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艺术形式对西方美术的影响

合集下载

论东方文化对西方抽象艺术的影响

论东方文化对西方抽象艺术的影响
象 征 。 波 洛 克 的绘 画追 求 自动 和 感 觉 至 上 的立 场 .在 可
身 处 其 中 的 “ 法 绘 画 ” 家 对 书 法 的 东 方 精 神 加 以 书 汲 取 与 提 炼 ,既 继 承 了 近 代 以来 兼 收 并 蓄 的文 化 传 统 , 又不失 创新 精神 。马克 ・ 贝 托 ( r o e ) 是 一 位 深 Mak T b y
受 东 方 书 法 艺 术 影 响 的 抽 象 艺 术 家 。 他 在 美 国 西 雅 图 时 就 经 常 到 中 国 人 居 住 区 去 学 习 书 法 。 13 年 .马 克 . 94 托 贝 专 门 到 东 方 旅 行 ,在 中 国 拜 师 学 习 、 研 究 中 国 的 书 法 艺 术 。 托 贝 对 东 方 书 法 中动 态 的线 条 而 非 块 面 的 艺 术 表 达 具 有 先 天 的 悟 性 。他 发 现 可 以 “ 写 出 ” 自 己 的 情 书 感 , 因 而 ,他 便 把 线 条 用 做 表 达 自 己 连 续 性 观 念 的 载 体 ( 1 。托 贝 在 “ 写 ” 出 自 己的 画 时 ,引 进 了 一 种 类 图 ) 书 似 于 的 “ 书 ”方 式 。这 是 因为 他 在 书 法 方 面 的 训 练 驱 草
体 物 象 联 想 的 艺 术 , 它 不 探 求 表 达 其 他 视 觉 经 验 。 ”
从 本 质 上 说 , 抽 象 艺 术 着 重 研 究 的 是 艺 术 的 自律 性 问 题 , 它 通 过 对 视 觉 方 式 的 解 放 使 抽 象 的 存 在 成 为 可 能 。在 抽 象 艺 术 中色 彩 和线 条 被 重 新 激 活成 为 一 种 自 由 的 元 素 :色 彩 流 淌 出 音 乐 的 诗 , 线 条 则 渗 透 着 构 造 的 活

东方文化对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东方文化对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画、 塑、 雕 音乐 、 戏剧 和环境 创造 等 , 而在理念 上是艺术 家透 过批判的 自我肯定 。 工业 的高度发展造成 r对 自然环境 的破坏 , 上世纪六 从 十年代以来就是一个 1益严 重的事实 , 3 于是 生态 学研 究的呼
声 日益为有识之 士所 注意 , 艺术上 欧洲 便产生 了“ 扑艺 在 平 术” 艺术家不对 自然 巾一切 有机与无机 的小事物 的关 注, , 在 室内创造一个极其 “ 自然的” 环境 , 扬弃一切与工业和机械有 关的东西 。在美 国则产生 了“ 地景艺术 ” 艺术家直接进人广 , 大 的 自然 空 间 中去 制 作 , 自然 融 合 在 一 起 。 与 艺术 家们 为 了使他 们对 周 围~切事 物 的感受更 明确 的 反映 出来 , 他们对理念 的探讨 和追求更 明确无 误地说明起 使
从文艺复兴 以后的一个 重 大转变 。在文艺 复兴 以前 的中世 纪, 西方美术在理念上 , 可以说是 完全被宗教 思想所控制 , 用
象 征的形式来表现而富有神秘 主 义色彩 。文 艺复兴 以后 , 人 文思想及人本位思想抬 头 , 恢复 了两方逻 辑及推 理思想的 并
个画派 的产生 、 发展 、 消亡 。充满着矛盾 的过程 , 因为在衰亡 过度期 已孕育 着新 的种 子 , I ” “f 的逐渐 被 “ 的 所代 替。 = ] 新”
刘 利 民
(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辽宁 铁岭 12 0 ) 10 0
[ 摘 要] 人 类历史上 文化 的产生 , 由于起 源地 点的不 同, 其发展也就 各异 , 因此也 就漫 漫形 成 了各 种不 同的思想和表现 形式 , 绘画艺术 自然也不 出这个定律 。而哲 学与宗教 思想 , 直接 支配 了人 类思想 的发展 , 更支 配 了艺术的发展和 表现 , 西 东、

再论文艺复兴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再论文艺复兴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王素云(赤峰学院美术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文艺复兴运动处在欧洲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是艺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这个名词本身就涉及对古典的批判与继承问题,即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世界观。

