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礼之用 和为贵教案
孔子礼之用和为贵教案

孔子“礼之用,和为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内涵。
(2)让学生能够运用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关于“礼之用,和为贵”的原文。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孔子“礼之用,和为贵”与现实生活中的礼仪、和谐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传统、崇尚和谐的道德品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际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1. 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内涵。
2. 运用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孔子“礼之用,和为贵”与现实生活中的礼仪、和谐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论语》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论文、案例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孔子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
(2)提问:“礼之用,和为贵”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论语》相关章节,理解“礼之用,和为贵”的原文含义。
(2)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对比分析现实生活中礼仪与和谐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2)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
4. 案例分析:(1)分享有关“礼之用,和为贵”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践行“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际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践行“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
《以和为贵》教案

【材料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 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孟子的治国思想:
(2)请从下面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教法学法设计
合作解疑
2. 寻“和”之用
“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将这里的“和”理解为“和睦”“和气”“和蔼”等。“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和为贵”原则在生活中的体现。搜集能体现“和为贵”的例子,可以是身边的事,也可以是历史故事,从中搜寻“和为贵”的真谛。张英的打油诗,其实可以看作是一则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每位同学创作几条以“和”等为主题的宣传标语,既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思想性,〖JP3〗也要讲究语言,力求形式新颖、朗朗上口。
3. 享“和”之乐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还可选择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闻事件为话题,在班上组织一次时事讨论会。以“和而不同”为理念,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启发,共同受益。
【重点解读】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1. 探“和”之义
初中以和为贵教案

初中以和为贵教案课程名称:道德与法治年级:初中一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为贵”的含义,认识到和谐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和为贵”的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为贵”。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和谐与冲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谐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和谐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和为贵”的含义。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为贵”。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关于矛盾和冲突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方法。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和为贵”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对“和为贵”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和为贵”的概念,以及是否提高了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孔子礼之用和为贵教案

孔子礼之用和为贵教案教案名称:《孔子礼之用和为贵》教案类型:社会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掌握孔子对于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3.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交往能力;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孔子的思想和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2.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准备:1.PPT课件;2.相关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Step 1 自主探究(10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孔子的形象和简要介绍孔子的思想,激发学生对孔子的兴趣。
2.学习任务:-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查阅资料或网上查询,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学生小组分享所了解到的信息,并老师带领整理总结。
Step 2 重点讲解(1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孔子的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老师讲解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解释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
Step 3 讨论与思考(15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讨论,探究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体现。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还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Step 4 案例分析(20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该案例能够体现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找出该案例中体现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向全班同学介绍选择的案例,说明该案例体现了何种价值观和道德修养。
Step 5 总结与提高(10分钟)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帮助学生总结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认真阅读相关资料,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并能根据自己的思考,用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2.查阅资料或者通过调查、采访等活动,搜集体现“以和为贵”的事例,比较异同,从而探寻出“以和为贵”的真谛。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和”的理念,提高对“和”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世间万物,因和睦而美丽,因和睦而温馨。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家和万事兴。
”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琴瑟谐和”,等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让我们的生活因“和”而更精彩。
二、活动一:探“和”之义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
“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
当然,重视“和”的思想,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
借助工具书,理解下面的材料,小组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1.“和”与“同”的区别①“和”就是心胸宽广,即“心不争”;“同”就是亲附偏袒。
②“和”起于“义”,“同”产生于“利”。
③“同”是一致,没有变动,没有多样性;“和”是相对的统一,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不同的因素通过调节而达到的统一与平衡。
2.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古人论述“和而不同”这一思想时,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先阐述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在对比中,使“和”与“同”的区别得以清晰体现。
然后以君子与小人不同的言行来进一步阐述“和”与“同”的区别,从而使读者充分理解“和而不同”这一思想的内涵。
《和为贵》教学设计与说明5篇

