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微生物的培养、驯化及成熟污泥的特征
厌氧污泥培养知识

厌氧颗粒污泥分为淀粉、淀粉糖、柠檬酸、酒精、造纸等行业高浓度污水处理系统中的高负荷厌氧反应器(EGSB、IC)生产出的新鲜颗粒污泥。
厌氧反应器的容积负荷、上升流速和去除率均分别高于20kgCOD/m3∙d、5m/h和 90%。
厌氧颗粒污泥体型规则呈球形,VSS/TSS≥0.7,沉降速度50-150m/h,粒径0.5-2mm,颗粒度大于90%,最大比产甲烷速率≥400mlCH4/gVSS∙d。
作为接种污泥可用于淀粉、淀粉糖、柠檬酸、酒精、啤酒、造纸、蛋白、食品、味精等行业的污水处理系统中高负荷厌氧反应器(IC、EGSB、UASB 等)的启动运行。
2.4 碱度一般认为,进水水质中碱度通常应在1000mg/L(以CaCO3计)左右,而对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废水,进水碱度:COD >1:3是必要的。
有学者研究表明,在颗粒污泥培养初期,控制出水碱度在1000mg/L(以CaCO3计)以上能成功培养出颗粒污泥。
在颗粒污泥成熟后,对进水的碱度要求并不高[2].这对降低处理成本具有积极意义。
2.5 微量元素及惰性颗粒微量元素对微生物良好的生长也有重要作用。
其中Fe,Co,Ni,Zn等对提高污泥活性,促进颗粒污泥形成是有益的。
此外,惰性颗粒作为菌体附着的核,对颗粒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另外,有研究表明,投加活性炭可大大缩短污泥颗粒化的时间;在投加活性炭后颗粒污泥的粒径大,并使反应器运行更加稳定[3]. (考试大环境影响评价师)2.6 SO42-关于SO42-对颗粒污泥的形成目前尚在讨论中。
据Sam-Soon的胞外多聚物假说,局部氢的高分压是诱导微生物产生胞外多聚物从而与细菌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带电基团的静电吸引及物理接触等架桥作用,构成一种包含多种组分的生物絮体,从而形成颗粒污泥的必要条件,而有硫酸盐存在时,由于硫酸盐还原菌对氢的快速利用,使反应器无法建立高的氢分压,从而不利于形成颗粒污泥[5].但有些国内外外学者发现处理含高硫酸盐废水时,会有非常薄的丝状体产生,它可作为产甲烷丝菌附着的原始核,从此开始颗粒的形成;硫酸盐还原产生的硫化物与一些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颗粒,可能成为颗粒污泥生长的二次核[4][5].2.7 接种污泥及接种量一般来说,对接种污泥无特殊要求,但接种污泥的不同对形成颗粒污泥的快慢有直接影响。
厌氧生物处理的特点

厌氧生物处理的特点厌氧生物处理,也称为厌氧消化或厌氧发酵,是一种在无氧环境下利用微生物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等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生物技术。
这种处理方法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以及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详细介绍厌氧生物处理的特点。
厌氧生物处理具有高效性。
在无氧环境下,微生物通过厌氧呼吸将有机物转化为能量和新的细胞物质。
由于没有氧气竞争,厌氧微生物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使得处理效率高于传统的好氧处理方法。
厌氧生物处理能够产生能源。
在转化有机物的过程中,厌氧微生物会产生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小分子有机物,这些物质可以用于生产燃料和化工产品。
因此,厌氧生物处理不仅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问题,还为能源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再者,厌氧生物处理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由于处理过程中不需要氧气,因此不会产生大量的氧化还原产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
同时,由于厌氧处理能够产生甲烷等可燃性气体,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厌氧生物处理能够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利用。
农业废弃物如畜禽粪便、秸秆等是丰富的有机资源,通过厌氧消化技术可以将其转化为能源和有机肥,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厌氧生物处理具有高效性、能源产生、环境友好和促进农业废弃物利用等特点,使得它在废弃物处理、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厌氧生物处理也存在一些挑战,如启动慢、对水质和气候的适应性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厌氧生物处理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的新工艺——IC厌氧反应器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厌氧生物处理作为一种污水处理技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
然而,传统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存在处理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因此研发新型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势在必行。
厌氧氨氧化菌的培养与驯化研究

Mo 菌的 生长 . x 另外 , 算表 明 , 常 的 A A 计 正 N MMO 反 应 应 该 处 于 较 强 的氧 化 状 态 , X 实
验 测定 的结果 与此 相符合 .
