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及矫治(整理)

合集下载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探析及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探析及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探析及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社会治安形成了极大的隐患,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针对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期达到运用全社会的力量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认识模糊德育偏失。

我们一直亲昵地把少年儿童称为祖国的花朵,是因为他们纯洁可爱,天真无邪,是整个社会的未来。

但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仅滨城区检察院近两年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0余起80余人,占到整个刑事案件的10%,这些娇艳的花朵在被病毒感染后,疯狂地实施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罪恶行为,给社会形成了极大隐患。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而有必要对未成年人参与违法犯罪的心理进行深入探析,以期找出症结,对症下药,预防和减少该类犯罪的发生。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1.对犯罪风险的心理认识有偏差。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象“杀人偿命”之类的道理为人们所共知,对于青少年犯罪人而言以上这个道理也自然懂得,但是一些青少年犯罪人由于法律意识淡漠,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对自身犯罪行为理应受到的刑事处罚非常模糊,因此在其犯罪前虽然知道犯罪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但究竟什么样的风险了解不多。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过低地估计了自身犯罪的风险程度,对真实的犯罪风险缺乏了解。

2、冲动心理使犯罪的青少年往往不计后果。

由于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在酒后、同伙的唆使下或者在受到他人的挑衅、引诱或攻击时,一般会出现反常心理,由于瞬间的冲动,一时失去理智,从而情不自禁地实施了犯罪行为,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

3、结伙犯罪和模仿作案的心理非常突出。

由于单独作案成功率低,而群体作案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成功率高。

未成年人多数是与同校、同村、同爱好的同龄人共同作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发现不少由在校生组成的带有浓厚封建行帮色彩的犯罪团伙,有的还参加带有黑恶性质的犯罪团伙。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增多。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主要是心理原因,因此需要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卑感许多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在内心深处存在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缺陷,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让他们难以适应生活,常常会采取过激的手段来证明自己,从而发展成犯罪行为。

2. 情绪不稳定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对生活产生负面情绪。

他们很难处理这些情绪,常常会采用犯罪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此外,他们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会随意跟从别人的行为。

3. 社交障碍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存在社交障碍,他们不擅长与人交流,也没有正常的社交网络。

这些的情况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内在的信心和个人主观能力,从而选择犯罪来实现他们内在的期望。

二、干预策略针对青少年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应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以下是几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1. 情感治疗情感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情感化的支持和理解来治疗精神疾病。

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缺乏家庭关爱和安全感,情感治疗可以通过建立温暖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消除对社会的敌对感,从而走上正康状。

2.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犯罪分子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的群体中,青少年犯罪者可以学习如何正确的与他人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解决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矛盾难题。

这种训练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犯罪倾向。

3. 建立亲子关系家庭和家长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因素。

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于塑造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态度,如果家庭不健全,家长态度不端正,将对他们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亲子关系是防控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因此,需要以心理干预为基础,采用多种干预策略来支持青少年犯罪者生活安定和成长发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的方面。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会给他们自己的未来带来负面的影响,还会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

因此,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寻找适合的辅导方法,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此问题的辅导方法。

一、心理分析1. 社会影响: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压力、家庭矛盾、同伴圈子以及媒体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和挫折感,进而诱发犯罪行为。

2. 心理发展: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相对不成熟。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特别是亲近的同龄人和媒体的影响,去尝试一些违法和危险的行为。

3. 自我认同:青少年通常在此阶段努力塑造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如果他们在家庭或社交圈中感到被忽视或不被认同,他们可能会寻求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取尊重和关注。

4. 情绪问题:青少年经常面临情绪波动,包括愤怒、沮丧、孤独等。

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和引导,可能会导致他们选择犯罪来宣泄情绪或寻求刺激感。

二、辅导方法1. 预防教育: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十分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正向的价值观培养,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白犯罪行为的后果。

2. 心理辅导: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至关重要。

通过个人或群体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家庭支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预防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变化,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

4. 社会参与: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一些积极的社会参与机会是非常有效的辅导方法。

通过参与义工活动、俱乐部和社区服务等,青少年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5. 合法刺激替代:为了满足青少年对刺激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合法的替代活动。

