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地震波的速度

合集下载

地震预警原理

地震预警原理

地震预警原理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对地震活动进行实时观测和分析,并通过预警系统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发送预警信息,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甚至几分钟的时间,使人们能够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地震预警的核心是实时准确地判断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从而及时地发布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的原理主要基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地震波的性质。

地震波是地震活动产生的一种能量传播方式,它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是已知的,纵波速度约为6-8千米/秒,横波速度约为3-5千米/秒。

地震预警系统主要依靠地震波在地震发生点到地震预警点的传播时间来确定地震的位置和规模。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以波前的形式向四周传播,首先到达的是纵波,然后是横波。

通过监测这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到达时间,可以计算出地震发生点的位置和地震的规模。

地震预警系统需要部署在地震发生点附近的地震台网和地震监测设备,以及地震预警中心。

地震台网主要用于实时监测地震活动,采集地震波传播的数据。

地震监测设备包括地震仪、加速度计、地震传感器等,可以记录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强度。

地震预警中心负责对收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并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系统的核心算法是地震速报算法,它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时间来判断地震的位置和规模。

地震速报算法需要收集到足够的地震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和模型计算,可以准确地判断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系统的预警时间取决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地震发生点和预警点之间的距离。

一般来说,地震预警时间在几秒到几十秒之间,具体时间取决于地震发生的位置和规模。

预警时间越长,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越广,人们采取防护措施的时间就越充裕,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灾害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预警系统,人们可以提前得知地震的发生,并有足够的时间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中的波动传播原理

地震中的波动传播原理

地震中的波动传播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其波动传播原理可概括为地震波的产生、传播、接收三个过程。

地震波沿地表和地下内部传播,传达地震能量和产生地震灾害,对于地震研究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波的产生是由地震源产生的,地震源有多种类型,如地震断层的滑动和破裂、火山爆发、岩浆活动等都可能是地震波的产生机制。

地震波的产生会释放巨大的动能,形成弹性波,分为主要有P波、S波、表面波三种。

P波是最快到达地震监测点的纵波,其波动方向与波动传播方向垂直。

P波的传播速度通常在6-8 km/s之间,是最快的地震波,也是破坏力最小的地震波。

P波在固体中传播时,压缩和拉伸地质介质,其波动传播速度受到岩石的压缩模量和密度的影响。

而在液体中,P波以压缩和膨胀的方式传播。

S波是传播速度次于P波的横波,其波动方向与波动传播方向垂直。

S波的传播速度通常在3-6 km/s之间,较P波慢,但仍比较快。

S波在固体中传播时,使介质震动垂直于波传播方向。

地震波除了有主要的体波P波和S波外,还有表面波,如Rayleigh波和Love波。

Rayleigh波是一种横波,是体波和S波的混合效应,主要为滚动运动,同时也有横向的波动。

Love波则是一种横波,主要以水平方向的剪切振动为主。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其传播路径受到地下和地表的复杂结构的影响。

传播速度的变化会导致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弯曲,同时也会产生相移、波长的改变等现象。

地震波的接收一般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实现,地震监测仪器是用来测量地震波传播速度和波动特征的工具。

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于地震研究和预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掌握地震活动规律、强度评估以及地震灾害的预警和预测。

总之,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是地震波动传播原理的基本过程。

地震波在地下和地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传播速度的变化会导致传播路径的弯曲,影响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波动特征。

地震监测仪器的使用和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于地震研究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波的速度笔记

地震波的速度笔记

重点掌握V av、V R、VФ、V a和V p的概念及相应的计算公式。

掌握迭加速度V a的求取,以及由V a——V R——V n的过程。

了解V a的测定原理,以及各种速度之间的一些相互换算公式。

λ、μ拉梅系数,ρ介质密度,E杨式模量,υ泊松比,都是说明介质的弹性性质的参数。

在大多数情况下,υ=0.25。

E的大小和岩石的成分、结构有关,随着岩石的密度ρ增加,E比ρ增加的级次较高,所以当ρ↑—>Vs、Vp↑。

同一介质中,纵波、横波速度比。

通过对大量岩石样品进行研究,发现地震纵波与岩性密度(完全充水饱和体积密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定量关系。

