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报告引言: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因其繁殖周期短、易于培养和观察,成为了许多遗传学实验的理想选择。

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探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表现型的变异。

实验设计:实验使用了两个具有明显表型差异的果蝇品系:A品系为黑色眼睛、红色身体;B品系为红色眼睛、黑色身体。

实验中,我们将A品系与B品系进行杂交,并观察F1代和F2代的表型分布情况,以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实验过程:1. 实验前,我们首先培养并繁殖A品系和B品系果蝇,确保实验所需的足够数量。

2. 在实验开始时,我们将A品系和B品系的果蝇分别放置在两个不同的培养瓶中,以避免杂交前的交叉繁殖。

3. 在杂交过程中,我们将A品系的雄性果蝇与B品系的雌性果蝇进行交配,确保每组杂交中的配对数量相等。

4. 杂交完成后,我们将交配后的果蝇分别放置在标记有代号的培养瓶中,以便后续观察和记录。

5. 我们观察并记录了F1代果蝇的表型,包括眼睛颜色和身体颜色。

6. 接下来,我们将F1代果蝇进行自交,培养出F2代果蝇,并观察并记录其表型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F1代果蝇的表型均为红色眼睛和黑色身体,与B品系相同。

这表明红色眼睛的性状是显性遗传性状,而黑色身体的性状是隐性遗传性状。

在F2代果蝇中,我们观察到了红色眼睛和黑色身体两种表型的存在。

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我们预计红色眼睛和黑色身体的表型比例应为3:1。

然而,我们实际观察到的表型比例略有偏离,为2.8:1。

这可能是由于实验中的样本数量较少,导致统计结果的误差。

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果蝇基因的遗传规律。

红色眼睛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状,而黑色身体是一种隐性遗传性状。

这意味着只要果蝇携带了红色眼睛的基因,无论其携带的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其表型都会表现为红色眼睛。

而只有当果蝇同时携带两个黑色身体的基因,才会表现出黑色身体的表型。

果蝇的有性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的有性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的有性杂交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能基本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验证和加深理解遗传规律2.实验材料眼色刚毛翅膀翅膀体色眼色刚毛翅膀翅膀体色18#:红眼,直刚毛,长翅,灰身WWSnSnMM VgVg EE(雌): WSnM VgVg EE(雄)6#:白眼,卷刚毛,短翅,灰身wwsnsnmm VgVg EE(雌): wsnm VgVg EE(雄)2#:红眼,直刚毛,残翅,灰身WWSnSnMM vgvg EE(雌): WSnM vgvg EE(雄)22#:白眼,直刚毛,长翅,灰身wwSnSnMM VgVg EE(雌): wSnM VgVg EE(雄)e#:红眼,直刚毛,长翅,黑檀体WWSnSnMM VgVg ee(雌): WSnM VgVg ee(雄)可以获得的雌性杂合体:WwSnsnMm VgVg EE WwSnsnMm VgVg EeWwSnSnMM Vgvg EE WwSnSnMM VgVg EeWWSnSnMM Vgvg Ee wwSnsnMm VgVg EEWwSnSnMM VgVg EE WwSnSnMM VgVg EeWwSnsnMm Vgvg EE设备:双目解剖镜、电磁炉试剂:乙醚、无水乙醇、玉米粉、蔗糖、酵母、琼脂、丙酸器具:白瓷板、毛笔、麻醉瓶、培养瓶和恒温培养箱3.实验原理1.分离定律2.独立分离定律3.伴性遗传4.三点测交重组值(RF)= 重组型数目/(重组型数目+亲本型数目)4.实验步骤1、选处女蝇:分别培养需进行杂交的两亲本果蝇,从子代中分别挑选出处女蝇和雄果蝇。

