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教学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和种类。
2. 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3. 能够评价不同区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种类。
2.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3. 人文因素:农业技术、交通、市场、政策等。
4. 不同区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
2. 概念解释: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和种类,以及不同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自然因素:讲解不同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通过案例分析不同自然因素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4. 人文因素:讲解不同的人文因素,包括农业技术、交通、市场和政策等。
通过案例分析不同人文因素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5. 综合分析:通过对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分析,评价不同区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地区进行研究和分析。
6. 总结:通过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种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组织讨论法:在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不同区位农业生产影响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和总结等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班级内设立小组或班级竞赛,以检验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农业区位因素2.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资源等3. 人文因素农业技术、交通、市场、政策等4.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7. 经典案例:江南水乡地区自然因素:充沛的雨水和湿润的气候,适合种植水稻。
人文因素:古代农业技术水平高,发展了灌排系统。
现代市场需求大,水稻的收购、加工等环节比较完善,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总体评价:江南水乡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加持,成为了全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基地之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教学难点: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考引入:“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
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
21世纪初,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
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
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自主学习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生产活动(1)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水源:保证农作物收成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2)人文因素①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③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④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高考链接(1)气候条件中的雨热同期、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对农业生产有利。
(2)平原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和林果业;丘陵、山地适合发展林果业。
(3)郊区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4)光照和热量条件既联系密切,也有区别。
对同一地区来说,光照充足的时候热量也丰富,但不同地区之间比较时,二者不一定呈现这种正相关,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四川盆地的光照并不充足,但气温高,热量足。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影响,导致了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而且这种增加速度还在逐渐加快着。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3)能够分析不同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地理学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关注农业发展的观念;(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引入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2)讲解农业区位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 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1)气候因素:温度、降水、光照等;(2)地形因素:坡度、坡向、海拔等;(3)土壤因素:土壤类型、肥力、排水等。
3. 影响农业区位的社六、影响农业区位的经济因素(1)市场因素:农产品需求、价格、运输成本等;(2)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供给、工资水平、人口密度等;(3)资本因素:农业投资、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等。
七、影响农业区位的政策因素(1)国家政策:农业支持政策、土地政策、贸易政策等;(2)地方政策:农业发展规划、补贴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
八、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1. 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使用地图、统计数据、卫星遥感图像等;2. 实地考察:观察农业景观、访谈当地农民等;3. 空间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
九、案例分析:我国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与适应1. 案例一:东北平原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与适应;2. 案例二:江南水乡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与适应;3. 案例三:西部干旱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与适应。
十、总结与评价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和报告的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3. 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强调其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第一章:农业区位因素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作用。
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和意义。
2.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
3. 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影响农业生产、决定农业分布、影响农业结构。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农业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重要性。
3.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作用。
4. 案例分析:研究当地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含义和作用。
2. 掌握主要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候因素:温度、降水、光照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地形因素:坡度、海拔、土壤类型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水资源因素:水源、灌溉设施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引入话题:讨论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2. 讲解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 分析地形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 讨论水资源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含义和作用。
2. 掌握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市场因素:市场需求、价格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交通因素:交通网络、运输成本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政策因素:政府政策、补贴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2. 讲解市场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 分析交通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 讨论政策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第四章:技术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技术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含义和作用。
2. 掌握主要技术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1. 种植技术:品种改良、栽培技术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农业机械:机械化程度、设备水平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精选3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精选3篇)《农业的区位选择》篇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这些水果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尝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为什么会种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们也学习过一篇语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以上所说的种种,都和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区位的选择有关。
学习完今天的知识,我们或许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课前,大家都有读过了课文,那么现在想请位同学告诉我一下,什么是农业?好,请坐下,那么,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下面大家请看这两幅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学生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则是一个牧场,从事牧羊业。
那现在我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是不是和这两个地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关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选择?要知道以上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
下面请同学们找到课本里有关农业区位的两个含义并且一起读出来: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大家看起来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们再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来解说一下这两个含义:一是水稻这一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来说,这个是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首先,我们知道泰国是位于中南半岛上,而这个地方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片,图片上的红色曲线代表了气温的分布,而绿色的柱形图则代表了降水量。
《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版)必修二
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3、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问答式谈话法、专题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导入,使学生快速融入教学环境,同时为情境的创设作铺垫。
区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发挥优势、改进不足,最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1.1农业区位因素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4.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如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为学生提供几个实际的农业区位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案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分、市场需求、交通、政策等。
2.能够分析不同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理解农业生产如何适应并改变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工具,如遥感、GIS等,对农业区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
3.1.1农业区位因素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案例背景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1农业区位因素”一节,是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关键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探讨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旨在让学生掌握农业生产如何适应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受市场需求、交通、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本教学案例将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合具体农业生产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机制。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密切联系,以及农业生产如何适应并改变着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
在案例的选择上,将侧重于选取地域特色鲜明、学生感兴趣的农业区位实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业、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通过引入真实的农业生产问题和案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
农业区位因素创新课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创新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与意义2. 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类型3. 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因素4.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5. 农业区位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3.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及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区位因素案例,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区位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农业区位因素示意图,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阐述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3.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类型:介绍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和政策区位因素。
4.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因素: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5.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介绍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方法,如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
6.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农业区位因素案例,如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农业区位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8.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绘制农业区位因素示意图,巩固所学知识。
9.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绘制示意图的情况,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习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
2. 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____3.2农业区位因素教案___
学段2008-2009学年年级高一学科地理
一、授课时间:2009年3月20日上午第2节
二、授课地点:南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学校高一年级8班
三、执教教师:张晓剑
四、研究课题或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六、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运用案例阐述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2)运用有关图文资料分析各地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七、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建议】
1.联系当前或当地实际,加强案例教学
2.课堂组织好学生讨论,教师分析、归纳、点拔
八、教学用品:多媒体电脑、课件
九、教学过程:
【分组讨论学习】
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1组):
2. 完成P60页活动题(2组)。
(图示讲解活动3题) 3. 影响农业生产的农业技术经济因素(3组)。
4. 完成P61页活动题(4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