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和鹰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成吉思汗和鹰》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成吉思汗和鹰》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讲了成吉思汗一怒杀鹰又后悔的故事,告诉人们人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事情往往会发生错误而追悔莫及的道理。

从文本的语言来看,描写通俗生动,易于理解;从文本包含的人文教育来看,贴近生活,符合现实。

开课的时候,我出示了蒙古帝国的版图然后简介他,使学生联系书上:成吉思汗是历史上著名的君王和勇士,一方面使学生感悟成吉思汗的霸气和傲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激趣;同时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在设计教学时,将品读重点放到第9-18自然段,引导学生展开品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即鹰四次阻止成吉思汗喝水,成吉思汗的怒气渐盛,最终射杀了鹰。

在这个流程中,我也采取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教学步骤。

先整体默读,找到描写鹰的动作和成吉思汗情绪变化的词,整体感知两者的变化和之间的关系。

再分次去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会情感时,我尽量避免去追问,而是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体会文本的情感。

最后再将4次的过程,连起来朗读,整体感受。

整个教学过程我采取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让学生体会“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最后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发怒的时候曾经犯过的错误,体现“语文”源自生活的教学。

不足及疑惑:1.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发现本班的学生定性不够“易放难收”。

2.阅读教学要由“诵读”转变为“品读”,平时品读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除了指导朗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领悟语言文字的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3.“结合实际、感悟道理”的环节因为花的时间少,所以思想教育不突出,应该让学生多说,引导学生明白道理,并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引导自己的思想行为。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及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及反思
基本信息
课题
北师大版第九册课文“面对错误”单元《成吉思汗和鹰》
作者及工作单位
郭显清赣州市兴国县洪门小学
教材分析
《成吉思汗和鹰》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讲了成吉思汗一怒杀鹰又后悔的故事,告诉人们人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事情往往会发生错误而追悔莫及的道理。从文本的语言来看,描写通俗生动,易于理解;从文本包含的人文教育来看,贴近生活,符合现实。
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课堂上就应该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带着问题,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对话”。于是我让学生们充分的自读自悟,把自己当作是文中的人物,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去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并用笔把自己的个性体会表达出来。在此我结合优质课设计了让学生通过自己联系上下文的体会填写文中所缺的成吉思汗和鹰的心理活动。学生填写完后,我们一起在全班做个交流,这在课堂上掀起了小小的高潮,学生们都纷纷的愿意来表达自己的个人体会。但是就是这样貌似活跃的课堂,我却犯了个错误,对学生的个人体会少了点拨和正确的评价。有个孩子是这样补充的:“当鹰第四次把成吉思汗接的水打翻的时候,成吉思汗忍无可忍,把鹰射杀了,他狠狠的说‘活该,看我不把你碎尸万断。’”当时,我对这个学生的补充没有进行评价。后来课后,很多老师给我提出,其实在蒙古,鹰和人的关系是密切的,他们之间有很神圣的联系,学生之所以这样说是他忽略了文本的人文性,而老师也没有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因此造成后面很多学生就这样说,远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听了各位老师的点评,我才恍然大悟。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发现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还应该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

掌握教学技巧,打造教学——小学五年级语文《成吉思汗和鹰》教案反思

掌握教学技巧,打造教学——小学五年级语文《成吉思汗和鹰》教案反思

一、引言随着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教学质量备受关注。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学科作为基础而又重要的一门学科,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及家长的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付出了许多心血,但又常常会面临教材过于抽象、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以《成吉思汗和鹰》为例进行教案反思,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掌握教学技巧,从而打造精品教学。

二、《成吉思汗和鹰》教案反思1.课程目标本节课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旨在通过阅读《成吉思汗和鹰》,掌握古代英雄成吉思汗的故事,了解成吉思汗带领蒙古人民创建强大的帝国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

2.教材分析《成吉思汗和鹰》是小学五年级第二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故事讲述了成吉思汗在遇到一只伤势严重的老鹰后,尽力救治它并最终获得鹰的感激,成为了鹰的好朋友。

这个故事通过寓言的形式传达出了成吉思汗的伟大和仁慈,既展现了成吉思汗治国的胆略和智慧,又非常符合孩子们天性好奇、爱幻想的特点。

3.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

本节课中,教师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

通过阅读故事,学生需要完成对话及小组表演等任务,能够使学生对故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认识。

