法的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特别是经济社会学的批判。促使经济学主流根本地改变对制度的看法的,是科斯、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诸流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主流虽然对各学科的制度研究的复兴具有重要影响,但其理性选择理论基础上的制度理论并不为所有人接受。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

中,很多新制度主义学者都试图从旧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学派那里去寻找制度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主流不同的诸多新制度理论及新制度主义流派。 2.西方社会制度主义的兴起,也与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的演进,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中的运用,但鉴于发展中国家独特的传统与现代重叠的社会结构,发展经济学较为注重综合性的分析。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有一个从土地、劳动、货币资本,到技术、人力资本再到制度、文化、心理等递进的过程,相应地,对于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也先后将注意力集中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发展教育等方面。由于这些药方并没有明显的效果,自1980年以来,发展经济学又集中于分析建立正式的现代产权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益重视,并对上述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发展经济学的制度分析促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并直接激起了各种新制度主义思潮在发展中国家中的盛行。发展社会学、现代化理论也都存在相似的情况。 3.西方制度主义的兴起,归根结底是对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反应 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生产与组织方式的大变革,西方发达国家多单位的科层制大企业以及大批量生产模式开始衰落,企业组织日益小型化、网络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也出现了转型,社群力量与公民社会日益突显。人们日益认识到,再也不能仅仅从外在制度条件的角度去研究经济效率、社会问题了,制度因素本身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重要部分,因而必须就制度因素本身进行研究。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时空抽离状态所带来的多元文化问题,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对制度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