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
药物的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物的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或预防疾病的物质。
药物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干预生命体的代谢过程,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当药物进入人体后,会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方式被吸收到血液中,分布到不同的器官和组织中,然后被代谢成代谢产物并排出体外。
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一项旨在探究这个过程的科学研究。
本文将介绍药物的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组织和细胞内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的主要目的是将具有毒性或非活性的药物转化成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是将药物转化成易排泄的代谢产物,以降低药物对身体的毒副作用和剂量。
在药物代谢过程中,绝大部分药物经过肝脏代谢酶CYP代谢,少数通过肺、肾等器官进行代谢和排泄。
药物代谢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指将药物转化为代谢产物的一种过程,其中药物的电子从它们的原子轨道中移动到代表氧的还原剂中。
氧化反应通常由三种酶介导:细胞质中的乙醛脱氢酶、线粒体中的甘油三磷酸脱氢酶和内质网中的CYP450酶。
在这个过程中,药物的代谢产物通常比原始药物更活性,也可能是更毒性的。
第二阶段:结合反应结合反应是将药物代谢产物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过程。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谢阶段,因为它使药物代谢产物更易于排出体外。
结合反应通常由肝细胞中的运输蛋白介导,它们可以将代谢产物与特定的小分子,如葡萄糖、硫酸盐、甘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结合。
结合产物通常比药物本身更容易被排出体外。
二、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指研究药物在人体内转化和清除的能力。
药物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
药代动力学可以帮助药物研究者了解药物的活性、毒性、耐受性和药效。
在药物开发和治疗方面,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外部环境进入体内的过程。
口服是最常见的药物吸收方式,此外还有鼻吸、直肠给药、口腔给药等多种途径。
口服药物的吸收,主要发生在肠道上部,由于肠道壁上有大量的毛细血管,从而将药物快速吸收到血液中。
药物代谢动力学

还原
某些药物可被还原为更具活性的代谢物或其前体 。例如,某些硝基芳香族化合物可被还原为胺类 化合物。
结合
结合是药物代谢的最后一步,涉及药物与内源性 物质的结合,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等。结合后的 药物通常更易排泄。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体外实验
通过使用动物或人体组织离体实 验来研究药物代谢,如肝切片、 肝微粒体等。
02
药物吸收
药物吸收的机制
80%
被动扩散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被动转运进入 细胞,扩散速度与药物浓度差和 细胞膜通透性有关。
100%
主动转运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主动转运进入 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具 有选择性。
80%
胞饮和胞吐作用
大分子药物或颗粒可通过细胞膜 的内吞或外排作用进入细胞。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体内实验
通过给动物或人体注射药物,观 察其代谢过程和排泄情况,以了 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征。
计算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 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 谢和排泄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04
药物排泄
药物排泄的途径与机制
1 2
肾脏排泄
药物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排泄,以原形或代 谢产物的形式随尿液排出体外。
之比值。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能力。
计算方法02ຫໍສະໝຸດ Cl = (剂量 / Vd) / (峰浓度 - 谷浓度)
影响因素
03
Cl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肝肾功能、年龄等。
半衰期
定义
半衰期(t1/2)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 时间。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
计算方法
t1/2 = 0.693 / Cl
药物剂型设计
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研究及应用一、引言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药理学和药物化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代谢产物的生成、分布和排泄等情况。
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是探究药物代谢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研究(一)药物浓度测定方法药物浓度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
药物浓度测定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液相质谱法(LC-MS/MS)等。
其中,HPLC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已经成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规范方法之一。
(二)药物代谢酶的测定方法药物代谢酶是影响代谢过程的重要因素,其测定方法也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药物代谢酶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酶活力测定、酶蛋白的分离纯化、基因测序等。
其中,酶活力测定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是反映药物代谢特性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最大消除率(Vmax)、药物溶液的清除率(Cl)、生物利用度(F)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主要包括常规体外实验测定、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测定等。
其中,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测定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应用(一)药物代谢特性的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应用可以揭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性,进而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式,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例如,对于众多的心血管药物,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发现它们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以及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式等,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的应用还可以研究药物相互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例如,在一些药物联用的情况下,药物可以相互影响,改变其代谢特性,从而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或者治疗效果下降。
