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小学语文名家名篇的解读
名家名篇解读

名家名篇解读在文学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和知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常常被称为名家名篇。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本文将以多个名家名篇为例,对它们进行解读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杰作。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本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复杂而精致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人性的描写和对现实的思考。
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塑造,曹雪芹深入探讨了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爱欲和权力等课题。
他以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描写手法,将现实与梦幻融合在一起,使得《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另一个名家名篇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这部戏剧被誉为世界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哈姆雷特》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主角,通过他的复仇故事揭示了王权腐败、伦理道德的混乱以及个人责任与命运的关系。
莎士比亚以其独特的戏剧语言和思辨性的剧作手法,深入挖掘了人类情感、内心斗争和社会道德的矛盾。
《哈姆雷特》中那些经典的独白,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疯狂还是伪装,这是个问题”等,至今仍然让人心生共鸣。
我国古代文学中有一位伟大的名家,他就是杜甫。
杜甫的诗作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学等多个领域,他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成为唐代文学的代表。
其中,《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名篇。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的场景和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憧憬。
他以壮丽的山川和辽阔的视野,映照出自己内心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这种情感交织在诗中,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痛苦和追求。
除了文学作品,绘画艺术也有许多名家名篇。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之一,也是全球最著名的艺术品之一。
蒙娜丽莎的微笑和神秘的眼神给人以深深的印象,观者总能从这幅画中感受到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小学语文论文解读名篇文本,感受名著魅力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解读名篇文本,感受名著魅力人教版新课标一、掌握名篇主题,感悟审美风格选入小语名篇的文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有:鲁迅《少年闰土》;老舍《趵突泉》、《猫》、《林海》、《养花》、《草原》;巴金《海上日出》、《繁星》、《鸟的天堂》;萧红《火烧云》、《我和祖父的园子》;叶圣陶《爬山虎的脚》;许地山《落花生》;朱自清《匆匆》;秦牧《仙人掌》;绮君《桂花雨》;苏叔阳《理想的风筝》;峻青《海滨仲夏夜》;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苏叔阳《理想的风筝》;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宗璞《黄河魂》;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陈慧瑛《梅花魂》;郭峰《松坊溪的冬天》;张抗抗《城市的标志》等。
这些名家名篇作品,在语文课本中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或说明文体,都体现出较独特的文化思想内涵,作品具有较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深沉、含蓄、繁复、多重的审美价值,情感抒发表现独特;文学性特征鲜明。
1、抒情,也称抒情文,高明的抒情往往寄托在叙事、写景之上,显得自然。
如巴金《海上日出》、《繁星》、《鸟的天堂》等。
2、说理,也称议论文,但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在说理之余还有感情、感性,也讲究声调、比喻、文采。
如:秦牧《仙人掌》笔端常带情感,理直气壮。
3、表意,既不刻意抒情,也不着力说理,而是把握情理之间那一份情趣或理趣。
表意散文展示的是观察与活泼的想象,是健全的心灵发乎天然的好奇。
小语所选文章,大都是这一类表意散文。
如:老舍《养花》、《猫》、《林海》、《草原》;许地山《落花生》;叶圣陶《爬山虎的脚》;冯骥才《珍珠鸟》、《挑山工》。
表达对生活的诗意感受。
4、叙事,又称叙事文,需要记忆力、观察力,加上反省和想象。
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苏叔阳《理想的风筝》,许地山《落花生》。
5、写景,即场面描写,自然风景,动静结合。
萧红《火烧云》《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自序传抒情体长篇小说,因为语言的诗化和散文化,也可看成是散文)。
一般散文都是几者兼具。
文学名篇 名家作品赏析与解读

文学名篇名家作品赏析与解读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精华,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家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观点和艺术表达方式,更为读者带来了思考与启迪。
本文将通过赏析与解读几部文学名篇,探讨其中蕴含的深意和价值。
一、《红楼梦》——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奇书”。
它不仅以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情节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众生相,更通过对人性的深度探索,揭示了生命的虚妄和无常。
故事发生在贾府这个庞大家族中,通过对贾府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贾宝玉聪明才智,却深陷情感纠葛;林黛玉才情出众,却无法与宿命抗衡;王熙凤聪明灵活,却饱受家庭压力。
这些可爱同时也令人唏嘘的角色,让读者对自身的人生和命运产生了深入思考。
此外,《红楼梦》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也值得赞赏。
曹雪芹以“石头记”的口吻,融入了诗词、幽默、讽刺等元素,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趣味性。
通过这些手法,他将寻常的生活转化为艺术的享受,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二、《哈利·波特》系列——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不仅受到了全球读者的喜爱,也成为了一代人的重要童年记忆。
这部作品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不仅在于它富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情节,还在于它所传递的人性关怀和对抗邪恶的正气。