犯罪青少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矫治

犯罪青少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矫治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五、个性方面: 邓芸菁还发现,犯罪类型、地域、家庭的
完整性对少年犯人格特征的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 响。 (一)犯罪类型: 少年盗窃犯和抢劫犯与数罪并罚少年:高外倾性、 高神经性和低掩饰性。 强奸犯是低神经性和高外倾性, 少年伤害犯是高外倾性。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五个性方面:
(二)地域:城市少年犯在精神质维度上的得分 显著高于农村少年犯 ,而在掩饰性维度上的得分显 著低于农村少年犯 ,其它维度无显著差异。 (三)家庭完整性:来自不完全家庭少年犯在神 经质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完全家庭的少年 犯 ,其余维度上未见显著差异。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四、动机方面 动机是引起、维持、 推动、导向人进行某 项活动的内在动因, 需要和欲望是其产生 的基础。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四、行为方面
犯罪行为是指由行为 主体基于其意志自由 而实施的具有法律侵 害性的身体举止。 犯罪行为是个体犯罪 心理的外化,间接体 现着行为主体的心理 特征。
合作学习: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应、共同实施这些 技能 ,通过实践和正确反馈,完成教育目标
2020/12/20
21
社会技能训练的要素
三、采用生动活泼的训练方法,教授行之有效的技能内 容, 是运用社会技能训练矫治青少年犯罪的核心。
教育内容:交往的技能,日常生活和维护生存的技能,如何选择职 业和职业发展等。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矫治
主讲人:陈洁
2013.5.8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认知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缺乏自觉性和计划性及缺乏 理性思维能力。
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感知具 有很强的敏感性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二、情绪情感方面
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 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 度体验;情感则特指个体深 刻而稳定的体验和感受 。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第一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

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不断从犯罪心理角度研究分析犯罪动机,从发案特点寻求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对策,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新路子。

一、犯罪现状透视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特点:1、团伙犯罪增多。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团伙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等),他们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结伙成帮、结帮成派,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2、暴力犯罪突出。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轻,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仅凭一时冲动陷入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纵火等暴力型犯罪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待到如梦初醒时,后悔晚矣!3、犯罪类型多样。

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类型也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一些新类型案件(如:绑架勒索、抢劫汽车、吸毒贩毒等)也有所涉足。

4、犯罪年龄下降。

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犯罪占据了相当比例,犯罪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初犯年龄越来越小。

二、犯罪心理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好奇心理。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是未成年人的天性。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辨别良莠的能力弱,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容易随心所欲,误入歧途。

由于好奇心理引发的犯罪类型主要是:吸毒、色情暴力、网络等。

2、逆反心理。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时期,对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的一些不当做法不堪忍受,易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容易诱发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长教育不当,表现为过于严格、过于溺爱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忍受不了;二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造成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进行反抗;三是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优等生的教育,而忽视差生的教育,容易使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心理类型、成因和预防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公众对青少年犯罪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1.1 社会适应困难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们常常有自卑、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缺乏社交技能,不愿意与人交流。

1.2 冲动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行动前缺乏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犯罪。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泛泛之谈的想法,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行动。

1.3 自我控制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弱,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引导,较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不良娱乐活动,且容易被周围的坏人所诱导和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2.1 家庭教育问题超保护或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行为。

2.2 情感问题青少年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感情烦恼、追求认同等问题,若无人关注、支持及理解的话,则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产生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问题现代社会中,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在学校、网络等环境中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3.1 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要给予青少年及时的关注和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

3.2 帮助青少年解决情感问题支持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婚恋观念、自信和自尊,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使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3 增强社会防范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减少网络中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着力营造一种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由于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心理、社会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矫正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矫正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矫正第一章: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对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庭造成伤害,也是对青少年自己未来发展的危害。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冲突行为和暴力事件的发生,更是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如何进行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分析和矫正,也成为治理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和行为特征出发,探讨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原因和矫治方法,旨在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参考。

第二章: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的特征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心理心理青少年处于成长时期,在心理上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通过行动来发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但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做事冲动,缺乏理性思考,容易受到身边环境、同伴群体和媒体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青少年也常常需要通过符合正义的行为来展现自己,从而得到社会认可,这种需求常常使青少年在行为上表现出极端性和冲动性。

二、行为特征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是较为明显的,他们通常表现出以下特点:1. 学习成绩不佳,常常被老师、家长和同学忽略,缺乏自信和自尊的支撑。

2. 家庭问题较多,缺乏关注和父母的指导,家庭氛围不和谐,难以与家庭成员沟通。

3. 社会环境和同龄人的影响,不良同伴的诱导和压力使其产生了对社会常规和法律的无知和忽视,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

4. 价值观的扭曲,他们对于钱财和物质的欲望过于强烈,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

第三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非常复杂,其发生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多个方面有关。

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青少年犯罪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风气的不良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等都是青少年犯罪的深层原因。

