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3-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可编辑)
![[社会心理学]3-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e311ac4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f.png)
第3章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 2009 2- 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及其在这一与他人及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有关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孔子《论语》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志于学问三十而立 [懂礼仪]说话做事有把握四十而不惑 [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得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能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说明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论语》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文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第3章社会认知1 社会知觉 1节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概述 2节印象形成过程 3节社会知觉偏差第 1 节社会认知概述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的类别认知心理学的含义社会认知的含义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11 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含义哲学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信息加工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因此知觉也有两大类非社会性信息物知觉社会性信息人知觉非社会性信息指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方面现象的信息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为物知觉objective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 金P103一般知觉普通心理学主要讨论人对物的各种物理和时间空间运动等方面的知觉即如何获得关于知觉对象的整体印象以及在知觉过程中的对象与背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知觉恒常性等问题社会性信息指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里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作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 或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社会知觉的类别黄 1 人知觉如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即形成印象的知觉impression formation 人性知觉自我知觉等 2 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如对某人从事何种职业的知觉等 3 人际关系的知觉interpersonal relative perception 4 社会因果关系知觉social perception of causation如对行为成败原因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等 5 群体知觉group perception如对群体特点与性质的知觉群体归属知觉领导关系与领导方式的知觉群体气氛的知觉等两种知觉的区别金103 F海德在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人知觉和对物知觉的3个差别①人能体验其内部生活而物不能②物不被认为是其自身活动的原因而人则往往被认为是第一原因③人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知觉者而物则不能台湾学者张春兴教授认为还存在以下区别物的特征静态者居多人的特征是变动不居的同类物之间个别差异小人与人之间则个体差异很大认知心理学的含义 Neissers definition1967Cognitive psychology refers to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简约 elaborated 精细加工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Eyssenck2005研究包括注意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情绪概念形成和思维在内的错综复杂的现象 Sternberg2003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如何觉知学习记忆和思考问题的科学认知心理学的实质与核心王甦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社会认知的含义social cognition 金103社会认知研究包括关于特定社会性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知觉社会推理对他人对自身 13所院校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Aronson2005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社会性世界或更准确地说人们如何选择识记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Baron2000人们解释分析记忆及使用社会环境信息的方式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金103 13所院校由于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着眼于对人及人关系的知觉感受因而不少社会心理学文献称之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其中主要是指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是关于对象的外表特征的认知社会知觉更关注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信息提取的倾向和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社会知觉的准确性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金103 虽然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主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识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本书中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社会认知要比社会知觉复杂得多在过程上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结果上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部分社会认知不仅包括对有关对象的外表特征的知觉还涉及对有关对象的记忆推理判断解释等复杂环节看别人怎样做人 2 第一印象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1 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22 社会知觉的对象性自然-社会-心理显著性 23 社会知觉的整体性印象整合 24 社会知觉的理解性中心品质研究 25 社会知觉的恒常性刻板印象 2·6 对他人情绪的知觉108 2·7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内隐人格理论 116 21 第一印象的含义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在最初遇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就是印象形成时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特性1 知觉的对象性知觉的对象性是指我们的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光色声嗅味和触等各种信息但我们知觉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完整具体的对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相比较它形象清楚好象突出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则好象退到它的后面变得模糊不清知觉的对象性在社会知觉中的表现金105 知觉对象性在社会知觉中的表现 1 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2 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3 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知觉者关心的社会事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而其他事件则成为知觉该对象的背景例如妈妈们在幼儿园门前接孩子回家时每位母亲通常只关心自己的孩子因此自己的孩子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别的孩子只是成为知觉该对象的背景特性1 显著性心理学研究指出人们的注意通常会转向那些在知觉领域中突出的方面主题而非背景或场景设置这叫做主题背景原则the figure-ground principle 在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显著的线索被应用得最多 Gestalt的客体知觉规律可回答什么线索会比其他线索更显著的问题显著性提高了印象的整体性特性2 