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实验方案

合集下载

遗传实验03:果蝇综合大实验-

遗传实验03:果蝇综合大实验-
果蝇作为模式生物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果蝇在药物 筛选、疾病模型建立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拓展果蝇在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的研究
通过研究果蝇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进化机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的 基本规律和原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果蝇培养环境
培养基的制备
培养基成分
制备果蝇培养基时,需要包含水、 琼脂、酵母粉、糖和其他营养成
分,以保证果蝇正常生长和繁殖。
制备流程
按照规定的比例混合各种成分,加 热溶解琼脂,再加入酵母粉和其他 营养物质,搅拌均匀后倒入培养瓶 中,等待凝固。
注意事项
培养基的pH值和温度需控制在一定 范围内,以保证果蝇的正常生长和 繁殖。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温度控制
果蝇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果蝇 的生长和繁殖。因此,需要使用恒温设备来维持培养环境的温 度。
湿度控制
果蝇需要一定的湿度环境,湿度过低会导致果蝇脱水死亡, 湿度过高则会导致果蝇滋生细菌。因此,需要保持适当的湿 度环境,通常湿度应控制在60%-70%。
结论与讨论
结论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总结出果蝇遗传特性的规律和特点。
讨论与展望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讨论,探讨果蝇遗传特性的机制和未来研究方向。
05 实验总结与展望
实验收获与体会
实验收获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果蝇的遗传特性和繁殖机制,掌握了果蝇杂交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和 技术,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04 结果分析与解读
数据记录与整理
实验数据
详细记录了果蝇在实验过程中的生长 情况、繁殖情况以及表型特征等数据 。

果蝇实验报告

果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果蝇的遗传学特性。

2. 掌握果蝇的遗传实验方法。

3. 学习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具有以下特点:1. 生命周期短,繁殖速度快,便于实验操作。

2. 基因连锁和交换现象明显,便于观察和研究遗传规律。

3. 基因数目相对较少,便于解析。

本实验主要观察果蝇的性别决定、染色体遗传、基因连锁和自由组合等现象,验证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果蝇、白蚁、酒精、生理盐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解剖针、培养皿、酒精灯、剪刀等。

2. 试剂:醋酸、甘油、生理盐水、乳酸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果蝇的性别决定(1)观察果蝇的生殖器官,判断性别。

(2)记录性别比例。

2. 观察果蝇的染色体遗传(1)取果蝇幼虫,制作染色体涂片。

(2)观察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判断染色体遗传。

(3)记录染色体遗传现象。

3. 观察果蝇的基因连锁(1)选取具有特定基因型的果蝇,进行杂交。

(2)观察F1代的表现型,判断基因连锁。

(3)记录基因连锁现象。

4. 观察果蝇的自由组合(1)选取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进行杂交。

(2)观察F2代的表现型,判断自由组合。

(3)记录自由组合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果蝇的性别决定:实验中,雌雄果蝇比例约为1:1,符合二倍体生物的性别比例。

2. 观察果蝇的染色体遗传:实验中,观察到果蝇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符合二倍体生物的染色体数目。

3. 观察果蝇的基因连锁:实验中,观察到F1代的表现型为杂合子,符合基因连锁现象。

4. 观察果蝇的自由组合:实验中,观察到F2代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果蝇的遗传学特性,掌握了果蝇的遗传实验方法,验证了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制作染色体涂片、观察染色体遗传、基因连锁和自由组合等现象,为今后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是一种经典遗传学实验,用于研究性状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

该实验利用果蝇容易繁殖、生命周期短、遗传稳定等特点,通过人工控制交配,可以确定
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从而深入了解遗传现象。

