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中国文化二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要略》
笔记第二部分
育明教育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辅导多年来总结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辅导模式,拥有一套含金量极高的内部真题及视频资料,历年在冲刺阶段的模拟考试中都押中了大量的考研真题,《中国文化要略》这本书也是众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主要参考书目之一,值得考生认真阅读。
育明教育资深咨询师薛老师认为,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可观的,有志于从事汉语对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学生可以积极报考该专业,由于国外汉语教师缺口与日俱增,就业前景及待遇也是非常乐观的。
54.道教一般把(楼观台)作为最早的道观。
55.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保护神。
56.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57.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
(1)信安拉是唯一的神
(2)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3)信天神
(4)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
(5)信一切都是由安拉决定的
(6)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
58.五功: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
中华传统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华传统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中华传统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基因。
在汉语教学中,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注重道德修养、家国情怀、礼仪规范、艺术美感等方面,这些内容恰恰是汉语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的素养和能力。
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增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引入中华传统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对诗词歌赋的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传授中华传统礼仪可以培养学生的礼貌和谦逊之风,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此外,融入中华传统艺术教学和借助中华传统哲学思想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总而言之,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在汉语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汉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将会成为推动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重要手段。
2. 正文2.1 运用中华传统节日教学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的重要文化传统,通过在汉语教学中运用中华传统节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并增强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讲解春节的由来、庆祝活动和象征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过年的习俗和传统民俗。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节日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写春联、包饺子、赏花灯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节日歌曲、民俗故事和传统手工艺品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水平。
汉语与中国文化

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能够深刻地体现中国色彩的文化。
它着重于意义,语言表意之“神”控制着“形”,稳定着“形”,解释着“形”,即“以神统形”。
从汉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看汉语,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中文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优美、最优秀的语言,是滋养中华民族生存、思维和发展的语言根基。
语言的同一性、优越性,中文所蕴涵的无限丰富的智慧、信息和能量,成为全体华人交流、交往和情感的基础。
中国文化,是我们5000年文明古国的古老文化,同时又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是我们世世代代华夏子孙、龙的传人共同高举的信仰基础和精神财富。
方言又是汉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大方向来说汉语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么从小方向来说方言又是体现了地方文化。
汉语_Chinese中国文化_Chinese culture 方言_dialect关系_relationship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言与中国文化(一)概念界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汉语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透过文字了解文化,透过文化了解文字,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方言是汉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大方向来说汉语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么从小方向来说方言又是体现了地方文化。