知觉的整体性的含义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格式塔心理学家曾对知觉的整体性作过许多研究结果认为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主要有接近因素相似因素完整倾向因素好图形因素好的连续因素和共同命运因素等信息整合的含义当人们与他人相互接触时会接收到对方有关外貌和内在各种人格特征的信息并经过心理加工把这些信息整合成一个有关对方统一印象的过程叫信息整合实例印象形成往往是多种信息联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人们如何整合这多种信息信息整合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N H Anderson19591965主张平均法 MFishbein1964主张加法法实例现在让你与两个人接触后要求你从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各种品质进行评价甲在机智学术渊博沉着自信等品质上的得分分别是4423 乙在上述四种品质上的得分与甲一样但你还认为乙还有坦率和不讲究衣着的特点你对这两个特点的评价分别是3和-2 你认为你对他们两人最后形成的印象哪个人的会更好些你是根据什么来形成这个最后的印象的评估第一印象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评估evaluation 即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人 Osgood 等1957的经典实验 Osgood 1957对好恶评价特征的研究研究目的证明评价维度可以将许多信息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研究方法使用一种叫做语义差异的测量程序研究过程和材料让被试选择一些描述特征的配对词如愉快一悲伤好一坏强一弱冷一暖去形容一些人或物研究结果这一研究结果得到后人的支持罗森伯格等S.Rosenberg等1968发现人们往往根据社会的和智慧的品质去评价他人但最初人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依据喜欢不喜欢这评价维度研究结果发现人们根据三个基本的维度进行评估即评价evaluation如好坏力度potency如强弱和活动向度activity如主动被动其中评价维度在印象形成中最为重要一旦人们对他人或物的判断在这个维度上确定了其它两个维度作用就不太大子 Osgood 随后所设计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这三个基本维度在许多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认知都是显著的 Rosenberg等人的研究结果 com 3·2·5平均化原则 P69 com1 要解决的问题 com2 信息整合的法则加法法则平均法则例一例二 com3 Anderson 的加权平均法则和信息整合法则 com1 要解决的问题 P69 我们的大多数印象都不是绝对正性或者绝对负性的而是程度和内容不同的印象的混合我们如何把关于一个人的分离的印象碎片合成一个简单的整体印象呢加法法additive principle 加法法认为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相加的结果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公式说明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重要性之和平均法Averaging principle 平均法认为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的平均值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公式表明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重要性的平均例一 P70 假设苏珊刚刚见到了她的肓约对象乔治她很快认为他是一个风趣聪明有礼貌的人不过个子不高而且穿着不雅她从这些特质的。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
认知心理学 p286
定义: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
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
提取
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
储存
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
编码
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物理世界 (客观事物)
社会世界/精神世界 (社会性事物)
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 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0
印象管理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
• 促进社会交往 –当获得礼物时应该表示喜欢
• 获取物质或社会奖赏 –策略性的自我展示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 Jones, 1990)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2
品牌的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3
印象形成的效应3: 刻板效应/刻板印象
(social stereotypical impression)
闭上你的双眼,想象下列这些人物的长相与性别?
大学啦啦队长,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个公司总裁
定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 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
软弱的。
¦ 逻辑性强 抱负宏大
¦ 欣赏艺术和文学 ¦
¦ 无依赖感 不因相貌而自负 ¦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是如何思考、感觉和行为的学科。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
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研究人们如何获得和处理社会信息的过程。
它涉及到观察、记忆、推理和判断等认知过程。
2.社会认知偏见:社会认知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偏见,如刻板印象、归因错误等。
这些偏见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和行为。
3.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它包括喜欢、厌恶、同情等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4.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举止。
它研究人们如何参与合作、竞争、合群等社会行为。
5.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言语、行为或态度产生的影响。
它包括从伦理、权威、群体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6.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
研究人们如何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式。
7.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指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如家庭、团队、社群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团体内部的互动、决策和合作等过程。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

自居 ?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
和行为模式,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一般是 反映了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与公认的价值观 人的发展过程(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 性器期 )
25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有关个体 社会化的论述
二、家庭父母的影响
(一)家庭双亲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特 殊地位
父母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包 括教师)的影响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 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17
(二)家庭双亲的影响反映了社会 文化的要求
父母总是把自身早已内化了的社会文化灌 输给子女,限制着子女的言行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 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 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
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 境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 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
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 会化的过程
6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 一个社会人
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 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 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 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 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艾里克森 :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生物学 观点,认为精神分析既要考虑生物学影 响,又要注意社会文化影响,主要集中 注意家庭、学校和文化给予儿童的影响