因此,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方法可以通过研究药物相互作用,提出针对性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以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药效评价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药效评价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药效评价是药学领域中极其重要的两个方面。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指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动态过程。
而药效评价则是指对药物的疗效、副作用、毒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以便发现药物的潜在风险和不良反应。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对于发现人体内药物的代谢机制、代谢产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和代谢稳定性等方面的知识极其重要。
这些知识可以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并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依据。
通过对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的深入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情况,包括它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在临床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时间,并预测可能的不良反应。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包括药物的ADME过程(ADME是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缩写)。
其中吸收过程是指药物经过口服、注射或其他途径进入人体后被吸收到血液中的过程。
分布过程是指药物通过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并被输送到细胞内的过程。
代谢过程是指药物在体内代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排泄过程则是指药物在体内代谢完毕后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通过实验和计算模型来进行。
实验方法包括药物的激发方法、药物浓度检测方法等。
计算模型则可以通过建立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来探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
药效评价药效评价是对药物疗效、安全性、毒性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
药效评价对于药品审批和临床应用极为重要,也是新药研发中的一项基本工作。
对于药物的疗效、安全性、毒性进行评估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药物的潜在风险、不良反应以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此外,药效评价还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药品的使用剂量、疗程和使用时间等。
药物的疗效取决于其在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和药物治疗合理性、治疗程序以及病情等因素。
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

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PD)是药物研究中的重要分支,用于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对生理系统产生的效应。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消除过程,而药效动力学则关注药物与生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的科学。
它对于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作用机制至关重要。
1. 药物吸收药物的吸收过程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循环系统的过程。
吸收方式有经口、经肠道、经皮肤、经肺等多种途径。
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和分子大小等因素会影响其吸收速度和程度。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过程是指药物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流动力学、药物亲和性和生物膜透过性等因素的影响。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发生代谢,药物代谢酶如细胞色素P450系统则起到关键作用。
药物代谢会影响药物的活性、毒性和药物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肠道、肺等途径离开机体的过程。
主要排泄方式有尿液排泄、胆汁排泄、呼气排泄等。
二、药效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与生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对受体的结合、信号传导和引起的生理反应等过程。
药效动力学研究可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引起药物效应的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抑制或激活受体的信号通路等方式产生作用。
2.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药物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药物剂量与生理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可以确定药物的剂量范围、给药频率以及最佳剂量等。
3.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同时存在时,彼此相互影响或改变对生理系统的作用的现象。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涉及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体内外实验、数学模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一、体内外实验体内外实验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体内实验是指将药物直接注入小鼠、大鼠、狗等实验动物体内,通过采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样和组织样品,来研究药物的代谢过程。
体外实验则是在离体条件下(如体外肝微粒体、细胞系等),对药物进行代谢动力学研究。
体内外实验虽然具有操作简便、容易获得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等优点,但也存在缺点,如可能受生理环境影响、需要大量动物供试等等。
因此,近年来,体内外实验的使用已被限制。
二、数学模型为了更加精确的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者们开始采用数学模型来模拟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
数学模型是将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建立相关方程模拟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些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单室模型、双室模型、生物利用度模型等等。
数学模型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预测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降低体内外实验对实验动物的数量和时间、成本等方面的需求。
但是,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模型参数的确定也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还存在着误差较大、难以考虑生物环境变异等诸多不足之处。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如PCR扩增、基因克隆等技术,可以对组织、细胞、蛋白质等层面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
