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合集下载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一种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

他认为,宇宙是由一种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构成的,这种基本粒子称为原子。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它们没有形状、大小和颜色,只有质量。

原子之间通过运动和相互碰撞来形成物质的各种形态和性质。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运动是无限多样的,它们在空间中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并且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碰撞。

这种运动和碰撞产生了物质的多样性。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还涉及到原子的大小和形状。

他认为,原子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这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合方式。

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原子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如水、空气、土壤等。

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原子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可以无限地组合和分解,从而形成无穷多样的物质。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原子学和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子学家们通过实验证实了原子存在的事实,并进一步研究了原子的性质和行为。

化学家们则通过研究原子的组合方式和相互作用,揭示了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除了对科学的贡献外,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还对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原子论提出了宇宙的构成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实体组成的,这与传统的宇宙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强调了个体的重要性,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由个体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这种个体主义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一种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他认为宇宙是由原子构成的。

这种理论在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科学发展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为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和物质的构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

1.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

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较,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摘要】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提出了原子的理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

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单位,它们以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存在,并通过运动和碰撞来构成物质。

德谟克利特还指出,原子之间存在空隙,这解释了物质的可压缩性。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科学发展,为现代原子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原子的研究,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关键词: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原子理论、不可分性、运动、碰撞、空隙、形状、大小、总结1. 引言1.1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简介德谟克利特(460-370 BC)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然学家和医生,他被认为是原子论的创始人之一。

原子论是一种描述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不可分割的原子的学说,德谟克利特提出了许多关于原子结构和性质的理论。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粒子,它们是永恒不灭的,并且不可分割的。

他认为,不同种类的原子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它们通过运动和碰撞来形成不同的物质。

德谟克利特还指出,原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这些空隙导致了物质的可压缩性和可变性。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在古代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批评,但它为后来原子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研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这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及其相关观点。

2. 正文2.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是古代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对原子的理论观点。

他认为,一切物质皆由原子构成,原子是一种永恒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

德谟克利特将原子比作不可再分的、坚固的实体,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元素。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认为,原子在空间中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形成不同的物质。

他主张,物质是由原子在一定空间中排列组合形成的,不同物质的性质由原子的组合方式决定。

德谟克利特倡导的古希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倡导的古希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倡导的古希腊原子论作者:盛根玉来源:《化学教学》2010年第09期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9-005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原子,究竟是种抽象的哲学理念,还是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它在人们的头脑中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原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往往只能用思维来把握。

而关于原子的猜想、思辨等带有哲理性的见解,即所谓类似原子论的学说,认为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远在古代就有。

公元前有些哲学家、思想家就提出过这种观点。

从古代中国的墨子到古希腊的某些学者都有过这方面的著述;尤以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最为有名,他所留下的著述内容也较丰富。

1墨子及其类似原子论的著述墨子名称墨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生活在比孔子稍晚一点的春秋末年;他约生于公元前479年,卒于公元前381年。

《墨子》则是墨翟及其学生们留下的一部经典著作,在其中的“经下篇”里,提出了关于“端”的概念:认为“端”,“体之无序而前者也”;“非半弗则不动,说在端”。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这种情形可名之为“端”。

总之,物质要分割就得要那物质本身有可分为两半的条件,如果没有可分为两半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割了。

所以说,“端”是无法间断的。

《墨子》中的这些话虽简单,但包含的思想是深遂的。

若从化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关于“端”及其阐述,可以说已经具有近代原子论说的原始雏形。

据此,可以认为墨子已有了极其原始的物质小单位的概念了。

相比较而言,古代希腊有不少学者,如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等,均对古代原子论作出过杰出贡献。

而其中尤以德谟克利特对倡导古希腊原子论最为有名,这在欧洲的物理学史界和化学史界获得公认。

2德谟克利特的古希腊原子论思想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年生于希腊北部阿夫季拉(Abdera)色雷斯城,殁于公元前370年。

