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作用点平移
关于力的平移定理

关于力的平移定理力的平移定理: 将力从物体上的一个作用点,移动到另外一点上,额外加上一个力偶矩,其大小等于这个力乘以2点距离,方向为移动后的力与移动前力的反向力形成的力偶的反方向刚体受力是不会发生形变的,而变形体就不一样了。
力的概念形成简史推拉物体时,可以直觉意识到“力”的模糊概念。
被推拉的物体发生运动以及物体滑行时,由于摩擦而逐渐变慢,最后停止下来,都反映了力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献《墨经》就把这个概念总结为“力,形之所由奋也。
”就是说,力是使物体奋起运动的原因。
所以,力是那样自然地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来的。
但是人们从直觉意识到“力”的概念到获得“力”的严格科学定义,却经历了长期的斗争。
力的概念在牛顿力学中占有最根本的位置。
牛顿在1664年就提出了力的定义是动量的时间变率(动量等于质量乘速度)。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是力的定性的定义,它给出力在什么条件下存在和什么条件下不存在的定性条件。
牛顿第二定律给出了力的定量的定义,即力等于动量的时间变率,如果质量不变,力也等于质量乘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每一个力而言,必有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存在。
它指出所有的力都是成对的,只在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才能实现(见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的惊人成就,使超距作用力的概念推广到物理学的其他分支中去。
但是,牛顿并不能从物理上说清超距作用的实质,所以长期受到各方的严厉批评,直到A,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指出一切物理作用传播的最大速度是光速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牛顿有关超距作用力的概念有极大的局限性。
爱因斯坦1915年在他的广义相对论里明确指出,万有引力的传播速度不可能大于光速。
第1节3讲平面汇交力系-力线平移

c
A
D
300
E
B
2m
1m
1m F
P
图2-16
【 解】(1)取AB梁为研究对象。 A (2)画受力图。 FAx 未知量三个: FAy FAy FT FAx
独立的平衡方程数也是三个。 (3)列平衡方程,选坐标如图所示。
FT
D
300
E
B
P
F
X Y
0
0
FAx FT cos 30 0 0 FAy FT sin 30 0 P F 0 M A (F ) 0 FT AB sin 30 0 P AD F AE 0
300
E
A B
(F ) 0 (F ) 0
x
0
FAx
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FAy
P
F
§2-5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条件
平面平行力系:各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且互 相平行的力系。 图示一受平面平行力系作用的物体,如选轴与各 力作用线垂直,显然有: F1 Fn y x F2
F
0
o
x
这样,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 条件可写为:
FR‘
FR’ FR
O’
(b) 图2-6 合力矩定理证明图示
例2-1
图示一塔示起重机。机架m1=50t,重心在o点。 已知起重机的最大起吊质量m2=25t,欲使起重 机在空载与满载时都不会翻到,平衡锤的质量 m3 应如何?
c
b
o
W1
图中 a=3m,b=1.5m, c=6m, l=10m, W=m2g, P =m3g W1=m1g。
(1)
(2)
(3)
由(3)解得
力的平移定理

第四章平面一般力系第一节力得平移定理上面两章已经研究了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得合成与平衡。
为了将平面一般力系简化为这两种力系,首先必须解决力得作用线如何平行移动得问题。
设刚体得A点作用着一个力F(图4-3(a)),在此刚体上任取一点O。
现在来讨论怎样才能把力F平移到O点,而不改变其原来得作用效应?为此,可在O点加上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与F平行得力F′与F〞,且F′=F〞=F(图4-3(b))根据加减平衡力系公理,F、F′与F〞与图4-3(a)得F对刚体得作用效应相同。
显然F〞与F组成一个力偶,其力偶矩为这三个力可转换为作用在O点得一个力与一个力偶(图4-3(c))。
由此可得力得平移定理:作用在刚体上得力F,可以平移到同一刚体上得任一点O,但必须附加一个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力F对新作用点O之矩。
顺便指出,根据上述力得平移得逆过程,共面得一个力与一个力偶总可以合成为一个力,该力得大小与方向与原力相同,作用线间得垂直距离为:力得平移定理就是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得理论依据,也就是分析力对物体作用效应得一个重要方法。
例如,图4-4a所示得厂房柱子受到吊车梁传来得荷载F得作用,为分析F得作用效应,可将力F平移到柱得轴线上得O点上,根据力得平移定理得一个力F′,同时还必须附加一个力偶(图4-4(b)).力F经平移后,它对柱子得变形效果就可以很明显得瞧出,力F′使柱子轴向受压,力偶使柱弯曲。
第二节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一、简化方法与结果设在物体上作用有平面一般力系F1,F2,…,F n,如图4-5(a)所示。
为将这力系简化,首先在该力系得作用面内任选一点O作为简化中心,根据力得平移定理,将各力全部平移到O点(图4-5(b)),得到一个平面汇交力系F1′,F2′,…,F n′与一个附加得平面力偶系.其中平面汇交力系中各力得大小与方向分别与原力系中对应得各力相同,即F1′=F1,F2′=F2,…,F n′=F n各附加得力偶矩分别等于原力系中各力对简化中心O点之矩,即由平面汇交力系合成得理论可知,F1′,F2′,…,F n′可合成为一个作用于O点得力Rˊ,并称为原力系得主矢(图4-5(c)),即R′=F1′+F2′+…+F n′=F1+F2+…+F n=∑Fi(4-1)求主矢R′得大小与方向,可应用解析法。
1-2力矩力偶力的平移