刚羽化的果蝇在12小时之内不进行交配,所以在这段时间内选出的雌蝇即为处女蝇。

为保险起见,可以在羽化后8小时内挑选。

收集5-10对果蝇后进行下一步实验。

2、杂交:将选出的果蝇进行杂交,在25℃培养。

(>30℃或<10℃)3、倒亲本:6~7天后F1幼虫出现,移去亲本,3 ~4天后F1成蝇出来后观察记录F1的性状。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果蝇杂交实验旨在研究果蝇的遗传规律,通过对不同性状的杂交组合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基因的分离、组合以及连锁和交换现象,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并探究遗传因子在遗传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2、实验用具:培养瓶、麻醉瓶、毛笔、放大镜、显微镜等3、实验试剂:培养基(玉米粉、糖、酵母粉、琼脂等)三、实验原理果蝇具有生活周期短、繁殖力强、饲养简便等优点,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

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在杂交实验中,通过观察子代果蝇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可以推断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从而验证遗传定律。

四、实验步骤1、亲本果蝇的饲养与选择选取野生型长翅、红眼果蝇和残翅、白眼果蝇作为亲本。

将它们分别饲养在不同的培养瓶中,在适宜的温度(25℃左右)和湿度条件下培养,保证果蝇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2、杂交一代(F1)的制备选取处女蝇:在亲本果蝇培养瓶中,选取羽化后 8 小时内未交配的雌性果蝇作为处女蝇。

处女蝇的选取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杂交操作:将选取的处女蝇与另一性状的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瓶中进行杂交,做好标记,记录杂交组合和时间。

3、 F1 代果蝇的观察与培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杂交后的果蝇,待其产卵、孵化和生长。

观察 F1 代果蝇的性状表现,并记录。

4、杂交二代(F2)的制备选取 F1 代中的雌雄果蝇进行自交,同样做好标记和记录。

5、 F2 代果蝇的观察与统计待F2 代果蝇孵化和生长成熟后,观察并统计不同性状的果蝇数量,记录在表格中。

五、实验结果1、 F1 代果蝇的性状表现在长翅红眼×残翅白眼的杂交组合中,F1 代果蝇全部表现为长翅红眼,说明长翅和红眼为显性性状,残翅和白眼为隐性性状。

2、 F2 代果蝇的性状分离F2 代果蝇中出现了长翅红眼、长翅白眼、残翅红眼和残翅白眼四种性状。

经过统计分析,其比例接近 9:3:3:1,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杂交和三点测交实验目的:学习果蝇杂交方法、遗传学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实验验证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规律;通过三点测交学习遗传作图。

实验原理: 1. 双因子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和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其中黑檀体对灰体为隐性,残翅对长翅为隐性,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14♂ 14♀ × 18♂双因子杂交遗传图解 2. 伴性遗传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与纯合白眼果蝇杂交,其中白眼相对于红眼是隐性性状,白眼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 × w ♂ w ♀ × 18♂伴性遗传图解F 1⊗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P灰长黑残F1⊗ 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 灰长P 黑残P X +X + X w YP X w X w X+YF 1: X +X w X +YF 1: X +X w Xw Y⊗ ⊗F 2: X + X + X +X + Y X w Y ♀红眼 ♀红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 F 2: X +X w X w X X + Y X w Y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红眼♂白眼 ♂白眼♀红眼3. 三点测交本实验使用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与18号野生型果蝇杂交,获得F 1代后再自由交配即可获得具有8种表型的测交F 2代。

白眼、卷刚毛、小翅均为X 染色体上的隐性性状。

P 6号♀(wsnm/wsnm ) × 18号♂(+++/Y)白卷小红直实验材料:18号野生型果蝇 ,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白眼果蝇,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麻醉瓶、酒精灯、玻璃板、毛笔、培养管、酒精棉球、乙醚、解剖镜 实验步骤:1. 杂交前提前将装有不同表型果蝇培养管中的成年果蝇全部放出,确保8-10小时后培养管中的雌果蝇都是刚刚孵化的处女蝇。

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报告主要内容

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报告主要内容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眼色分析)一、实验原理及方法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这是由于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果蝇属XY型生物,共有四对染色体,第一对为性染色体,其余三对为常染色体。

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果蝇为XY。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基因。

