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负载银的掺氮石墨烯概论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负载银的掺氮石墨烯概论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负载银的掺氮石墨烯概论

学号:10401604

常州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2014届)

外文题目Easy synthesis of nitrogen-doped graphene–

silvernanoparticle hybrids by thermal treatment of

graphiteoxide with glycine and silver nitrate 译文题目通过水热处理氧化石墨烯、甘氨酸和硝酸银

简便地合成掺氮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物外文出处CARBON50(2012)5148–5155

学生王冰

学院石油化工学院专业班级化工106

校内指导教师罗士平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校外指导老师专业技术职务

二○一四年二月

通过水热处理氧化石墨烯、甘氨酸和硝酸银简便地合成氮杂石墨烯-银纳米

粒子杂合物

Sundar Mayavan,Jun-Bo Sim,Sung-Min Choi

摘要:氮杂石墨烯-银纳米粒子杂合物在500℃通过水热处理氧化石墨烯(GO)、甘氨酸和硝酸银制得。甘氨酸用于还原硝酸根离子,甘氨酸和硝酸根混合物在大约200℃分解。分解的产物可作为掺杂氮的来源。水热处理GO、甘氨酸和硝酸银混合物在100℃可形成银纳米粒子,200℃时GO还原,300℃时产生吡咯型掺氮石墨烯,500℃时生成吡咯型掺氮石墨烯。合成物质中氮原子所占百分比为13.5%.在合成各种纳米金属粒子修饰的氮杂石墨烯方面,该合成方法可能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其在能量储存和能量转换设备方面很有应用价值。

1.引言

石墨烯是所有石墨材料的基本构件,其蜂窝状晶格由单层碳原子排列而成。它表现出与结构有关的独特电子、机械和化学性质,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2630-2965m2g-1)[1–3]。化学掺杂杂原子石墨烯像掺杂氮原子,极大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因其在传感器、燃料电池的催化剂和锂离子电池的电极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4–6]。氮原子的掺杂改变了石墨烯的电子特性和结构特性,导致其电子移动性更强,产生更多的表面缺位。氮原子上孤对电子的存在改进了石墨烯的活性和催化性能。在碱性条件下,与已商业化的Pt催化剂相比,掺氮石墨烯(NG)在氧化还原反应(ORR)中活性更高,稳定性更强[5]。因掺氮石墨烯中氮原子电子接受能力较高,其可以创造出碳正粒子促进氧的吸附,所以NG 在ORR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Pt纳米粒子负载在NG上比负载未掺杂石墨烯上催化电化学反应时活性和稳定更高。Pt负载在NG上比负载在石墨烯上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因为它增加了NG的导电性,提高了对Pt的吸附力[7]。最近有报道,在NG上长出的CO3O4纳米晶体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活性[8],这增加了NG催化剂的应用前景。

NG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氮前驱体存在的石墨烯弧光放电法、激光烧蚀、氮或氨等离子处理法[9-11]。所有这些合成方法各有特点,但均能耗高、使用昂贵的设备、反应条件苛刻、处理特殊、反应步骤多。本文以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合成氮杂石墨烯-Pt纳米粒子杂合物的方法。水热法处理GO、甘氨酸(GLY)和硝酸银制备上述杂合物。甘氨酸作为辅助原料,以减少硝酸根离子的用量,使用甘氨酸-硝酸盐混合物在150~200℃发生分解反应。分解产物作为掺杂氮的来源,同时还原表面氧官能团。与Pt负载在未掺杂石墨烯上,NG-纳米粒子杂合物显示出了良好的活性和电催化稳定性。

2.实验部分

2.1NG-Ag催化剂的合成

先采用改进的Hummers方法以天然石墨粉为原料制备GO。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法证实所合成物质为氧化石墨烯[12,13]。GO与甘氨酸、硝酸盐(硝酸银或硝酸钯)按重量比1:2:2的比例溶解于水中。混合物超声处理两个小时,然后倒入氧化铝坩埚。在

氩气保护下,逐渐将温度从室温升到500℃,500℃恒温2h,生成Ag或Pd修饰的氮杂石墨烯。产品直接从坩埚中收集。Pd纳米粒子石墨烯(G-Pd)以同样的方式制备,只是不需要加入氮源甘氨酸。通过ICP分析,石墨烯上负载的Pd纳米粒子浓度为34.4wt%,NG上为55.1wt%。

2.2仪器

使用高分辨率色散拉曼显微镜(1MwHe-Ne激光、波长633nm)记录了合成物质的拉曼光谱。XRD衍射图由高分辨率XRD衍射仪获得。XPS图在西格玛探针XPS上测定,Al Ka射线作为辐射源。TGA分析氮气氛围下TA仪器上分析(升温速率10℃/min)。NG-Ag的表面形态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同时采用Philips-Tecnai F20观察NG-Ag的形貌(操作电压200KV)。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EDX)在EDAX探测器上执行,其安装在FE-SEM上。TEM试样的制备方法是将NG-Ag的水分散体滴加到碳图层铜网格上,然后干燥得到试样。

2.3电化学测试

伏安曲线在传统的三电极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铂电极为对电极,氯化银电极为参比电极(SCE)(0.2V可逆氢电极校准)。工作电极由薄膜法制备。抛光玻璃碳电极(GC、5mm直径)被作为衬底。10微升NG-Pd水性悬浮液滴加到衬底上,80℃干燥形成催化剂层。