力矩为零的情形:
1)力等于零;
2)力臂等于零。
应当注意:一般来说,同一个力对不同点产生的力矩是不同的,因此不指明矩心而求力矩是无任何意义的。在表示力矩时,必须标明矩心。即力矩与矩心的位置有关。
推论一:力偶可在其作用面内任意转移,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推论二:只要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变,可以同时改变力偶中力的大小和力偶臂的长短,而不改变其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三、力的平移定理
力的平移定理——若将作用在刚体某点(A点)的力(F)平行移到刚体上任意点(O点)而不改变原力的作用效果,则必须同时附加一个力偶,这个力偶的力偶矩等于原来的力对新作用点之矩。
力偶矩是代数量,一般规定:使物体逆时针转动的力偶矩为正,反之为负。力偶矩的单位是N•m,读作“牛米”。
4.力偶的性质
性质1:力偶中的两个力在其作用面内任意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等于零,因而力偶无合力,也不能和一个力平衡,力偶只能用力偶来平衡。
性质2: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恒为常数,且等于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作业
教学反思
2.合力矩定理
3.力矩的平衡条件
二、力偶的概念
1.定义:
大小相等、方向反向、作用线平行但不共线的两个力。用符号(F,F′)表示。
两个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d称为力偶臂;
两力作用线所确定的平面称为力偶的作用面。
2.力偶的作用效应
使刚体产生转动效应。
3.力偶矩
力偶矩是力偶中的一个力的大小和力偶臂的乘积并冠以正负号。用来表示力偶在其作用面内使物体产生转动效应的度量,用M或M(F,F′)表示。
1.2力矩力偶与力的平移教案

课题 1.2力矩力偶与力的平移
课时 1 班级21机电3/4班课型新课时间2021年10月19日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记力矩、力偶的概念
能力目标:应用力矩、力偶,力的平移定理解题德育目标: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力的平移定理
教学难点力的平移定理
教法直观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评价师生互评,小组互评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具,动画
教学过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师生活动一、实验:
由此推导力的平移定理:
作用在刚体上A点处的力F,可以平移到刚体内任意点O,但必须同时附加一个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原来的力F 对新作用点O的矩。
这就是力的平移定理。
教师:精讲
互问互答
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组间竞赛。
理论力学第二章(2)

合力FR 的大小等于原力系的主矢
合力FR 的作用线位置
MO FR
小结:平面任意力系简化结果讨论
主矢
FR 0
FR 0
主矩
MO 0
MO 0 MO 0
MO 0
最后结果
说明
合力 合力作用线过简化中心
合力 合力偶
合力作用线距简化中心M O FR
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
平衡
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
21
简化为一个力:
c os (FR
,
i)
Fx FR
,
cos(FR ,
j)
Fy FR
原力系的主矢与简化中心O的位置无关
主矩: 原力系中各力对简化中心O之矩的代数和称为原力
系对点O的主矩。
n
M O M O (F1) M O (F2 ) ...... M O (Fn ) M o (Fi ) i 1
主矩与简化中心的选择有关
称点O为简化中心 F1’、F2’、….Fn’平面汇交力系,合力为FR’
M1、M2、….Mn平面力偶系,合力偶矩为MO
10
1、主矢和主矩
FR’=F1’+F2’+….+Fn’=F ’= F
主矢:量(简平称面为力主系矢中)所有各力的矢量和FR′称为该力系的主矢
主矢FR′的大小和方向余弦为:
FR (Fx )2 (Fy )2
11
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一点简化
一般力系(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汇交力系+力偶系
(复杂力系)
(两个简单力系)
汇交力系 力偶系
力,FR‘(主矢) , (作用在简化中心)
力偶 ,MO (主矩) , (作用在该平面上)
华北电力大学理论力学第二章 力系简化理论