这个时期是西方美术史一个群星璀璨的时期,一些天才的艺术家留下了闻名于世的作品,对后人影响极大。

关键词:艺复兴;西方绘画;影响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26-03 文艺复兴,顾名思义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艺的再生,但是这个名称并不足以包括这个伟大运动的全面,这里姑且说是中世纪转入到近代的枢纽。

文艺复兴运动处在欧洲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是艺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这个名词本身就涉及对古典的批判与继承问题,即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世界观。

从广义上讲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所带来的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实际上,文艺复兴作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其含义还要宽广得多。

一、文艺复兴运动虽然文艺复兴是一次内容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潮,但它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典型和共通的原则、方法以及形式。

它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经过一千年的中断之后,再度被运用的古典艺术形式,也就是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典型形式;另一个是一种新的技巧“透视法”的诞生与应用。

同时,其他的古典艺术也再度被模仿、运用。

这点可以由这场文化艺术运动开展不久之后来证明。

文艺复兴的倡导人自认为是古典艺术的传承者,他们决心让古典艺术的形式及其灵魂再生。

他们拒绝与古典艺术时代之后发展的任何艺术形式发生关系。

这种态度不仅是由于古典艺术创作在他们心中占有及其崇高的地位,而且他们坚信,和科学一样,艺术创作也有自己的规则,而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艺术家,则可能已经发现并应用了这些规则。

中国传统工艺设计图像对西方的影响

中国传统工艺设计图像对西方的影响

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东西方文化开始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当我们在讨论研究西方美术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时,西方也在探讨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用各种线料织出种种图案的工艺。根据各种古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等实物可知,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中国就已有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刺绣。目前在河南发现的商代刺绣实物,是中国最早的刺绣工艺品。这种刺绣花纹为菱形纹和折角波浪纹,在花纹线条的边缘使用加绞拈的丝线,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西周的刺绣印痕发现于陕西省宝鸡茹家庄的西周墓中。这种刺绣采用今天还在使用的辫子股绣的针法,运用了双线条,线条舒卷自如,针脚也相当均匀齐整,说明刺绣技巧是很熟练的。 这种丝织刺绣工艺品的生产,不仅对中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西方文化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到了秦汉时期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绣品也成为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清代时各地的民间绣品皆有传统的风味,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名绣,即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解放后,中国将油画、中国画、照片等艺术形式运用于刺绣,使之达到远看是画、近看地绣的绝妙效果。刺绣品的用途也进一步扩大,从戏剧服装到日常生活中的枕套、台布、屏风、壁挂及生活服装等。此外,刺绣品还是中国传统的外贸产品,经济价值很高。 例如法国学者纽霍夫对中国刺绣艺术的精湛大为赞赏,“中国艺术家精于花鸟,他们以'Ambassade versl'Emperur de la Chine,1665,Belevitch-Stankevitch,La Chine enFrance au temps de Louis ⅪⅤ,Paris,1910,p.177.)。

东方艺术形式对西方美术的影响

东方艺术形式对西方美术的影响

东方艺术形式对西方美术的影响首先,在艺术形式方面,东方艺术给西方美术带来了新鲜的艺术表现形式。

东方艺术以其细腻、简约、含蓄的风格而闻名于世,这种风格与西方传统的写实主义绘画有着鲜明的对比。

东方艺术强调表达内在的意境和情感,注重画面的整体感与意象的隐喻,而不仅仅是物象的逼真再现。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西方美术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其中一些元素被引入西方美术中,使得西方艺术家们的创作更加多样化和富有批判性。

其次,东方艺术的哲学思想对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方艺术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审美感受,追求心灵上的升华和内在的平静。

相比之下,西方艺术更加追求现实生活的表达与社会问题的探讨。

东方艺术的思想观念对西方美术的传达方式产生了启示,使得西方艺术家们更加注重观念的表达和内在的意义。

例如,意象派艺术家们在东方艺术的启发下,开始以隐喻、象征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情感,使得艺术更具有诗意和哲理。

此外,东方艺术的审美观念对西方美术的审美标准产生了影响。

东方艺术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平衡与稳定,注重意境与美感的传达。

而西方美术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逼真主义为基础,强调画面中物象的准确再现。

然而,随着东方艺术的影响,西方艺术家们开始重新评价审美标准,注重艺术的灵气和情感的抒发,从而使得西方美术的审美观念发生转变。

总的来说,东方艺术对西方美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的独特风格、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等方面为西方美术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和表现方式。

