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摄影技术和核型分析
生物制片显微绘图染色体和核型分析技术

(2)观察 描绘前,需要仔细观察标本片,熟悉切片中各种组织的 构造层次,重要鉴别特征的位置、各种组织所占的比例等。
(3)勾画轮廓图 ①用幻灯机或投影仪,将标本片投像于绘图纸上, 调整合适的放大倍数,用3H(2H)铅笔轻轻勾画出各个部位 的轮廓,不清晰的部位在显微镜下,用显微测量加以校正。② 小型材料,可以直接用描绘器进行勾画。③徒手勾画法。
4.药材粉末图绘制法
粉末图是描绘粉末药材中具有鉴别意义的组织碎片、 细胞或细胞内含物形态的特征图。绘制方法如下:
11、脱水透明(上行):用梯度乙醇将溶液逐步过度到无水状 态。 (30%、40%、50%(可过夜)、60%、70% (可过夜)、80%、90%、100%、 50%ETOH+50%PX、100%PX)
12、封片:树脂封片
二、冰冻制片法
冰冻切片
是借助低温冷冻将活体组织或新鲜组织快速 冻结达到一定的硬度进行制片的一种方法。 可省去包埋过程中的一切繁杂手续和时间能 够得到迅速的切片和显微鉴定结果。如手术 中等待冰冻快速病理报告,以病变性质而决 定手术方式和范围。
• 脱水
二甲苯+石蜡
二甲苯
• 切片 • 包埋 • 浸蜡
• 透明
蛋白胶
梯度乙醇
梯度乙醇
• 黏片
• 脱蜡 • 染色 • 封藏
树脂
• 透明
二甲苯
实验关键
1、取材:取材要有代表性,注意取材的时间、部位 和方向。
2、固定:F.A.A.固定液(F=福尔马林:40%甲醛 5ml;A=乙醇50%或70%90ml;A=冰醋酸 5ml),固定时间:10~24h以上。
《核型分析》课件

什么是核型
定义
核型是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形态、大小、着色带等各种细节结构的总和
核型分析的意义
检测染色体异常
如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异常等,帮助确定疾病的诊断和预后
诊断染色体异常相关的疾病
例如唐氏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等
评估遗传风险和胎儿畸形风险
为家族遗传性疾病的筛查和咨询提供依据
核型分析的方法
细胞培养
4 SNP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用于检测基因突变和 多态性
常见的核型异常
1 染色体数目异常
如三体综合征、单体综合征等
2 染色体结构异常
如易位、倒位等
3 染色体多态性
染色体形态上的个体差异,不一定与疾病相关
核型分析的应用场景
1 临床诊断
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2 孕前检查
评估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
《核型分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PT课件
# 核型分析 ## 什么是核型 - 核型是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形态、大小、着色带等各种细节结构的总和 ## 核型分析的意义 - 检测染色体异常,如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异常等 - 诊断染色体异常相关的疾病 - 评估遗传风险和胎儿畸形风险 ## 核型分析的方法 - 细胞培养 - 染色体制备 - 显微镜观察和分析 ## 常用的核型分析方法 - 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 - FISH - CGH - SNP分析
3 生殖医学
辅助人工受孕和试管婴儿等技术的应用
注意事项
1 样本处理应避免影响细胞生长和染色体形态
注意培养条件和操作技巧
2 保护好显微镜和镜头,避免污染和损坏
定期清洁和维护设备
3 注意保护个人安全,注意实验室规范及操作规程的规定
核型分析的名词解释

核型分析的名词解释核型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生物体的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科学技术。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生物体的染色体,可以揭示生物的遗传特征和变异情况。
核型分析在遗传学、进化生物学和临床诊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一、染色体(Chromosomes)染色体是存在于生物体细胞核中的一种结构,它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负责传递遗传信息。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生命的基本遗传物质的载体。
不同的生物体在核型的组成和数量上存在差异。
二、核型(Karyotype)核型指的是染色体在形态、数量和排列等方面的特征和组成的总和。
核型分析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状、大小和染色带模式等特征,可以确定生物体的核型。
三、核型分析的方法1. 染色体制备: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将细胞核膜破坏,使染色体在细胞溶胞液中释放出来,并经过染色处理,使其可见。
2. 染色体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排列的特征。
染色体的形态有单体、二体和高度压缩的槽状等不同类型。
3. 序数测量:测量染色体的长度、臂比和染色体关联性等特征,以得出染色体的数值特征。
四、核型分析的意义1. 遗传学研究:核型分析可以揭示遗传物质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和变异情况,为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2. 进化生物学研究:通过对不同物种的核型进行比较,可以了解物种的进化关系和起源。