3.结果与讨论

将GO、硝酸银和甘氨酸混合,500℃热处理2h,制备得NG-Ag催化剂。FE-SEM 图(见图1a)显示石墨烯上覆盖有纳米颗粒(白点)。NG-Ag的EDX图像显示杂合物上有银的存在。NG-Ag的FE-TEM图像表明修饰有Ag纳米粒子的石墨烯薄片随机地堆放在一起,显示出褶皱的丝绸面纱波浪形状,与原始的石墨烯类似[14,15]。纳米粒子存在于少数石墨烯薄层之间的表面。

采用热重分析法测定了AgNO3–Gly–GO和AgNO3–Gly的热分解过程(见图2)。在约200℃两个都有最大的重量损失,这种损失源于甘氨酸-硝酸盐的分解(通过自燃反应,甘氨酸被硝盐氧化)。AgNO3–Gly–GO更早些的重量损失与GO表面的含氧官能团有关(像OH和COOH)[16,17]。在150℃到200℃之间的重量损失表明甘氨酸-硝酸盐的燃烧和GO的还原同时发生,生成了CO2和NH3气[16,17]。众所周知,甘氨酸-硝酸盐燃烧生成NH3。事实上,基于甘氨酸-硝酸盐的燃烧制备了各种金属粉末和氧化物。最近采用甘氨酸-硝酸盐的燃烧,制备了铜镍合金纳米金属粉末[17]。至于AgNO3–Gly–GO 体系,氨和氮氧化物从甘氨酸-硝酸盐的分解中得到,并作为氮源,同时促进了GO的还原,最终掺氮杂到还原石墨烯的薄层中。

为了了解Ag纳米粒子的形成、GO的还原和石墨烯上氮物种的变换过程,AgNO3–Gly–GO在不同的温度下退火,然后采用XRD、XPS和拉曼光谱进行检测。为进行这些检测,AgNO3–Gly–GO以2℃/min的速率加热到不同的温度(100℃、300℃和500℃),然后再氮气的氛围下恒温2h。检测前氩气保护冷却至室温。AgNO3–Gly–GO

不同温度退火的XRD图见图3.

1—(a)Ag-掺氮石墨烯的FE-SEM图和FE-TEM

图2—AgNO3–Gly–GO和AgNO3–Gly的热分解图谱

图3—AgNO3–Gly–GO不同温度的X射线衍射图

100℃的XRD图在(111)面、(200)面、(220)面、(311)面出现了银的明显峰值,同时还有相应的AgNO3–Gly的峰,这显然说明银纳米粒子的形成。当硝酸银和甘氨酸混合物不含GO在100℃退火时,XRD图上未找到Ag晶体的峰,以此确定了在Ag 离子还原时,GO所起的作用。银离子的还原只有在GO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因为还原时需要GO表面的羟基进行电子传递。在100℃未观察到GO的峰,说明GO已经消失[18]。在200℃,AgNO3–Gly相应的峰消失,说明AgNO3–Gly已经反应(这与TGA 的分析一致)[19]。200℃在2θ大约为25.8°附近显示有一个小宽峰,这可能与石墨烯薄片的堆积有关。在300℃500℃AgNO3–Gly相应的峰彻底地消失,只剩下晶体银和石墨烯相应的峰。

在不同温度退火的AgNO3–Gly–GO的XPS图见图4.。所有试样的C、H、O、N和Ag光电吸收峰都进行了检测。银的3d吸收峰在各个温度和预期的金属银吸收峰一样,集中在368.1ev和374.1ev,与XRD的结果一致[20]。在100℃,高分辨率的C1s的XPS

峰为两个分开的峰,这与含氧基团所占比例较高造成了石墨的氧化有关[21]。当温度提高到300到500℃,C=C占据主导地位,284.5ev处显示出一个单峰,这说明热处理后大量的含氧基团被还原。在高束缚能方向上C1s峰的不对称性加大,表明氮已经进入石墨薄层形成了C-N键[15]。此外,O1s的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温度从100℃升高到500℃,XPS能谱测定的氧原子的组成从39.4%下降到7.38%。说明热处理过程中GO被还原。

AgNO3–Gly–GO 在500℃的热重分析也显示500℃时GO

发生了还原。

图4–XPS 全谱(a )高分辨率的C 1S 图谱;(b )N 1S;(C)AgNO 3–Gly–GO 在不同温度下的光谱;(d )

不同含氮量的NG-Ag 示意图

随着温度变化,石墨烯上氮的形态改变见图4c 。在100℃,N1s 的XPS 图显示在吡咯

吡啶

406.8ev和401.6ev处有两个分开的峰,分别对应硝酸盐上的氮和甘氨酸上的氮。当退火温度提高到300℃,这两峰消失,意味着硝酸盐和甘氨酸的分解(与TGA和XRD结果一致)。400ev处出现一个新吸收峰,标志着吡啶型氮出现。500℃时,吡咯型氮峰强度增加,同时398.8ev处又出现一个新峰,说明有吡啶型氮存在。吡啶型氮的峰强度比吡咯型氮的峰强度更高,说明所合成NG-Ag试样中吡啶型氮含量较高(见图4d)。从XPS 图谱计算得的NG-Ag上氮原子百分含量为13.5%(原子百分比)。这表明,与最近出现的三聚氰胺和尿素合成方法一样,氮杂石墨烯(携带有Ag纳米颗粒)可以通过热处理甘氨酸和硝酸银来合成[15,25]。