人格的发展继续到人的整个一生,也就是 说,社会化过程经历着整个一生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经历着许多阶段的过程
26
二、认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观点 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而不断发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解释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中,社会认知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社会认知包括了对人、团体、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结合我们所熟知的现象,分析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解释。
一、社会认知的基本模型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概念、认知模式和社会认知智能是三个核心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认知模式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行为和事件的理解和解释方式;社会认知智能是主体能力之一,指人们面对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运用心智模型和基于人际关系的知识来处理信息的能力。
了解这些核心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在社会认知的基本模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输入阶段、加工阶段和输出阶段。
输入阶段指的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即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注意、选择、分类的过程;加工阶段指的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比较、评判、推理等,从而构建起关于社会现象的认知结构;输出阶段指的是对认知结果进行应用,即执行行为和作出相应的决策。
这三个阶段构成了社会认知的基本模型。
二、社会心理现象的社会认知解释1. 群体性决策群体性决策是指一个团队、集体或社群对某个问题进行集体决策的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性决策的解释是参照群体性决策理论和权变理论两种理论进行的。
在实际操作中,群体往往会出现决策的缓慢、盲目,结果的错误等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是因为群体内部存在信息传递失误、群体压力、择时失误和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等原因造成的。
在群体性决策中,掌握社会认知知识对解决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社会印象和刻板印象社会印象和刻板印象是人们对他人和其他社会对象的简略和笼统评价,它们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社会印象和刻板印象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们对其他人的直接观察,而后者是对外界事物的简化概念化。
北大社会心理学第3讲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

B 维纳的归因理论
1972年,Bernard Weiner在Heider的归因理论和 Atkinson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 影响。 Weiner认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 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 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互相独立,就象平面坐标系 中的X轴与Y轴一样。
C 自尊
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 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 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Baumeister总结出了个体提高自尊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 生活,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使 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 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某一方面 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指我们对某一特 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就有一个个 人图式,这个图式的内容包括:有勇气、自信、百 折不挠等。
B 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Self-schema):指人们对自己所 形成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的联 系。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 于助人,这些都是你自我图式的内容。
3.社会认知
分类与图式
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 立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地将之归到某一类 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它是自发的、立即的。
图式(Schema)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 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 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A 个人图式
A 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 象被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 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 Osgood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第一印象中我们评价 他人的三个维度是: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

• 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 行归类,明确其对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 过程即印象形成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 对于在归类时所用的任何一种类别,我们 都有一整套自觉不自觉的既定观念,虽然 据此建立的有关印象常常不够精确,但仍 引导人们的社会适应 • 1、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 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包括感 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 •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 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社会认知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 人的社会动机或社会态 度的形成、社会 化过程的进展、社会行为的发生,都以 社会认知为基础。
六、个人知觉中的偏差
• 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常出现偏差, 人们可以注意到它,降低其影响, 但是无法避免它的存在 • 常见的有
1、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 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 往受某一特质高分影响而普遍偏高。 就像一个发光的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 明的作用一样。从所认知到的特征泛 化推及到未被认知的特征,从局部信 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 面部表情: – 人际距离:个人,亲密,社交,公众 – 身体姿势: – 空间 – 目光接触:
• 声调表情:
五、印象管理
• 印象管理的定义
•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 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即有意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也称印象 整饰
– “世界是个大舞台” 管理 例,政治家常进行印象
• 以点概面、“情人眼里出西施” 、爱屋及乌
– 负晕轮效应:扫帚星效应。主要指评价者 对一个人的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特 质低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低。
• 外表吸引力是产生晕轮效应的最主 要的一个特质。社会地位也是一个 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一些核心品 质也容易产生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事物的观察、思考和理解,而社会行为则是个体在社会中所展现的行为表现。
在本文中,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它包括对他人的看法、社会群体的认知和社会情境的理解。
社会认知是人们对社会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
1. 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包括自身的特点、能力和身份。