故事发生在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魔法世界,主人公哈利·波特在这个世界中成长,并与邪恶的黑巫师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这一系列作品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真实可信的角色。
罗琳以极强的叙事能力,刻画了哈利·波特与他的朋友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同时也展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
作为一部奇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所构建的神奇世界,更因为它传递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正义、勇气、友情、忠诚等主题在作品中贯穿始终,这些积极向上的精神与道德品质深受读者喜爱,也激励着读者追求更好的自己。
名家作品深度解读

名家作品深度解读名家作品一直以来都是文艺界的瑰宝,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独到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针对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带领读者一同探索作家们的创作背后所蕴藏的意义。
一、杨绛先生的《洗澡》《洗澡》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杨绛先生的小说,以幽默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家庭中的生活琐事。
作品以洗澡这个日常活动为线索,深入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微妙变化。
在小说中,杨绛先生巧妙运用洗澡这个场景,将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一一彰显。
通过人物在洗澡过程中的表情、动作以及对话,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感知。
洗澡既是个人的身体需求,也是家庭关系的一部分,通过对洗澡活动的细致描写,作品传达出了对家庭生活的思考和对亲情、爱情的思索。
二、卡夫卡的《变形记》《变形记》是20世纪德国作家卡夫卡的一部代表作,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品以主人公杰格·萨姆塞这一离奇的变形为线索,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疏离。
在小说中,卡夫卡以超现实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杰格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
这种离奇的变化成为了主人公与身边人之间沟通的一道障碍。
通过对杰格和家人、同事之间关系的揭示,作品毫不掩饰地表达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无助感。
卡夫卡的《变形记》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引发了读者们的广泛思考,被奉为世界文学之巅的经典之作。
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经典之作,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作品以老渔夫桑地亚哥孤身出海与大海搏斗为主线,通过对桑地亚哥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困境和英勇。
在小说中,海明威通过对桑地亚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桑地亚哥虽然反复受挫,但他的坚持和勇敢让人们感到钦佩。
作品以渔夫与海洋的对抗为象征,向读者呈现了人生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通过杨绛、卡夫卡和海明威的作品深度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们对人性、社会、生命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小学语文现代文学名篇解读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现代文学名篇解读知识点总结现代文学名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些名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小学语文现代文学名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作品。
1. 名篇作者及作品概述现代文学名篇中包括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包括鲁迅的《药》、郁达夫的《荷花淀》、朱自清的《背影》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主题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方式,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成为了经典之作。
2. 内容与主题现代文学名篇的主题多种多样,涉及到人生哲理、社会现象、家庭关系等方面。
比如《背影》通过描写父爱、家庭情感展现出家庭的温馨与和睦;《药》则反映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阅读这些名篇,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主题,培养价值观和道德观。
3. 文学语言与艺术特点现代文学名篇的文学语言通常较为精炼,使用较为独特的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比如《荷花淀》运用了写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小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作品,提高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 人物形象塑造现代文学名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活立体。
比如《小舅子》中的小红、小英,以及《背影》中的父亲等,都是深入人心的角色。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5. 情感表达与鉴赏现代文学名篇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刻画,使作品充满感染力。
小学生们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可以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培养情感鉴赏能力。
6. 作品评析与思考在学习现代文学名篇时,学生们应该学会进行作品评析和思考。
他们可以从文学形式、语言表达、主题深意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同时,他们也可以就作品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小学语文现代文学名篇的解读,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杂谈小学语文名家名篇的解读

杂谈小学语文名家名篇的解读千锤百炼方成名家;广为传诵方为名篇。
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收入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解读这些文本,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费气力、下笨功夫,课堂上才可能游刃有余。
