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距离问题

合集下载

保持足够的安全车距

保持足够的安全车距

夏季行车安全
不安全因素增多 夏季行车须谨慎
田林总站安全科
进入夏季以来,全国各类交 通事故进入季节性高发期,交通 惨剧一次次发生,交通安全形势 异常严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消 除交通安全隐患,预防重特大道 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 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大因素影响 夏季交通安全
每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表面上看 是偶然的,实际有其必然性,无论是驾 驶员的因素,还是车况、路况、管理等 因素,都是内在隐患由量变到质变的结 果。三伏天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为人、车、路、天气四大 因素。
一心不可二用——专注驾驶避免分心,分心 的事情会直接影响驾驶人对路况信息的观察 和处理效率,缺少了有效观察,将不可能做 出防御性驾驶要求的决策和判断。
究竟什么是“防御性驾驶”呢?
总结来说,做到防御性驾驶, 即是无论在哪里驾驶、驾驶何种车 辆,也无论交通状况如何错综复杂 ,都能做到提前观察、警觉,从而 能准确分析、判断,给自己预留出 安全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并针对性 做出合理的反应和驾驶操作。
究竟什么是“防御性驾驶”呢?
想象一下上面的场景。这其中“突然想到”的 那一转念,就是防御性驾驶的体现,让驾驶人避免 了一次潜在的事故。提前预见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情 况、提前采取预防性的驾驶操作,这种以“预防为 先”为核心的驾驶理念和技巧,就是我们所说的防 御性驾驶,其最终目标,是提高自己的行车安全性。
防御性驾驶
安全开车第一要领:
保持足够的安全车距
田林总站安全科
PTT制作:农定祖
前言:
没有保持安全车距导致的追尾事故屡见 不鲜,在平时的安全学习和出车前安全教育, 都经常讲要保持安全车距,但是真正驾驶过 程中,谁能用一把尺子去测量安全车距到底 是多远?网上也有很多通过前挡风玻璃观察 前车后保险杠或车牌的方式判断车距的方法, 但这些方法仅限于跟车较近、速度较慢时使 用,且操作性不强,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追尾事故带来的危害如此之大,在驾驶过程 中,我们应该如何尽量避免追尾事故呢?那 么我们需要从保持两个安全距离做起—— “前视距离”和“跟车距离”。

驾驶员怎样判断安全距离

驾驶员怎样判断安全距离

驾驶员怎样判断安全距离现代社会,交通事故频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驾驶员未能合理判断安全距离。

安全驾驶的关键之一就是保持适当的车距,但是很多驾驶员并不清楚如何准确地判断安全距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驾驶员该如何判断安全距离。

1. 遵守规定距离驾驶员在判断安全距离时,首先要遵守道路交通法规的规定。

根据交通法规,一般情况下,在正常道路行驶时,应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不小于50米。

如果是高速公路等道路,应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不小于100米。

这些规定是为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刹车距离。

2. 根据车速和路况判断距离在实际驾驶中,驾驶员还需根据自身驾驶的车速和当时的路况来判断安全距离。

一般来说,车速越快,刹车距离越长,驾驶员应保持更大的安全距离。

同时,路况也是判断安全距离的重要因素。

如果路面湿滑或者能见度较差,驾驶员就应更加谨慎并保持更大的安全距离。

3. 注意驾驶员间的反应时间除了判断自身车辆与前车的距离外,驾驶员还需要考虑自身的反应时间。

在紧急情况下,驾驶员需要注意自己的反应时间,以保证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反应时间一般为2至3秒,所以在判断安全距离时,驾驶员需要将反应时间考虑在内。

4. 注意前车刹车信号驾驶员在行驶中应时刻关注前车的行车状况。

特别是关注前车的刹车信号,这是判断前车是否减速或刹车的重要依据。

一旦发现前车刹车信号,驾驶员应立即减速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总之,驾驶员在判断安全距离时,应遵守交通法规,并根据车速、路况和自身反应时间等因素综合考虑。