可用加德纳公式表示:V:米/秒,ρ:克/厘米3六、与空隙率和含水性的关系在大多数沉积岩中,岩石的实际速度石油岩石基质的速度、空隙率、充满空隙的流体速度等因素来决定。

可用一个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时间平均方程V:岩层的实际速度Vf:波在空隙流体中的速度Vr:岩石基质的速度Ф:岩石的空隙率适用条件:岩石空隙中只有油、气或水一种流体,并且流体压力与岩石压力相等。

在实际条件下,时间平均方程必须用一个压差调节系数C加以修正。

第二节几种速度概念一、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是地震波垂直入射到该界面所走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

地震波传播遵循是“沿最小时间路程传播”。

在层状介质中,最小时间路程是折线而不是直线。

二、均方根速度VR地震波传播遵循“费马原理”,沿最小时间路程传播。

在均匀介质中最小时间路程是直线。

水平介面:均匀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方程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如果一条时距曲线的方程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表示波以常速传播,波速等于式中X2项的分母的平方根。

对于覆盖层为连续介质,只给出对应的基本公式。

在一定假设前提下,方程可写成三、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为:与均匀介质、水平界面情况一样。

地震勘探原理 第4章地震波速度

地震勘探原理 第4章地震波速度

n
x2
vi hi
i1 (vm 2 vi 2 )1/ 2
时,可以把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和炮检距以x2的幂级数展开
t 2 t02 i x2i i 1
这个级数是收敛的。Vm是n层中最大的层速,
n
t0 ti i 1
40
4.2.2 均方根速度VR
t2
t02
x2 vR 2
(
vQ vR
4.1.1 速度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4.1.2 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4.1.3 速度与岩石密度的关系 4.1.4 速度与地质年代和构造历史的关系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4.1.6 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4.1.7 与频率和温度压力的关系 4.1.8 沉积岩中速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5
1 1
v v f vm
式中,V是岩石实际速度 ;Vf是孔隙流体中的速度;Vm 是岩石基质的速度;Φ是岩石的孔隙度。
23
4.1.6 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在上述公式中速度还受孔隙流体压力的影响,流体压
力降低,流体压力这项的百分比影响就变小,当流体
压力接近大气压时,其影响变得最小。因此在实际条
件下,时间平均方程必须用一个压差调节系数C加以修
18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 关系
一般来说,随深度的增加地震波速度增 大。不同的地区,速度随深度变化的垂 直梯度可能相差很大。一般地说,在浅 处速度梯度较大;深度增加时,梯度减 小。
19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 关系
20
4.1 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 分析
4.1.1 速度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4.1.2 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4.1.3 速度与岩石密度的关系 4.1.4 速度与地质年代和构造历史的关系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4.1.6 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4.1.7 与频率和温度压力的关系 4.1.8 沉积岩中速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地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地球现象之一,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研究的重要方面。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振动波动。

地震波的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

根据传播介质的不同,地震波可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一种纵波,传播速度最快,大约为每秒6公里。

S波是一种横波,传播速度次于P波,大约为每秒3.5公里。

表面波传播速度最慢,一般小于每秒2公里。

这些不同的传播速度导致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经历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产生复杂的波动形态。

二、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呈辐射状地震波自震源出发,沿着球面扩散传播,传播路径呈辐射状。

辐射半径越大,地震波传播的范围就越广。

例如,当地震波经过地球内部的岩石层传播时,由于介质的不均匀性,地震波传播会发生偏折,使得地震波线在地球内部呈现出复杂的路径。

三、地震波的传播具有方向性地震波的传播具有方向性,主要表现为传播方向、传播强度和传播速度的差异。

P波和S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随着地球的密度和岩石的弹性模量的变化而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使得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强度出现变化。

此外,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还会受到岩层的衍射和散射影响,使得地震波在不同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

四、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特性有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

例如,地震波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较快,而在液体和气体介质中传播速度较慢。

这是因为固体介质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使得地震波传播时受到的阻力较小,传播速度相对较快。

