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寺住持理方法师

鸠摩罗什寺住持理方法师

鸠摩罗什寺住持理方法师

理方法师,生于1970年, 1988年9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浚源寺礼谛显上师剃度出家。1994年7月考入北京中国佛学院,经过四年的学修,完成本科课程,于1998年在中国佛学院本科班毕业。之后于1999年考入斯里兰卡(Sri Lanka)克拉尼亚(Kelaniya)大学巴利语佛学研究所。

2001年在斯里兰卡克拉尼亚大学巴利语佛学研究所获佛学硕士学位。2002年4月,又考入克拉尼亚大学巴利语佛学研究所,攻读哲学博士,研究早期佛教说一切有部的名著《大毗婆沙论》,于2005年8月在克拉尼亚大学巴利语佛学研究所完成博士课程。

2005年10月回国后,得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焕长老付法授记,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世传人,同时出任甘肃省武威市平心寺住持。2006年1月应香港佛教联合会的邀请,经中国佛教协会的推荐,到达香港,住香港观宗寺,担任香海正觉莲社学务发展主任。2006年11月18日,在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座下嗣天台宗法脉,被授记印可为天台宗第四十七代教观总持传人。

2007年8月,甘肃省兰州市佛教协会召开第七届代表大会,理方法师当选为副会长,同年又在在武威海藏寺嗣法幢宗法脉于理智法师座下,被授记印可为佛教法幢宗第四代传人。2007年12月,应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佛教协会与鸠摩罗什寺的邀请,回国到武威鸠摩罗什寺担任住持,同时增补为凉州区佛教协会副会长。

关于维摩诘的介绍

关于维摩诘的介绍 维摩诘(诘音乞,参见《乾隆大藏经》),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梵文Vimalakīrti,音译: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1基本信息 字意 梵文里“维”是“没有”之意,“摩”是“脏”,而“诘”是“匀称”。即为无垢。 禅道场 天开神坛·三王山,是伏羲、女娲、神农的圣地,属于古徽州“三天子都”之一,傅大士游历到此,见千仞壁立,嵯峨怪石,36石门,环布铁围,东边金紫峰普贤菩萨,西边清凉峰文殊菩萨,北边龙塘峰观音菩萨,南边大太坪地藏菩萨,七峰三十六天门成园形环绕,道教与儒家已经在此根植,他看见整座山恰似一个天然的覆钵式白塔,佛法普照,为此改名覆船山,建立以紫薇宫,搁船尖为中心的东方金粟如来·光明白国,经过他的不懈努力,逐渐成为浙西文化的中心而成为中国维摩诘佛的道场。 历史记载 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维摩诘为诸大菩萨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亲证平等实相;见得一切众生心源,具足恒沙烦恼,无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众生,除心源上之烦恼,显心源上之功德。然其为模范与标准者,须依已除已显之佛。起广大心,证如实相,则能依佛功德为功德也。 有一次,他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菩萨也更加崇敬了。 相关介绍 维摩诘是音译,详称为维摩罗诘,或简称维摩,旧译净名,新译无垢称,则为意译。根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居士自妙喜国土化生于娑婆世界,示家居士相,辅翼佛陀教化,为法身大士。 他是毘舍离城中的一名富商长者,不仅辩才无碍,慈悲方便,而且受到城市居民们的爱戴。他的妻子貌美,名叫无垢,有一双儿女,子名善思童子,女名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娱。善思童子还在襁褓中时,即能与佛及诸大弟子问答妙义。 佛陀曾至毘舍离城,善思童子献花与佛,佛陀为他说法,当下就证得无生法忍。月上女出生时,不曾啼哭,且能开口道出宿世因缘,由她身上散发出的光明胜于月照,犹如金色,照耀家内。八岁大时,已长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内诸大臣、居士、长者、婆罗门及豪门贵族的童男爱慕追求,因而展开一场神通游戏的招亲活动,最后月上女度化了诸童子入佛道,发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辩才神通,与声闻、菩萨讨论佛法妙义,并蒙佛授记。所以经中描述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这种不可思议的宿世妙缘,是佛化家庭的最早典范,维摩居士则堪称是佛陀时代第一居士。 他奉行菩萨道,为度化声闻二乘人,运用权巧方便,乃至示现生病,而由佛陀弟子、菩萨及文殊师利菩萨的探病过程,凸显维摩居士悲智双运的菩萨道精神。他往来于各阶层,经商讲信用,甚至出入各种声色场所,随缘度众,也都是为了要宣扬大乘佛教的教义。他教导娑婆众生,当下照见心灵净土,创造美好世界;阐说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强调“烦恼即菩提,不离生死而住涅盘”的不二法门,提供修行人治病的妙药良方。 《维摩诘经》,就是记载维摩诘居士所说的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的经典。本经由三国吴支谦译出

