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组接和场面调度
运动镜头和场面调度

运动镜头和场面调度运动镜头和场面调度运动无处不在。
无论是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或自己拍摄的东西,都会有摄像机的运动或被摄对象的运动或者二者兼有的运动。
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出场及运动路线,摄像机的位置角度及运动路线都事先有过周密的部署。
这一部署主要通过控制两个基本因素得以实现:一为摄像机镜头的运动包括焦距变化或机位、镜头光轴的变化,二为画面的内部运动即被摄对象的运动。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镜头和镜头内的被摄对象都将是运动的,这种控制更复杂但仍在前面两者因素作用范围之内。
这种在拍摄中对表现对象运动和镜头运动的部署或控制即可粗略称为场面调度。
而完全意义上的场面调度一方面指的是对“一场戏艺术处理的空间表现,即表现对象的空间位置的目的性,逻辑性与心理状态使然的行动路线、方向范围、对象空间位置,空间关系变化、环境氛围及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则是“运用摄影手段对其进行合乎表情达意,合乎美的规律要求的协调处理”。
简言之,场面调度包括了对镜头的调度和对表现对象的调度。
(一)镜头的调度1.固定画面及运动镜头了解镜头的调度,除了了解上一篇中的景别等知识之外,还需要了解镜头的静止及运动方式和特点。
即固定画面及运动镜头。
固定画面:固定画面即机位不变,焦距不变,镜头光轴(上下左右)不变时拍出来的画面。
除非特殊效果,不然没有那个影视作品少得了它。
而且据统计,影视画面中70%是固定画面。
其重要性可见一般。
许多学习影视摄像的人先从静态摄影和拍固定画面学起,是很有道理而且十分必要的。
五种主要的镜头运动方式:推,拉,摇,移,跟。
推是焦距由大到小接近被摄体,画面由大景别向小景别变化的过程。
相当于人的眼神对某一点的集中。
拉是与推相反的过程。
拉镜头常常表现人或物与环境的关系,有的时候由于镜头最终拉出内容的未知性,它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摇是机位不变,借助三角架或人本身,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或二者兼有地变动摄像机镜头光学轴线的拍摄方式。
摇有丰富的内容捕捉,上下左右摇,半圆摇或360度旋转都是可以的。
场面调度——精选推荐

一、电影场面调度场面调度应用到电影中,则应包括人物调度和镜头调度两个方面。
即指演员的位置、动作与行动路线及摄影机的位置、角度、距离与运动方式。
镜头调度与演员调度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电影的场面调度但人物的调度是电影场面调度的核心、支柱。
摄影机是代表作者、剧中人或观众的视线的。
确定观众从那个角度看,带着什麽心情看,看后裕达到什麽效果,也是要导演以生活为依据来精心设计的。
生活中表达思想、感情不仅靠语言,而且包括人的动作。
人的动作受其思想支配,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不同性格,在不同场合,不同情绪下、会产生不同的动作。
人们在家,坐着、躺着、脚放在凳子上都可以,比较随便。
在办公室,随便躺着,或把脚跷在凳子上就不雅观。
描写一个性格粗鲁、缺乏教养、不拘小节的人,和描写一位娇气十足或处处谨小慎微的人的举止会完全不同。
再如,一个人平时的一举一动我们都很熟悉,突然有了变化,我们就会琢磨:他怎麽啦?出了什麽事?他为什麽站着不说话?为什麽走来走去心神不安?这些在生活中是自然存在的,也许一般人不会去注意。
但艺术工作者、作家、导演、摄影师、演员则会注意它们,因为它们是产生场面调度的生活依据。
在电影中,一部影片或某一场戏的内容。
意义、情绪的表达,不仅通过台词和演员的动作,还要结合镜头的调度和组接。
电影场面调度应当包括演员的调度和摄影机的调度。
演员调度是中心,但它又是通过镜头调度来体现的。
二、电影场面调度与舞台场面调度的区别1、演出形式不同舞台本身是立体的,观众直接观看同一场戏,一千多个观众有一千多个视点,其透视效果各不相同,对其场面调度的感受就有差别。
电影是由摄影机代替观众的眼睛,把立体的现实空间拍摄在平面的胶片上,经过放映,在两度空间的银幕上展现出来,因此观众无论坐在什麽位置上都不会改变透视效果,都会看到同样的场面调度。
2、展示的空间范围不同戏剧受舞台的限制,它展示的空间有限。
