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

合集下载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秋天山居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价值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也是中学语文必修课程中的一篇古文。

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会这首诗的内涵,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呢?下面是我针对《山居秋暝》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王维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理解《山居秋暝》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境;3.感悟自然风光背后的哲理和情感;4.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诗歌的热爱;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诗人王维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2.《山居秋暝》的诗歌结构和意境;3.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情感;4.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三、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导入《山居秋暝》的主题和情感;2.分析:教师讲解诗歌内容和背景,学生理解和吸收;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意义和情感表达;4.赏析:学生朗读诗歌,交流感悟;5.创作: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文学创作。

四、教学过程安排1.第一堂课:导入《山居秋暝》诗歌主题,介绍王维生平和诗歌背景;2.第二堂课:分析诗歌结构和意境,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3.第三堂课:学生分组讨论诗歌情感和表达方式;4.第四堂课: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感悟交流;5.第五堂课:学生根据《山居秋暝》创作文章或诗歌。

五、教学反馈和评价1.学生根据课堂表现,教师和同学互评;2.学生提交课后作业,教师批改;3.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创作水平。

六、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2.诗歌资料:包括诗歌原文及翻译、评论等;3.课堂教具:图片、音乐等。

通过以上《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这首经典诗歌的内涵,培养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诗歌的热爱,提高其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诗歌之美,感悟自然风光背后的哲理和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这首诗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山居秋暝》的写作背景和意义;2.掌握《山居秋暝》的内容和结构,掌握其表现手法和意境;3.学会欣赏和理解《山居秋暝》的诗歌艺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4.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表达,对《山居秋暝》进行解读和评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了解《山居秋暝》的意义和创作背景;2.分析《山居秋暝》的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其中的诗意和意境;3.学会欣赏和理解《山居秋暝》的文学价值,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2 教学难点1.分析《山居秋暝》的诗歌艺术,掌握其中的意象、语言和符号的多重意义;2.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意义、结构和表现手法;2.阅读法:让学生集体或个别阅读《山居秋暝》,边读边注,理解其中的诗意和意境;3.分析法:通过分析《山居秋暝》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其诗意;4.比较法:将《山居秋暝》与其他相似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诗歌;5.创作法: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模仿,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5.1 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山居秋暝》的阅读材料、教学课件、学生练习册等。

学生需要准备好笔记本、铅笔、课本等。

5.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对“秋日”、“山居”、“夕阳”等话题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步骤二:讲授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意义、结构和表现手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1.简介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3.分析首联: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

“来”,助词,无义。

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

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

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5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二、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山居秋暝》。

(2)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心灵宁静。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王维的《山居秋暝》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王维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3. 王维山水田园诗风格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的领悟和表达。

2. 通过对诗歌的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王维的《山居秋暝》全文及其注释。

2. 王维的生平介绍资料。

3. 与王维山水田园诗风格相关的其他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的其他诗歌,如《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新课内容展示:(1)展示《山居秋暝》全文,引导学生朗读。

(2)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主题。

3. 欣赏与讨论:(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山水田园之美,体会王维的诗意境界。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创作背景介绍:(1)介绍王维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解《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如王维在山居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

5. 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要求熟练掌握。

(2)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诗歌中的重点句子。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点。

(2)强调诗歌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背诵《山居秋暝》。

(2)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方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山居秋暝》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手法。

(2)正确朗读并背诵《山居秋暝》。

(3)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诗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山居秋暝》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山水画面,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2)提出问题: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山居秋暝》,了解作者、背景和写作手法。

(2)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发音。

(3)全班背诵《山居秋暝》。

5. 诗歌创作(1)学生根据《山居秋暝》的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教师评选优秀作品,并进行点评。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山居秋暝》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珍惜。

(3)布置作业:阅读其他山水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创作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阅读、背诵、创作的情况。

3. 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居秋暝》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山居秋瞑》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山居秋瞑》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并表达诗中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意境和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生僻字词。

(2)小组合作,探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分组朗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加深记忆。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山居秋暝》。

2.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意境。

3. 运用比较教学法,将《山居秋暝》与其他诗作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独特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教案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
地点:山中。

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
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
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
以动衬静。

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
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
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
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

(200字)
七、板书设计: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

“天下文宗”,“诗佛”。

“山水田园”派诗人。

景物:明月,松林——静景
清泉,山石
竹林,浣女——动景
青莲,渔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