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认识溶液_》教案-最新

合集下载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及其应用++第1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及其应用++第1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蔗糖(固体)
溶剂 水
碘酒(碘的酒 精溶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碘(固体)
酒精
1、溶质的状态可以为
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 水、酒精或汽油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石灰水
氢氧化钙(固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75度酒精
酒精(液体)

提问:你能小结判断
“溶质和溶剂”的方 法吗?
新知学习
一、溶液
新知学习
一、溶液
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呈紫红色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结论: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新知学习
一、溶液
【实验9-3】
红墨水是为了显色,便于观察
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振荡,然后将试管倾 斜,用滴管沿试管内壁缓慢加入2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 是否分层,然后振荡并静置几分钟,观察现象。
序号
溶液
① 医疗消毒用高锰酸钾溶液 ② 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

硫酸铜溶液

硫酸溶液

澄清石灰水
⑥ 锌加入到稀硫酸中
溶质化学式
KMnO 4 NaCl CuSO 4H2SO C4a(OH) 2 ZnSO
4
新知学习
一、溶液 【实验9-2】
溶质 碘 碘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汽油 水 汽油
现象
碘几乎不溶于水 碘溶于汽油,溶液呈棕色
新知学习
一、溶液
1、定义: 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 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特征:

【核心素养】课题1第2课时《溶液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课题1第2课时《溶液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及其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是一些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

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

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另外,通过本节课,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既是对分子性质、物质分类知识的巩固,也能够为今后学习溶质质量分数、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在学科思维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己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氧气、碳及其氧化物、金属等知识的学习之后,也初步学会了理性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现象的方法。

在知识储备层面,学生在家庭中已经接触过食盐溶液、蔗糖溶液、牛奶、泥沙水等,在课堂学习实也学习过稀盐酸,稀硫酸等溶液,他们对溶液的形成并不陌生,但是对溶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没有与理论联系也没有将知识形成体系。

在基本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学生初步具备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得到较直观的结论,但是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方法、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尚显薄弱。

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灵活掌握和应用知识。

【教学目标】1.知道溶质溶解时为伴随吸热或放热现象。

2.利用溶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阅相关资料,认识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体会科学的利用溶液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利用溶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溶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法,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高锰酸钾、碘、汽油、乙醇、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试管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回答问题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北京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

北京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
3.小论文和讨论报告要注重事实依据,论述清晰,体现思考过程。
4.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质量分数时,可以举例:“为什么我们在购买饮料时,要关注其含糖量?”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分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验操作和问题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强化实验教学,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操作规范性,提醒他们注意实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培养他们尊重实验事实、遵循实验规律的习惯。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明白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尊重实验事实,遵循实验规律。
二、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
(1)介绍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包括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等概念。
3.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4.情感态度培养:强调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及溶液配制的相关知识点,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习题第9章第2节中的计算题和实验操作题,特别是涉及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计算的题目,要求准确理解题意,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和反馈,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提高解题能力。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一、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体系。

- 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非饱和溶液。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 体积分数 = 溶质的体积 / 溶液的体积 * 100%- 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液的体积- 摩尔浓度 = 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 * 体积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强等。

四、教学方法:1. 以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为主。

2. 运用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3. 利用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

2. 浓度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讲解和讨论。

4. 学生练习和答疑。

六、教学评估:1. 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和答疑情况。

七、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并做好笔记。

八、自主拓展:1. 自主学习相关化学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

2. 参加相关化学竞赛和活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1.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分析其形成过程和特点,并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验观察和个人思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详细讲解溶液的形成及其特点,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同时,我也将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实验和作业,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形成及其特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的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溶液的制备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溶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溶液是如何形成的?”“溶液有哪些特点?”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和特点。
2.强调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溶液重要性的认识。
3.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实验,归纳溶液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作业.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了解溶液的分类,能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溶解、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等基本概念。

3. 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溶液的种类及特点。

3.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4. 稀溶液和浓溶液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

3.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讨论互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和答疑,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水和食盐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概念。

2. 学习:介绍溶解的条件和种类,让学生掌握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3. 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酒精中能溶解水溶不了的物质。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不同溶液的特点,比较稀溶液和浓溶液的区别。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疑问和思考。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题目。

2. 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

七、教学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和分析。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建议。

八、教具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等。

2. 实验物质:食盐、砂糖等。

3. 课件、教材、习题册等。

以上为初中化学溶液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愿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024《溶液》说课稿范文

