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物质的物理属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和分类,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掌握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和分类;2.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与物质的结构和组成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密度和熔点、沸点等物理属性的测定方法;2.加深对物质的结构和组成与物质的物理属性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2.讨论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归纳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总结概念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引发学生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兴趣,介绍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现象,如铁制品烧热后变软、钢蛋烧煮后变硬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原因。

2.观察实验(10分钟)分组让学生观察实验,划分为几组进行下列实验:实验一:观察不同物质的颜色、形状等外观特征;实验二:观察不同物质的透明度和光泽;实验三:观察不同物质的硬度;实验四:观察不同物质的电导率。

3.归纳总结(10分钟)通过实验观察,学生主动参与和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归纳总结出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分类,如颜色、形状、透明度、光泽、硬度、电导率等。

4.密度实验(15分钟)让学生进行密度实验,使用导轨、滑块等装置实验测定不同物质的密度。

实验步骤:a.准备好不同物质的小块样品和装置;b.将滑块装置加入导轨,调整高度;c.将不同物质的样品逐一放入装置中,观察滑块是否下沉;d.记录下不同物质的重量和体积;e.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计算不同物质的密度,并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大小。

全面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全面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物质是构成所有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其物理属性决定了其在自然界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和发展科技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物理教育中,认识物质的物理属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全面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1.教学目标在全面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质量、重量、体积、密度、固态、液态和气态等。

2)帮助学生掌握用各种物理量度量物质的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3)让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物理变化及其原因。

4)增强学生观察、实验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教学内容为了满足上述教学目标,全面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物质的物理属性物质的物理属性是指一种物质所固有的、不需要改变其化学成分就能量化地测定的一系列属性。

包括质量、重量、体积、密度、色、温度、压强等。

我们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属性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物质的状态及其性质物质存在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些状态的性质包括分子间距、分子运动速度和分子动能等。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状态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还要帮助他们理解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过程。

3)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存在的条件不同,如果条件发生变化,物质就会发生相应的物理变化。

比如固体加热会融化成液体,液体加热会汽化成气体,气体冷却会凝结成液体等。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3.教学方法在全面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中,我们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学生探究物质物理属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和物理变化,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培养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讲解和讨论讲解和讨论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讲解物质的物理属性和变化规律,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深入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是促进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互动、讨与交流,达到思想碰撞、知识共享的目的,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

引起学生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定义。

物质的物理属性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通过举例说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重要性。

1.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并讨论它们的物理属性。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体验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变化。

1.5 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章:物质的密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

2.2 教学内容: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法。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测量物质的密度。

通过问题解答,让学生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2.4 教学活动:让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密度的变化规律。

2.5 作业:让学生设计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三章:物质的比热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比热容。

3.2 教学内容: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测量物质比热容的实验方法。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测量物质的比热容。

通过问题解答,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影响因素。

3.4 教学活动:让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比热容的变化规律。

3.5 作业:让学生设计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四章:物质的硬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硬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硬度。

4.2 教学内容:硬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不同物质的硬度比较。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测量物质的硬度。

通过问题解答,让学生理解硬度的变化因素。

4.4 教学活动:让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测量不同物质的硬度。

5.4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教案

5.4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教案

5.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属性,并能用语言、文字等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质导电性、导热性的过程。

2.学会用观察、实验和比较的方法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了解物质属性的应用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培养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物质的一些基本属性及其应用。

2.让学生知道物质属性的广泛应用,真正体会其重要性。

【教学方法】阅读、观察交流、实验和比较【教学用具】指南针、烧杯、木筷、不锈钢汤匙、铅笔芯、导电实验装置等。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你能区别下列物质吗?(1)铜块与铝块(2)水与酒精(3)酒精与玻璃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密度、状态、颜色、气味都是每种物质所特有的,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了解这些属性,对于生产、生活及认识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

师:除密度、状态、颜色、气味外,物质还有哪些物理属性呢?一、物质的磁性指导学生阅读交流P124-125内容及图例。

师生共同交流磁性的应用。

二、物质的导电性活动1:比较物质的导电性:学生比较交流以下物质的导电性:铜、铝、干燥的木材、玻璃、塑料、橡胶、、糖水、盐水和纯水交流总结: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2.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

学生列举其他的导体和绝缘体及应用。

三、物质的导热性活动2:比较木筷和不锈钢汤匙的导热性能。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解释。

交流总结:热的良导体:容易到热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不容易到热的物体。

学生列举其他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及应用。

师生交流:电熨斗结构中的导体、绝缘体;热的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

反馈练习:将玻璃、水晶、铁、牛奶、水银、白酒按不同的分类方法把它们分为两类,并分类方式2(请填空)分类方式3(请填空) 除以上三种分类方法外,你有其它分类方法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讨论、交流一下。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5.4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属性。

2.根据物质的属性、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

3.了解物质物理属性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一些基本属性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知道物质属性的广泛应用,体会其重要性。

指南针、磁性钢条、软木条、磁卡、锅铲、导线等一、新课引入复习,密度也是物质的属性,阐述属性的定义。

(属性:物质所具有的性质、特点。

不同材料所具有的物理性质一般是不同的,如: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密度、弹性、延展性、透光性、吸音性。

