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题名词解释1.人类进步法则/人类智力发展的三段律2.孔德3.斯宾塞赫伯特斯宾塞,西方社会学史上早期社会学家,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之一,英国社会学奠基人。

其社会学思想主要包括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

他的思想深得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赏识,被视为学术界的“思想泰斗”、“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代表作有《社会静力学》,《发展的前提》,《心理学原理》等。

4.社会进化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人类整个文明和在每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中都有表现,而且以不断增长的速度在继续进行着。

进化是自然的、不可逆的、非直线的。

5.齐美尔乔治齐美尔,德国早期的社会学代表人物之一。

确立了将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并基于这种思想,对社会互动的形式和过程进行深入说明。

在19世纪20年代初,为将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了重要的理论工作。

主要著作包括《论社会分化》,《货币哲学》,《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等。

6.社会交往形式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互动交往在这种方式中构成了社会现实。

7.社会事实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

8.社会团结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社会团结是维持和控制社会成员的力量。

9.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合。

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10.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结纽带。

11.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12.社会整合反映群体成员与集体的联系方式和结合状态,实质是一种内聚力,对群体成员产生支持作用。

13.社会失范指道德规范在整个社会或其组成部分中处于相对紊乱状况。

《西方社会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西方社会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西方社会学资料第一章绪论社会学是一门经验的社会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主要研究的社会行为。

目标 是为观察社会提供一种客观和不偏不倚的理论和方法,即目标是科学性的,而非政治性。

社会学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核心是社会公平或社会公正的问题) 社会学研究基本是使用了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社会问题的研究,即它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张实证主义的认识路线,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社会学成为了一个成熟,并得到了公认的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性学科。

本章主要介绍介绍社会学的学科的研究对象、特点、性质、基本概念、理论结构、研究方法、学习的意义和方法等;使学生对社会学有一个清楚的基本了解。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分歧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存在很多种说法:(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8)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9)社会行为的科学;(10)社会互动;(11)社会结构;(12)社会制度等等。

具体包括如下三类:一是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二是侧重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三是赞成上述两种观点,并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为原则,即个人是社会 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成抽象的东西与个人对立;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 关系的总合。

二、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定义:社会学是对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存在两种分歧的观点:1.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现象具有规律性,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必须使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具有本质的区别,即自然现象上纯客观的,社会现象具有人的主观的动机和目的。

1.社会学的性质学术界公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重要在于它的科学性,因此,社会的解释体 系成为其核心功能之一,其次才是指导实践和预见功能。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

西社复习资料第一章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838年孔德提出来的。

2.澳大利亚社会学者马尔科夫•沃特斯指出,社会学宣称是一门独立学科的原因有二:一是它具有一个被广泛公认的理论传统,二是它在方法论上有一种严肃的态度,即以精密的方法论来指导研究。

真正确认这门学科的是理论。

3.理论的特质及其构成(1)经验主义:对社会事实或实践作理论归纳[美]亚历山大:理论就是脱离个别事物的一般化,脱离具体事例的抽象。

[美]乔纳森•特纳:科学理论总是力求超越具体事件和时间的局限。

理论是一般的、基本的、永恒的、普遍的。

总之,都强调理论对社会事实的“一般化”、“抽象”、“概括”、和“总结”功能,认为理论是一种假设、观点、学说、取向、视角、命题或结论。

(2)理性主义理论不能反映真理。

理论的主要作用是解释和预测,判断理论的标准是其解释力和应用范围。

[美]默顿:逻辑上相关联并能推导出实验一致性的命题就是理论。

(探索性研究)沃德:理论就是概念、定义和命题的逻辑演绎—归纳体系,它陈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过选择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可由此得出可检验的假设。

(验证性研究)4.“社会学理论”的含义及其构成★(1)社会学理论是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一种客观、系统性的总结,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科学活动形式,其有别于形而上的思辨和日常知识的推理。