3. 临床诊断:核型分析可以帮助诊断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疾病,为遗传咨询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4. 物种鉴定:通过核型分析,可以鉴定不同物种的核型特征,为物种分类和鉴别提供依据。
五、核型异常核型异常是指染色体结构或数量的异常变化,包括缺失、重复、断裂、交换、显性隐性等不同类型的变异。
核型异常在一些遗传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唐氏综合征和染色体性遗传病等。
六、应用前景和局限核型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遗传学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核型分析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然而,核型分析目前还存在一些局限,如染色体结构的解析度有限、技术操作的复杂性等。
核型分析

核型分析核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遗传学研究方法,用于确定一个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和结构。
通过核型分析,可以揭示患者的染色体异常情况,从而帮助医生诊断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本文将对核型分析的原理、方法以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核型是指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我们通常说的"46条染色体"就是指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核型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然而,染色体异常比较常见,包括缺失、重复、倒置、易位等不同类型的变异。
这些变异会引起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导致特定的遗传病。
核型分析的原理就是通过检测和分析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来确定染色体异常的存在。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核型分析方法是染色体标本的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
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需要从患者的淋巴细胞、羊水细胞或胎盘组织等样本中提取染色体,然后经过染色、显微镜观察和拍照记录,最后进行形态和数量的分析。
为了提高核型分析的准确性和敏感性,科学家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
其中,最常用的是高分辨率核型分析技术,例如带高分辨率G带染色或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这些技术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和辨别染色体的细微结构,从而检测到更小的染色体缺失和重复。
核型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核型分析是遗传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通过核型分析,医生可以确定染色体异常与具体疾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遗传咨询。
其次,核型分析也可以在妊娠期进行胎儿遗传学筛查,帮助预测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从而为家庭提供更合适的生育决策。
此外,核型分析还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种质资源评价和生物进化研究等领域。
虽然核型分析在遗传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核型分析需要采集样本并进行细胞培养,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
此外,核型分析只能检测到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变异,无法检测到基因突变等其他类型的遗传异常。
所以,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结合其他遗传学检测方法来全面评估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病的风险。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实验原理核型(Karyotype)一词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由苏联学者T. A. Levzky 等人提出。
核型分析的发展有三项技术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1952年美籍华人细胞学家徐道觉发现的低渗处理技术,使中期细胞的染色体分散良好,便于观察;二是秋水仙素的应用便于富集中期细胞分裂相;三是植物凝集素(PHA)刺激血淋巴细胞转化、分裂,使以血培养方法观察动物及人的染色体成为可能。