特别是在相关基因的筛查、基因多态性的鉴定、基因表达谱及蛋白表达和代谢酶鉴定等技术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已成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也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总结来看,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这些方法共同促进和推进了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和发展。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指对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一系列生理过程后的体内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揭示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为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1.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就是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该实验是通过给物种(如小鼠、大鼠、猴子、犬、猪等),或人体内注射、灌胃等途径给药,然后测定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产物的质量和数量,从而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方法。
2.计算机模拟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另外一种方法是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模拟是通过建立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药物的代谢、吸收和排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的方法。
计算机模拟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模型可重复性好,数据可视化等特点。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现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进展离不开世界各地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为新药研发、药物剂量设计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技术手段。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品、天然药物、中药、微生物代谢产物等药物的研究。
2.基因组学技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应用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研究人员也将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基因组学结合起来进行相关研究。
应用基因组学技术可以为药物代谢动力学提供更多的新信息和更加准确的数据,这对药物研发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有很大的帮助。
3.探索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新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不断地推进着。
在研究中,还有许多新的药物代谢机制被揭示出来,例如硫化代谢、类烯基化代谢、半胱氨酸代谢等。
这些新机制的发现为药物研发和药物安全性评价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趋势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性趋势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将更多的从概率性转向个体化和精准,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也将从组平均到个体化过渡。
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代谢途径与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代谢途径与代谢产物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药物分子在机体内部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其中,药物的代谢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会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药效、毒性和副作用等方面。
因此,深入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代谢途径与代谢产物,对于合理用药和临床治疗非常重要。
一、药物代谢途径药物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细胞中的代谢系统,将药物分子转化为代谢产物;另一种是将药物分子直接排出体外,即非代谢途径。
目前已发现的药物代谢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1. 细胞色素P450系统细胞色素P450系统(Cytochrome P450 system)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一种药物代谢系统,可以代谢许多药物分子。
它主要位于肝脏和小肠上皮细胞中,可以将药物分子氧化、脱氧、去甲基、去酰基等,并且可以将药物分子与内源性物质结合,然后将其转化为水溶性产物,方便排泄体外。
2. 糖醛酸途径糖醛酸途径是另一种常见的药物代谢途径,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肾脏,可以代谢一些药物分子,使其转化为水溶性物质,方便排泄体外。
在糖醛酸途径中,药物分子首先被转化为它的酸性代谢物,然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一系列水溶性产物,最终排泄体外。
3. 酯酶途径酯酶途径是一种对脂溶性药物特别有效的药物代谢途径。
它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肠道上皮细胞中,可以将脂溶性药物中的酯基水解,生成水溶性产物,然后排泄体外。
4. 氨基酸途径氨基酸途径主要用于代谢各种种类的氨基酸和蛋白质。
它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肾脏中,可以将药物分子中的氨基酸结构转化为其他物质,并将其排泄体外。
在这种途径中,药物分子首先被转化为氨基酸代谢产物,随后再经过一系列转化反应,最终形成水溶性的代谢产物。
二、药物代谢产物药物代谢产物是药物分子经过代谢途径转化后所生成的产物,可以通过尿液、粪便、血液等体液排泄体外。
了解药物代谢产物的性质和代谢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毒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Fick定律
细胞膜面积、血流速度、 pH、药浓度差、药物脂 溶度等
面积 通透系数 通透量 (C1 C 2) 厚度
11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 液循环的过程 (一)胃肠道给药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胃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面大小(m2)
10
pH-pKa
[A—] = [HA]
解离型
未解离型
8
弱 碱 性 药:
BH+ Ka = Ka H+ + B [H+] [B] [BH+] NH4+ H+ + NH3
[B] logKa = log[H+] + log [BH+] [B] + -logKa =- log [H ] - log [BH+] +] [B] [BH pKa = pH - log pKa - pH = log [BH+] [B] 解离型 pKa -pH [BH+] = [B] 10 未解离型
9
pH = pKa
50% 解离
解离度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非离子型多,在胃 中即可被吸收。 如阿司匹林 (2)弱碱性药物在酸性胃液中离子型多,主 要在小肠(肠液pH7.4)吸收。如:利舍平为 弱碱,pKa为6.6, (3) 强酸、强碱,以及极性强的季铵盐, 可全部解离,故不易透过生物膜,而难于吸 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3
二、分布(distribution)及影响因素
药物吸收后,通过各种生理屏障,经血液转 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称分布。 (一)血浆蛋白结合率
D+P DP 影响:药动学 药效学
DP PT
D K D D
14
竞争置换 结合型99% 游离型1%
结合型98% 游离型2%
15
(二) 局部器官血流量
自身诱导的临床意义?