《翻译学》读书报告

一、书名:《翻译学》 二、著者:谭载喜 三、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四、页数:357页 五、內容概要 本书共九章。 第一章为绪论。作者认为:尽管翻译是一项古老而蓬勃开展的活动,但翻译研究却受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片面观点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发展缓慢。其中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未能享受起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所以作者呼吁:确立翻译学得独立学科地位必须作为一切翻译理论工作者的共识。 第二章:翻译学的学科性质。作者认为:翻译学是一门与符号学、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数控论,尤其是语言学等多种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综合性科学。 第三章:翻译学的任务和内容。书中所阐述的翻译学学科建设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外翻译的历史、理论、流派;探讨翻译的性质、作用、标准、原则和方法;描述实际的翻译过程,说明各类翻译的特点和不同要求;探索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确定翻译人员应具备的素养、才能和培养提高途径,预测翻译事业的发展方向等。作者认为,翻译学大的任务的具体落实就是翻译理论的建立。翻译学的内容和任务是“揭示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 第四章:翻译学的研究途径。书中主要论述了5种基本途径:文艺学途径、语言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翻译学途径。作者认为:翻译活动涉及两种语言或符号系统,无论从哪种途径翻译,都离不开对比的方法。可以说,翻译学的研究是语言对比、社会文化对比、符号系统对比的研究。 第五章:翻译学与语义研究。书中指出翻译时应从句法、修辞、词汇三个层次和所指、联想两个方面探讨语言的意义。 第六章:翻译学与词汇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它们之间存在着四大基本特征:词汇偶合、词汇并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对词汇的这类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也自然是翻译学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第七章:翻译学与西方译史译论研究。本章简单介绍了西方翻译实践与理论史,并着重介绍了奈达、雅可布逊和贝克的一些翻译理论。 第八章:翻译学的分支学科:比较译学。主要介绍了比较译学的学科属性,目的和任务范围以及研究方法。 第九章:中西译论的比较。本章分析了中西译论的异同并从深层次挖掘了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文化烙印。 其中第二至四章是从宏观方面为翻译学定位,指路。第五和第六章是翻译学对具体翻译实践所提出问题的一种解释。第七至九章是通过中西译论比较来明确翻译学的任务和努力方向。 六、读后心得 1 诗歌是否可译 书中在介绍翻译的文艺学解释时,提到了英国诗人德南姆(Denham,1615—1669)有

父亲的种称法你知道几种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父亲的72种称法,你知道几种? 作者:国色天香来源:国色天香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父亲是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中国古文中有很多不同的父亲称呼,我们今天来慢慢解读。 有前缀的称呼方式 一、以“阿”为前缀的叫法 1、阿父 《南史·谢诲传》:“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诲女(诲诛)被发徒跣与诲诀曰:‘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 2、阿公 对父亲的方言俗称。《南史·颜延之传》:“(颜延之)尝与何偃同从上南郊,偃于路中遥呼延之曰:'颜公!’延之以其轻脱,怪之,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偃羞而退。” 3、阿伯 对父亲的一种口语称呼。清人梁章钜《称谓录·一·方言·称父》:“吴俗称父为阿伯”。

4、阿耶 《乐府诗集·二五·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清代著名小学家钱大昕《恒言录·三·称父曰爷》条云:“古人只用耶字。……《木兰诗》'阿爷无长男’、'卷卷有爷名’,本当作'耶’字。杜子美《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自注云:'《古乐府》不闻耶娘哭子声,但闻黄河之水流溅溅。’即是引《木兰诗》,初不作爷可证。木兰诗'爷’字,乃后人所改。又杜《北征诗》:'见耶背面啼’,亦不作'爷’。”今耶则作爷。 5、阿翁 明代著名小学家方以智《通雅·十九·称谓》中有这样的话:“方言:秦晋陇谓父为翁;今人作书于子,自称阿翁;称人之父曰乃翁。”按,方氏此说有失允当,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有“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乃翁”乃是陆游自指,而非称呼他人之父。 6、阿爹 《续古文苑·二十·汉·戴良·失父零丁》:“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伤。”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昌黎集·二三·祭女孥文》:“阿爹阿八,使汝奶以清酒时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孥子之灵。”《水浒传》第一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那后生那里肯拜,心中越怒道:“阿爹,休听这厮胡说!……” 7、阿妈 这是女真人对父亲的口语称呼,在看清代特别是满洲人的小说或者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的叫法。《元曲选·缺名·货郎旦·三》:“阿妈有甚话,对你孩儿说呵,怕做甚么!”

