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论教育学新版教育课件

合集下载

康德ppt课件

康德ppt课件

康德“自由政府”的理想 康德所谓“政治自由”的两个方面: (1)好社会的标准就是实现个人自由。 在人类社会这个目的王国中,任何自由都 不得被贬低为手段而受到羞辱。 (2)政治自由还体现在个人意志的和谐 原则中,由此导致每个人的自由和一切人 的自由和谐一致。
康德的政治理想是以人民主权和代议制为 基础的共和政府,它赋予公民以自由人的尊严, 使之能够在自治中实现自己的自由。 康德所谓“自由政府”下公民身份的特征:
康德对共和政体的道德辩护
人们如何证明政府的正当性=人们如何证明 法治的正当性
政府应该是某种宪法和法律的化身,而这种宪法 和法律能够为最终解决某些类型的冲突提供非暴 力的方式,其目的(在道德上)就是为了克服不 公正而不是为了功利。
康德盛赞共和政体和代议制政府
共和政体是唯一持久的政治体制,这种政体下的 法律是自主的,不依存于任何个人的。共和政体 是一切政府法律的最终目的,也是个人决定性地 “得其所得”的唯一条件,也是实现公正的唯一 条件。
康德这样表述: “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 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 作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相对于他的绝对命令,“人是目的”这 一原则被称为“实践命令”—命令人们在道 德实践中必须承认“人是目的”。 “人是目的”的实践命令所说的人,是 个体的人。
意志自律 作为个体的人,按照绝对命令行动,是 工具又是手段。那么,人是目的和人是手段 两个方面统一的途径是什么呢?康德的解决 办法便是“意志自律”。 意志的实践原则就是每个理性存在物的 意志都是普遍立法意志。 人作为理性存在物,自己给自己立法。 人既是立法者,又是守法者。人的守法是自 在自为的、自觉自主的“我意如此”。人是 服从自己所立之法的主人,绝对服从而又法 由几出。因此克服了人的目的与手段的对立。

康德的教育哲学 ppt课件

康德的教育哲学 ppt课件

康德的教育哲学
30
分析:
李雯的内在道德原则是追求简单公平的:你 跟我玩,我也跟你玩;你不理我,我也不理 你;你送我一支铅笔,我送你一块橡皮。而 老师却要求李雯做出不能取得回报的单向 帮助。
引导李雯形成道德是自律的观念。
康德的教育哲学
31
3.反思道德教育方法
(1)反对利用从众心理树立榜样的做法
如果从效果上谈论道德,还是带有功利性。 所以从动机和目的来看道德才能摆脱功利性。 主观目的总是偶然的、依对象的不同而变化的,
只有客观目的才是一切有理性者普遍必然的目 的,具有绝对的价值。
康德的教育哲学
16
第三条道德律
每个人的意志都是立法的意志。
每个人都出自自己的自由意志为自己立法,而 不是听从别人的教导。
康德的教育哲学
25
(四)人性观之非善非恶
“人生之初只是一个‘自然人’,无所谓 ‘善’和‘恶’。 ”
“人的本性在道德上为善耶?为恶耶?都不是的, 因为人在本性上并不是一个‘道德人’。”
自由意志既可以为善,也可能导致邪恶。
人类必须接受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一 方面约束自己的非人性成分,防止人性蜕 化为动物性;另一方面发展人“向善”的潜 在倾向和能力,从而形成善良意志。
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 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 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
1797年康德辞去大学的教学工作。1804年2月12日康 德逝世。
康德的教育哲学
4
康德的生活:
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 一个最规则的动词。”
康德的教育哲学
7
二、康德的教育思想

最新《教育学》(全章节)课件ppt课件

最新《教育学》(全章节)课件ppt课件

• 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
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代表著作:《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 到制度教育学》以及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从社会、 教育与人三者之间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 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 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
• 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代表著作: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 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地增长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 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 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 发展的差异性。来自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 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 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 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 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 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律 C教育体系 D教育问题
3、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杜威
4、强调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这个观点所体现的教育思潮是()