社区治理不力,社会犯罪的频繁发生使得青少年犯罪成为了一种社会习惯。

同时现代社会购买力充足,又没有了强烈的文化法治教育,导致了青少年盲目追求物质的虚荣心理、丧失理性、必须依靠消费品来满足需求的心理。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在当今的社会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于犯罪分子本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以便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一、社会心理学分析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具有复杂原因和深层次社会心理学原因的行为,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等都会让青少年感到身心俱疲,而犯罪行为往往可以成为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

其次,青少年的心智发育还不够完全,他们的判断力、自控力和责任感往往比成年人差很多,这也导致了他们对于社会(包括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清晰、理性不够充分,更容易受到不良的外部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再者,现代社会价值观和文化思潮的变化,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时期社会上崇尚英雄主义和暴力,青少年可能被这种价值观左右,以暴力和犯罪行为来展现自己的“强大”。

以上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原因,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青少年犯罪在社会中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情况非常不容乐观。

二、防控策略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我们需要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防控措施:1.教育方式: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增加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让青少年了解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危害,切实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责任感。

2.心理卫生:通过心理医生的辅导和指导,帮助青少年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和治疗。

适当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关怀: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家庭成员应该关心孩子的实际情况,防止一些饱受压力影响的青少年选择不正当的途径来释放心理负担,从而造成不良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及矫治[内容提要]: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日益严重,让我们不得不沉思:到底是什么驱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本文中笔者就自己作为青少年的心理加之一些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资料,粗略地分析一下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及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矫治。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违法犯罪犯罪心理矫治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始终高发。

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逐渐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犯罪动机简单,手段残酷,结伙作案,社会危害性大。

因此,客观准确的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并正确有效的矫治青少年罪犯是预防青少年罪犯再犯罪使其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理论依据和重要前提,对维持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浅析青少年犯罪与其他犯罪一样,也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在个别青少年中身上的集中反映,既有青少年自身心理、性格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外因各种复杂的客观因素,下面首先谈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的主要原因:(一)、自身素质不高,认知能力不足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1、模仿好奇心理的扭曲青少年好奇心理,喜欢模仿,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善与恶的选择,而恶的事物往往是披着美丽外表的,而青少年由于涉世不深,对法律了解不多,往往法制观念淡薄,对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好奇心的驱使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神秘感,激起想尝试的愿望。

一旦受到不良影视作品、网络、暴力行为或犯罪分子的唆使与诱惑,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当前,电视节目中有不少“暴力镜头”,青少年分辨能力差,抵制能力弱,受封建“行帮”思想的影响,甘为哥们赴汤蹈火,两肋插刀。

常常为哥们去打架斗殴、抢劫、盗窃,甚至行凶杀人。

他们将好胜心的满足建立在暴力与他人的痛苦之上。

这种好胜心的扭曲和演变,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又一因素2、拜金攀比心理的恶性膨胀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些青少年爱慕虚荣,讲排场,摆阔气,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夜暴富,因而会绞尽脑汁,下择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在这种攀比心理支配下,他们容易偏激,易冲动,不计后果。

有的逞好胜、头脑简单,分辩是非能力差,稍被唆使就容易上当,偏离正道,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道路。

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娇惯、溺爱,使子女养成任性、自大、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

同时,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来讲,若强烈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往往会产生低收入与高消费的矛盾,在心理上出现挫折感,为达到这种不正常心理的平衡,便走上偷、抢、骗的犯罪道路。

3、逆反扭曲心理的强化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多变期,渴望成长,渴望独立,而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家长的束缚、管制与青少年的心理发生矛盾,特别是—些成绩差、品行不良的青少年,在学校受到老师的训斥,遭到同学的白眼,在家里还要受到父母的责骂,但他们的自尊心极强,在遭到学校或社会不公正对待时,不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反而迁怒社会,仇视比自己强的同学,仇视自己认为看不惯的人。

部分老师对“双差生”讽刺挖苦、打骂体罚或放任不管也是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好胜心理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

4、嫉妒心理的日益失控嫉妒是人的天敌,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嫉妒心,但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嫉妒心不加控制,就如脱僵的野马,报复、陷害在学习方面或其他方面强于自己的人,报复、伤害老师、同学、社会,极易发生杀人和故意伤害犯罪,产生严重的后果。

5、性心理的扭曲青少年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神秘感和“尝试欲”。

在人性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少数青少年的性心理产生了扭曲,偷看色情书刊、录像,甚至想模仿尝试其中的情节来寻求刺激。

这种扭曲心理的不断强化,一旦条件适宜,少数青少年会失去控制能力,实施攻击性的“性发泄”,走向性犯罪。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为青少年犯罪推波助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