25
26
(2)酶抑制剂 有些药物可抑制 CYP450酶活性,使肝药酶或降解减慢, 使酶活性降低的药物称肝药酶抑制剂 酶抑制剂:氯霉素 与苯妥英钠 合用,则因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苯妥 英钠的代谢作用减弱,疗效增强或出 现毒性反应。
口腔 0.5-l .0 直肠 0.02 胃 0.1-0.2选择性 小肠 100 大肠 0.04-0.07
12
(二)吸入( 呼吸道给药) 肺泡表面积大(达200m2)),鼻咽部的 局部治疗,如抗菌、消炎、祛痰喷雾剂 (三)局部用药 经皮(transdermal)给药可把 药物制成贴皮剂,如硝酸甘油贴皮剂 (四)舌下给药 (五)注射给药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1
2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运动
生物膜是细胞外表的质膜和细胞内的各种 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 体膜等的总称。 药物的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时 都要通过各种细胞膜(生物膜,有的是
具有单层结构的膜(小肠), 具有多层结构的膜(皮肤)。
3
一、 药物跨膜转运的类型:
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4
(一)滤过( 被动转运)又称水溶扩散 (二)简单扩散 (simplee diffusion) 又称脂 溶扩散(1ipiddiffusion) (三)载体转运: 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两 种方式。 (四)膜动转运
5
6
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20
21
(二)药物代谢部位
• 主要部位:肝脏 微粒体
• 主要酶系: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cytochrome P450 enzymatic system)
•临床意义: 肝药酶诱导剂 药物相互作用
肝药酶抑制剂
22
(三)药物代谢步骤:药物代谢多数药物发生 在吸收之后、排泄之前
1、I相反应(Phase I)包括 氧化、还原、水 解引入或脱去基团(-OH、-CH3、-NH2、-SH ) 极性增加
19
三、药物代谢 (drug metabolism)
(一)药物代谢意义:
● 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 生物转化与排泄统称为消除(elimination)。 ●由活性药物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称代谢灭活
●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变为有活性或活性强 的药物,称代谢活化
●毒性增加(致畸、突变、癌)
2、II相反应(Phase II):
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等结合,极性进 一步增加。
23
细胞色素P-450 单氧化酶系
24
(四)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
肝药酶的选择性低,变异性大,酶的活 性易发生改变(↑↓)。 (1)酶的诱导与酶诱导剂: 如苯妥英、保 泰松、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利福平 (rifampicin)、乙醇等反复应用而被诱导, 导致酶活性增高。
HA Ka = Ka H+ + A— [H+] [A—] [HA]
[A—] logKa = log[H+] + log [HA] pKa= -logKa —] [A +] pH = -log[H + -logKa =- log [H ] - log [HA] —] —] [A [A pKa = pH - log pH - pKa = log [HA] [HA]
(一)药物的解离度和体液酸碱度
• 分子(非解离型) 极性低,疏水,溶于脂, 可通过膜的分子多,通过膜的药物越多 • 离子(解离型) 极性高,亲水,不溶于 脂,不易通过膜的脂质层,通过膜的药物 少,难以扩散。 因而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此种现象称为离子障(ion trapping)。
7
弱 酸 性 药:
17
(五). 体 内屏障
1、血脑屏 障(BBB) 血-脑、 血-脑脊液 脑脊液-脑 三种屏障 的总称
18
药理学意义 大分子、脂溶度低、DP、解离型药物不能 通过
有中枢作用的药物脂溶度一定高。例如磺 胺嘧啶治疗脑膜炎 效 可变:炎症时,通透性↑,大剂量青霉素有
2、胎盘屏障(placenta barrier)是胎盘绒 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3、血眼屏障;吸收入血的药物在房水、晶 体、玻璃体的浓度明显低于血浓度,
硫喷妥钠 再分布
(三) 组织的亲和力
(四)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
16
体液pH对药物解离度影响作用
解 脂 透 吸 扩 细 细 尿排
离 溶 过 度 性 膜
弱酸药+ 酸
+碱 弱碱药+ 碱 +酸
收
↑
↓ ↑ ↓
散 力
↓
胞 内
↑
胞 外
↓
↑
出量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