《和为贵》教学设计与说明5篇第一篇:《和为贵》教学设计与说明8.和为贵说课1.教材上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美德的传承”。
《和为贵》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
本课从和字开花游戏、和能兴家、睦邻、兴业、兴国的小故事让学生明白和谐的重要性,以及怎么才能做到“和为贵”。
我在教材原有的“聪明豆”、“七色光”、“我能行”三个板块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又添加了“创设情景”、“音乐辨析”两个板块,从而使内容显得更为丰满,同时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情和谐为现今社会倡导的一大主题,我们的社会有了和谐的氛围才可以稳步向前发展。
而这个和谐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这就需要从小懂得、从小做起。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和”字的理解,应该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真正运用起来,乃至对于和能睦邻、能兴业、能兴国的含义还不是很清晰。
通过这课的学习,不仅激起他们原有的美好情感,更要让他们体会到“和”的重要性,以及让学生学会在一些场合应该怎样做到和谐,以此来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3、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知道家庭要和睦、待人要和气、社会要和谐、和能兴家、兴业、兴国。
(2)情感目标:懂得心胸宽广朋友多,初步学会在坚持原则、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谅解和宽容他人。
(3)能力目标:学会收集故事。
4、教法由于本课重在明理,如果一味地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和的重要性,相信这些大道理学生都知道,无疑会让学生感到很枯燥,同时也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二期课改理念。
因此这节课上我体现以学生为主,让他们自己来感受、自己来说说他们身边的小故事。
从学生实际出发,生活中小常识的感知(听音辨析)创设情境(学生自编自演的生活小故事)、小组合作(一起写和谐标语)、多媒体辅助等方法,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心灵深处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学会在坚持原则、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谅解和宽容他人的处事方法。
5、学法课前的学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收集故事,并为自己的故事进行分类。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课程目标
1.了解“以和为贵”的意义与内涵
2.学习领悟古代智者的和平思想
3.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社会责任感
二、知识准备
1. 词汇
•和睦:和谐、平安相处。
•争吵:争执、吵闹、争斗。
•诚挚:真诚、真实。
•心平气和:内心安定,心平气和。
•解决:处理好、做好、完成。
2. 阅读
•《论语》: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孟子》:明哲保身,仁者无忧。
三、教学过程
1. 讲授
•了解“以和为贵”的意义与内涵
•学习领悟古代智者的和平思想
•讨论课文中的案例:这是一则典型的和睦相处的案例,学生可分小组讨论,然后展开班级讨论。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社会责任感
2. 实践
•通过游戏等小组活动,让学生体会“以和为贵”的意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自行组织在班级内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课后拓展
•读书笔记:要求学生读完相关书籍后,记录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以此巩固所学知识点
•观察周围案例: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发现身边发生的许多和睦、和平相处的案例,并在课下汇报分享。
同时,感受和记录下许多和睦的场景。
五、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更容易体会“以和为贵”的概念和内涵。
•学生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加强,能自觉组织志愿服务活动。
以和为贵学案

综合性学习专题以和为贵一、主题语(宣传标语):以礼待人,以和为贵;知书达理和为贵,礼仪相待同窗亲;崇尚“和”文化,传承“和”思想;知书达理和为贵,礼仪相待邻里亲。
二、有关“和”的名言警句1.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2.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讯3.君子和而不同——孔子4.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歌德三、有关和的成话和气生财和霭可亲和而不同和风细雨和睦相处和容悦色和颜悦色民和丰年四、讲“和”故事1.“将相和”故事2.“六尺巷“故事3.《罗威饲犊》4.《司马微让猪》五、探“和”之义①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②和者,无乖庆之心。
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意思是:因为没育乖戾之心,所以能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
相反因为有阿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六、概括“和”的含义。
①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意思: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
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
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②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
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
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万物都能各安其位、生生不息了由以上可概括“和”的含义为:家庭和睦国家和顺感情适中七:活动形式:例一:举行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朗诵比赛形式一:举办以“和谐和睦和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形式二:召开以“我的和谐生活”为主题的座谈会例二:举行“和”知识讲座活动一:召开“和”故事班会活动二:举办“和”诗歌演讲例三:“和”的故事我来讲活动一:“和”的名言我来读活动二:“和”的诗歌我来诵实战演练一、八二班进行了一次以“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请你积极参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① 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社会的典章 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 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② 和:调和、和谐、协调。 ③ 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 武,周文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 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⑤节:节制,和前面的礼字是分开的。
会充满魅力,事情就会做得恰到好处。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 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 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着整个集体的 总体素质状况。一个人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可以反映 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可 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作为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都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
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地处理好人与人
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人们往往会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
乃至失礼与人,闹出笑话。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
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
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总之,一个人只要讲究礼仪,就
要注意个人性格特点;要符合自己的体型。
学生与人交往、谈吐的基本礼仪是敬称。长辈、友人或
初识的人称“您”;对师长、社会工作人员要称呼职务或
“老师”、“叔叔”等,不直呼其姓名;对他人提出要求时
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说“再
Hale Waihona Puke 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致谢时说
“没关系”;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说“谢谢!”。
我们还要注重服饰礼仪:要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
三尺巷的故事: 说的是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
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 为地界发生了争议.泰州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 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 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 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 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
譯文
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 关系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就 以这样为‘美’,大小事情都这样。 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 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 不可行的。“
評價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 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 冯跃利书法 落款为礼之用和为贵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敬人的 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说,礼仪是一种内在修养。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行为规范,它不是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
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要求去进行社
交活动。
礼仪是人们生活中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
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 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 当,言恰到好处。”
曾子觉得,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 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 现不和。有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当时, 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 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 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曾 子认为,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 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信上说 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 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 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 名为“三尺巷”.“三尺巷”的宽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宽.
曾子理解,有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 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 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材料
从奥林匹亚村的阿尔齐斯神域到中国北京,奥林匹克精神不 断丰富升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注入,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 内涵。北京奥运开幕盛典上的“和”字,就是中华文明的浓 缩,它超越了“和平”的层面,展现了人们对“和合”、 “和谐”的追求。北京奥运,处处“和”风荡漾,你我微笑 相待。东方文明给予奥林匹克精神以滋养,奥林匹克精神从 此将绽放富于东方哲学意蕴的光华。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 格所言,奥运会来到中国,来到这个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人 口的国家,这一事实本身就已意义非凡,“这届奥运会已经 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里程碑”。 开幕式上,巨大的“和”字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与现代奥运 精神的精髓。“和为贵”,一切以人类的名义,争议在这里 搁浅,共识在这里凝聚。通过奥运会,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 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的精神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