在100℃退火的AgNO3–GlY和AgNO3–GLY–GO的拉曼光谱见图5a。AgNO3–GLY 的拉曼光谱在1045cm-1处显示有一个吸收峰,对应银离子聚合物上的硝酸根离子的伸展带。这清楚地表明AgNO3–Gly中硝酸银主要以离子聚合物的形式存在[26]。AgNO3–GLY–GO在1045cm-1处的峰消失,说明GO表面的银离子大部分被还原,因此硝酸银离子聚合物的数量大大的减少。200℃退火的AgNO3–GLY–GO在1300cm-1(D 带)和1600cm-1(G带)处显示出很强的峰带。值得指出的是200℃的G带向高频迁移了15cm-1,这可能与银离子沉积在GO上有关[22,23]。在300℃和500℃,与200℃相比,D带和G带的峰宽扩大。这意味由于氮杂原子的引入和Ag纳米粒子的修饰,C的SP2键型发生了重大变化(与XPS结果一致)。由于氮的掺杂峰展宽,与氮杂碳纳米管的结果相似。此外,NG-Ag的2D带峰在2700cm-1处比单层石墨烯变得更宽,说明热处理让石墨烯薄层减少。所合成NG-Ag的D带和G带的峰强度比率比GO的大。这意味着热处理和掺氮杂后石墨烯的平均尺寸下降。热处理可能沿着活性部位造成一些碎片(无序结构),导致石墨烯薄层变小。I D/I G比值变大就是结构缺位造成的,氮的掺杂引起的边缘缺位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图5-(a)拉曼光谱AgNO3-Gly和AgNO3-Gly-GO在100℃的拉曼光谱;(b)AgNO3-Gly和

AgNO3-Gly-GO在不同光谱中的温度变化图

修饰银纳米粒子和氮杂石墨烯薄层的示意图见图6。含有氧官能团的GO可与银离

石墨烯论文正稿

石墨烯研究进展 雷洪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由于碳原子组成的特殊结构使得石墨烯拥有一系类特殊性能,包括特殊的导热性质,电学性质,力学性质等等。特殊的性质使得石墨烯有在很多领域发展的潜力,因此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石墨烯的一些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领域。 关键词:石墨烯制备方法特性应用领域 Advances in graphene research LEI ho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SCET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Graphene is a new material consisting of a single layer of carbon atoms sheet structure,Because of the special structure of carbon atoms makes graphene has a series of special class performance,Including special thermal properties,electrical properti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etc. Special properties make graphene has the potential in many areas of development,so,it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some of graphene preparation methods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Keywords:graphene preparation methods properties application areas 0引言 自2004年Novoselov,K.S.等使用微机械剥离法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上剥离观测到石墨烯(Graphene)以来,碳元素同素异形体又增加了新的一员.随着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颁给英国曼彻斯特大学51岁的俄裔荷籍教授安德烈.海姆和曾是他的博士生36岁的俄裔英、俄双重国籍的教授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之后,“石墨烯”这一专业名词突然进入人们的眼帘,其独特的性能和优良的性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掀起了一波石墨烯的研究高潮。碳原子呈六角形网状键合的材料“石墨烯”具有很多出色的电特性、热特性以及机械特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模版

吉林化工学院理学院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English Title(Times New Roman ,三号) 学生学号:08810219 学生姓名:袁庚文 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0802 指导教师:赵瑛 职称副教授 起止日期:2012.2.27~2012.3.14 吉林化工学院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1 外文翻译的基本内容 应选择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外文文献(学术期刊网上的),译成中文,与原文装订在一起并独立成册。在毕业答辩前,同论文一起上交。译文字数不应少于3000个汉字。 2 书写规范 2.1 外文翻译的正文格式 正文版心设置为:上边距:3.5厘米,下边距:2.5厘米,左边距:3.5厘米,右边距:2厘米,页眉:2.5厘米,页脚:2厘米。 中文部分正文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正文”,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或者手动设置成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多倍行距1.3,间距:前段、后段均为0行。 这部分工作模板中已经自动设置为缺省值。 2.2标题格式 特别注意:各级标题的具体形式可参照外文原文确定。 1.第一级标题(如:第1章绪论)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1”,居左;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左,字号:三号,1.5倍行距,段后11磅,段前为11磅。 2.第二级标题(如:1.2 摘要与关键词)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2”,居左;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左,字号:四号,1.5倍行距,段后为0,段前0.5行。 3.第三级标题(如:1.2.1 摘要)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3”,居左;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左,字号:小四,1.5倍行距,段后为0,段前0.5行。 标题和后面文字之间空一格(半角)。 3 图表及公式等的格式说明 图表、公式、参考文献等的格式详见《吉林化工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规范及标准模版》中相关的说明。

石墨烯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作业 学生姓名 年级专业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目录 第一部分文献查阅练习 (1) 第二部分文献总结练习 (7) 第三部分科技论文图表练习 (8) 第四部分心得体会 (11)

第一部分文献查阅练习 1、黄毅,陈永胜.石墨烯的功能化及其相关应用.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年第39卷第9期:887-896 摘要:石墨烯是2004年才被发现的一种新型二维平面纳米材料,其特殊的单原子层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丰富而新奇的物理性质.过去几年中,石墨烯已经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国际前沿和热点.在石墨烯的研究和应用中,为了充分发挥其优良性质,并改善其成型加工性(如分散性和溶解性等),必须对石墨烯进行功能化,研究人员也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而有效的工作.但是,关于石墨烯的功能化方面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对各种功能化的方法和效果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如何根据实际需求对石墨烯进行预期和可控的功能化是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重点阐述了石墨烯的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功能化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对功能化石墨烯的应用作了介绍,最后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功能化应用 2、胡耀娟,金娟.石墨烯的制备、功能化及在化学中的应用. 物理化学学报(Wuli Huaxue Xuebao)Acta Phys.-Chim.Sin.,2010,26(8):2073-2086 摘要:石墨烯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具有二维平面结构的碳纳米材料,它的特殊单原子层结构使其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石墨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已成为当前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之一.本文仅就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功能化方法以及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重点阐述石墨烯应用于化学修饰电极、化学电源、催化剂和药物载体以及气体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石墨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制备功能化应用. 3、杨永岗,陈成猛,温月芳.新型炭材料.第23卷第3期 2008年9月:193-200 摘要:石墨烯是单原子厚度的二维碳原子晶体,也是性能优异的新型纳米复合填料。近三年来,石墨烯从概念上的二维材料变成现实材料,在化学和物理学界均引起轰动。通过述评氧化石墨及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结构、改性及其与聚合物的复合,展望了石墨烯及其复合