父母善良、正直的品行会给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

反之,父母奸诈、粗狂、残暴的性格会使子女学习、效仿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2、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3、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4、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5、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人们总结的一句话:“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在江苏有一起三名未成年人强奸案,三个被告人的家庭都是离异家庭,其共性是对孩子过度关爱。

在法庭教育时,这三个孩子的父母都痛哭流涕,表示以后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和教育。

(三)、学校教育的失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我国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学校教育没有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据调查发现,近70%的少年犯超过了一条由学生变为流生,再由流生沦为犯罪的道路。

被调查的少年犯中,在校成绩好的占2.97%;成绩一般的占31.68%;成绩差的占56.44%,还有8.91%说不出成绩好坏。

这种现象的产生,不能不说与学校教育有极大关系。

1、教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学校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不少学校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片面追求升学率。

学校、班级三、六、九等的划分,被划为“另类”的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破罐子破摔,有的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在违法犯罪的在校学生中,这样的学生占据多数。

2、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分,是教育、挽救学生的一种手段,如若使用的恰当,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使之不敢再犯;若使用的不恰当,则会使受处分的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从此自暴自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8岁的黑帮老大王某在其自述中谈到:有一次上课迟到,老师罚我在教室的角落里举砖头,我心里发狠就用砖头一下砸在一张课桌上。

老师上来就踢了我一脚,我和他打了起来。

就这样,我被学校记大过处分。

我认真学习的日子也随之结束了。

我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混在一起,整天寻衅滋事。

3、学校生活枯燥单调,少数教师师德不彰青少年时代是人生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身心成长迅速,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他们需要七色阳光,需要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然而有许多学校就连这些最起码的需要都满足不了,枯燥单调的学校生活使得青少年学生感到生活于其中实在是太没劲了,于是乎,他们常常将自己旺盛的精力发泄到不该发泄的地方,一失足成千古恨。

4、缺乏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学校缺乏对其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

当前,有些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教育制度方面存在缺陷。

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

追根究底,主要在于学校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流于形式。

某地尚未满16周岁的中学生王某、李某两人合谋绑架同班同学钱某,因勒索5万元没能得逞而持尖刀连续捅钱某50余刀致其死亡。

原来,王某、李某两人稚气未脱,认为自己这个年龄杀人后,只要赔几个钱就可,不用负刑事责任。

(四)、社会环境的污染,使青少年不能明辨是非社会上的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

社会上的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

1、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文化市场中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凶杀、封建迷信、淫秽色情以及其他有损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内容。

同时,各级电视传媒大量引入港澳台影视作品,其中不乏渲染暴力凶杀、淫秽色情的情节,这些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和贪图享乐的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当前,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而疯狂作案。

随着对外开放,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腐朽思想生活方式也象苍蝇一样飞了进来,在青少年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青少年身心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吸收能力强,而批判、辨别能力差,容易把坏的当成好的去仿效和追求。

加上我们缺乏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为追求物质精神享受而不惜铤而走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2、腐败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上请客送礼、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产生怀疑和矛盾心理,失去了是非观念,甚至对正确的东西也持怀疑态度。

有的违法犯罪分子毫不隐瞒的说:“人活着就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能贪污的贪污,能受贿的受贿,我不能贪污也没条件受贿,只好采用笨重的办法去偷去抢。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这种人藐视国法,大胆作案,抓住了坐几年牢,抓不住算我走运,吃喝几顿,快活几天。

如我们办理的一起抢劫盗窃案件中,涉案的几个年轻人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由于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几个人经常单独或与他人合伙盗窃、抢劫。

有时盗窃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有时抢劫现金,来充实他们空虚的精神生活。

他们不是靠勤劳的双手去致富,而是抱着幻想,以身试法,去盗去抢、去骗,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3、“黑社会”性质的“哥们义气”我国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涉黑案件”越来越多。

一些比较具体的宣传报道,虽然有正面的法制教育的作用,但过于细致的宣扬和描写,使一些青少年纷纷模仿,讲“哥们义气”,跪拜结盟,打打杀杀,危害社会。

有专家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少年犯团伙极易发展成为黑社会势力”。

2001年,在北方某城市公园发生了一桩血案,一年仅14岁的少年被捆绑双手,身上被打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此案告破后,挖出了一个犯罪团伙。

这个团伙共有32人,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12岁,他们成立了“好汉帮”、“神龙教”,还有敢死队,其中有“老大”、“军师”、“打手”等。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属团伙、帮派犯罪的占了59%。

其中,许多犯罪团伙、帮派有向黑恶势力犯罪集团发展的趋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