(2)情景教学法。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法。

通过讲故事、观看视频、小组互动等多种情景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主旨,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3)趣味性教学法。

本节课的故事内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教师采用了包括鹰叫声的模仿、小组竞赛等趣味性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记忆效果。

4.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1)精心选材,积极发挥文章特色。

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同时,细心体会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2)抓住孩子们大脑的特点,让教学内容直接针对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点,这样能够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这个故事,不断地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例文参考.doc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例文参考.doc

这时你怎么办?(不顾一切)是啊,可想而知,鹰为了救主人,它宁愿失宠,甚至舍弃自己的生命。

它撞得一次比一次猛烈,成吉思汗就一次比一次生气,他握杯子的力气会一次比一次大!可是鹰却仍然努力着!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鹰!(出示:这是一只的鹰!)正是这样一只忠诚的、舍己为主的、锲而不舍的、勇往直前的??鹰,却惨死在主人的脚下!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鹰惨死的句子!(感情读)鹰死了,成吉思汗不再受到阻挠,可是他喝到水了吗?为什么他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读读第21自然段。

此时此刻,成吉思汗恍然大悟,他愣住了,他——(全班齐读第22自然段)(3)成吉思汗心情怎样?(懊悔不已,追悔莫及,悔恨不已,悔恨交加)。

正是这样一只忠诚的、舍己为主的、锲而不舍的、勇往直前的??鹰,却惨死在主人的脚下!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悔恨交加的感情读。

(以上几段的朗读重在读出感情,可指导感情朗读。

)成吉思汗悔之晚矣,此时,后悔也于事无补了,所以他得到的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可惜我们不是成吉思汗,不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为什么他会犯下错误呢?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最爱我们的“鹰”——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感谢这些鹰,正因为他们,我们不犯或少犯错误、走上正路而不是弯路。

面对错误,我们不是一次次在错误中忏悔,而应该永远记住身边的“鹰”。

(出示课件: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最关键的是我们对待错误的态度!下面我们来一个“实话实说”,请你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因为一时发怒,而做了后悔的事呢?(略)老师也搜集了一个小故事《误杀爱犬》,大家想了解吗?①听完这一个小故事,你又想说什么呢?(略)一起来读!(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②如果让你们把这一句话送给老师,让我引以为戒,你该怎么说?生齐读:请您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③如果让大家把这句话送给自己,该怎么说?生齐读:我永远不会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④那让我们都记住——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正因为这只鹰救了成吉思汗的性命,正因为成吉思汗以这句话为座右铭,在他以后的战争生涯中时刻警醒自己,他才立下了赫赫战功,创下了世界上的八个第一!所以说,这是一只改写了世界历史的鹰。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反思

这是一则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故事,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人文因素很浓。

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轻松说内容:本文讲述了成吉思汗与朋友在一次狩猎时,因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他的四次他的水杯,成吉思汗地射死了鹰。

当发现是鹰救了自己的命时,他,得到一个。

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比较密切。

五年级的小学生都或者多或者少地犯过错误,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一定会与课文所要烘托的主题产生共鸣。

其次了解有关成吉思汗的背景及草原上有关鹰的资料,是感悟文本的基础,所以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

文中故事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但文章的故事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可读性也很强,因此,让学生充沛地读、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心情变化是本课教学的好方法。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味鹰每次打翻水杯时成吉思汗心理发生的变化, 体味“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镇静的道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鹰每次打翻水杯时成吉思汗心理发生的变化。

体味“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这句话的含义。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成吉思汗和鹰》1、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初步学习,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请拿出学习单,结合学习单的填空,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答案。

对照答案,自己检查。

指名读刚才咱们填写了课文的一些重点词语,用这种抓重点词语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叫什么方法?(词语串联法)以后在概括课文内容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种方法!2、这是一篇民间传说故事,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是——能不能用一句话把这两个人物之间所发生的事说清晰呢?鹰救了成吉思汗,而成吉思汗却射杀了鹰!师板书: (用箭头表示人物关系)3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内容和主题进行了质疑,其中提出了这样三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有信心吗?指名读1、成吉思汗为什么杀鹰?2、鹰是怎样救成吉思汗的?这是一只怎样的鹰?3、他是如何对待错误的?【此环节设计的目的:通过对学习单的填空,回顾上节课所概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并提出质疑,引出本节课所研究的重点。

