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及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知识梳理

商鞅变法【知识梳理】一、春秋战国时代背景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表现(1)经济上铁农具和农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进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井田制瓦解、大量私田出现和土地买卖;新的剥削关系和租佃制度的出现;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地主(旧奴隶主转化而来和勤劳致富的平民)、农民(由奴隶和平民转化而来)。
(2)政治上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世卿世禄、封邑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局面需要打破。
(3)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4)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了上层建筑发生变革。
(改革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2、春秋时期(1)齐国管仲改革: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2)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
3、战国时期(1)背景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获得发展。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表现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齐国、赵国、韩国等也陆续实现改革。
三、秦国商鞅变法(1)背景不利形势:秦国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初步改革成效不大。
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受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历史机遇: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力量削弱;中原人士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进行改革。
直接原因:商鞅来到秦国,受到秦孝公重用。
(2)措施1、经济(以农求富)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内容: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比较: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3、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4、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
精神:
学习他们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与时 俱进,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
认识: 改革是促使社会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
目 的
为了富国强兵, 1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统 富国强兵 确立封建地主阶 治(巩固北魏的统治) 争当霸主 级的统治。 2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管仲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 富国强兵 为了富国强兵,确立 1.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的 争当霸主 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2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内 容 1 迁都洛阳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2:①改说汉语在朝廷中必 允许自由买卖; 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奖励耕战,生产粮 ②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 食布帛多的人,可 穿戴汉族服饰; 免除徭役;根据军 ③改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 功大小授予爵位和 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 田宅,废除没有军 拓跋改为姓元; 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 联姻;(通汉婚) 直接派官吏治理。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 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 养老的风气等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 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 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2、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秦孝公全力支持 3、得到百姓的信任: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 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4、商鞅顽强的毅力和献身精神:
商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商鞅变法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
那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你知道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经济措施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主要内容如下:1)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
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
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
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3)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探究:结合教材第20页—21页内容归纳: 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有利条件: ◆ 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 ◆ 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 ◆ 民风:质朴、尚武; ◆ 秦孝公支持 。
国
商鞅变法
的
强
上层建筑的变化
强兵之法
大
各国的变法
旧贵族的抵制
商鞅之死
梭伦
商鞅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 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 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 基础。
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社会转型)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 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积极性
1、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
商鞅改革的措施
经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有利地主利益,推 动封建经济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秦国的实力
统一赋税有利 经济交流文化
军事、政治: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 打击
商鞅变法

春秋: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特征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 融合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背景)
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特 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 (2) 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 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 什么?
思路提示: 评价标准:一场变法和改革成功或失败的 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 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说明变法本 身是成功的)
具体表现:
经济: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 制确立。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兴 地主要求改革。
军事: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 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 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结合表格内容思考:各国改革共同的影响是什么?
改革 时 国 者或 间 家 名称
变 法 内 容
作 用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 增强了齐国实力, 齐 管仲 影响: (“相地而衰征”) 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使齐桓公成为春秋 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旧制度、 第一个霸主 春 国 改革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 秋 鲁 旧贵族势力,解放了社会生 初税 国 亩
认识和启示
• 认识: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性; 进步性;局限性。 • 启示: • 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 神。 • 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 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 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以减少改革的阻力。
一、商鞅变法1.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