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等。
核型分析是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排队、配对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
核型分析对于探讨人类遗传病的机制、物种亲缘关系与进化、远缘杂种的鉴定等都有重要意义。
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描绘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称为核型模式图,它代表一个物种的核型模式。
1960年,丹佛会议上,提出了人类有丝分裂染色体命名标准体制草案,为以后的所有命名方法奠定了基础。
1963年,伦敦会议上,正式批准Patan 提出的A、B、C、D、E、F、G七个字母表示七组染色体的分类法。
1966年,芝加哥会议上,提出人类染色体组和畸变速记符号的标准命名体制。
A组(1-3号)1号:最大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长臂靠近着丝粒外有次缢痕。
2号:最大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3号:中央着丝粒染色体,比1号小三分之一。
B组(4-5号):为较大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二者不易区分。
C组(6-12号,X):中等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彼此难区分。
6、7、9、11号:着丝粒略近中央。
8、10、12号:偏离中央。
9号:q有次缢痕。
X位于6、7之间。
D组(13-15号):中等近端着丝点染色体,p常有随体。
E组(16-18号)16号:中等中央着丝粒染色体,q上有次缢痕。
17号:较小,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18号:较小,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p比17号更短。
实验六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每个染色体长度 单倍染色体长度
×100%
(2)臂指数(arm index),指长臂与短臂之比。
按Levan(1964)划分标准,臂指数在1.0~1.7之间为中部 着丝粒染色体,1.7~3.0之间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3.0~7.0 之间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7.0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3)着丝粒指数(centromere index),指短臂占 该染色体长度的比率,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实验六 人染色体核型分析
一、实 验 目 的
掌握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 了解人类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特征。
二、实 验 原 理
核型(Karyotype)是指一个细胞内有 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表型,如:数 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等。 通常将显微摄影得到的照片进行剪贴, 使整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构成 图像。以核型图(karyogram)的方式表示。 有四种方法:
A:1,2,3对染色体,体积大,易于区别,有中 央着丝粒。第2对的着丝粒略偏离中央。无随 体,1号常见次缢痕。 B:4,5两对,体积大,有亚中部着丝粒,无随 体,彼此不易区分。 C:包括6—12对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中等大小, 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6对的着丝粒靠近 中央,X染色体大小接近介于第6,7对之间。 第9对染色体长臂上有一次缢痕,第11对染色 体的短臂较长,第12对染色体的短臂较短。
R带:与G带明暗相反(Reverse G-bands)
目前所用的R显带方法是RBG法 (R-band by BrdU using Giemsa),即经BrdU处理后用 Giemsa染色。 意义: G带染色体的两末端都不显示深染,而在 R带中则被染上深色,因此R带有利测定染色体 长度和末端区域结构的变化。对揭示染色体末端 缺失、重复、易位和断裂点的异常等有很高的价 值。
核型分析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核型分析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核型分析是通过检测和分析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形态和结构,以揭示遗传疾病、先天异常或肿瘤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其操作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细胞培养:从患者的组织样本中获得细胞,并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胞,使其达到足够数量和活力。
2. 细胞采样:获取足够数量的细胞样本,通常通过采用组织切片、血液或其他体液。
