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回归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章回归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章回归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四章

一、练习题 (一)简答题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什么?试说明在证明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无偏性和有效性的过程中,哪些基本假设起了作用?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有哪些区别?

3、某地区通过一个样本容量为722的调查数据得到劳动力受教育的一个回归方程为

fedu medu sibs edu 210.0131.0094.036.10++-=

R 2=0.214

式中,edu 为劳动力受教育年数,sibs 为该劳动力家庭中兄弟姐妹的个数,medu 与fedu 分别为母亲与父亲受到教育的年数。问

(1)若medu 与fedu 保持不变,为了使预测的受教育水平减少一年,需要sibs 增加多少?

(2)请对medu 的系数给予适当的解释。

(3)如果两个劳动力都没有兄弟姐妹,但其中一个的父母受教育的年数为12年,另一个的父母受教育的年数为16年,则两人受教育的年数预期相差多少? 4、以企业研发支出(R&D )占销售额的比重为被解释变量(Y ),以企业销售额(X1)与利润占销售额的比重(X2)为解释变量,一个有32容量的样本企业的估计结果如下:

099

.0)046.0()

22.0()

37.1(05.0)log(32.0472.022

1=++=R X X Y

其中括号中为系数估计值的标准差。

(1)解释log(X1)的系数。如果X1增加10%,估计Y 会变化多少个百分点?这在经济上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吗?

(2)针对R&D 强度随销售额的增加而提高这一备择假设,检验它不虽X1而变化的假设。分别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进行这个检验。

(3)利润占销售额的比重X2对R&D 强度Y 是否在统计上有显著的影响? 5、什么是正规方程组?分别用非矩阵形式和矩阵形式写出模型:

i ki k i i i u x x x y +++++=ββββΛ22110,n i ,,2,1Λ=的正规方程组,及其推导过程。

6、假设要求你建立一个计量经济模型来说明在学校跑道上慢跑一英里或一英里以上的人数,以便决定是否修建第二条跑道以满足所有的锻炼者。你通过整个学年收集数据,得到两个可能的解释性方程:

方程A :3

215.10.10.150.125?X X X Y +--= 75.02

=R 方程B :4

217.35.50.140.123?X X X Y -+-= 73.02=R 其中:Y ——某天慢跑者的人数

1X ——该天降雨的英寸数 2X ——该天日照的小时数

3X ——该天的最高温度(按华氏温度) 4X ——第二天需交学期论文的班级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两个方程你认为哪个更合理些,为什么?

(2)为什么用相同的数据去估计相同变量的系数得到不同的符号?

7、设货币需求方程式的总体模型为

t t t t

t

RGDP r P M εβββ+++=)ln()ln()ln(

210 其中M 为广义货币需求量,P 为物价水平,r 为利率,RGDP 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假定根据

容量为n =19的样本,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出如下样本回归模型;

1

.09

.0)

3()

13()ln(54.0)ln(26.003.0)ln(

2==++-=DW R e RGDP r P M t t t t

t

其中括号内的数值为系数估计的t 统计值,t e 为残差。 (1)从经济意义上考察估计模型的合理性;

(2)在5%显著性水平上.分别检验参数21,ββ的显著性; (3)在5%显著性水平上,检验模型的整体显著性。

(二)计算题

1、下面给出依据15个观察值计算得到的数据:

693.367=Y , 760.4022=X ,0.83=X ,269.660422=∑i y

096.8485522=∑i

x

,0.2802

3=∑i x , 346.747782=∑i

i

x

y

9.42503=∑i

i

x

y ,

0.479632=∑i i

x x

其中小写字母代表了各值与其样本均值的离差。 要求:(1)估计三个多元回归系数;

(2)估计它们的标准差;并求出2

R 与2

R ?

(3)估计2β、3β95%的置信区间;

(4)在%5=α下,检验估计的每个回归系数的统计显著性(双边检验); (5)检验在%5=α下所有的部分系数都为零,并给出方差分析表。

2、表3—1是以进出车站的乘客为主要服务对象的10家便利店的数据。y 是日均销售额,1x 是店铺面积,2x 是作为选址条件的店铺距车站的距离。

(1)对多元回归模型εβββ+++=22110x x y 进行OLS 估计; (2)求决定系数2R 和自由度调整后的决定系数2

R ;

(3)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店铺面积增加1平方米,日均销售额能增加多少元?

(4)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店铺距车站的距离比现在远100米,日均销售额会减少多少元? (5)假设有人想新建一个店铺K 店,计划店铺面积为80平方米,距车站300米,试预测其日均销售额K y )

3、已知线性回归模型U X Y +=B 式中~U (0,I 2

σ),13=n 且3=k (n 为样本容

量,k 为参数的个数),由二次型)()'(B B X Y X Y --的最小化得到如下线性方程组:

3??2?321=++βββ 9??5?2321=++βββ 8?6??3

21-=++βββ

要求:(1)把问题写成矩阵向量的形式;用求逆矩阵的方法求解之;

(2)如果53='Y Y ,求2

?σ; (3)求出β

?的方差—协方差矩阵。 4、已知数据如下表:

要求:(1)先根据表中数据估计以下回归模型的方程(只估计参数不用估计标准差):

i i i u x y 1110++=αα i i i u x y 2220++=λλ i i i i u x x y +++=22110βββ

(2)回答下列问题:11βα=吗?为什么?22βλ=吗?为什么? (三)证明题

1、考虑下列两个模型:

Ⅰ、i i i i u x x y +++=33221βββ Ⅱ、i i i i i u x x x y '+++=-332212)(ααα

要求:(1)证明:1??22-=βα ,11??βα= ,3

3??βα= (2)证明:残差的最小二乘估计量相同,即:i i u u

'=?? (3)在何种情况下,模型Ⅱ的拟合优度2

2R 会小于模型Ⅰ拟合优度2

1R 。

2、对模型i ki k i i i u x x x y +++++=ββββΛ22110应用OLS 法,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ki

k i i i x x x y ββββ?????22110++++=Λ 要求:证明残差i i i y

y ?-=ε与i y ?不相关,即:0?=∑i

i y

ε。

二、答案 (一)简答题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有:零均值假定、随机项独立同方差假定、解释变量的非随机性假定、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假定、随机误差项i u 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2

σ

的正态分布假定。在证明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无偏性中,利用了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的假定;在有效性的证明中,利用了随机项独立同方差假定。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区别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解释变量的个数不同;二是模型的经典假设不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比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了“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的假定;三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式的表达更复杂;