二、孝文帝改革 3.历史作用: (1)经济方面: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政治方面: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3)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 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式化”学习历史(四):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1)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 +结论…… (2)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 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 奠定了军事基础,也扩大了统治基础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加强思想 控制的文
化改革
改革旧俗
内容 “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意义
加强了思想控制,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加强了专制 统治。实质是文化专制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 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
时间 春秋
国家 齐国
改革
管仲改 革
变法内容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经济: 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 (“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
了土地私有)
实质
作用
实质上承认了土 地私有
增强了齐国实力, 使齐桓公成为春 秋第一个霸主
鲁国
初税亩
经济:初税亩,“履亩而税”, 即按亩收税
公开承认土地私 有
3.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大融合
(3)表现:①生活习惯的汉化。鲜卑族经济方式的 变化,使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 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 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 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 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变法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
商鞅变法故事三则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令商鞅颁布垦草令,进行变法。
此时商鞅的身份只是客卿,垦草令是大规模变法的前奏。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掌握秦国实权,颁布第一次变法的一系列法令。
公元前352年,商鞅升为大良造。
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颁布了第二次变法的法令。
商鞅变法的内容非常广泛,程度非常深刻,是战国时代最为彻底的一次改革。
舌战群儒秦孝公认为只有通过变法运动,才能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在秦国广纳贤才,希望能寻觅一位变法人士。
商鞅来到秦国后,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动下,商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并没有很快的得到实施,秦孝公刚成为秦国的新一任国君,他怕变法会遭到守旧派的反对。
果然不出意料,商鞅变法遭到了以甘龙和杜挚为首的保守党派的反对,商鞅为坚持变法的好处和他们展开了一场论战,就是著名的商鞅舌战群儒。
甘龙等人认为轻易变法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秦孝公本来才登上皇位,政权不够稳固,如果此时让商鞅主持变法,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针对这个问题,商鞅认为,国家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发展做出不同的适合国家国情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
商鞅还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比如周朝的灭亡、夏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国家制度跟不上社会进步,人民才抛弃了它。
对于,秦国而言,变法是唯一的必经之路。
甘龙等保守党派还认为变法要顺应时间,如果秦国一意孤行实行变法,物极必反。
就俩人的意见,商鞅认为,秦国此时要想走上富强之路,必须要实行变法。
纵观李悝和吴起俩人的变法,都对秦国由借鉴意义。
在商鞅的坚持下,秦孝公看到了商鞅变法的信心和决心,于是商鞅变法在秦国开始展开。
徙木立信商鞅虽然很快拟定变法条目,但是并没有忙于公布,而是先采取了一个办法,让秦国百姓知道,官府的命令是算数的。
第3、4课春秋战国各国变法运动和商鞅变法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 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 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
通过材料信息探究战国时期变法带来的社会关系的 变化,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彻底性,体会改革家勇于 创新的精神。
思考探究交流下列问题及自己的疑问:
1.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 思想、阶级基础、军事等方面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春秋时期主要针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如何理解“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等改革措施加 速了井田制瓦解? 3.魏文侯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的序幕,结合其变法内容理解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变法比春 秋时期的变法运动更加彻底?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发展 促进土地私有 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变法改革汇成强大的时代潮流 商鞅变法
1.直接触及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有哪些 ? 2.从根本上动摇旧贵族统治的措施是? 废除井田制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 之上的,两者都是奴隶制存在的重要条件。 3.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政治措施、经济措施、 经济政策是什么? “重农抑商”的政 政治措施:废分封,行县制; 策对中国社会产生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 经济措施: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会稳定、巩固新生地主阶级政权产生了积极作用。 了怎样的影响?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
各国先后变法 确立封建制度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 会关系。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 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 方式三项内容。 经济基础即是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 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 式)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 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 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呢?
时期方面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时代
社会转型开始,旧制度 开始遭破坏,新经济、 新阶级发展刚起步
不 性质 奴隶制改革 同 内容 经济(赋税制度)
影响
一定程度上起到富国强 兵的作用;但对社会变 革的推动作用不大
(1)时期: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2)环境:诸侯争霸激烈。
阶级: 奴隶主贵族没落,
大变革:
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奴—封 )
政治: 周王室衰微,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思想: 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大动荡:军事: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变法与改革浪潮的原因
大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⒈全面性 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等方面)
⒉有效性 增实力,促统一;建统治)
⒊彻底性 除旧布新
4、长久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措施最全面、实行最 有效彻底、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三、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特别是它在历史上起过什么积极作用?其成功 的原因有哪些?)
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梭伦
公元前6~3世纪,相当于中
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希腊和中国都
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社会制
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改革浪潮中实
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措
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
的改革。
商鞅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 ⒈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背景)。 ⒉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措施、特点)。 ⒊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影响)。
商鞅身处的时代(背景)
春秋:前770----前476
春秋战国
战国:前475----前221
思考: 结合必修模块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 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具体表现?
大变革: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特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征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技
表现
经济:
井田制逐渐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改革汇成时代潮流
结论:生产力的发展 是变法改革出现的 根本原因 ;变法改革 是顺应生产力发展 ,实现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过渡的需要;
思考:
1、商鞅身处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2、商鞅轰轰烈烈运作并为之贡献生命的变 法改革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 3、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究竟起过什么作用? 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该诗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为该事件的成功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一、变法的背景
(1)时代呼唤: ①社会:发展、转型、动荡 ②各国:改革富强;秦国:落后
(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2)识时务者为俊杰(个人):
③秦孝公:决心改革,广纳贤才,要求变法 ④商鞅:受到重用,准备变法
二、商鞅轰轰烈烈运作并为之贡献生命的变 法改革内容是什么?各有何作用?其特点有 哪些?
二、改革的措施、作用
1、军事方面
1)废除世卿世 禄制,奖励军功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2)严格户籍, 实行什伍制度
保证兵源
2、经济方面
1)废井田 开阡陌
2)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1、性质: 一次较为彻底的 封建地主阶级 改革运动
2、历史作用(积极性)
(1)经济: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 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2)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使封 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健全。
(3)军事:
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 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为秦国富国强兵、制度转型、和后来秦统一 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 用。
⒈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⒉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⒊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 得当。
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①性质: 地主阶级改革 ②历史作用:社会转型、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基。
③历史局限性: (了解) 重农抑商: 客观上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使经济结构过 于单一和导致土地兼并。 重罪轻罚: 片面夸大暴力,成为古代暴政的思想滥觞。 焚烧史书: 蔑视文化,破坏精神文明成果。导致民族 创新意识窒息。(对忠孝敬让等伦理道德蔑视:使社 会风气破个人的结局: 商鞅被车裂
原因: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 ,破坏与反扑 (贵族凶)
(2)秦孝公去世 . (后盾失)
(3)秦惠文王即位 . (惠文王恶)
2 、商鞅变法的结局
评价标准:一场变法和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
不?在商于鞅实虽施死变,法而的秦人的卒生行与其死法,。而在于变法的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 ⒈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背景)。 ⒉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措施、特点)。 ⒊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影响)。
李白诗云:(《古风》组诗第三首)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思考:变法成功原因(经验) 1)顺应潮流 (社会转型;国家统一等) 2)措施全面有效 3)正确的决策和改革的决心
根本原因 保证推行
(如“国不法古”,除旧布新;不畏权贵、执法 如山,坚决消除阻力等)
4)立信立威于民,深入人心 5)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条件
6)有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法家)
附:影响变法成败的主要因素:
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3、政治方面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什伍连坐制度
3)轻罪重刑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 意识,保证变 法彻底执行
4、思想方面
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二、变法的措施、作用
商鞅变法
内容
作用
军事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探究: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承认土地私有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3 )统一度量衡
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国家统一
【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 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其深远影响有:
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积极:
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消极: 1、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