对于肿瘤组织,可以通过活检或手术获取样本。
3. 染色体制备:细胞样本经处理后制备成染色体悬液,染色处理可以使用各种染色体染料,如吉姆萨染料。
4. 镜检和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数量、大小、形态和结构,对染色体进行分类、编号和描述。
5. 图像记录和分析:通过摄像系统或数字图像技术记录染色体的照片和图像,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6. 结果解释和报告:根据染色体分析结果,解释细胞染色体的情况,并形成检测报告,作为辅助临床诊断或研究的依据。
核型分析通常需要在专业的实验室中进行,依赖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分析。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一、本文概述植物核型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遗传学技术,对于揭示植物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变异,以及理解植物进化和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植物核型分析在标准化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通过分析当前植物核型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标准化建议,以期推动植物核型分析技术的规范化和准确化,为植物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文章将首先介绍植物核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然后分析当前植物核型分析标准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接着提出具体的标准化建议,包括样本采集、预处理、核型制备、观察和分析等方面的标准化要求,最后展望植物核型分析标准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期望能够为植物核型分析技术的标准化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二、植物核型分析的基本概念植物核型分析是一种对植物细胞核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量进行研究的生物技术。
核型,即细胞核内所有染色体的集合,反映了物种的遗传信息及其组织方式。
通过核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染色体的数量、形态、大小和结构,从而揭示物种的遗传特性、亲缘关系、进化历程和染色体变异等信息。
核型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染色体制备、显带技术、显微观察和图像分析。
通过特定的细胞处理方法,如秋水仙碱阻断细胞分裂,我们可以获得含有中期染色体的细胞样本。
然后,利用显带技术,如Giemsa 染色、C带技术等,使染色体呈现出明显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便于观察和计数。
接着,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获取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等基本信息。
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我们可以对染色体进行精确测量和统计分析。
在核型分析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注意。
首先是染色体组型,它是指一个体细胞中所有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的总和,反映了物种的遗传基础。
其次是染色体带型,它是指染色体经过显带技术处理后呈现出的特定图案,有助于识别和区分不同的染色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按分类标准编号排列,用胶水将染色体按顺序贴在 一张硬纸板上。参见表23-2和图(23-2)。
表23-2 Denver-London-Chicago-Paris系统人类染色体核型分组及形态特征规定
(二)人染色体核型分析
1.选择较好的人淋巴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标本,在显微镜下 用油镜观察,选择分散好、形态好的中期染色体进行显微摄 影,并将照片放大(方法同上)。
2.将放大照片上的1个细胞的全部染色体一一剪下。
3.测量并计算各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着丝粒指数 填入表23-1。
表23-1 染色体测量表
着丝粒指数在50.0-37.5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7.5- 25.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25.0-12.5之间为亚端部 着丝粒染色体,12.5-0.0者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4)染色体臂数 是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的;端部着 丝粒染色体,其臂数计为1个,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臂数计为2个。
(2)臂指数 指长臂同短臂的比率,又称臂比:
臂指数=长臂的长度/短臂的长度