这种影响不仅丰富了西方美术的表现手法,而且拓宽了西方美术的艺术边界,使得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在融合中相得益彰。

通过东方艺术对西方美术的影响,艺术界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了更多的交融和互动,从而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近年来,随着全球交流日益紧密,中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

这种碰撞与融合不仅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更多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创作手法。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中西方艺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现状,并深入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一、艺术表现方式的互相借鉴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艺术作品表现方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

在互相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两者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举个例子,中国画受到西方油画的影响,出现了更立体、更写实的表现手法;而西方音乐中的交响乐团演奏方式也开始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和曲调,创作出兼具东方韵味和西方和谐的音乐作品。

二、审美观念的碰撞与整合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碰撞,不仅使艺术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虽然中西方存在着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但在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有东方元素又贴近西方审美的新型审美观念。

例如,在电影中,中国的武侠元素和西方的动作场景结合,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在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与西方建筑的现代风格相结合,创造出富有独特魅力的建筑作品。

三、创作方式的多元化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带来了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创作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在过去,中国艺术作品往往以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技法展现,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材料的应用和创新。

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使得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化。

比如,中国陶艺家开始尝试与西方的陶瓷艺术相融合,创作出别具特色的陶瓷作品;在珠宝设计领域,东方的瑰丽与西方的精细工艺相结合,创造出华丽而独特的珠宝作品。

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影响着艺术领域,也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对现代西方艺术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对现代西方艺术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对现代西方艺术的影响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

今天我来谈谈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对现代西方艺术的影响。

先说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拿美术来说,其主要代表有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达芬奇的作品中,著名的有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这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

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而拉菲尔的著有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和《花园中的圣母》。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最著名是《大卫》。

在绘画方面,完成了三条线路的发展:一条是从中世纪艺术脱胎而出,注重线条与优美造型的走向;二是引雕塑感入画,强调形体的浑重感;三是追求氛围,即借助发挥光、影、色的变化而创造所再现对象的错觉。

这三条走向当然不是各行其路,它们时而交叉汇合,时而又断续分道。

欧洲艺术经历了从线性风格到涂绘风格的变迁过程,文艺复兴艺术代表了线性阶段,因为它以清晰地刻画形体为旨归,而巴洛克艺术则开启了涂绘阶段,因为它旨在以模糊的笔法塑造形体。

从我们的观察来看,这样的区分似乎过于简单化了,文艺复兴艺术就证明这两条途径始终呈现出交叉平行的延展势态。

不过,我认为,艺术风格的变化反映人类观看方式的改变,而由艺术所引起的观看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现在西方人对艺术的理解与改造。

就此而言,艺术不仅仅是西方人生活的点缀,而是现在西方人在艺术上不断探究的重要途径。

在音乐艺术上,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音乐作品主要在西元1400年到1600年产生。

这个时期的结束比开始有更为明确的定义,不像其他的艺术类别。

在15世纪初的音乐表现上没有明显变革,因此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特点是逐渐变化的。

中西方绘画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绘画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绘画差异一、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取决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立的。

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道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体现。

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二元论世界观起源于古希腊。

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古希腊艺术的灵感源泉。

而在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背后则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宇宙观。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

正是中西方对待自然态度的不同使中西绘画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异。

中国画以表达山水为主题,是能让人融入自然中给人以心灵的愉悦感。

而我们从西方风景画中很少能看到人的存在,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自然。

二、中西方美学的文化背景不同(一)有与无有与无的哲学观念,是中西方最根本的差异。

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中国则以无为本,从无到有。

依西方的有无观,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有的。

你看中国写意绘画是如此的虚实相间,往往留下一片空白。

给予观者的感受是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山一水,但却负荷着无限的深意。

是澈透灵魂的安慰和惺惺的微妙领悟.进而产生了安定静穆和谐的天人关系。

西方古典绘画是这样的写实,看看《最后的晚餐》看看《蒙娜丽莎》西方有与无的对立造就了进取、抗争、追求的精神,同时也含有弱点,在古代暗酝了命运的悲剧,当代则是弥漫开来的荒诞意识.当代西方的现代艺术绘画,用平面色彩、平面构图、平面造型的原则,搞时空的合一来表现精神的迷茫,混乱,骚动,荒诞.(二)形式与整体形式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它是实体的进一步具体化,是科学明晰性的产物。