关键 词 :脱 氮 ; 氧氨 氧化 ;氧化 还 原 电位 厌 中图 分类 号 :X 7 3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技 术离 实用化 还 有很 大距 离 . 为此 , 笔者用 普通 厌 氧 污 泥为 种泥 培养 ANAMMox 混 培 物 , 以研 究其 培 养过 程 的规律 和 特点 , 为该 技术 的应 用创 造条 件 .
及 运行 费用 高 、 理维 护 复 杂 等缺 点 . 年来 , 们 管 近 人 经过 研究 发 现 了一 些 特殊 的氮 转 化 途 径 , 异 养 硝 如 化 J好 氧反硝 化 和厌 氧 氨 氧 化 o等 , 中 以 厌 8、 9 1_ 其
氧 氨 氧 化 ( a rbcAmmo im Oxd t n 简 写 An eo i nu iai , o 为 ANAMMox) 技术 最 引人 瞩 目. 早 报 道厌 氧 情 最 况 下氨 减少 现 象 的是 Jte etn等 人 , 后 , 来 越 1 其 越 多的研究 人 员 发 现 了氨 在 厌 氧 条 件 下 被 氧 化 的 现
水 中 的氮含 量 , 型 工艺 有 活 性 污 泥 法脱 氮 、 O、 典 A/ A2O、B 和氧化 沟 法等 , / S R 这些 方 法 与 工 艺 已被 广
泛地 研究 和应 用 - ]但 它 们普 遍 存 在 着 基 建 投 资 17 ,
生 长缓 慢且 较难 培养 . 这使 得这 一 先进 的脱 氮 11 ,
7 、 %和 7 . % ; 实验后 期 的 4 09 86 到 0天 , 两者 的平 均去 除率 分 别为 4 . %和 5 . % . 水 06 66 进 碱度 ( C C 计 ) 3 0 mg L较 为合 适 , 时 p 值 在 7 4 以 a O3 以 0 / 此 H . ~8 2之 间, 合 A . 适 NAM—
厌氧颗粒污泥技术

厌氧颗粒污泥是由产甲烷菌、产乙酸菌和水解发酵菌等形成的自凝聚体。
它是由相互聚集的、多物种的微生物构成的团体,具有生物致密、相对密度大、沉降速度快等特点,可使反应器中保持有较高的污泥浓度和容积负荷,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可简化工艺流程、降低成本等,因此它在水污染控制领域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对厌氧颗粒污泥技术做以阐述。
1.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性质及微生物相1.1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机理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以下为几种有代表性的假说:1.1.1二次核学说二次核学说认为营养不足的衰弱颗粒污泥,在水利剪切力作用下,破裂成碎片,污泥碎片可作为新内核,重新形成颗粒污泥。
Grotenhuis[1]及其合作者分别用高低浓度基质培养颗粒污泥,发现前者形成颗粒粒径较大,而后者的粒径较小,据此提出了二次核形成的模型。
其他研究者如杨虹[2]、Beeftink[3]等也提出过类似的二次核形成模型。
二次核学说较好地说明了加入少量颗粒污泥可加速颗粒化进程的现象。
1.1.2三段理论学说Y.G.Yen[4]等认为污泥颗粒化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即积累阶段、颗粒化阶段和成熟阶段。
他们认为颗粒污泥的增长速率呈指数增加,而粒径表示的颗粒比生长速率等于细菌比生长速率的1/3,在积累阶段以后尤为如此。
污泥颗粒开始阶段生长非常缓慢,随着运行的进行,颗粒的生长加快,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初始小颗粒平均直径达到0.25mm。
在颗粒化阶段开始后,初始颗粒以最大比生长速率迅速增长,颗粒生长模式呈近似指数模式。
当底物的有效度低于0.8时,菌体并不以最大生长速率生长,它们也不全部凝聚在一起。
随着污泥颗粒的不断增大,比生长速率增加量不断降低,当污泥颗粒达到一定大小时,比生长速率开始下降,污泥颗粒中底物的缺乏和水力负荷与气体负荷产生的剪切力的连续增加,会导致细菌衰退。