臂指数在1.0-1.7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7-3.0之间 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0-7.0之间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 体,>7.0者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3)着丝粒指数 指短臂占整条染色体长度的比率,它决 走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组号 染色体号 形态大小 着丝粒位置
A
1-3
B
4-5
C
6-12+X
D
13-15
E
16-18
F
19-20
G
21-22+Y
最大 次大 中等 中等 小 次小 最小
中部着丝粒 亚中部着丝粒 亚中部着丝粒 端部着丝粒 亚端部着丝粒 中部着丝粒 端部着丝粒
随体 次缢痕
无
常见于1
无
无
常见于9
+s
偶见于13
无
无
+s
(4)停显 显影完后,立即取出在停显液中晃动几下。
(5)定影
停显后,转入定影液中定影15-20 min,此时
可开灯观察效果。
(6)水洗 流水冲洗30 min左右。
(7)上光 将冲洗好的像纸稍稍沥干,将药膜面贴在上 光机的上光板上,滚压,以免留下气泡,然后加热。上好光 后,像纸会自动从上光板上脱落。如果用的是涂塑像纸,则 不用上光,晾干压平即可。
目的与内容
(一)目的 1.了解显微摄影的基本操作程序和工作原理、负片的
冲洗方法以及底片的放大技术。 2.了解并掌握人类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形态与核型分析Fra bibliotek法。 (二)内容
1.拍摄人淋巴细胞染色体分裂相,冲洗、放大照片。 2.观察人染色体的数目、形态,进行核型分析。
材料与用品
(一)材料 人淋巴细胞染色体分裂相玻片标本。 (二)用品
(4)定影 倒出停显液后,立即注人定影液,不时轻轻摇 晃。20℃定影15 min。
(5)水洗 定影时间到后,打开显影罐,取出轴心,放人 塑料盆中,流水冲洗30 min以上。
(6)晾干 水洗完毕后,将胶卷取出、挂起、晾干,注 意勿与尖锐物品接触,以免划伤药膜。
3.黑白底片的放大(在暗室中进行)
(1)将显影液D-72,停显液和定影液按顺序分别倒人各塑料 盘中,各放1个竹夹,注意不要混用。在红光下,将放大纸 剪切成合适大小。
在一些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中,除了着丝粒(也称为主缢痕) 外,有时还能看到一段稍窄的淡染区,叫次缢痕。描述染色 体的基本形态学特征有4个重要的参数:
(1)相对长度 指单个染色体的长度与包括X染色体在内的 单倍染色体总长度之比,以百分率(或千分率)表示:
相对长度=〔每条染色体长度/(单倍常染色体+X染色 体的总长)ⅹ100(或1000)
(2)显影 将自来水从显影罐顶部罐口注人,轻轻摇晃, 使胶卷药膜润湿,立即倒出水。从罐口倒入显影液,使显影 液能浸没胶卷,轻轻摇晃,使胶卷药膜充分接触显影液。采 用D-76显影液20℃需要显影12-18 min,而D-72显影液 20℃需显影5 min。显影时间到后,立即倒出显影液。
(3)停显 倒出显影液后,立即注人SB-1停显液,轻轻 摇晃,处理10s,倒出停显液。
鉴别程度
可鉴定 不易 难鉴定 难鉴定 可鉴定 不易 难鉴定
作业与思考
1.提交拍摄的人淋巴细胞染色体分裂相放大照片1张。 2.排列人的核型,绘出染色体形态的模式图,在核型分析 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返回
返回
(2)曝光 将底片放人放大机的玻璃底片夹中,根据所需 照片的尺寸,升降放大机机头,调节焦距使图像清晰。然后 将红色滤色片转到镜头中央,挡住光线。取出裁好的放大纸 压在放大尺下(光滑的药面向上),再移开红色滤色片,开 始曝光。曝光时间预先需用小放大纸条试样后确定,可用定 时器或默数数字的方法计时。
(3)显影 曝光后,将放大纸放人显影液,在红光下用竹 夹不时轻轻翻动像纸,注意观察影像的出现,影像完全出现 后(在红光下需要稍深一些).取出,稍沥一下。
2.黑白底片冲洗
(1)装罐 将胶卷和显影罐放人暗袋,拉上拉链、按上按 扣,以免漏光。双手伸人暗袋,打开暗盒。左手拿片芯,右 手持胶卷边沿,在片芯上从内向外装片。装片时右手轻捏使 胶卷成弓形便于装片,左手则缓缓逆时针方向转动,使胶卷 卷入片芯的槽中,避免使胶卷粘贴在一起。然后将片芯装人 显影罐,盖紧罐盖后打开暗袋,取出显影罐。 **正式操作以 前,可用废胶卷练习操作。
(3)将快门线旋在相机快门按钮上,扳动收片轴,上紧快门。
(4)把显微镜摄影接筒中的分光棱镜推拉杆拉出到位,使光路通向相机。
(5)曝光按下快门,按所需时间进行曝光。记录所拍摄的内容和拍摄条件 备查。**拍摄前由教师进行试拍,确定大致的拍摄条件。
(6)拍摄完毕,取下相机,按下倒片按钮,按箭头方向旋转倒片轴,至猛 然感觉阻力消失,则胶卷已倒人暗盒,打开相机后盖,取出胶卷。
由学生根据实验需要自行准备。
操作与观察
(一)显徽摄影技术
1.显微摄影
(1)装上显微镜上的相机机身,打开照相机后盖,将35mm黑白胶卷片头 齿孔与收片轴上的齿对好,盖上后盖,扳动收片轴,观察倒片轴是否跟随 转动,如果不动,需要重装胶卷。按下快门(第1张底片已曝光)。
(2)显微镜观察人淋巴细胞染色体分裂相标本,选取所要拍摄的图像,调 节标本移动器,使其位于视野中央。调节显微镜的细调焦螺旋使图像达到 最清晰。
编号 长臂 短臂 全长
相对长度 臂比 着丝粒指数
1 2 3
单倍染色体总长度=——————
主要观察染色体的长短、着丝点的位置、染色体臂的长
短、有无随体等,其中以着丝点的位置最为重要。中期染色 体中2个染色单体已分离,但着丝粒还未分开,2条染色单体 相连于着丝粒。着丝粒为一淡染区,从着丝粒向两端是染色 体的两臂,染色体被着丝粒分隔成短臂(p)和长臂(q)。 根据着丝粒位置,可将染色体分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和端 部着丝粒染色体(t)4种。(图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