一、解读名家名篇要读作者,知出处。
如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狼和小羊》,妇孺皆知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
老师们也沿袭宣讲着这则语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进一步深入了解,这则寓言故事出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日常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作品,而是若干时代民间无名氏及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内容极其丰富。
其中有不少反映下层人民低贱地位和悲惨处境以及反抗强权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的篇章;还有肯定劳动,反映社会的不平等,反对以强凌弱等思想的体现。
《狼和小羊》则说明“暴君是不缺少借口的。
”狼实则是奴隶社会那些为所欲为、横行无忌、暴虐无道的贵族和奴隶主的象征;小羊便是善良无助下层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刻写照。
《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故事人们更是耳熟能详,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不仅仅是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
查阅相关资料知道:这则寓言故事是根据欧洲中世纪市民文学代表作《列那狐***》中《爱听奉承的乌鸦》改编而成的。
原作中乌鸦吃的不是肉而是一块奶酪。
乌鸦不仅丢掉了奶酪,还被狐狸咬掉了四根尾巴上的羽毛,差点丢了性命。
《列那狐***》采取了以兽寓人、以动物故事讽喻现实的手法,通过列那狐和伊桑格兰狼之间的明争暗斗,叙述了整个动物世界的矛盾斗争,故事中的动物都具有人的行为、语言、思想和感情,每一种动物都影射着当时社会的某一个阶层,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
课文蕴涵的寓意并非“喜欢听信奉承话,会使自己吃亏受骗。
”这样简单。
再如《麻雀》一文,是根据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于1878年4月写的散文《麻雀》译写的,不少老师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时,无外乎是“这篇文章通过写在庞大的猎狗面前,一只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爱子之情的无私与伟大。
名家名篇赏析与写作技巧(6)

03
写作技巧探讨
选题立意与构思谋篇
选题要新颖独特,具有时代感和 针对性,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立意要明确深刻,体现作者独特 的见解和思考,给读者以启示。
构思要巧妙严谨,注重整体布局 和逻辑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运用
语言要准确生动,符合语法规 范,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或陈 旧的词汇。
写作时要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和感悟融入作品中,使作品 更加生动、真实。
要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普通中提炼出独特,让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 感。
注重观察,捕捉细节
名家名篇往往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人物、景物、情感等方面的 细节,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写作时要注重观察力的培养,学会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用笔去 描绘。
02
名家名篇赏析方法
主题思想解读
深入挖掘作品内涵
通过阅读作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达 的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等,有助于更好 地理解作品主题。
把握作品情感基调
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爱恨情 仇等。
人物形象分析
01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 动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 成因。
。
感受艺术风格
03
体会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魔幻现实
主义等。
情感体验与共鸣
投入作品情境
将自己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其中的氛围和情感。
与人物产生共鸣
理解并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之产生共鸣和共情。
反思自我与社会
通过作品反思自我和社会现实,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
经典教案二:小学语文第十册名篇赏析

经典教案二:小学语文第十册名篇赏析]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打好语文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非常关键。
而经典教案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旨在针对小学语文第十册的名篇进行深入的赏析和分析,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赏析]小学语文第十册中包含了一些优秀的名篇,这些名篇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料。
下面将针对其中几篇名篇进行具体的赏析。
1.《教育家之死》这篇文章讲述了著名的教育家陈宝箴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卓越成就。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陈宝箴在教育事业上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精神,使人感受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局面,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这篇文章适合小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逃生》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百姓家庭在火灾中发生的事情。
文章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这个家庭成员在危急时刻的冷静和勇敢,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面对灾难时的坚韧和顽强。
这篇文章适合小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火灾的预防知识,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3.《月亮田地》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与他的爷爷在共同观测月亮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文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爷爷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的刻画,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亲情的珍视。