3、(1)根据多元回归模型偏回归系数的含义,sibs 前的参数估计值-0.094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个兄弟姐妹,受教育年数会减少0.094年,因此,要减少1年受教育的时间,兄弟姐妹需增加1/0.094=10.6个。 (2)medu 的系数表示当兄弟姐妹数与父亲受教育的年数保持不变时,母亲每增加1年受教育的机会,其子女作为劳动者就会预期增加0.131年的教育机会。 (3)首先计算两人受教育的年数分别为:

10.36+0.131?12+0.210?12=14.452 10.36+0.131?16+0.210?16=15.816

因此,两人的受教育年限的差别为15.816-14.452=1.364 4、(1)log(x1)的系数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log(x1)变化1个单位,Y 变化的单位数,即?Y=0.32?log(X1)≈0.32(?X1/X1)=0.32?100%,换言之,当企业销售X1增长100%时,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Y 会增加0.32个百分点。由此,如果X1增加10%,Y 会增加0.032个百分点。这在经济上不是一个较大的影响。

(2)针对备择假设H1:01>β,检验原假设H0:01=β。易知计算的t 统计量的值为t=0.32/0.22=1.46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32-3=29的t 分布的临界值为1.699(单侧),计算的t 值小于该临界值,所以不拒绝原假设。意味着R&D 强度不随销售额的增加而变化。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t 分布的临界值为1.311,计算的t 值小于该值,拒绝原假设,意味着R&D 强度随销售额的增加而增加。

(3)对X 2,参数估计值的t 统计值为0.05/0.46=1.087,它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还小,因此可以认为它对Y 在统计上没有显著的影响。 5、答:含有待估关系估计量的方程组称为正规方程组。

正规方程组的非矩阵形式如下:

??

???????=++++-=++++-=++++-=++++-∑∑∑∑∑∑∑∑0

)????(0)????(0)?

???(0)????(221102221102122110122110ki ki k i i ki i i ki k i i i i i ki k i i i i ki

k i i i x x x x x y x x x x x y x x x x x y x x x y 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ΛM ΛΛΛ 正规方程组的矩阵形式如下:

B

?X X '=Y X ' 推导过程略。

6、⑴方程B 更合理些。原因是:方程B 中的参数估计值的符号与现实更接近些,如与日照的小时数同向变化,天长则慢跑的人会多些;与第二天需交学期论文的班级数成反向变化,这一点在学校的跑道模型中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变量。

⑵解释变量的系数表明该变量的单位变化在方程中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在方程A 和方程B 中由于选择了不同的解释变量,如方程A 选择的是“该天的最高温度”而方程B 选择的是“第二天需交学期论文的班级数”,由此造成2X 与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同,所以用相同的数据估计相同的变量得到不同的符号。

7、(1)该估计模型:反映了货币需求量随利率的升高而下降和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上升的关系,具有经济意义上合理性。

(2)查表有t 0.025(16)=2.120,从而)16(025.02t t ≥β,)16(025.03t t ≥β,知参数2β和3β显著。

(3)可通过计算F 统计量检验模型的显著性。

由关系2

211R R k k n F -?--=可计算出F 0.05(2,16)=34.1,而查表知:F 0.05(2,16)=3.63,显然模型是整体显著的。

(二)计算题 1、⑴

7266

.07578105506200.4796280096.848550

.47969.4250280346.74778?2323223223232322==

-??-?=

--=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x

x x x x x x x x y x x y β

7363

.275781020735800.4796280096.848550

.4796346.74778096.848559.4250?2

323223223222233==

-??-?=

--=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x

x x x x x x x x y x x y β

1572

.530.87363.2760.4027266.0693.367???3

3221=?-?-=--=X X Y βββ ⑵

3821

.612

9

.42507363.2346.747787266.0269.660423

15??33322222

=?-?-=

---=

-=

∑∑∑∑i

i i i i

i

x y x y y n e ββσ

768.1215

1

)()(211=??=

=σββA Var se 其中:∑∑∑∑∑∑∑-?-?+?=

i

i i i i

i

i

i i i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A 3232232

2322

222322

同理,可得:0486.0)(2=βse ,8454.0)(3=βse 拟合优度为:9988.0??2

33222

=+=

∑∑∑i i

i i i y x y x y R ββ

9986.01

)

1(122=----=k

n n R R ⑶%5,12..==αf d ,查表得95.0)179.2(=≤t P

179.20486.07266.0179.22

≤-≤

-β,得到8325.06207.02≤≤β

179.28454.07363.2179.23

≤-≤-β,得到5784.48942.03≤≤β

8325.06207.0%9522≤≤∴ββ的置信区间为:,

5784.48942.0%9533≤≤ββ的置信区间为:

⑷)3,2,1(,0:0==i B H i ,0:1≠i B H

双边)%(5=α,12315..=-=f d 查表得临界值为179.2179.2≤≤-t

则:0:,179.20963.49768.120

1572.5311=∴>=-=

B t 拒绝零假设β

0:,179.29509.140486.007266.022

=∴>=-=B t 拒绝零假设β

0:,179.22367.38454

.007363.233

=∴>=-=B t 拒绝零假设β

⑸所有的部分系数为0,即:0210===B B H ,等价于0:2

0=R H

方差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方和的均值 来自回归 65963.018 2 32981.509 来自残差 79.2507 12 6.6042 总离差

66042.269

0203.49946042

.6509

.32981==

F ,12,2..%,5==f d α,F 临界值为3.89

F Θ值是显著的,所以拒绝零假设。

2、(1)根据Eviwes 运行结果见下表,可知回归模型为:

21078.137546.0412.36?x x y

-+=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4/22/06 Time: 15:28 Sample: 1901 1910 C 36.41214 8.171938 4.455753 0.0030 X1 0.754585 0.105887 7.126326 0.0002 R-squared

0.956605 Mean dependent var 50.00000 Adjusted R-squared 0.944206 S.D. dependent var 25.05549 S.E. of regression 5.918273 Akaike info criterion 6.637292 Sum squared resid 245.1817 Schwarz criterion 6.728067 Log likelihood -30.18646 F-statistic 77.15446 Durbin-Watson stat

1.809788 Prob(F-statistic)

0.000017

(2)决定系数2

R 为0.956605和自由度调整后的决定系数2

R 为0.944206。 (3)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店铺面积增加1平方米,日均销售额能增加7546元。

(4)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店铺距车站的距离比现在远100米,日均销售额会减少130776.9元。

(5)假设有人想新建一个店铺K 店,计划店铺面积为80平方米,距车站300米,试预测其

日均销售额K y )

为:576444.57307769.1380754585.041241.36=?-?+(万元)。 3、⑴该方程组的矩阵向量形式为:

??