康德论教育学新版教育课件

康德论教育学新版教育课件

两点认识
性教育:
对性别的教育:要让年轻人对于那种必然 与他 相联系的事物保持无知和纯真是不可能的,即要 及早进行性教育。 尊重异性,如关于婚姻:通过无邪的举动赢得 对方的尊重,并由此寻求婚姻的嘉奖。(爱弥儿)
对等级与人类的不平等:
让年轻人知道,人的不平等是一种既成的机制。 拥有轻松愉快的好心绪。 对他人有仁爱。
襁褓:
我们为了方便,把孩子包的像木乃伊一样。 而美洲的野蛮民族则把婴儿放在地上挖的坑里, 然后撒上腐烂树木的粉末。这样尿和其他东西 就会被吸收。这样婴儿可以保持干燥。
关于摇篮与孩子的哭喊
摇篮:
这种来回摇晃对孩子是有害的。摇晃是 一种让人呕吐的运动,并产生晕眩。
哭喊:
哭喊对孩子是有益的。人们往往一听到 孩子哭就过来哄他们。但其实这非常有害的。 这通常是孩子学坏的开始。他们只需哭喊便 会得到一切,因而会用哭喊来进行独裁的统 治。(19~20页)
关于牵引带与学步车
让孩子们通过这一类辅助工具学习走 路不会比让他自己学更保险。
人们一般认为孩子摔倒会伤得很重。 但实际上他们从来不会。
小总结
所有这类人为措施都是有害的,因为 他们与自然在一个有机的理性存在者中的 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让孩子更多地学习 (主动),这样反而可能把某些东西掌握 的更根本。
关于儿童心灵的塑造
康德之问
一个本来应该向债权人还钱的人但却 因为对一个受苦者的同情,而把本来应该偿 还的钱送给了那个人,这样做是对还是错, 你怎么看?
不,这样不对。因为我在做好事时, 我首先必须是自由的。当我把钱送给穷人 时,我是做了一件让人称赞的事;当我还 债时,我做的是一件理应去做的事情。
结语
《论教育学》是康德关于教育的著作之一。该 作品受到了卢梭思想的深刻影响,以自然教育为 主线,论述了人在婴儿、儿童(包括青春期)阶 段的身体,心灵,品格等方面的教育,其核心思 想是让人充分自然自由的发展能够见容于社会的 天性。其中一些思想我们今天看起来很平常,但 在当时能够提出却非常难得。更有一些思想远远 超越了时代,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教育学课件(新)

教育学课件(新)

三、人发展的规律性
1、顺序性 2、不平衡性 3、阶段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第二节 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
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
1939年苏联出版了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是译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 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930年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是我 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 育的著作。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布卢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
教育不只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同时 也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多种选择:教育规律、 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
教育学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 编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 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 题的专著是我国的《学记》;
1、学校教育逐渐普及
16世纪德国出现普及教育的法令(缺乏强制性) 19世纪中叶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颁布普及义
务教育的法律(具有强制性)
20世纪初普及初等教育 二战后普及中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在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 教师。

教育哲学讲课课件

教育哲学讲课课件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 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它的夜曲。

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对之凝神思索,它们 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 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邓晓芒译,杨祖陶 校《实践理性批判》)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 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以的景仰和敬畏: 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实 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 有二事焉,常在此心,敬而畏之;与日俱新:上则 为星辰,内则为德法。(余光中) 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 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 律令。(冯晓虎)


参考文献

[美]曼弗雷德.库恩. 康德传[M]. 黄添盛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张国林. “物自体”:认识的界限与本体的涅槃——论康德哲 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继承与开拓[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06). [英]罗素. 西方哲学史[M]. 张作成译.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7.

唯理论派 (推崇绝对理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 理性)

1、笛卡尔(‚天赋观念‛说,即笛卡尔认为人类的理性中 天生就具有一部分能力,如数学、逻辑诸范畴及思维的‚我‛、 绝对完满的‚上帝‛等。正是有了这些先天存在的观念,人类 才能够进行科学的认识) 2、斯宾诺莎(进一步强调了‚天赋观念‛的自明性,他认为 真理不但是真理自身的标准,而且也是错误的标准,就如光明 显示它自身并同时显示黑暗一样。) 3、莱布尼茨(‚天赋观念‛并不是一种清晰的、先天的真 理,而只是一种发现真理的潜在能力,这种潜能借助感性经验 得以展开,从而产生知识。)