个体的自我概念会影响其对社会环境的感知和对他人行为的解释。
例如,一个对自己有自信的人可能会对他人的行为给予积极解释,而一个自卑的人可能会对他人的行为持负面看法。
2. 他人认知人们对他人的认知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言语和表情等,来获取关于他人的信息。
他人的认知可能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评价和行为的反应。
例如,一个人认为他人友善和可靠,他可能会对该人产生亲近和信任的感觉,并愿意与其建立密切关系。
二、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
它是个体对社会认知的反映,也受到社会认知的影响。
社会行为涉及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合作、竞争和社会规范的遵守。
1. 互惠行为互惠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帮助、支持和回报的行为。
它基于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期望,通过互相给予利益来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
互惠行为有助于建立社会信任和减少冲突,对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合作与竞争合作与竞争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见的行为表现。
合作是指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努力,而竞争是指个体为了获得资源等利益而相互对抗。
个体在合作和竞争中的行为取决于其社会认知、自我利益和社会规范等因素。
三、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派繁忙的景象,似乎公司的业务很红 火,偶尔有两个人也向他这边张望并低 头笑语,他想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正思 忖间,有人叫他到人力资源管理室去。 人力资源经理是一位中年职业女性,她 看起来非常精明能干,她很有礼貌地请 他坐下,还向他介绍了这家公司很有吸 引力的薪酬福利。但是,李瑞后来却有 点心不在焉了,他在想这位人力资源经 理对他的态度究竟如何,以及这家公司 是否适合自己。
第三章社会认知
• • • • • • 第一节社会认知的概述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范围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示 第四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第五节认知偏差 第六节归因与归因理论
第四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 一、认知者的因素 • 二、认知对象的因素 • 三、认知情景因素
第四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 • • • 一、认知者的因素: 1、原有经验 2、价值观念 3、情感状态
第四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 1、原有经验
• 社会认知主体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了某些概括认知对象特征的标准 和原型,从而使其认知判断更加简洁 、明了。 • 葛朗台、诸葛、许三多 • 原有经验会影响认知角度
第四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 . 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和一个 经济学家漂流到孤岛上,十分饥饿。 这时海面上漂来一个罐头。物理学家 • 说:“我们可以用岩石对罐头施以动 量,使其表层疲劳而断裂。”化学家 说:“我们可以生火,然后把罐头加 热,使
自我图式
• 1973年,有人做了一项实验:实验者 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实验 者把全部被试者分为两部分,其中一 部分被试者根据他们是否捐献,将之 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而 另一部分被试者无论是否捐献都不加 标签。后来,当实验者再次找到这被 试者要 • 求捐献时,那些被标签为“慈善的” 人依旧捐献,并且比“不慈善的”人 捐献得多,那些未加标签的被试者身 上这种差异则不明显。
卖拐卖的是心理战术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式
• 二、图式分类: • (3)角色图式
• 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角色和群体的心 里类型。 • 每个人对于性别、社会阶层、专业群 体的认知固定模式。 • 大学老师 家庭主妇 富二代 90后 企 业家 警察 山东人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式
• (4)社会事件图式
• 是指人们对于事件或者事件的系列顺 序的图式,尤其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 • 列的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 “剧本” • 打饭、约会、比赛、旅游、过年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式
• 三、图式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 (一)积极作用 • 1、图式能够帮助记忆。 当我们将过去的人 或事形成图式化表征时,记忆效果最佳。 • 与图式一致的信息记忆效果最佳 • 与图式特别不一致的信息记忆效果好 • 与图式无关的记忆效果最差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式
• 科恩的一项研究中,让被试看一个女人和 她丈夫坐在家中的录像,一半的被试被告 知这个女人是图书管理员,另一半被试被 告知她是个女招待。这个女人既有符合图 书管理员的角色图式,例如,戴眼镜、弹 钢琴;也有符合女招待的角色图式,例如 ,房间里没有书架,吃巧克力蛋糕。然后 让被试回忆录像的细节。结果发现,无论 是马上回忆还是一周后回忆,被试对与已 知图式一致的细节的记忆较好。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范围
•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 知 •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范围
•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 1)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 认知过程已经对关系形式进行了选择
• 2)对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第三章社会认知
• • • • • • 第一节社会认知的概述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范围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示 第四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第五节认知偏差 第六节归因与归因理论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范围
•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 2、表情:
• 可以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 情四个部分。 • A面部表情: • 面部肌肉的变化判断情绪
表 情
认 知
面部表情
六种基本的情绪表达 愤怒、恐惧、厌恶 悲伤、惊讶、快乐
32
漫画面部表情
33
– B身段表情
下面的身体动作代表什么意思? • 摆手: • 手外推: • 双臂外展: • 双手外摊: • 搔头皮或脖梗: • 搓手或拽衣领: • 拍脑袋: • 耸肩:
• 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 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 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 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 公卿大夫。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 ,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 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 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 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 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 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三、社会认知的特征
• 1、认知的选择性:
• 对于同样和同量的刺激,各 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 原因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 验和认知结构,并且依此做 出自己的反应
三、社会认知的特征
• 2、互动性:
• 知觉者和被知觉者处于对 等的主体地位,双方认知 的影响较大。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 3、社会认知的防御性: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范围
•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 知 •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范围
• 二、对他人性格与个性的认知:
• 情绪反应和意志反应 • 1)时间是增加对他人人格认知的重要因 素之一。
• 2)了解一个人的生活历史有助于对他人 的认知
• 诸葛亮的《心书》《知人篇》中“知 人之道有七鄢:一曰,问之是非,而 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 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灾祸,而观其勇;五曰 ,醉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 ,而观其廉;七曰,其之以事,而观 其信。”
你在外地问路会问谁?