而在液体和气体介质中,由于密度和弹性模量较低,地震波传播时会受到较大的阻力,传播速度较慢。

总结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可以看出地震波的传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介质的物理性质、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向等。

地震波传播的复杂性使得地震研究人员需要通过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进而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关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关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关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1、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2、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

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地震波所带来的信息。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运动的传布,产生于地球介质的弹性。

它的性质和声波很接近,因此又称地声波。

但普通的声波在流体中传播,而地震波是在地球介质中传播,所以要复杂得多,在计算上地震波和光波有些相似之处。

波动光学在短波的情况下可以过渡到几何光学,从而简化了计算;同样地,在一定条件下地震波的概念可以用地震射线来代替而形成了几何地震学。

不过光波只是横波,地震波却纵、横两部分都有,所以在具体的计算中,地震波要复杂得多。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1.10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一、速度与岩石本身的弹性常数有关ρμρμλ=+=S P V V 2 (6.1-11)σσ21)1(2--=S P V V 只与泊松比σ有关 有很多岩石的泊松比41=σ,这时3=S P V V说明:不要从公式表面看V 反比于21ρ,即ρ↗,V ↘。

实际上是ρ↗,V ↗,这是因为ρ↗,λ、μ也↗,且增大的速率比ρ快。

二、速度与岩性有关不同的岩石中波速不同,一般地,火成岩中的速度变化范围比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小,火成岩中波速平均值比其它类型岩石中的速度高。

0 1 2 3 4 5 6 7 V(km/s) P37图6.1-37各类岩石速度分布规律P38 表6.1-2地震波在几种主要类型岩石中的速度变化范围P38 表6.1-3地震波在不同类型的沉积岩中的速度变化范围地表-地下 V=几百-几千m/s 三、速度与密度有关ρ↗,P V 和S V 都↗。

经验公式:4131.0p V =ρρ——完全充水饱和的体密度,单位用3/cm g 。

P V ——纵波的速度, 单位用m/s 。

沉积岩中ρ=2.3四、速度与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有关同样的深度,同样的岩性情况下,年龄↗,V ↗(原因是压力↗,V ↗)。

例如:挤压区V ↗,强褶皱区。

拉张区V ↘,隆起顶部。

五、速度与埋深有关岩性相同,地质年代相同的条件下,h ↗,V ↗(原因是h ↗,压力↗,V ↗)。

所以人们常用速度随深度连续增加去模拟实际介质,其中最简单的是线性介质。

六、速度与孔隙度有关 φ↗,V ↗。

1.时间平均方程(Wylie 公式)lm V V V φφ+-=)1(1 (6.1-105) φ——孔隙度 V ——岩石的速度m V ——岩石骨架的波速l V ——孔隙中流体的速度公式适用范围:①双相介质②流体压力=岩石压力比较适合于流体是水和盐水的情况 2.修正的时间平均方程lm V C V C V φφ+-=)1(1 (6.1-106) C ——常数公式适用范围:①双相介质②流体压力≠岩石压力岩石压力=流体压力的2倍时,C=0.85目前有许多介绍用地震资料提取孔隙度以及如何利用孔隙度的文献。

抗震设防烈度对应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抗震设防烈度对应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抗震设防烈度对应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在抗震设防烈度对应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这一主题下,我们将探讨地震加速度的概念、其对应的抗震设防烈度、以及如何根据地震加速度值来进行建筑物的设计与防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速度随温度有轻微变化:每升高100℃,速度降 低5~6%。 地温梯度:每变化百米深度所引起的变化的温度。
八、孔隙流体