将红眼(+)果蝇和白眼(w)果蝇杂交,其后代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

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仅供参考)二、实验材料(品系及性状)亲本正交6#(雌、白眼)X18#(雄、红眼)亲本反交18#(雌、红眼)X 6#(雄、白眼)(可写成基因型)三、实验用品(实验指导书上有)四、杂交实验流程1、培养基的配制,并在培养瓶上写清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实验者班级。

室温下培养,至于阴暗温热环境中。

2、两个亲本杂交1、2号培养瓶中分别挑选亲本正交、反交的处女蝇。

3、在接入杂交亲本1、亲本2第七或八天(从开始杂交算第一天)清除所有亲本成蝇。

4、观察正反交组合中不同性别子代1成蝇的眼色,至少观察20只,记录观察结果,并注意是否有例外的情形。

5、从正交组合的子代1中挑选出5对果蝇,放入F 1自交1号培养瓶中,贴上标签,室温下培养(反交组合也一样处理)。

6、在接入子代1培养的第七或八天(从子代1接入新培养瓶算第一天)清除所有子代1成蝇。

7、当子代2数量足够时,观察不同性别的果蝇的眼色,分别统计并做好记录。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图谱分析正交 反交P : X w X w (雌白眼)× X +Y (雄红眼) X +X +(雌红眼)× X w Y (雄白眼)F1: X +X w(雌红眼)× X w Y (雄白眼)X +X w (雌红眼)× X +Y (雄红眼)理论: 1 : 1 1 : 1实际: 25 : 16 20 : 19F2: X +X w X w X w X +Y X w Y X +X + X +X w X +Y X w Y雌红眼 雌白眼 雄红眼 雄白眼 雌红眼 雄红眼 雄白眼理论 1 : 1 : 1 : 1 2 : 1 : 1 实际 13 : 9 : 12 : 10 21 : 11 : 52显隐性判断:正交的结果不论雌雄均为红色,反交的结果是雌性为红眼,雄性为白眼。

果蝇杂交的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的实验报告

实验四:果蝇的杂交姓名:许哲同组者:李永久班级:生科08级学号:200805140167 实验时间:周二下午摘要经典遗传学的三大遗传定律分别是: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交换规律。

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尤其在基因分离、连锁、交换等方面,对果蝇的研究更是广泛而充分。

本次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后代中果蝇的各种性状,结合各种统计处理方法,从而证明这三大定律。

1.引言孟德尔定律是G.J.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提出的遗传学中最基本的定律,包括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孟德尔最早选用豌豆,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对之后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是指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其表现在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进行杂交,F1代全部表现显性个体的性状,F1代自交,F2代出现隐性个体的性状。

并且,在理论上,F2代中,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比例为3:1。

孟德尔最初使用豌豆的花色(红花和白花来验证)。

理论如图所示:图一:分离定律图示自由组合定律(the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决定不同对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不同对基因(非等位基因)之间互不干扰,其实质是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最初由孟德尔在做两对相对性状(豌豆的子叶颜色黄色,绿色,圆粒和绉粒)的杂交实验时发现,基因分离比为9:3:3:1。

(如图所示)图二:自由组合定律图示独立组合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2个等位基因是独立传给子代的。

因此可在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同时,选取其中一组性状来验证分离定律。

用于杂交的2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即不能连锁。

果蝇的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的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的杂交实验报告果蝇的杂交实验报告引言: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通过对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观察后代的表现,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传规律和基因的传递方式。

本次实验以果蝇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果蝇的杂交规律和基因表现方式。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的果蝇为常见的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实验室提供了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个体。

实验中使用的果蝇培养基为标准培养基,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适宜的温度。

实验一:同种杂交首先,我们选取了具有红眼色的果蝇和具有白眼色的果蝇进行同种杂交实验。

将红眼色果蝇与白眼色果蝇放置在同一培养皿中,观察交配情况并记录。

结果显示,红眼色果蝇与白眼色果蝇交配后的后代中,所有个体的眼色均为红色。

这一结果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中的显性遗传原则,即红色眼睛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白色眼睛的基因为隐性基因。