教学反思《成吉思汗和鹰》

教学反思《成吉思汗和鹰》

教学反思《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成吉思汗和鹰》《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成吉思汗和鹰》是一篇故事性与哲理性兼具的文章,由生动的故事和直白的结尾表述了深刻的寓意。

在课文中,作者主要抓住老鹰四次打落成吉思汗的杯子和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来展开故事情节。

成吉思汗的固执愤怒与鹰的忠诚勇敢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把文章推向高潮,最后峰回路转,以毒蛇的出现唤出了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悔悟,即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道理深入浅出,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因为这篇文章情节生动、可读性强,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思路:第一:以读为主,读中感,读中悟。

本课我采用了跳跃式默读、齐读、分组读、表演读、小组赛读等多种读书的形式。

将朗读与想象相结合,充分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读出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

第二:通过课件的情节曲线图,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引出阅读提示,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思考为什么成吉思汗第三次才生气了,他都在想什么?想象老鹰会想些什么?我适当的提示点拨,让学生大胆想充分说,学生在交流汇报中认识获得了全方位互补。

第三: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中起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品读、探究,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读感悟。

学生通过边读边写批注,找出文章描写鹰四次撞翻杯子的动作及成吉思汗四次心情变化的重点语句,并合作填写课件中的表格,从而体会到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反思整堂课,我觉得在这堂课中的一些优点是: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思路较为清晰。

上课激情较高,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培养学生的朗读与说话能力。

但在教学中我偶尔有点紧张,怕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有时讲得太多,语速也稍微快了些。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成吉思汗和鹰》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体课文,本单元以面对错误为主题。

这篇课文寓意深刻,兼具故事性与哲理性,有益于学生思想的启发和行为的指导。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在备课时,我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明白得课文内容,体会永久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情况这句话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定为:(1)以读促悟,体会成吉思汗四次接水时都被鹰撞翻了的心情变化;(2)通过分析重点词语以及联系上下文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教学目标是通过读文,学会保持平复和明白得克制。

如此设计我认为抓住了文本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差不多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对教学重、难点的反思依据教材特点,我把体会永久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情况这句话的含义作为重点,把体会成吉思汗四次接水时都被鹰撞翻了的心情变化作为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我直截了当抓住重点段落,以有感情的朗读为要紧手段,体会成吉思汗的心理变化,通过教师的引导,展开想象,自我感悟,差不多解决了教学难点。

三、对教法与学法的反思在教法上我采纳预习法、引导法,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教师以引领者的角度辅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分析和明白得,在讲课中填表环节和想象明白得环节中能较顺利完成。

作为学生,用合作探究法、入情入境朗读法、想象法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品读词句,在读中感悟,同时动口、动脑、动手相结合。

四、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在执教时我要紧采取以下教学思路:1、抓住词句,读中感悟。

在实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鹰的动作和成吉思汗心情变化的词语,采纳小组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读书方式,从读中感悟出鹰的动作和成吉思汗的心情的变化。

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

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比较好,读出了课文的意思,读出了自己的明白得,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出了人物的思想变化。

2、放飞想象,激活语言。

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这是文章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站在鹰的角度去想,想象鹰的心理变化,从而体会出鹰的忠诚和成吉思汗的冲动,为后面成吉思汗的后悔不已作了铺垫。

成吉思汗和鹰

成吉思汗和鹰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时我按照教案预先设计环节和重难点分析,开展教学,通过实际操练,上了一节较为成功的课,下面我就讲自己的一点经验和采取的措施反思如下:1.以故事的中心突破情感,渗透思想,我抓住了鹰四次打翻杯子的段落,读中感悟。

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把握鹰的动作和成吉思汗心情变化的词语,采用多种读书方式,从读中感悟出成吉思汗的心情的变化和鹰的动作。

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

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比较好,读出了课文的意思,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出了人物的思想变化。

2.文章的难点是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站在鹰的角度去想,想象鹰的心理变化,从而体会出鹰的忠诚和成吉思汗的冲动,为成吉思汗的懊悔不已作了衬托。