最后,污泥颗粒达到一定大小后,污泥颗粒内部在菌体衰退与颗粒解聚和菌体的生长与凝聚之间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随着颗粒的生物和物理相互作用而变化。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厌氧处理技术部分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厌氧处理技术部分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厌氧处理技术部分一、填空题1、好氧生物法是在(有氧)的条件下,由(好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的最终产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
2、厌氧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来降解污水或污泥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以甲烷为主的消化气(即沼气))。
3、厌氧生物处理法中的消化气也叫(沼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
4、普通厌氧生物处理法的主要缺点是(水力停留时间长),沉淀污泥中温消化时,一般需(20—30d)。
因为水力停留时间长,所以消化池的(容积大),基本建设费用和运行管理费用都较高。
5、常用的新型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和设备有,(厌氧接触法)、(厌氧生物滤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膨胀床)和(厌氧流化床)、(厌氧生物转盘)、(厌氧挡板式反应器)等。
6、厌氧生物处理法与好氧生物处理法相比较具有下列优点(①应用范围广)(②能耗低)、(③容积负荷高)、(④剩余污泥量少)、⑤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⑥厌氧处理过程有一定的杀菌作用、⑦厌氧活性污泥可以长期贮存7、厌氧处理法的缺点有以下几点①厌氧处理设备启动时间长、②处理后出水水质差、③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的操作控制较复杂。
8、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的消化降解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水解酸化阶段(酸性发酵))、(产氢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碱性发酵))。
9、根据甲烷菌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可以将甲烷菌分为三类,即低温甲烷菌(5~200C)、中温甲烷菌(20~420C)、高温甲烷菌(42—75℃)。
10、搅拌的优点:(有利于新投入的新鲜污泥(或污水)与熟污泥(或称消化污泥)的充分接触),使反应器内的温度、有机酸、厌氧菌分布均匀;(能防止消化池表面结成污泥壳),以利沼气的释放;(可提高沼气产量和缩短消化时间)。
11、厌氧活性污泥主要由(厌氧微生物)及其(代谢的产物)和(吸附的有机物、无机物)组成。
厌氧菌培养驯化

厌氧反应池B-107在正式投用前要进行厌氧菌的培养和驯化,具体方法步骤如下:1、将中活性污泥打入厌氧池中作为接种污泥;打入的污泥量以达到厌氧池正常操作水位的10%为宜;2、启动气浮水提升泵P-101向厌氧池注入污水,注入量以达到正常操作水位的40%左右,即污水量加活性污泥量达到厌氧池正常操作水位的50%;3、启动潜水搅拌器流以保持池内污水处于搅拌状态,不致使污泥沉在池底;然后即使池内厌氧菌自行生长繁殖;每2天启动一次气浮水提升泵P-101向厌氧池内注污水,每次注入5%液位10天后即达到正常操作液位;4、在厌氧菌培养阶段每天分析一次池内污水中的CODcr、氨氮和总磷;保持CODcr在300 mg/L 以上,氨氮在 