石墨烯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

石墨烯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石墨烯是近年被发现和合成的一种新型二维碳质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 和新奇的物化性能,在改善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电性能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已成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的热点。综述了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并对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应用 1,材料的基本情况 石墨烯是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碳质材料,是构成其它碳同素异形体的基本单元。石墨烯的理论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用胶带反复剥离高定向热解石墨的方法,得到了稳定存在的石墨烯。石墨烯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理论,使碳的晶体结构形成了从零维的富勒烯、一维的碳纳米管、二维的石墨烯到三维的金刚石和石墨的完整体系。 石墨烯的结构非常稳定。石墨烯内部的碳原子之间的连接很柔韧,当施加外力于石墨烯时,碳原子面会弯曲变形,使得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从而保持结构稳定。这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使石墨烯具有优秀的导热性。石墨烯是构成石墨,木炭,碳纳米管和富勒烯碳同素异形体的基本单元。完美的石墨烯是二维的,它只包括六边形(等角六边形); 如果有五边形和七边形存在,则会构成石墨烯的缺陷。12个五角形石墨烯会共同形成富勒烯。石墨烯卷成圆桶形可以用为碳纳米管 石墨烯的出现在科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人们发现,石墨烯具有非同寻常的导电性能、超出钢铁数十倍的强度和极好的透光性,它的出现有望在现代电子科技领域引发一轮革命。 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石墨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强度最大的材料,据测算如果用石墨烯制成厚度相当于普通食品塑料包装袋厚度的薄膜(厚度约100 纳米),那么它将能承受大约两吨重物品的压力,而不至于断裂,石墨烯是世界上导电性最好的材料。 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高,而电阻率比铜或银更低,为目前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因为它的电阻率极低,电子迁移的速度极快,因此被期待可用来发展出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由于石墨烯实质上是一种透明、良好的导体,也适合用来制造透明触控屏幕、光板、甚至是太阳能电池。石墨烯另一个特性,是能够在常温下观察到量子霍尔效应。 2,最热的应用合成 石墨烯的应用范围广阔。根据石墨烯超薄,强度超大的特性,石墨烯可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 根据其优异的导电性,使它在微电子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石墨烯有可能会成为硅的替代品,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碳元素更高的电子迁移率可以使未来的计算机获得更高的速度。最小最快石墨烯晶体管。2011年4月7日IBM向媒体展示了其最快的石墨烯晶体管,该产品每秒能执行1550亿个循环操作,比之前的试验用晶体管快50%。 石墨烯材料还是一种优良的改性剂,在新能源领域如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方面,由

石墨烯(论文)

石墨烯的制备,特征,性能及应用的研究 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徐涛 010051 摘要: 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存在的二维自由态原子晶体, 它是构筑零维富勒烯、一维碳纳米管、三维体相石墨等sp2 杂化碳的基本结构单元, 具有很多奇异的电子及机械性能。因而吸引了化学、材料等其他领域科学家的高度关注。本文介绍了近几年石墨烯的研究进展, 包括石墨烯的合成、去氧化、化学修饰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内容。石墨烯由于其特殊的电学、热学、力学等性质以及在纳米电子器件、储能材料、光电材料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引起了科学界新一轮的碳! 热潮。分析了近1 年来发表在Science、Nature 等期刊上的关于石墨烯的论文, 对石墨烯制备、表征及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对各种制备技术及表征手段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字: 石墨烯, 制备, 表征, 应用, 石墨烯氧化石墨烯(GO) 功能化石墨烯传感器 碳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有着独特的性质,是所有地球生命的基础。纯碳能以截然不同的形式存在,可以是坚硬的钻石,也可以是柔软的石墨。碳材料是一种地球上较普遍而特殊的材料, 它可以形成硬度较大的金刚石, 也可以形成较软的石墨. 近20 年来, 碳纳米材料一直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 1985 年发现的富勒烯[1]和1991 年

