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读后感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读后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
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老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最后的力量给学生上一堂珍贵的课程。
通过这个故事,郑振铎向读者传达了一种教育的真谛——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人性的熏陶。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迈的老教师,在教学生命即将结束之际,他决定给学生们上一堂难忘的课程。
这一课并不是关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而是关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老师告诉学生们,最重要的是要有梦想,要有追求。
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金钱和名利,更在于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老师的教诲所触动。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注重功利的社会,追求名利的浮躁氛围让人们不断追逐物质的满足。
然而,这种追求往往让我们迷失了自我,远离了真正的内心需求。
郑振铎通过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关注内心的声音,追求真正的幸福。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和引导。
老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导师,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朋友和引路人。
通过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激荡,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和动力,帮助他们发现并发展潜力。
正如书中的老师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独特之处,只需要用心去发现和培养。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了关系网的社会,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和品质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在这里,作者通过描述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应该珍惜和维护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读完《最后一课》,我也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方式。
作为一个学生,我应该如何应对学习的压力和挑战?作为一个未来的教育者,我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这些问题使我深陷思考。
通过理解和实践郑振铎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我相信我能够走出自己的困惑,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
最后,我想再次感谢郑振铎,他用自己的文字和思想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一)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也有一篇题为《最后一课》的散文,作者郑振铎。
写的是他在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教授最后一课的事。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从“孤岛”变为沦陷区。
这天早晨,在侵略者的枪炮声中,郑振铎仍然到暨大为学生讲课。
这天,学校贴出决议:“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即停课,将大学关闭!”在这最后一课上,学生的脸上都带着坚毅的神色,坐得笔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郑先生感觉到这一课似乎讲得特别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也有点异样;学生都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
老师愿意讲得越多越好,学生们愿意记得越详越好。
上午10时30分,几辆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插着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口。
最后的时刻到了,郑先生立即挺直了身子,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书本,以十分坚决的口气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站立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只有几个女生在低声啜泣。
郑振铎在暨大上的这最后一课,竟也是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不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地迫害,不许任何大学聘请他,使他永远离开了三尺讲台。
后来,每当郑振铎回忆起这最后一课的情景时,都禁不住老泪横流。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记叙了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领土,学校决定“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
”在停课之前,郑振铎先生上的最后一堂课的情景以及当时学生们的心情让我感动。
读着这篇文章,我觉得心情异常沉重,文中很多场景打动了我,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强盗,从此我们的祖国又重新站立起来了!看,我们现在多么幸福,上课时,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听老师讲课,休息时,我们可以挽着父母的手去公园里嬉戏,我们每天都能吃到丰盛可口的饭菜,甚至可以去肯德基享受洋风味的乐趣!你看,我们的城市多么美丽,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敞笔直,一棵棵树木正茁壮成长,一朵朵鲜花正灿烂绽放。
拓展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那是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势力范围,犹如“孤岛”。
12月8日这一天,“孤岛”也沉沦了。
大清早,暨南大学校长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
老校长老泪纵横,正主持着简短的校务会议。
最后,他颤声宣布:“……课照常进行。
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是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就立即停课。
”默默无声的人群中,有一个紧锁浓眉面孔清癯的中年男子。
他,就是暨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
还是在东北三省刚刚沦陷时,他就写了历史小说《取火者的逮捕》和《桂公塘》,愤怒斥责国民党卖国政策。
写作时,他时时横眉拍案,连声大喝:“奸贼,奸贼误国!”1936年10月,他和鲁迅等人联合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1937年底,国民党军队撤退,上海成了“孤岛”,郑先生仍在上海坚持救亡活动。
当时,日特活动猖獗,有许多人因与抗日有关而失踪、死亡。
少数人动摇了,甚至做了汉奸。
郑先生却凛然正气,无所畏惧。
1938年3月,他参加了中国文艺界抗日战争协会,被推举为理事。