实验步骤:
1.饲养果蝇:首先需培育出足够数量、健康的果蝇,确保其基因型和表型的稳定性。

采用人工饲养的方式,果蝇的饲养环境需控制恒温、恒湿、恒光、无杂质。

2.选取实验材料:选择具有稳定性状的果蝇为实验材料。

例如,选取表现为黑色眼睛、有翅膀、灰色体色的果蝇为正常型(wild type),选取表现为白色眼睛、无翅膀、黄色体色的果蝇为突变型(mutant type)。

3.实验设计:设计交配方案,进行杂交。

将正常型的雌性与突变型的雄性交配,产生
F1代。

将F1代的雌性与F1代的雄性进行三点测交试验。

4.观察表型:观察F1代和F2代的表型。

例如,如果F1代的全部表现为正常型,说明突变型的性状为隐性遗传;如果F1代和F2代都表现为正常型和突变型的混合,则说明突
变型的性状为隐性遗传;如果F1代表现为正常型,F2代表现为正常型和突变型比例为3:1,则说明突变型的性状为显性遗传。

5.计算遗传比例:根据后代表型推断基因型,利用遗传学计算方法计算各基因型在后
代中分布的比例。

三点测交试验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学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式,对基因表达和遗传变异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
思路。

实验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

实验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

实验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引言: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模式生物。

它拥有短的世代间隔、易于繁殖和培养,且具有丰富的遗传工具和资源,因此被用来研究多种生命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进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对果蝇的基因互作进行研究,揭示其遗传规律。

通过交叉杂交基因型不同的果蝇并观察后代群体的表型分布,我们可以推断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材料与方法:1.果蝇培养器;2.采集的野生型果蝇;3.各种突变型果蝇(例如白眼果蝇、翅脉丧失果蝇等);4.容器和培养基(用于培养果蝇);5.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片。

实验步骤:1.建立草果蝇的基因库:分别捕捉野生型和各种突变型果蝇,建立其基因库以保证实验的供给;2.选定两个突变型果蝇:从基因库中选出两个具有突变表型的果蝇,例如白眼果蝇和翅脉丧失果蝇;3.进行双因子交叉杂交:将白眼果蝇和翅脉丧失果蝇进行交叉杂交,产生F1代杂交种;4.分析F1代杂交种的表型分布:观察F1代杂交种群体的表型分布,统计白眼和翅脉丧失的个体数量;5.分离F1代个体:将F1代个体分离并进行单独培养;6.分析F2代个体的表型分布:观察F2代个体的表型分布,统计白眼和翅脉丧失的个体数量;7.统计与推断:根据F2代个体的表型分布,进行数据统计和推断双因子的遗传关系。

结果与讨论:在进行双因子实验后,观察到F2代果蝇群体中白眼果蝇占比为25%,翅脉丧失果蝇占比为25%,白眼和翅脉正常的果蝇各占比25%。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推断果蝇的白眼和翅脉丧失是由两个基因的双重显性突变所导致。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可以揭示果蝇基因的互作关系,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此外,通过观察果蝇表型的变异,我们还可以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和胚胎发育等生命过程。

总结:通过果蝇的双因子实验,我们可以揭示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果蝇作为经典的遗传学模型生物,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基因的工具和资源。

果蝇综合大实验

果蝇综合大实验

(五)果蝇的培养A、培养基的制备果蝇在水果摊或果园里常可见到,但它并不是以水果为生,而是食生长在水果上的酵母菌,因此实验室内凡能发酵的基质,均可作为果蝇饲料。

目前本实验室所用的果蝇培养基配方如下:A:蔗糖13克,琼脂1.3克,加水100毫升,煮沸溶解。

B:玉米粉17克,加水80毫升,混合均匀。

将B 慢慢倒入A中,并不停搅动混合,加热成糊状后,再加1.4克酵母粉,混合均匀,稍冷却后加入1毫升丙酸,调匀后即可分装到培养瓶中。

除了以上的饲料外,常用的还有米粉饲料和香蕉饲料:1.米粉饲料的配制:琼脂0.9—2.5克加入100毫升水中,加热煮沸溶解;再加10克红糖,待溶解后将8克米粉(或麸皮)倒入正在煮沸的琼脂—红糖溶液中去,不断搅拌煮沸数分钟,待成稀粥状后即可分装使用。