)出示用纸包好相同形状的“磁性钢条”和“软木条”,让学生在不拆开包装纸的前提下利用物质的某些属性鉴别出哪个是磁性钢条,哪个是软木条。

学生分析,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一)物质的磁性根据学生判断,引入什么是磁性和磁体。

1.磁性与磁体:板书1(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磁性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属性。

)2.磁体的指向性:演示:指南针,始终指向南北方向。

(实验册封面也有图示)3.指南针,就是利用磁体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的。

引用我国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司南),让学生知道我国对磁性应用的从古至今的领先地位。

讨论: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南北方向呢?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4.举例分析磁性的应用:P125 生活常用的:磁带、移动硬盘、USB储存卡、磁卡(他们都可以储存大量的文字、声音、图片,等等信息。

)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科研用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建筑时用的电磁起重机等等。

(二)物质的导电性展示导线,提问:导线用什么做成?(外层塑料和内心金属)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外层塑料防止触电,保证安全;内心金属拥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引出P126 并板书2(黑体字“物理学中,把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把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1.比较物质的导电性能:板书盐水、橡皮、玻璃棒、陶瓷管、塑料尺、铅笔、铜丝,提问两位学生按照导电性能进行分类。

初中物理教案之物质的物理属性

初中物理教案之物质的物理属性

初中物理教案之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及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物理属性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物质的物理属性概述1. 物质的概念2. 物理属性的定义3. 物理属性与物质的关系二、密度1. 密度的定义2. 密度公式:ρ= m/V3. 密度单位:kg/m³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比热容1. 比热容的定义2. 比热容公式:c = Q/(mΔt)3. 比热容单位:J/(kg·℃)4.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四、硬度1. 硬度的定义2. 硬度单位:莫氏硬度3. 硬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五、透明度1. 透明度的定义2. 透明度的分类:全透明、半透明、不透明3. 透明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教学过程:一、物质的物理属性概述(10分钟)1. 引入新课,讲解物质的概念。

2. 讲解物理属性的定义及重要性。

二、密度(15分钟)1. 讲解密度的定义。

2. 公式ρ= m/V的推导和讲解。

3. 介绍密度单位kg/m³。

4. 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比热容(15分钟)1. 讲解比热容的定义。

2. 公式c = Q/(mΔt)的推导和讲解。

3. 介绍比热容单位J/(kg·℃)。

4. 举例说明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硬度(10分钟)1. 讲解硬度的定义。

2. 介绍硬度单位莫氏硬度。

3. 举例说明硬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透明度(10分钟)1. 讲解透明度的定义。

2. 介绍透明度的分类:全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3. 举例说明透明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属性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2.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物理属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物理属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的理解。

六、物质的导电性1. 导电性的定义2. 导电性与导体、绝缘体的区别3. 导电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七、物质的磁性1. 磁性的定义2. 磁体、磁极的概念3. 磁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八、物质的弹性1. 弹性的定义2. 弹性系数的概念3. 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九、物质的粘滞性1. 粘滞性的定义2. 粘滞性的测量单位3. 粘滞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十、物质的导热性1. 导热性的定义2. 导热性与热传导系数3. 导热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教学过程:六、物质的导电性(10分钟)1. 讲解导电性的定义。

初中物理教案之物质的物理属性

初中物理教案之物质的物理属性

初中物理教案之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密度、比热容、硬度和磁性。

2. 让学生掌握物理属性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物质的物理属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有哪些特性?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质的物理属性。

二、教学物质的密度(15分钟)1. 教师讲解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学生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3. 教师讲解密度的单位:kg/m³。

三、教学物质的比热容(15分钟)1. 教师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或降低1℃所需的热量。

2. 学生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3. 教师讲解比热容的单位:J/(kg·℃)。

四、教学物质的硬度(15分钟)1. 教师讲解硬度的定义:物质抵抗划痕的能力。

2. 学生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硬度。

3. 教师讲解硬度的单位:MPa。

五、教学物质的磁性(15分钟)1. 教师讲解磁性的定义:物质具有吸引铁、镍、钴等磁性物质的性质。

2. 学生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磁性。

3. 教师讲解磁性的分类:顺磁性、抗磁性和铁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密度、比热容、硬度和磁性。

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提高了实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难点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物质的导电性(15分钟)1. 教师讲解导电性的定义:物质允许电流通过的能力。

2. 学生实验:测试不同物质的导电性。

3. 教师讲解导电性的分类: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七、教学物质的导热性(15分钟)1. 教师讲解导热性的定义:物质传递热量的能力。

苏科版八下物理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苏科版八下物理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下物理6.5物质的物理属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6.5节“物质的物理属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物质的密度、比热容、硬度和磁性等物理属性的概念。

2. 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硬度和磁性等物理属性的差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密度、比热容、硬度和磁性等物理属性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差异,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密度、比热容、硬度和磁性等物理属性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不同物质物理属性的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密度计、温度计、烧杯、铁块、铜块等)。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密度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密度的兴趣。