mg/L以上,总磷在 mg/L以上;如果CODcr低于300 mg/L则立即启动气浮水提升泵P-101向池内注污水,如果氨氮低于 mg/L 则向池内投加尿素以补充氮源,如果总磷低于 mg/L则向池内投加磷酸三钠;投加的数量以达到上述指标为准;5、10天后如分析结果显示池中的CODcr和氨氮比进水降低20%以上,说明厌氧菌已经生成,则进入污泥培养驯化阶段;6、进入污泥驯化阶段时,启动气浮水提升泵P-101向池内连续进水,同时也连续出水;进水量控制在正常进水量的10%左右;每天提高一次进水量,每次提高正常进水量的10%;10天后即达到正常进水量;7、在污泥培养驯化阶段每天分析一次CODcr,和氨氮;如果出水中的CODcr和氨氮比进水中的CODcr和氨氮降低30%以上,说明厌氧菌已形成,可以转入正常操作状态,投入正常运行;如果出水中的CODcr和氨氮基本不降低,说明厌氧菌形成不好,则要减少进水量或暂时停止进水,进一步培养厌氧菌;厌氧菌的培养与驯化一般大约要25-40天;如水温高30-40℃则需要的时间就短,如水温低≤25℃则需要的时间就长,如水温低于15℃则很难培养出厌氧菌;推流曝气池污泥培养与驯化推流曝气池污泥培养与驯化:1 将污泥池内剩余活性污泥倒入推流曝气池作为接种污泥;倒入量以达到推流曝气池正常水位的10%左右为宜;2 厌氧反应池正常出水直接向推流曝气池B-108进水;进水量按正常设计总进水量的10%左右连续进水;同时开启罗茨鼓风机P-110向曝气池内送风;3 当推流曝气池内的水位达到设计水位100%时则停止进水,只向推流曝气池内鼓风,进行污泥的培养,时间3天左右;4 在污泥培养阶段每天分析一次推流曝气池中的CODcr、总氮、总磷、和溶解氧;保持CODcr在300mg/L以上,总氮在L以上,总磷在左右,溶解氧控制在L;如果CODcr低于300mg/L则由厌氧池向推流曝气池内注污水,如果总氮低于L则向曝气池中加入尿素,如果总磷低于L则向推流曝气池内加入磷酸三钠;在污泥培养阶段最好向推流曝气池内加入部分生活污水;5 三天以后则转入污泥培养驯化阶段;由厌氧池向推流曝气池内连续进水,进水量控制在正常总进水量的10%左右为宜;以后每天增加10%进水量,最好同时引入部分生活污水;6 在向推流曝气池连续进水后,同时开启污泥回流泵P-105向推流曝气池内打污泥回流,回流量控制在进水量的50%左右;7 在污泥培养驯化阶段每天分析一次CODcr、总氮、总磷、溶解氧及污泥浓度;当分析推流曝气池的出水CODcr比进水CODcr降低50%以上,污泥浓度达到2000-4000mg/L时,则视为曝气池的污泥培养驯化结束,即将进水量提到正常运行的总进水量,推流曝气池投入正常运行;以上指标为参考指标,实际控制指标需根据污水实际水质情况在操作实际过程中通过实践摸索后加以确定;BAF滤池的操作BAF滤池处在培养微生物污泥驯化阶段污水进水流量要控制在30T/H左右;同时,每天要向池中加磷酸盐磷酸三钠等50~100kg,控制池中污水中总磷含量在~左右;每天取样分析一次,同时分析总N含量,如总N含量低于,则需投加尿素,使总N含量控制在2~5ppm左右;约15天左右待BAF滤池B-111生物膜形成后即可将水量缓慢提到设计水量即200T/H,同时尿素、磷酸盐可以少加或不加;BAF滤池投入正常运行;判断生物膜是否形成可根据BAF滤池B-111的出水分析COD、NH3-N是否比进水降低了50%以上;当液位达正常操作液位后即开启鼓风阀门向BAF滤池供风,此时要观察曝气器运行情况有无示冒气泡的地方;同时调节进风开度调节风量,使BAF滤池内的污水溶解氧控制在2-5ppm,每天取样分析一次;如果鼓风系统故障或其他故障停止了向BAF滤池B-111的供风则应立即关闭鼓风管线阀门并立即开启净化风管线阀门,向池内供净化风;1.厌氧污泥主要来源于已有的厌氧工程,如汉斯啤酒厌氧发酵工程、农村沼气池、鱼塘、泥塘、护城河清淤污泥;好氧污泥主要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应拉取当日脱水的活性污泥作为好氧菌种;2.一般来讲,好氧正常启动可在10-20d内完成,递增比例为5-10%;而厌氧进水递增比例则要小的很多,一般应控制挥发酸VFA浓度不大于1000mg/L,且厌氧池中PH值应保持在范围内,不要产生太大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水量才可慢慢递增;一般来讲,厌氧从启动到转入正常运行满负荷量进水需要3-6个月才能完成3.