鸠摩罗什译经特点及影响

鸠摩罗什译经特点及影响 本文探讨了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的鸠摩罗什译经的特点和影响:鸠摩罗什译经的过程很严密;鸠摩罗什译经变直译为意译;鸠摩罗什的译著主要以大乘经典为主;鸠摩罗什译经与讲经结合。鸠摩罗什译经的影响:首先,其严密的译经方法开创了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新的做学问的方式;其次,鸠摩罗什意译的翻译的方法,无论对于汉语的发展还是佛教的弘扬都意义匪浅;最后,鸠摩罗 什将译经和讲经结合,开创自由讲学之风。 标签:鸠摩罗什;译经;特点;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其传播过程中,翻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部经书翻译的“信、达、雅”与否直接影响了它的接受和传播程度。佛教于两汉之际渐入中国。传入之初,就有了第一部翻译的佛典。魏晋南北朝之际,国家四分五裂,人民命如蝼蚁,苟存于乱世,佛教借机在汉文化地区繁盛,各种佛典也都有相应译本流传于世。但随着佛教的发展,早期译经中的缺陷开始逐步暴露,佛教本身也对于内容和翻译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亟需开拓译经的新局面,鸠摩罗什 恰巧在这时来到长安,成为了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鸠摩罗什,龟兹国人。东晋十六国时代的著名佛经翻译家。七岁时,便随母出家,研习小乘佛教,12岁时,机缘巧合,转学大乘经典,成为其人生的重要 转折点。 “(鸠摩罗什)乃叹曰:‘我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因广求义要,受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等。”[1] 此后,鸠摩罗什皈依了大乘佛教,并且毕生致力于大乘佛教思想的研修。公 元401年,鸠摩罗什被迎入长安,开始了他的译经生涯。 据《出三藏记集》记载,罗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间,译出经论35部,294卷, 但“据《开元释教录》刊定为74 部,384 卷,现存只有39 部,313 卷”。 [2] 其中《妙法莲华经》、《维摩经》、《金刚般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成实论》、《十诵律》等更是成为了中国佛教经典。 鸠摩罗什的翻译之所以可以盛行于中土,并最终成为一代经典,主要是因为 他所翻译的经文具备了以下特点: 第一,鸠摩罗什译经的过程很严密 “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校。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众心惬伏,莫

观世音菩萨的简介

观世音菩萨的简介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世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观世音菩萨,并不说有固定道场。佛典说观世音菩萨劫中久已成佛。虽安住常寂光土,而以大悲垂行实际报土和方便土;虽常侍阿弥陀佛,而在十方界普现色身广行救度。观世音菩萨为令众生投诚有地而示迹普陀,并非只在普陀不在他处,而是“无刹不现身”。?普门品?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随一切众生跟性施行解救,而不独一门。“普门”即普遍通达,法力广大无边。若菩萨只在南海,则不称为普门。印光

大师认为,观世音菩萨的普门救度,犹如一月投影万川,即使是一勺乃至一滴水,也皆现全月。但如果水昏暗波动,月影便不能分明。众生的心如水,如果心不志诚,便难蒙救护。 观世音菩萨能闻声救苦,到处行慈运悲,以此大悲愿而救度众生,广做佛事。观世音菩萨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所以观世音菩萨乃是大悲为道场。太虚大师说:“清净为心皆补胆(即普陀),慈悲济物即观音。”哪里有虔诚的观世音信仰,哪里有菩萨的广大慈悲,哪里就是观音道场。佛法认为,以无住无为,方可建立一切法。法无处不在,观世音菩萨以为无所住而行大悲救度众生。其大智大悲,并没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区别,观世音菩萨是无所住且无所不在的。