在教学成吉思汗接的水被鹰四次打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成吉思汗四次接水被鹰打翻后是怎么想的,从想象中体会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

通过这种形式发展学生的思维,积累学生的语言。

有些学生能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得比较好。

这样使得学生放飞了想象,激活了语言。

3.在进行课文重点即最后两段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先默读并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成吉思汗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再谈自己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读出成吉思汗懊悔不已的心情。

这样沉痛的教训得来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不过由于我的引导不够到位,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均,学生的学习思考时间不足,理解不够到位。

上课后,通过各位教师的评课点评,让我收获很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准确把握教材,还要注意在教学中的一些细节,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并有所收获,这才是一节有效的课。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落实这些工作并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
本课的成功之处:
一、目标制定比较全面、恰当。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把“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积累语言,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鹰的忠诚,体会成吉思汗心理的变化。

”这些知识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结合在一起,做到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也注重人文性相,力求在学习知识、提升水平的同时,培养准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注重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集体交流、小组交流,力求形成生与文本、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和沟通。

在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先自学再集中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评价学生发言准确时用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发言不恰当的时候能以委婉的语言加以引导和纠正,促使学生发挥了自主性、积极性,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对文本实行了比较深入的学习。

三、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感同身受。

例如在鹰连续打翻成吉思汗接的水时,我让学生体会:“鹰一次次阻止成吉思汗喝水,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成吉思汗水里有毒。

”并且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忠诚的鹰:“如果鹰会说话,它一定会说:!”让他们融入文章的情境,深入体会人物的心情。

这样,学生会紧紧把握文本所表达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以想象补充文本中的空白。

在文章的最后,在谈对“成吉思汗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放进自己的猎袋”一句的理解时,我让学生想象一下,成吉思汗把死鹰小心翼翼地拾起并放进猎袋,他想做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说“他要把死鹰厚葬,以此补充自己对它所犯的过失”,有的说“他要把这只鹰做成标本,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通过想象,学生不但把书上简单的一句话展开为一段情节,而且进一步理解了成吉思汗的心情。

所以,适时适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

五、注意了生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从不清楚到逐步清楚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他们知识、水平生成的过程。

例如,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先让他们自由发挥,虽然他们说的比较啰嗦,但是能够发现问题所在。

然后出示情节曲线,协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再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从而让学生领会情节曲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高度概括为一个词,则锻炼他们的高度概括水平。

在这样一步一步的训练中,学生的知识与水平就会逐步形成。

六、紧贴文本实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多次引导学生品词品句,通过品味词句理解文本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积累词语句子,受到人文熏陶的效果。

我们紧紧抓住文本:走进文本,抓住重点词句,加以体会;走出文本,品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再次走进文本,将自己的理解、感悟投入到对文本的朗读中。

本课的不足之处:
一、没有体现质疑环节。

因为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质疑的环节,就忽视了在本课中的质疑,也就弱化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其实,学生的“疑”,是随着对文章的理解水准变化而变化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随时能够让学生质疑,整个课堂就应该是在学生持续的“质疑”与“解疑”中推动。

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凸显出来,才能体现“教为学服务”。

在结束本课的时候,应该有个再次质疑的环节,让学生回顾自己最初的质疑是否都解决了,还有没有其他未解的疑问,这样既能够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以外,还能激起学生更强的探究兴趣。

二、时间安排不够恰当。

课堂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前半部不够紧凑,致使后面时间比较仓促。

因时间不足,课堂上少了一个让学生发散的问题:“面对错误,成吉思汗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缺少这个环节,就没有能够把文本中渗透的道理与学生生活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是本节课的又一大遗憾。

三、读书的形式还不够丰富。

即使在课堂上安排了自由读、默读、指名读、小组合作读、教师范读、引读等,但感觉使用中仍然以自由读和指名读为主,读书的方式使用得不够丰富,还没有达到读的最高潮。

四、板书不够工整。

因为后来时间比较紧,板书的内容相对又多一些,造成书写有些草,不够美观,没有给学生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这是以后需要注意的。

总体来说,本节课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的,但存有的不足不容忽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持续加以改进,力争使课堂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