他还专门到被称为上海“抗大”、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社会科学专科学校”去兼课,为党、为新四军培养了不少干部。
有一天,一个刚当汉奸的老友来了。
此人掏出一张开有巨额金款的支票,说:“郑先生,你近来生活很困难,清水先生已知道了。
清水先生一直很敬佩你的文章学问,想让你主持一方面的文化工作……这是清水先生的小意思!”郑先生一听“清水”,便知道是主管文化侵略的日本大特务,他一怒之下扯了支票,朝老友脸上掷去,大骂:“瞎了狗眼!”此人只好夹着尾巴逃跑了。
不久,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大美晚报》记者张似旭二位名流被刺杀,于是有人警告:“你要当心!”郑先生也差点遭到暗算,幸好有学生通知,但他事后仍继续为祖国命运奔波操劳……郑先生从回忆中惊醒,快上课了,他拿起讲义夹,急匆匆进了教室。
【2020春人教部编】7下语文《最后一课》同主题阅读-最后一课(郑振铎)

最后一课郑振铎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
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的倒下去,默默无言。
默默无言的人们,却坚定的作着最后的打算,抛下了一切,千山万水的,千辛万苦的开始长征,绝不作什么为国家保存财产、文献一类的借口的话。
上海国军撤退后,头一批出来做汉奸的都是些无赖之徒,或愍不畏死的东西。
其后,却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维持地方的人物出来了。
再其后,却有以"救民"为幌子,而喊着同文同种的合作者出来。
到了珍珠港的袭击以后,自有一批最傻的傻子们相信着日本政策的改变,在作着"东亚人的东亚"的白日梦,吃尽了"独苦",反以为"同甘",被人家拖着"共死",却糊涂到要挣扎着"同生"。
其实,这。
类的东西也不太多。
自命为聪明的入物,是一贯的料用时机,作着升官发财的计划。
其或早或迟的蜕变,乃是作恶的勇气够不够。
或替自己打算得周到不周到的问题。
默默无言的坚定的人们,所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敌救国的问题,压根儿不曾梦想到"环境"'的如何变更,或敌人对华政策的如何变动、改革。
所以他们也有一贯的计划,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的不作"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的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
十二月八号是一块试金石。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
发生了什么事?""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从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
事实渐渐的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的死在水里。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一)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也有一篇题为《最后一课》的散文,作者郑振铎。
写的是他在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教授最后一课的事。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从“孤岛”变为沦陷区。
这天早晨,在侵略者的枪炮声中,郑振铎仍然到暨大为学生讲课。
这天,学校贴出决议:“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即停课,将大学关闭!”在这最后一课上,学生的脸上都带着坚毅的神色,坐得笔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郑先生感觉到这一课似乎讲得特别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也有点异样;学生都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
老师愿意讲得越多越好,学生们愿意记得越详越好。
上午10时30分,几辆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插着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口。
最后的时刻到了,郑先生立即挺直了身子,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书本,以十分坚决的口气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站立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只有几个女生在低声啜泣。
郑振铎在暨大上的这最后一课,竟也是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不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地迫害,不许任何大学聘请他,使他永远离开了三尺讲台。
后来,每当郑振铎回忆起这最后一课的情景时,都禁不住老泪横流。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记叙了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领土,学校决定“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
”在停课之前,郑振铎先生上的最后一堂课的情景以及当时学生们的心情让我感动。
读着这篇文章,我觉得心情异常沉重,文中很多场景打动了我,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强盗,从此我们的祖国又重新站立起来了!看,我们现在多么幸福,上课时,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听老师讲课,休息时,我们可以挽着父母的手去公园里嬉戏,我们每天都能吃到丰盛可口的饭菜,甚至可以去肯德基享受洋风味的乐趣!你看,我们的城市多么美丽,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敞笔直,一棵棵树木正茁壮成长,一朵朵鲜花正灿烂绽放。
最后一课郑振铎

最后一课郑振铎安静的病房里,父亲躺在洁白的床上。
他深陷的眼窝,微翕的干唇还有胳膊上青紫而干瘪的血管,都在诉说他的虚弱与无力。
一会儿撩开沉而疲倦的眼皮,看见我还在床边他又安详睡去。
他使劲全力地攥紧我的一只手,我也轻轻摩挲着他的手,回应着。
我们彼此拥有的时光,就这样如流沙般从指缝中逝去。
往常的离别多是父亲出差,或探亲,是有去有回的,而这一次我要面临的是一趟没有归期的列车,没有接站时间。
最钻心的疼痛莫过于挚爱你的人渐渐消失在你视线的尽头,期限是-----------永远。
忘不了接到噩耗的情景。
妈妈电话中说父亲要做化疗,我顿时就泪如决堤。
扔下电话慌不择路地冲上一辆出租车,逃命似地奔向医院。
一路上瓢泼大雨,豆大的雨点使劲拍打着车窗,它们簇拥着挤在窗外窥探着我崩溃的神情。
尽管雨刷器不停地刮着车窗,但是眼前全是模糊的。
不知所措的心像脱了轨道的火车漫无目的向前狂奔。
我赶到医院,腿软的已没有了力气,似裹满淤泥挪不进父亲病房。
于是蹲在没人的地方抱头呜咽着。
最终,我没有攒起足够的勇气去就面对他。
因为我一直以为父亲会永远陪伴着我。
记忆仿佛退潮后被留在沙滩上的贝壳,在余晖下闪着金光一个个安静地躺在沙滩上。
父亲是南方人,虽然个子瘦瘦小小却声如洪钟,黝黑的脸上嵌着双矍铄而深邃的眼睛,总是透露着我学不完的智慧。
衣着总是干净利落,脚步稳健而有力。
大大的手领着小小的我跟在他的后面总是很安心,就像坐在一棵行走的大树上搂着枝桠,耳畔是他的故事,仰头有星空和朝阳作伴美美地穿过四季。
童年是他手中变出橘子花瓣的糖果,夕阳下把手放飞的风筝穿过红云,是水渠中围堵小鱼的欣喜,是厚厚的雪地中打雪仗时扬洒起亮晶晶碎雪的畅快……..是一路笑声不断最幸福的回忆。
在成长的旅途中,这种温暖的力量能时时化解我内心的浮躁,是让我平静的良药。
父亲严厉时并不多,然而仅有的一次也足以让我在漫漫人生中有深刻的领悟,并随着人生轨迹的拉长而刻骨铭心。
那是在九月的一天下午,学校组织下连队拾棉花后的返程中,天空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毫无防备措施的同学们挤在一辆拖拉机上,浇下来的雨水伴着风抽打着身体涩而冰凉,我蜷着身子抱着双腿瑟缩着,像秋风的树枝上最后一片倔强的叶子。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最后一课(郑振铎)》阅读答案

《最后一课(郑振铎)》阅读答案
:
篇一:读郑振铎《最后一课》有感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
炮火连天,烽烟四起——即便侵略者的毒手已快撕碎祖国的山河,却仍无法阻挡一颗颗炽热坚定的心在血肉横飞中熠熠生辉。