??

??????-=????????????????????893???611152121321

βββ

??????????-=??????????-?????????

?=??????????-213893611152121???1321

βββ ⑵9.13

1382913353)(?2=-?-?-?-=--=k n RSS TSS σ

⑶β

?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为: ????

??????----=????

??????=X X '=---619.0225

.0675

.0225.0125.1475.2675.0475

.2525

.66111521219.1)(?)?(1

12σβ

Cov V

4、(1)应用OLS 法,得出三个方程分别为:

i i x y

160.680.8?+-= (3.94)(1.19)

i i x y

267.134.17?-= (0.48)(0.07)

i i i x x y

2194.118.192.21?--= (4.26)(1.11)(0.296)

(2)11βα≠,22βλ≠。原因在于遗漏了重要的自变量式回归系数产生偏移。第三个方程中,回归系数1β不显著的原因是1x 和2x 相关性较强9679.021-=x x r (三)证明题

1、(1)证明:由参数估计公式可得下列参数估计值

1?)()(?2

233232222332322223323222233322233232222

32332222-=-=

--=

∑∑∑∑∑∑∑∑∑∑∑∑∑∑∑∑∑∑∑∑∑∑∑∑βα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y x x x y x x x x x x x x x y x x x x y x

&&&&&&&&&&&&&&&&&&&&&&&&&&&&&&&&&&&&&&&&

3

233232223232222223323222332222233232222332222

23?)()(?βα

=-

=

--=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y x x x

y x x x x x x x x x y x x x x y x

x &&&&&&&&&&&&&&&&&&&&&&&&&&&&&&&&&&&&&&&&

1

3

322332233221????)?1(???β

ββααααα

=--=-+-=---=x x y x x y x x x y

证毕。 ⑵证明: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u

x x y x x y x x x y u

?????)?1(?????3322133221332212=---=-+--=----='βββααα

ααα

证毕。

⑶设:i i i x y z 2-= I 式的拟合优度为:

∑∑--=-=2

22

1

)

(?11y y u TSS ESS R i i II 式的拟合优度为:

∑∑-'-=-=2

2

2

2)(?11z z u TSS ESS R i

i 在⑵中已经证得i i u u

'=??成立,即二式分子相同,若要模型II 的拟合优度2

2R 小于模型I 的拟合优度2

1R ,必须满足:22)()(y y z z

i i

-<-∑∑。

2、回归方程两边乘以i ε再求和:

ki i k i i i i i i

i

x x x y

∑∑∑∑∑++++=εβεβεβεβε?????22110Λ

由正规方程知:

0,0,0,021====∑∑∑∑ki

i

i i i i i

x

x x εεεε

Λ,所以0?=∑i i y

ε

资料分析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方法 一、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 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其中,在检验研究假设结束之后,需要与现有的文献对话,再次发现新问题,开始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在这个环节之中,资料分析作为重要一环,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极为重要。 二、资料分析的方式分类 教育研究包含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分类。一般情况下,按照认识论基础,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也有部分学者按照研究目的、手段等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比如别敦荣和彭阳红将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思辨、经验总结、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数学分析、质的研究和个案研究; 在国内,根据刘良华对研究方法的分类大体上有三个基本类型:实证研究(量化的、质化的)、思辨研究(又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常以教育对策、教育反思、教育改革形式显现)。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的方式进行论证并有规范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 陈向明指出,“研究方法”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第二,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第三,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 文中所采取的分类是按照陈向明定义中的第三个层面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其他为辅,交叉使用的。以下内容是介绍每一种具体的方式。 那么资料搜集上来了?该如何分析呢? 三、具体的资料分析方式 1思辨分析 (1)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新课标数学选修1-2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教师用书独具)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会对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明确解决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并对具体问题进行回归分析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推导,解释残差变量的含义,了解偏差平方和分解的思想,了解判断刻画模型拟合效果的方法——相关指数和残差分析.掌握利用计算器求线性回归直线方程参数及相关系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数据作散点图,分析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分析回归效果,利用方程进行预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整体的观点和互相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进一步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回归分析的基本方法、随机误差e的认识、残差图的概念、用残差及R2来刻画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 难点:回归分析的基本方法、残差概念的理解及拟合效果的判定、非线性回

归向线性回归的转化. 教学时要以残差分析为重点,突出残差表和R2的计算,通过举例说明相关关系与确定性关系的区别,说明回归分析的必要性及其方法.借助例题使学生掌握作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的方法,通过作残差图、计算R2让学生掌握拟合效果的判断方法.对于非线性回归问题重点在如何转换,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转化方法和技巧,从而化解难点.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建议 本节课建议教师采取探究式教学,把“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给出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引起活动,让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把“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知识点可由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解决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学中不要以练习为主,而是定位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例题的解答也要由学生探讨、教师点拨,共同完成.要注重数学的思想性,如统计思想、随机观念、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中的理性精神,加强数学形式下的思考和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从而引出回归分析、线性回归模型、刻画回归效果的有关概念及解决方法.利用填一填的形式,使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基础知识,并反馈了解,对理解有困难的概念加以讲解.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回答例题1的问题,并总结规律方法,完成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分析例题2,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系数,求出回归方程,列出残差表,求出R2并判断拟合效果,完成变式训练.

模态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模态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分析