只有合理判断安全距离才能保证行车安全。

大家在日常驾驶中务必牢记这些要点,做到严守安全距离,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

汽车行驶安全距离标准要求

汽车行驶安全距离标准要求

汽车行驶安全距离标准要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汽车行驶安全距离是指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与车之间或车与行人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确保交通安全,避免发生事故。

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的速度不同,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也有所不同。

在正常情况下,车与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般为车辆前后至少保持3秒的车距,车辆与行人之间至少保持5米的安全距离。

汽车行驶安全距离的标准要求是为了保障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根据交通规则,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应该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以便在突发情况下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空间来避免碰撞。

保持安全距离还可以减少车辆之间的摩擦和追尾的风险,提高道路通行的效率。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至关重要。

根据交通规则,车辆在高速路上应该保持至少3秒的车距。

这意味着当前车经过一个标志物时,后车应该在3秒后再经过同一标志物。

这样可以确保车辆在发生突发情况时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制动距离来避免相撞。

第二篇示例:汽车行驶安全距离标准是指为了保障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的安全,规定了车辆之间和车辆与行人之间的安全距离。

在道路上行驶时,遵守安全距离标准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驾驶人和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汽车行驶安全距离的标准要求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标准要求1. 非特殊情况下,一般情况下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应保持在2秒以上。

即在前车通过同一固定点时,后车通过该点的时间应比前车晚2秒以上。

这样能够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来避免碰撞。

2. 在雨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应适当增加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

由于恶劣天气会影响车辆的制动距离和视觉效果,增加安全距离可以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几率。

3.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应根据车速来确定。

拥挤的高速公路上,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应保持在3秒以上,以确保在高速行驶中仍能保持安全距离。

4. 超车时,应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提前预判超车车辆的速度和距离,避免在超车时因为距离太近而发生碰撞。

安全行车距离保持安全距离预防事故

安全行车距离保持安全距离预防事故

安全行车距离保持安全距离预防事故在日常的驾驶中,保持安全行车距离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有效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且可以给驾驶者留出足够的反应时间和空间,保障行车安全。

本文将从安全距离的定义、保持安全行车距离的重要性和具体的措施来论述如何预防事故。

首先,什么是安全行车距离呢?安全行车距离是指车辆与前车之间的距离,它取决于车辆的速度和道路状况等因素。

根据交通规则,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应该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以确保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并安全停车。

为什么保持安全行车距离如此重要呢?首先,保持安全行车距离可以给驾驶者留出足够的反应时间。

在紧急情况下,如果距离前车过近,驾驶者将无法及时刹车,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其次,保持安全行车距离还可以留出足够的空间,以防止发生连环事故。

如果车辆之间的距离太近,当前车发生事故时,后面的车辆很难及时避让,造成连锁反应。

最后,保持安全行车距离还可以降低交通堵塞的风险。

如果每辆车都保持安全距离,交通流畅度将得到提高,减轻交通拥堵。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安全行车距离呢?首先,驾驶者需要合理控制车速。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车速,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

其次,驾驶者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尤其是在高速公路等长时间行驶的道路上。

保持警觉可以让驾驶者及时发现前车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此外,驾驶者需要合理规划行车路线,避免繁忙的交通路段。

避免在交通拥堵的路段行驶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风险。

最后,驾驶者需要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不超速、不疲劳驾驶,并时刻保持专注。

总之,保持安全行车距离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合理控制速度,保持良好的驾驶习惯,是保持安全行车距离的关键。

我们每个驾驶者都应该牢记安全行车的重要性,始终将行车安全放在首位,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负责。

通过保持安全行车距离,我们可以预防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共同为建设安全、有序的道路交通做出贡献。

(字数:500字)。

驾驶员中的车辆安全距离与车距保持

驾驶员中的车辆安全距离与车距保持

驾驶员中的车辆安全距离与车距保持驾驶一辆汽车需要掌握许多技能和知识,其中车辆安全距离和车距保持是至关重要的方面。

在道路上保持适当的车辆安全距离和车距保持是确保交通安全的基本要求。

本文将讨论驾驶员中的车辆安全距离与车距保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维持安全距离。

1.车辆安全距离的定义车辆安全距离是指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以确保在任何紧急情况下都能避免碰撞。

