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五四制)
8.1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8.1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中关于“有余数的除法”这一部分的内容。
我要带领大家复习一下除法的基本概念,然后再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数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有余数的除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及理解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理解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教学的重点是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难点是理解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实物投影仪、计算器以及一些练习题的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引入今天的话题,例如:“如果有13个苹果,我们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还剩下几个?”2.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给大家讲解一个有关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比如:“13除以5等于多少?剩下的苹果怎么处理?”我会讲解每一步的运算方法,让大家清楚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3. 随堂练习: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大家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大家自己动手做一些有关的题目,巩固所学的知识。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些有关有余数的除法的题目,大家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的公式和概念,比如“有余数的除法”、“除法运算方法”等,以及一些例题的解题过程,让大家能够直观地看到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今天的作业我会设计一些有关的练习题,让大家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
其中包括一些基本的除法题目,以及一些有关有余数的除法的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带反思

一看杂技---表内乘法(一)教学内容:1—5的乘法口诀;口诀的应用。
教材编排特点:1、素材的选取富有童趣。
教材以“看杂技”为主要线索,展现了“自行车表演”、“晃板与顶碗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能吸引学生投入到有趣的学习中。
2、口诀的设计与编排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本单元口诀的编排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口诀句数的编排上。
由于传统的“小九九”2、3、4的乘法口诀句数太少,不利于学生探索口诀的编排规律。
而“大九九”则句数太多,对于刚刚接触乘法口诀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有困难。
所以本单元采取折中的方法,把大九九和小九九的优点结合起来编排。
同时,把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口诀的开始,便于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口诀的编制方法。
这是乘法口诀教学的一个创新。
3、以儿歌作为编制口诀的载体,降低了口诀编制的难度。
以琅琅上口的儿歌作为编制口诀的载体是本单元乘法口诀编写的又一特点。
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接触最多而且最喜欢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简短精练、朗朗上口等特点。
本册乘法口诀部分的编写思路就是将累加所得的数编成儿歌,然后将儿歌进一步简化编成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轻松愉快的口诀编制过程,同时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1—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会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在探索口诀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3、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3、4的乘法口诀。
学与教建议:1、口诀的编制要建立在解决问题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
2、注意加强直观教学。
3、引导学生用探索的方式学习乘法口诀。
4、理解先编儿歌再编口诀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挥儿歌在编制口诀中的作用。
第一单元观看自行车表演---1、2、5的乘法口诀信息窗解读:这幅图呈现的是一位老师与两个小朋友观看杂技表演――骑自行车的情景。
主信息是5辆车,每辆车上5个人,其中每人手中转着2块红方巾。
通过师生编儿歌的对话,引出对5和2的乘法口诀的探索,并学会应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八图形排列的周期(有余数)青岛版(五四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八图形排列的周期(有余数)青岛版(五四制)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排列的周期(有余数)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第四章第二节内容,主要是探讨图形排列的周期性,特别是当图形排列中有余数时的情况。
我们将通过实际例题来理解并掌握图形排列的周期性,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排列的周期性概念。
2. 学生能够掌握当图形排列中有余数时的周期性规律。
3.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周期性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当图形排列中有余数时的周期性规律。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应用周期性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图形卡片。
2. 学具:学生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排图形,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一排图形的排列规律。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发现图形排列的周期性。
2. 讲解: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解释什么是图形排列的周期性,特别是在图形排列中有余数时的情况。
我会让学生一起跟我一起思考并找出规律。
3. 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找出图形排列的周期性,并应用所学的规律解决问题。
我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指导他们改正错误。
4. 应用:我会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所学的图形排列周期性规律,解决问题。
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题目:图形排列的周期性(有余数)2. 板书内容:图形排列的周期性:每几个图形为一组,循环排列。
当图形排列中有余数时:余数对应的图形,在下一次排列中继续出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找出下面图形排列的周期性,并画出下一个排列。
请应用所学的图形排列周期性规律,解决下面的问题。
有一排图形,每组有5个图形,分别是、、、、。
现在给出前几个图形:、、、,请问下一个图形是什么?2. 作业答案:下一个排列为:下一个图形为: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图形排列的周期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谁的眼睛亮— —观察物体(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物体,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识别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 观察物体的方法:通过观察、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3. 空间想象力: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识别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学生自备观察物体(如玩具、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实物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识别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 活动一:观察物体。
让学生分组观察物体,讨论并交流观察到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4. 活动二:观察物体的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5. 活动三:空间想象力训练。