发现的碳纳米管(CNTs)[2]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兴起了研究热潮. 2004 年, Manchester 大学的Geim 小组[3]首次用机械剥离法获得 了单层或薄层的新型二维原子晶体——石墨烯. 石墨烯的发现, 充 实了碳材料家族,形成了从零维的富勒烯、一维的CNTs、二维的石墨 烯到三维的金刚石和石墨的完整体系.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以sp2 杂 化连接的单原子层构成的, 其基本结构单元为有机材料中最稳定的 苯六元环, 其理论厚度仅为0.35 nm, 是目前所发现的最薄的二维材料[3]. 石墨烯是构成其它石墨材料的基本单元, 可以翘曲变成零维 的富勒烯, 卷曲形成一维的CNTs[4-5]或者堆垛成三维的石墨(图1). 这种特殊结构蕴含了丰富而奇特的物理现象, 使石墨烯表现出许多 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 如石墨烯的强度是已测试材料中最高的, 达130 GPa[6], 是钢的100 多倍; 其载流子迁移率达1.5×104 cm2〃V-1〃s-1 [7], 是目前已知的具有最高迁移率的锑化铟材料的2 倍, 超过商用硅片迁移率的10 倍, 在特定条件下(如低温骤冷等), 其迁移率甚至可高达2.5×105 石墨烯的热导率可达5×103W〃m-1〃K-1, 是金刚石的3 倍[. 另外, 石墨烯还具有室温量子霍尔效应(Hall effect)[10]及室温铁磁性[11]等特殊性质. 石墨烯的这些优异性引 起科技界新一轮的“碳”研究热潮, 已有一些综述性文章从不同方面对石墨烯的性质进行了报道.,本文仅根据现有的文献报道对石墨烯 的制备方法、功能化以及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毕业论文 外文翻译#(精选.)

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 题目: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非制度性因素 系部名称:经济管理系专业班级:会计082班 学生姓名:任民学号: 200880444228 指导教师:冯银波教师职称:讲师 年月日

译文: 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非制度性因素 国际商业管理杂志 2009.10 摘要:本文把重点集中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活动,运用西方融资理论,从非制度性因素方面,如融资成本、企业资产类型和质量、盈利能力、行业因素、股权结构因素、财务管理水平和社会文化,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倾向于股权融资的原因,并得出结论,股权融资偏好是上市公司根据中国融资环境的一种合理的选择。最后,针对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提出了一些简明的建议。 关键词:股权融资,非制度性因素,融资成本 一、前言 中国上市公司偏好于股权融资,根据中国证券报的数据显示,1997年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融资金额为95.87亿美元,其中股票融资的比例是72.5%,,在1998年和1999年比例分别为72.6%和72.3%,另一方面,债券融资的比例分别是17.8%,24.9%和25.1%。在这三年,股票融资的比例,在比中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却在下跌。以美国为例,当美国企业需要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于股权融资相比他们宁愿选择债券融资。统计数据显示,从1970年到1985年,美日企业债券融资占了境外融资的91.7%,比股权融资高很多。阎达五等发现,大约中国3/4的上市公司偏好于股权融资。许多研究的学者认为,上市公司按以下顺序进行外部融资:第一个是股票基金,第二个是可转换债券,三是短期债务,最后一个是长期负债。许多研究人员通常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制度性因素。他们认为,上市公司的融资活动违背了西方古典融资理论只是因为那些制度性原因。例如,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当企业需要资金时,他们首先应该转向内部资金(折旧和留存收益),然后再进行债权融资,最后的选择是股票融资。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具体的金融环境激活了企业的这种偏好,并结合了非制度性因素和西方金融理论,尝试解释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

石墨烯薄膜制备方法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石墨烯薄膜制备方法研究 诚信申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生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化工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是用过的材料,其他同志对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承担一切相关责任。本科生签名:日期:年月日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设计(论文)题目:石墨烯薄膜制备方法研究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化工0805 学生:艾东东指导教师(含职称):元炯亮副教授专业负责人:刘晓林 1.设计(论文)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主要任务:(1)利用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 (2)利用电化学还原法制备石墨烯。 主要目标:配置一定浓度的氧化石墨溶液,导电玻璃作为基底,将氧化石墨溶液涂于导电玻璃表面,在恒电压下还原氧化石墨,制得薄层石墨烯。 2.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了解石墨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有关石墨烯的一些制备方法和表征手段,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毕业论文完成后应具备独立进行研究的能力。 3.主要参考文献 [1] 朱宏伟,徐志平,谢丹等.石墨烯-结构、制备方法与性能表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6~45 [2]郭鹏.石墨烯的制备、组装及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0 [3] Hummers W S, Offeman R E, Preparation of graphite oxide[J].J Am Chem Soc, 1958,80(6):1339 4.进度安排 设计(论文)各阶段名称起止日期 1 前期文献查阅并准备开题2012.2.15~2012.2.29 2 进行相关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分析结果2012.3.1~2012.5.1 3 总结实验结果,编写实验论文2012.5.1~2012.5.20 4 完善毕业论文,进行相关的修改2012.5.20~2012.5.30 5 准备毕业答辩及毕业相关的工作2012.5.30~2012.6.5