模态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物体按照某一阶固有频率振动时,物体上各个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是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的,可以用一个向量表示,这个就称之为模态。模态这个概念一般是在振动领域所用,你可以初步的理解为振动状态,我们都知道每个物体都具有自己的固有频率,在外力的激励作用下,物体会表现出不同的振动特性。一阶模态是外力的激励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出现的,此时物体的振动形态叫做一阶振型或主振型;二阶模态是外力的激励频率是物体固有频率的两倍时候出现,此时的振动外形叫做二阶振型,以依次类推。一般来讲,外界激励的频率非常复杂,物体在这种复杂的外界激励下的振动反应是各阶振型的复合。模态是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每一个模态具有特定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这些模态参数可以由计算或试验分析取得,这样一个计算或试验分析过程称为模态分析。有限元中模态分析的本质是求矩阵的特征值问题,所以“阶数”就是指特征值的个数。将特征值从小到大排列就是阶次。实际的分析对象是无限维的,所以其模态具有无穷阶。但是对于运动起主导作用的只是前面的几阶模态,所以计算时根据需要计算前几阶的。一个物体有很多个固有振动频率(理论上无穷多个),按照从小到大顺序,第一个就叫第一阶固有频率,依次类推。所以模态的阶数就是对应的固有频率的阶数。振型是指体系的一种固有的特性。它与固有频率相对应,即为对应固有频率体系自身振动的形态。每一阶固有频率都对应一种振型。振型与体系实际的振动形态不一定相同。振型对应于频率而言,一个固有频率对应于一个振型。按照频率从低到高的排列,来说第一振型,第二振型等等。此处的振型就是指在该固有频率下结构的振动形态,频率越高则振动周期越小。在实验中,我们就是通过用一定的频率对结构进行激振,观测相应点的位移状况,当观测点的位移达到最大时,此时频率即为固有频率。实际结构的振动形态并不是一个规则的形状,而是各阶振型相叠加的结果。 固有频率也称为自然频率( natural frequency)。物体做自由振动时,其位移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振动的频率与初始条件无关,而仅与系统的固有特性有关(如质量、形状、材质等),称为固有频率,其对应周期称为固有周期。 物体做自由振动时,其位移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又称为简谐振动。简谐振动的振幅及初相位与振动的初始条件有关,振动的周期或频率与初始条件无关,而与系统的固有特性有关,称为固有频率或者固有周期。 物体的频率与它的硬度、质量、外形尺寸有关,当其发生形变时,弹力使其恢复。弹力主要与尺寸和硬度有关,质量影响其加速度。同样外形时,硬度高的频率高,质量大的频率低。一个系统的质量分布,内部的弹性以及其他的力学性质决定 模态扩展是为了是结果在后处理器中观察而设置的,原因如下: 求解器的输出内容主要是固有频率,固有频率被写到输出文件Jobname.OUT 及振型文件Jobnmae.MODE 中,输出内容中也可以包含缩减的振型和参与因子表,这取决于对分析选项和输出控制的设置,由于振型现在还没有被写到数据库或结果文件中,因此不能对结果进行后处理,要进行后处理,必须对模态进行扩展。在模态分析中,我们用“扩展”这个词指将振型写入结果文件。也就是说,扩展模态不仅适用于Reduced 模态提取方法得到的缩减振型,而且也适用与其他模态提取方法得到的完整振型。因此,如果想在后处理器中观察振型,必须先扩展模态。谱分析中的模态合并是因为激励谱是其实是由一系列的激励组合成的一个谱,里面的频率不会是只有一个,而不同的激励频率对于结构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对于结果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选择模态组合法对模态进行组合,得到最终的响应结果。

资料分析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资料分析基础知识与解题技巧 一、基期、本期: 本期是指:我们把材料中给出的当年量,叫做本期(用符号A表示);公式:本期=基期+增长量=基期+基期×增长率=1+增长率)基期是指:我们把上一年或者上一个阶段的量叫做前期(用符号B表示); 公式:基期=本期-增长量=本期1+增长率 注意:和谁比较,谁就做基期。虽然这一对名词不会出现在所给材料和问题里,但理解这两个概念是解决好资料分析问题的关键。 例一:2013年1-3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8593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加590亿美元。 解析:其中8593亿美元就是本期量,8593-590=8003就是前期量。二、增长(减少)量、增长(减少)率: 增长量是指:本期与前期的差值就是增长量; 公式:增长量=基期量*增长率=本期量-基期量=本期量-本期量1+增长率 减少量=基期量-末期量 增长率是指:增长量与前期量的比值(用符号r表示)。 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本期量-基期量)/基期量=本期量/基期量-1 减少率=(基期量-末期量)÷基期量 注意:1、增长率、增长幅度(增幅)、增长速度(增速)这三个都是相对速度的说

法,都是增长量与前期量的比值,即:增长率=增长速度(增速)=增长幅度(增幅) 2、在一些“最值”比较题的题干表述中,经常出现“增加(长)最多”和“增加(长)最快”,我们需要注意,前者比较的是增长量,而后者则比较的是增长率。 例二:2013年1-3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8593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加590亿美元,同比增长6.7%。 辉煌人生解析:其中比2012年同期增加590亿美元是增长量,同比增长6.7%是增长率。 三、同比、环比: 同比: 指的是本期发展水平与历史同期的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其基期对应的是历史同期。 环比:指的是本期发展水平与上个统计周期的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其基期对应的是上个统计周期。 注意:以11月为例,跟去年11月相比叫同比,跟上个月10月相比叫环比 四、百分数、百分点: 百分数:是形容比例或者增长率等常用的数值形式,期本质是:分母为100的分数。 用“%”表示,一般通过数值相除得到,在资料分析题目中通常用在以下情况: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2 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2.1 总体和总体单位 1.总体 (1)总体的概念: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 在统计研究过程当中,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居于支配和主导的地位,有什么样的研究目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统计总体与之相适应。例如:要研究我们学院教师的工资情况,那么全体教师就是研究的总体,其中的每一位教师就是总体单位;如果要了解某班5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就是该班的50名学生,每一名学生是总体单位。根据我们研究目的的不同,我们要选取的研究对象也就是研究总体相应地要发生变化。 (2)总体的分类: 总体根据总体单位是否可以计量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有限总体:指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有限的总体。 如一个企业的全体职工、一个国家的全部人口等都是有限总体; ★无限总体:指所包含的单位数目是无限的,或准确度量它的单位数是不经济或没有必要的,这样的总体称为无限总体。 如企业生产中连续生产的大量产品,江河湖海中生长的鱼的尾数等等。 划分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对于统计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帮助我们设计统计调查方法。很显然,对于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但对于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据以推断总体。 (3)总体的特征: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 个别单位的现象或表现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大量单位的现象综合则相对稳定。因此,现象的规律性只能在大量个别单位的汇总综合中

才能表现出来。只有数量足够的多,才能准确地反应我们要研究的总体的特征,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 ★同质性: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性质相同,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 ★变异性:即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除了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外,在其他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差异性是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以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作为一个总体,则“专业”是该总体的同质性,而“性别”、“籍贯”等则是个体之间的变异性;以我院全体教师为一个总体,则“工作单位”是其同质性,而“学历”、“月工资”等则是它的变异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三个问题: ★变异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变异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变异对于统计非常重要,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这是因为,如果总体单位之间不存在变异,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总体单位的资料就可以推断总体情况了; ★变异性和同质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用同质性否定变异性或用变异性否定同质性都是错误的。 2.总体单位 是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体。 【思维动起来】 对2015年10月份某市小学生的近视情况进行调查: 统计总体是什么?总体单位是什么? 总体的同质性是什么?变异性是什么? 3.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在统计研究中,确定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于统计研究目的和认识对象的性质。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随着统计研究任务、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曲式分析基本概念