地方语言常简称为方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
(二)方言的形成方言的形成跟移民以及种族融合有很大的关系。
实际上,当代所有汉语方言,皆于西周时深受古夏言的巨大影响,这正是语音迥异甚至互相不能通话的中国各种方言统一称为汉语的缘故。
实际上,各种汉语方言的语法规则也高度相似。
中国汉族地区也存在一些受近代中原语言影响较小而使古汉语特点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譬如重传承之客家群体所用之客家话及多数广东人所用之粤语较多数汉语(特别是晋语外之北方汉语)保存更多唐朝之中原汉语。
(三)方言的分类中国的语言学家对于汉语方言的划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中国文化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摘要】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汉语拼音作为学习汉语发音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四声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体现了中国语音的特色。
声韵母的演变和传统音韵文化的渗透,展现出中国语言的丰富内涵。
汉字和拼音的关系凸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常用语音规律反映了中国语言文化的特点。
这些文化元素对学习者的影响深远,也给语音教学带来启示和借鉴。
在语音教学中,应该注重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汉语的魅力。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国文化、汉语拼音、四声调、声韵母、汉字、常用语音规律、学习者的影响、启示、借鉴、体现特点。
1. 引言1.1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是一门融合语言学与文化学的学科,它旨在通过教授语音知识与技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语音教学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不仅是一种背景知识,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内在精神。
通过学习现代汉语语音,学习者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汉语拼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四声调是中国文化的表征,声韵母的演变与中国传统音韵文化的渗透,汉字与拼音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常用语音规律反映了中国语言文化的特点,这些内容将贯穿于整个语音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也对学习者的影响、对语音教学的启示与借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音知识,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教育资源。
2. 正文2.1 汉语拼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与重要性汉语拼音是一种将汉字音素以罗马字母标注的拼音方案,是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的通用拼音方案。
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汉语拼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汉语拼音在外语教学中扮演着桥梁的作用。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王鲁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里是“大红鹰·世纪大讲堂”,我是王鲁湘,大家好。
说起中国,大家都会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来形容它,其实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丰富,方言众多。
说起方言,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同是浙江人,但是温州人说话杭州人听不懂,同是湖南人,我这个涟源人说话长沙人就听不懂,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形成了方言岛。
为什么汉语会产生这么多的方言?方言是怎么形成的?方言和一种民族共同语又是什么关系?方言又和文化有什么关系?中国文化又怎么样地随着方言的演化而扩散?所有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有请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张洪明教授,他同时也是我们南开大学的客座教授来给我们主讲,他主讲的题目是“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张洪明简历张洪明,1984年获上海复旦大学汉语史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执教,于1987年赴美留学。
1990年至1992年,张洪明分别获美国加州大学普通语言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受聘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98年获得终身教授资格。
此外,张教授还担任各类有关“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的主编或执行主编,各类国际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论文的审稿人,并多次在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会议上担任主题演讲和特邀演讲。
1999年起担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执行秘书长,负责整个学会的实际运作。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音系学理论、语音与语法的界面问题、历史语言学、方言学、诗律学等。
王鲁湘:说起方言,其实我们所有的人,出生以后说的就是方言,没有人说出生以后他说的是普通话,即使是北京人,他说的也是北京的方言,和北京很近很近的天津就是现在的天津话。