原子认识过程发展史

原子认识过程发展史

原子认识过程发展史一、古希腊时期的原子理论原子认识过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他认为,原子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它们通过组合和分离形成不同的物质。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约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在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对原子认识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粒子,每种元素都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

他还提出了化合物的概念,认为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

这一理论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成为后来原子认识过程的重要里程碑。

三、汤姆逊的电子发现在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逊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子的存在。

他利用阴极射线管实验观察到,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

汤姆逊提出了“面包糠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球体,电子均匀分布在球体内部。

这一发现揭示了原子内部结构的一部分,对原子认识过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卢瑟福的金箔散射实验在20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进一步揭示了原子内部结构。

他发现,大部分阿尔法粒子直接穿过金箔而无明显偏转,但少数阿尔法粒子发生了明显的偏转。

根据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太阳系模型”,认为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围绕核运动,原子是空洞的。

这一模型对原子认识过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量子力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波尔的量子理论在20世纪初,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提出了量子理论,对原子认识过程进行了革命性的突破。

波尔认为,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能级上运动,并且在能级间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能量。

他的理论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被称为“波尔模型”。

这一理论为原子认识过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也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运动概念。

可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领人信服地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解释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它的立论点本身不能是游移不定的。

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

此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最后的答案。

此人就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Leucippus)。

留基波的鼎盛期约公元前440年(1)。

他不仅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

可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

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创始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年—前370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Abdera)。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

德谟克利特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

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

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

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

虽然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沉思的生活胜过了活跃的生活,因此婉言谢绝了这些公众的荣誉而渡过了孤独的余生(4)。

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

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1.原子与虚空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

他们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古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是指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不可分
割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被称为“原子”。

原子是物质的最基本
单位,它们不能被分解或破坏,每种元素的原子都具有其独特的性
质和特征。

下面将对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进行更详细的阐述:
1. 原子是不可分割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是由最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被称
为原子。

原子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不能被分解或破坏的。

这个
观点在当时受到了较大的质疑,但后来随着现代化学的发展,德谟
克利特的观点得到了证实。

2. 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性质
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同元素的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而每种元素的原子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这种认识为现代化学
中的元素概念提供了基础。

3. 化学反应是由原子的重新排列引起的
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化学反应是由原子的重新排列引起的这个
概念。

换句话说,化学反应不会改变原子的数量,只是改变了原子
的排列方式。

这种观点为后来原子论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 原子在空间中连续不断地运动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空间中连续不断地运动。

这个观点在
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但这个观点在后来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
证实。

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4.卢瑟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
英国物理学家 卢瑟福 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指 出原子是由 原子核 和 核外电子 构成的, 原子核 带正 电荷,位于 原子中心 ,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电子 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作高速运动,就像行星 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He、Ne、Ar为稀有气体,常以单原子分子的单质存 在,表现出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很难与其它元素化合。
原子结构示意图:
He
+2 2
Ne
+10 2 8
Ar
+18 2 8 8
钠离子的形成
钠原子 钠离子
Na
失一个电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a+
Na — e
Na+
氯离子的形成
氯原子 氯离子
- 得一个电子
Cl+ e-
Cl-

+
5.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的轨道原子结构模型。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指出,电子在原子核外 空间内稳定的 轨道 上绕核作 高速 运动。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6.电子云模型(现代原子结构学说)
现代科学家根据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规律, 提出用 量子力学 的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
模型 年代 依据 主要 内容 问题
道尔顿 1803
a-m=b+n
a= b+m-n
课堂练习3: 2.有X,Y,Z三种元素,X原子核内无中子,Y原 子的第三个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Z原子最 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试判断 X____,Y____,Z____. 并画出其原子结构 示意图______, _____, _____.这三种元素 所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谟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赫拉克利特开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运动概念。

可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领人信服地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呢?显然,解释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它的立论点本身不能是游移不定的。