形式结构是主客观的统一,与西方文化形式原则相反,中国文化强调整体功能,整体功能就是从整体出发,以整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把握其功能,决不离开整体来谈部分,离开整体功能谈结构.西方也讲整体,但西方的整体功能是个部分功能相加等于整体.从骨子里还是从部分到整体,还是靠解剖和分析.中国的整体功能也讲部分,是从整体而来的部分.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中国绘画讲"气韵生动".把它作为绘画第一原则,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比起来没有什么大变化.平面构图、平面色彩、平面造型、线、墨、气韵、骨法......给中国美学带来独具的特色,"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中国人最反对的是以言为意,以指为月.要达到对事物、对世界最精微的认识不能靠工具,而只能凭心灵.心灵最深层部分与事物的最深层部分与天是相通的.这是庄子的"以天合天"和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正所谓“天人合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艺术形式对西方美术的影响
若干年来,不少中国艺术家大胆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洋为中用”,使中国美术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殊不知,一些西方艺术家也像我们一样,从不同文化的艺术中吸收滋养,对“中为洋用”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在美国教过的一些美术学院学生,当他们选修了中国美术史后,就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使用中国美术的某些因素,“中”为“洋”用,创作出一些具有东方色彩的西方现代美术作品。

当我们在讨论西方美术对近代中国,尤其是现、当代美术的影响时,西方也在探讨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影响。

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这种影响甚至导致了人类文化史上继意大利文艺复兴后的另一个高潮——“东方文艺复兴”。

法国当代汉学家雷蒙·施瓦布(RaymondSchwab)在他的专著《东方文艺复兴》一书中就指出,西方历史除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外,还有“第二次文艺复兴:东方文艺复兴”(注:Raymond Schwab,The Oriental Renaissance:Europes Rediscoveryof In dia and the East,1680-188,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Press,1984 ,p.11.)。

“东方文艺复兴”最初由奎内特(Edgar Quinet)在1841年提出。

他指出,“(欧洲的)东方学学者认为,就整体而言,一种比古希腊、古罗马更宏大、更富有诗意的古典主义,正从东方的深沉中显露。

”(注:Schwab,p.12.)他认为,如果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那么,东方文艺复兴则标志着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终结。

在17世纪,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相呼应,在东方文艺复兴中,东方的泛神论已经超越了古希腊和欧洲的文艺复兴。

法国文豪雨果在他的《东方》一书的前言里也感慨道,“学习和研究中世纪,学习和研究东方,我们不就可以对现代有更高层次的理想和更广阔的视野了吗?”法国东方学家保尔·瓦莱里(Paul Valéry)坦率地承认,“我们的艺术、我们的知识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要归功于东方。

”(注:Paul Valéry,Oeuvres,ed.Jean Hytier,Paris:Gallimard,1960,2:p.15页。


也许由于大西洋的屏障,在哥伦布之前,欧洲人探索的视线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

西方对亚洲的兴趣,始于古希腊时期。

公元前1世纪,希腊学者斯特拉伯(Strabo)就写了六部关于亚洲地理的书籍,其拉丁文译文在1516年印行出版。

1939年在古罗马废墟庞培发掘出印度古代女神雕塑,证明东方艺术早在公元79年前已经传入欧洲。

公元50年一位罗马无名氏在他的《印度洋环行记》一书中,出现了欧洲最早关于中国的文字记载。

而大量西方人进入中国,最初可能是古罗马的残兵败将。

公元53年,被安息军击败的六千余名古罗马帝国将士,曾被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打败收编,带回中国,被汉元帝安置在甘肃永昌县,建立了中国的“罗马城”,开始了屯垦卫戍(注:《北京晨报》,1999年6月22日。

)。

古罗马帝国的商人早在公元二三世纪就往来于罗马和中国之间(注:Donald Lach,Asia in the Making ofEurope,Chicago:The Universit y of Chicago Press,1965,vol.I,p.13.)。

孔子和道家学说随着中国商人,在古罗马帝国奥古斯特时代已经传播到罗马城(注:Lach,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Vol.I,p.17.)。

中国艺术传入罗马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丝绸图案。

古罗马进口中国丝绸的重要港口是靠近那不勒斯的普特欧里(现名Pozzuoli),罗马皇帝图密善(Domitian)在公元92年在罗马还修建了专门储藏中国丝绸的仓库。

在此期间,在古罗马的市场上还能见到中国的青铜器壶和陶器(注:L.Petech,"Rome and Eastern Asia",East and West,Ⅱ(1952),p.76.)。

