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案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案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教学阶段:中学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结构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2. 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3. 了解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和地理的应用。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结构及其特点;2.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分类方法;3.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周期性特征;4. 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与地理领域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2. 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特征;3. 了解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与地理领域的应用。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有关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并了解他们对此的基本认识。

Step 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物质的结构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分类方法。

Step 3: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20分钟)介绍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包括主、副、中、次副等级别的周期性特征,并辅以具体的示例进行演示和讲解。

Step 4: 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特征(15分钟)阐述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特征,包括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等性质随周期数和族别的变化规律。

以案例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和讨论。

Step 5: 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与地理中的应用(15分钟)介绍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和地理领域的应用,如通过周期表预测元素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利用元素周期律解释地球化学过程等。

通过案例和实际应用的讲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Step 6: 进行综合训练(20分钟)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和巩固。

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等形式。

Step 7: 总结与讨论(10分钟)对学生进行总结与回顾,强调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性,询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并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

Step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在本节中,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内容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本节内容以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难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也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钠、镁、铝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比较)得出结论,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 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自己去分析卡片(Si、P、S、Cl元素的性质事实)资料获取信息或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元素周期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4、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和迁移类比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实验仪器、有关药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引入](出示门捷列夫挂像),介绍门捷列夫是俄国伟大的科学家。

门捷列夫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学生回答]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教师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律[教师引导]如何理解"律"、"周期"的含义?[学生讨论]略。

(可以从"星期"、"年"、"四季"等方面认识。

)[教师小结]律就是规律,是关于元素的规律;所谓周期,首先意味着周而复始的重现。

其次,严格说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符合哲学上的观点:螺旋式上升。

望大家在这两节内容的学习中仔细体会。

我们现在明白了:元素周期律就是揭露元素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元素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周期性变化。

[教师小结]请同学阅读课本130页表5—5中原子序数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栏。

其中原子序数指的是人们按核电荷数给元素编的号。

阅读后请同学从这样几个角度分析,同时完成表5—6。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学生活动]略。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周期性变化[教师引导]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我们已经清楚了,请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推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情况,还是按照刚才我们提出的三个方面讨论。

[学生活动]略。

高二化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图文

高二化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图文

高二化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图文一、课题: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二、课型:新课,配合多媒体课件使用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2、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亲自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四、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五、教学用品:多媒体六、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提问引导]:这幅表格包括了人类发现的所有元素。

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元素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

可是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吗?([学生思考]:。

)[新课引入]: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看这幅表格里面藏有什么样的秘密。

[板书]:第三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2、内容组织:[讲解]: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投影]:1、知识与能力: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2、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亲自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3、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研究化学的方法;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复习回顾]:我们首先来回顾下初中学习的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作业内容一、单元内容和知识体系1.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主要内容和线索,将原子结构、碱金属与卤素的性质、电子层排布、化学键、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紧密结合。

本章内容划分为三节。

第-节为元素周期表,它主要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且通过碱金属和卤素两个典型的族,引入同一族的元素的性质递变,最后基本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等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是元素周期律,本节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第三节是化学键,介绍了离子键和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电子式和结构式,本节主要是为了选修内容和化学专业的同学打基础。

全章内容的设计,通过实验和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元素化合物,利用探究模式,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

2.本章知识体系:本章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主要内容和线索,将原子结构、碱金属与卤素的性质、电子层排布、化学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紧密结合。

二、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通过初三和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1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第4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第4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四章元素周期律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必修一模块第四章。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要求是: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知道元素和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构建元素周期律。

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给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是:查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讨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元素周期律这部分内容始终是高中化学概念理论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新课程中,更加关注概念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课程标准规定或建议的核心教学活动凸现了概念理论的建构过程,更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1、知道核外电子能量高低与分层排布的关系。

2、能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写出常见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能说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其结构。

4、能根据原子序数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5、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写出常见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能说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其结构。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投影、电脑视频【引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

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它们是如何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呢?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科学史话】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提问】原子由什么构成?什么叫质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板书】……【讲解】一、原子结构1.电子层(1)概念: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的区域简化为的壳层,称作电子层。