2024《溶液》说课稿范文

2024《溶液》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液》,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溶液》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属于新课程标准。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和溶解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溶液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掌握溶液的定义和特点,理解浓度和溶解度的概念。

②能力目标:能够计算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学习溶液的性质。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溶液在生活中的认识和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因此,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学法则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来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以及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如投影仪和PPT,以便更好地呈现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学科知识在合作探究和实际操作中得到发展”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我将通过引入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如咖啡的冲泡过程。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引导他们思考咖啡是如何溶解在水中的,从而引入今天的课题:溶液。

环节二、检验课前自学成果为检验学生课前自学的效果,我将设计一组小组讨论的问题,如:什么是溶液?有哪些类型的溶液?请举例说明。

通过学生的讨论,我能够了解到学生对溶液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环节三、探究新知,突破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特点和性质。

比如,我可以进行溶解实验,观察溶质是否完全溶解,以及溶液的颜色和透明度等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认识溶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教学准备】1、课件2、实验及相关器材
【教学设计】
[引入课题]我们发现,在严寒的冬天,水容易结成冰,而盐水却不容易结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盐水是溶液,是混合物。

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认识溶液
[板书]第一节认识溶液
[讲解]下面请大家探究溶液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将蔗糖溶解在水中
[提问]现在能看见蔗糖吗?
[学生回答]不能
[设问]为什么蔗糖会消失呢?
[讲解]蔗糖溶于形成的混合物就是蔗糖溶液。

蔗糖溶于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分子状态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溶液
[提问]如果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蔗糖与水以及氯化钠与水都会不会分离?[学生回答]不会
[提问]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剩下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学生回答]一样
[讨论]请大家相互应怎样来定义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讨论]请大家相互讨论分析一下溶液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思考]
[投影]溶液的特点:稳定性均一性
[投影]思考: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
3、溶液一定液体吗?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和水组的体系都称做溶液,那么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
学生回答:由蔗糖和水两部分组成,其中蔗糖被溶解了。

[讲解]被溶解的物质是溶质,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是溶剂。

[板书]2、溶液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投影]2、溶液的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那么应怎样来命名溶液呢?[讲解]若溶质是A,溶剂是B,则可把溶液命名为A的B溶液;若B是,水可省略,又可命名为A溶液。

[提问]蔗糖溶于水,溶质是蔗糖,水是溶剂,则该溶液可叫做什么?又可叫做什么?
[设问]若我们知道了溶液的名称,又怎样知道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投影]一般: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水是溶剂。

[投影]练习:说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碘酒氯化氢的水溶液(俗称盐酸)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那么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其它物质能不能作为溶剂?溶质只能是固体吗?下面请大家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思考。

[学生]水中并不能溶解所有物质
[学生]除了水其它物质也作为溶剂
[学生]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水中并不能溶解所有物质,除了水其它物质也作为溶剂;例如,汽油、酒精等物质也可以做溶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同样气体也可作为溶质,例如将氯化氢氧化通入水中可得氯化氢氧化的水溶液,也叫盐酸;同一溶剂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是多种。

[提问]如何把油污除去?
[学生讨论回答]用汽油或洗涤剂
[讲解]下面请大家完成实验,探究洗涤剂和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

[学生实验,并思考]
[提问]实验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回答]不稳定、不均一,不是溶液
[讲解]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
[投影]乳浊液
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板书]乳浊液
特征:不稳定、不均一
[提问]实验(3)说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阅读课本,回答。

比较区别并思考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实验,并思考。

[提问]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提问]溶质溶解时常伴随着温度的改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温度发生了改变?请大家相互讨论。

[讲解]下面请大家完成课本探究,探究溶质溶解时温度的改变。

[板书]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提问]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提问]加入硝酸铵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提问]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学生回答
[提问]溶质溶解过程中,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放热或吸热?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或降低?(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溶液有广泛的用途。

溶质在溶解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巩固练习】
1、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用油B.酒精C.食盐D.酒精()
2、下列关于溶液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稀和性质都是一样的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3、某同学喝一杯糖开水,第一口与第二口“甜度”相同,这说明溶液是()A.混合物B.澄精的C.均一的D.稳定的
4、某一杯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a克/厘米3,则下部的密度是()A.大于a克/厘米3B.等于a克/厘米3
C.小于a克/厘米3D.无法判断
5、溶液一定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形成
B.溶质一定是固体
C.溶质一定被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
D.溶质被分散成许多分子集合成的小颗粒或小液滴
E.溶液均一、稳定
F.溶液无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