古罗马晚期,中国和罗马的交流中断,此后较为详尽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记载,见于旅居埃及的希腊学者泰奥菲拉克塔斯(TheophylactusSimocattes)在公元628年写作的《历史》。

中国绘画艺术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还不仅仅限于对大自然的写实。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圣像描绘,也因与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接触而变得更加丰富。

例如1350年在比萨的卡门坡·桑突的壁画中出现的晦涩难解的带翅怪物,与东方的飞天的影响有关。

佛教绘画中就充满了半人半鬼、多臂多腿的妖魔,它们象征邪恶。

这些使我们联想起16世纪初荷兰画家博施(Bosch)的绘画(注:Lach,Vol.Ⅱ,p.73页。

)。

他的地狱画中的人身兽面形象,也与中国地狱图有类似之处。

意大利学者奥尔西克(Laonardo Olschki)认为,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塔什干壁画的精神和哲学内涵,是受了中国佛教绘画神秘主义的影响,和中国绘画艺术中深邃的思想性、精神性和宗教性的影响(注:Laonardo Olschki,"AsiaticExoticism in Italian Painting of the Early Reneissance",ArtBulletin,ⅩⅩⅥ(1944),pp.95-108.)。

意大利13-15世纪的绘画,至少是受到中国游记中详尽细节的影响,或者受在意大利的东方奴隶形象的影响,开始越来越现实主义地描绘东方人形象,显然是蒙古人和中国人的形象也越来越多地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

例如在乔托(Giotto)、杜乔(Duccio)、洛伦采蒂(Lorenzeti)、安德烈亚(Andrea da Firenze)和秦梯利(Gentile da Fabriano)的绘画中,就能见到一些东方人。

较为真实地描绘显然是中国人的形象,在1373年帕若门特·德·拿尔波讷
(Parement de Narbonne)的十字架刑一画,在1460年的尼德兰绘画《时节书》中均可以见到。

洛伦采蒂的《佛兰西斯教徒在契禺达献身》、1365年安德烈亚的《圣战教士》,是为纪念教会在东方的传教活动而绘制。

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包括他们对中国人的兴趣。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领主美蒂奇家族热心收藏中国瓷器,同时还在宫廷中安置蒙古族弓箭手作为跟班。

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也对东方充满好奇心,1498-1499年间,他亲自到当时被称为日出之地的地中海东海岸黎凡特(Levant)一带游览,体会东方的神秘。

他最远可能已到达和印度交界的地区(注:Donald Lach.vol.Ⅰ,p.37.)。

在达·芬奇的《笔记》中,他也记载了中国的风土人情,例如,他注意到,中国人留长指甲,画长指甲,是有身份的表现。

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蒙德里安用垂直线和水平线之间的关系和张力来表达他对世界万物的理解。

美国的马斯吴异曲同工,“中”为“洋”用,借用中国古代的抽象因素,表达20世纪末现代人对于困扰了人类千百年的天地宇宙之奥秘的一种思维。

马斯吴的另一件雕塑作品《文字》,还借用了中国的书法艺术。

这是一件用混合材料制作的雕塑,类似中国书法笔划的钢片像草书一样首尾相连,构筑成一根接近圆柱体的立柱。

柔软的橡胶在立柱中向上、向外膨胀、扭曲。

此时钢片的“刚”和橡胶的“柔”似相济,又似相争,给人一种有生命的感觉。

这件作品用另一种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易经八卦所表现的同生共存的既矛盾又统一的阴阳、天地、生死、刚柔等因素。

马斯吴虽然不懂中文和中国书法,但是,中国龙飞凤舞的书法的抽象美,打动了他。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年幼时也曾着迷于中国书法,后来他的泼彩画中就有着明显的书法意味。

马斯吴的这件雕塑上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人”等中国字。

而且,为了追求中国书法的笔墨味,他还不规则地打磨了每一“笔划”的边缘,以产生一种纸上水墨淋漓的感觉。

我们判断一种文化的发展水平,是绝不能够以“写实”的能力或程度来判断的,如果从作为写实的技巧来看,“逼真”这一目标在文明的很早以前就可以达到,而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没有任何一种成功的视觉艺术文化,他的目标是以“写实”来作为判断标准的,包括我们所最熟知的西方古典艺术。

而凡是以“逼真”这一目标的艺术在文化史上大多是彻底失败的,是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例如前苏联。

就以西方古典艺术为例,从古希腊艺术开始,艺术的目的绝非“写实”,比如我们在今天所看到的希腊雕塑,他们都是以点线面的平面或空间语言作为最重要的表现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