通过观察物体,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6. 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记录观察到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六、板书设计1. 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1)观察物体:正面、侧面、上面(2)观察物体的方法(3)空间想象力训练七、作业设计1. 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记录观察到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 结合观察到的物体,画出一幅图画,展示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01]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3b57616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f.png)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01]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相关知识点。
教学目标包括: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准备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挂图、卡片、小棒、计数器等。
活动过程如下:一、引入:我通过讲解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挂图,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
二、讲解:我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适时地进行练习。
三、实践:我让学生动手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通过反思课堂效果,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对于第一个重点,我通过引入实际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挂图,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的反应,根据他们的理解情况,适时地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6.1认识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6.1认识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今天,我要为大家讲授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认识平均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出现在教材的第六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平均分的概念,难点则是如何让他们能够将这个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平均分计算器、实物道具等。
接着,我会通过例题讲解来进一步阐述平均分的概念,例如:“如果一个班级有20个学生,他们一共考了200分,那么平均每个学生得了多少分呢?”我会引导孩子们通过计算来得出答案,让他们能够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在随堂练习环节,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孩子们运用平均分的概念来解决,例如:“如果一个家庭有6个人,他们一共吃了60个饺子,那么平均每个人吃了多少个饺子呢?”在板书设计环节,我会将平均分的计算公式和概念写在黑板上,以便孩子们能够随时查看和复习。
在作业设计环节,我会给出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孩子们能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例如:“如果一个班级有30个学生,他们一共考了300分,那么平均每个学生得了多少分呢?”答案是:平均每个学生得了10分。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我也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以便更好地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实践情景的引入,这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我通过提出一个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平均分的重要性。
例题讲解环节,我通过具体的例题来阐述平均分的概念,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让孩子们亲自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加深他们对平均分的理解。
接着,随堂练习环节,我给出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孩子们运用平均分的概念来解决。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2)教学内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2)八、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4)信息窗2 搭帐篷 (4)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6)教学内容:1—5的乘法口诀;口诀的应用。
(6)二、看杂技———表内乘法(一) (7)信息窗1——观看自行车表演 (7)信息窗2——观看顶碗表演 (9)第九单元教学计划 (11)教学内容: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11)九、亲近大海——统计与可能性 (12)信息窗1 亲近大海 (12)信息窗2 沙滩游玩 (14)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17)教学内容:给定东、西、南、北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看简单的路线图;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17)六、小桥流水人家——方向与位置 (18)信息窗2 小桥流水人家 (18)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21)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 (22)信息窗1 采集动植物标本 (22)信息窗2 观赏蝴蝶标本 (26)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29)教学内容:初步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画角。
(29)三、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 (31)教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教科书23~27页 (31)第十单元教学计划 (33)教学内容:简单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
(33)十、休闲假日——混合运算 (35)信息窗1 进入景区 (35)信息窗2 观光旅游 (38)教学内容:除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第112—113页。
(38)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40)教学内容:6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和9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口诀的系统整理。
(40)四、凯蒂学艺——表内乘法(二) (42)信息窗1——缝沙包 (42)信息窗2——叠纸啪 (43)信息窗3——学做中国结 (45)信息窗4——趣味剪纸 (48)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51)教学内容:平均分;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有关0的除法。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认识各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够通过造数和画图的方式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
3.学会使用较为简单的数学符号进行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认识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学习简单的算术运算。
3.学习使用简单的符号进行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难点1.学生可能会混淆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有些学生可能还不太熟练使用数学符号进行简单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数字和符号,让学生认识这些数字和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教师可以问:“这个数字比那个数字大还是小?”并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回答,如“手举牌子”、“点头摇头”等。
2. 讲解教师可以通过造数和画图的方式,对算术运算进行讲解。
例如,教师可选择两个数字,并让学生通过画圆圈、点数、横线等方式,表达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之上,再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的讲解。
3. 练习教师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比如,让学生练习查找数字大小的关系、练习画图并计算简单加减法等。
4. 拓展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或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进行拓展。
比如,让学生参与简单的加减法游戏、让学生解决购物时的找零问题等。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
2.在游戏和生活实践中,观察学生能否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3.发放试卷或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