我们已经知道首先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早期的米利都学派了。

此后,也是有一位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最后的答案。

此人就是原子论之父留基波(Leucippus )。

留基波的鼎盛期约公元前440 年(1)。

他不仅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而且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

可是,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

因此,人们在提到原子论的创始者时,通常总是将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公元前460 年—前370 年)相提并论,或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Abdera )。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

德谟克利特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

据并不确切的史料称,德谟克利特曾就学于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和苏格拉底讨论过哲学。

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就像是奥林匹亚赛会中的一位五项全能竞赛的胜利者。

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3)。

虽然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喜欢沉思的生活胜过了活跃的生活, 因此婉言谢绝了这些公众的荣誉而渡过了孤独的余生(4)。

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是二者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一样存在,这就是原子和虚空,它们都是事物生成的原因。

德谟克利特正是把他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体系。

1.原子与虚空
留基波——如果不是德谟克里特的话——试图调和以巴门尼德与恩培多克勒分别为其代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而走到了原子论。

他们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古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说:“但留基波认为他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与感觉一致,不会取消存在物的生成、消灭、运动和多样性。

在对现象作了这些说明后,针对坚持存在为一,并认为没有虚空就无运动的人,他宣称虚
空是非存在,而存在的任何一部分都不是非存在;因为严格地说,“存在”就是完全充实。

但这样的充实不是一,而是无限多,只是由于体积太小,不能为肉眼所见。

它们在虚空中被移动(因为虚空存在着),其结合造成事物的生成,分离导致事物的消灭。

在其碰巧接触的地方,它们就动作与承受(因为在那里,它们不是一),当被放在一起且被缠结时,它们也生成。

但是,从真正的一,不会生出多,从真正的多,也不会生出一,这是不可能的(325a25-36 )”。

德谟克利特扩大了留基波的原子理论,维护了无限地分开事物是不可能的之信仰,从而否定了把存在分解为非存在的思考方式。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以虚空和原子皆为客观存在的悖论形式来表达的,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原子) 和虚空。

所谓原子,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割性。

大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由无空隙的、紧密的、坚固的物质所组成的,由于其坚固性而不可能再分割,它既不能从内部破碎也不能从外部破碎。

每个原子内部是没有质的区别的、不变的,所以一部分原子不可能比另一部分原子更坚硬,因而相互破碎。

事实上原子就是一个巴门尼德式的“一”。

而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

德谟克利特把虚空视为原子存在和运动的
根本条件。

虚空是原子存在的容器和原子运动的前提。

因为在他看来,如果空间都被充满,原子就无法运动,也就不能结合成具体事物。

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结合成万物,而原子分离时,事物就消亡。

他把虚空和原子都视为万物生成的根本原因。

虚空概念的提出是德谟克利特的一大贡献,它是西方哲学史上首次出现“空间”这种理论范畴的萌芽(5)。

德谟克利特把现代意义上的空间理解为他的“虚空”,在他看来,空间自身是空虚的、同类的、连续的、无限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充满而又坚实的,所以是“存在”;而虚空是空虚而又稀疏的,所以是“非存在”。

虚空尽管是非存在,然而它并不是纯粹的虚无,“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相对于有充实性的原子来说,虚空是没有被充实的。

“存在”并不比“非存在”多点什么,因为虚空并不比物体少点什么,它们同样都是实在的。

德谟克利特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在我们看来十分诡异的观点是基于这样的思维困惑:对存在可进行无穷可分的观点将导致非存在,而根据巴门尼德的学说,这种非存在是必须被排除的,所以在芝诺看来,根本就不可能对存在进行分割。

要么是巴门尼德的不可分割的存在;要么是阿那克萨哥拉的可以无穷尽地分割的存在——二者必居其一(6)。

为了回避这
种结论,原子论者在“无”前边,在分割的一个有限数字之后,假定了最后“不可分割的形式”的存在。

转贴于论文联盟http:// 12345下一页欢迎浏览更多论文联盟首页→ 理学论文→ 物理学论文文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