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环境污染GDP损失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2章 宏观经济活动的度量 第01节 国民生产总值及其相关度量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二章宏观经济活动的度量最重要的经济总量,是国民生产总值(GNP)。
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外加BP)便完整地描述了一国经济的总体面貌。
第一节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其相关的量和相关的问题一、GNP的定义与GDP、NNP、NI(一)GNP的定义国民生产总值简称为GNP。
定义如下:在一定时间内,由本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劳务),以市场价格计算的总值。
展开:该定义中,每个词都是“关键词”!(二)对GNP的详尽说明(内涵与外延)1、“一定时间”(1)“一定时间”是多长?“一定时间”一般指一年。
中国案例。
(2)流量与存量“一定时间”表明GNP是流量。
所谓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发生的量。
对偶:与流量对偶的是存量。
所谓存量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存在的量。
2、“本国国民”(对应:made by)(1)“国民”是指“1年以上的常住者”“国民”,特指在所论国的“常住者”。
即在该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重心的个人或者单位。
(2)什么是经济领土?所谓经济领土,是指一国政府所管辖或者使用的范围。
比如,驻外使领馆就属经济领土。
展开:“经济领土”空间的扩张?如,FDI与CDI便是典型的“经济领土”的扩张。
所谓经济利益重心是指一定的活动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而且,时间至少一年。
3、“本国国民所拥有生产要素”与GDP(1)“所拥有的”(强调产权)不管这些生产要素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重要的是它们是否为该国国民所拥有;即使在国外生产的,只要其生产要素是本国国民所有,也计入本国GNP。
(2)引出GDP概念(对应:made in)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而不问生产所有的要素由何国国民所拥有;另一方面,在国外生产的,即使用的是本国生产要素,也不计入本国GDP。
展开:国际、区际间GDP与GNP竞争。
联系一下招商引资中的外资与内资。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关系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单个经济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宏观经济: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解决资源利用问题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国名收入(产出)决定理论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采用个量(单项数值)分析方法宏观经济:采用总量分析方法联系:相互补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
2.GDP 统计注意事项: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最终产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衡量。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中间产品不计入GDP。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非存量。
第五、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GDP 衡量中存在的其他问题第一,GDP不能衡量全部经济活动的成果。
第二,GDP无法反映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第三,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第四,GDP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五,GDP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三、IS曲线的移动1、投资需求的变动使IS曲线的移动。
投资需求增加,IS曲线就会向右上移动;若投资需求下降,IS曲线向左移动。
2、储蓄需求的变动使IS曲线的移动。
储蓄增加,IS曲线就要向左移动;反之,就要向右移动。
3、政府支出的变动使IS曲线的移动。
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会使IS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反之,则使IS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4、税收的变动使IS曲线的移动。
增加税收,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则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
各个组合的分析第一种:经济萧条不太严重,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补充: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理
解
例: 看一个从棉花到制成服装的例子,假设所 有价值都是当年新生产的价值,不计生产棉花 消耗的肥料、种子等价值。棉花售价为50元, 纺成棉纱后售价为60元,棉纱织成棉布后售价 为70元,棉布制成服装后售价为90元。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所创造的新价值并不 是50+60+70+90=270元,因为棉花价值50元在 棉纱、棉布和服装中共重复计算过3次,而棉 纱的价值在棉布和服装中重复计算过2次,同 理,棉布的价值在服装中也被重复计算了。
• 从收入的角度出发,GDP等于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获得的各种收入的总和。 • GDP=工资+利息+租金+企业利润
我富了,所 以国家富了; 我穷,国家
也穷!
24
用收入法(income approach)计量GDP
雇员收入 业主收入 个人租赁收入 公司利润 净利息 总数(国民收入GNP)
+商业间接税 =国民生产净值(NNP)
未分配利润
269
国内生产总值
9256
这么些钱,不 知够不够一个 国家花的。不 过里根搞到这 个份上,也可
以了吧?
27
三、三种计量方法的特点:
1。在给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市场价格在定义上 等于买主在购买它们时需要支付和愿意支付的数额,因此, 产品法与支出法计算的结果相同。
2。卖主在市场上得到的数额=买主支付的数额; 卖主之所得又等于由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总收入,包括支付 给工人和供给商的收入、支付给政府的税收和利润。
国内私人总投资(I)
投资!投资!