这篇文章适合小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可以培养他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赞美,同时也可以增进他们与爷爷奶奶等长辈的感情。
[分析]小学语文第十册包含了很多经典的名篇,这些名篇在语言和思想上都具有一定的厚度和深度。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名篇进行阅读和学习,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语言的娓娓道来和语言的生动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谈小学语文名家名篇的解读千锤百炼方成名家;广为传诵方为名篇。
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收入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解读这些文本,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费气力、下笨功夫,课堂上才可能游刃有余。
一、解读名家名篇要读作者,知出处。
如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狼和小羊》,妇孺皆知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
老师们也沿袭宣讲着这则语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进一步深入了解,这则寓言故事出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日常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作品,而是若干时代民间无名氏及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内容极其丰富。
其中有不少反映下层人民低贱地位和悲惨处境以及反抗强权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的篇章;还有肯定劳动,反映社会的不平等,反对以强凌弱等思想的体现。
《狼和小羊》则说明“暴君是不缺少借口的。
”狼实则是奴隶社会那些为所欲为、横行无忌、暴虐无道的贵族和奴隶主的象征;小羊便是善良无助下层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刻写照。
《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故事人们更是耳熟能详,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不仅仅是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
查阅相关资料知道:这则寓言故事是根据欧洲中世纪市民文学代表作《列那狐***》中《爱听奉承的乌鸦》改编而成的。
原作中乌鸦吃的不是肉而是一块奶酪。
乌鸦不仅丢掉了奶酪,还被狐狸咬掉了四根尾巴上的羽毛,差点丢了性命。
《列那狐***》采取了以兽寓人、以动物故事讽喻现实的手法,通过列那狐和伊桑格兰狼之间的明争暗斗,叙述了整个动物世界的矛盾斗争,故事中的动物都具有人的行为、语言、思想和感情,每一种动物都影射着当时社会的某一个阶层,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
课文蕴涵的寓意并非“喜欢听信奉承话,会使自己吃亏受骗。
”这样简单。
再如《麻雀》一文,是根据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于1878年4月写的散文《麻雀》译写的,不少老师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时,无外乎是“这篇文章通过写在庞大的猎狗面前,一只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爱子之情的无私与伟大。
”阅读相关资料得知——《麻雀》节选自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他的这部书鞭笞了农奴主对农奴的迫害,倡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麻雀》一文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样的思想,也是号召农奴们起来反抗的思想流露。
作者生活在俄国农奴们饱受剥削、倍受压迫,没有人生自由的时代。
他出身贵族,但对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却非常不满。
其原译文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
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这是对《麻雀》写作目的的最明确的阐述。
当然,对于小学生这样的背景及意图给学生点到即止,学生能理解到这篇文章不仅歌颂了圣洁无私的爱,而且极为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作者对那些备受欺压与摧残而又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弱小者的无限同情及对残暴势力的极大厌恶。
彰扬了老麻雀不畏强暴、反抗邪恶的大无畏精神。
这样的文章,看似浅显易懂,实则深刻。
不读作者,不知出处课堂上很可能出现科学性错误。
二、解读名家名篇要晓背景、明历史。
如叶圣陶老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是不同版本的小语教材争相选用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说明文,查阅相关写作背景资料,知道文章的原题是《爬山虎》,这篇文章写于1958年,1958年至1960年间我国正搞“大跃进”运动,不切实际的浮夸风造成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赞扬的是爬山虎脚踏实地、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
因此联系《爬山虎》的写作背景及历史背景,《爬山虎的脚》不仅仅是一篇常识性的文章,作者实则借物抒情。
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作者对“脚踏实地”精神的向往,亦是自己人格精神的象征。
他保持着自身心灵的宁静,执着坚守着自己的道德良知。
再如《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
1959——1961年我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不少人因为饥饿导致死亡,导致人口出现负增长,人们都企盼丰收年的到来。
在1962年的冬天,下了一场雪,作者联想到了“瑞雪兆丰年”这句谚语,即兴写出了《第一场雪》,发表在1963年大报的头版头条上。
1963年是祖国困难时期的末尾,因此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第一场雪”也表明祖国定能走出困难低谷的第一信号。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雪的赞美,更有对未来的憧憬,对人民的祝福。
因而,教师解读这类文章时就不能停留在对文本的咬文嚼字上,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知道了、历史背景清晰了,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才有高度、有深度、才不会偏颇。
三、解读名家名篇要广阅读,细比较。
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同一篇文章的情况不少见,但版本不同,选入文章时所做的改动也不同。
如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一文,选入北京版教材的结尾改动为:“已经近三十年没有见到他了,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他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那些风筝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选入人教版教材的结尾改为:“已经近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是退休了。