对N、P等营养物需求低,好氧工艺要求C:N:P=100:5:1,厌氧工艺为C:N:P=350-500:5:1.水解阶段——含有蛋白质水解、碳水化合物水解和脂类水解;b.发酵酸化阶段——包括氨基酸和糖类的厌氧氧化,以及较高级脂肪酸与醇类的厌氧氧化;c.产乙酸阶段——含有从中间产物中形成乙酸和氧气,以及氢气和二氧化碳形成乙酸;d.产甲烷阶段——包括从乙酸形成甲烷,以及从氧、二氧化碳形成甲烷;废水中有硫酸盐时,还会有硫酸盐还原过程5.厌氧反应的工艺控制条件:1温度:按三种不同嗜温厌氧菌嗜温5-20℃嗜温20-42℃嗜温42-75℃工程上分为低温厌氧15-20℃、中温厌氧30-35℃、高温厌氧50-55℃三种;温度对厌氧反应尤为重要,当温度低于最优下限温度时,每下降1℃,效率下降11%;在上述范围,温度在1-3℃的微小波动,对厌氧反应影响不明显,但温度变化过大急速变化,则会使污泥活力下降,产生酸积累等问题;2 PH:厌氧水解酸化工艺,对PH要求范围较松,即产酸菌的PH应控制4-7范围内;完全厌氧反应则应严格控制PH,即产甲烷反应控制范围最佳范围为低于或高于,甲烷化速降低;3氧化还原电位:水解阶段氧化还原电位为-100~+100mv,产甲烷阶段的最优氧化还原电位为-150~-400mv;因此,应控制进水带入的氧的含量,不能因以对厌氧反应器造成不利影响;4营养物:厌氧反应池营养物比例为C:N:P=350-500:5:1;5有毒有害物:抑制和影响厌氧反应的有害物有三种:a.无机物:有氨、无机硫化物、盐类、重金属等,特别硫酸盐和硫化物抑制作用最为严重;b.有机化合物:非极性有机化合物,含挥发性脂肪酸VFA、非极性酚化合物、单宁类化合物、芬香族氨基酸、焦糖化合物等五类;c.生物异型化合物,含氯化烃、甲醛、氰化物、洗涤剂、抗菌素等;6.好氧污泥所谓活性污泥培养,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即营养物,溶解氧,适宜温度和酸碱度;1营养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应保持100∶5∶1;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环境溶解氧大于l,正常代谢活动已经足够;但因污泥以絮体形式存在于曝气池中,以直径500μ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围溶解氧浓度2mg/l时,絮粒中心已低于l,抑制了好氧菌生长,所以曝气池溶解氧浓度常需高于3-5mg/l,常按5-10mg/l控制;调试一般认为,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控制在2mg/l较为适宜;3温度:任何一种细菌都有一个最适生长温度,随温度上升,细菌生长加速,但有一个最低和最高生长温度范围,一般为10-45oC,适宜温度为15-35oC,此范围内温度变化对运行影响不大;4酸碱度:一般PH为6-9;特殊时,进水最高可为PH 9-,超过上述规定值时,应加酸碱调节7.曝气池控制主要因素:1维持曝气池合适的溶解氧,一般控制1-4mg/l,正常状态下监测曝气池出水端DO 2mg/l为宜;2保持水中合适的营养比,CBODNP=100513维持系统中污泥的合适数量,控制污泥回流比,依据不同运行方式,回流比在0-100%之间,一般不少于30-50%3|评论。
厌氧生物知识点总结

厌氧生物知识点总结厌氧生物是指一类不需要氧气即可生存的微生物,它们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微生物可以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它们通常生活在深海、泥沼、肠道等缺氧或无氧的环境中。
厌氧生物包括细菌、古细菌、真菌等,它们可以通过发酵、硝化还原等代谢方式生存。
厌氧生物的特点1. 不需要氧气:厌氧生物不需要氧气进行代谢和生存,它们可以在缺氧或无氧的环境中生存。
2. 代谢方式:厌氧生物可以通过发酵、硝化还原等不同的代谢方式进行能量获取和有机物合成。
3. 分布广泛:厌氧生物可以在土壤、淤泥、水体中生存,它们在各种环境中都有发现。
