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爱情的隐喻对比
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

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作者:陈士芳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8期陈士芳(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广西柳州 545616)摘要: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爱情作为一种无形又抽象的概念,离开隐喻将得不到具体的表达。
笔者通过举例的方式将爱情隐喻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
关键词:爱情;概念隐喻;英汉对比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志码:A一、英汉之间爱情隐喻的对比(一)相似性1. 爱情是战争目标域:爱情源域:战争战争是个永恒的话题。
恋爱中的人们也可以体验战争实况。
因此,爱情中的竞争对手相当于是战争中的敌人;爱人对应于战争中的据点或俘虏;爱人的父母和朋友的影响相当于战争中外来因素给予的帮助;最后赢得爱人芳心的是战争中的赢家。
例如:He is known for his many rapid conquests.He made an ally of her mother.所有的情敌都败在他的手下。
你征服/ 赢得了我的心。
2. 爱情是旅程目标域:爱情源域:旅程人人都有沿马路旅行的经历,途中或艰辛或遇到障碍或十字路口。
因此,中英双方均把爱情作为一段旅程,情侣作为旅行者。
情侣的关系通过克服旅途中无数的困难而迈向共同的目标。
例如: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We are at a crossroad.爱情真是一条漫长的路。
我们的爱情正一步步走向死胡同。
3. 爱情是火目标域:爱情源域:火爱情具有火的特点:火可以点燃,熄灭和燃烧,所以人们可以将爱情概念化为有开端,结束和存在。
当火燃起,爱开始。
当火熄灭,爱情结束。
对不同强度的爱的表达在英汉中极其相似。
例如:That kindled love in his heart.He is burning with love.他们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爱之火,在我俩心中燃起,从此我俩将被熔在一起。
(二)英汉之间爱情隐喻差异1. 英语中特有的爱情隐喻(1)爱人是神目标域:爱人源域:神在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下,西方人认为爱情是一个神圣的东西,爱人就是神。
概念隐喻在中英爱情表达的异同

概念隐喻在中英爱情表达的异同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被当作一种修辞格来看待;但是在新兴的认知语言学中,它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分析中英爱情隐喻的差异,旨在支持现代隐喻理论。
同时,本文可以加深人们对中英爱情观差异的理解。
标签:认知隐喻爱情文化一、从语言修辞格到概念系统的隐喻传统上隐喻被看成语言修辞格,也就是说它或多或少地被看成在修辞文体中使用的修辞手段。
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的作用开始获得重新认识:它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认识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二、作為认知工具的隐喻1.概念隐喻。
Lakoff & Johnson(1980/2003:7)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个事物”,隐喻应该被理解为“隐喻概念”(conceptual metaphor),人们可以通过隐喻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状况。
每一个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包含许多概念隐喻,所有的概念隐喻都植根于我们的身体构造、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
概念域为丰富的心理表征,他们作为我们与特定的经历或现象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一部分以图式形式储存于记忆中,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自动提取。
2.映射域。
隐喻的映射域可以被理解为一套限制,这套限制规定哪些对应有资格从源概念映射到选定的目标概念上。
这些限制不仅有助于避免将任意一种特征从源概念转移到目标概念上,而且有助于激发可能的对应范围。
隐喻的映射域本质上反映出我们处置所处世界的概念经验。
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区分映射域的三个主要成分:(1)意象图式(image schema):认知语言学把抽象概念看做来自躯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并根植于躯体的经验模式之中,这些模式就是意象图式。
Johnson首先对意象图式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意象图式是人类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反复出现的动态模式,它使我们的经验具有了结构及连贯性。
Lakoff指出,意象图式是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路径,连接,动力,平衡,或某种空间范围或关系.意象图式来自感知和互动,是一个在我们感觉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框架模式。
英汉情歌歌词中爱情隐喻的对比分析

英汉情歌歌词中爱情隐喻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主要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英汉情歌中的歌词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歌词中出现的爱情隐喻,总结出了中西方对于爱情隐喻所共享的内容,并对其中相异部分进行分析,窥探其原因。
关键词:情歌歌词;爱情隐喻;英汉对比1.引言1980 年, Lakoff和Johnson (1980)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其]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p.3)。