乐思:即音乐的思想材料,构成音乐语言的素材,规模可大可小,小至音调和动机,其次是乐节、乐句、乐段等,大至完整的主题。主题:鲜明的形象性,一定的完成性 动机:最小规模的乐思,是音乐结构中的最小单位,是乐节的再划分部分,典型的动机包含一个节拍重音,即相当于一小节。音调:区别不同音乐形象的乐思,与动机着眼点不同 音型:旋律、结构、和声进行的乐思,与动机着眼点不同 乐思陈述的类型:呈示性、展开性、过渡性、收束性、导入性 音乐曲式的功能:三个主要功能(陈述、对比、再现)和三个辅助功能(引子、连接、结束)主题的陈述的特点:主题的统一、调性的统一、结构的统一 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 乐段的特征:1、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式2、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3、这些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乐句数量不一定4、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和声和旋律的完满终止时乐段结束时的典型标志5、大多数乐段的陈述时呈示型的6、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乐段的类型:单乐段、平行复乐段、三重乐段、四重乐段、乐段聚集 单乐段:是包含一个乐段的结构。划分依据:1、依据和声:开放性乐段、收拢性乐段、转调乐段。2、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3、依据乐段拥有乐句数量: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乐段、多乐句乐段、单乐句数段。4、依据结构的模式:方整性乐段、非方整性乐段(基数节,前后两句乐节数量不等) 两乐句乐段:平行结构和对比结构。平行结构是指两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基本相同,而落音或终止式不同。平行两乐句乐段常见的平行情况有:两乐句开头相同、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模进或移调、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主题旋律的反向等。对比结构是指两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基本不同,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呼应关系 平行复乐段:(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两个大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相同或相似2、大乐句的内部能够划分小乐句3、大乐句末尾的终止式不同,形成呼应。 单二部曲式:单二部曲式由两个部分组成,通常第一部分为乐段,第二部分为乐段或规模相当于乐段的段落。图式:ab由于发展主题的不同方式,二部曲式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单主题二部曲式、对比主题二部曲式(ab之间的区别可达到对比的程度) 单二部曲式因第二部分是否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因素,又可分为:有再现部的单二部曲式(第二部分在收束时再现第一部分的一个乐句,整个第二部分由相当于一个乐句的规模的中部和是乐句的再现部组成)、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的区别: 1、中部和再现部能分开单独成乐段的篇幅相当的、中部可能会做更大幅度的展开的是单三;中部与再现部合并的是单二。 2、再现部规模不同 单三的中部的类型:1单主题的中部:第一部分主题移到从属调或将第一部分主题材料进行分裂展开2对比主题的中部: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的另一个呈示部的乐段3合成性的中部:中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联合形成 回旋曲式:基本主题(称为“主部”或“迭句”)出现三次以上,中间插入互不相同的段落(称为“插部”)。图式:abaca……. 17世纪~18世纪上半叶:单主题回旋曲式(古回旋曲式)——各个插部通常取材于主部主题,与逐步形成不大的对比 1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世态风俗性回旋曲:对比主题回旋曲式(古典回旋曲式)——各个插部都和主部形成对比、与古回旋曲式完全不同

统计学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1、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社会性、综合性 3、统计工作的职能:统计信息职能、统计咨询职能、统计监督职能 4、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5、统计调查的质量要求: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有效性 6、专门调查的方法: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7、统计调查的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通讯法、实验调查法、网上调查法 8、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钟型分布、U型分布、J型分布 9、统计表的结构,从组成要素看,由总标题、横行与纵栏标题、指标数值等三部分组成 10、统计表的结构,从内容上看,由主词、宾词两部分构成 11、统计分析方法:综合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相关回归、抽样推断 12、综合指标从它的作用和方法特点的角度可概括为三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13、相对指标的种类: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 14、平均指标的种类: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15、测定标志变动度的主要方法:全距、四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离散系数 16、动态数列按构成其指标数值的性质不同分为: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平均数动态数列

17、动态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18、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19、测定长期趋势常用的主要方法: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方法 20、指数按其反映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1、指数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数、平均指标对比指数 22、相关关系按其方向不同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23、相关关系按其涉及因素多少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 24、相关关系按其形式不同分为: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 25、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26、总体参数的抽样估计方法为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统计分析 1.某市某“五年计划”规定计划期最末一年甲产品产量应达到75万吨,假定每天产量相等,实际生产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吨)。试计算该市甲产品产量五年计划完成程度和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56 58 62 第四年一季二季三季四季 16 17 18 18 第五年一季二季三季四季 19 19 20 23

第二章回归分析概述

第二章回归分析概述 回归分析是寻求隐藏在随机现象中的统计规律的理论和方法,是经济计量学的最基本的方法论基础。讨论回归模型在经典假设条件下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和估计量的统计性质,以及经典假设不完全满足条件下,有关问题的处理是理论经济计量学的任务。为了对回归分析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本章先对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予以介绍,在以后各章顺次展开以上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回归分析的性质 一、“回归”一词的现代含义 回归一词最早是生物统计学家高尔顿(Francis Galton)引入的。高尔顿在对人类身高之类的遗传特性的研究中,发现了他称之为“向平均回归”的现象。虽然客观上存在一种趋势,即父母高,子女也高;父母矮,子女也矮,但是给定父母的身高,子女的平均身高却有“回归”到全体人口的平均身高的倾向。也就是说,尽管父母双亲都异常高或异常矮,而子女的身高却有趋向人口总体平均身高的趋势。高尔顿的普通回归定律也被另一位统计学家皮尔逊(Karl Pearson)证实。高尔顿的兴趣在于发现人口的身高为什么有一种稳定性。这是“回归”一词的初始含义。 然而,对“回归”一词的现代解释却与初始含义有很大不同,其现代含义是回归分析研究一个被解释变量对另一个或多个解释变量的变量依存关系,其用意在于通过后者(在重复抽样中)的已知或设定值,去估计或预测前者的(总体)均值。 比如,对于父母身高与子女身高的关系研究,人们会发现,对于设定的每一个父辈的身高,都有一个儿辈的假想人口总体的身高分布与之对应,随着父辈身高的增加,儿辈的平均身高也增加。若把这种父辈身高与儿辈平均身高的一一对应关系绘制在平面坐标图上,可以得到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叫做回归线,它表明儿辈的平均身高如何随父辈的身高变化。从现代回归的观点出发,人们关心的是给定父辈的身高情况下,如何发现儿辈平均身高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关心的是一旦知道了父辈的身高,如何估计预测儿辈的平均身高。 经济学家可以利用回归分析研究个人消费支出对其实际可支配收入的依从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可估计边际消费倾向(MPC),而边际消费倾向说明人们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实际可支配收入而引起的消费支出的平均变化。 农业经济学家可利用回归分析研究农作物收成对施肥量,降雨量,气温等的依赖关系。这种分析能使他用给定的解释变量的信息预测或预报农作物的平均收成。 劳动经济学家利用回归分析研究货币工资变化率对失业率的依存关系,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是研究这一依存关系的成果,劳动经济学家经常利用这一曲线预测在给定的某个失业率下货币工资的平均变化。由于工资的增长会引起物价的上涨,因此通过这一曲线还可以研究通货膨胀、关于经济扩张过程方面的问题。 由货币银行学的知识可知,若其它条件不变,通货膨胀率愈高,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的收入比例越低。对这种关系作回归分析,使金融学家能够预测在各种通货膨胀率下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的平均收入比例。

