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抒情特色_朱自清散文集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在中国的散文写作中,属于居于象征主义和新派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强调一种抽象的清新柔美的感受,能够将人们深刻体验到一种淡淡的和谐愉悦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有:
一、意象清新细腻:在朱自清的文字中,意象清新细腻,比喻、拟人、抒情等手法灵活多变,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朱自清的情感。
二、结构精美:朱自清的文字中句式整齐,层次清晰,结构精美,因此形象生动,使人细细品味,令人流连忘返。
三、抒情优美: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注重抒情,以及隐含着的淡淡的禅意,抒情优美,充满诗意和淡雅的韵味。
四、细腻淡雅:朱自清的文字细腻淡雅,具有活泼而优美的口吻,充满清新的禅意,能够让人们融入到一种简洁而精致的自然风景之中。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的散文生动而有深度,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被誉为“散文圣手”。
研究朱
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探究其语言风格,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有三个明显的方面:一是抒情,二是精炼,三是细细琢磨。
首先,朱自清散文具有浓郁抒情的特点。
朱自清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字,他笔下的每一句话都散发出深情的气息,充满抒情性。
特别是他在处理某些情节和感悟的时候,常常以浓郁的抒情手法,表达出人间的真情实感。
其次,朱自清散文具有精炼的语言特点。
他的散文形式并不长,篇幅也不长,但语言尽可能地精炼,每一句都能表达出他想要传达的意思。
例如他的代表作《兰》一文,文字精炼细腻,意蕴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再者,朱自清散文具有细细琢磨的特点。
朱自清的文字具有内在的张力,他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琢磨的,以语言处理出各种细微的变化。
他的语言就像一副美丽的油画,他隐晦的语言,使人的情感得到了更深的唤醒和提炼。
朱自清的文学造诣深远,他的语言特色也将会影响我们许多人。
他的文字虽然外表简单,意思却深刻锐利。
他的文字往往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唤起了我们更加深入的关注,他的文字让我们的读书体验获得了高境界的提升。
总之,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是独特的,浓郁的抒情、精炼细腻、细细琢磨,都是朱自清伟大文学创作背后的原因,也是我们永远不能忽视的语言艺术美学。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成熟的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诸方面,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上都烙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那就是构思的精巧,结构的缜密,情感的真挚,语言的朴素清晰。
一、现实主义创作与真实情感的完美结合。
(1)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的早期散文创作活动,全部是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结合他个人的写作修养,审美观点,联系当时文艺界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不少关于散文创作的见解,同时,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2)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他对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是: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
他在好多篇作品里都主张“‘以文载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这个基础上,他竭力提倡‘写实文学’”。
(3)现实主义艺术特征。
他在创作态度上的不自我掩饰,使他的散文作品独具一种艺术真实与风趣相统一的特色。
他在提倡写实,深入观察、革新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真挚和亲切:“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个人的性格,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
”“在它们里,我见着活活泼泼的真实的人。
”所以在他各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一个“活脱脱1的朱自清”。
(4)在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借写景抒发真实情感的篇章。
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用真挚的情感做骨,以细致准确的观察、精工传神的描写、五彩缤纷的想象为肉,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在写景抒情散文上,朱自清最擅长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
这类散文文笔优美、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是真实的情感。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都写得缜密深厚、情真意切,但具体分析起来,其思想内容又可概括为如下几类: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最擅长浓书彩墨、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
这类散文文笔优美、绮丽纤浓、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尤其可贵的是,这些散文无不深蕴着作者生命中的人生体味和感情色彩,表达出作者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复杂的思想内涵。
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都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与好友俞平伯一起泛舟郊游六朝金粉胜地的秦淮河,备极朦胧奇诡的美,作者在涂抹丰富浓郁的色彩来描绘秦淮河的灯影、水色、月光和歌声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进去,让人深味作者心中隐藏的“幻灭的情思”。
作者产生这样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当时,“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高潮已过去,他在文化思想界处于暂时沉寂的苦闷氛围中,不免有些“寂寞”和“惆怅”,但他依旧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探索和思考;又如《荷塘月色》,文章一开头就将“我”的一时心情告诉读者,接着用简笔勾勒荷塘四周的轮廓,再以浓墨描绘荷叶、荷花和月色、蝉鸣、蛙叫,其中直写荷塘独处的妙处,曲写荷塘的清幽静谧,从而一起一伏地道出“我”由于夜游荷塘而牵引起一缕乡愁,折射出动乱的现实在知识分子精神上引起的时代忧思;即使象《绿》、《春》这种似乎纯粹写景状物的散文,也流露出作者执着现实,向往光明与美好未来的乐观情绪。
此外,还有诸如《扬州的夏日》、《白马湖》、《南京》、《重庆一瞥》、《潭柘寺戒坛寺》、《松堂游记》等写景记游篇什,也都表现了作者对山水和乡土的热爱之情。
总之,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朱自清的此类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积极探求,使之成为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东西。
记人叙事散文。
最能传达朱自清散文神韵的,还有这类作者自叙性质的散文,如《背影》、《给亡妇》、《儿女》、《择偶记》等,这类散文,用笔朴实平淡,写得本色自然,甚至有点琐碎,但有着很强的感情冲击力,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做到以事传情,从侧面暴露出旧社会的黑暗,洋溢着作者沉痛的无奈与申诉。
朱自清的诗文集和散文集

朱自清的诗文集和散文集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他的作品既有独具匠心的诗歌,也有感人肺腑的散文,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分别对朱自清的诗文集和散文集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析。
一、朱自清的诗文集朱自清的诗歌以典雅唯美、含蓄深沉为特点,他的作品流露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让人们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思考的启示。
他的诗文集中包含了许多经典之作,如《匆匆》、《背影》等,这些作品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匆匆》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时光流转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于人生短暂而珍贵的思考。
诗中以流水般的节奏描述了小时候的欢乐与梦想,同时也道出了人们在忙碌生活中悄然流逝的时光,让人不禁感到人世间的匆匆。
《背影》则以一个平凡的父亲形象展示了深深的父爱和家庭的温暖。
作品中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绘,艺术地表现了作者对父爱的感念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一经问世,立即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的诗文集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作品多次被改编成歌曲,传唱于民间,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二、朱自清的散文集朱自清的散文以真挚率真、文字清新为特点,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对细微事物的观察和描绘,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美好与深刻。
他的散文集中包含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如《春》、《荷塘月色》等,这些作品向读者展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春》是朱自清散文集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文字描绘,将生命的轮回与春天的到来相结合,赋予了春天更深层次的意义。