(2)社会学理论的类型,分类:★①一般理论与中层理论:一般理论主张从概括性观念的一般理论到特殊社会事实之研究的理论,又称“巨型理论”,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中层理论主张社会学的研究应该从特定社会事实出发去建立正确而有效的的特定理论,在慢慢地结合许多具有相关性质的特定理论而成概括性的一般理论,又称“微型理论”,以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为代表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宏观理论以整体性的社会现象为解释对象;微观理论关注行动个体之间的互动层面的现象与问题(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③描述性理论与解释性理论④正式理论与非正式理论⑤理念性理论与科学性理论⑥直觉性理论与客观性理论就社会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而言,其最具代表性的分类是把社会学理论划分为“实质理论”与“工具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整理

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整理

编者说:这是按照老师画的重点整理的,可能会有点小问题,但是几率不大,大家好好看看。

(09社工班)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学理论的分类1、按照理论出现的年代来分类.2、按国家分类,例如德国的、美国的社会学等。

3、按理论的主题或概念为中心分类,如功能学派、冲突学派、交换学派、符号互动学派等就以理论具备的共同概念来分类的。

如功能主义(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默顿—亚历山大)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分野客观主义社会学:(唯科学主义)客体主义 objectivism,从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理论。

主观主义社会学:(人本主义):主体主义 subjectivism,韦伯、符号互动、现象学社会学。

(一)、研究对象上:客观主义:社会学应以那些外在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所左右的现象为研究对象,强调与自然科学的一致性。

主观主义:强调研究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二)、研究方法上:客观主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研究。

主观主义则反对把人类社会降低到自然水平,强调方法特殊性,如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符号互动的角色扮演,定性研究。

(三)、对社会的认识上:客观主义:社会唯实论。

主观主义:社会唯名论。

(四)、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客观主义:社会具有优先存在的价值,人是被动的,受结构决定的。

主观主义:人是能动的主体,虽然也承认制度的约束性,但更注重人的自觉过程。

如符号互动论。

(五)、核心的分析单位:客观主义强调社会结构,主观主义强调社会行动。

第二章:社会学的奠基人——孔德,斯宾塞第一节:奥古斯特孔德一、创立实证哲学实证主义社会学则只是他的实证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

所谓实证Positive原意是肯定、明确、确实。

实证一词有五方面的含义:“①现实的而非幻想的;②有用的而非无用的;③可靠的而非可疑的;④确切的而非含糊的;⑤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二、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至少应包括观察、试验、比较方法,还有“历史方法”为重要补充。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一、关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三种观点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社会本位主义,还是个人本位主义,这个分歧把社会学家观察社会的视角分成宏观和微观两种。

有关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大体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个体主义、社会整体主义和个体与社会有机关联。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其《哲学的改造》中阐明了这三种观点:“社会必须为个人而存在;或个人必须尊奉社会为他所设定的各种目的和生活方法;或社会和个人是相关的、有机的,社会需要个人的效用和从属,而同时亦需要为服务于个人而存在。

”二、行动与结构的三种关系在社会学理论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通过行动与结构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A.结构优先于行动:认为社会现象不能归结为个体行为,行动并不表现为个体的主观选择,而是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社会结构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任何个体的行动都是社会结构制约的产物。

因此主张摒弃个体的主观因素,从结构入手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研究。

B.行动优先于结构: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行动的结果,行动的关键是个人的选择而不是宏观的结构情境。

一切复杂的社会现象,如社会、文化、制度、结构等都必须由个体的动机和行动来说明和解释。

因此个体行动成为分析和观察一切社会现象的基本视角。

C.行动和结构相互作用:行动与结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社会结构相对于社会行动者而言,具有独立性和约束性。

另一方面,行动者在具体的时空状态下,可以废除或打破现有的规则或规范结构,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

因此:社会结构产生于个体的社会行动,又反过来对个体的社会行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个体的社会行动受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又有可能突破既有的社会结构,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

三、为什么说社会学的出现与现代性的产生是一致的?社会学的出现与现代性的产生是一致的。

社会学的诞生就是为了探索由前现代社会(或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所带来的后果,是对现代社会特征的一种反思性分析,其关注的核心就是“现代性”的形成和命运。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绪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动力(见表0-1)★★表0-1 西方社会思想背景考点二: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思想传统(见表0-2)★★★表0-2 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考点三: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整合趋势★★1微观—宏观的整合(1)早在古典社会学理论家那里,微观—宏观的关系问题就开始得到重视。