第二章力系简化理论◆力的平移定理◆力系的主矢和主矩◆力系向一点简化◆力系简化结果分析§2–2 主矢和主矩·力系向一点的简化∑∑⨯==ii i O O F r )F (M M R i ix iy ix F F F i F j F k'==++∑∑∑∑ 称为该力系对O 点的主矩(principal moment )称为该力系的主矢(principal vector )式中, 分别表示各力对x ,y ,z 轴的矩。
(),(),()x y z M F M F M F空间任意力系的n 个力的矢量和1. 力系的主矢、主矩取任意点O , n 个力对O 点之矩的矢量和kF M j F M i F M M i z i y i x O ∑∑∑++=)()()(由F 1、F 2组成的空间力系,已知:F 1 = F 2 = F 。
试求力系的主矢F R 以及力系对O 、A 、E 三点的主矩。
1. 计算力系主矢令i 、j 、k 为x 、y 、z 方向的单位矢量,则力系中的二力可写成力系的主矢为:)43(51j i F +=F)43(52j i F -=FiF F F F F i i R 562121=+==∑= 例:求主矢、主矩解:解: 2. 计算主矩应用矢量叉乘方法,力系对O 、A 、E 三点的主矩分别为:()2211M M F r F O O i i i i i ====⨯∑∑2211F r F r ⨯+⨯=)43(53j i k +⨯=F )43(54j i j -⨯+F)12912(5k j i -+-=F)43(51j i F +=F)43(52j i F -=F∑=⨯+⨯=⨯=2121i EC EA i i E F r F r F r M )12912(5k j i ---=F)12912(k j i +--=F)43(5)34(j i k j -⨯-=F )43(53)43(54j i k j i j -⨯-+⨯-=FF 2210F r F r M ⨯+=⨯=∑=AC i i i A 对O 点对A 三点对E 点其中,各 ,各i iF F '= ()i o i M M F =该汇交力系与力偶系与原任意力系等效。
工程力学名词解释

所谓刚体是这样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刚体是在力的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
变形体:构件尺寸与形状的变化。
这时的物体即视为变形固体。
二力平衡公理:作用在同一刚体上的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在已知力上加上或减去任意的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
力的可传性原理: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以沿着它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意一点,并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第三个力的作用线必通过此汇交点,且三个力共面。
刚化原理: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如将此变形体刚化为刚体,则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约束:对非自由体的位移起限制作用的物体。
约束力:约束对非自由体的作用力。
由两个等值、反向、不共线的(平行)力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记作 力偶中两力所在平面称为力偶作用面。
力偶两力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力偶臂。
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在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力偶系的平衡条件:空间力偶系平衡的必要充分条件是合力偶矩矢等于零,即力偶系各力偶矩矢的矢量和等于零。
平面任意力系:各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既不汇交为一点又不相互平行的力系叫平面任意力系。
力系向一点简化:把未知力系(平面任意力系)变成已知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力的平移定理:可以把作用在刚体上点A 的力平行移到任一点B ,但必须同时附加一个力偶。
这个力偶的矩等于原来的力对新作用点B 的矩。
强 度:杆件在外载作用下,抵抗断裂或过量塑性变形的能力。
刚 度:杆件在外载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稳定性:杆件在压力外载作用下,保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连续性假设:物质密实地充满物体所在空间,毫无空隙。
(可用微积分数学工具) 均匀性假设:物体内,各处的力学性质完全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三:力的平移定理
【教学题目】
力的平移定理
【教材版本】
孔七一主编,《应用力学》。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平移定理;
二、能力目标
会使用力的平移定理。
三、教学要求
将力的平移定理的用法讲透彻。
【教学思想】
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难点分析】
力的作用点平移后所附加的力偶矩计算。
【教学方法和策略】
讲练法。
【教学资源】
1.姬慧主编,《土木工程力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同济大学基础力学教学研究部主编,《理论力学》。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3.王长连主编,《建筑力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教学安排】
1学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从中学物理学的解体过程入手,深层次讲解力的平移定理。
启发教学:重力的产生是地球对物体上每一个部分的吸引力,为什么在计算的时候要把重力画在几何中心上?
二、课堂教学
力的平移定理: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可以平行移动到刚体的任何一点,但必须同时附加一个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原力对新作用点的矩。
注:力的平移不能移出刚体。
1.力在其作用线上的平移
力可以在其作用线上移动到刚体上的任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也称为力的可传性
2.力不在其作用线上的平移
力可以平行移动到刚体的任何一点,但必须同时附加一个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原力对新作用点的矩。
注意:普遍适用,当在其作用线上平移时,附加的力偶矩为0。
力的平移定理主要用于对平面一般力系的处理
三、中学物理受力图分析
如下图:A物体水平置于地面上,其在受到推力F的作用下,仍处于静止状态,试分析A的受力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