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发展及完善,中外学者也纷纷展开关于概念隐喻的相关课题的研究。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情歌歌词中与爱情有关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好地揭示隐喻的认知本质。
2.英汉歌词中“爱情”概念隐喻的共同之处2.1用某种自然现象来形容爱情风代表爱情无法抗拒的力量,令人深陷其中。
爱情也像火,沉溺于爱情中的双方彼此能感到温暖,有时也会被火苗所灼伤。
比如:①You are like a hurricane and I am getting blown away.②My skin’s still burning from your touch.③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④太阳见了我也会躲着我,它也会怕我这把爱情的火。
2.2用具体的东西来说明爱情⑴爱情是食物在恋爱中,人们常被喻为美食,因为他们也能像食物一样给对方带来满足和愉悦。
例如:①Without you I would always hunger.②你就是我心中的棉花糖,甜蜜的梦想。
⑵爱情是液体这一隐喻使用了容器图式,英汉语中人们都认为爱情是身体内在经历的情感,就像容器一样。
例如:①She fills my soul with so much love that anywhere I go I’m never lonely.②我的爱如潮水…爱如潮水她将你我包围。
2.3用抽象的概念形容爱情⑴爱情是旅程一段旅程有起点,有艰难险阻,有终点,旅行的这些特点都可以映射到“爱情”这一目标域上。
英汉语中爱情婚姻隐喻对比分析

释英汉语 中同一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和异质性 以及成 因。
[ 键 词 ] 隐喻 ; 姻爱 情 ; 比分 析 关 婚 对 [ 图分 类 号 ] H 1 中 33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文 0 9—12 (00 0 — 0 4一 3 12 2 1 ) 1 0 4 O
寻找 另 外 一 个相 近 的东 西来 替 代 和 表 达 这 一概 念 , 样关 这 于婚 姻 爱 情 的 隐 喻应 然 而 生 。 爱 情 婚 姻 作 为 人 类 共 同 的
爱情 的挫 折 和 痛 苦 对 应行 程 中的 困难 和 险 阻 。 这一隐喻意义的形成是跨越不同语义场 的语义映射 。 从 上 述 例 子 和 分 析 中 可 以 清 楚 地 看 到 人 类 思 维 的 共 性 和
L v u y o ei a o me . s j
W e c n n ttr n b c o a o u e a k n w W e ma a e t o Oa e a ae wa s y h v o t l s p r t y . f
目前 对 隐 喻 的 研 究 已从 最 初 的修 辞 层 次 上 升 到 认 知 水 平 。不 同 学 者 对 于 隐 喻 的 本 质 提 出 了 不 同 的 观 点 。 Lko & Jh sn 认 为 隐 喻 在 一 定 的 文 化 中 成 为 一 个 系 aef o no 统 的、 一致 的整体 , 这个体系是人们认知 、 思维 、 经历 、 语言 以及 行 为 的基 础 , 是人 类 生 存 的 主要 方 式 和 基 本 方 式 。 作 为人 类 基 本 的认 知 活 动 , 汉 语 中 的 同一 概 念 隐 喻 具 有 共 英 性 。但 隐 喻现 象 同时 植 根 于语 言 , 应 不 同的 文 化模 式 和 反
英汉爱情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爱情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人类语言中充满隐喻。
隐喻研究源远流长。
从传统隐喻观出发,隐喻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或语言现象。
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产生,隐喻逐渐上升到了认知的高度。
人类的思维、认知活动都与隐喻悉悉相关。
究其本质,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帮助人们更清晰的了解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隐喻首先为我们理解、观察世界提供了一种途径;其次,隐喻使人类对经验有概念化的理解;另外,隐喻有创造新词义的功能,表达新思想。
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试图对英汉爱情隐喻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中英文爱情隐喻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找到本研究问题的答案,充实对隐喻的认识。
本文试图通过对大量英汉语料的分析,对比中英爱情隐喻,目的是为了找到其爱情隐喻表达的异同。
之所以选择爱情隐喻作为对比内容,是因为爱情是人类最细腻的情感的表达,是人类最特殊、最重要的人生体验,是一切情感中最神秘、最富浪漫意味的情感,爱情隐喻表达十分丰富。
本文将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英汉爱情隐喻产生相同点与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本研究专题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归纳出不同类型的隐喻表达形式,从而发现其隐藏的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1.英汉语料中爱情隐喻非常丰富,爱情作为一种抽象的难以言状的感知体验,具有相当丰富的概念内容,因此需要通过隐喻来表达,毫无疑问,要系统地研究爱情,理应借助隐喻视角。
2.中英文爱情隐喻表达有很多相同之处或相似之处,如“爱情是整体LOVE IS UNITY.”,“爱情是火LOVE IS FIRE.”等等,其原因是人类具有相同的心理基础,相同的身体体验;3.英汉爱情隐喻在共性的基础上,又有鲜明的个性。
英汉两民族用隐喻表达爱情的形式存在各自语言的独特性,体现出典型的民族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知识是隐喻产生差异的根源。
隐喻无处不在,系统研究隐喻不仅具有很多理论意义,而且还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英汉情歌中爱情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

英汉情歌中爱情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
人们通常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是将一物比作另一物的同时,省略了比喻词的一种表达方式。
恰当地使用隐喻,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华丽,只有诗人和文学家才具备出色地运用隐喻的能力。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其观点影响了两千多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以及《我们生存的隐喻》一书发表,才掀起了一场从认知角度认识语言和思维的隐喻革命。