实验二:异种杂交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异种杂交实验,选取了具有长翅和具有短翅的果蝇进行交配。

将长翅果蝇与短翅果蝇放置在同一培养皿中,观察交配情况并记录。

结果显示,长翅果蝇与短翅果蝇交配后的后代中,所有个体的翅膀长度均为中等长度。

这一结果表明,翅膀长度的基因表现出了不完全显性,即长翅和短翅的基因都对翅膀长度产生了影响,但中等长度的基因更为显著。

实验三:杂交后代的基因分离为了进一步探索果蝇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规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杂交实验。

首先,我们选取了具有红眼色和长翅的果蝇与具有白眼色和短翅的果蝇进行交配。

结果显示,杂交后代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表型,包括红眼长翅、红眼短翅、白眼长翅和白眼短翅。

这一结果表明,红眼色和长翅的基因以及白眼色和短翅的基因在杂交后发生了分离和重新组合。

进一步观察发现,红眼色和长翅的基因在杂交后并没有发生重新组合,而是保持了原有的连锁关系。

白眼色和短翅的基因也保持了连锁关系。

这一结果与遗传学家摩尔根的连锁假说相符,即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在杂交后很难发生重组。

果蝇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果蝇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果蝇实验,验证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2. 学习和掌握果蝇的饲养、观察和杂交技术。

3. 提高对遗传学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果蝇具有以下优点:1. 饲养简单,繁殖速度快,便于实验操作。

2. 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和分析。

3. 遗传变异丰富,便于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主要研究果蝇的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突变型果蝇(如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培养皿、培养箱、显微镜、解剖针、酒精灯、镊子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温度计、计时器、酒精棉球、乙醚、酒精、清水等。

四、实验方法1. 果蝇饲养: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果蝇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3. 果蝇观察:观察F1代和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1. 饲养果蝇: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

3. 观察F1代: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杂交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5. 观察F2代: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6.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F1代观察结果:F1代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和长翅,说明红眼和长翅为显性性状。

2. F2代观察结果:F2代果蝇中,红眼:白眼=3:1,长翅:残翅=3:1,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利用果蝇杂交实验,观察基因的遗传规律和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红眼果蝇、白眼果蝇。

实验步骤:
1. 将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分别选出若干只。

2. 将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进行杂交,交配前先使其饥饿状态下,然后将它们放在一起,让它们自由交配。

3. 成虫产下的卵子和精子是杂合子,由两对不同的等位基因构成,并能分别由父母两侧遗传给后代。

4. 若果蝇杂合子的两个基因相同,则该果蝇为纯合子,若基因不同,则为杂合子。

5. 将产下的果蝇幼虫放入培养皿中,投喂足够的食物。

6. 在成虫出现后,对产生的后代进行分类和记录,统计各表现型的数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果蝇杂交实验中,由于红眼果蝇是隐性红眼,而白眼果蝇为显性白眼,所以在F1代中,所有果蝇都是带有白眼基因的,但表现型却是红眼。

在F2代中,由于F1代中的果蝇全部是杂合子,所以它们可以产生两种类型的卵子或精子。

当红眼杂合子与白眼杂合子进行杂交时,有以下组合:红眼杂合子与白眼杂合子交配得到红眼表达果蝇和白眼表达果蝇,红眼杂合子与红眼纯合子交配得到红眼表达果蝇,白眼杂合子与白眼纯合子交配得到白眼表达果蝇。

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各表型出现的比例为:红眼表达果蝇和白眼表达果蝇的比例为3:1,符合经典的二项式定律。

实验结论:
果蝇杂交实验结果证明了孟德尔遗传定律。

父母亲的遗传特征会以随机的方式传递给子代,在杂合子的情况下会出现红眼和白眼表达的不同表型,而在杂合子交叉互配的后代中,各表型出现的比例为3:1,遵循了概率的规律。

因此,本实验验证了基因的遗传规律和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