车辆安全距离的合理确定对于避免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2.车辆安全距离的重要性2.1 避免碰撞:保持适当的车辆安全距离可以确保在前方车辆突然刹车或者发生其他紧急情况时有足够的反应时间,避免与其发生碰撞。

2.2 提供行驶空间:保持适当的车辆安全距离可以确保前后车辆有足够的行驶空间,使其有机会变道、超车和调整速度,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2.3 降低紧张情绪:保持适当的车辆安全距离可以减少驾驶员之间的紧张情绪和焦虑感,从而提高驾驶员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3.车距保持的方法与技巧3.1 使用安全距离公式:根据自身车辆的速度,采用合理的车辆安全距离公式,例如:车辆速度乘以2,得到的结果即为适当的安全距离。

3.2 观察前方交通情况:始终保持对前方交通情况的观察,提前预判前方车辆的变化,做好提前刹车或减速的准备,以维持适当的车辆安全距离。

3.3 注意天气和路况:不同的天气和路况对车辆制动距离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或者路况复杂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车辆安全距离,以确保驾驶安全。

3.4 遵守交通规则:遵守交通规则是保持适当车距的基础。

遵守速度限制、减速或者停车时使用灯光和转向灯,可以提醒其他驾驶员保持安全距离。

4.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1 前车紧急制动:如果前车突然刹车,请立即踩下刹车踏板,并保持适当的车辆安全距离。

在刹车的同时,使用灯光和紧急标志警示后方驾驶员。

4.2 后车紧追不舍:如果后方车辆跟车过近,可以减速或者变道以避免危险。

如果后车仍然不保持安全距离,可以使用灯光或者鸣笛提醒其保持适当的车辆安全距离。

测定汽车行驶安全距离的主要方法(一)

测定汽车行驶安全距离的主要方法(一)

测定汽车行驶安全距离的主要方法(一)测定汽车行驶安全距离的主要方法方法一:视觉判断法•视觉判断法是人们在驾驶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驾驶员通过观察前方车辆与自己车辆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是否保持了足够的安全距离。

•视觉判断法简单易行,但存在主观性强、依赖驾驶员经验等问题。

方法二:反应时间法•反应时间法是通过测量驾驶员在发现紧急情况后的反应时间来推算出安全距离。

•反应时间包括驾驶员观察到紧急情况所需的时间和踩下制动踏板所需的时间。

•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行驶安全距离,但该方法对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要求较高。

方法三:雷达测距法•雷达测距法利用雷达技术测量汽车与前方车辆之间的距离。

•雷达装置安装在车辆前部,通过测量从雷达到前方车辆的回波时间来计算距离。

•雷达测距法精度高,但设备成本较高,需要专业维护和校准。

方法四:车载摄像头监测法•车载摄像头监测法是通过安装在车辆前部的摄像头监测前方道路状况以及与前方车辆的距离。

•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摄像头捕捉到的图像转化为距离数据。

•车载摄像头监测法实施成本相对较低,但精度受到摄像头画质和处理算法的影响。

方法五:车间距控制系统•车间距控制系统是一种集成多种传感器和技术的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前方车辆与自身车辆之间的距离。

•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红外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的协同工作,精确测定行驶安全距离。

•车间距控制系统具备高度的智能化和精准度,但设备成本较高。

以上是测定汽车行驶安全距离的主要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确保行驶的安全。

方法六:车道保持辅助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通过摄像头或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监测车辆的位置和车道标线,并根据车辆行驶情况自动控制方向盘,以保持车辆在车道内行驶。

•该系统可以通过车辆的位置和车道标线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是否保持了足够的安全距离。

•车道保持辅助系统能够减少驾驶员的疲劳程度,提高行驶的安全性。

方法七: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通过车身前部的雷达或摄像头等传感器监测前方车辆的距离和速度,并自动调整车辆的速度和车距,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