• 投资包括: • 固定投资、企业存货的增加(即存货投资) • 固定投资又分为: • 商业固定投资(如企业购买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投资)、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习题精编详解(第2章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判断题1.假定有两个国家A和B,A国的产出全部来源于生产一种最终产品F,而B国的产出全部来源于生产一种中间产品E给A国生产F。
如果产品F的总价值为100,而A国的GDP 为60,那么B国的GDP为40。
()【答案】T【解析】GDP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可以将每个生产阶段的增加值加总来计算GDP。
本题中,在B国生产阶段,其所获得的增加值为:1006040-=。
2.假定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只有消费,没有政府、投资及存货积累。
那么GDP平减指数与CPI是相等的,因为二者是根据相同的商品来计算的。
()【答案】F【解析】即使经济中只有消费,两者也是不相等的。
CPI衡量的是消费者购买的、固定的一篮子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而GDP平减指数是以整个经济中的商品来衡量的。
3.2000年的CPI是用100乘以2000年的市场“篮子”里的商品的价格除以基期市场“篮子”里的商品价格来计算的。
()【答案】T【解析】消费价格指数CPI是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相对于同一篮子产品和服务在某个基年的价格的比值。
篮子中的商品是固定不变的。
4.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扣除资本折旧的因素。
()【答案】F【解析】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本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
5.公司对家庭共200美元的年总销售额中,仅包含50美元的工资成本和60美元的原材料成本。
宏观经济学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3.国内生产净值: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扣去资本消耗的价值。
4.国民收入: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5.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除去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后的收入,是人们可以直接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7.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二、选择题BCACB CBCAB1.B。
最终产品是指最终供人们使用或消费而不是为了转卖或为进一步加工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
2.C.NDP=GDP-折旧。
3.A.从支出的角度,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属于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并没有相应的新价值被创造;从收入的角度,这笔救济金也并不属于劳动创造的要素收入。
因此不能计入GDP中。
4.C.投资包括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C属于存货投资。
5.B.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6.C. 判断一个变量是流量还是存量,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可以相加。
7.B.GDP是包括折旧的,所以其中的投资表示的是总投资而非净投资。
8.C.要素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
股票分红属于公司利润。
9.A.净投资=总投资—折旧。
10.B.第六年的名义GDP=第六年的价格×第六年的产量=2第一年的价格×1.4第一年的产量=2.8第一年的名义GDP=2.8×500=1400。
三、判断题√√√√×××1.√.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所导致的价值。
GDP宏观经济学中的核心指标

GDP宏观经济学中的核心指标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征,而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作为衡量经济活动总量的核心指标,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GDP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GDP的定义和计算方法GDP是指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可以通过两种主要的计算方法得出:生产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通过统计生产过程中增加的价值来计算GDP,包括工资、利润和税收等。
支出法则是通过统计家庭、企业和政府的支出来计算GDP,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等。
2. GDP的作用GDP作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指标,具有以下几个作用:2.1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GDP可以直观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2.2 判断经济增长率: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GDP数据,可以计算经济的年增长率,从而了解经济是否持续增长并评估其发展速度。
2.3 比较国民经济水平:通过国际比较GDP数据,可以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为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提供参考。
2.4 政策制定依据:GDP数据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如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社会福利政策等。
3. GDP的局限性然而,GDP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3.1 忽略非市场经济:GDP只能计算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而忽略了非市场经济,如家庭内务劳动、企业自用产品等。
3.2 忽略环境影响:GDP并未考虑经济增长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造成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忽视。
3.3 忽略贫富分配差距:GDP无法衡量收入分配的不均衡问题,因此并不能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4.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GDP的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4.1 市场扩大:GDP的增长意味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刺激企业的投资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GDP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
从支出角度: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Consumption)+投资(Investment)+政府 购 买 (Government purchase)
Y=C+I +G
从收入角度: 国内生产总值(Y)=消费(Consumption)+储蓄(Saving)+政 府净收入(Net revenue of government)
绿色GDP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但目前中国实践,面临着 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
挪威、芬兰、法国、美国、墨西哥等率先实行了绿色GDP 。
三、核算GDP
核算GDP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但最常用的 是后两种方法。
收入法(income method)
利息 (Interest) 工资 (Wages) 国内生产总值 (GDP) 租金 (Rent) 间接税 ( Indirect tax) 折旧 (Depreciatio n) 利润 (Profit)