因此人物的出场、下场、动作等都会受到制约。
镜头组接或转场的基本技巧

镜头组接或转场的基本技巧镜头组接或转场是电影制作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它可以增强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镜头组接和转场的基本技巧。
一、剪接类型1. 交叉剪接:将两个或多个场景之间来回切换,可以展现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甚至不同主题的对比。
2. 剪贴剪接:将多个短片段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用于展现时间推移和事件的发展。
3. 映像剪接:通过形象、意象或符号的关联来剪辑,加深观众对故事的理解与感知。
4. 平行剪接:同时剪辑两个或多个情节,使它们彼此呼应或对比。
二、镜头组接1. 延续剪接:将两个或多个镜头进行组合,使之宛如无缝连接。
2. 前后呼应:前一个镜头的中心物体或动作在后一个镜头中有所呼应。
3. 重复剪接:相同或相似的镜头在不同位置或时间点多次出现,加强情感、节奏或故事重点。
4. 转变人物:利用镜头组接切换不同角色的表情或动作,突显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
三、转场1. 切入:将新的镜头快速切入到前一个镜头中,有时带有剧烈的感官刺激,用以突出某种或某些特殊感受。
2. 淡入淡出:将新的镜头逐渐出现或消失,柔和过渡,用于平缓切换情节或时间。
3. 滑入滑出:通过左右或上下的滑动效果,将新的镜头替代旧的镜头,使观众感到流畅而连贯。
4. 隐隐约约:在两个镜头之间,使用模糊或不完全展现的效果,增加神秘感或悬念。
四、节奏和韵律感1. 快速剪辑:通过快速剪辑和频繁切换镜头,加快故事节奏,营造紧张、紧急或激烈的氛围。
2. 慢速剪辑:通过放慢剪辑节奏,延长单个镜头的时长,营造静谧、悠闲或沉思的氛围。
3. 节奏变化:在影片的不同部分使用不同节奏的剪辑和组接,使影片整体有起伏和变化,增强观众的注意力和情绪感受。
以上是镜头组接和转场的一些基本技巧,当然在实践和掌握基本技巧之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节和导演的意图进行更加创意和个性化的运用。
电影制作是一门艺术,通过合理运用剪辑和组接技巧,能够更好地表达故事和情感,引导观众理解和体验。
后期技术

看一组实验: (一)青年女子甲从左向右走来。 (二)青年女子乙从右向左走来。 (三)她们相遇了,握手。甲用手指点 着。 (四)一幢有宽阔台阶的白色大建筑 物。 (五)两个人走向台阶。
这样连接起来的片断在观众眼中变成了一个 不间断的行动: 两个青年在路上碰见了,甲请乙 到附近一幢房子去。实际上, 每一个片断都是 在不同地点拍摄的。每个地点相隔很远毫无关 联。虽然这些片断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摄的, 可 是在观众看来却是一个整体,在银幕上造成了库 里肖夫所谓的 "创造性地理学"。 这里利用人们 的错觉把不同时空的片断构成一个整体,蒙太奇 的分解组合功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爱森斯坦曾强调指出:把无论两个什么镜头对列在 一起,就必然产生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通 过镜头的对列冲突,产生新的意义,以引导观众的理性思 考。 上面讲的是蒙太奇语言叙事和表意上的特性,充 分运用这些特性来组织结构镜头,把拍摄下来的一个 个镜头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创作者的意图进行组合 排列,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艺术整体,这就 是编辑的目的和意义。
《火车进站》仅仅是一个单一机位、单一视点 的长镜头,在上上世纪的那个年代,能够把实 物搬上屏幕,已是非常的不简单了。引起世界 上再次轰动的是美国电影学家鲍特,他在旧片 库里翻出《火车出动》、《摆开水龙》、《向 火进攻》,并在摄影棚里补拍《火中救人》的 镜头,剪接成了一部电影《美国消防队员的生 活》。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蒙太奇概念的电 影。
怎么去评判电视画面的造型
看画面造型元素 基本的元素:景别、角度、高度、构图 高级的元素:光影、色调、运动、节奏、 包装
什么是固定画面?