反应距离和安全距离

反应距离和安全距离

驾驶员反应时间及制动响应时间驾驶员反应时间及制动响应时间1.驾驶员反应时间驾驶员接到紧急停车信号时,并没有立即行动,而要经过T1秒以后才意识到应进行紧急制动,并开始移动右脚,再经过T2秒以后到才开始踩到制动踏板。

这一段时间T=T1+T2,称为驾驶员反应时间。

这一段时间,一般为0.4-1.Os,它与制动系的性能无关。

反应好的驾驶员一般的反应时间在0.4—0.6s之间。

驾驶员受危急惊吓时反应时间大多会大于1s,甚至产生把油门当刹车踩的错误。

反应在1.5s以内属正常,当超过2s时被认为不正常。

当汽车以50/h的速度行驶时,反应快的驾驶员在6-7m左右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了制动的动作;而反应慢的,则需在12-14m以上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动作,许多突发事故在这样反应慢的情况下,往往已来不及防止了。

2.制动系统响应时间驾驶员开始踏下制动踏板到制动结束,汽车制动的全过程包括:Ta制动系统的反应时间、Tb制动器起作用时间(协调时间)、Tc持续制动时间、Td放松制动器四个阶段。

A.制动系统的反应时间随着驾驶员踩踏板的动作,踏板克服自由行程、制动器间隙所需时间,一般液压制动系统的反应时间为Ta为0.015s-0.03s。

这一时间汽车没有减速运动。

B.制动器起作用时间制动器起作用时间经过Tb后,制动压力迅制速增加到最大值,一般液压制动系统的起作用时间Tb为0.15s-0.3s。

这一时间汽车有减速运动。

C. Tc为持续制动时间,在该段时间内制动减速度相对稳定,Td为放松制动器时间,在该段时间内驾驶员放松制动踏板,制动过程结束。

制动释放时间不得大于0.8s。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安全车距汽车的制动距离随车速的增加而成正比的增加,所以车速越快,跟车距离越要大。

集中精神,提早判断采取有准备的刹车动作,效果会好很多,千万不要把自己归入“反应好的驾驶员”一类,100km/h的速度,1秒钟汽车行驶就有28m,普通刹车距离40-50m,28+50=78m。

车辆安全变道安全距离标准

车辆安全变道安全距离标准

车辆安全变道安全距离标准
车辆安全变道安全距离标准因不同情境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情境的标准:
1.在行车时,需要左右并线超车,此时就需要观察后车距离,从而安全并线,以免发生意外。

一般来说,后车占满整个后视镜时,与后车距离只有大约3~5米,此时不建议并线。

后车占后视镜的1/2时,与后车距离大约7~10米。

当后车占后视镜的1/3时,与后车距离大约在10米以上。

但建议发现距离足够并线时也不要令后车感到压力,最佳的方式是略微观察1~2秒钟左右,感觉后车并没有急于加速时再进行变道。

2.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行驶,在夜间恶劣气象和不良道路条件下行驶时,牵引中置轴挂车时,与前车的纵向安全距离应该增加1秒(4秒)内驶过的距离,并逐项累加。

3.在变道时,需要打转向灯并观察后视镜,确认安全后再进行变道。

同时,也要注意与前车的横向安全距离。

当车辆、行人与行车方向相反时大于1米;车辆、行人与行车方向相同时,大于1.5米。

4.当路口红灯时,判断停止线距离的方法:视线通过棉板和A柱的交角和中线重合时,车身正好离中线是60公分,这个距离是正常行驶时比较安全的。

5.判断左右车距的方法:当右喷水器和路面边目标重叠时,车身离路边有60厘米;当右雨刮器结点和路边重合时,方向稍向左拉,就可以达到离路边10厘米靠边停车的效果。

请注意,以上标准并非绝对,实际情况可能因驾驶者的驾驶习惯、道路状况、车辆类型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驾驶过程中,应保持警觉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和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安全距离问题的研究XXX,XXX,XXX(江苏大学理学院数师1102)摘要:将同向行驶的两辆车的车速、驾驶人的反应快慢以及天气、路况好坏,是否平路、坡路等因素结合起来,运用运动学分析方法,建立汽车刹车距离的数学模型,研究汽车安全距离问题,并讨论最新公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部分规定(关于对车速、安全车距)的合理性。