(2)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库利和米德为代表的早期芝加哥学派注重微观层次的个人及个人之间的互动。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帕森斯发展出了他的结构功能主义,从宏观层次上对社会结构或系统进行阐述。

(3)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开始关注美国社会学理论的这种微观与宏观的分裂。

(4)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瑞泽尔就开始寻求一种整合的社会学范式。

这一范式旨在从主观形式和客观形式中将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相整合。

2能动—结构的整合(1)英国的吉登斯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将能动性和结构看成“二元性”,强调二者相互关联不能彼此分开。

(2)阿切尔则拒绝吉登斯的二元性主张,认为能动性和结构能够而且应该是分开的,为了区分这二者,我们要有能力去分析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3)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他的理论中以惯习和场域的关系来讨论能动和结构的主题。

惯习是一种内化的精神结构或认知结构。

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中的一种关系网络,场域的结构限制着能动者。

(4)德国理论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则是在“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题目下讨论能动和结构这一主题的。

生活世界是一个人们互动与交往的微观世界,系统植根于这一世界、来源于这一世界,但是系统最终却发展出自己的结构特征。

3理论的综合(1)理论综合所涉及的是将两种或更多的不同理论进行综合,努力是普遍性的。

(2)这种综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为不同理论流派相互承认和吸取吸收对方的理论观点,而不是力图发展出大而全的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二)模式变项P173 1.模式变项是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定情景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用对立的“二分法”表示:感情中立性—情感性,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成就性—先赋性,专一性—分散性。

2.模式变项首先说明不同的社会关系或角色特征,还可以说明各种社会制度、群体与组织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以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

3.模式变项的不同组合级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反映不同的社会结构。

(三)AGIL 功能分析模型 1. AGIL 强调系统的“必要条件”。

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P176 :行为有机体系统——适应功能(Adaptation)人格系统——目标获取功能(Goal Attainment)社会系统——整合功能(Integration )文化系统——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四)社会学中层理论观P182 1.中层理论特点:①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②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如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都属中层理论;③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④中层理论区分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⑤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⑥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3.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第一步就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接下来才可以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

(五)功能分析范式P1841.范式:指一套严格的分析的研究程序。

范式的作用主要是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以及命题,提供简练、准确的规范化语言。

2.默顿指出以往功能主义的三个错误假定:第一是社会的“功能一体性”假定,第二是“普遍功能主义”假定,第三是“不可或缺性”假定。

3.默顿功能范式:指出功能分析的步骤:①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事项,②然后分析这些事项存在于其中的结构关系,③最后说明事项所履行的功能。

由此默顿总结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求明确区分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二是功能与结构密切相关。

“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

4.十一个澄清的问题1.功能归属事项2.主观意向概念3.客观结果概念4.功能指向单位的概念5.功能需要的概念6.功能实现的机制概念7.功能选择的概念8.结构脉络的概念9.动态与变迁的概念10.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11.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蕴涵问题。

(六)结构分析范式P186 1.他在结构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 默顿结构分析范式,即结构分析的14条规定:1.社会结构三.社会冲突论(一)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理论P2011.社会冲突的根源。

其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结构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

现代社会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一方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一方是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

(权力:不顾反对而把某人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

权威:期待他人屈从的合法化权力。

)2.社会冲突的形成。

“准群体”是没有阶级意识的集合体,而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

显群体是组织起来的,具有明确利益要求和奋斗目标的群体,如党派,工会等。

3.“准群体”转化为“显群体”的条件:(1)具备基本的技术保证,包括领导者、物质设置、纲领和意识形态;(2)政治上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自由,法律上必须允许结社联盟;(3准群体内部之间有沟通的可能程序与正式程序)。

3.达伦多夫认为一旦社会冲突形成了,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解冲突。

4,社会冲突的程度: (1)影响社会冲突强度因素:①社团的重叠程度②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度;③社会流动性程度。