固定画面是指摄象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 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 视画面。
什么是影片拍摄前期的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通俗来讲是指在电影拍摄中为将讲故事服务的一系列手段和技巧。
场面调度不仅指单个镜头内的调度,同时也包含镜头组接后构成的一个完整场面的调度。
下面我将场面调度分为布景(setting),服装和化妆(costume and make-up),灯光(lighting),时间空间(time and space)和表达与动作(movement and action)五个部分来简单概述。
布景(setting)1:首先要清楚布景是叙事的一部分,是为了表现故事中的环境。
2:布景的两种方式:景物选取即实景拍摄,造景(综艺的摄影棚等)3:布景会影响到观众对故事的理解,通过不同关键性道具的摆放。
4:颜色布景-色彩,主题,道具三者相结合。
服装和化妆(costume and make-up1:功能性服装例如:防火、医务人员的服装、抗菌整理的服装、防紫外线的、户外服、登山服、多功能结合在一起的、防电服、防尘服等,都可以算做是功能性服装。
2:服装风格的极端化,突出的图形元素可以强调角色性格3:服装的变化可以辅助剧情的发展4:服装和布景配合可以协调辅助叙述流程,起到强化主体的作用5:化妆是必要的,为了镜头效果;但早期是为了弥补电影感光不足6:化妆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手法7:早期化妆常见于恐怖片和科幻片灯光(lighting)1:灯光可以表达纹理,让我们关注对象主体和动作2:明暗对比可以制造整体构图3:高光阴影可以形成强烈对比4:利用光影制作空间感5:灯光也可以成为镜头的一部分6:灯光的四个特点:质感,方向,涞源,色彩时间空间(time and space)1:荧幕空间-剧情所创作的叙述空间2:利用景深产生空间感3:景深可以表明空间体积和不同平面,用重叠的手法4:最简单的景深创作手法,前景平面大,背景远5:可以使用重叠,运动,投影,空中透视,比例所见,线性透视来创造前后景的关系表达与动作(movement and action)1:演员的表演=视觉元素(外观/收拾/表情)+声音(声音+效果)2:演员的外表符合电影角色会起到加分效果3:表演存在个人化和风格化的特点4:好的演员会创作高度个性化的角色,但电影制作的传统强调表演的广泛性。
镜头调度与场面调度

传媒论道110镜头调度与场面调度■ 卢柏樵 辽宁师范大学〔摘 要〕场面调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为电影制作中的重要环节,由原来简单的演员调度、镜头调度已经慢慢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整合工作,导演要先于其他环节对画面进行预选设计,这里不只是演员的走位、镜头的变换,还要考虑到镜头取景框中的场景、道具、光线、色彩,还要考虑到后期镜头剪辑的需要。
本文主要研究镜头调度在不同状态场景中的调度策略。
〔关键词〕 镜头; 长焦镜头; 摇镜头; 场面调度电影中的场面调度,是一种庞杂的构造系统,在表现镜头语言、构建、电影叙事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镜头调度是场面调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的气氛、风格体现都离不开镜头调度设计。
下面就列举几个案例来谈一下镜头调度在场面调度的设计应用。
镜头的运动是镜头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种不同的镜头方式都有自己主要的表现功能,有些时候想呈现激烈的场面,运动的镜头是我们的不二之选。
运动的镜头加上运动的人物,让观者忘掉了画面外的镜头运动,达到预想效果。
但在拍摄中我们也会发现,有时候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镜头的运动。
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受拍摄条件限制,有时候则是出于对简洁的叙事手段的追求。
并且在对手戏的拍摄中必然会遇到一方是核心而另一方是配角的情况,只要充分调动场面和演员走位,镜头不需要频繁运动亦可达到鲜明突出主体的目的。
适时的动与静让我们在表现不同场景时更加游刃有余。
一、静止的主动者突出事件发生的主要人物,主角的表演必须是压倒性的,气场强大的。
由于镜头是静止的,主角也是静止的,这样其勿须太多动作也能在画面中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处于构图的中心位置。
相应的,配角应该动起来,这样能更好地衬托主角和镜头的静。
比如两个角色的争吵,一方固执己见,另一方在不断辩解。