康德PPT课件

康德PPT课件

时代背景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生平
主要成就及影响
1 2 3
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康德成功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 斯·培根的经验主义,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
批判哲学体系
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 《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标志着批判哲学体系 的诞生。
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之间的鸿沟。
02
康德哲学思想基础
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但理性本身需要被批判和审视 ,以避免出现超越经验范围的独
断论。
先验概念
康德提出了先验概念,即人类理性 中先于经验而存在的认识形式,如 时间、空间等,这些先验概念是认 识世界的前提。
范畴与感性直观
康德认为范畴是人类理性对感性直 观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的工具,只 有通过范畴才能将杂乱的感性材料 形成有条理的知识。
康德美学观点概述
康德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类感性认识的 学科,强调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 性,提出了美的四个契机(质、量、 关系、模态)以及崇高理论。
艺术评价标准
康德认为艺术应该具有独创性、典范 性和自然性,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唤起 观众的审美愉悦,并传达出艺术家独 特的审美理想。
目的论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作用
对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影响和启示
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当代法治国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维护法律权威,加强司法独立。
国际关系理念与和平共处原则
1 2
康德的国际关系理念
国家间应和平共处,遵循国际法原则。
和平共处原则的内涵与实践
尊重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和平解决争端。
3

康德《教育论》

康德《教育论》

康德《教育论》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著名哲学家。

1740年入柯尼斯堡大学读书,1746年起,因生活所迫曾任家庭教师多年,1755年得硕士学位,留母校任自然科学讲师;1770年升任哲学教授;1781年发表其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始创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

后陆续发表《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1776年、1780年、1783年、1796年四次承担教育学讲座;1797年退休;1803年由其学生F、T、林克将其讲稿整编为《康德论教育》一书发表。

1804年2月12日,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去世。

康德生活在欧洲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时代。

在政治观上,他一方面要求共和制和法治,向往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又反对群众斗争,不赞成自下而上的改革,表现出矛盾的两重性。

他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命,而又怯懦的两面性和妥协性。

在思想上,他早年受莱布尼茨一沃尔夫思辩的熏陶,又是牛顿的学生;后来赞赏洛克的经验论,更倾倒于卢梭的自然主义,他既要维护科学,也要肯定自由,他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主张“本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它是感觉的泉源。

但又认为这种“本体”是不能被人认识的。

康德认为时空上,“感性”的先天形式和构成感性认识的必要条件,如果“理性”要求对“本体”有所认识,就必然要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

人类的知识是有限度的,人的理性低于意志,因而必须依赖神和上帝,在一种方式上给宗教保留了地位。

康德的先验论的作用是,并且仅只是保证实际经验的严格的规律性。

在批判哲学里他审查了理性,探究了道德本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

《教育论》(Education Theory of Kant)1803年出版,1926年由瞿菊农译成中文,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全书共六章。