(2)不同电子层的表示及能量关系a、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

b、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低,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高。

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

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课程标准
描述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考试大纲
描述
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教材内容
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以后内容的关键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对学习周期表有一定帮助
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重点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
注)
导门捷列夫绘制了
第一张周期表

惠顾旧知,引入
新知
思监督学生完成《导
学提纲》
自主完成
导学提纲
自主学习,理解
记忆新知识,发
现问题
议监督学生讨论,观
察每一组的讨论
小组内讨
论《导学
学生通过讨论
补充、完善知
情况,解答小组个
别问题提纲》识,同时增进对
知识的理解
展安排小组展示小组主动
展示《导
学提纲》
进一步完善知
识,加深理解
评1、周期表的周期
和族
2、每一周期中元
素种类
3、周期表中元素
位置的判断方

理解、记

突破重难点
检布置堂测完成堂测巩固新知教学反思教学后完成。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

本章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在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历年高考中均占有较大的比重。

本章知识的主要考点是:1.构成原子及原子核各粒子之间的关系以及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与元素、原子、同位素、原子序数、质量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

2.对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数等概念的理解及其有关推理计算。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4.元素的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1)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决定。

(2)能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化学式。

(重点掌握1~18号元素5.对元素周期律的考查主要包括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或性质推测未知元素。

6.对于元素周期表、主要掌握如下两个问题:(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与族、具体到某元素的原子,可根据其周期表中的位置,迅速确定其上下(同主族)、左右(同周期)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2)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和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即“位、构、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7.比较粒子半径的大小。

8.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及离子键、共价键特点。

9.掌握常见的原子、离子、单质、化合物的电子式。

10.正确判断键的极性,并掌握常见分子的构型,并能推理、迁移应用。

其中,对元素周期律及元素“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考查是高考命题在本章的主要依据,随着“3+X”高考制度的逐步落实,高考的重点要转向利用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来推断新元素的性质及新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高考除了要直接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外,还会向思维要求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结:位、构、性之间的关系课前预习题一、原子结构1、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1)原子:质子数= 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2)离子:阴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质子数>核包外电子数注意:①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②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种类③XAZ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业
单元教学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
一、教材分析
1.本章教材的地位
本章位于必修2第一章,初三化学中,讲授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必修1中,已经讲授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在本章中,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学习到更多的化学物质分类方法,和必修1中第二章物质的分类的提升和补充。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元素周期律将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初中和必修I 中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章教材的知识结构
本章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主要内容和线索,将原子结构、碱金属与卤素的性质、电子层排布、化学键、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紧密结合。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教学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的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高中必修
1 的物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经过高中一学期的化学学习,学生之间的差异逐渐开始显露出来。

有少部分学生思维敏捷,能顺利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甚至可以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类别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而绝大部分同学对物质的学习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还有少部分学生开始产生畏惧化学的情绪,面对众多的物质性质没有头绪。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性质的学习是枯燥的,是需要大量机械记忆的,很难主动发掘所学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本章会给大家一个提纲挈领的理论依据,使化学学习有章可循。

三、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本单元知识,学会根据元素的结构推断元素的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2、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系统掌握元素性质。

在探究不同元素的各种相似或相同的性质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周期,族的概念,掌握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律,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3)知道共价键的概念,了阶极性建和非极性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结构分析、性质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通过学习化学键的形成过程的,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和综合概括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的历史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自己的实践,同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勇于探究科学品质;
2)学习元素周期表,认识事物的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关系;
3)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科学地、辩证的看问题;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
1.重点
a)卤素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b)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c)化学键的基本概念
2.难点
a)质量数、同位素、核素等概念
b)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c)共用电子对的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六、教学策略
七、教学程序
八、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在课堂中学生积极踊跃地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积极复习已学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同时在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实验中,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发展提高了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将学习延续下去。

在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历史中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自己的实践,同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勇于探究科学品质。

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将以往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一定规律,结合新的知识,把新内容依附于以往所学知识之上,将授课内容与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式授课更加易于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