我们可以安排坚持者静止,辩解者围绕着坚持者的左右,不断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样虽然一个静一个动,但观众看起来主动权却在静止的一方手中。
导演的意图就更容易被观众解读和理解了。
镜头组接和场面调度

读解:
一、关于转场 镜头2转场,和镜头1 对比: “天”接“天”;“蓝色”接“蓝色”;“叠 化”的运用;运动方式、角度、速度一致。 二、镜头组接的章法 镜头1、2、3:“动”接“动”接“动”;镜头 1、2从上往下和镜头3从下往上形成反向的对称 三、蒙太奇句子 镜头1—4的景别:大全-小全-特写-小全,成为 一个典型的“环形蒙太奇句子”,结束镜头=句 号
1、轴线是什么 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 不同对象间关系形成的一条虚拟关系 直线。 实际指:人物间视线、相关交流、运 动方向关系所构成的一条无形状的线 条。
2、轴线的种类:关系轴线、视线方向轴 线、运动轴线 (1)关系轴线
人与人或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一条假想的连接 线。
关系轴线
B
轴线
b1
a2
a3
A
a1
人行走路线(运动轴线)摄像机在一侧 拍摄。
1、2、3 号机位在人 物一侧方向 拍摄,4号机 位就发生变 化。
4、越轴: 指背离原有镜头时间、空间的排序关系, 背离原有镜头内容表达关系,而越过轴线 所拍摄镜头称“越轴”。
在进行电视的拍摄或编辑时,上下两个 镜头分别是在轴线的两侧所拍,则这两个镜 头互为越轴镜头。 越轴所拍的镜头在画面上表现为上下两 个镜头中人物的方向相反。
合理越轴的方法: (1)插入间隔中性镜 头,缓和视觉跳跃感 (2) 向观众交代出 轴线变化的过程 (3) 强烈运动的画 面,使观众对方向的 注意力减弱 (4)利用主观镜头
作调 行 以 位 通 机度 的 构 , 常 按 位中 等 成 这 在 照 的的 腰 一 些 关 轴 三三 三 个 机 系 线 角角 角 底 位 轴 调 形形 形 边 的 线 度 布原 , 与 连 的 原 局理 这 关 线 一 理 方, 就 系 又 侧 , 法又 是 轴 通 设 我 。可 镜 线 常 定 们 称头平可机
什么是场面调度

什么是场面调度什么是场面调度在关于影视文学的一些基础性知识里面,“场面调度”也是一个难点,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这个概念涉及到的相关内容。
场面调度也是出自法文,原义是“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
开始用于舞台剧,指导演对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地位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表演活动所进行的艺术处理。
正是由于电影和戏剧在艺术处理上有某些共同性,场面调度一词也被引用到电影创作中,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
比如电影《公民凯恩》中,有一组描述凯恩与前妻感情渐变过程的镜头。
场面一,凯恩与前妻亲昵地吃饭聊天,两人的服饰是温暖阳光的;场面二,同样发生在饭桌上,凯恩埋头看报,妻子嗔怪地看着他;场面三,凯恩与妻子都低头吃饭,谁也不和谁说话,此时的人物是秋天装扮的,仿佛都想赶快从餐桌上逃开;场面四,凯恩与妻子冷眼相对,再没有交流的欲望了。
这种重复表现的生活场景,形成了内在的有机联系,把观众的审美意识引向事物隐蔽复杂的深层,用最少的镜头表达丰富的含义,夫妻之间已经形同陌路,分道扬镳势在必行了。
戏剧与电影的场面调度的区别是:舞台上的场面调度,是以坐在固定位置上的观众为前提的,它所表现的形象与观众的统一视点相适应。
场面调度只局限在舞台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即使是现代化的转台、多变的灯光也无法突破舞台的空间限制。
电影场面调度则是导演引导观众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银幕上的生活,它几乎不给观众留出选择余地,把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两者作为不可分割的创作手段统一起来加以利用,观众只需紧盯银幕,就能实现从不同的视点和距离间接地观看演员的表演和情节的进展,包括故事中的背景环境。
尽管视点变换很多,空间的跳跃性也很大,单一的叙事线往往被打破,但是由于长期的观影经验造成对电影语言的熟悉,观众仍能用联想进行空白补充,对电影所叙述的事情获得完整统一的印象。
其中,演员调度,指导演通过演员的活动,造成镜头画面的不同造型、不同景别,展现人物内心变化及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
1、一共几个镜头? 2、如何转场? 3、镜头的组接你认为如何?为什么?