新的理论指出,隐喻是语言和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人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
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
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英汉歌曲中的爱情隐喻进行大量系统地对比分析,揭示爱情概念系统以及东西方在情感认知方面的异同。
如:英汉爱情隐喻中共同的中心概念隐喻为“爱是合二为一”。
然而,这也是有区别的。
英语受圣经中亚当取骨造夏娃之典故的影响,习惯用一个整体中互补的两个部分来体现和谐的爱情,中国人则因为阴阳学说中的对立统一观念,偏爱用成双成对的事物隐喻爱情。
意象图式中人体被看成了容器,爱情就是容器中的液体,随着情感在体内不断地蓄积,容器中的压强相应增加,最后甚至“漫溢”。
“火”的隐喻概念不论中英文都不罕见,因为人们对强烈感情的体验是相似的。
而且在爱情力量的驱使下,热恋中的人会有“飞蛾扑火”的勇气,这。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分析

(6 你 的一 封 情 书 , 得 我 脸 红 心 跳 。 1) 看 经 过 述 分 析 , 们 不 难 看 出概 念 隐 喻 在 英 汉 两种 不 同 的语 我 言中表现出很大 的相似性 。人类 共 同的生 活特性 和情感体验决 定 了人 的思 维 及 语 言 方 面 的趋 同性 。 3 英 汉 爱 情 隐 喻 的不 同之 处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文化和思维 的差异 , 而产生 了各具民族 从 特 色的爱情 隐喻 。 31 汉 语 中有 关 爱情 的特 色表 达 . 31 “ 谐 美 ” 爱 情 .. 和 I 喻 受传统哲学所讲 求的对立统一前提下的和谐观的影响 , 中国 人 在 描 述 爱 情 时 常 用 成 双 配对 的事 物 来 隐 喻 。如 : (7 在 天愿 为 比翼 鸟 , 地 愿 为 连 理枝 。 1) 在 31 农 产 品喻 爱 情 .2 . “ 以农 为本 ” 的思 想 在 中 根 深 蒂 固 。 因此 , 语 中 有 “ 情 汉 爱 是 农 产 品” 隐喻 概 念 。如 : 的 (8 我 坠 入 了情 网 。 1) (9 情 丝剪 不 断 , 还 乱 。 1) 理 3i 与 “ 阳说 ” 关 的爱 情 隐 喻 .3 . 阴 有 汉 文化长期受 道家 “ 阴阳 说” 的影 响 , 为爱情 属于阴柔之 认 美, 因此 产 生 了“ 情 是 水 ”“ 爱 、爱情 是月 ” 隐 喻概 念 。如 : 等 ( 0你 问我 爱 你 有 多 深 , 2) 月亮 代 表 我 的心 。 3 英 语 中有 关 爱 情 的特 色 表 达 . 2 321 爱情是统一体 , . . 是两个互补 的部分
() 6 她对 他 有 磁 石 般 的吸 引 。 22 用另一抽象概念来 隐喻爱情 . 221 爱 情 是 旅 程 .. “ 情” “ 程” 爱 与 旅 在某 些方 面有 共 同之 处 , 情 的 发展 就 像 旅 爱 行一样 , 具有艰辛 、 漫长 、 充满波折等特征。英文中有 :
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
蒂莲 和 连 理 枝等 汉 语 的 一些 文 学 作 品 中也 表 达 出 了 人们 对 爱 情 永 恒 性 的追 求 天 长 地 久 百 年好合 海 枯石 烂 白 头偕 老 经常成 为 人 们对 于 爱 情 的希望和 祝福 这 也反 应 出 中国 人追 求安 稳 的个 性 ( 2 ) 英 语 中有 关 爱情 的特 色 表 达 西 方 人认 为 爱情 是 统一 而 互 e e e e o n e r m de f o e e h o th e S h e 15 m y b e t t e h lf 这 补的 W w e W 一 隐喻概 念来 源于 圣经 中亚 当和 夏娃 的故事 在 圣 经中也 有这 样 的 描 述 上帝 用 亚 当 的 肋 骨创 造 了 夏娃 因 此 西 方 人 认 为 夫妻 是 一 体 的 也是 互 补 的 西 方 多是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商 品经济 比较发 达 从 而 比 较 注 重 经 济效 益 和 个 人 利益 因 此在 英 语 中有 爱情 是 商 品 这 样 5 e u iV r n th r e 的隐喻概念 例 如 Sh e n s a t e n h t d l e t i o t io a l s p o i Y a u n 。 , my r 5 s e e 1 r bo t l d o e e V u gh r a t e L V o 通 过 英 汉 爱情 隐 喻 的一 系 列 认 知 对 比 研究 我 们 发 现汉 英 两 种 语 言 在构 建 爱情 概 念 隐喻 方 面既 有共 同之处 又 有 各 自特 色 隐喻 植根 于 身 体 的经验 和 共 同 的感 知 反 映 了 人 类 的思 维 方 式 这 就 孕 育 了 中英 两 种语 言 中 大量 相 似 的爱情 表 达 式 然 而 由于 不 同文 化 的制 约 中西 方文 化 传 统和 固有 的思 维方 式 使得 生 活 在 不 同背 景 之 中 的人们 对 爱情 的理解 又 有 其不 同之 处 从 而 造 成 了 中英 爱情 隐喻 的差 异 性 由此 可见 我 们 对 隐喻 的理解 不 仅来 源 于 共 同 的 日常 生 活 体验 和 感 知 也离 不开 人类 共 同 的但又 各具特色 的文 化模 式 : 参 考文 献 l[ 口 陆 全 英 汉 语 中隐喻的 映射 现 象 〔司 中南 大学 学报 2。。 2 ( 2 ) 〔2口 王 守元 隐喻与 又 化 教学 〔 司 外 语 教学 2。。 3 2 4 ( l ) 〔3 口 钱 建 成 概念隐 喻的 跨又 化研 究 〔司 河 南 大 学学报 2。。 2 ( 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tentsAbstract (1)Ⅰ. Introduction (3)Ⅱ. Literature Review (3)A. The cognitive study of metaphor (3)B. Conception of structural metaphor (4)Ⅲ. Homogene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4)A. Love is a journey (4)B. Love is war (5)C. Love is a physical force (5)D. Love is fluid (5)E. Love is plant (5)Ⅳ. Heterogen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6)A. The difference caused by the diversity of ecomomic structure (6)B. The difference caused by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6)C.