简述回归分析的概念与特点

简述回归分析的概念与特点 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十分广泛,回归分析按照涉及的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在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回归分析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则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方差齐性 线性关系 效应累加 变量无测量误差 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 观察独立 模型完整(没有包含不该进入的变量、也没有漏掉应该进入的变量) 误差项独立且服从(0,1)正态分布。 现实数据常常不能完全符合上述假定。因此,统计学家研究出许多的回归模型来解决线性回归模型假定过程的约束。 研究一个或多个随机变量Y1 ,Y2 ,…,Yi与另一些变量X1、X2,…,Xk之间的关系的统计方法。又称多重回归分析。通常称Y1,Y2,…,Yi为因变量,X1、X2,…,Xk为自变量。回归分析是一类数学模型,特别当因变量和自变量为线性关系时,它是一种特殊的线性模型。最简单的情形是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它们大体上有线性关系,这叫一元线性回归,即模型为Y=a+bX+ε,这里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ε是随机误差,通常假定随机误差的均值为0,方差为σ^2(σ^2大于0)σ2与X的值无关。若进一步假定随机误差遵从正态分布,就叫做正态线性模型。一般的情形,差有k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因变量的值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自变量的影响,即表示为自变量的函数,其中函数形式已知,但含一些未知参数;另一部分是由于其他未被考虑的因素和随机性的影响,即随机误差。当函数形式为未知参数的线性函数时,称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当函数形式为未知参数的非线性函数时,称为非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当自变量的个数大于1时称为多元回归,当因变量个数大于1时称为多重回归。 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为:①从一组数据出发确定某些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即建立数学模型并估计其中的未知参数。估计参数的常用方法是最小二乘法。②对这些关系式的可信程度进行检验。③在许多自变量共同影响着一个因变量的关系中,判断哪个(或哪些)自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哪些自变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将影响显著的自变量选入模型中,而剔除影响不显著的变量,通常用逐步回归、向前回归和向后回归等方法。④利用所求的关系式对某一生产过程进行预测或控制。回归分析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统计软件包使各种回归方法计算十分方便。

资料分析精选100题 (1)

卧龙光线资料分析 一、增长率问题 资料分析最基本的,最离不开的就是增长率问题,这类问题有考察计算能力,有考察计算技巧,也会设置陷阱让你去踩,其实考察的都是基本功。也许你觉得这种题型并不难,但是千万不要忘了,简单题是给你节约时间去做复杂问题的,一分钟一题的资料分析,很多人时间不够用,就是因为没能从送分的题目中攒出时间。 增长率问题在真题中往往就通过下面四种方法来考察,一份真题中至少出现其中的两题,希望你们能踏踏实实地把这几个技巧牢记。 1、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统计都在用实际增速来统计,实际增速又称之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增速”,而名义增速则是用两年的绝对数值计算得出。比如在13和14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14年国民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增速为7.4%,而13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68845亿元。其中7.4%就是实际增速,用636463除以568845计算出来的11.9%的增速就是名义增速。将这两者关联的是价格指数,公式表示为: 名义发展速度/实际发展速度=价格指数 写通俗了就是:(名义增速-1)/(实际增速-1)=价格增速-1 2、当月增速与累计增速 近年来的资料分析题考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累计增速。如果已知某年1-5月的产值累计量为x,增速为a,1-4月的累计量为y,增速为b,我们可以得到: 今年5月产值为x-y 去年5月产值为x/(1+a) –y/(1+b) 5月产值的增速为(x-y)/( x/(1+a) –y/(1+b))-1 前三者都是需要计算的,而目前考的最多的知识点常常是比较,若5月产值的增速为c,则a一定介于b和c之间。 3、年均增长率(量)的问题 《中国统计年鉴》(2013)内所列的平均增长速度,除固定资产投资用“累计法”计算外,其余均用“水平法”计算。从某年到某年平均增长速度的年份,均不包括基期年在内。如建国四十三年以来的平均增长速度是以1949年为基期计算的,则写为1950-1992年平均增长速度,其余类推。 所以这类题目考的就是概念,比如问你2005-2009年的年均增长量,其实05年的增长量要用05-04年增长量来算,因此这个年均增长量应该是09-04年的增长量除以(9-4),切记带一个“增”字一定要用到上一年数据,带年份跨度的增长率计算同样也是这样。而这类题型通常以增长率不变,算下期数据的方式来考察考生。 题目中如果给出了2005年和2010年的数据,如保持年均增长率不变,十二五期末(2015年)的值就是2010年数据的平方除以2005年。 适用情形:这里的2010年正好是2005年和2015年的中间年份。 4、增长量计算技巧 很多资料分析第一题会给出当年数据及增长率,让你算增量。 如果我们把增长率写成1 a 的形式,增量=今年的值× 1 a+1 。