(2)影响社会冲突烈度因素:①社会经济剥夺情况;② 冲突的调节:即冲突的控制方式。

5.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

三种变迁类型:革命变迁: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改革变迁: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最低层次的变迁: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6.度量社会变迁的尺度: 根本性:社会变迁的程度,关联阶级斗争的强度突发性:社会变迁的速度,关联阶级斗争的烈度(三)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P2101.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 现实性冲突: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作为手段的冲突,冲突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非现实性冲突:至少冲突中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冲突本身就是目的,没有任何结果可言。

注:两种冲突的区别不是纯粹的,两种性质的冲突往往是交叉着、混合着。

2.紧密关系中的冲突: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并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地对感情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当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攻击性和敌对性。

3.内群冲突与外群冲突:内群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冲突: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4.意识形态下的冲突:实际上是指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的、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那些冲突,科塞认为,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冲突要比以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更激进、更冷酷无情”。

(四)社会冲突的功能P213 1.群体内冲突的功能:冲突不涉及(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积极(消极)功能。

2.外群体冲突的功能:对群体内部状态的影响:外群体冲突有利于群体内部的整合。

但缺乏内部团结的群体面临外部冲突可能会瓦解。

对社会融合及扩展的影响:外群体冲突可以把其他方面毫无联系或对立的个人或群体相互联系起来,并把他们带入一个公共的活动领域。

3.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

4.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说明现实性冲突是社会变迁的促进因素,现实性冲突所造成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系统是有益的,科塞甚至认为暴力冲突对社会变迁也有积极功能。

四.社会交换理论P216 (一)霍曼斯德行为主义交换论基本命题P2241.成功命题:如果一个人曾经成功地获得一种报酬或避免一种惩罚,他就倾向于重复这种行动。

2.刺激命题:如果现在产生刺激的行动情景与曾经取得成功的行动情景相似,就会重复以往行动。

他强调一个人在若干行动中,总是选择曾给他带来报酬的行动。

3.价值命题:强调以个人在若干能带来报酬或逃避惩罚的行动结果中,总是选择价值最大的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近期内获得某类报酬的次数越多,获得此类报酬的时间间隔越短,该报酬对他来说,价值就会下降,从中获得的满足感也不会高。

即剥夺越小,价值越小,满足感越小;剥夺越大,价值越大,满足感越大。

5.攻击—赞同命题:是关于人类行动中的情感因素。

积极的情感会导致赞同性行动,消极情感会导致攻击性行动。

6.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他们的限定。

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

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大。

即行动=价值(可能性)。

7.成功命题是其理论的最基本的公理,他指出人们的行动总是追求报酬、逃避惩罚;刺激命题指出行动受到经验和情境的制约;价值命题指出人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是由价值判断参与的;剥夺—满足命题限定了价值的时效性;攻击—赞同命题揭示了人类行动的感情色彩,行动受自我公正感的支配;理性命题在指出行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行动的可能性问题。

(三)布劳的理论特征P2361.理论特征(与霍曼斯的区别):反对霍曼斯的心理还原立场;通过分析支配着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社会过程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结构,力图揭示社会结构中的内在矛盾、对抗和重组过程,从而把社会变迁的分析引入社会交换理论。

2.布劳虽然看到了社会生活中利益冲突和不公平的存在,但它不可能发现产生他们的真正原因和消除他们的有效途径。

3.布劳把权力和压迫看作是社会的现象,他超越了传统的静态功能理论的局限性;布劳的分析不仅仅是微观的,也不仅仅是宏观的,他既关心微观的社会,也关心宏观的社会。

他力图证明怎样才能把某些基本的原则基应用于微观,也应用于宏观。

五.符号互动论P2451.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类行动充满了解释和意义,布鲁默认为在符号互动中,人们彼此理解姿势,并在理解过程所获得的意义的基础上行动,即:刺激—解释—反应。

2.符号互动论的三大基本前提:①个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他对事物赋予的意义为基础的:布鲁默认为人类在理解有意义的行动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意识,同一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②这些意义产生于互动过程之中:意义是被创造出来的而非实物所固有的,它是不固定的东西。

③这些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自我解释过程得到修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