大学毕业论文---软件专业外文文献中英文翻译

软件专业毕业论文外文文献中英文翻译 Object landscapes and lifetimes Tech nically, OOP is just about abstract data typing, in herita nee, and polymorphism, but other issues can be at least as importa nt. The rema in der of this sect ion will cover these issu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 nt factors is the way objects are created and destroyed. Where is the data for an object and how is the lifetime of the object con trolled? There are differe nt philosophies at work here. C++ takes the approach that con trol of efficie ncy is the most importa nt issue, so it gives the programmer a choice. For maximum run-time speed, the storage and lifetime can be determined while the program is being written, by placing the objects on the stack (these are sometimes called automatic or scoped variables) or in the static storage area. This places a priority on the speed of storage allocatio n and release, and con trol of these can be very valuable in some situati ons. However, you sacrifice flexibility because you must know the exact qua ntity, lifetime, and type of objects while you're writing the program. If you are trying to solve a more general problem such as computer-aided desig n, warehouse man ageme nt, or air-traffic con trol, this is too restrictive. The sec ond approach is to create objects dyn amically in a pool of memory called the heap. In this approach, you don't know un til run-time how many objects you n eed, what their lifetime is, or what their exact type is. Those are determined at the spur of the moment while the program is runnin g. If you n eed a new object, you simply make it on the heap at the point that you n eed it. Because the storage is man aged dyn amically, at run-time, the amount of time required to allocate storage on the heap is sig ni fica ntly Ion ger tha n the time to create storage on the stack. (Creat ing storage on the stack is ofte n a si ngle assembly in structio n to move the stack poin ter dow n, and ano ther to move it back up.) The dyn amic approach makes the gen erally logical assumpti on that objects tend to be complicated, so the extra overhead of finding storage and releas ing that storage will not have an importa nt impact on the creati on of an object .In additi on, the greater flexibility is esse ntial to solve the gen eral program ming problem. Java uses the sec ond approach, exclusive". Every time you want to create an object, you use the new keyword to build a dyn amic in sta nee of that object. There's ano ther issue, however, and that's the lifetime of an object. With Ian guages that allow objects to be created on the stack, the compiler determines how long the object lasts and can automatically destroy it. However, if you create it on the heap the compiler has no kno wledge of its lifetime. In a Ianguage like C++, you must determine programmatically when to destroy the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负载银的掺氮石墨烯概论

学号:10401604 常州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2014届) 外文题目Easy synthesis of nitrogen-doped graphene– silvernanoparticle hybrids by thermal treatment of graphiteoxide with glycine and silver nitrate 译文题目通过水热处理氧化石墨烯、甘氨酸和硝酸银 简便地合成掺氮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物外文出处CARBON50(2012)5148–5155 学生王冰 学院石油化工学院专业班级化工106 校内指导教师罗士平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校外指导老师专业技术职务 二○一四年二月

通过水热处理氧化石墨烯、甘氨酸和硝酸银简便地合成氮杂石墨烯-银纳米 粒子杂合物 Sundar Mayavan,Jun-Bo Sim,Sung-Min Choi 摘要:氮杂石墨烯-银纳米粒子杂合物在500℃通过水热处理氧化石墨烯(GO)、甘氨酸和硝酸银制得。甘氨酸用于还原硝酸根离子,甘氨酸和硝酸根混合物在大约200℃分解。分解的产物可作为掺杂氮的来源。水热处理GO、甘氨酸和硝酸银混合物在100℃可形成银纳米粒子,200℃时GO还原,300℃时产生吡咯型掺氮石墨烯,500℃时生成吡咯型掺氮石墨烯。合成物质中氮原子所占百分比为13.5%.在合成各种纳米金属粒子修饰的氮杂石墨烯方面,该合成方法可能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其在能量储存和能量转换设备方面很有应用价值。 1.引言 石墨烯是所有石墨材料的基本构件,其蜂窝状晶格由单层碳原子排列而成。它表现出与结构有关的独特电子、机械和化学性质,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2630-2965m2g-1)[1–3]。化学掺杂杂原子石墨烯像掺杂氮原子,极大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因其在传感器、燃料电池的催化剂和锂离子电池的电极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4–6]。氮原子的掺杂改变了石墨烯的电子特性和结构特性,导致其电子移动性更强,产生更多的表面缺位。氮原子上孤对电子的存在改进了石墨烯的活性和催化性能。在碱性条件下,与已商业化的Pt催化剂相比,掺氮石墨烯(NG)在氧化还原反应(ORR)中活性更高,稳定性更强[5]。因掺氮石墨烯中氮原子电子接受能力较高,其可以创造出碳正粒子促进氧的吸附,所以NG 在ORR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Pt纳米粒子负载在NG上比负载未掺杂石墨烯上催化电化学反应时活性和稳定更高。Pt负载在NG上比负载在石墨烯上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因为它增加了NG的导电性,提高了对Pt的吸附力[7]。最近有报道,在NG上长出的CO3O4纳米晶体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活性[8],这增加了NG催化剂的应用前景。 NG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氮前驱体存在的石墨烯弧光放电法、激光烧蚀、氮或氨等离子处理法[9-11]。所有这些合成方法各有特点,但均能耗高、使用昂贵的设备、反应条件苛刻、处理特殊、反应步骤多。本文以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合成氮杂石墨烯-Pt纳米粒子杂合物的方法。水热法处理GO、甘氨酸(GLY)和硝酸银制备上述杂合物。甘氨酸作为辅助原料,以减少硝酸根离子的用量,使用甘氨酸-硝酸盐混合物在150~200℃发生分解反应。分解产物作为掺杂氮的来源,同时还原表面氧官能团。与Pt负载在未掺杂石墨烯上,NG-纳米粒子杂合物显示出了良好的活性和电催化稳定性。 2.实验部分 2.1NG-Ag催化剂的合成 先采用改进的Hummers方法以天然石墨粉为原料制备GO。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法证实所合成物质为氧化石墨烯[12,13]。GO与甘氨酸、硝酸盐(硝酸银或硝酸钯)按重量比1:2:2的比例溶解于水中。混合物超声处理两个小时,然后倒入氧化铝坩埚。在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模板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社会保障对国家安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乡二元经济”现象日益凸现,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客观上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并且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农村独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尤其对农村养老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从户籍制度上看,我国居民养老问题可分为城市居民养老和农村居民养老两部分。对于城市居民我国政府已有比较充足的政策与资金投人,使他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能得到较好地照顾,基本实现了社会化养老。而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却日益突出,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迫而又棘手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关于农村养老,许多地区还没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已建立的地区也存在很多缺陷,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体现出来。 (一)人口老龄化加快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中国农村进入老龄社会的步伐日渐加快。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5岁以上的人中农村为5938万,占老龄总人口的67.4%.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徘徊显得极其不协调。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太小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且大多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截止2000年底,全国7400多万农村居民参加了保险,占全部农村居民的11.18%,占成年农村居民的11.59%.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4亿人。而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所以很有必要考虑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中英文对照翻译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英文对照翻译 院(系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 年级班级 04级7班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Infrared Remote Control System Abstract Red outside data correspondence the technique be currently within the scope of world drive extensive usage of a kind of wireless conjunction technique,drive numerous hardware and software platform support. Red outside the transceiver product have cost low, small scaled turn, the baud rate be quick, point to point SSL, be free from electromagnetism thousand Raos etc.characteristics, can realization information at dissimilarity of the product fast, convenience, safely exchange and transmission, at short distance wireless deliver aspect to own very obvious of advantage.Along with red outside the data deliver a technique more and more mature, the cost descend, red outside the transceiver necessarily will get at the short distance communication realm more extensive of application. The purpose that design this system is transmit cu stomer’s operation information with infrared rays for transmit media, then demodulate original signal with receive circuit. It use coding chip to modulate signal and use decoding chip to demodulate signal. The coding chip is PT2262 and decoding chip is PT2272. Both chips are made in Taiwan. Main work principle is that we provide to input the information for the PT2262 with coding keyboard. The input information was coded by PT2262 and loading to high frequent load wave whose frequent is 38 kHz, then modulate infrared transmit dioxide and radiate space outside when it attian enough power. The receive circuit receive the signal and demodulate original information. The original signal was decoded by PT2272, so as to drive some circuit to accomplish