关键词:安全距离;运动学分析;刹车模型;驾驶员在驾驶机动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突发事件而被迫紧急停车,致使尾随其后的车辆极易发生追尾事故。

刹车距离与车速有很大关系,发生追尾事故与后车的跟车距离也有很大关系。

此外,驾驶人的反应快慢以及天气、路况好坏,是否平路、坡路等因素,也会影响刹车距离。

一、实际问题最新公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对车速、安全车距以及影响驾驶人反应快慢等因素均有详细规定。

以下摘取几条:1)机动车驾驶人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

2)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速度。

在没有限速标志、标线的道路上,机动车不得超过下列最高行驶速度:(一)没有道路中心线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30公里,公路为每小时40公里;(二)同方向只有1条机动车道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50公里,公路为每小时70公里。

3)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时,驾驶人应当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来车方向150米以外设置警告标志等措施扩大示警距离。

4)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型载客汽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公里,其他机动车不得超过每小时100公里,摩托车不得超过每小时80公里。

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60公里。

5)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速超过每小时100公里时,应当与同车道前车保持100米以上的距离,车速低于每小时100公里时,与同车道前车距离可以适当缩短,但最小距离不得少于50米。

二、问题抽象上述实际问题说到底就是汽车刹车距离的问题。

刹车距离与汽车制动距离在具体含义上是不同的,刹车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发现障碍到制动车辆、最后完全停止所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则是指从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到完全停住的距离。

我们用1t表示从驾驶员看到信号经过信息传递和判断到作出行动反应所经过的时间,1d表示汽车在时间1t内所经过的距离;用t2表示从制动器开始作用到汽车完全停住所用的时间,2d表示汽车在t2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

我们称1d为反应距离,称2d为制动距离,则刹车距离=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即d = 1d+ 2d 。

三、建立模型一、原理分析反应距离1d :由反应时间和车速所决定,而反应时间取决司机机灵视野程度:正常司机为常数1t ,车速在反应时间内也是固定的速度v (未改变) 即:11d t v =制动距离2d :由制动器作用力F (制动力)、车重m ,车速v (制动时的初速度)有关。

此外: ①制动器的功用原理:制动力F 在制动时间内所作的功:2w Fd =,被汽车动能的改变所消耗:212W mv =. 即2212Fd mv =②制动力F 的最大值为max :F 由运动学理论知max F ma =与车的重量m 成正比即F m ∝,与反向加速度即“减速度”a 成正比,为保刹车过程的“平稳性”、安全性,假定“减速度”a 为常数。

③由①和②可知:222222111222Fd mv mad mv d va=⇒=⇒=二、模型假定1.汽车司机属正常的熟悉驾驶员,反应能力正常(无汹酒,不是新手,没有吸毒等 )2.汽车制动器正常(功能正常):不失灵,无零件缺损。

3.同样气候、道路条件进行讨论(即不考虑道路,气候条件等) 三、建立模型刹车距离d =反应距离11()d t v +制动距离2221()2d d v a =, 即:2112d t v v a=+简化:实际使用时:减速度a 不易测定,因此,可以用待定常数 12k a=来确定。

故有模型:21d t v kv =+ 四、模型求解1、计算求解:要计算d 需事先确定1,,t v k ,则有:21d t v kv =+2、参数估计:实际中,v 为已知可由登记表盘读出,1,t k 可由经验数据或曲线拟合(最小二乘法或回归分析统计方法)即:21d t v kv =+1 (1,2,,)i i d t v kv i n =+=为要用理论模型求出d ,需要用实际测量值i v 和i d ,确定出1t 和k ,使得,理论值: 21ii d t v k v =+与实际测值:21i i i d t v kv =+之间的误差达到最小。

