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4专题 《江南的冬景》课文简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4专题 《江南的冬景》课文简析
的冬景有什么关系? [对应考点:把握行文构思] 提示:“丰腴而润泽”写江南土地肥美、气候宜和,正因 为如此才“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为下文写冬景的可爱 提供条件。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3.文章第5段引用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有何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引用作用] 提示:引用《西风颂》中的诗句,是为了突出江南 冬日山野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7.第8段中“报告”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对应考点:理解词语含义]
提示:“喜欢弄雪的村童”的“报告”,给美丽的画面平 添了几分灵性。人的活动,使可爱迷人的自然景物又增添 了一些灵气与生活气息。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8.第10段的结尾有何妙处?试作分析。 [对应考点:分析行文构思]
(一)梳理行文脉络
江南雪景 ⇒亲身体验 江南旱冬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二)解读文本精要 6.作者在文章第8段中对江南雪没有作实景描绘,而 是引用了一些诗句。请简析这样写的妙处。 [对应考点:分析引用作用] 提示: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 雪景,巧借诗歌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避实就虚,既增 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又将江南雪景推向了一个新的意境 ,增强了散文的意趣,也更能体现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4.第7段中“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
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这句话在本段落中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把握句段作用] 提示:这句话写出了江南冬天给人悠闲感觉的微雨 寒村里特有的冬霖景象;结构上总领全段。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5.第7段写江南雨景,试品味本段的写作特点。
[对应考点:鉴赏写作特点] 提示:选取典型景物,语言明白如话,在叙述中创造 了无穷无尽的诗情画意。微雨、杂树、船静、人动,动静 结合,画面优美。“门对长桥,窗临远阜”、“粉也似的白

《江南的冬景》课件

《江南的冬景》课件

自然景观:雪景、雾凇、 冰挂
民俗活动:打年糕、做腊 肉、贴春联
江南的冬景人 文
江南冬景与传统文化
江南冬景:江 南地区的冬季 景色,如雪景、
冰雕等
传统文化:江 南地区的传统 文化,如茶文 化、丝绸文化

结合:江南冬 景与传统文化 的结合,如茶 文化中的冬季
茶艺表演等
传承:江南冬 景与传统文化 的传承和发展, 如茶文化中的 冬季茶艺表演 的传承和发展
江南的冬景风 光
江南水乡的冬景
水乡特色:小桥流水,白墙黑瓦,古色古香 冬季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季景色独特 自然风光:雪景、雾景、冰景等,景色宜人 人文景观:古镇、古街、古桥等,充满历史韵味
江南山林的冬景
山林色彩:绿色 为主,点缀着黄 色、红色等色彩
山林植被:松树、 柏树、枫树等树 木,以及各种灌 木和草本植物
江南冬景与旅游资源
江南冬景: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旅游资源:江南古镇、园林、湖泊等 旅游活动:赏雪、赏梅、品茶等 旅游体验:感受江南冬景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
江南的冬景气 候
江南冬季的气候特点
气温:冬季气温较低,但相对温暖 降水:冬季降水较少,但偶尔会有雨雪 湿度:冬季湿度较高,空气湿润 风速:冬季风速较小,但偶尔会有大风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雨雪冰冻:冬季常见的气象灾害, 可能导致交通受阻、农作物受损等
台风:虽然冬季台风较少,但仍有气候特点:温暖湿润,多雨少雪 物候现象:梅花、腊梅等花卉盛开,树木落叶 冬季活动:赏梅、踏雪寻梅等 冬季美食:腊肉、腊肠、年糕等
文化传承:江南冬景的文化内涵将得到更深入的挖掘和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江南的冬景》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江南冬景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对江南地区的文化认同和爱护环境的态度。

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和赞美,并激发自己对家乡或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珍惜。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江南的冬景》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江南冬景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江南的冬景》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江南冬景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对江南冬景的感同身受和情感共鸣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学生通过自读和小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江南冬景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写作表达: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江南冬景的感受和思考。

3. 小组合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相关的任务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评价。

2.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展现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评价。

3. 学生对江南冬景的感受和思考的评价。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南冬景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江南冬景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江南的冬景》,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分享感受:学生分享自己对江南冬景的感受和印象,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江南冬景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5.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自己对江南冬景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与课文内容的关联。

《江南的冬景》练习课文阅读答案

《江南的冬景》练习课文阅读答案

《江南的冬景》练习阅读答案6.文中描绘了哪些江南的冬景图?请用最简洁的文字给各图起一个名字。

参考答案:冬晨谈天图(晨霜街景图)、寒郊草木图、寒村微雨图(农村冬雨图)、江南冬雪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

7.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举两例说明。

参考答案:对比。

比如:北国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江南秋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的比较、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等等,将一幅幅江南冬景美图呈现出来,突出江南的冬景晴和清朗。

8.按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根据上下文,指出“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这句话的含意。