2.香蕉饲料配制:将熟透的香蕉捣碎,制成香蕉浆(约50克)。

将1.5克琼脂加到48毫升的水中煮沸,溶解后拌入香蕉浆,再煮沸后即可分装。

以上两种饲料容易生霉菌,必要时需加少量防霉剂。

B、培养容器培养果蝇的饲养瓶,常用的有牛奶瓶,大中型指管,用纱布包裹的棉花球作瓶塞(有条件的地方可改用泡沫塑料作瓶塞)。

饲养瓶先消毒,然后倒入饲料(2厘米厚),待冷却后,用酒精棉擦瓶壁,然后滴入酵母菌液数滴,再插入消毒过的吸水纸,作为幼虫化蛹时的干燥场所。

C、原种培养在作为新的留种培养时,事先检查一下果蝇有没有混杂,以防原种丢失。

亲本的数目一般每瓶5—10对,移入新培养瓶时,须将瓶横卧,然后将果蝇挑入,待果蝇清醒过来后,再把培养瓶竖起,以防果蝇粘在培养基上。

原种每2-4周换一次培养基(按温度而定),每一原种培养至少保留两套。

培养瓶上标签要写明名称,培养日期等,作为原种培养,可控制到10—15℃,培养时避免日光直射。

(六)实验室果蝇品系性状观察认真观察实验室果蝇品系的性状,完成下表品系体色眼色翅型刚毛3 黄红长直4 灰红残直6 灰白短卷18 灰红长直22 灰白长直26 黑檀红长直第二部分果蝇设计实验(反交组)1)理解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果蝇大实验设计(初稿加草稿)

果蝇大实验设计(初稿加草稿)

果蝇大实验设计初稿PS: 求吐槽、拍砖~1、PPS:和新蕾讨论出来后, 感觉现在有的材料果蝇有:2、转基因果蝇A(Tau)3、转基因果蝇B(绿色荧光)4、残刻翅果蝇(有balancer)5、短刚毛果蝇(有balancer)6、GMR-Gal4果蝇(与A杂交后会有发育不良的表征)实验需要的是转基因果蝇A和转基因果蝇B的三号染色体上基因重组, 追求的稳定遗传则可以是“balancer+重组基因”(因为两条的纯合重组感觉很困难的样子), 其余三只是供我们选择, 作为工具的。

而balancer的效果是:1)与残刻翅/短刚毛决定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让其不发生重组2)如果出现残刻翅/短刚毛纯合, 也即是balancer纯合, 那么果蝇死亡(这样使活着的都满足残刻翅/短刚毛杂合)另外, 感觉还有一点(通过题目前提介绍和后来强调的白眼): A的纯合度(也就是插入进的基因数)越大, 那么眼睛越红(也就是与白眼纯合杂交后会生出橙色眼的子代)实验大致设计:[1]选取A果蝇的处女蝇和B果蝇的雄蝇杂交(数量, 防止回交)[2]选取[1]中子代(应该是相同的基因型)中的处女蝇与残刻翅(感觉残刻翅更好观察区分)雄果蝇杂交(数量, 防止回交)[3]选取[2]中子代有绿色荧光且残刻翅的, 并将其中的处女蝇与GMR-Gal4雄果蝇杂交,出现眼睛发育不良即证明亲代处女蝇为目标蝇(这里就发现亲代处理方面会存在问题, 所以不知道能不能通过眼睛颜色来进行判断;或许可以采用先用眼睛颜色判断,然后再用GMR-Gal4果蝇进行检验;也可以在眼睛发育不良的子代中挑选绿色荧光的子代, 但这会导致以后的子代出现眼睛发育不良, 应该不是上上选)(数量、防止回交)求大大们拍砖呐~。

果蝇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果蝇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果蝇实验,验证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2. 学习和掌握果蝇的饲养、观察和杂交技术。

3. 提高对遗传学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果蝇具有以下优点:1. 饲养简单,繁殖速度快,便于实验操作。

2. 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和分析。

3. 遗传变异丰富,便于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主要研究果蝇的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突变型果蝇(如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培养皿、培养箱、显微镜、解剖针、酒精灯、镊子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温度计、计时器、酒精棉球、乙醚、酒精、清水等。