孔隙流体性质影响纵波的速度和反射系数,不 影响横波; 孔隙中含有水、油、气时,速度将依次降低; 纵、横波速度比是研究孔隙流体性质的有利参 数。
不同孔隙的砂岩与页岩的物性参数 岩性 页岩 砂岩 含气砂岩 含气砂岩 10 20 孔隙度% 密度g/cm3 2.25 2.65 2.41 2.07 速度m/s 4300 5200 2510 1610 ∓ 0.13 ∓ 0.23 ∓ 0.49 反射系数
• 地表激发,井中接收所有波场,分为零偏和非 零偏VSP ,经过特殊处理可获得速度信息。
N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Hd-VSP Hd(基准面) 80 81 100 101 120 121 140 141 160 161 180 181 200 201 220 221 240 241 260 261 280 281 300 301 320 321 340 341 360 361 380 381 400 401 fb 115 119 126 132 138 144 150 157 163 169 175 181 187 194 201 208 216 t 72 84 97 107 117 126 134 143 151 158 165 172 179 186 194 202 209 Va(地表) 1116 1188 1240 1306 1366 1425 1487 1542 1595 1649 1701 1746 1789 1824 1858 1885 1911 Vn 1520 1595 1594 1909 2016 2189 2441 2447 2548 2800 2884 2765 2814 2687 2706 2556 2583 t(地表) 143 168 194 214 234 253 269 285 301 315 329 344 358 373 388 403 419 t0 73 98 124 144 164 183 199 215 231 245 259 274 288 303 318 333 349
t
2
t
2 0
式中V为叠加速度。
x 2 Va
2
对于不同的介质结构, V 就有具体的意义,对倾斜 界面均匀介质 V 就是等效速度 V ,对水平层状介质 V 就是均方根速度 VR 。
叠加速度的获得
• 动校正过程中选用不同的速度值Vi 进行校正,
其中某个Vi 能使得双曲线型的同相轴校正为
一、弹性常数的影响
弹性常数增加,速度增加
2 E (1 ) E (1 ) 2 (3 2 ) Vp V p ; 其中E ; 2( ) 2 ) )(1 2 (1 )(1 (1 )
2
2 VR
V
i 1 n i 1
n
2
i
t i
i
t
Va
VR cos
用叠代射线追踪方法
叠加速度与其他速度的关系
均匀水平地层:V=Vav=V1 水平层状地层:V =VR 倾斜地层:V=Vφ=V/cosφ 平行倾斜多层:V=VR/cosφ 其它地层:利用射线追踪等技术
五、层速度
Vp
Vs
Vp/Vs
九、沉积岩中速度分布的规律


纵向上
成层性:受地层的沉积顺序和岩性特点 的影响。 递增性:速度与深度、地质年代有关;


横向上
方向性:横向上地质构造、沉积体能量、 沉积相的变化等。 分区性:平面上速度的分区、分带。
岩石中的地震波传播速度是反映 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分析的重要参数。 研究影响速度的地质因素,掌握沉积 剖面中的速度分布规律对于地震勘探 通过测定地层的速度来划分岩性、推 测区域的岩性变化、确定沉积体系和 沉积环境有重要的意义。在有利的条 件下,借助速度资料可以直接寻找油 气藏。
波阻抗
(g/s.cm² ) ╳10 ⁴
0.2~0.36 0.1~0.5
~0.004 1.2~9
1.8~4.0 1.8~3.5
40~112 36~90
砾石、干 砂
砂质粘土
0.2~0.3
0.3~0.9
2.8~16
3.0~18
泥质页岩
石灰岩白 云岩
2.7~4.8
2.5~6.0
65~135
58~180
湿砂
粘土 石油 水 疏松砂岩
V(速度)—m/s,Z(深度)—m, R(电阻率)—Ω/m
六、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的影响 深度相当成分相似的岩石,年代越老,速
度越大;地质年代可看成是各种构造运动 总效应的度量。 构造运动剧烈的地区,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较大。 七、频率和温度的影响:在地震勘探所使用的频
带范围内,纵波和横波的速度与频率无关,即不存在 频散。

E 2 (1 )
Vp 对于泊松体(=0.25), 1.73 Vs
二、岩性的影响
岩性是影响地震波速度最明显的因素
同一种类的岩石其速度具有一定的变化范 围。 不同种类的岩石其速度不同,但其分布范 围有部分重叠; 火成岩的速度最大;变质岩次之;沉积岩 最低,但变化范围最大。
利用速度的变化判别岩性——速度岩性预测。
当岩石压力为4.13x107帕斯卡时,流体压力为岩 石压力一半时c约为0.85。