抗日战争打响时期,尽管在“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如此严峻的情形下,学院里,依然有教师在振振有声地讲课,依然有学生无比认真地学习——那是国立暨南大学的教授与学生怀揣着无比沉重,无比坚定的心上的最后一课。
也许度过了今日,往后便再没了机会坐在那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听教授们的谆谆教诲,再没了机会沐浴在阳光下与诗书为伴,再没了机会??那一日,教师们希望讲得越多越好,学生们亦渴望学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但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地在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大家心目中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都已经决定了该怎么办,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迁校!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祖国的人民,便是如此怀着炽热的爱国之情,不可动摇的决心,在本质里,在精神上与外侵者坚定地做着斗争。
即便上海即将沦陷,即便天空即将灰暗,他们却坚定着,誓要与外敌抗争到底,誓要永远怀揣着爱国之心。
而如今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没了战争的纷扰,没了外敌的侵略,却时常忘了怀揣着一颗坚定的,炽热的,热爱祖国的心。
当问到“抗日战争在何时爆发?”时,竟有人一问三不知;当长辈们同后辈叙述起抗战年。
【推荐】《最后一课》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最后一课》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各文段,回答问题(20分)。
【甲】《最后一课》节选(郑振铎)(1)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2)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3)我匆匆的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己经到丁。
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
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4)太阳光很红亮的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住,没有一点异样。
(5)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6)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7)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8)“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
“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
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的将学校关闭结束。
”(9)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伪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10)“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的讲下去。
一分一秒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11)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的讲下去。
学生们照常的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12)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
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
一切都已准备好。
(13)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
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14)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
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的不停的在抄记着。
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15)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1941年,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
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鸦雀无声地准备聆听郑先生的讲课。
郑振铎神情肃然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得抽噎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
“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
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即停课。
”
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不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
这一堂课,他讲得格外的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骛,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认真起来。
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从学校顶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嚣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郑振铎停止了讲课,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
他挺直了身体,做了个立正的姿势,毅然合上了讲义夹,严肃而又坚定地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随之站了起来,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
许久,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啜泣声。
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从校长到工役,从教师到学生,所有的人用热血铸就的身躯,迈着“可杀而不可辱”的脚步,走出教室,集合在教学大楼前,炽热的心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1.选文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中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
2.第3段中写道:“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认真起来。
”对其原因,你是如何理解的?
3.第2段中写到郑振铎的“抽噎”,第五段中写到几个女生的“啜泣”,这是否有损于师生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4.文中说“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
”你认为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表现了人物沉重、悲哀的心情。
2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震动。
3他们为国土的沦丧而感到屈辱,极度的悲痛正是他们爱国主义的表现。
4这将是郑振铎先生在暨南大学乃至在他教学生涯中的最后一课,这节课将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