四、实验方法1. 果蝇饲养: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果蝇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3. 果蝇观察:观察F1代和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1. 饲养果蝇: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

3. 观察F1代: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杂交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5. 观察F2代: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6.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F1代观察结果:F1代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和长翅,说明红眼和长翅为显性性状。

2. F2代观察结果:F2代果蝇中,红眼:白眼=3:1,长翅:残翅=3:1,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果蝇打斗实验报告模板(3篇)

果蝇打斗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果蝇在打斗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2. 分析果蝇打斗时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3. 探讨果蝇打斗行为与基因、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野生型果蝇、突变型果蝇2. 实验器材:培养皿、显微镜、计时器、温度计、酒精灯、剪刀、镊子、培养箱等3. 实验试剂:麻醉剂、生理盐水、消毒液等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野生型果蝇和突变型果蝇分别放置于两个培养皿中,保证每个培养皿中果蝇数量相等。

2. 麻醉果蝇:使用麻醉剂将果蝇麻醉,确保实验过程中果蝇不会受到伤害。

3. 观察打斗行为:将麻醉后的果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打斗行为,记录打斗时间、打斗次数、胜负情况等。

4. 生理指标检测:在实验过程中,定期使用温度计检测果蝇体温,使用显微镜观察果蝇内脏器官变化。

5. 基因分析:收集实验过程中死亡果蝇的DNA,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其基因型。

6. 数据统计: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野生型果蝇和突变型果蝇在打斗行为、生理指标、基因型等方面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1. 打斗行为观察结果:野生型果蝇在打斗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和耐力,打斗时间较长,胜率较高。

突变型果蝇在打斗过程中,攻击性较弱,耐力较差,打斗时间较短,胜率较低。

2. 生理指标检测结果:野生型果蝇体温相对稳定,内脏器官无明显变化。

突变型果蝇体温波动较大,内脏器官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

3. 基因分析结果:野生型果蝇基因型为AA,突变型果蝇基因型为aa。

五、实验讨论1. 果蝇打斗行为与基因、环境等因素的关系:本实验结果表明,果蝇打斗行为与基因型密切相关。

突变型果蝇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其打斗行为和生理指标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其在打斗中的胜率。

2. 打斗行为对果蝇生理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打斗行为对果蝇的生理产生了显著影响。

野生型果蝇在打斗过程中,虽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和耐力,但体温相对稳定,内脏器官无明显变化。

而突变型果蝇在打斗过程中,体温波动较大,内脏器官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蝇等生物有关性状的遗传学分析
组员:周能、朱晋恒、万若男、李政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果蝇单因子、二因子的杂交实验,理解孟德尔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本内
容;掌握基本的遗传结果记录及统计分析方法。

2、通过果蝇野生型和白眼突变型杂交实验,了解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
规律,以及伴性遗传在正反交中的差异。

3、要求能独立查阅相关资料。

4、初步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

二、实验原理
遗传基本规律: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规律、联锁交换定律
1、一对相对性状:
正交:
性状长翅残翅
P ++(♀) × vgvg(♂)

F1 +vg
↓✞
F2 ++ :+vg : vgvg
性状比 1 : 2 : 1
2、两对相对性状:
正交:
性状黑檀体长翅灰体残翅
P: ee++(♀) × ++vgvg(♂)

F1: +e+vg
↓✞
F2: +_+_ :+_ vgvg :ee+_ : eevgvg
性状比: 9 : 3 : 3 : 1
(3)、伴性遗传:
正交:反交:
性状红眼雌白眼雄白眼雌红眼雄
P: X+X+ × X w Y X w X w × X+Y
↓↓
F1: X+X w :X+ Y X+X w :X w Y
性状比: 1 : 1 1 : 1
三、实验用品
1、材料:六种果蝇类型:野生型(+)、黑体(e)、残翅(vg)、白眼(w)
2、仪器:显微镜、双筒解剖镜或放大镜、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培养瓶、麻醉
瓶、白磁板、毛笔、石棉网、棉花、纱布、吸水纸、滤纸片、牛皮纸、小镊
子等。