石墨烯相变材料论文

石墨烯相变材料的研究 摘要:随着热管理及热存储技术的发展,储热技术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于此同时寻找高性能的储热材料也成为了研究热潮。近年来,相变材料的发展为储热技术带来了福音,相比于其他热导率低,储热性能差的储热材料,相变材料有着天然的优势。而在相变材料中,石墨烯相变材料是如今发现的储热性能最优异的相变材料,通过将石墨烯作为填充材料,相变材料的储热能力大大提升。 关键词:热存储相变材料储热材料石墨烯 前言: 在热能的存储和利用过程中,常常存在于在供求之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匹配的矛盾,如太阳能的间歇性,电力负荷的峰谷差,周期性工作的大功率器件的散热和工业余热利用等。相变储能材料通过材料相变时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实现能量的储存和利用,可有效解决能量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匹配的矛盾。因此,相变储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具有间歇性或不稳定性的热管理领域,如航空航天大功率器件的管理,周期性间歇式电子工作器件的散热,太阳能利用,电力的“移峰填谷”,工业废热余热的回收利用,民用建筑的采暖及空调的节能领域等。近年来,相变储能技术成为能源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中一个十分活跃的前沿研究方向。相变储能材料具有储能密度大储能释能过程近似恒温的特点。但多数相变储能材料存在热导率低,换热性能差等缺点。采用具有高导热,低密度,耐腐蚀和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的碳材料对其进行强化传热,可有效提高系统换热效率。常用的固-液定型相变储能材料实际上是一类复合相变材料,主要是由两种成分组成:一是工作物质;二是载体基质。工作物质利用它的固-液相变进行储能工作物质可以是各种相变材料,如石蜡,硬脂酸,水合盐,无机盐和金属及其合金材料。载体基质主要是用来保证相变材料的不流动性和可加工性,并对其进行强化传热。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碳材料,它具有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而成的二维蜂窝状紧密堆积结构。它是构建其他维度炭质材料的基本单元。石墨烯本身具有非常高的导热系数,并兼具密度小,膨胀系数低和耐腐蚀等优点有望成为一种理想型散热材料。将石墨烯作为强化传热载体,有可能克服单一相变材料热导率低的缺点,缩短复合体系热响应时间,提高换热效率实现复合材料传热和储热一体化。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以及亲自做实验得出了一些数据和结论。 正文 1.根据同济大学田胜力、张东、肖德炎、向阳等人2006年在《材料开发与应用》上发表的文章,他们对脂肪酸相变储能材料的热循环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试验选用了化学纯的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棕榈酸等四种脂肪酸为研究对象,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测定了经过56次、112次、200次和400次反复热循环的相变材料的融化温度和融化潜热,加速热循环试验结果显示:癸酸融化温度范围变窄了4℃左右,肉豆蔻酸融化温度范围变宽了3℃左右,月桂酸和棕榈酸的融化温度范围变化不明显,其中以棕榈酸的融化温度变化最小。

毕业论文外文资料翻译

毕业论文外文资料翻译题目(宋体三号,居中) 学院(全称,宋体三号,居中) 专业(全称,宋体三号,居中) 班级(宋体三号,居中) 学生(宋体三号,居中) 学号(宋体三号,居中) 指导教师(宋体三号,居中) 二〇一〇年月日(宋体三号,居中,时间与开题时间一致)

(英文原文装订在前)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6, 128(7): 2421-2425. (文献翻译必须在中文译文第一页标明文献出处:即文章是何期刊上发表的,X年X 卷X期,格式如上例所示,四号,右对齐,杂志名加粗。) [点击输入译文题目-标题1,黑体小二] [点击输入作者,宋体小四] [点击输入作者单位,宋体五号] 摘要[点击输入,宋体五号] 关键词[点击输入,宋体五号] 1[点击输入一级标题-标题2,黑体四号] [点击输入正文,宋体小四号,1.25倍行距] 1.1[点击输入二级标题-标题3,黑体小四] [点击输入正文,宋体小四,1.25倍行距] 1.1.1[点击输入三级标题-标题4,黑体小四] [点击输入正文,宋体小四,1.25倍行距] 说明: 1.外文文章必须是正规期刊发表的。 2.翻译后的中文文章必须达到2000字以上,并且是一篇完整文章。 3.必须要有外文翻译的封面,使用学校统一的封面; 封面上的翻译题目要写翻译过来的中文题目; 封面上时间与开题时间一致。 4.外文原文在前,中文翻译在后; 5.中文翻译中要包含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全文以及参考文献,翻译要条理