分选好的颗粒经过自由堆积形成的沉积, 孔隙度可达到45% 到50%。
五、埋深和压力的影响

埋深和压力增加使速度增加,但 速度的变化梯度减小。

孔隙度减小 弹性常数增加 经验公式:
V=2 x 10 3(Z R)1/6
hi Vav hi / tiVi / ti i 1 i 1 Vi i 1 i 1
式中hi 和vi 分别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n
n
n
n
二、均方根速度VR
• 均方根速度的概念是在把不是双曲线的 时距曲线方程简化为双曲线关系时所引 入的一个速度概念。
•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反射波时距 曲线只能表示为参数方程:

二、测定速度的方法

• • • •


测定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方法基本上可分 为以下几类: (1)实验室测定法 (2)井中观测法 (3)时距曲线计算法 (4)速度谱方法 (5)速度剖面法 对上述几种速度的测定方法作简要描述
(一)实验室测定
• 基于岩石样品的测定,关键是不要改 变岩石样品在采样时的条件(温度、 压力等),例如不能对岩样烘干。
地震测井和声波测井的比较
WS与CVL的比较:
共同点:均为获取平均速度和层速度的有 效方法 不同点:使用波型不同(直达波、折射波) 工作条件不同:炮检距关系、震源方式、 工作频率 工作效率:WS低,CVL高 资料差异:WS:Vav精确,Vn较粗 CVL:Vn精确,Vav误差大
3、VSP(垂直地震剖面)
三、等效速度
• 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t
2
2 t0

x
2
V cos
2 2
V / cos
;V 称为
• 如果引入符号 V
倾斜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的等效速度。
等效速度的意义

倾斜界面情况下共中心点道集的叠加效果存在
两个问题:即反射点分散和动校正不准确。引
入等效速度后,用 V按水平界面动校正公式,
第六章 地震波的速度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各种速度的概念 第三节 速度的求取方法
第四节 各种速度间的关系及其用途
第一节 地震波速度的影响因素
• • • • • • • • • 一、岩石的弹性对速度的影响 二、岩性的影响 三、密度的影响 四、孔隙度的影响 五、埋深和压力的影响 六、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的影响 七、频率和温度的影响 八、孔隙流体的影响 沉积岩中速度分布的规律
直线,这时的Vi 就是该同相轴对应反射波的
叠加速度。或者说使叠加效果最好的速度就
是叠加速度。——速度分析的基础。
不同介质结构所对应的叠加速度
构造
v1 水平单层 倾斜单层
方程式
V=f(Vi)
Va V1
Va V1 V cos
Va V R
水平多层 T 2 T 2 x x 0 Va2 倾斜平行 多层 倾斜非平 行多层
(二)井中观测方法
1、地震测井(Well Survey)WS
野外观测方法:用电缆将检波器放入深井中,在井口附 近激发地震波,记录能量从震源传播到检波器的时间, 每激发一次,就向上提升一次检波器
2、声波测井(Continuous Velocity Log)CVL
将声波探头下到井里,然后边向上提升,边测量声波时差, 其倒数就是层速度。
各类岩石的速度范围
岩石类型
沉积岩 花岗岩 玄武岩 变质岩
速度(米/秒)
1500~6000 4500~6500 4500~8000 3500~6500
不同岩性的沉积岩和介质速度变化范围
岩石或 介质
空气 风化层
速度 Vp
(km/s)
波阻抗 (g/s.cm² ) ╳10 ⁴
岩石或介 速度 VP 质 (km/s) 致密砂岩 白垩

速度与密度的近似关系:

线性关系:V=6ρ-11
适合于某些石灰岩、砂岩、页岩

加德纳(Gardner)公式:对于完全充水饱和岩石,
其纵波速度与岩石密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为:
ρ=0.31xV0.25 (米制) ρ=0.23xV0.25 (英制)
式中:V 的单位为m/s,ρ的单位为g/c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