鸠摩罗什

编辑词条 鸠摩罗什 百科名片 传说中鸠摩罗什的足迹 鸠摩罗什(梵语 Kumārajīva )(公元 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又说为不空(705—774))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目录[隐藏] 鸠摩罗什“破戒” 简介 龟兹古国智慧子 参学弘化菩萨心 大乘小乘互为师 苻坚慕德征西域 历尽风霜至东土 五色丝绳见吉凶 棋奕对答藏玄机 译经事业群英会 承先启后大宗师 茶毗过后舌完好 鸠摩罗什“破戒” 鸠摩罗什“破戒” 简介 龟兹古国智慧子 参学弘化菩萨心 大乘小乘互为师 苻坚慕德征西域 历尽风霜至东土 五色丝绳见吉凶 * 棋奕对答藏玄机 * 译经事业群英会 * 承先启后大宗师 * 茶毗过后舌完好 * 鸠摩罗什“破戒” [编辑本段] 鸠摩罗什“破戒” 关于鸠摩罗什的传记,最主要的有三篇:南朝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的《鸠摩罗什传》;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二的《晋长安鸠摩罗什》和《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鸠摩罗

什》。此外,在佛教典籍中亦有部分摘要记载。以上三篇文献,《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内容大部相同,少部分有差异。而《晋书》内容是以上两篇的摘录和缩编,但有很大的增添和删减。关于鸠摩罗什“破戒”的记载,《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是相同的,只是词字略有差别。按上述两篇所记,与鸠摩罗什“破戒”相关的有两次事件,兹引《高僧传》所载。 第一次是在苻坚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吕光破龟兹获鸠摩罗什后。【光遂破龟兹,杀(白)纯,立纯弟震为主。光既获什,未测其智量,见年齿尚少,乃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什拒而不受,辞甚苦到。光曰:“道士之操,不逾先父,何可固辞。”乃饮以醇酒,同闭密室。什被逼既至,遂亏其节。】另一次是前秦灭亡后,后秦君主姚兴迎罗什入长安,拜为国师。罗什主持庞大译场,译出大量佛经,获得极大成就和声望。姚兴视罗什为奇才“圣种”,唯恐断后,便强迫罗什接受女人,以“传种接代”。【什为人神情朗澈,傲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论匹者。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姚主常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以来,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给丰盈。】从这两篇记载看,鸠摩罗什“破戒”的情况是清楚的。第一次是“什被逼既至,随亏其节”,第二次是“逼令受之”。尽管有学者批评鸠摩罗什“定力不足”、“不如柳下惠”。但两次均非出于自愿,完全是被迫的。可是《晋书·艺术传》的一段记载,却改变了前面记载的“被迫”性质。《晋书·鸠摩罗什传》有下面一段文字:【尝讲经于草堂寺,(姚)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余人,肃客观听。罗什忽下高座,谓兴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鄣须妇人。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而生二子焉。】正是这段文字,使鸠摩罗什“破戒”问题,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情况,也使对鸠摩罗什的人品、行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对这条文字记载,历来就有争议。 罗什一生命运坎坷,而且当时汉地的佛教水平和接受能力还相对不足,也限制了他的才能的充分发挥。曾有熟悉罗什的外国沙门说,罗什译出的经典,还不到他所精通的十分之一。 “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鸠摩罗什赠友人的一首诗或许是他一生的最佳写照: 清音彻九天。” [编辑本段] 简介 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石井阿福泉欢乐谷)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 [编辑本段] 龟兹古国智慧子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天竺人,家世显赫,世代为相,其父鸠摩达多,倜傥不群,驰名遐迩。鸠摩罗炎天赋异禀且有高节,本应嗣继相位,然而他不但推辞不就,而且毅然出家。随后东度葱岭到龟兹国,龟兹王非常敬慕他的高德,便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延请为国师。 鸠摩罗什画像 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耆婆,聪敏才高,能过目不忘且解悟其中妙义。其身