参考答案:冬日的江南农村充满诗情画意,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境地,自然会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3分)参考答案: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酒”比做“姑娘”,“调戏”一词又赋予“雪月梅”以人的思想情感与意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冬雪的美丽。

14.郁达夫先生曾经说:“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

”结合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如何理解郁达夫在欣赏“江南的冬景”时所表现出来的心情。

参考答案: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心情显得闲适而恬淡。

1934~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白色恐怖的威胁笼罩全国。

可以从知识分子在社会剧烈动荡时所表现出的或消极避世或积极入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任选一种态度来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江南的冬景观后感

江南的冬景观后感

江南的冬景观后感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冬景啊,就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你看,那寒郊的散步就特别有韵味儿。

在北方,冬天冷得人只想窝在屋里,可江南的冬天,就算有点小冷,出去走走那也是惬意得很。

那原野上,没有北方那种凛冽的寒风把人吹得东倒西歪,反而是一种温柔的冷,就像小姑娘轻轻地掐你一下,有点感觉但不疼。

地上的草啊,虽然没有夏天那么生机勃勃,但也透着一股倔强,稀稀拉拉地绿着,仿佛在和冬天较着劲儿呢。

还有那午后的冬郊晒暖儿,这可太让人羡慕了。

在江南的冬日午后,找个有阳光的地方一躺,太阳就像一床温暖的被子盖在身上。

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慵懒的猫,啥烦恼都没有了。

不像在城市里的冬天,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想找个这样晒太阳的地儿都难。

而且啊,江南的冬景里还时不时有几个老人凑在一起聊天儿,那吴侬软语就像一首小曲儿,让整个画面都鲜活起来了。

再说说江南冬天的雨吧。

北方的冬雨那是冰冷刺骨,打在脸上就像小刀子划一样。

可江南的冬雨呢,就像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在轻轻哭泣。

那雨丝细细的、密密的,落在房顶上、树叶上、河面上,滴答滴答的声音就像一首轻柔的旋律。

有时候下雨的时候,还能看到一些小船在河里慢悠悠地晃悠着,船上的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那画面就像从古诗里走出来的一样。

最让我嘴馋的啊,就是江南冬天的酒和菜了。

什么加饭酒啦,配上那肥肥的蟹,想象一下,一口蟹肉,再抿一口酒,那味道肯定能把舌头都鲜掉。

还有那热气腾腾的年糕,咬一口糯叽叽的,在冬天吃着特别暖和,感觉整个胃都被治愈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特别想去江南感受一下真正的江南冬景。

看看是不是真的像郁达夫写的那样,有温柔的冷,有惬意的暖,还有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这江南的冬景啊,就像是一个藏在岁月深处的宝藏,等着人们去发现它的美。

我想啊,要是能在江南的冬天里住上一阵子,那肯定是一段特别美好的回忆。

江南的冬景的阅读答案

江南的冬景的阅读答案

江南的冬景的阅读答案①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②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③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④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江南的冬景完整版PPT课件

江南的冬景完整版PPT课件

此处连强盗都彬彬有 礼,进退有度,不同于别 处强盗的凶神恶煞。这样 的事情也只有在“暮雨潇 潇江上村”这样温和如诗 的江南发生才会觉得自然。
江 南 雪 景 图
为什么你会觉得江 南雪景图充满了诗意?
这些引用的诗句的排列有何序?
1、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日暮 雪前 2、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入夜 微雪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二、品味江南的冬景
曝背谈天图
晨霜白的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 的清早
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 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 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 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 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宫粉涂 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 粪蛋上下 的手法,突出了 江南的冬景晴暖、 明朗、温润的特 点。
整体把握
三、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了江南的冬景? 24789
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段落呈现的江南 风景,并从原文中找出画面的特点。
曝背谈天图 江南冬郊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可爱 生气 悠闲 诗意 逍遥
整体把握
五、郁达夫对他笔下的江南冬景是什么样的 感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你的依据吗?
江南冬郊图
为何说江南冬郊的景物有生气?
景物: 红叶 雪白的乌桕树 赭色的带着绿意的草 青天碧落
方法:用色彩点染
联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
农 村 冬 雨 图
你认为寒村微雨 图的悠闲是怎样表现 出来的?
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 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 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 层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的几不成墨的背景, 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 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 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上一味红黄,在茅屋

《江南的冬景》语文知识点总结

《江南的冬景》语文知识点总结

《江南的冬景》语文知识点总结《江南的冬景》语文知识点总结一、解题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对江南冬景做了细致的描绘,通过冬草、冬雨、冬雪等典型江南冬景的细致描绘,突出了江南之冬和暖、恬静的特征,抒发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

二、词语蛰居: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铭刻:①铭记。

②铸在器物上面或刻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

丰腴:①丰盈。

②多而好。

含蓄:①包含。

②(言语/诗文)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③(思想/感情)不轻易流露。

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

逍遥: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工具:字典|词典三、文本探讨1.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明确:把江南的冬天与北国的冬天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所没有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比较,江南冬景与北方夏夜比较,强化了江南冬天所具有的“明朗的情调”;把江南的冬天与闽粤的冬天作比较,将作者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江南与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突出在江南冬景中散步的快活、闲适、逍遥之感。