例如,报道关于油轮泄漏事件,油品流入江河,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油品泄漏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与物质的密度有何关系?2. 知识讲解:(1)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讲解密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密度。

(3)讲解比热容、硬度和磁性等物理属性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实验与观察:(1)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比热容、硬度和磁性等物理属性的差异。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密度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的应用。

例如,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铜块,质量为150g,求铜的密度。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物质的物理属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各种物质的硬度不同。

2、了解物质一些物理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3、学会对物质分类。

二、能力目标:
1、用探究的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养成建立比较基准点的习惯。

2、培养乐于探索精神和敢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的精神。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用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分类,感受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浓厚兴趣。

2、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学习交流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除状态、比热、密度外,物质的物理属性:硬度、透明度、导电性、导热性等。

教学难点:比较物质的硬度。

教学器材:铁钉、刚锯条、玻璃、塑料尺、粉笔、钥匙、铅笔芯、磁铁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如何区别:铜块与铝、酒精与煤油、酒精与玻璃
生:根据它们的颜色、味道、状态、密度、比热容等属性。

师:了解了这些物质的物理属性对于生产、生活以及认识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这些物理属性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物理属性,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认识。

(板书)五物质的物理性质
二、新课进行
师:(出示)蜡烛铁钉
用铁钉在蜡烛上刻画,可以看到铁钉在蜡烛上留下了刻痕。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铁钉比较硬。

师:物质的软硬程度不同。

该特性称之为硬度。

硬度也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几种材料,玻璃,刚锯条,塑料尺,粉笔,铁钉,铅笔芯,铜钥匙。

请同学们猜一猜他们的硬度谁大谁小。

将自己的猜想进行排序,并按顺序摆放在讲台上。

生:(活动)
师:如何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呢
生:用铁钉分别在上述材料上用力刻画一条直线痕迹。

师:如何判断他们的硬度关系呢
生:通过观察上述材料的痕迹的深浅来判断材料的硬度大小。

师:很好!能具体地解释一下吗
生:硬度大的材料在硬度小的材料上刻画时会留下刻痕;但用硬度小的材料在硬度大的材料上刻画时,一般不会留下刻痕。

我们可以根据这一规律来判别硬度相近的硬度大小。

师:非常好!请同学们再动脑筋想一想,你们设计的实验还需要补充什么吗(提示:比如在实际操作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生:必须用相同大小的力去刻画直线痕迹;铁钉与物体的接触面积要相同。

师:完全正确。

下面请同学们依据你们的实验设计,动手检验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时不要损坏公物,也不要材料的边角划破手。

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自己的实验结果。

生: 刻痕的深浅关系:钢(锯条),铁(钉),玻璃,铜(钥匙),塑料(尺)铅笔芯,粉笔(由浅变深)
师: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呢
生:通常情况下,物质的硬度大小不同,硬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打开到19页,想一想,你能根据图中所示说出物质的其他物理属性吗
生(回答)(答案不一)
师:(a)透光性(b)导电性(c)导热性(d)弹性(e)磁性
物理学中,把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把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能力。

方法很简单:将需要探究的物质连接在导线两端,闭合电键,若灯泡发光,则该物质为导体,若灯泡不发光,则为绝缘体。

通过实验探究,将下列物质:塑料尺,硬币,铅笔芯,棉线,橡皮,铜丝,橡胶按其导电性能进行分类,并设计实验表格,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这个试验请学生课后完成)
师:生活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绝缘导线的结构,为什么里面是用铜丝或铝丝制成,而外表包着一层塑料或橡胶
生:用铜丝或铝丝制成,为的是利用铜或铝的导电性能导电,而外表包着一层塑料或橡胶,是利用塑料或橡胶的绝缘性能,防止带电导体发生漏电或触电事故。

师:分析得完全正确。

由于时间关系,其他物理属性我们本节课就不再继续探究分析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探究。

各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物理属性各不相同,有的硬度大,有的弹性好,有的导电性强等等。

我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还是利用了各种物质的不同物理属性制成我们所需要的各种物品。

请同学们就你们所了解的谈谈看。

生:选硬度大的钢材制造锋利的刀刃;
选硬度大透光性好的钢化玻璃制造汽车挡风玻璃;等等
师:材料科学家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发掘物质的各种属性,为生产与生活服务。

例如:爱迪生发明和改进白炽灯灯丝的经历,南京长江二桥的建设都是很好的例证。

不仅如此,他们还根据需要寻找或者合成具有独特物理属性的新材料。

三、例题分析:
1、“神州”5号飞船胜利发射与回收,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

现在飞船的返回舱正在上海展出,吸引大批科技爱好者前往参观,制造飞船返回舱的材料是一种复合材料,现在利用你所学的知识,猜猜看,该复合材料应具备哪些物理属性
(密度小、硬度大、隔热性能好、耐高温、密封性好)
2、现有下列几种物质:玻璃、铜、水银、花生油、石墨,请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将它们分成两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生讨论回答,师总结: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没有绝对性。

四、本课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