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a different way (7)Ⅴ. Conclusion (7)Notes (7)Bibliography (9)Acknowledgements (9)Abstract: Love, one of human's deepest and strongest passions, is expressed in hundreds of ways in human civilization.The abstract concept of love can not be fully elucidated without metaphors. Structural metaphor is a mapping from one conceptual structure to another.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share a similar central conceptual system because of the cognitive similarity. However, the diversity of national cultures mak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omogene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and meanwhile it expatiate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m through comparing the cultural diversities.Key words: love; structural metaphor; cognition; culture摘要: 在人类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爱情是人类最厚重久远的感情之一。
没有隐喻,爱情这一抽象概念就得不到充分阐释。
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由于人类认知的相似性,中英文惯用的爱情结构隐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而中英不同的民族文化又导致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的差异性。
本文分析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表达的趋同性; 同时通过对中英文化背景异的比较, 阐述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表达的异质性。
关键词: 爱情; 结构隐喻; 认知; 文化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Metaphors of LoveⅠ. IntroductionLove is a beautiful but abstract thing. Over the course of history it has been artists, poets and playwrights who have made the greatest progress in humanity's understanding of love. Romance has seemed as inexplicable as the beauty of a rainbow. This beauty is visible gragually after metaphor used in this special field.It seems to be a perfect progress in literature that metaphor has become a poetic way to express the nebulous concept—love. 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 device, but a matter of thought and action. Without metaphor,people can not fully understand love. People often use specific or tangible things to describe love, through metaphor, people can express love more visually.Metaphors have been being studied since the age of Aristotle. Aristotle believes that metaphors exists everywhere anytime in human beings’ life. However, we must know that metaphors can help human beings better understand the new things, categories and concepts. In 1980, scholars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published the book Metaphors We Live By. It is claimed that metaphor is one of our most important tools for attempting to understand partially what cannot be comprehended totally.1Lakoff and Johnson first put forward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n this book, and try to study human metaphor from the view of human cognition.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studying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Ⅱ. Literature ReviewA. The cognitive study of metaphorThe cognitive status of metaphor has been pointed out by many a researcher. Lakoff and Johnson argue that the language of the imagination, especially metaphor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aspect of our experience as it transcends rationality and objectivity. Thus, meaning is the sum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categories, which makes the study of figurative language insightful and enriching.The creative nature of