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地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两相对照人教版的结尾学生更好理解一些,而京版的结尾学生理解起来显然有些吃力。
继而可以在课堂上对比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种结尾?”“我们写作文的时候怎样收尾?”把阅读教学与指导学生写作结合起来。
学生到了高年级,学过了老舍先生的《猫》和《养花》,心细的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老先生在《猫》中说“……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朵可遭了殃。
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
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在《养花》中又说“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儿们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他是更爱花,还是更爱猫呢?当把学生学过的老舍先生《林海》、《草原》、《趵突泉》等文章和《猫》、《养花》放在一起读时,学生不难品出老舍先生作品的风格——强烈的生活气息弥漫在字里行间,字字句句透着对生活的热爱。
生动活泼的北京口语的运用,凸显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这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是不难把握的。
疑问自己在对比阅读中便找到了答案。
四、解读名家名篇要独到,不盲从。
王维的《鹿柴》是大家所熟知的一首唐诗。
其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中的“响”字注释中解释为“人说话的声音”,这两句连起来也就应解释为“整个山林中看不到人的踪迹,只是偶尔听到人说话的声响。
”细推敲,山深林密,连人影都看不到,怎么会听到人说话的声音?人说话的声音能听到,又怎能看不见人影?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响”字解释有二:其一是“回声”;其二是“声音”。
但在这首古诗中解释为“回声”更符合这首古诗暂时有声所衬托出的长久静寂的意境。
就如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中“每至晴出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中“响”字解释为“回声”方显空谷之空旷、空山之幽寂。
李白的《赠汪伦》更是家喻户晓。
其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中“踏歌”注释中解释为“一边用脚踏着地打拍子,一边唱歌。
”想象当时的情景——边走、边唱、边踏地为节拍是怎样的场景?做不出来啊!想象李白与汪伦之交——汪伦非常仰慕李白,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风采。
得知李白将至安徽游历的消息,以“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这样一封邀请信把李白“骗”去,李白在那儿几日虽然过得非常愉快,但游遍大江南北,交友无数的李白在与汪伦分别时的情意不至达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程度。
《旧唐书?睿宗纪》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二年春正月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
”这次上元灯节的踏歌据史书记载当时是数千人在踏歌。
宋欧阳修、宋祁所著《新唐书·礼乐志》记载晚唐宣宗时的宴会,也有着同样豪华的踏歌场面。
当时民间的踏歌从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踏歌行》中“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
”中可见也是人数众多。
推想汪伦之送李白时,应是组织当地的乡人,而至少是几十人,连臂踏歌为之送行,才使李白深感其情意之真挚、深厚,方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想起一位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事是人做的,只要是人做的就不可能全是对的!”拿来解读小学语文名家名篇也适用。
教师不能唯教材论、唯教参论、唯专家论,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教师更需要质疑精神。
五、解读名家名篇要深钻研,善补白。
听过全国知名特级教师窦桂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可谓亮点纷呈,后来在她的一篇文章中知道为了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她读了160多本书。
对文本本身的研读更是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课上这一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给“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句话加标点。
学生先加标点,再把自己这样加标点的理由通过朗读读出来。
有的学生加“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有的学生加“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有的学生加“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有的学生加“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有的学生加“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还有的学生加“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精彩的是在窦老师的引导下,有个学生加的是“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与文章加的标点是一致的。
正是由于窦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刻,才能在每个学生回答之后进行精彩的点评,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才能揣摩到安徒生写作时的情感,才有如此精彩的亮点呈现。
这样的补白补的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这样的补白补的是学生对人物内涵的深入感悟;这样的补白补的是学生对作家创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
《螳螂捕蝉》是篇经典古文,字字句句都值得推敲,教师就可以精心挑选一些点,引导学生补白,如: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让学生说一说吴王所为什么说“善哉!”?“形容行事仅顾前而不顾后。
或喻目光短浅,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
”的寓意水到渠成。
知名教师王文丽说过这样一句话“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
”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特点,交给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
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在如此来回中,把教材这本薄书读厚了,再读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