最新整理从鸠摩罗什和玄奘的佛经翻译来看佛经翻译与佛教中国化之间的关系.docx

最新整理从鸠摩罗什和玄奘的佛经翻译来看佛经翻译 与佛教中国化之间的关系 从鸠摩罗什和玄奘的佛经翻译来看佛经翻译与佛教中国化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引言 1.1 背景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隋唐时期,衰于宋代。虽然佛教是外来传入的,但“儒释道”却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至今,而其中的“释”指的就是佛教。由此可见,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由一个外来文化变成了中国的核心文化之一。 说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得不提的就是佛经翻译者。正因为有他们所译的佛经,佛教的教义及精神才能更为迅速、广泛地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从佛教传入初期到佛教兴盛,经过许多佛教传教僧侣以及佛经翻译者的努力,佛教文化由外来文化走到了中国传统核心文化之一的地位。这期间有许多的著名佛经翻译者,诸如安世高,道安,鸠摩罗什,玄奘等。而其中鸠摩罗什与玄奘则可以被称为分水岭式的人物,因为在佛经翻译中,人们将鸠摩罗什之前的翻译称为“古译”,而自鸠摩罗什起至玄奘的佛经翻译称为“旧译”,自玄奘起的佛经翻译则被称为“新译”。因此,鸠摩罗什和玄奘在佛经翻译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1.2 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关于鸠摩罗什和玄奘的译经以及译经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作用的研究已经很多,也有许多期刊、学术论文研究过这一问题 xxx 。早在1984年,苑艺就在《鸠摩罗什佛经“新译”初探》一文中提到过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在20xx和20xx年,赵文敏和杨小华也分别在她们的文章《鸠摩罗什译经特点及影响》和《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

思想、特点及其影响》中提到鸠摩罗什佛经翻译对佛教中国化的推动作用。而对于玄奘的佛经翻译,许多人对玄奘的翻译观及其价值作了研究,而在20xx年,陈洁在《玄奘佛经翻译观》一文中间接提到了玄奘的佛经翻译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由此可见,鸠摩罗什和玄奘的佛经翻译对佛教中国化的作用已经受到人们的xx,并有不少与之相关的研究,但是鲜少有研究将鸠摩罗什和玄奘的佛经翻译放到一起研究这些翻译与佛教中国化的关系。而本论文运用分类描述法和分析综合法,将二人的佛经翻译放到一起,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两人的佛经翻译在佛教中国化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及其作用 2.1 背景及主要成就 鸠摩罗什所在的时代正是我国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个时候佛教已经由印度传入中国,但在佛教传入伊始,中国的宗教信仰还是以道教为主,所以佛教并未一下子就成为人民大规模信奉的宗教。但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连年混战使得人民生活困苦,因此宣扬因果报应以及轮回的佛教成为了人们精神的寄托之一。而佛教教义及精神的传播却离不开佛教僧侣们孜孜不倦地翻译佛经。这个时期最有名的佛经翻译者便是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与玄奘、义净、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父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xxxx库车)。博通大乘小乘。后秦弘始三年入长安,至十一年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译经总数《出三藏记集》作35部294卷,《开元释教录》作74部384卷。鸠摩罗什所译的经论影响很大,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

鸠摩罗什和玄奘的翻译方法比较研究

Xx大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鸠摩罗什和玄奘的翻译方法比较研究课程名称:中西翻译史 专业:英语笔译 学院:外国语学院 学号: 姓名:

鸠摩罗什和玄奘的翻译方法比较研究 摘要:作为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最重要的两位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和玄奘都具备极高的双语能力和佛学素养,但两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等有着极大的差别。本文主要从翻译开展方法、以及对佛典原文、可读性的处理等具体方法这几个方面对两位大师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鸠摩罗什;玄奘;翻译方法比较研究 1.引言 谈及佛经的翻译,我们就不得不先提及鸠摩罗什和玄奘两位大师,他们两位都具备极高的双语能力和佛学素养,在我国佛经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鸠摩罗什在翻译上的造诣,《维摩诘经序》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他的译文既实现了表征上的可读性,又传递了佛经的教化内容,做到了二者的结合与统一。而玄奘法师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成形,可谓功勋卓著,影响深远,他也因此得到了“三藏”的美誉,著名汉学家阿瑟·韦利则称其是“真正的,划时代的‘三藏’。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也曾提及玄奘的佛经翻译时说:“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这两位都是译经大师,玄奘被认为是“新译”的杰出代表,而鸠摩罗什则是“旧译”当中的佼佼者,显然,一“旧”一“新”,表明二人在佛经翻译中有相异之处,当然,也还是可以找到二人的共同之处,本文就将对两者翻译方法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分析比较。 2.翻译的开展方法 鸠摩罗什和玄奘开展佛经翻译的方法都是利用译场作为翻译场所,除了由他们在译场中担任翻译活动的主体之外,还有大批的高僧大德协助其进行翻译,这也保证了他们佛典译品的数量和质量。鸠摩罗什的长安译场,据《高僧传》卷二《晋长安鸠摩罗什传》记载,共有八百之众,实际上则远不止于此。鸠摩罗什自称“弟子三千”,他的弟子僧肇在《梵网经序》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因此,翻译