统计基础概念

●统计基本涵义①统计工作指用各种科学方法技术整理和分析研究各种统计资料的工作总称②统计资料指统计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及相关资料③统计学指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与方法的统计科学 ●统计学是以大量经济社会数量方面作为研究对象 ●统作用①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②是国家管理的重要工具③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④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工具 ●统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 ●统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总和指标法归纳推断法 ●统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职能提供信息咨询监督 ●统工作过程设计调查整理分析 ●总体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 ●总体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每个单位叫总体单位它是各项统计资料最原始的承担者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特征分为数量标准和品质标志 ●变异指各单位具体表现上的差异 ●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某种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它表明现象总体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综合数量表现即说明总体的特征 ●指标与标志区别①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②指标都能用数量表示标志可以用数量表示也可以不用③指标是由许多个体现象的数量综合的结果标志是未经任何综合只代表某一个体现象 ●指标与标志联系①指标是建立在标志的基础上的它是各个总体单位数量标志值的汇总没有总体单位的标志值也就不可能有总体的指标值②统计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一定的变换关系 ●统指标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对统计指标基本要求①指标的构成必须完整②指标名称必须具有正确涵义与理论依据③要明确指标的计算口径和范围④要有科学的计算方法 ●统指标分类①按说明总体现象内容不同分数量指标质量指标②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③按其计量单位特点分实物指标价值指标④按其反映时间状况不同分时期指标时点指标⑤按在管理上所起作用不同分考核指标非考核指标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统计任务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种类①按调查对象包括范围分全面的非全面调查②按调查登记时间的连续性分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③按调查组织方式分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④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可以分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购法 ●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 ●统计报表含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按照统一的表式和要,统一的报送时间和顺序自上而下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 ●统报表种类①按调查范围全面统计非全面统计②按报表内容和实施范围:国家的部门的地方的③按报送周期长短不同:日报月报旬报季报半年报年报④按填报单位:基层统计综合统计⑤按报送方式不同:书面电讯 ●普查: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普查组织方式: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日常核算资料

第二章回归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四章 一、练习题 (一)简答题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什么?试说明在证明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无偏性和有效性的过程中,哪些基本假设起了作用?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有哪些区别? 3、某地区通过一个样本容量为722的调查数据得到劳动力受教育的一个回归方程为 fedu medu sibs edu 210.0131.0094.036.10++-= R 2=0.214 式中,edu 为劳动力受教育年数,sibs 为该劳动力家庭中兄弟姐妹的个数,medu 与fedu 分别为母亲与父亲受到教育的年数。问 (1)若medu 与fedu 保持不变,为了使预测的受教育水平减少一年,需要sibs 增加多少? (2)请对medu 的系数给予适当的解释。 (3)如果两个劳动力都没有兄弟姐妹,但其中一个的父母受教育的年数为12年,另一个的父母受教育的年数为16年,则两人受教育的年数预期相差多少? 4、以企业研发支出(R&D )占销售额的比重为被解释变量(Y ),以企业销售额(X1)与利润占销售额的比重(X2)为解释变量,一个有32容量的样本企业的估计结果如下: 099 .0)046.0() 22.0() 37.1(05.0)log(32.0472.022 1=++=R X X Y 其中括号中为系数估计值的标准差。 (1)解释log(X1)的系数。如果X1增加10%,估计Y 会变化多少个百分点?这在经济上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吗? (2)针对R&D 强度随销售额的增加而提高这一备择假设,检验它不虽X1而变化的假设。分别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进行这个检验。 (3)利润占销售额的比重X2对R&D 强度Y 是否在统计上有显著的影响? 5、什么是正规方程组?分别用非矩阵形式和矩阵形式写出模型: i ki k i i i u x x x y +++++=ββββΛ22110,n i ,,2,1Λ=的正规方程组,及其推导过程。 6、假设要求你建立一个计量经济模型来说明在学校跑道上慢跑一英里或一英里以上的人数,以便决定是否修建第二条跑道以满足所有的锻炼者。你通过整个学年收集数据,得到两个可能的解释性方程: 方程A :3 215.10.10.150.125?X X X Y +--= 75.02 =R 方程B :4 217.35.50.140.123?X X X Y -+-= 73.02=R 其中:Y ——某天慢跑者的人数

因子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因子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一、因子分析的意义 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往往希望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变量,以期望能对问题有比较全面、完整的把握和认识。例如,对高等学校科研状况的评价研究,可能会搜集诸如投入科研活动的人数、立项课题数、项目经费、经费支出、结项课题数、发表论文数、发表专著数、获得奖励数等多项指标;再例如,学生综合评价研究中,可能会搜集诸如基础课成绩、专业基础课成绩、专业课成绩、体育等各类课程的成绩以及累计获得各项奖学金的次数等。虽然收集这些数据需要投入许多精力,虽然它们能够较为全面精确地描述事物,但在实际数据建模时,这些变量未必能真正发挥预期的作用,“投入”和“产出”并非呈合理的正比,反而会给统计分析带来很多问题,可以表现在: 计算量的问题 由于收集的变量较多,如果这些变量都参与数据建模,无疑会增加分析过程中的计算工作量。虽然,现在的计算技术已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高维变量和海量数据仍是不容忽视的。 变量间的相关性问题 收集到的诸多变量之间通常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相关性。例如,高校科研状况评价中的立项课题数与项目经费、经费支出等之间会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学生综合评价研究中的专业基础课成绩与专业课成绩、获奖学金次数等之间也会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而变量之间信息的高度重叠和高度相关会给统计方法的应用带来许多障碍。例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如果众多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即存在高度的多重共线性,那么会给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带来许多麻烦,致使回归方程参数不准确甚至模型不可用等。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削减变量的个数,但这必然又会导致信息丢失和信息不完整等问题的产生。为此,人们希望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它既能大大减少参与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因子分析正式这样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变量维数,并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Karl Pearson和Charles Spearmen等人关于智力测验的统计分析。目前,因子分析已成功应用于心理学、医学、气象、地址、经济学等领域,并因此促进了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因子分析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将众多的原有变量综合成较少几个综合指标,名为因子。通常,因子有以下几个特点: ↓因子个数远远少于原有变量的个数 原有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因子之后,因子将可以替代原有变量参与数据建模,这将大大减少分析过程中的计算工作量。 ↓因子能够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并不是原有变量的简单取舍,而是原有变量重组后的结果,因此不会造成原有变量信息的大量丢失,并能够代表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 由原有变量重组出来的因子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因子参与数据建模能够有效地解决变量多重共线性等给分析应用带来的诸多问题。 ↓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 通常,因子分析产生的因子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最终获得命名解释性。因子的命名解