我就觉得很奇怪,同样我们都是汉族,我们都叫汉人,我们说的都是汉语,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汉语呢?怎么回事这是?张洪明:汉语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往往很容易把汉语跟普通话、北京话等同起来。
中国语言与文化

《中国语言与文化》上课内容大纲上编语言与文化第一章对文化的认识一、文化的定义二、文化的结构层次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三、文化的分布格局1、世界文化2、东西方文化3、民族文化第二章语言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价值一、语言概况1、世界语言2、中国语言3、新疆语言二、语言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价值1、语言的文化属性2、语言的文化价值三、文字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价值1、文字的定义及其类型2、文字的文化属性3、文字的文化价值四、语言各要素与文化一、语音系统与大千世界二、文化格局中的词三、语法与人类思维第三章语言与物质文化一、语言与物质文化的起源二、语言与物质文化的传布三、语言与物质文化的演进第四章语言与制度文化一、制度文化史在语言中的反映二、语汇与民俗三、语言崇拜与语言伦理第五章语言与精神文化一、语言与非物质文化二、精神文化史在语言中的体现三、语言与宗教信仰四、语言与文学艺术第六章语言与文化交流一、借词与文化交流二、语言与翻译三、跨文化交际下编汉语与中国文化第七章汉字与中国文化一、对汉字的评价二、从汉字形体考释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三、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遗迹第八章词语与中国文化一、词汇与文化1、词语中尊卑观念2、称谓词语3、宗教文化词语4、民俗文化词语5、礼俗文化词语6、饮食文化词语7、数词的文化含义8、颜色词的文化含义9、象征词语及其文化含义10、汉族人的姓名与文化11、地名与文化二、熟语与文化1、成语与中国文化2、谚语与中国文化3、歇后语与中国文化4、惯用语与中国文化第九章语法与中国文化一、汉语语法特点二、汉语语法结构的文化特征第十章有关汉语与文化研究简况。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本课程适应于汉语言专业(中学语文教育方向)本科学生课程代码:06E03224学时分配:周学时2节,总学时30节赋予学分:1.5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继《古代汉语》后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是古代汉语文字、词汇和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是在学生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和音韵等知识有所了解并能进行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承载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汉字。
本课程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汉字是一种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的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成体系地记载了先民的历史与文化。
从而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1 . 了解汉字产生与开展的历史2 .了解并掌握古文字的字形构造和造字意图3 .通过汉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节绪论(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字蕴涵的中国文化二、中国文化的内涵三、汉字为什么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四、汉字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几个问题第二节汉字起源的文化背景(2学时)一、汉字起源于八卦二、汉字起源于汉结绳三、汉字起源于契刻四、汉字起源于•图画五、仓颉造字说第三节、汉字形体的演变(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字形体演变(一)古文字学阶段的汉字1、甲骨文2、金文3、六国古文4、篆文(二)今文字阶段的汉字1、隶书2、草书3、楷书4、行书第四节汉字的形体构造(6学时)(含实践1课时,造字方法运用。
)一、汉字的形体构形分析(部件说)(一)汉字的构形单位(二)部件的变体和混同(三)部件的功能1、表形功能2、表义功能3.表音功能二、汉字的形体构造(六书说)(一)传统六书说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第五节汉字改革的文化制约(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语拼音化运动二、汉字简化运动三、汉字改革利与弊第六节汉字传承的传统文化信息(10学时)(含实践3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2008复旦大学出版社(DOC)

前言:语言的人文性与汉语的人文性1、20世纪80年代中期,申小龙提出“汉语人文性”理论,并把它作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核心。
可参考书目:《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中国句型文化》、《人文精神,还是科学主义》、《汉语人文精神论》、《申小龙文化语言论文集》(高一虹)2、什么是“汉语人文性”?(两层涵义)A、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语言都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都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钥匙”。
因此,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B、与西方语言相比较,汉语的人文性尤为突出。
(ps:从什么方面提出此种论点,是否有充分语料能够证明确实如此?)汉民族从不把语言仅仅看做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在形式上自足的形象,而把语言看做一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的、内容上自给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
(ps:从什么角度又能说明这点,又是什么理由能够说明西方语言不是动态的,内容上自给自足的呢?)西方语言----思维的客体化产物(法治语言)汉语----思维的主体化产物(人治语言)3、汉语人文性思想的前提是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主要指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因而对语言结构的认识有必要“文化认同”,而对文化结构的认识也有必要“语言认同”。