翻译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翻”是指对交谈中的两种语言进行即时的、一句对一句的转换,即先把一句甲语转换为一句乙语,然后再把一句乙语转换为甲语。这是一种轮流的、交替的语言或信息转换。“译”是指单向陈述,即说者只说不问,听者只听不答,他俩中间也有一个双语人士,只为说者作语言转换。 翻译作用 语言是适应人类社会传达感情、交代事件等事务的诞生而产生的很多非文学类文本的翻译工作,包括软件手册和其他商业及专业文本,注重的是意义的传达,以能通顺传意为主要要求。除了出版业以及本地化相关产业外,很多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也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例如官方语言有两种的加拿大政府,所有的政府文件都必须翻译为英语和法语;另外像拥有很多官方语言的欧盟,更是必须雇用大量的翻译人员。 具体形式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 这个过程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必须从源语言中译码含义,然后把信息重新编码成目标语言。所有的这两步都要求对语言语义学的知识以及对语言使用者文化的了解。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一个好的翻译,对于目标语言的使用者来说,应该要能像是以母语使用者说或写得那般流畅,并要符合译入语的习惯(除非是在特殊情况下,演说者并不打算像一个本语言使用者那样说话,例如在戏剧中)。 有口译、笔译、机器翻译、同声传译、影视译配、网站汉化、图书翻译等,随着IT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近期又诞生了真人服务的“电话翻译”,所以形式越来越多,服务也越来越便捷。从翻译的物质形态来说,它表现为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具体可分为四类: ①有声语言符号,即自然语言的口头语言,其表现形式为电话通讯、内外谈判和接待外宾等; ②无声语言符号,包括了文字符号和图象符号,其表现形式为谈判决议、社交书信、电文、通讯及各种文学作品等印刷品; ③有声非语言符号,即传播过程中所谓的有声而不分音节的"类语言"符号,其常见方式为:说话时的特殊重读、语调变化、笑声和掌声,这类符号无具体的音节可分,语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信息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以

鸠摩罗什铜像落成记

鸠摩罗什铜像落成记 在新疆拜城的克孜尔千佛洞前,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沉思像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在铜像背后,还有一段令人难忘的往事。 1992年夏,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首届全国性“西域佛教学术研讨会”。会后,与会代表们就如何进一步推动西域佛教研究召开了座谈会,商定在1994年鸠摩罗什诞辰1650周年之际,在鸠摩罗什出生地龟兹召开“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塑纪念像。塑像地点设在龟兹古国地域内的克孜尔千佛洞(现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所在地)。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又称罗什,出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一带),他的父亲来自印度,名鸠摩炎,母亲是龟兹王妹,母字耆婆,故兼取两者,又名鸠摩罗耆婆。鸠摩罗什不仅是享誉东晋时代的西域高僧,而且是中国佛教史上不可替代的文化名人。他7岁随母出家,先受业于龟兹高僧佛图含弥的小乘佛学,后来又游学于北印度、疏勒、莎车等地。他年轻时改宗大乘,由此开始弘扬大乘佛学。《高僧传》载:“什道震西域,声被东国。”公元384年他东行传教。401年至长安后大规模译经并组织僧团,其门徒弟子遍及中原。西域僧侣东土弘法至鸠摩罗什达到巅峰,所译佛经也成为中国

佛教学派藉以开宗立派的基本经典。 鸠摩罗什的历史名望首先是一位佛学大师,然后才是与唐代以后的玄奘、义净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佛经翻译家。现在看来,他的成就看似多表现在佛经翻译方面,其实他的贡献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哲学史、宗教史、艺术史、文学史等诸多领域。因为,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汉代之后儒释道的融合才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性质和面貌。鸠摩罗什作为中国佛教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奠基人,其功绩远远超出佛教文化的历史范畴。当然,他的业绩也直接影响到西域的佛教文化和艺术,石窟艺术便是其代表。 龟兹石窟是现存的龟兹佛教文化遗产中最丰富的部分,它由建筑、彩塑和壁画等共同构成龟兹佛教艺术的主体,现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拜城县、库车县、新和县、温宿县、乌什县、柯坪县所遗留的石窟遗址就有20处之多,洞窟总数超过700余个,并且还有未发现的、被埋在山坡下的洞窟。这些石窟中尤以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库车县的库木吐拉、森木塞姆、克孜尔尕哈和阿艾石窟比较著名。龟兹石窟的年代,一般认为其上限在公元4世纪左右,下限在伊斯兰教征服龟兹之前,大约维持到公元14世纪中叶。 由于龟兹是北传佛教的必经之地,加之龟兹民族(吐火罗)语言文字与贵霜文化又有着内在的关联,所以,无论从宗教心理与文化地理方面,均可以广泛吸纳印度和中亚甚至西亚