镜头1:外景 大全景 拉:从上往下 辽阔的天空 镜头2:内景(病房内) 叠 小全 拉:从 上往下 由窗外的天空缓缓拉近人物居住的精神病 院病房。前景是铁丝网,景深是窗外的天 空。
镜头3:内景 特写——特写(摇:从下往 上) 从人物的赤裸的脚摇至人物的手,再摇至 凝神窗外的眼睛。 镜头4:内景 小全 (固定镜头) 窗外照射进来的光线,人物坐在地上,凝 视窗外的蓝天。
三、场面的调度
场面调度原出自于法文中,原意是 “摆在适当位置”或“放在场景中”。后 来被引用到舞台戏剧中,指“人在戏剧舞 台上之位置”,实际上是导演对一个场景 中的演员行走路线、站位、姿态等进行艺 术调度处理。
(一)场面调度的内涵
电视的场面调度包括:演员调度、镜头调度 演员调度指导演通过演员的行动方向、所 处的位置变化以及演员之间的交流,构成 不同景别、不同构图的画面,用以揭示人 物关系、情绪的变化。 镜头调度指摄像机位置的变动、角度和景 别的变化、运动摄影手段的运用等。
(二)电视场面调度特点 (1)克服舞台调度视点固定、视距不变 的局限性。 (2)可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广阔 表现空间。 (3)具有多种丰富的人物调度手段。
(三)电视场面调度主要作用 (1)是电视画面造型表现的重要环节。
(2)是渲染环境气氛,创造画面特定情 景和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 (3)是蒙太奇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4)是形成节奏变化的有利条件。
5 、 机 位 分 布 三 角 形 原 理
对于一条轴线来说,可以有两个机位三角形。
(1)外反拍三角形布局 特点: a. 镜头中的两个人 物互为前后景,使 画面具有很强的空 间透视效果。 b. 靠近镜头的在画 面上表现为背面, 距镜头较远的表现 为正面。
2号机
(2)内反拍三角形布局 特点: 从内反拍三角形布局拍摄 的画面来看,两个人物分 别出现在画面中,视线方 向各自朝向画面的一侧。 每个画面中只出现一个人 物,常用近景别。能够起 到突出的作用,引导观众 视线,用以表现单人形态 和对白等。
(3)平行三角形布局
特点: 这种布局常用于并列 表现同等地位的不同 对象,被摄人物画面 结构相似,客观上来 讲对二者就公平看待, 等量认同的心理感觉。
内反拍三角形(主观三角形)
平行三角形
2 号 机
2 号 机
二、 场面的转换
转场:为了使不同场景的画面组接在一起时具 有逻辑的和视觉心理的连贯性而采用的一定的 组接方法。 (一)划分场景的依据 1、以时间划分场景:所拍摄的事件在不同时间 段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2、以空间划分场景:所拍摄的事件在不同空间 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3、以情节段落划分场景:根据剧本自然形成的 情节段落,如开始、发展、转折、高潮、结束等。
合理越轴的方法: (1)插入间隔中性镜 头,缓和视觉跳跃感 (2) 向观众交代出 轴线变化的过程 (3) 强烈运动的画 面,使观众对方向的 注意力减弱 (4)利用主观镜头
作调 行 以 位 通 机度 的 构 , 常 按 位中 等 成 这 在 照 的的 腰 一 些 关 轴 三三 三 个 机 系 线 角角 角 底 位 轴 调 形形 形 边 的 线 度 布原 , 与 连 的 原 局理 这 关 线 一 理 方, 就 系 又 侧 , 法又 是 轴 通 设 我 。可 镜 线 常 定 们 称头平可机
[1] 会场的全景画面。会标画面。(全 景、中景) [2] 主席台前的主要领导人物。(全景 、中近景) [3]参加会议的群众场面。(中近景) [4] 主席台上主要领导人发言画面。( 中近景、特写) [5] 群众听报告或记录画面。(中近景 、特写)