Ps:我们从小学开始的学习科目----“语文”,即“语言的人文”或“语言与人文”。
台湾此科目叫“国文”,也即“中国文化”或者精确来说是指“中国语言文化”。
4、申小龙认为“汉语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形式格局的一致性。
”Ps:汉语的内在形式格局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的内在形式格局又是什么样的?在什么基础上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呢?5、汉语的句子思维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不受视域的局限,在同一个画面上画出不同视域的景物。
由于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便形成了节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方言除了自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它还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与其他门类的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状况所带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在研究方言的民俗文化现象时,还要研究其它民俗文化。
比如在研究方言中上述避讳的现象时,同时还需要研究禁忌民俗,礼仪组织民俗等。
我们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逻辑划分,将民俗文化划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三大类。
下面我们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三个方面来论述方言与其他门类民俗文化的关系。
一.物质民俗在方言中的表现物质民俗包括生产民俗、工商业民俗、生活民俗。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都属于生活民俗的范畴。
在饮食习俗方面,南方与北方就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气候的不同,南方种水稻,而北方则麦类为主。
水稻的籽儿去掉壳就能吃,因此叫“米”,米就是“去皮后作物的子实”,如稻米、花生米等。
小麦磨成粉以后才能吃,因此叫“面”,粉状的东西都叫面,如豆面、药面等。
在南方方言中,麦子磨成的粉不能直接叫“面”,而应该叫做“面粉”。
与此相似,在北方方言中,大米做成的主食不叫“饭”,而应该叫做“米饭”。
虽然是细微的差别,但是却很容易产生歧义。
在北方方言中所说的洗澡,到南方却成为洗浴了,到粤语区则成冲凉了。
南方不见冰雪,管冰叫霜(厦门),或叫雪(广州),哪怕是后起的新词也要按照原来的套路创造,广州话还说雪条(冰棍儿)、雪糕(冰淇淋)、雪柜(冰箱)、雪藏(冰镇)、雪屐(冰鞋)、雪茸(刨冰);而在哈尔滨,各种不同形状的冰雪的名称不下数十种:冰渣儿、冰脑子、冰流子、冰层,雪糁子、鹅毛雪、冒烟儿雪、大片雪、小清雪等等。
[5]在客赣方言区的住房叫“屋”,而屋子则叫“房”、“间”或“房间”。
这与北方方言区的说法是恰恰相反的。
二.社会民俗在方言中的表现我国作为一个重视名分和宗法的礼仪之邦,有着庞大而琐细的亲属称谓系统。
亲属称谓是民间亲属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民俗的一种。
民间亲属制度是关于民众的亲属关系、亲属观念和亲属称谓的社会规范。
称谓可分为面称和背称,自称和他称,谦称和敬称等。
方言中的称谓系统能够反映出该方言使用区独特的风俗文化和人文底蕴,这个称谓本身就蕴含着传统的民俗风情、价值观和伦理观念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我国亲属称谓能够折射出民俗文化中浓厚的宗族伦理观念,因而特别注重人家关系的亲疏长幼。
亲属称谓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同样的人际关系,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称谓。
南方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与北方方言亲属称谓有着很大的区别。
南方方言区的亲属称谓五花八门,各有一套系统的称谓体系,但是北方方言区则比较统一。
例如,普通话中的祖母,在大部分的北方方言区几乎都称“奶奶”,而南方的称呼就千奇百怪了,同一方言区也有不同的称呼。
[7]如下表所示:地区北方温州南昌厦门广州福州岳阳长沙称呼奶奶娘娘婆婆妈仔阿嬷依嬷细爹娭姆称呼儿子儿崽仔仔仔崽崽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出,统一亲属称谓在不同方言区的差异,这也体现了南北社会民俗的差异。
在有的方言称谓中,还可以窥测出该地区的性别态度。
比如在湘方言中,有些地区就没有女性称谓,他们把祖父和祖母都称作“爹”,只是分别在前面加上“大”和“细”,以示区分。
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阶级社会时期,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三.精神民俗在方言中的表现事实上,按照山狄夫在《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门类的划分,方言也属于精神民俗的一部分。
但是,方言同时还是其他精神民俗现象的承载者。
民间艺术也是精神民俗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有许多都是通过方言来表现民俗文化的。
它是在社会的中、下层人民群众中广泛流行的艺术创造活动,如民歌、谚语、戏曲等。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流行巫术,而且以楚国为最盛。
《楚辞•九歌》就是巫师迎神送神所唱的歌辞。
在《楚辞》中有大量的楚地方言,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楚地精神民俗提供了大量的语料,如“兮”字的大量使用是楚地拟声叹词发达的结果。
在江西地区的采茶戏,是在民间歌舞采茶歌和采茶灯等表演基础上形成的,大部分都与收茶季节活动有关。
其演唱形式很简单,由一人无伴奏独唱,发展成为以竹击节,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联唱形式。
如下面的这首采茶歌,就夹杂了大量的方言和语气词:天顶哪哩落雨仔呀弹呀雷啰公伊呀溪仔底哪哩无水仔呀鱼啰这个乱呀撞啰啊爱着哪哩阿娘仔呀不呀敢啰讲伊呀找仔无哪哩媒人仔呀斗啰这哩牵呀空啰啊大只哪哩水牛仔呀细呀条啰索伊呀大仔汉哪哩阿娘仔呀细啰这个汉呀哥啰啊大汉哪哩阿娘仔呀不呀识啰宝伊呀细仔粒哪哩干乐仔呀较啰这哩贤呀翔啰啊通过民俗来收集方言,是方言研究的一个传统;透过方言来探求民俗,又是民俗研究的必由之路。
方言是民俗得以延续的载体,民俗是方言表现的重要内容。