(下表是来自课堂上老师提供的数据)221111min min ()()nnni i i i i i i i d d d d t v kv d ===-⇔-=+-∑∑∑即⇒若令22111()(,)ni i i i t v kvd t k ϕ=+-=∑则有:22111min ()min (,)ni i i i t v kv d t k ϕ=+-=∑故可:由 100tkϕϕ∂⎧=⎪∂⎪⎨∂⎪=⎪∂⎩ 求出1t 和k .再作统计检验和相关性检验,此即为回归分析regration 。

此处:采用经验估计和曲线拟合相结合的办法:即:在21d t v kv =+中:令:1t 由经验估计值给出:10.75t =秒则:20.75d v kv =+ 则由22221111min (,)()min ()(0.75)kki ii i i i i i t k t v kv d k v kv d ϕϕ===+-⇔=+-∑∑可求出 ():0k k kϕ∂=∂ 0.06k =于是有模型:20.750.06d v v =+四、模型应用一、讨论交通法部分规定的合理性在前面第一部分“实际问题”中,摘取了几条交通法的部分规定,现利用所建立的汽车刹车模型,讨论第(3)条中“150米以外设置警告标志”以及第(5)条中“车速超过每小时100公里时,应当与同车道前车保持100米以上的距离”的规定的合理性。

已建立模型20.750.06d v v=+1、令d=150米,代入得150=0.75v+0.06v2,利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得≈44.14米/秒=158.9千米/时这意味着150米的距离够一辆以158.9千米/时行驶的汽车完全停住,(正常反应与熟练程度的驾驶员,汽车无严重损坏及制动故障,不考虑道路、天气等因素)所以规定合理。

2、令v=100千米/时≈27.78米/秒,代入得d=0.75×27.78+0.06×27.782≈67米100−67=33米33÷100=0.33秒这意味着即使前方100米处的车辆骤停,车辆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进一步延迟0.33秒,100米的距离仍然够汽车完全停住,且不碰撞到前方车辆,(正常反应与熟练程度的驾驶员,汽车无严重损坏及制动故障,不考虑道路、天气等因素)所以规定合理。

二、实际道路问题实例吸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比正常人慢15%~21%,行为差错率在70%以上。

假如某人甲吸毒后驾驶小型汽车行驶在城市道路,有中心线,双向双车道,车速50公里/小时。

他与前车的跟车距离是60米,前车通过十字路口时因判断失误而紧急刹车,甲紧跟着刹车。

请问两车是否会相撞?这里视甲的反应时间比正常人慢15%,行为差错率为70%,即考虑最乐观的情况下的结果。

t1=0.75(1+15%)≈0.86秒则此处问题甲的模型应为v=50千米/时≈13.89米/秒代入得d=0.86×13.89+0.2×13.892≈50.53米d2=0.06×13.892≈11.58米50.53+11.58=62.11>60这意味着即使最乐观情况下两车仍会相撞,所以两车会相撞。

五、反思总结踩踏制动刹过程及其它因素制动器作用时间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便是驾驶员开始踩踏制动刹,直到完全踩到最大程度;第二阶段便是制动刹踩到最大程度后,直到车辆完全停住。

显然第二阶段中,才开始以最大制动力Fmax作用于车辆,所以模型应作改进。

图1-1结合图1-1:1、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即图中的t 1时段.设经过的距离为s1,则:s1=v3.6t1(m),式中v为速度,单位为km/h;t1为反应时间,单位为s,分母3.6是由单位换算而产生的(下同)。

2、制动器作用时间t2。

制动器作用时间由两个阶段组成:t2′为制动器间隙消除时间;t2″则为制动器达到完全作用的时间。

一般液压制动时,t2′和t2″分别为0.03s和0.2s;气动制动时,则分别为0.2~0.3s和0.4~1s。

经过的距离通常按下式计算:s 2=v3.6t2(m)3、持续制动时间t3。

制动力达到最大,产生明显的拖印和滑移,这段距离s3按下式计算:s3=v2254φ(m),式中φ为附着系数(即滑动摩擦系数),决定于路面和气候。

根据对全过程的分析可知:则安全距离s=s1+s2+s3=v3.6t1+v3.6t2+v2254φ(m)s=s2+s3=v3.6t2+v2254φ(m)六、说明组员及分工:2013.09.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