(5 )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 动表现手段之一。 如:反映一个贪污受贿犯在接受审问时: [1]中景 表面若无其事,百般狡辨。 [2]急推—特写 手拿香烟在颤抖。 (6)是纪实长镜头拍摄手段之一。
B
轴线
b1
a2
a3
A
a1
人行走路线(运动轴线)摄像机在一侧 拍摄。
1、2、3 号机位在人 物一侧方向 拍摄,4号机 位就发生变 化。
4、越轴: 指背离原有镜头时间、空间的排序关系, 背离原有镜头内容表达关系,而越过轴线 所拍摄镜头称“越轴”。
在进行电视的拍摄或编辑时,上下两个 镜头分别是在轴线的两侧所拍,则这两个镜 头互为越方向相反。
(四)场面调度的分类
1、移动式调度
移动式调度即采用运动摄像的调度。 充分利用摄像的“动向表现手段”,把观众注意力 集中在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运动过程中,明确交待事件 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以增强真实感。 2、纵深式调度 摄像角度固定,在镜头视野范围之内,对演员进行 调度。靠演员位置的变换,形成时近、时中、时全、时 远的景别变化。或靠变焦距镜头的焦距的改变,形成不 同的景别,这种调度大多用小光圈大景深,使前后景均 清晰可见。
(2)视线方向轴线
人或动物的眼睛的视线方向线。
视线方 向轴线
(3)运动轴线
人物运动的一条轨迹线。
运动轴线
3、轴线原则
规定摄像机拍摄方向限 制在轴线(被摄体)的同 一侧。 轴线的意义在于轴线 是电视画面中形成人物 位置关系、视线左右关 系、运动方向关系的重 要表现手段。因为镜头 组接中需要这种人物位 置、视线和运动方向关 系。
读解:
一、关于转场 镜头2转场,和镜头1 对比: “天”接“天”;“蓝色”接“蓝色”;“叠 化”的运用;运动方式、角度、速度一致。 二、镜头组接的章法 镜头1、2、3:“动”接“动”接“动”;镜头 1、2从上往下和镜头3从下往上形成反向的对称 三、蒙太奇句子 镜头1—4的景别:大全-小全-特写-小全,成为 一个典型的“环形蒙太奇句子”,结束镜头=句 号
第五章 第四节 镜头组接和场面调度
镜头组接的原则 场面的转换 场面调度
一、镜头组接的原则
(一)镜头的组接要符合逻辑性 (二)景别的过渡要自然
1、景别要有较大的差别 2、景别差别不大的时候,尽量改变机位
(三)动接动,静接静,动静结合要过渡 (四)光线、色调的过渡要自然 (五)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原则
(二)无技巧转场
1、出画与入画 2、两极镜头转场 3、特写转场 4、遮挡转场 5、相似体转场
6、运动镜头转场 7、主观镜头转场 8、空镜头转场 9、因果逻辑转场 10、声音转场
(三)技巧转场
1、淡入淡出转场:利用V淡变(渐隐渐出)或U 淡(渐隐-黑-渐出)变特技将两组不同场景的画 面组接起来的转场方式。 2、X淡变转场(叠化转场):利用X淡变特技将 不同场景的两组画面组接起来的转场方式。 3、划变转场(电子拉幕):利用划变特技将不 同场景的两组画面组接起来的转场方式。 4、定格转场:利用静帧特技将不同场景的两组 画面组接起来的转场方式。
1、轴线是什么 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 不同对象间关系形成的一条虚拟关系 直线。 实际指:人物间视线、相关交流、运 动方向关系所构成的一条无形状的线 条。
2、轴线的种类:关系轴线、视线方向轴 线、运动轴线 (1)关系轴线
人与人或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一条假想的连接 线。
关系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