作品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成为了艺术的符号,呼吁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荷塘月色》则以对荷塘的描绘和对月色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作品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追求。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2、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
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
3、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
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小知小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
4、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小仅增强了物态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
5、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
《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1881-1936)是一位中国现代散文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的散文语言特点是具有强烈的言情色彩和文学气息,情感丰富、表达创新、韵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朱自清的散文中具有极强的情感色彩。
他夹杂在客观描写中的细腻情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悲欢情绪。
他在散文中加入了众多的象征性意象,让充满活力的诗意和前所未有的深情浸润于读者心田。
例如,《咏鹅》中,朱自清将“娇羞的鹅”比喻为少女初夜的婉转,让读者心生美好感受。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选取的题材极其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着对于人生各种现实的评论。
他的文章中,无论是对社会政治的讽刺,还是对荒唐社会的批评,还是饱含激情的旅游记,各具特色,文章中每一字每一句都能为读者带来升华的感官享受。
《望庐山瀑布》就是一篇经典之作,朱自清在文中用生动的描述,将瀑布的壮美、气势恢宏展现眼前,让读者倍感荡气回肠。
此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有流畅而深情的节奏。
他把语言之间的渐进关系运用自如,使得语言更加得体、通顺、朴素,比喻、比较、拟人等修辞手法多而精彩。
在《静夜思》中,朱自清把人生的意义比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黑暗中的明月成为对美好未来的号角,把希望一一点燃,令人动容。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是情感丰富,表达新颖,韵律优美,修辞手法精彩。
他的散文不仅具有文化内涵,更有时代气息,唤起人
们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触手可及的活力,引发共鸣。
朱自清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
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
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
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说:“《背影》一篇,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这里说的是解放前的情况。
至于解放后,选《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则因其文笔的优美,一直被选作教材,为大中学生所吟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散文的抒情特色_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杰出散文家,尤其是早期的写景抒情散文艺术成就极高,被誉为"白话美术的模范"。
朱自清散文的抒情特色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教授,也是激进的民主斗士。
作为学者和教授,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学、语言学、文艺学和美学等学科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作为民主斗士,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一直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呐喊歌吟,上下求索,即使穷困潦倒、病魔缠身,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出大义凛然、不徇私利的民族气节。
郁达夫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
";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
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抒情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
在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他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
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
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
孩子大了,尤其是男人,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
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也不会特地从正面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在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从侧面或背后看父亲,而且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
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
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简笔就点破了"背影";的题旨。
接着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橘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
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
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
";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
文章的最后,又一次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
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地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
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
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也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
正是因为他在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2。
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形象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
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
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
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表现出一种形象美,使感情的抒发愈具真切、细致。
如《绿》是描写梅雨潭的,朱自清对这里的景色有独特的感受。
他撇其形而取其色,显示出观察、描写角度的独特。
绿是一种颜色,可视而不可触。
但在作者笔下,绿简直像有了魔力,绿得幽深,绿得静美,绿得嫩润,绿得明媚,绿得令人神迷心醉。
作品中有这样的描写:"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接着,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色彩——绿作了丰富的比喻和联想。
将梅雨潭水的颜色、涟漪、光泽和柔嫩、纯洁等各种形态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临末,还送给它一个圣洁高雅的名字——"女儿绿";。
写到此,作者的感情真是柔美到了极点,可以看出作者已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化在这一潭绿水中,用了一连串奇特的想象、比喻,写尽了绿的千般风韵、
万种姿容,然后用情感的涓涓细流浸润冲激读者的心灵,创造出优美深远的意境,触发人们共同的美感,使读者跟著作者一起心驰神往,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读着这样的散文,确实令人叹服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文中用的每个比喻都是那么贴切,都给人以十分丰富的美的享受,使人感到既有一种逼真传神的形象美,又有一种清新宜人的情趣美,还有一种细腻入微的技巧美。
3。
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
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
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
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
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
文章表现出朱自清先生固有的细致沉着的风格,却细致中透出抑郁,沉着中透出激愤,显示出他作为正直作家应有的是非观及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