2.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策略。

读完全文,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是实景?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明确:“曝背谈天”、“午后冬郊”、“寒郊散步”是实景;“江南雪景”是虚景。

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用了古人的一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悠闲适意的心境和高雅诗意的情趣。

3.作者还借助了想象的力量,哪些地方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致?明确:微雨寒村的冬霖图景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作者泼墨挥毫,借助想象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

四、思路1.第1至4段,第6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突出了其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2.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的冬景结合郁达夫《故都的秋》进行分析。

你更喜欢哪篇文章?一、写作背景《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当时作者身在北平。

《江南的冬景》创作于1935年12月,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

二、相同点:比较手法的运用(一)《故都的秋》1、2两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草林凋落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南国的秋像名花,像美酒,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作者认为不合适。

第3段:北国的秋: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第13段:南国的秋,四桥的明月,钱塘洒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南国的秋相比于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二)《江南的冬景》第1、2段:北国的冬天:冬日蛰居江南的秋天:曝背谈天,可爱得很第3段: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第4段: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只能叫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第6段: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突出江地冬景的晴和总结: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快速浏览找出文眼。

)晴暖温和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三)作者运用比较手法,不同于对比,一定要说另一事物不好,他只是为了衬托所喜爱事物的好。

就像《想北平》中的一段批注中写到: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

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

比较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

三、《江南的冬景》画面分析(一)对江南冬景的描写,仅仅是作比较,还是比较笼统的,作者有没有对景物作直接的描写?《江南的冬景》文本有哪些段落直接描写了江南的冬景?第2 5 7 8 9 节《故都的秋》3-11段(二)你更喜欢哪篇文章,哪个片段?每个片段都是一个画面,你能给每幅画面加一个标题吗?《江南的冬景》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

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景物、人物活动),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

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曝背谈天图——可爱午后郊游图——生气寒村微雨图——迷人江南雪景图——美丽旱冬闲步图——悠闲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每幅画面,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着写写鉴赏文字。

1.写了哪些景物2.景物有何特点3.作者感受如何4.运用何种手法1、午后郊游图赏析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青天碧落2.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提示:作者突出的是什么?)3.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4.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联系美术手法)联系《故都的秋》牵牛花的蓝朵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两例: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

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

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

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

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寒村微雨图赏析1.所写景物:(寻找意象,联系《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2.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4.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本幅画面的结尾引用唐五代诗人李涉的诗《井栏砂宿遇夜可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如今世上半是君。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而绿林豪客也个个都是草莽英雄,杀人如麻。

但是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极富诗意,就连性格彪悍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温文尔雅。

深夜造访的“绿林豪客”与诗人谈论诗词,颇为风雅。

朦胧悠远的意境、极其浓郁的诗意荡涤“绿林豪客”的心灵:原先的暴躁不安,如今已变成平淡冲和,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寒村微雨图迷人的魅力。

江南雪景图赏析(一)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作比较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比较两篇文章,同是描写雪景,但有不同之处:老舍:实景描绘郁达夫:引用诗句,虚写。

(二)诗句所传达的意境1.所写景物:(这段文字主要是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化虚为实,抓住时间顺序)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

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

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

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2.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对比强烈。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所用手法:写意传神,表现精髓(三)引用诗句的好处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

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

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

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

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小结:通过画面的欣赏,我们了解到描写景物,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实写中可以工笔细描,也可以淡笔素描。

工笔细描中,我们可以抓住景物的色彩来写。

四、《故都的秋》的画面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我们上次提到作者通过秋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些平常的景物来刻画故都的秋天。

而每一样事物,其实可以构成了一幅画面,同学们能否阅读文章,给每一幅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第3节,小院清晨第4节,秋槐落蕊第5节,秋蝉啼唱第6-10节,闲话秋雨第11节,秋果奇景五、介绍郁达夫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

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

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

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

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

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

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六、郁达夫的散文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五幅画面向我们来展示江南的冬景的,文章的形是散的,但文章的神不散。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本文“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是五幅江南的冬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江南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清新明朗的心境。

2.理解文章中体现的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是什么?明确:总结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的确,充满诗情画意,这就是郁达夫写景散文的特点。

3.评论家认为郁达夫的写景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哪些文字能体现这个特点?谈谈你感受。

(一)引用的诗词: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马上会来。

暮雨潇潇江上村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二)五彩的文字:灰云霜白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边带绿意青天碧落白雨淡墨背景乌蓬小船红黄的垂暮天七、作文要求写一篇《江南的秋景》要求:1、地域感校园小区绍兴城2、景物秋声秋花秋树3、情思4、理趣三、读文章,纠正字音围炉煮茗涮羊肉剥花生米蛰居正月隙地曝背铭刻夹衣丰腴乌桕树赭色肃杀远阜槎桠泊船月晕绿林豪客恣意搁下纸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