metaphor suggests that metaphor making is not reliant onexisting objective similarity between a source domain and a target domain. “The only similarities relevant to metaphors are similarities as experienced by people”, not objective similarities.2 Lakoff and Johnson propose that metaphors can be based on similarities, though in many cases these similarities are themselves based on conventional metaphors that are not based on similarities. Similarities based on conventional metaphors are nonetheless real in our culture, since conventional metaphors partly define that we find real.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re excessively concerned with the role of metaphor in cognition, instead of trying to explain how metaphor really works, which has aroused criticisms from other linguistics. In fact, metaphor is presented as a cognitive operation, and its import cannot be communicated otherwise. One of the mos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etaphor study has appear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B. Conception of structural metaphorLakoff and Johnson (1980) classify conceptual metaphors into 3 categories: ontological metaphors, structural metaphors and orientational metaphors.Structural metaphors partially structure our every concept and that this structure is reflected in our literal language. Structural metaphors is most important because it allows us to go beyond orientation and referring and gives us the possibility to structure one concept according to another. This means that structural metaphors are grounded in our experience. Structural metaphors imply how one concept is metaphorically structured in terms of another.3Ⅲ. Homogene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A. Love is a journeyThe metaphor involves understanding one domain of experience, love, in terms of a very different domain of experience, journeys. More technically, the metaphor can be understood as a mapping (in the mathematical sense) from a source domain (in this case, journeys) to a target domain (in this case, love). The mapping is tightly structured. There are so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ve and journey.Lover correspond to traveller.Love correspond to travel tools.The common goal of loving correspond to travel destination.The setbacks of love correspond to difficulties in travel.In the journey of love, both two sides will face various hardship, and sometimes they can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work hand in hand toward the goals; sometimes,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defeat, and finally break up. English examples are:Look how far we’ve come.It’s been a long, bump road.Our relationship has hit a dead end street.We may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In Chinese literary works, the concept of using journey to express love also is very common, for example:情长路更长/ 情路艰辛/ 分道扬镳B. Love is warIn this structure, the cruelty and voilence have been mapped to the concept of love. Love likes war, which is a process of fierce competition. Sometimes it need to beat the rival to capture love, filling with the smell of gunpowder. In English, there are some expressions:I’m just wild about Harry.He constantly raves about her.In Chinese, love also has some similarities to war.他终于获取了她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