3、试剂:乙醚、玉米粉、糖、酵母粉、琼脂、丙酸
四、实验操作流程
1、培养基的配制:果蝇培养基成份(200ml)
蒸馏水160ml
玉米粉17g
糖13g
丙酸(苯甲酸) 2.0g
酵母粉少许
琼脂1ml
2、分取长翅、残翅、黑檀体长翅、灰体残翅、红眼雌、白眼雄、白眼雌、红眼雄
3、收集处女蝇。

雌蝇羽化后6~8h不交配。

亲本和F1雌蝇都必需是处女蝇。

4、按组合收集雌雄蝇杂交,贴上标签(组合名称、杂交日期、小组名称)。

5、6~7d后,幼虫出现后,放去成蝇(记日期),种蝇要放干净。

6、3~4d后,连续观察记录F1性状,并统计数字(麻醉后倒在白瓷板上进行统计)。

F1
性状若不符合设计要求,终止实验。

7、选出5-6对F1雌雄蝇自交。

8、 6~7d后放飞F1代亲本(记录日期)。

9、 3~4d后,F2代成蝇出现,连续观察统计各种性状,F3代出来后停止记录。

五、预期实验结果
(1)、一对相对性状:
F1代为杂合体,产生两种相同数量的配子,F2代中长翅与残翅的比例为3:1,正反交结果相同。

正交:
性状长翅残翅
P ++(♀) × vgvg(♂)

F1 +vg
↓⊕
F2 +_ : vgvg
性状比 3 : 1
(2)、两对相对性状:
F1代的表现型全部为野生型,F2代的表现型为野生型、灰体残翅、黑体长翅、黑体残翅,比例为9 : 3 : 3 : 1。

正反交得结果相同。

正交:
性状黑檀体长翅灰体残翅
P: ee++(♀) × ++vgvg(♂)

F1: +e+vg
↓⊕
F2: +_+_ :+_ vgvg :ee+_ :eevgvg
性状比: 9 : 3 : 3 : 1
(3)、伴性遗传:
正交的F1性状为雌雄均为红眼。

反交的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均为白眼。

正交:反交:
性状红眼雌白眼雄白眼雌红眼雄
P: X+X+ ×X w Y X w X w × X+Y
↓↓
F1: X+X w :X+ Y X+X w :X w Y
性状比: 1 : 1 1 : 1
六、实验结果
(1)、一对相对性状:
正交(长翅雄×残翅雌 ) 反交(残翅雄×长翅雌)
F 1 表型长翅表型灰身长翅
雌雄雌雄数目20 23 数目17 21
F
2
表型长翅残翅长翅残翅数目51 15 49 20 比例 3.4 1 2.45 1 (2)、两对相对性状:
正交(黑檀体长翅×灰体残翅 ) 反交(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
F 1 表型灰体长翅表型灰身长翅
雌雄雌雄数目22 25 数目10 23
F 2 表型灰体
长翅
黑檀
体长

灰体
残翅
黑檀体
残翅
灰身长

黑檀体
长翅
灰身残

黑檀体
残翅数目36 15 12 3 34 15 16 4 比例12 5 4 1 8.5 4 4 1
(3)、伴性遗传:
正交(红眼雌×白眼雄)反交(白眼雌×红眼雄)
F 1 表型
红眼白眼
表型
红眼白眼雌雄雌雄雌雄雌雄数目38 32 0 0 数目56 0 0 44 比例19 16 / / 比例14 / / 11
F
2
数目47 19 0 22 数目21 18 16 21 七、结果分析
χ2=∑(O-E)2/E
组合++(♀)×
VgVg (♂)
ee++(♀) × ++VgVg(♂) X+X+ × X w Y X w X w × X+Y
长翅残翅
灰体长

灰体残

黑檀体
长翅
黑檀体
残翅
红眼雌白眼雄白眼雌红眼雄
实际值
理论值
χ2
八、参考文献
1、戴灼华,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二版
2、张文霞,遗传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