法国梧桐树介绍

法国梧桐树介绍 法国梧桐树介绍造型法桐

?法国梧桐树的简单介绍:中国的法国梧桐(二球悬铃木)即为英桐是美桐(一球悬铃木)和法桐(三球悬铃木)的杂交最早呈现英桐树种能够是在17世纪的西班牙当地其时将法桐和美桐栽培在一起经常呈现杂交种子落地后天然成长起来。后由西班牙传入英国在伦敦被作为园林景观植物和城市绿化植物因而英语和一些其他西方言语 称之为“伦敦梧桐”(英语:London lane)。尔后英桐传播到其他城市并变成包含纽约、巴黎、郑州、上海、马德里等城市的标志之一。由所以孙中山封棺时法租界的人从云南把树移到南京栽在途两头所以在中国被俗称为法国梧桐。法国梧桐叶子有5个叶尖罕见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不必是二球能够2~4球。美桐叶子有3~5个叶尖叶子比较宽不必是一球能够1到2球。法桐叶子有5~7个叶尖叶子总是比较长不必是三球能够2~6球。?常见称号有:三球悬铃木、法国梧桐、净土树、鸠摩罗什树、祛汗树绿森法桐

法桐扦插后的种植管理方法?法桐扦插后的种植管理方法.法桐扦插后及时松土除草提高地温,促进早发芽,早生根,提高育苗成活率.要特别抓住提高法桐质量最科学、最经济、效果最显著的关键时期6—8月法桐旺盛期,在旺盛期到来之前5~7天,分次多追肥,多灌水.扦插结束后要及时浇水,经常保持苗床湿润,以利插穗生根.灌溉进力量避免大水漫灌,灌溉水要采用细水流的方式,这样做不仅节约用水,而且不会因为水流太急,将插穗冲倒.小苗生根后,适当控制水分,见干见湿.6-8月生长高峰期,应加强水分管理。及时进行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成树以后进行树形修整.

雨季法桐施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雨季法桐施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每年的雨季是法桐施肥的好时节,在这个季节施肥省去大家不少力气和时间,在以前每施肥一次就的浇水一次,每浇水一次就得松软土地一次,所以说在雨季施肥即省力有省事而且又不会影响法桐在这个季节生长速大家都知道无论是种植庄稼还是苗木在这阴雨连绵的季节生长的速度非常快,种植法桐也不例外每到阴雨连绵的季节是给法桐施肥的好时候,雨季节水分是跟上了,只有大家掌握好施肥的用量在不缺肥料的情况下生长速度非常快.苗农们应把握好时机不仅节省了时间和力气还能促进法桐的生长.

武威介绍

武威介绍 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素有“银武威”之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2年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乡镇政府116个,其中镇政府41个,全市总土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其中地面积382.32万亩。总人口186万人。聚居着汉、回、蒙、土等38个民族。 武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十六国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国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绚丽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间地域文化,名胜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市。现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护单位5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馆藏文物4.7万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一级文物177件,二级文物346件,三级文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马”(铜奔马)、“一碑”(西夏 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铅奔马是中国旅游标志,被誉为”古典艺术品的最高峰“西夏碑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是我国研究西夏历史少有的实物资料;白塔寺是元代阔端太子与西藏佛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天梯山石窟被称为中国“石窟之袓”,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罗什寺塔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讲经说法之地,鸠摩罗什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被誉为译经泰斗;文庙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其规模“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同是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雪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文化旅游价值。 布尔智风景旅游区 布尔智风景旅游区在神奇美丽的天祝高原西部。雪山、森林、草原、溪流,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构成了布尔智风景区独特的旅游景观,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探险胜地。布尔智距离祁连乡政府5公里,距古凉州仅有35公里。 走进景区,映入眼帘的便是布尔智峡谷,其重峦叠嶂,造型诡异。进入峡谷,豁然中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