清晰,中文翻译要与英文一一对应。 6.翻译中的中文文章字体为小四,所有字母、数字均为英文格式下的,中文为宋体, 标准字符间距。 7.原文中的图片和表格可以直接剪切、粘贴,但是表头与图示必须翻译成中文。 8.图表必须居中,文章段落应两端对齐、首行缩进2个汉字字符、1.25倍行距。 例如: 图1. 蛋白质样品的PCA图谱与8-卟啉识别排列分析(a)或16-卟啉识别排列分析(b)。为了得到b 的 数据矩阵,样品用16-卟啉识别排列分析来检测,而a 是通过捕获首八卟啉接收器数据矩阵从 b 中 萃取的。

石墨烯外国文献翻译

石墨烯基础材料的光电特性 Inhwa Jung 在这研究报告中,石墨烯基础材料的光电性能被调查,特别是研究具有氧化石墨单层的石墨烯氧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和它的化学简式与石墨的不同。尽管氧化石墨在一百多年前就被Brodie(在1859年)合成,但直到现在特殊层还没被深入研究,与我们正在研究的石墨烯氧化物比较,物理学家在原始石墨烯(石墨的一个层)发现了卓越的物理输送特性同时也显示石墨烯在纳米电子方面的潜力;这提高我们对包括石墨烯氧化物在内的化学法改变石墨性质的兴趣。 从石墨烯的光学性质方面来看,为了识别和测量石墨烯基底的有效光学性质,由于由硅上的薄介电层组成的基底的作用,一个直截了当的方法被提出。通过这个方法和优化介电层的厚度,获得石墨烯基底独特晶片和基底的的巨大差别。选择合适的光学性能和介电层的厚度,氧化石墨的有效折射率和光学吸收系数可以减少氧化石墨,通过对比预测与实际测量的差别可以获得石墨烯。 椭圆光度法成像是一种为光学成像和表征超薄材料(1nm~)例如特殊化学法改变的石墨烯晶片和少层氧化石墨烯晶片保持电势的方法,单独使用椭圆光度法成像无论能否确定它的光学性质和厚度都是非常有趣的,传统的光谱椭圆光度法也可以应用到比特殊晶片宽数毫米的多层叠加的氧化石墨上。利用两种成像方法得到的结果对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光学性质的差异。观察热处理过的单体和多层叠加,多层叠加和单层的区别类似氧化石墨(无论是特殊晶片还是多层叠加)的对比结果。分别从轮廓仪和AFM得到厚度,解释厚度和光学性质在热处理时会改变的模型被提出。 电学特征是前面提及的异常原始石墨性能基本的技术领域,通过在真空中加热单层石墨氧化物(沉积于基体)对材料的电阻率进行了监测。通过监测随时间和温度响应的电导率能够表明,导电率的变化可能与一个激活的化学过程有关, 并由此可以获得活化能(势垒高度)。通过高达85 S/m的时间温度曝光可以知道单层的氧化石墨的导电率,其次在真空中加热并与气相肼发生化学还原可以成倍地得到更高的导电率,如原始石墨一样,氧化石墨导电率对电场方向很敏感,伏安测量还表明,氧化石墨的电气性能与石墨烯存在差别。 在特殊气体中对石墨氧化物进行初步的灵敏度的测量,结果表明石墨氧化物可以作为传感器的材料,于是用以测量灵敏度和特殊气体浓度的方案被提出和讨论,该方法建立在光学检测上,因此这篇论文会涉及光学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潜在应用。

电气专业毕业论文外文翻译分析解析

本科毕业设计 外文文献及译文 文献、资料题目:Designing Stable Control Loops 文献、资料来源:期刊 文献、资料发表(出版)日期:2010.3.25 院(部):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班姓学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级: 名: 号: 指导教师:翻译日期:2011.3.10

外文文献: Designing Stable Control Loops The objective of this topic is to provide the designer with a practical review of loop compensation techniques applied to switching power supply feedback control. A top-down system approach is taken starting with basic feedback control concepts and leading to step-by-step design procedures,initially applied to a simple buck regulator and then expanded to other topologies and control algorithms. Sample designs are demonstrated with Math cad simulations to illustrate gain and phase margins and their impact on performance analysis. I. I NTRODUCTION Insuring stability of a proposed power supply solution is often one of the more challenging aspects of the design process. Nothing is more disconcerting than to have your lovingly crafted breadboard break into wild oscillations just as its being demonstrated to the boss or customer, but insuring against this unfortunate event takes some analysis which many designers view as formidable. Paths taken by design engineers often emphasize either cut-and-try empirical testing in the laboratory or computer simulations looking for numerical solutions based on complex mathematical models.While both of these approach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feedback theory will usually allow the definition of an acceptable compensation network with a minimum of computational effort. II. S TABILITY D EFINED Fig. 1.Definition of stability Fig. 1 gives a quick illustration of at least one definition of stability. In its simplest terms, a system is stable if, when subjected to a perturbation from some source, its response to tha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