资料分析一些重要的统计学概念

资料分析一些重要的统计学概念 1、“番”与“倍”N番= 2n 倍(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 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500亿元,到2010年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翻三番的目标,即2500×2^3=20000亿元。 2、“百分数”与“百分点” 当两个百分数比较时,如果是用“和”或“差”表示的,称为百分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由1992年的20.8%下降到1993年的18.2%,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1993年比1992年下降3.6个百分点,但不能说下降3.6% 3、成数相当于十分之几 4、倍数某地最低生活保障为300元,人均收入为最低生活保障的4.6倍。则人均收入为300×4.6 =1380元。 5、百分数 完成数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完成数÷总量×100% 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增长量÷去年量×100% 6、增长率 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100% 某校去年招生人数2000人,今年招生人数为2400人,则增长率为400÷2000×100%=25% 增长率相关速算方法总结 1、两年混合增长率: 00年销售额为100,01年增长了5%,02年增长了10%,则02年比00年增长了多少? 如果第二年(月、季、期)与第三年(月、季、期)增长率分别为r1与r2,那么第三年(月、季、期)相对于第一年(月、季、期)的增长率为: r1+r2+r1×r2 2、增长率化除为乘: 如果第二年(月、季、期)的值为A1增长率为r,则第一年(月、季、期)的值A0:A0=A/(1+r)≈A1×(1-r) A=A0*(1+R) 假设A国经济增长率维持在2.45%的水平上,要想GDP明年达到200亿美元的水平,则今年至少需要达到约多少亿美元?() A.184 B.191 C.195 D.197 200/1+2.45%≈200×(1-2.45%)=200-4.9=195.1 所以:02年比00年增长= 5%+10%+5%*10%=0.155 8、基期和现期 和2006年相比较,2007年的某量发生某种变化 2006年的量在比较中用来做基准量,2006年是基期,2007年则为现期,即现在时期。需要明确的是基期和现期的量做对比后得到的“变化率”属于“现期”,“和2006年相比较,2007年的某量增长了50%”,这里的“增长了50%”是属于2007 年的,而不是属于2006年的。 9、年平均增长率(复合增长率) n年数据的年均增长率:【(本期/前n年)^(1/(n-1) )-1】×100% 1、本期/前N年:本年年末/前N年年末,其中,前N年年末是指不包括本年的倒数第N年年末,比如,计算2005年底4年资产增长率,计算期间应该是2005、2004、2003、2002四年,但前4

四大波谱基本概念以及解析

四大谱图基本原理及图谱解析 一.质谱 1.基本原理: 用来测量质谱的仪器称为质谱仪,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离子化器、质量分析器与侦测器。其基本原理是使试样中的成分在离子化器中发生电离,生成不同荷质比的带正电荷离子,经加速电场的作用,形成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器。在质量分析器中,再利用电场或磁场使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分离,或是透过过滤的方式,将它们分别聚焦到侦测器而得到质谱图,从而获得质量与浓度(或分压)相关的图谱。 在质谱计的离子源中有机化合物的分子被离子化。丢失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正电荷的奇电子离子(M+·)叫分子离子。它还会发生一些化学键的断裂生成各种 碎片离子。带正电荷离子的运动轨迹:经整理可写成: 式中:m/e为质荷比是离子质量与所带电荷数之比;近年来常用m/z表示质荷比;z表示带一个至多个电荷。由于大多数离子只带一个电荷,故m/z就可以看作离子的质量数。 质谱的基本公式表明: (1)当磁场强度(H)和加速电压(V)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与其在磁场中运动半径的平方成正比(m/z ∝r2m),质荷比(m/z)越大的离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rm)也越大。这就是磁场的重要作用,即对不同质荷比离子的色散作用。 (2)当加速电压(V)一定以及离子运动的轨道半径(即收集器的位置)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m/z)与磁场强度的平方成正比(m/z∝H2)改变H即所谓的磁场扫描,磁场由小到大改变,则由小质荷比到大质荷比的离子依次通过收集狭缝,分别被收集、检出和记录下来。

(3)若磁场强度(H)和离子的轨道半径(rm)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m/z)与加速电压(V)成反比(m/z∝1/V),表明加速电压越高,仪器所能测量的质量范围越小。就测量的质量范围而言,希望质量范围大一些,这就必须降低加速电压。从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来讲,需要提高加速电压。这是一对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在质量范围够用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加速电压,高分辨质谱计加速电压为8kV,中分辨为4~3kV。 2.解析方法: 质谱的表示方法有质谱图和质谱表两种,最常用的为质谱图。质谱图的横座标是离子的质荷比(m/z)。当离子所带的电荷z=l时,质荷比就是离子的质量质谱的纵坐标表示相对强度或相对丰度。以质谱图中最强峰的强度为100%,称为基峰。 质谱中的分子离子(M+·)和碎片离子(A+)都是由天然丰度最大的轻同位素组成的。比分子离子(M+·)或碎片离子(A+)峰高1~3质量数处可观察到一些小峰,它们来自重同位素的贡献,称为同位素峰。由于各种元素同位素的天然丰度不同,它们同位素峰的强度也不相同,同位素峰的强度不仅与重同位素天然丰度有关,还与分子所含元素的数目有关。所以,由质谱确定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比其他方法准确度高,测定速度快、样品量少。分子离子峰的质荷比(m/z)就是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再根据同位素峰的相对强度就可以确定分子式。 3.实例解析:

回归分析的概念和分析

第七章回归分折 讨论随机变量与非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称回归分析;讨论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称相关分析.关于这两种问题,或统称回归分析,或统称相关分析都能够. 然而,自然界的众多的变量间,还有另一类重要关系,我们称之为相关关系.例如,施肥量与农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虽不能用函数关系来描述,但施肥量与产量有关系,这种关系确实是相关关系,又比如,人的身高与体重的关系也是相关关系,尽管人的身高不能确定体重,但总的讲来,身高者,体也重些,总之,在生产斗争与科学实验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上,即使是具有确定性关系的变量间,由于实验误差的阻碍,其表现形式也具有某种的不确定性. 回归分折方法是数理统计中一个常用方法,是处理多个变量之

间相关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它不仅提供了建立变量间关系的数学表达---通常称为经验公式的一般方法,而且还能够进行分析,从而能判明所建立的经验公式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利用经验公式达到预测与操纵的目的.因而回归分析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回归分析要紧涉及下列内容: (1)从一组数据动身,分析变量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建立这些变量 之间的关系式(回归方程),并对关系式的可信度进行统计检验; (2)利用回归方程式,依照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值,预测或操纵男一个变量的取值; (3)从阻碍某一个变量的许多变量中,推断哪些变量的阻碍是显著 的,哪些是不显著的,从而可建立更有用的回归方程, (4)依照预测和操纵所提出的要求,选择试验点,对试验进行设计. 我们在本章,重点讨论一元线性回归,对多元回归只作简单地介绍. §1 一元线性回归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中要考察的是:随机变量Y与一个一般变量x之间的联系。 对有一定联系的两个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