方言随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亦随其消亡而消亡;而许多民俗如果没有方言的润色也会黯然无光。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一个分支, 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 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是相对于一个社会的共同语或一种语言中的标准语而说的。
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提出了民俗学对象的“三分法”: 习惯(社会技术);口碑(语言艺术) ;感情、观念、信仰(心意现象) 。
语言民俗是民俗的一大门类,广义的语言民俗指的是那些听得见的口传形式的民俗事象, 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两个部分;而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其中的民间语言部分, 不包括故事、歌谣等成篇的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 是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 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因此,不管从客观存在的事实看,还是从我们研究方言和民俗的需要来讲,二者都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一、民俗因不同地域的方言而差别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俗是第一性的,方言是第二性的。
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能产生与之相应的方言词;民俗是产生方言词的基础,没有民俗就没有方言。
然而,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不同的民俗形式在同一地区用不同的方言词表示;同一种民俗现象在不同的地区需要附着在不同的方言词上。
例如:在粤方言区和客家方言区, 宴席上一般要有“发菜焖猪手”这道菜。
这是因为, 方言中“发菜”谐音“发财”,“猪手(猪蹄) ”谐音“就手(轻易的意思) ”,“发菜猪手”谐音“发财就手”。
就是能轻易地发财、顺利地发财之意。
北方人虽然也希望发财, 却没有这个风俗。
因为北方不像粤方言、客家方言那样把猪前蹄叫猪手,即使叫猪手, 北方话也不与“就手”谐音,也就没有“发财就手”的谐音,也就不会有这个风俗了。
又如在晋北,由于气候寒冷,小麦的种植面积很小,产量很低,粮食以黍米为主;晋北人一日三餐离不开“糕”。
曾有“早晨稀饭煮糕,午饭蒸现糕,晚饭火烤糕”的顺口溜,又由于“糕”与“高”谐音,吃糕增添了人们过节、贺岁时的喜庆气氛;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糕”民俗。
从而产生了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的方言词。
二、通过方言可以透视民俗现象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
方言是某一地区内的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
方言与民俗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带有很强的地域性。
独特的方言词,对于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很强的聚集和凝结作用。
民俗方言词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还应看作是具有象征作用的民俗符号。
如“盘缠”一词,过去为旅行者所带钱物,为防丢失和贼人发现,便用布袋“盘”、“缠”于腰间,因而得名。
现在,虽没有了用布袋包裹钱物于腰间的习惯,可“盘缠”仍指旅行者所带的钱物,一般具体指路费。
又如:在山西晋南地区,新娘迎娶回来进门时,不能直接从地上走,要从前后传递的铺在地上的红布袋上面走过,谓之“传袋”, “ 袋”谐音“代”,取“传宗接代”之意。
每一个方言词就是一个支撑点,它可使某一种民俗更稳定、更完整;每一个特色方言又是一个民俗集合体,它可集一种复杂的民俗现象于一词;见词生义,由词连俗。
三、记载民俗的方言词因民俗的消失而亡民俗与反映民俗的方言词其发展规律一般是平衡的、共存的、互动的。
方言词随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也随民俗的消亡而隐去。
古代晋北素有养羊之俗,由于妇女不会织布,所以那时人们炕上铺的是“羊毛毡”,;冬季男人、女人,连小孩都穿“白茬羊皮袄”和“白茬羊皮裤”(一种没有任何布装饰的皮袄) ;脚上穿的是羊毛织的“毛袜”和羊毛做成的“毡鞋”、“毛靴”,也叫“毛窝”、“毛圪塔”;头上戴的是羊毛织的“毡帽”。
解放后,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晋北人穿戴“白茬羊皮”的民俗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很少看到“白茬羊皮袄”和“白茬羊皮裤”之类的衣服了。
记录这些民俗的方言词也就逐步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消失了。
在晋南、晋中一带,解放前有“指腹为婚”的“娃娃亲”,解放后此俗消失, “娃娃亲”一词也随之不用。
“磕得脑(磕头) 作揖”是解放前流行在晋南的基本礼俗,是逢年过节、婚礼寿庆晚辈向长辈施行的一种大礼,解放后逐渐废除,该词也随之不用。
四、方言、民俗的演变因地区不同而异当今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格局的变化,很多民俗已悄然消失或淡化;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无不喟叹;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婚丧嫁娶越来越简。
太原、晋中一带过去流行的洞房之夜,圆房前要喝疙瘩汤,汤中放红枣、花生,谐“早生”之义,现在这种习俗可能已荡然无存。
然而在一些山区的小村庄,还保留着更多的传统民俗。
如太行山的山沟里,黄土高原窑洞中的农民,这里的经济落后而观念陈旧,生活单调而民风淳朴,民俗方言还保留得相当多。
有些落后的民俗在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早已绝迹,而在贫穷的山区农村还时而见到,如“换亲”系指贫穷的家庭两家互娶对方的女儿为儿媳妇,这样可以省钱,但多数家庭并不幸福。
一些旧的民俗在介于都市与村庄之间的地方,有的保留,有的消失,但无论何种地方,方言与民俗的相伴而来、共生共灭的互动关系却是一致的。
以上只是方言与民俗之间的几个明显的、主要的联系;其实,在人类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丰富的方言和绚烂多彩的民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进行方言和民俗研究的宝贵资料,需要我们不断地攫取,才能在研究道路上迈进,同时也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