GDP折算指数(Corrected index number of GDP)
名义GDP GDP折算指数= 实际GDP
GDP不足之处:
(1)很多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 例如,一些没有经过市场交换程序的经济活动,如家 务劳动,地下经济,DIY活动等,不在GDP统计范围以内。 (2)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 GDP反映产量变动,但产量变动不等于福利变动:精神 满足程度,闲暇福利,分配状态,环境质量等。
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inancial Math Chen Xueying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宏观经济学 ppt课件

2
GDP宏观经济学 ppt课件
2021/3/26
GDP
3
GDP宏观经济学 ppt课件
2021/3/26
目录:
1.什么是GDP 2.GDP的作用 3.GDP的计算方法 4.影响GDP的因素 5.GDP的局限性
4
GDP宏观经济学 ppt课件
2021/3/26
1.GDP的基本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 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
12
GDP宏观经济学 ppt课件
2021/3/26
5.GDP的局限性
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 负面影响 2. 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总积累
3. 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 GDP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低 5. GDP的统计核算存在较大差别 6. GDP不能反映精神成果,没有体现一个社会
的精神财富,只能反应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
13
GDP宏观经济学 ppt课件
2021/3/26
5.GDP的局限性
7.人均GDP的局限性:人均GDP完全抹杀了城 乡,地区,行业,群体,阶级,阶层之间差距
8.GDP增长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
因此我们因该在经济发展中科学的对待和应用 GDP这一指标!不能片面的追求GDP的发展而 忽视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并且要客观的真实的统计GDP和增长率。
5gdp的局限性1gdp的基本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戒一年一个国家戒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污染损失多少GDP
环境污染究竟损失掉多少GDP?今天,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首次给出了数据: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
这些数据来源于两个部门今天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这是中国第一份有关环境污染经济核算的国家报告,标志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简称绿色GDP核算),是指从传统的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核算体系,其意义在于能够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与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指出,由于部门局限和技术限制,已计算出的损失成本只是实际资源环境成本的一部分。
3.05%意味着什么
这个数据意味着:我们正在为经济发展欠下的环境债付账。
潘岳和邱晓华表示,核算的结果仅仅是整个结果的一部分,即便如此,损失也已经占到GDP的3.05%,“这个数字非常惊人,说明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据了解,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至少应该包括五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和两大项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由于基础数据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此次核算没有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
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包括20多项,此次核算也仅算了其中的10项。
1.8%诠释了什么
这次核算中,另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数字是:污染扣减指数1.8%,专家称之为虚拟治理成本。
这个数字诠释出:需要付出占GDP1.8%的成本,才可能将排放到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去除。
除了污染损失,此次核算还对污染物排放量和治理成本进行了核算。
结果表明,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10800亿元,这个数字占当年GDP的6.8%左右。
同
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虚拟的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
而“十五”期间,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仅占GDP的1.18%。
33%显示出什么
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占整个污染损失的33%。
这个数字显示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气污染的主要危害对象为城市人口。
核算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由于大气污染共造成近35.8万人死亡、约64万呼吸和循环系统病人住院,以及约25.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27.4亿元。
这也就意味着,2004年中国平均每1万个城市居民,就有6人因为空气污染死亡、10人因为大气污染引发呼吸或脑血管系统疾病住院。
水污染的主要健康危害对象是农民。
目前,仍有3亿农民喝不到安全饮用水。
估算结果表明,由于饮用水污染造成的农村居民癌症死亡人数为11.8万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67.8亿元。
由于喝不到安全饮用水患介水性传染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0.7亿元。
因此,保守估计2004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为178.6亿元。
环境污染吞噬我国3%GDP
2004年我国3%的GDP被环境污染吞噬。
昨天,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 004》,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绿色GDP核算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核算体系,能够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
我国于2004年3月启动这一项目。
此次核算结论指出,2 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与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指出,由于部门局限和技术限制,已计算出的损失成本只是实际资源环境成本的一部分,这说明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危机已经制约经济发展。
下放排污指标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 0%
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环境污染的影响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政府相关部门作过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分析结果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世界银行提出的比例是13%。
“我们在西部调查的基础上又作了一个分析,损失大约为11%。
这几个数字强调的角度不同,差别比较大,总的来说,大概就是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