4. 重要性:厌氧生物在环境中的有机质分解、养殖业、医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厌氧生物的分类根据其代谢方式和生物学特点,厌氧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1. 厌氧细菌:厌氧细菌是厌氧生物中最为常见和丰富的一类,它们可以利用有机物进行发酵产生能量,也可以利用硝态氮化合物进行还原代谢。
2. 厌氧古细菌:厌氧古细菌是一类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在高温、高压、酸碱度极端的环境中进行生存和繁殖。
3. 厌氧真菌:厌氧真菌是一类生活在无氧环境中的真菌,它们可以在泥炭沼泽、深海底部等缺氧环境中进行生存。
厌氧生物的代谢方式厌氧生物可以利用不同的代谢方式进行生存和繁殖,其中最常见的代谢方式包括:1. 发酵:许多厌氧细菌和真菌可以利用有机物进行发酵代谢,产生能量和有机物。
2. 硝化还原:厌氧细菌可以利用硝态氮化合物进行还原代谢,从而产生能量。
3. 甲烷生成:一些厌氧细菌可以利用有机物产生甲烷,这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4. 硫化氢生成:一些厌氧细菌可以利用硫化合物进行还原代谢,产生硫化氢。
厌氧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厌氧生物在环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参与有机质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过程,影响着环境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厌氧生物还可以用于污水处理、沉积物降解、有机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方法的应用

以上 , 污泥浓度达到 3 0 0 0 ~3 5 0 0 m g / L 。同时注意观察活
性 污 泥增 长情 况 , 当通 过镜 检 观察 到菌 胶 团大量 密 实 出
( 1 )在 初期 驯 化最 后一 个 周期 , I MC池排 水量 以液 位下降 5 3 0 am( r 约3 0 0 m , I MC池液 位 为 4 9 7 0 mm) 为准。 打开综 合 调 节池 污 水 提升 泵 以及 进水 阀 门 ,向 I MC池 进水 2 0 0 m 。 在 驯化 开始 阶段 , 每 天按两 个周 期运 行 。 反 应 前取 I MC池 水 样 分 析 C O D N H 一 N,将 I MC池 水
6结论imc改进型的sbr工艺通过在单个池内多次重复进行曝气搅拌沉淀排放排水排泥操作创造好氧缺氧厌氧环境利用好氧兼氧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bod和脱除氨氮nhn是一种理想的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它具有工艺流程简单处理效果稳定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强等优点是目前正在深入研究的一项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值得推广
宣守力 : 活性 污泥培养与驯化方法的应用
7 1
( 4 ) 按 C O D N: P = 1 0 0: 5: 1的 比例 向 I MC池 补充氮 、 磷 营 养剂 , 如水 中某 一浓 度 已达 到或 超 过 需 要
的浓度 , 则不 补充 。
( 1 ) 向I MC池补 充 2 0 0 m 。 综合 污 水 , 手动 启 动 1 MC 池循 环 泵 和鼓 风 机 、 鼓 风机 进 气 阀 , 向I MC池 内鼓 风 曝 气 。曝气 2 0分钟后 , 取I MC池水 样分 析 C O D —N H , 一 N、
I MC池上层清液分析 C O D N H 。 一 N 、 磷浓度 , 根据分析 结果 , 判断 N H 一 N去 除率是 否达 到 8 0 %以上 。如达 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厌氧消化系统试运行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厌氧污泥,即消化污泥。