康德力图通过教育,实现他的哲学思想,改造人类社会。

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賦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因此“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儿童品格的培养
服从:服从可以来自强制,这时它是绝对的。 也可以来自信赖,而这是另一种类型的服从了。 前者使儿童为遵守公民法则做准备,后者让儿童 自发的遵循权威,规范等。
诚实:它是品格的根本特征与本质。有些儿童 有撒谎的倾向,这往往是源于一种生动的想象力。
让孩子戒除这种习惯是父亲的事,因为母 亲们通常认为这无关大局,她们常常只会看到孩 子的天赋与能力,并沾沾自喜。
有些父母总是拒绝孩子的一切要求。 以锻炼他们的耐性。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东 西后才能说:这对你来说已经足够了。
当孩子想要哭喊来迫使大人做什么时, 可以不予理会。当他友好的要求时,对他有 利的东西就应该给他。
无谓地荒嬉和无休止的爱抚不必那些嘲 弄要好多少。这暴露了父母的弱点,使他们 在孩子那里失去应有的敬重。
康德论教育 学03新版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 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 学的创始人。他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 义的诸多流派,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 力的思想家之一。
语 录
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 的王。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 的,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关于儿童记忆力的培养
“我们能记住多少,就知道多少。”因此 记忆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人们或者是死记硬背,或者是通过交往来 学习语言,而后者对于学习活的语言是最好的 方法。背单词的确是必须的,但……
让儿童读小说是最不好的,因为在读这种 东西的时候,除了把它放在眼前消遣外,不再需 要其他能力。读小说会减弱记忆力,记住小说内 容向人复述很可笑。(??)
襁褓:
我们为了方便,把孩子包的像木乃伊一样。 而美洲的野蛮民族则把婴儿放在地上挖的坑里, 然后撒上腐烂树木的粉末。这样尿和其他东西 就会被吸收。这样婴儿可以保持干燥。
关于摇篮与孩子的哭喊
摇篮:
这种来回摇晃对孩子是有害的。摇晃是 一种让人呕吐的运动,并产生晕眩。
哭喊:
哭喊对孩子是有益的。人们往往一听到 孩子哭就过来哄他们。但其实这非常有害的。 这通常是孩子学坏的开始。他们只需哭喊便 会得到一切,因而会用哭喊来进行独裁的统 治。(19~20页)
论教育中的人
在教育中人必须:
• 受到规训。 • 得到培养。 • 变得明智(世故)。 • 注意道德教化。
康德提出的人社会化的四要素, 最终结果是形成良好公民。
论儿童的教育
学习第一阶段:学得一种谦恭与被动的服从。 学习另一阶段:在法则之下的思考与自由。
从孩子进入童年开始,若他没妨碍别人自由,就给 他自由。 他让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他的目的才会实 现。 对他进行的强制,是为了指导他运用自己的自由。 (最晚实施)
论自然 教育
自然教育定义与方式
自然性教育是人和动物共同方面的教育, 由父母、保姆或护士进行。
关于母乳喂养。乳清与母亲的饮食。 关于襁褓。野蛮民族的故事。 关于摇篮。孩子的哭喊。 关于牵引带与学步车。
关于母乳喂养与襁褓
母乳喂养:
以前人们认为母亲生育后分泌的乳清 一样的初乳对孩子有害,在哺乳之前需要 挤掉。自然不会做无用功,后来人们发现 这种初乳能够清楚婴儿胎粪。
作者简介
康德一生著述丰厚,其 中核心的三帙合称“三大批 判”,即《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 力批判》,系统且关连地分 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 和美学思想。
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 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重 要论著。康德终身未婚,于 1804年2月12日逝世。
目录
导论 论自然教育 论实践教育
关于牵引带与学步车
让孩子们通过这一类辅助工具学习走 路不会比让他自己学更保险。
人们一般认为孩子摔倒会伤得很重。 但实际上他们从来不会。
小总结
所有这类人为措施都是有害的,因为 他们与自然在一个有机的理性存在者中的 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让孩子更多地学习 (主动),这样反而可能把某些东西掌握 的更根本。
关于儿童心灵的塑造
导论
我们所理解的教育
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我们所理 解的教育包括保育,规训,以及连同塑造在内 的教导。
保育:父母要采取措施,让孩子不会有害的运用 其能力。 规训:通过训诫,把动物性变成人性,使人性自 然禀赋(善)发挥出来。 塑造:指导儿童的行为,使其在正确方向上发展。 动物不需要(?)。
合群:与他人保持友谊,而不是只顾 自己。
心胸宽广:只有这样,他们的目光才 会像太阳一样明朗。一颗快乐的心本 身就能在好的东西中感受到愉快。
论实践 教育
论实践教育
实践性教育是指那种把人塑造成生活 中的自由行动者的教育。这是一种导向人格 性的教育。(自由行动者的教育。规范下的 独舞。)
技能:不是肤浅,而是精深的技能,促进天 赋发挥。 世故:把我们的技能施加于人的艺术,使他 人为我们服务。 道德性:为了塑造品格。首先要去除激情, 其次要忍受匮乏,习惯承受。
论教育是一种艺术
教育是一门艺术。以前人的认识为基础, 经由多代才能完善。
对人类来说最苦难的两种东西:统治艺 术与教育艺术。
教育艺术的起源与进步:机械性(随机 生成的) 裁断性(计划与要求)
教育艺术原理:孩子不是以当前人类状况,而 是以人类将来更佳状况——合乎理念及其完整 性进行教育。(教育要追求完美,引领时代。)
儿童心灵能力(运动)培养
首要规则:尽可能去除人为的工具。工具只 会毁掉人的能力。用线量或用目测;靠钟表或用太 阳高度;指南针与日月星辰……
富兰克林关于学游泳设计:让人站在刚好还能 露出头的水里,水里放一个蛋,然后让他去抓这个 蛋。这样他必须俯身下去,把脚抬起来。
具体包含: 跑步、投掷、盲牛游戏、玩陀螺、 体操、放风筝等。
金丝雀的故事。
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只有通过人, 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
教育的作用:
1.把东西教给某人。 2.把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挥出来。
人不可能知道他自然禀赋有多大。教育应该让自 然禀赋均衡的发展出来。让人性的胚胎达到本质规定。首 要的是善。
对一种教育理论加以筹划是一种庄严思想,即 使无法实现也无损其崇高,不要将其看成黄粱一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