第三章社会认知
• • • • • • 第一节社会认知的概述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范围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示 第四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第五节认知偏差 第六节归因与归因理论
了解:社会认知的概念、特征。掌握社会认知的范围。 重点:社会认知范围、社会认知影响因素、认知图示 和认知偏差 难点:归因理论
管仲与齐宣王密谋卫姬识破
• 春秋时期,齐宣王因为卫国不顺服,与管 仲密谋伐卫,议罢回宫。他直接来到他的宠爱 的卫姬宫室,卫姬见到齐宣王立即跪下来请求 • 说:“请大王饶了卫国吧!”齐宣王大惊,“ 我没有对卫国怎么样啊!”卫姬答道:“大王 平日下朝回来,见了我总是高高兴兴的,今天 见了我就低下头,避开我的目光。今天朝中所 议论的事情一定与我有关,可我只是一个妇道 人家没 • 有什么值得顾虑,所以一定与我的国家有关! ”齐宣王听了沉吟不语,经过考虑,决定放弃 进攻卫国。
管仲与齐宣王密谋卫姬识破
• 第二天,与管仲见面后,管仲第一句 话 • 就是:“大王为何将我们的密议泄露 给别人?”齐宣王又吓了一跳,问道: “你怎么知道?”管仲说:“您进门 时,头是抬起的,走路的步子很大, 一见到我在侍驾,走路的步子变小了 ,头也低垂了,为何您看到我会不自 然?一定是心虚。大王宠爱卫姬,一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式
• 一、图式的概念 • 二、图式的分类 • 三、图式的作用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式
• 一、图式的概念
• 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 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 结构的认知。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式
• 二、图式分类:
• 泰勒和克劳克(Taylor and Crocker, 1981)提出 • (1)个体图式(person schema) • (2)自我图式(self- schema) • (3)角色图式(role schema) • (4)事件图式(event schema)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式
三、图式的作用
• 2、有助于认知判断和推理的形成。 • 认知者通常无需任何有意识的努力, 就可以产生一些与图式有关的推论。 • 图式帮助自动化加工,减少思考时间 。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式
三、图式的作用
• 3、图式可以完善剧本的信息。 • 图式可以帮助我们增补剧本或故 事中的空白部分。视频 • 4、图式中包含着感情。 • 使用图式时伴随着情绪反应。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式
• 图式的不利影响: • 1、图式具有刻板作用
• 图式一旦形成会保持固定不变,从而 有可能引导人们做出错误的认知判断 。 • 律政俏佳人 河南人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式
• 2、图示具有自我证实的作用
• 图式会引导人们注意那些与图式相一 致的信息,并根据图式去表现自己的 行为以证实图式的存在,从而最终使 人们的认知偏离事情的本来状况和真 实过程。 • 谣言
认知的完整性在我们对一个人 的内在品质进行判断时表现明 显。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范围
•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 知 •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范围
•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 1、仪表: • 相貌、衣着、高矮、胖瘦、肤色以及 肢体 • 等情况。 • 个体会根据以往经验来判断获取信息
• 它膨胀以至破裂。”经济学家则说: “假设我们有一个开罐头的起子……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章社会认知
• • • • • • 第一节社会认知的概述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范围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示 第四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第五节认知偏差 第六节归因与归因理论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范围
•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 1、仪表
•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我们最新认 识到的往往是对方的仪表,并根 据此判断对方的身份和内在的品 质。 • 以貌取人
第三章社会认知
• • • • • • 第一节社会认知的概述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范围 第三节社会认知图示 第四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第五节认知偏差 第六节归因与归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