厌氧活性污泥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厌氧消化所需要的甲烷细菌和产酸菌,当两种菌种达到动态平衡时,有机质才会被不断地转换为甲烷气,即厌氧沼气。
(一)培菌前的准备工作
厌氧消化的启动,就是完成厌氧活性污泥的培养或甲烷菌的培养。
当厌氧消化池经过满水试验和气密性试验后,便可开始甲烷菌的培养。
(二)培菌方法
污泥的厌氧消化中,甲烷细菌的培养与驯化方法主要有两种:接
种培养法和逐步培养法。
接种污泥一般取自正在运行的厌氧处理装置,尤其是城市污水处
理厂的消化污泥,当液态消化污泥运输不便时,可用污水厂经机械脱水后的干污泥。
在厌氧消化污泥来源缺乏的地方,可从废坑塘中取腐化的有机底泥,或以认粪、牛粪、猪粪、酒糟或初沉池底泥代替。
大型污水处理厂,若同时启动所需接种量太大,可分组分别启动。
接种培养污泥法是向厌氧消化装置中投入容积为总容积的10%~30%的厌氧菌种污泥。
接种污泥一般为含固率为3%~5%的湿污泥。
再加入新鲜污泥至设计液面,然后通入蒸汽加热,升温速度保持1℃/h,直至达到消化温度。
如污泥呈酸性,可人工加碱调整pH至6.5~7.5。
维持消化温度,稳定一段时间(3-5d)后,污泥即可成熟。
再投配新鲜污泥并转入正式运行。
此法适用于小型消化池,因为对于大型消化池,要使升温速度为1℃/h,需热量较大,锅炉供应不上。
逐步培养法指向厌氧消化池内逐步投入生泥,使生污泥自行逐渐转化为厌氧活性污泥的过程。
该方法要使活性污泥经历一个由好氧向厌氧的转变过程,加之厌氧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比好氧微生物低很多,因此培养过程很慢,一般需历时6~10个月左右,才能完成甲烷菌的培养。
或者通过加热的方法加速污泥的成熟:将每日产生的新鲜污泥投入消化池,待池内的污泥量为一定数量时,通入蒸汽。
升温速度控制在1℃/h。
当池内温度升到预定温度时,可减少蒸汽量,保持温度不变,并逐日投加一定数量的新鲜污泥,直至达到设计液面时停止加泥。
整个成熟过程一直维持恒温,成熟时间约需30~40d。
污泥成熟后,即可投配新鲜污泥并转入正式运行。
(三)培菌注意事项
厌氧消化系统的处理主要对象是活性污泥,不存在毒性问题。
但是厌氧消化菌繁殖速度太慢,为加快培养启动过程,除投入接种污泥以外,还应做好厌氧污泥的加热。
厌氧消化污泥的培养,初期生污泥投加量与接种污泥的数量及培养时间有关,早期可按设计污泥量的30%~50%投加,到培养经历了60d左右,可逐渐增加投加量。
若从监测结果发现消化不正常时,应减少投泥量。
厌氧消化系统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由于活性污泥中碳、氮、磷等营养是均衡的,能够适应厌氧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因此,即使在厌氧消化污泥培养的初期也不需要和处理工业废水那样,加入营养物质。
城市污水厂厌氧消化系统,产生沼气的时间较早,沼气产量也较大。
为防止发生爆炸事故,投泥前,应使用不活泼的气体(氮气)将输气管路系统中的空气置换出去,以后再投泥;产生沼气后,再逐渐把氮气置换出去。
(四)驯化
驯化的目的是选择适应实际水质情况的微生物,淘汰无用的微生物,对于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是通过驯化使厌氧菌成为优势群体。
具体做法首先是保持工艺的正常运转,然后严格控制工艺控制参数,DO 在厌氧池控制在0.1mg/L以下,外回流比50%~100%,内回流比200%~300%,并且,每天排除日产泥量为30%~50%的剩余污泥。
在此过程中,每天测试进出水水质指标,直到出水各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厌氧污泥培养成熟后的特征有哪些
培养结束后,成熟的污泥呈深灰到黑色,有焦油气味但无硫化氢臭味,pH值在7.O~7.5之间,污泥容易脱水和干化。
对进水的处理效果高,产气量大,沼气中甲烷成分高。
培养成熟的厌氧消化污泥的基本指标和参数见表4一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